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会维护教师职业权益途径思考建议
教师作为特殊的社会职业阶层,不仅需要职业权益的法律制度保障,更需要维护职业权益的组织保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教师维护职业权益问题日益突出。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对教师权利的法律保护尚不充分,教师更多的是以个体力量实施维权行为,寻求法律救济的力量微薄。教育工会应当以维护教师权益为宗旨,在维护教师权益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
应有作用。
一、现有的法律制度资源不足以维护教师的职业权益
研究我国目前关于教师职业权益的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法律制度不能切实和充分地保护教师的职业权益。教师除作为普通公民所享有的权益外,还享有作为社会特定职业所应当具有的职业权益。教师职业权利是指从事教师职业所享有的创设教育环境权、管理学生权和与学生家长平等协商的权利。然而关于教师职业权益的法律规范却不明确或缺位,仅以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为目的《教师法》为例,说明现有法律对教师权利确认和保护的不足。
《教师法》对教师权利的规定并不具有实质意义。首先,《教师法》没有规定对教师的从业权保障。教师从业权是指教师不得因非法定事由和不符合法定的约定事由而被剥夺教师工作的权利。《教师法》在第十六条规定了教师职务制度,并授权国务院规定具体办法。而《教师法》于1994年1月1日实施以来,国务院对教师职务制度一直没有出台具体的行政法规,从而使教师从业权不具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基础。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合同关系已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与学校在履行聘用合同期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各样的争议,特别是关系到教师从业权的解聘、辞聘等争议,对教师的权益影响重大。学校与教师的合同地位是不平等的,聘用合同的条款制定和变更的权利掌握在校方手中,而且目前教师聘用合同的条款大多不够明确,合同的解释权也同样由校方单方享有。至于在中途解聘、辞聘争议中,教师与学校的对话机会更难以平等。尽管《教师法》规定了目前教师具有申诉、人事仲裁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救济途径,但毕竟事后的救济成本过高。由于缺少关于解聘、辞聘的法律规定,就意味着学校有可能自行确定解聘、辞聘的条件,那么校方这种规定的合法性就无从考量,检索教育法律规范,没有发现“不得解聘、辞聘”的条文,相反在行政规范性文件中发现“经考核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或聘方所提供的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可以通过解聘、辞聘等形式,解除聘用合同,终止聘用关系”的规定。这意味着,在考核标准和考核结果以及“聘方条件的变化”两个方面是不具有确定性的,这使教师的从业权利面临不确定的风险。
其次,物质利益权缺乏切实的保障手段。工资福利是教师生活生存的物质保障和基础。《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小学教师和职业教育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补贴”;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及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报酬,福利待遇,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办理。”然而拖欠教师工资、随意制定标准扣罚教师工资等侵犯教师工资权益等问题一直存在,直接侵犯了教师的物质权益,说明了《教师法》在维护教师工资福利权益方面的不足。另外,随着民办学校的不断涌现,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福利保障问题也凸显出来。《教师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的待遇,由举办者自行确定并予以保障,”这更意味着,民办学校的教师工资福利问题不受《教师法》规范,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福利保障面临更大的法律风险。
不仅如此,由于《教师法》与《劳动法》的关系,教师的职业保护和休息权利等权利的保护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也是难以充分实现的。事实上,即使法律规定的很完善,法律规范效力与法律实效也是难以完全一致的。因此,工会应当发挥其维权作用,这是教育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工会维护教师职业权益中的主体作用
维护职工权益是工会的法律职责且是首要的法律职责。《工会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从法律上说,工会属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教师一旦申请加入工会并被批准,教师与所加入的工会之间就形成了个体和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教师享有工会成员权并必须履行缴纳会费、遵循工会章程等成员义务;而教育工会必须履行保护会员合法权益的基本义务。《中国工会章程》总则明确了工会“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教育工会与其他行业工会组织一样,其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并非仅仅基于工会与会员之间的组织关系,更重要的是基于《工会法》的法律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由此看来,工会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是首要的法定职责,既是约定义务更是法定义务,工会组织由此具有了法律上的维权
第二篇:关于维护女工权益相关建议
关于维护女工权益相关建议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女工的队伍结构、劳动关系及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制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女工的权益维护工作必须适应这些变化,维护女工的合法权益要坚持原则、注重实效,要全方位地保障女工在劳动、生存、发展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群体与企业等方面的利益关系。
关键词:女工;权益;劳动法
对女工实行劳动保护,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项法律制度。
为了保护妇女在劳动中的特殊权益,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布过一些行政文件。近年来,在加强我国劳动法制的建设过程中,女工劳动保护的法律保障也受到重视。
一、维护女工权益具有深远意义
