第一篇:继续教育作业之教师心理健康1答案
日益激烈的岗位竞争下,教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身心和谐、心理健康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经常给自己充电。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教师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所以,积极的参加继续教育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
2、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敬业爱岗,爱学生,这是教师应努力树立的正确教育思想观,要以学生为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走上教师之路,就应该在工作中努力释放自己的光和热。一个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育工作的同时,怎么可能会有一种好的心态呢?也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
3、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前面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受教育的程度有正相关。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
4、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正因为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别大。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而且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5、换个角度想问题。客观地讲,教师是无法满足别人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所有要求的。而且,许多期望,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期望都是非常极端的。教师有时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说是适时当一下阿Q。教师只要尽到了责任,就可以问心无愧。不仅仅是教师,各行各业的人都正逐步认识到,心理治疗,不管是短期的还是连续的,都能帮助他们更愉快、更有效地工作。以前,一提到心理治疗,人们就会把它与精神病挂钩。但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求助于心理治疗的教师是诚实、有勇气、愿意进步和发展的教师。要一个被心理问题所困扰的教师硬撑着低效率地工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结果很有可能是教师把他的消极情绪投射到他所教的学生身上,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篇:继续教育作业1
继续教育作业
一、作业要求
从以下诗歌中任选一首,写一篇教学设计,并做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教学设计可写简案,理论分析不超过二百字。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二、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截止时间为11月20日24时,若已提交作业被退回,重新提交的作业不受此时间限制。
2、请提交原创作品,切勿抄袭,否则不予合格。
3、为避免作业上传失败致使答题丢失,请您先在word软件中编辑并保存在本机磁盘上以后,再粘贴至答题框中提交。
《苏武庙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3,培养学生感受苏武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体会本诗的精妙之处;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意蕴。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1、反复郎读课文
2、收集苏武的故事
(二)、导入
由“苏武牧羊”的故事导入新课。
(三)、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70),唐代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四)、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读品味。
2、学生自由朗读,3、指明朗读
选男女生各一代表朗读,其他学生点评。教师订正。
3、重点词语点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4、学生默读,思考以下问题:
(1)讨论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师生讨论,教师点拨:这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本诗通过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2)这首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师生讨论,教师点拨:首联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的情感,尽写入“销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5、教师巡视,解疑答难。
(五)、再次朗读全诗
(六)、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
(七)、课堂练习
1、这是一首怀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通过写所见所想,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首联中“销魂”二字的表达效果。
(八)、课堂小结:
这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晚 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祖国的时代的需 要。温庭筠这首诗正是塑造了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
(九)、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诗
对《苏武庙 》教学设计的理论分析
温庭筠的 《苏武庙》是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为了让学生能透彻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我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首先安排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了解苏武和温庭筠,了解温庭筠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同时尽可能的熟读这首诗。在此基础上利用课堂,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读懂这首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再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第三篇:心理健康作业之爱情
陈辉
092212118 请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什么是爱情?如何看待大学生谈恋爱的问题?并对你未来的家进行一下描述。
