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充满个人魅力的教学过程

时间:2019-05-13 07:4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是充满个人魅力的教学过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是充满个人魅力的教学过程》。

第一篇:语文教学是充满个人魅力的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是充满个人魅力的教学过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特点,趋向模式化,而有的教师越来越突出个人特点,尽管并不完全与教学规律相符合,但却深受学生喜欢,效果显著。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教师应据别个人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彰显个人特色。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初步形成了个人语文教学特色,特总结几点原因,希望给予同行裨益。

一、教材一定要吃透

很多语文教师而一堂真正充满个人特点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融入教材。而这些归结于一句话。一些教师对教材不屑,囫囵吞枣般一带而过,即使课堂多么具备个人特色也不过是空中楼阁。课堂点滴都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所以笔者在备课时,无论什么情况,什么题材,什么内容,都细致入微地研究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甚至标点也不忽视,力求明其思路,探其精微。

笔者建议教师重视说课练习。某些教师不认可说课,甚至抵触说课,认为说课无法体现个人特色。笔者认为只有说好课,才能讲好课。只有说课好的教师,才是用心讲课的教师,只有用心授课的教师才会拥有真正的个人特色。说课可以明确这篇课文在本章节在本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通过小小的一篇文章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何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都在说课中体现出来。通过说课,教师深入了解了教材,自己的个人特点也融在了说课中。

很多教师比较怵头《粜米》一课,首先学生没有生活背景,不能感同身受地去体会。课文中一些用词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尽相似,也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在讲授中没有足够的发挥场所,固定的气氛和场景限制了教师魅力的彰显。而如果教师深入挖掘教材,通过点滴细微,融入个人的情感,一堂成功的课就呼之欲出。比如当账房先生报出“糙米五块,谷三块”时,农民的回答只有两个字“什么”,重点在于小小的标点符号“!”,之后将作者细微的描写与“!”符号的使用联系来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地一沉,大家都呆了。”通过声、形、心三者的紧密互动突出农民受到强烈打击,无法接受残忍的现实。教师以“于耳、痛于心、苦于形”形象地示于学生,自身充满感情,充满怜悯之情,学生也会在氛围中被感染,进而去理解这篇课文,并且从心里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

二、身先士卒,要求学生做到的,作为教师必须做到

对于名篇佳作,教师应该一字不落地全文背诵,一些经典片段更要信手拈来,出口成诵。一些语文教师讷于言,这恰恰是教学中的忌讳。所以在这里建议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很好的背诵功底和朗诵功底,这是彰显个人魅力的外在表现。很多学生特别喜欢和佩服的语文教师在这两点上都非常出色。

三、作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教学规律烂熟于胸,笔者提到怎么才能让学生明了阅读的意义呢?这就要求他们在阅读中饱含深情。一些学生饱含深情只是装腔作势,没有领会文章的真谛和真情所在。对此,教师要以身示范,首先教师感染了学生,学生才会走入书中,走进课文,才能在阅读中知情表情,提高自身素养。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

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课堂上能否充满个人特色,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语言对于环境和气氛起到了渲染和烘托的作用,美丽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美;悲伤的语言让学生沉浸于悲伤;快乐的语言让学生开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使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感情细腻,处处真情。但是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并不了解周总理曾经对国家的意义,对那一代人的感情。他们会觉得文章矫情,不能很好地理解。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语言功能了。笔者曾经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过实验,在一个班级平铺淡然地阅读,在一个班级满含深情地诵读,并且配有低沉的音乐,效果截然不同。后一个班级的同学在笔者如泣如诉的诵读声中,眼含泪花,很多学生课后大量查阅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并且视周总理为自己的终身偶像。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下工夫锤炼自己的语言,既要精练的语言还要优美的语言,既要规范的语言,还要流畅的语言,既要幽默的语言,还要明快的语言„„一堂成功的课就由这些语言完成,语言的作用时刻不能忽视。