在法律上对女工要给予特殊保护是由女工身体条件和所担负任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对女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有利于民族优秀体质的延续。由于女性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特点,决定了对女工要给予特殊保护,例如妇女生长发育机能、生理机能(血液循环、呼吸等机能),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机能(基础代谢,对高温、寒冷等条件的承受机能)与男子不同。妇女在一生中所遇到的经期、孕期、产期、哺育期生理机能的变化过程,也需要在劳动中给予特殊保护。女工担负着抚养下一代的任务,有一些作业环境对妇女是有害的,例如铅、苯、汞、磷、尼古丁等有毒物质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对婴儿的健康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妇女的特殊保护,还关系到我国下一代健康体质的延续。
二、目前女工权益保护工作还存在着问题
自从国务院在1998年颁发《女工劳动保护规定》实施以来,企业女工自身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劳动权益保护逐步得到保障,但仍有企业存在着消极保护和不予保护等局面,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其主要表现:
(一)有企业对女工的劳动保护是积极保护为主流,同时也存在着消极保护的局面
国有企业对女工的保护都有工会组织实施。工会组织是党联系工人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组织的存在和制度的健全,无疑促进了女工的劳动保护,特别是在贯彻执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方面都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一部分企业对女工的劳动保护仅是一般性保护甚至是消极性的保护,这些企业只管企业的效益、报表、数字、自己的政绩,而不管职工特别是女工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安全。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这些问题还带有普遍性。由于大部分女工对《劳动法》了解的不够,在她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只有任其自然,听天由命,她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强。女工中存在加班加点,劳动与工资不能挂钩,同工不能同酬,职工培训、社会保险仅是形式上的现象。
(二)《劳动法》等法规在宣传、贯彻执行方面不够彻底,致使女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
在某些特殊行业,大多数人来自城镇待业人员或农村,她们文化层次比较低,缺乏对社会生活以及法律知识的了解,在工作中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甚至身心受到伤害时,也多是忍气吞声,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进行自我保护。目前,在我国许多企业均没有健全建立女工劳动保护机构,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尽管各地都设有妇联会,由于妇联会的职能限制,在女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她们有时也是束手无策。
(三)法律不健全,也使女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严禁对妇女就业的歧视,然而在改革中,劳动权益首先受到冲击是女工。女工下岗的人数偏多,而下岗后再就业的比例却明显偏低,有的企业女工“内退”年龄越来越低,有的企业女工刚过40岁就退休。一些部门,招收女工往往对年龄、身材、相貌等条件要求过高,重男轻女的现象在企业中普遍存在。尽管我国《劳动法》在第七章专章规定了对女工的特殊保护,在此前,国务院、劳动部也分别颁布了《女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女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但由于法律、法规规定的尚不尽人意,而且有些规定又滞后于社会形势的发展,致使在保护女工合法权益方面出现漏洞,也给在女工劳动保护方面出现了“无法可依”的局面。
(四)企业女工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从目前情况看,国有企业中效益较好的企业还比较重视女工组织建设。但一些单位常以经费不足,人员紧张为由,随意撤掉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婴儿幼儿哺乳室等女工特殊保护设施。在大多数改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中,女工“五期”保护形同虚设。
三、关于女工维权的建议及对策
“妇女解放”这个口号已经提了近百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妇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妇女的地位明显地提高,《劳动法》专章提出“女工劳动保护”,有关法规也规定了女工的劳动保护,正是从解放妇女和根据妇女的身体结构的安全和健康的特点来考虑,笔者建议如下:
(一)健全组织,源头参与,必须把维护女工权益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上
一是健全女工组织,完善工作制度。工会女工组织是女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女工的“娘家人”。只有建立健全各级工会女工组织,才能更好维护女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二是注重源头参与,理顺劳动关系。维护女工劳动权益需要制度来保证。因此,建议各企事业单位,凡制定涉及女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文件时,都应征求工会的意见,并在程序上建立反馈制度。加大工会源头参与力度,逐步提高参与水平,选派女工代表参加在企业制定改革方案、政策、措施的过程,女工组织要积极反映女工的意愿,把女工劳动保护有关条例及特殊保护的内容纳入制度加以落实。
(二)是普及法律知识,为女工提供法律援助
一是要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广泛深入宣传《劳动法》、《工会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广大女工法律意识和自我防患意识,使她们都能自觉地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二是要加大《劳动法》、《女工劳动保护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于那些不执行法律法规的行为应给予严惩严处。三是在女工组织中成立法律援助中心,为女工提供法律援助。
(三)是逐步完善女工劳动保护的保障体系
企业工会组织应积极配合行政部门做好女工的“五期”保护。对哺乳期女工和怀孕女工,要注意协调和解决好假期与调换工作岗位问题。要加强女工沐浴室、女工更衣室、女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等“四室”建设,以确保一线女工劳动保护落到实处。
要坚持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使职工妇女病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为女工建立起一条劳动保护健康保障线,较好地保护女工身体健康。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督促企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各级工会女工组织要积极努力为女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尤其是通过“扶助就业”、“爱心助学”、“结对帮困”等形式,切实解决困难女工的实际问题,真正营造一个“关爱困难女工、帮助困难女工”的良好氛围。