在爱情这个词中,爱是由I love you组成,最上面的一撇是I,中间三点是love,下面的“又”是you;而情的部首是心旁,因此在我看来爱情就是用心地爱对方。爱是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基础上的。因为爱情也是有保质期的,一旦过了保质期也就是新鲜期,两个人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时候就会需要我们认真经营我们的爱情。但双方都不正视这个问题,那么最后的结果就可想而知。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没有信任,始终怀疑对方对自己的忠诚,始终认为对方是在欺骗自己,那么他们就不会走得长远。如果两个人在一起不能相互理解,那么他们很可能会一直为了一点小事而吵架,最终的结果也是不欢而散。而如果两个人在一起却不能支持对方,那么对方就会没有动力去做事,更不会感到对方对自己的在乎,自己也会没有精神食粮,因此也不会长久。所以我认为,爱情是需要建立在信任、理解、支持的基础上。某些时候适当的搞一些小神秘,小浪漫也是有必要的,也是保证长久的一个不错的办法。
对于大学生谈恋爱这一问题,在我看来,是有必要的,因为我觉得没有恋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而且恋爱可以使人变得
成熟,让我们更加有理智的分析问题,对待问题。恋爱可以让人有担当,有责任感。恋爱是我们从青涩转变为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有了恋爱这个认知,我们才可以更加理解父母,为父母着想。但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因为他们认为生活太无趣,需要找个伴来填满自己空余的时间;有人谈恋爱是因为自己太寂寞,一个人的生活太枯燥,需要找个人来慰藉自己空虚的心灵;也有人是为了炫耀,炫耀自己可以找个帅的或者美女来做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为了满足自己那可怜的虚荣心;也不乏很多人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去找对象,尤其在这个充满了现实的社会,金钱的诱惑胜过一切,为了钱他们可以做任何事,拜金女更是层出不穷。但不能否定的是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谈恋爱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可以让自己的心智更成熟,更加理性地去做每一件事。即使有些过程是痛苦的,但痛苦过后,便是清明,没有风雨哪能见彩虹。
而对于未来,我只希望过得平平凡凡,简简单单。在家里住着双方的父母,有自己的孩子,爱人有着稳定工作,而自己也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一个平静而祥和的家。房间不需要太多,够住就行,空间也不需要太大,够温暖就行。如果两个人遇到矛盾、摩擦可以相互冷静下来,待平静之后再解决;如果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可以共同去面对,去解决,给对方打气,而不是一个人担着,挑着;如果对对方有什么不满,要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不过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双方的父母都能满意彼此,因为有父母的祝
福才是最大的幸福,而不是生活在一个复杂而又不得安宁的环境里,整天除了吵架还是吵架。其实我对未来的要求不高,我也知道,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得很完美,但我会尽我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保证让家里的人都地得开开心心,可能将来的生活不会太富裕,但一定要幸福,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去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去创造一个更加优越的生存环境。
第四篇:201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作业答案
201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作业答案
一、单选
1.A 2.B3.B4.B 5.A6.D7.B 8.A9.D10.C
二、多选
11.ABCD 12.ABCD 13.ABCD 14.ABD 15.BD16.ABCD 17.ACD 18.ABD 19.ABCD 20.BCD 21.ABCD 22.CD 23.ABCD 24.BCD 25.ACD 26.ABC 27.ABCD 28.ABCD 29.BCD 30.AC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模块2作业答案
学习模块2作业答案
1、什么是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2、您认为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应包括哪几个主要环节?
答:(1)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
(4)组织协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
(5)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在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建构主义环境的教学设计有何特点?
答:(1)课堂教学要素多元化。人们关于课堂教学要素的认识可以分三个层次递进表述。第一就是传统的“教学论三角形”⑻即要素为教师、学生、教材;第二是认为教学要素不仅于此,还应包括教学目的、方法、环境、评价;第三,我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要拓展教学环境的外延。计算机普及、信息技术的兴起,为我们课堂教学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同时,教学更强调人文化和社会化,传授知识不仅是在课堂,而且可以在社会上和网络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教学要素应该是涵盖以上所述全部。
(2)师生关系民主化。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前提,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学生认知和情感领域的目标追求同样起着制约作用。但我这里除了说师生关系的一般优化融合外,更强调关系中民主意识。
(3)教学的情境性。从目标上,教学要为学生学习创设与实际相类似的情境,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从知识结构上,要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交叉和知识的综合性;从方法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发现学习;从手段上,要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互联网技术,为小时虚拟“现实情景”。总之,就是科学运用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设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
(4)教学的交互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人与环境的社会性相互作用,而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的集中表现应该是教学的交互性。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以对话行为为主,着眼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为他们安排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使他们主动参加教学活动;二是应用维果斯基“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广泛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交往中,将潜在的发展区变成发展的现实,并产生更大的发展可能”⑽;三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人机对话”引进课堂。
4、对教学目标的阐述应注意哪几点?