五、拥有自己的教学艺术,在巧妙的设计中彰显个人特色

小学语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选的,涉及各方各面,包含各个题材。教师要适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转换,在巧妙的设计中,表现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任何形式的表现都是可以包容到课堂上的,但是真正好的设计形式应该是不留痕迹的,只听到鸟飞过的声音而看不到鸟的身影。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过于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满堂课让人眼花缭乱,却找不到课堂的实质。所以一个真正有个人特色的教师,应该是将个人特色服务于教学,而不是将教学成为自己彰显个人特色的舞台,本末倒置。所有的教学设计要让学生感受到学到了东西,有所收获,而后感叹教师的设计不错。

如《火烧赤壁》中,曹操笑了几次,是一个比较适合设计的场景。有的教师用曹操笑声贯穿全节课,学生都被笑声所吸引,就忘记了文章的精妙所在。不如点到笑声,由笑声说开去更适合掌握文章的实质。

一些学生工作后念念不忘的教师很多是充满个人魅力的教师,尤其是充满个人魅力的语文教师。成为一个有个人魅力的成功的语文教师,离不开深厚的基本功,离不开对教材的钻研,离不开诵读能力,离不开流畅的语言能力,离不开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忽视任何一方面,都只会导致课堂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所以只有完全具备以上基本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

第二篇:让语文教学艺术充满乐趣和魅力

让语文教学艺术充满乐趣和魅力

“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的现象在我们的现行教育中仍然存在,这明显不符合学生实际,而且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知识基础、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头脑汲取精神营养。所以我们教学必须充分尊重每个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他们学习和教育的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时空的拓展,学校与学生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问题──即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机械、呆板、千人一面的工具。《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个性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就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具体谈谈在新课程改革中怎样理解并实施语文个性化教学。

一、个性化教学展现语文教师个性色彩

每个教师的性格、气质各有不同,知识积累、兴趣爱好亦不尽相同,因而,在实际教学中,理解教材和设计教法,应该扬己之长,让鲜明的“个性色彩”充分显现于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教师喜欢外国文学,在基本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可以精心耕耘这块“自留地”,或推荐书目,或组织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所教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有的教师喜欢鲁迅,对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如数家珍,那么学生自然耳濡目染受其影响了;有的教师普通话标准,音色很美,擅长朗读,小说、诗歌、散文娓娓诵来;有的教师喜欢古典文学,教材所选古诗文均倒背如流,学生自然亲而近之,感而化之;有的语文教师自然科学方面知识广博,平时教学中经常联系举例,使文理科知识相互渗透交融,也深受学生的欢迎;有的教师熟悉时事新闻,对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等栏目十分关注,每遇好的节目就及时介绍,学生也喜之乐之。

笔者的长处是朗诵,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把声情并茂的范读作为引领教学的主旋律,选取恰当的背景音乐,融声调、表情、体态、情感于一体,在全体学生面前诵读作品,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充分入境,主动体味和感悟,进而用自己的话把个人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补。

笔者的个性在诵读诗歌中彰显,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感悟和表达交流中体现,“个性化”教学让传统模式不再束缚教师的手脚,不再压抑学生的兴趣。

二、个性化教学使语文教学焕发艺术魅力

有个性的教学,才是有魅力的教学。但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这种现象自然会窒息个性强烈的学生的求知欲,以至学生往往在语文课面前望而却步。笔者以为,语文教材大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都凝聚着作者对生活的领悟和个性主观色彩,都是个性化的产物。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尽力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美,努力发掘每一篇教材的内在美所创造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艺术充满乐趣和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师的个性魅力,从而产生个性的特殊能量,取得个性的教育成就。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木兰这个形象,笔者请学生将熟悉的中国古代女子,包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子形象(如穆桂英、林黛玉、西施、王昭君等)与木兰作些比较,分析木兰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女子共性的一面及个性的一面。《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欧阳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画卷,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如果按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读―译―析―背”来教授,学生定会兴趣索然。既然《醉翁亭记》是一篇游记散文,何不从“游”字上做文章。于是笔者自己先示范当导游,再让学生成为导游,把课上成“旅游课”,使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中。“旅游课”这崭新的课型一提出立即吸引了学生。学生都有好奇心,因此一有新事物出现,他们都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精神也会为之一振。兴趣来了,热情也就高了。