(四)是要努力提高女工的整体素质
当前,女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已成为拓展女工生存空间的必要条件。工会组织要有的放矢地通过举办报告会、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等方式不断提高女工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对女工进行科技文化业务技能培训、心理体能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女工科学文化、技术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素质;要深入实施“女工素质提升工程”,帮助女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I,以不断适应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京州.浅议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J].甘肃科技,2004,(6)
[2]王轶.民法原理与民法学方法[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9.[3]董文军.劳动合同立法中的平等观[J].当代法学,2006,(6)
第三篇:如何利用农民工会维护权益
内容本文研究了通过工会组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必要性、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当前工会维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措施,笔者认为,应该建立相关制度,使工会组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农民工工会维权根,今年全国将发展工会会员1000万人以上,其中将帮助600万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这意味着工会组织在进城农民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权益保护问题已经日益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劳动保障部门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按照职责分工,通过建立一系列保障制度并实施相应的维权措施,为解决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方面的问题发挥了作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要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但由于劳动保障法制不健全、现行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和执法力量不足、执法效果不好等原因,由政府出面替农民工维权,其收效并不理想。由于以下两方面原因,目前农民工自发维权的收效也非常有限: 第一,目前劳动力市场总体状况仍然是供给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这使得农民工在与用人单位的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第二,农民工进入城镇企业后的组织程度较低,缺乏集体谈判能力,而且农民工也缺乏法律常识和维权意识。
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为农民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另一方面,进城农民工自身也应当在现行的法律制度框架内,积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变分散化维权为集体化维权,依靠组织化的力量改善其在劳资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而工会作为工人自愿结合的组织,能够起到聚合单个、零散的工人,形成组织化的力量,打破强弱悬殊的博弈格局,提升农民工自我维权能力的作用。据介绍,目前全国1.2亿农民工中,进入工会的比率仅为13.8%,因此农民工加入工会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工会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将是进城农民工维权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工会组织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经济社会效益如果工会组织制度设计合理,就能够成为农民工维权的强有力代表,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工会在提供公共产品时能够达到规模经济
把工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看,它向其会员提供的各种服务、为会员争取的各项权益,可以看作是这个组织内部的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决定了这个组织的成
员越多,纯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就越高,工会此时也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工会内部的公共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会组织出面与企业主等其他组织进行谈判,从而为工人争取正当权益,主要包括工资报酬、劳动环境、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以及农民工的国民待遇、子女的受教育权、城市居住权等;第二类是工会自身为农民工提供的服务,包括教育培训、法律援助、咨询以及娱乐设施等。所以,工会不仅在农民工权益遭受损害时被动地维护权益,而且还可主动地为农民工争取权益。工会组织能够有效分担维权成本
个体农民工可以把巨大的维权成本转移到工会组织,而工会组织则把这部分成本平均分摊到工会所有的会员身上,每个人分担的部分肯定小于个体农民工分别谈判应支付的成本。而通过组织维权,更能保证维权的效果。所以,用很小的成本支出获得巨大受益,对于农民工来说,通过工会组织维权是一个经济的选择。
工会能够畅通国家和农民工之间的沟通渠道
工会作为国家和农民工群体的沟通渠道,一方面,把农民工的意愿和利益需求上传给国家,为政府决策和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出台提供援助;另一方面,把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趋向下达给农民工,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升他们的维权意识,规范他们的维权方式。工会组织的上传下达,可以避免国家制度供给的偏差,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国家的政策法规在实际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实践中发挥作用,增进国家制度供给的效率。当前工会维权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虽然工会组织能够在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现有工会组织制度的缺陷与农民工就业的特点却限制了这一作用的发挥。工会维权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工会组织作为我国一项正式制度安排,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由于其在国家制度网络中的从属地位、与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和工作的行政化倾向,使得其并没有发挥作用。而且长期以来,我国工会的机构设置、工作的全部重心几乎都在国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私有经济迅猛发展,农民工在私营部门的合法权益受侵害的问题已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会维权作用的发挥。例如,很多农民工在沈阳打工并入会,明天就可能去北京,如果在北京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往往是北京工会不管,而沈阳工会又管不着。在目前缺乏区域合作的情况下,这将大大削弱农民工加入工会的积极性。