答:一.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学生的发展不仅在于生理方面,更在于心理方面,不仅表现在知识的增长,而且表现在情感意志、行为能力和态度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目标的内容不仅有知识方面的而且应该有情意的、行为能力和态度方面的。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涵盖了学生主要的发展领域和侧面,它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这种着眼“全面的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消除知识本位和升学取向的影响,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提高他们的基本素养,正确处理好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思想品行的关系,为他们的人格养成和健康成长打好基础。二.教学目标的整合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些目标不可能“分而治之”,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的。三者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和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三.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基础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三维目标的的着眼点,正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行为实施也就必须遵循这就要求。由于“知识与技能”属于结果性目标,即学习结果可以测量与评价,而且也是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所以这一目标的确立要准确和具体,从而便于在教学过程操作和对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价。
四.教学目标的侧重性。三维目标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确定的涵义和具体的要求,因此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全面落实,但是,并不是要在每一节课都要花同样的时间﹑花同样的力气去完成这三个目标,有的教学内容宜通过“亲历过程”获得方法的启示,就可以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点;有的课程内容有强烈的情感态度倾向,蕴涵丰富的思想因素,就应当特别着重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五.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新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弹性处理,故而教学目标的确立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和班级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和班级很容易达成某些目标,就要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有的学生和班级在一段时间内难于马上达到这些目标时,就要先提出比较低的要求,然后通过“逐渐逼近”的过程,逐步达到目标,即尽量使课程教学目标“活”起来,使它适合于不同的学生个体和班级。
六.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跳出教材,跳出教室,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或从学生感兴趣的最新科研成果中去感悟教学目标;通过图书,网络等资源拓宽学习途径,拓宽学习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涉足的领域更为广泛,从而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进而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
5、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应包括的内容? 答:1.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
了解学习者在从事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前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确定教学起点。包括学习内容的准备情况及学习态度 2.学生者的一般特征
学生者的一般特征,是指他们具有与具体学科内容无关,但影响其学习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生活经验等内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以此作为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等工作的依据。
3.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Keefe,1979)。
6、阐述教学策略的类型及选择原则? 答:教学策略有两类:
(1)产生式教学策略。是指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
(2)替代式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选择选择:
(1)每一种教学策略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运用场合,应当根据当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进行选择。
(2)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的要求,往往不是靠单一的教学策略所能完成的,而是要通过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如此。
7、什么是先行者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有几种类型?
答:先行组织者策略:就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以通俗的语言概括地说明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关系,为新知识学习提供合理的认知框架。类型:
一、下位关系和类属学习
当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在包摄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时,新旧知识便构成下位关系(新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相应的学习便称为类属学习。
第一,派生类属学习。其特征是,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观念获得意义,但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不发生实质性变化(这是因为新观念完全可以从原有的观念中派生出来,新观念只对原有观念起支持或证实作用)。
第二,相关类属学习。其特征是,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观念获得意义,原有观念被扩充、精确分化、修改或限制(这是因为新旧观念虽有类属关系,但新观念不能单纯从原有观念中派生出来)。
二、上位关系与总括学习
当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在包摄和概括的水平上低于新学习的知识时,新旧知识便构成上位关系。在有意义学习中,当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抽象程度更高的观念时,便产生总括学习。
总括学习实际是一种常见的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式学习。在总括学习中,上位观念寓于各个下位观念之中,是对下位观念实质意义的概括和抽象,下位观念则是上位观念的具体的特殊的例证和派生事实。
三、并列关系与结合学习
当新的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既不能产生类属关系,也不能产生总括关系,而只是具有某些非从属或上下关系的相似性时,两者便可能形成并列结合关系,从而出现并列结合学习。
这种学习又可分为同类别并列结合和不同类别并列结合两种。在教学设计时,一是要加强教材分析,对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二是要针对知识之间的关系,先行准备好组织教学和学习的材料.三是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概括(归纳:由一般到特殊),形成抽象的概念,还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思维派生出新的概念
8、什么是教学模式?他与教学策略有什么关系?
答: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实践概括化的形式和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
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
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式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
而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两者却有着它们的异同处:在北美,教学策略有时可作为教学模式的同义词。有的学者则认为,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较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从教学研究的发展来看,先有教学模式研究,然后才有教学策略研究,这也反映出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这两种认识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但还是值得进一步推敲的。把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模式的同义词是不妥当的,这样做完全抹杀了两者之间的区别;而仅从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就得出教学模式规定教学策略的结论也是以偏概全的。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联系在于两者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其区别主要在于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可供参照的一系列教学行为的组合,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是灵活多变的,不具有相对固定的属性。在教学活动中,对各种教学模式有选择地进行使用,就可视为是教学策略的一种体现。两者之间另一个区别在于教学模式有一定的逻辑线索可以依据,它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教学策略的结构性却显得不足,而且它往往比较明显地指向于单个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