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笔者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声画同步,并且介绍一些课外相关知识,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词及“六一居士”的来历,这些课外知识既能让学生增长见识,也能让他们兴趣盎然。笔者还喜欢把“百家讲坛”中名家的学说及探秘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例如,语文教材选了很多鲁迅先生的文章,那么学生对鲁迅先生其人了解多少呢?他的思想?p情感、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时把“百家讲坛”中对鲁迅先生的探寻及分析评论适时适当加以介绍,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大增。“百家讲坛”中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探究及评论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游山玩水,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可是他的收入从何而来?李白死之谜有谁知道?杜甫饱经沧桑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穿插这些引人入胜的话题,那么既介绍了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了语文学习的枯燥无味,使得语文课堂丰富灵动起来,焕发出语文教学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三篇:语文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说教学过程

案例一

《爬山虎的脚》

(一)直观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进入想学、愿意学习的境界。上课伊始,我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一开始上课,我是这样说的:“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会爬墙的植物,它叫什么名,它是怎样爬墙的。”(板书课题揭题)学生读题。

由于学生没有见过爬山虎,所以此时我导入电视教学光盘导入部分,(导入录像)学生进行仔细观察,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又引导学生找爬山虎的脚、茎、叶柄等分别是指它的哪个部位,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这样,学生既更直观地认识了爬山虎,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

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以问题:“作者是先写爬山虎的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由此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理清了叙述脉络。

学好普通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初读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我让电视里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读字、读词、读文的练习,不仅鼓励学生跟着读,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巧妙采用多种形式来读词,如做游戏读、赛读等,既实现了电视与课堂的互动,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很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和难点。

(三)读文感悟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提问:“课文题目为《爬山虎的脚》,那么课文哪部分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由此自然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在指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怎样一步一步爬墙,怎样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时,我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巧妙借助电视里学生的简图,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投其所好:采用男女生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们的情绪,使学生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男女生之间为了电视里学生简图的缺点,便会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提出种种理由,课堂气氛也就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趁势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我又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相信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如此一来,便可形象地突破难点,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难度。

(四)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导入电视教学光盘中爬山虎的叶子的画面,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为了能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诗”指朗诵简短的诗文,也可以背诵本文3至5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案例二

《桂林山水》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好的教学理论也需要教学过程来进行检验。为了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我准备用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节新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板书:第2课

桂林山水)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部分大约需十分钟的时间。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分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美,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景色美。

2.教师范读,学生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

3.教师范读以后,再请学生默读,这次是带着任务的默读:首先,让学生借助词典查出生字的读音和组词,并查出新出现的重要词语的意思;然后,试着概括每段最主要写的是桂林的什么美景。(说明:新课标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初步学会默读,不指读,学会略读并粗知文章大意,所以在默读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了简单概括文章的大意的任务;另要求学生学会借助相关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的意思,所以我还安排学生自己查词典并解决生词释义。)

4.检查朗读的任务完成,并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

首先我请两名同学分别读出8个生词,并进行组词。带领学生解决了生词的问题,再来初步概括文章大意。这里仍然采用检查任务完成的方式,请4名同学分别说出每段最主要写了桂林的什么美景。得出如下线索:

(1)桂林山水甲天下;(2)漓江的水;(3)桂林的山(4)桂林的山水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三)深入阅读、攻克难点

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和结构以后,接下来就要重点学习文章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桂林的美景的。在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学生分段研读的方法,因为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分段研读的设计如下: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习第2段。(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以这7个字为纲,统领整篇课文)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板书:漓江水:静、清、绿)

静:采用引读法(老师读前面的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读出后面的内容),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板书:桂林的山:奇、秀、险)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说明:由于本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是一样的,学生根据前面老师的讲解,结合小组讨论,可以对第三段进行分析了,所以我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

小组讨论以后,预想学生会总结出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险、秀,和采用的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排比,老师就可以根据大家的回答,按照第二段的模式写成板书。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攻克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并进行相应的拓展。我是这样帮助学生回顾整体知识的:

1.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3.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放的胸怀。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5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植物、动物。

第四篇: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魅力

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魅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与语文等基础学科有许多不同之处。计算机科学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往往使得学生在入门阶段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学科中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来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一、创设情境是基础

情境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它们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

1.创设美感情境

美感是人类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冲动,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而言,这种由美感而引发的冲动、注意、情感、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想像,成为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驱动力。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美也是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如果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帮助,同时也能以美启真,以美导善。

在教学制作电子贺卡一课时,我以传统贺卡导入,告诉学生与传统贺卡相比,电子贺卡表现力更丰富。我把几张精美的电子贺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博览‛中欣赏美、品味美。活泼的动画、绚丽的色彩、优美的旋律,处处给人以美的感受。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性情,解放心灵,感受到计算机不是一个神秘的难以接近的家伙,利用人机之间可以捕捉的情愫,学生和计算机的距离拉近了,学习兴趣更浓了。

2.创设向往情境

向往是人们追求目标的一种心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这种追求的需要,进而就能水到渠成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使用‘画图’软件在电脑上画画‛一课时,我自制演示软件,向学生展示以前学生的优秀画图作品,利用交替变换的精美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持久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对教学无疑大有裨益。

3.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在教学‚用Word输入汉字”一课时,我先告知学生“Word”和“画图”,“记事本”一样,是一个程序,它主要的用途是处理文字。启动“Word”的方法和启动“画图”,“记事本”一样,它一般在“程序”的子菜单中。接着,我提出问题:

(1)不关闭Word窗口,怎样打开“笔记本”窗口;(2)怎样操作能快速切换显示这两个窗口;(3)怎样操作能同时显示这两个窗口?(4)比较Word窗口和“笔记本”窗口的异同;(5)在Word上能练英文打字吗?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上机摸索,并用旧知带动新知,学生容易接受。

二、激发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渴望探求真理,与肯定的情绪态度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

1.利用“首因效应”,诱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首因效应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告诉人们‚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陶希的实验研究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长,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利用首因效应,上好每一门学科的第一堂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应引起我们每个教师的高度重视。

我在为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将学生带入机房,在适当讲述电脑室使用规则和电脑使用维护常识后,让学生面对伸手可触的计算机,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各部分的外貌,然后提出‚你认识面前的这台机器吗?‛‚你知道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各叫做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计算机的主机、键盘、鼠标、显示器、驱动器等主要硬件组成部分。这样,一开始就通过感性接触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使其很快‚进入情况‛,消除对电脑的隔膜和畏惧,保持初始的亢奋情绪,轻轻松松地开始计算机的学习。之后,以‚电脑是人脑的延伸‛为切入点,通过形象比喻,调动学生的想像力,一步步引导其理解各硬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计算机模拟人脑工作的基本原理。显然,这个开场白利用了首因效应,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了学习的角色,诱发了他们求知的需要,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

2.通过“近因效应”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所谓近因效应,它是指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事物的整个印象能产生更强的作用。近因效应启示我们: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强化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而且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更为重要。

课堂上,我注意导入、新授、小结的艺术,尽力让学生感受到心智的紧张、情绪的昂扬、感觉到层层递进的教学所带来的和谐教学节律。时而诱之以趣,寓知于喻;时而昭示一疑,造成悬念,使学生感到‚有味、有趣、有奇、有惑‛,引起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要,自然也就能强化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了。

另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这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鼓励和表扬的语言(如‚你真聪明‛‚你干得很好‛‚你一定能做好的‛等)、动作(如微笑、点点头、拍拍肩等)、物质(如小红花或孩子们喜欢的手工制品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习的内动力。

三、培养能力是目标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淡化学科性,加强综合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必须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实践和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的有意义的知识。例如:在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中,若为举例而举例,毫无实际意义,学生自然感到厌烦。我的做法是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学生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可以愉快地完成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助于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强调基础性,重视发展性

由于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时间不长,加之各个学校的设备、配置不同,因此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我想不论使用哪一种教材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的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终生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所以,今天我们教给他们的知识必须是基本的和可迁移的。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中,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提高其信息素质。也就是说,在重视基础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它的发展性。