此外,即使在现有工会组织体系之外组建单独的“农民工工会”,其经费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工会法》规定工会的经费,一是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二是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缴的经费;三是工会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四是人民政府的补助。而农民工工会缺乏实体依托,会费收入微薄,直接影响其发展壮大。工会维权的应对措施
转变工作重心对现有工会组织必须进行工作重心的转变和职能的重新定位,强化工会为工人维权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工会从各企事业单位的剥离,由各级工会组织重新选择自己的工会领导,坚决避免原体制中工会领导由各单位领导兼任的现象。
加强跨区域合作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的跨区域合作,入会主要由输出地负责,而发生在工作中的维权由输入地的工会出面,中间的衔接就是工会会员证,农民工在当地加入工会,然后接转到工作地工会。此外,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动态管理。工人的入会、转会以及其他都要录入计算机,转会的工人只要凭着居民身份证到转入地的工会网络系统中调出后,该地工会就应该重新发放工会会员证。
积极探索工会经费的新途径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选择条件好、值得信赖的企业,把工会的牌子挂到企业中,并派驻专职工作人员。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用工、方便解决劳资纠纷;另一方面会费的有了支撑,工会也能做大做强。
采取多种形式组建工会应当根据农民工自身的特点和行业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组建工会。例如在农民工比较集中、其合法权益受侵犯问题突出的建筑行业,可以以建筑公司或建筑工地为单位,以农民工为主体组建工会,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形成地区或城市的行业工会。在农民工比较分散和流动性大的行业,如服务业、环卫业、修补业、家庭保姆等,可以社区、里弄、街道为单位组建工会。参考文献:
第四篇:高校工会如何维护教职工权益
高校工会如何维护教职工权益
安徽财经大学工会王学东 王静 郑重
摘 要: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维护教职工权益是高校工会的基本职责。高校工会必须清楚当前形势下该为教职工维护哪些权益。把维权工作落到实处,亟须制度与机制保障,要进一步完善维护教职工权益的制度与机制。维护教职工权益,最终要通过工会干部的努力来实现,因此,工会干部要努力提高维护教职工权益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维权 基本职责 基本任务 完善制度 提高能力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协调劳动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也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工会工作面临更加开放的经济社会环境,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工会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工会把维护 职工合法权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本文拟对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如何维护教职工权益这个重要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维护教职工权益是高校工会的基本职责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法律赋予工会的权利,是党给工会的重要任务和职工的迫切期待,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关于工会的职责问题,1952年制定的《工会法》里规定的是四项职能,即维权职能、参与职能、建设职能和教育职能。随着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变化,2001年修订的《工会法》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提法,就是明确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从四项职能到基本职责,这个转变是明确的,就是说,维权是工会存在的前提,没有维权,工会不代表职工的利益,工会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工会法》修订几年来,从中国工会十四大,到去年全国总工会十四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和全总十四届三次执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建功立业的决议》,都特别强调了在全面履行职能的前提下把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职能放在突出位置。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之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日趋复杂,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工会工作面临更加复杂开放的经济社会环境,工会维权工作的对象、内容、环境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工会开展维权工作必须立足实际,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努力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也是党赋予教育工会组织的重要任务。把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作为教育工会的基本职责,符合党和教职工群众对教育工会组织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在学校的贯彻落实。近几年,随着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使高校工会维护教职工的合法