3.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形成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要经过耳濡目染,亲身体验与实践的过程。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的通用智力工具,计算机的操作是一种手、眼、脑高度配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使他们敢于实践、乐于实践,不仅使他们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方法,还要训练其动作的准确性、迅速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此外,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屏幕、使用帮助信息等习惯,并能够对屏幕显示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方法,学到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建构起来的科技结构,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进行教育改革,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改革的征途上,让我们以高昂的热情进入教学创造境界,不断地钻研、探索、比较、重组、运用并发展,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魅力!

第五篇:以思考的姿态让语文教学充满魅力

以思考的姿态让语文教学充满魅力

黄永红

我以为语文教学是个精细工程,是个系统工程,科学工程、也是个复杂工程。它需要老师在诸多环节融进教学智慧钻进去、沉入进去,尽量零距离的贴近教与学的规律,贴近课程标准教材要求,贴近学生发展要求它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可以化为融入、沉入、深入,顺其本质内在运行规律探究实践,因此,我觉得语文人要始终以思考的姿态潜行在有效教学的路上,让我们的语文充满魅力而恩泽天下。智慧地潜行中可以关注以下几点,全是个人的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定准目标进课堂。目标的准确定位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责任。说实在话,我们平时常常陷在事务工作中,凭着一种感觉进课堂,可能很少从不同角度考虑目标定位。我觉得目标要体现学科特质,要实现学科的双基训练总要求,要养成学科学习习惯,要提升学科素养,要培养人文精神,这是上位高位总目标。一册教材、一个单元、一节课要学生学会什么,养成什么,得到什么,用什么方式让他得到?得到的效果如何检测和调控,你进课堂之前必须要有知、情、思、能的生长点、训练点、提升点的通盘考虑,这是等位即时完成的现目标。我们定位目标必须要从以上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共同考虑。忽略前者,学生学科品质、学习潜能等长远目标不能充分得到培养和挖掘,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灵气。忽略后者,学生语文素养、双基训练的基点都落空,前后目标的实现过程都是纸上谈兵。再从另一个角度讲目标有的很显现的似乎很好抓,比如教参给你每一课目标都梳理好,你一看就明了;再比如课后习题、单元练习都告诉了你该教什么,练什么,集体备课也能感受到别人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但是我们也知道,即使可以这样多渠道的感受到细化的目标,为什么在听课中还经常发现目标定位不太明确甚至不太准确呢?这可能因为有一些隐性目标还是难以准确把握的。比如一篇阅读教材摆在大家面前,哪些地方是很好的拓展训练点呢?不同的人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有的老师可能不敏感抓不到,有的老师能抓到,可是抓到什么程度、深浅如何,不一定把握准。再比如情意、习惯、听说读写思童子功目标都散落在具体教学环节中,不做有心人、不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角度往往会关注不到。虽然我说得玄乎玄乎的,简单说目标定位要准确可行,一要依循课标,二要依循年段要求,三要依托教材,四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五、取决于每个老师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对教学的感悟。

2、品析悟道练思维

网上抄得很厉害的一句话: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我。我要补充的是语文绝不仅仅是常态的生活,决不等同于原生态生活的复制品,原汁原味的生活进入不了教育,进入不了语文课本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有媒介,那就是通过语言,通过文学的提炼使生活带上文学的色彩带上文化的色彩。当然,语文也决不是平常的我,语文和我之间也有媒介,那就是要引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运用语言,在语言的揣摩玩味表达中渗进情操的熏染、情趣的浸润,事理的明辨等,《夹竹桃》“悄悄”“一声不响”“然而”“不相容”“融洽”“应有尽有”“无不迎风吐艳”等等语词的感知、理解、赏析、深悟、归纳、运用、提升中,都融进了对学生深度思维的培养,在以语言的品赏为介质的进程中不知不觉地也在进行着思维的训练,文化的浸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彰显文章的语文味。有研究指出“ 中国学生的思想和见解是世界上最短视的。” “ 中国迫在眉睫的危机是缺乏善于思考的人才。”我们要让学生受到语言的浸染,文学的熏陶,文化的关照,还要受到思想的操练。这时的我才可能说我站在课堂上我就是语文。我很欣赏一句话:语文教学就是以雪的方式浇灌。

深度思维的培养还在于课堂要向问题敞开, 更要向有价值的问题敞开。课堂要向对话迈进,更要向有价值的对话迈进。让学生有问题意识还只是第一步。可惜的是现在的许多教师, 就满足于这一步, 因此他们的课堂很热闹、很活跃, 但缺乏思维的含量,甚至打擦边球。因为他们忘了走第二步: 让学生提有质量、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并引领学生通过悟读文本等途径来解决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一个重要的标准, 就是它有助于学生积极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 或者说, 绕过它学生就不能有效地把握文本及其重要细节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就是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 走向智慧。要达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投入教学智慧,创造出富有活力的课堂,让课堂有情有趣,强调举一反三,强调综合,强调规律,要活教书教书活,机械刻板重复会抹煞学生的灵气,学生会变得不经风雨。灵动的课堂需要浑然一体,需要巧妙安排教学过程,需要把握时机,这种时机可能是你环环相扣的预先设计,也可能是学生随堂生成的各种情况,把握好就是一种极好的灵动环节。

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形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有的老师认为只有公开课那些大家才拥有巧对生成的本领,其实一堂课你预设的再精心,课堂上的生成随时都会有,有的生成还是非常好的教学契机。真正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是一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就是了。我们平时很多时候听课感觉教学是直线形的,一条垂线有老师牵着拽着下来,这就需要有意识地预设一些开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让课堂成为师生、生生、文本多重对话的平台。要真正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心灵对话、情感交融、关注师生课堂上的生命状态。教者要善于抓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想象、思维的点击点,捕捉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契机,不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内容由浅入深的解读,调控进程。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越是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就越是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领。通过动态的构建教学,学生在积极的自我参与过程中,生命被唤醒、激活,学生的情感、智慧从各种束缚、定势中解放出来,得到舒展和张扬,迸发出创造的光芒,而我们教师也会在其中得到灵动驾驭课堂的操练。这样的课堂,才会像马卡连柯所描述的一样:“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为什么听有些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说的就是此。

3、找准切点讲生动。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老师钻研教材备课的功夫还是挺到家的,但是你听他的课就是提不起兴趣,问题出在哪儿呢?可能就是教学技巧的运用,课堂上如何扎实与灵活,深刻与生动„„都值得研究,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啊!有一位学生说他在家中自己读丰碑读哭了,在学校里听老师讲丰碑却睡着了。或许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扪心自问,在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们营造了一种和文本自然对话的情境吗?我和学生们追寻着因循学路的教学线索吗?我和学生们有个极度幸福的体验吗?我和学生们在课堂上经历过不能忘怀的美妙时刻吗?我和学生们教与学的激情在燃烧吗?我和学生们的智慧和灵气在不断喷涌吗?我和学生们在共同享受教学的魅力吗?如何构建扎实而不浮躁,深入而不浅表,有学科文化内涵而又吸引学生的有效课堂呢?

我觉得一定要真正深入学科的本质,一定要真正启动孩子的心智,一定要真正融入老师的情智,找准一个运行教学流程的切点尤为重要:比如说一条清晰的主线——《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种类繁多、个性鲜明,比如说一个能够整体回旋的字眼——《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从和“字”入手,和善、谦和、和美、和谐,比如一个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中心句——《九寨沟》最后一小节“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比如说一个撬动思维、重组教材的支点——《早》梅花“早”和鲁迅早的关系,比如说一个趣味盎然的质疑——《“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留还是放?比如说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夹竹桃》“为什么夹竹桃最值得回忆、最值得留恋”,比如说一个情感的脉络《天鹅的故事》——“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比如说一个适度拓展的契机——《七律长征》体会红军长征之“难”,“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比如说一个段落之间内在勾连链——《夹竹桃》