权益的职能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学校党政机构的改革、院系组织结构的调整、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后勤改革等,使学校内部的劳动关系呈现了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劳动关系,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发挥和发展的制度环境,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触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面对新形势,高校工会的维权工作显得比以往艰难、繁重得多。为此,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高校工会组织要进一步明确教育工会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的责任,加大工会代表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力度,要在维护学校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代表和维护教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在全面履行职能的前提下把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放在突出位置。
二、当前形势下维护教职工权益工作的基本任务
工会要切实维权,首先必须清楚职工都有哪些权益,工会该为职工维护哪些权益。总体讲,凡宪法和有关法律,如《工会法》、《劳动法》、《教育法》、《教师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赋予职工的权益,都属于维护的范围。但是,在不同的时期,维权的涵义不同。《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明确指出了当前形势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的基本任务:“一是维护职工劳动就业权利”,“二是维护职工获得劳动报酬权利”,“三是维护职工社会保障权利”,“四是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利”,“五是维护职工民主权利”,“六是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利”,“七是维护职工的社会权利”。《决定》系统提出的要维护职工的“七项权利”,在理论上是对工会维权工作的提炼;在实践上进一步明确了工会维权的基本内容,提供了行动上的规范。特别是明确提出维护职工的“社会权利”,既考虑到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格局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这一社会发展目标,既体现了工会维权理论与时俱进的开放性,也符合工会作为群众组织在推进社会建设征程中义不容辞的职责和独特作用。
笔者认为,“七项权利”概括起来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的权益。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工会应切实维护教职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
维护教职工的经济权益,主要是维护教职工劳动就业权利、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社会保障权利、劳动安全卫生权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职工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都有很大的提高,教师已经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但是,高校教职工的利益是在劳动关系的建立、协调、发展中不断实现的,离开参与劳动关系的调整,工会就谈不上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因此,高校工会应积极参与劳动关系的调整,督促学校规范用工行为,维护教职工合理获得工资、奖金、生活福利等方面的权益,督促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时足额缴纳教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基金,积极开展教职工互助补充保险和互助互济活动,帮助特困职工解决生活困难问题,督促学校落实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改善劳动安全卫生状况,保障职工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女教职工特殊权益。
维护教职工的政治权益,主要是维护教职工民主权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经济关系多元化,劳动关系复杂化的情况,但是,不论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如何变化,都不能改变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地位,都不能削弱职工的民主权利。高校教职工具有知识层次高、民主意识强的特点,高校工会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方针,就要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职工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权利的落实,维护工人阶级在高校的领导地位。
维护教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主要是保障教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人的需求,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应该得到满足。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教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而对先进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必然会日益增强,精神文化品位必然进一步提升。因此,高校工会还应积极维护教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尽力满足教职工的文化生活需求。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加强职工素质建设。对教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和开展科学、文化、技术学习竞赛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提高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业务素质,使广大教职工都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
维护教职工的社会权益,主要是组织和代表职工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和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保障职工在社会生活领域拥有的各项权益,享受社会公共事业服务与保障。高校教职工应该有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以及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的权利。