3、4小节,写其他花就是就是为了衬托夹竹桃的特性和坚韧,比如一个恰当的读写结合点——《夹竹桃》深悟文章言外之意、弦外之韵,老师运用一个读写结合点,春天、夏天、秋天,既拓展所学语言的训练,又能感受夹竹桃的品性,同时还是教学自然推进到深层环节„„必须找准这些小切口对准目标教学,力图寻找最佳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

4、情意相生共“悦”读

有人说, 文字是有温度的。这里的温度, 主要指情感散发的“热量”。是文本, 便一定蕴藏着情感。“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文明里。”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 必然善于体察文本的热量, 必然对文本温度有着高度的敏感, 并善于把这“最精细地表现着文明”的东西巧妙地传递给学生。语文课和其他课不一样,意蕴情趣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节没有情感意蕴的语文课,无论它怎么漂亮,都是枯涸的河床。季羡林的《夹竹桃》融进了人情,那种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生命力也是季羡林一生的写照,所以文章把夹竹桃写活了。读这样的文章我们要顺延作者的情感轨迹,“披文以入情”,充分发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因素,再将文中的“情”移到学生心里,使语文课堂处处有生命的涌动,时时有情感的绿洲。在这一课教学中语言的品味、有滋有味的品读都能让教师和学生在流淌的文字情河里徜徉,师生读得有滋有味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灵性和活力的课堂。有层次有指导的读、有理解有情感的读、有感悟有独到体验的读,有形象铺垫再造的读,有想象连接的读,不是嘴巴在读,不是声音语调的外在投入的读,犹如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从而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潜移默化地训练语感,形成语文素养。

5、注重调控把尺度

(1)处理好“尊重”和“要求”的关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我们担负着科学知识的传授、情感价值观的启蒙、学习习惯的正确引导等职责,我们要尊重的是学生的“合理信息”,对那些有失偏颇的观点,违背真善美道德标准的所谓独特体验,课堂上的虚假热闹等等都要适时调控,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体现我们的课堂是科学自主的乐园,而不是自由主义的泥潭。

(2)处理好教材的既定性和有效拓展的关系。《大江保卫战》有一段是讲战士保护大堤时脚被割伤后“全然不顾”的一个例子,老师没有让学生好好体味书上的这些描写的作用,马上出示一段视频,问学生战士“全然不顾”的仅仅是嶙峋的石块割破脚趾吗?学生不再关注语言文字,而是围绕视频拓展的相关材料讲,这么多材料中为什么作者要选取脚割伤的来写,这里有一个教会高年级孩子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问题,老师引领孩子的兴奋点应该是以文本体悟为主体,而不是撇开文本引用课外资料解决重难点。

(3)处理好“个人钻研教材的深度”和“传递给学生的程度”的关系。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有时倾注的是教师多年的文学积淀。教师可以把人生阅历融合在文本的诠释中,但能全部传输给学生吗?显然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以为把所有你懂的知识概念都下放给小学教育,学生就有了深度,打破孩子固有的灵性,让他们尽快走上思辨和成熟,也许是对童真的搅扰,因此要学会“止于所当止”,入而适度再出。

6、多样训练落到位

小学生强化训练很重要。我这里强调的一是坚持不懈地进行学科基本功训练。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年级老师其实是最难做的,学科素养的训练就是要从一年级开始。对语文来讲,要很重视写字、感情朗读、倾听评判、阅读积累、言语表达、多角度理解、勤查工具书和课外资料运用等训练,如果一年级起就不重视训练或训练方法不对或不能持久,越往上越难训练。这些基本功都得长期训练,所以要想真正教好一个班,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也不是一年两年的工夫,每一个接班老师都要接连不断的长期训练学生的童子功。

第二就是要通过训练得到一种文化的浸润。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不会审题,不能静心耐心做题、实际就是心理文化、技术文化训练不到家。所以,教师不仅要教会知识,更要训练技巧,培养习惯,提升文化品质。

三是长期进行阅读基本功训练,潜移默化形成语感。教学应重视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的指导,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同时要努力寻求课内课外阅读结合点和读写结合点。利用课堂阵地,提高学生思维、表达写作的能力,使得这种能力迁移到学生课外阅读中。

6、积淀思考切莫忘

新课程非常关注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这让无数课堂充满了活力和温度。但要保持这可贵的温度,还需要教育者具有相当的厚度乃至深度。课堂的温度是表面的,通过技巧就容易升温,但只有厚度和深度能让教育获得恒久的魅力。的确是这样,要追求创新睿智又高效的课堂,前提是教师广博的文化知识、深邃的思想认识、丰富的情感心理等多方面的丰厚积淀。有了这些积淀,就会有学科的敏锐感觉。我们追求的是怎样上好每一节家常课,需要在平时众多纷繁的事务中敏锐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是容不得你慢慢甚至很长时间像备公开课一样备一堂课,因而你必须训练学科的敏锐,一眼就能看准,一眼就能看透。教师要有“ 天眼”。这个“ 天眼”就是理论的视角。教师要爱慕思想, 要有理论学习的自觉, 没有经过理论观照的实践是偶然性的, 无法成为职业提升的营养成分,难以触摸到教育的幸福。人都有惰性, 惰性是教育的天敌。教育是需要新鲜感的。语文教师就更需要对文字、对教育、对生活怀有热情, 甚至激情。激情是一个语文教师的生命。激情需要不断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在给教师的建议》(96页)中有一段活:(只出示不读)“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教师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的心灵的书。

希望你的个人藏书里有以上这三类书籍。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希望你到了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的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

教育激情催发我们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我们要学会在激情实践中融进自己的思想,对教育不断的新鲜的理解、对学科特点的诠释、融进个人的教学个性、兴趣特长,文化积淀,教学心态,融进对他人的认同、接纳、借鉴,更要融进对儿童的解读、剖析和关爱,让我们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要相吻合,更加有利于自己和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要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气质、甚至是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一种境界,当然工作初始,很少有人说我是为形成教学风格而实践的,在追寻风格之路上需要:

1、专业自觉 时时有心灵的躁动、时时有新思维的勃发、时时有对教学艺术效果自觉追求,时时有突破他人的念头。

2、专业自信 虽然现在我还不能拥有你,但是就像宋祖英唱的歌名长大了我就成了你

3、专业自坚 风格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在人生的坎坷中,在教育的磨砺中,逐步形成、不断发展、终身完善的。

4、专业自谦 一个人的成长是很多人给予的平台和机会,使很多人的扶助和提携,是学校团体合力打造的艺术品,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告诫自己,在我的下方永远有坚实的土地支撑,在我的前方永远有可敬的智者引领,在我的身旁永远有挚爱的战友相伴。专业自觉专业自信 专业自坚 专业自谦 这些都构成了一个老师追求教学更高境界的重要因素。

逐步形成教学风格是每一个教师教育生涯的最高境界。衷心祝愿各位老师都能登攀上这样的高峰!让语文的魅力恩泽天下,让智慧潜行的老师和幸福成长的儿童共同演绎的魅力语文恩泽天下!欢迎你们常到拉小来,我们这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随时迎候着你们。

下载语文教学是充满个人魅力的教学过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是充满个人魅力的教学过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魅力 吉林省东辽县第一高级中学 王建鑫教学是充满魅力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互动型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在新课程中,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建师......

    什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

    今天我看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阐述感觉非常清楚、明了,什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平读后感。的确,按我的话说,教学过程的本质实际上是认识过程,交往......

    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

    让语文教学充满美

    让语文教学充满美 小学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虽然没有音乐、美术那么直观,但它借助于美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包含着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因此,语文教......

    读魅力语文教学有感

    读魅力语文教学有感 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这一次研读了廖良国老师的教育专著《魅力语文教学》之后,感触颇深。这是一本集学习研究、实践反思、资料与论述、感情与理智为一体,具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师:不久前我们一起学习过宋朝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歌《示儿》,在座的同学中肯定有不少能够背诵这首诗歌的,有谁愿意一显身手,背给大家听听?......

    教学过程[范文]

    《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