三、进一步完善维护教职工权益的制度与机制
加强工会维权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十分重要的是要落实。如何把维权工作落到实处,亟须制度与机制保障,即要有一个完善的维护教职工权益的制度与机制。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制度与机制,即“建立健全工会宏观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立健全职工民主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工会劳动争议预警和处理机制”,“建立健全工会困难职工帮扶机制”。
高校与企业和社会上的其他组织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从高校的特点来看,进一步完善维护教职工权益的制度与机制,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建立健全工会宏观参与机制。宏观参与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源头维护,是指高校工会组织参与有关教职工切身利益政策的制定,从法律法规上、政策制度上维护教职工权益。这是一种根本性的维护,是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赋予工会组织的权利和职责。工会只有从源头上参与有关政策和实施方案的制定,才能切实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源头维权的力度取决于源头参与机制是否健全。只有在高校依法建立和完善工会源头参与机制,强化源头维权力度,在学校研究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特别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时,都有工会参加,充分听取工会的意见,才能使广大教职工的利益要求及时进入高校领导的决策过程,真正落实教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教职工的权益。还要建立健全工会向党委汇报及与校行政联系的制度,这样,既能畅通职工利益诉求渠道,又能使校行政及有关部门更加真实、全面、客观地了解教职工的心态和意见,及时解决涉及教职工和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党委领导、行政重视、各方支持、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维权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职工民主管理机制。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最好载体是教职工代表大会(简称教代会)。教代会是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一项基本制度。教代会是最能体现教职工是学校主人翁的大舞台,倍受教职工关注。规范和完善教代会,建设好教代会,是对教职工政治权益的最大维护,也是为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创造条件。要大力推动完善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
制度和机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代会制度,充实和完善教代会职权,保障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各项民主政治权利的落实,使教代会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实行校务公开,是加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会履行维权职能,完善监督机制的重要手段。校务公开能够使高校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现形式进一步得到拓展、充实和完善。要深入推行校务公开,把学校改革、发展、教学管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依法适时向教职工公开。要建立健全校务公开领导机制、运行机制和对校务公开的评估、检查机制,使校务公开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三是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随着高校全面改革的深化,高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位人和铁饭碗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灵活的用人制度,以聘用制为代表的契约化劳动形式普遍推行,按人设岗变成按需设岗,按岗聘人。劳动报酬也随着岗位的变化而变化。新的劳动人事制度促进了人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多种机遇和更广阔的空间。但机遇必然伴随着挑战,个人在自主择业的同时,也面对着被用人单位选择的挑战,因此人人都有待岗、下岗、甚至失业的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高校工会既然是教职工的代表,肩负维护教职工经济权益的任务也会逐步增多,最大的责任和最重要的维护,首当其冲是职工的劳动权利。高校工会必须关注和积极参与学校劳动关系的调整工作。如:教师的聘任制度、干部的竞聘上岗制度、后勤职工的岗位聘任制度以及长期临时工的聘用制度等。要参与“劳动与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建立起劳动关系仲裁和协调机制,在维护学校全局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学校的各项改革合谐、持续的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依法维权的机制。维权是工会的法定职责。这意味着维权不仅仅是行使权利,更是在履行义务。维权活动应当遵守法定的程序,利用法律手段来进行。要把维权工作纳入规范、制度和法制的轨道,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强化维权机制建设,做到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中国工会十四大指出:“要推动工会工作法制化,根据依法治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和工会权益的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坚持依法维权、依法治会,进一步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责在许多法律、法规中都作了明确规定,这些都为维护教职工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工会维护职能的殷切期望和大力支持。高校工会要依法维护教职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教职工的权益既有精神方面的,又有物质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所涉及的法律法规门类繁多。工会干部大都不是法律专家和律师,很难很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就有必要在工会建立起法律援助机制。比如,可在工会设置法律咨询小组,或者在工会内部配备兼职法律顾问,为工会和教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
四、努力提高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工会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为教职工说话办事,最终都要通过工会干部的努力来实现。因此,面对复杂的具体情况,工会干部既要确立敢于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信念,又要努力提高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做到既敢于维护,又善于维护。
首先,要加强对工会维权工作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要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及全国总工会
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会维权工作中去;根据新形势下工会维权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宏观经济社会政策和微观经济运行问题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对职工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及民主权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对工会维权机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职工队伍和工会工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对国外工会维权经验与做法的比较研究等,进一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的特点与规律,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工会的维权理论,增强工会维权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指导和推动维权实践。
其次,要推进工会干部维权能力建设。打铁还要自身硬,要按照把工会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培养成为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协调劳动关系专家的要求,努力提高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群众观念牢固、业务能力过硬、工作作风严谨、精神状态振奋的工会干部队伍。特别是高校,知识分子群集,文化层次高,更应积极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切实配强配好工会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加大对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努力把更多工会干部培养成为熟悉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建设一支专兼聘相结合的工会工作者队伍,多渠道地选拔、储备、使用工会各类人才。
再次,要提高维权工作实效。根据学校实际,适时调整维权工作的目标、内容、重点和手段;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和教职工群众,及时掌握劳动关系动态,把握教职工思想脉搏,制定工作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有重点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加强维权工作贯穿于劳动关系全过程,一手抓维权机制建设,一手抓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取得让职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果,把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真正落到实
处。
第五篇:维护农民工权益问题及建议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农民工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也非常重视农民工这一群体,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但在现实中农民工的管理还很不规范,特别是在农民工权益维护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还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维护农民工权益存在的问题
1、法制建设滞后,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足。针对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克扣工资,不参保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执法也难以震慑和遏止。
2、农民工自身素质偏低,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淡薄。一旦发生侵害自身合法权益时,农民工或忍气吞声,或无所适从,许多用人单位正是利用了农民工的这一劣势来逃避法律的制裁,同时也纵容了用人单位侵权行为的不断蔓延。
3、身份地位差别导致的歧视政策和歧视意识的长期存在。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限制歧视农民的政策影响,城市人口和农业人口显现出了身份地位的差别,城市人口形成的歧视农民的意识根深蒂固,难以一时改变。
4、农民工就业的流动性和自由性影响维权行为。农民工的流动性和自由选择性是农民工就业的一大特点,他们的职业具有不固定性,往往根据打工的情况即:工资收入、环境及其它待遇情况的好坏,决定工作期限,一般都是由同乡或亲朋好友介绍,没有书面劳动合同,只是口头承诺。还有部分农民工为了保证自己的自由性,不愿意或拒绝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这种行为和意识给农民工日后的维权制造了障碍,留下隐患。
5、农民工维权成本超出了农民工的承受能力。一是经济成本,农民工维权不论成功与否都要花费不少的支出,如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仲裁费、上诉费等;二是时间成本,农民工外出务工多数是从事计件或计日工资,干一天活就拿一天工资,不干活就没有收入,如果农民工维权按现行的法律程序,有的几个月,有的几年也无结果。
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建议
1、加快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
建议尽快制定一部有关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明确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平等权,在农民工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动条件、政治权利、子女入学、社会地位和待遇等方面作出规定,禁止任何机构、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歧视农民工,侵犯农民工利益。尽快修改和完善《劳动法》的有关章节,制定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劳动合同法》、《工资法》、《欠薪条例》、《社会保障法》等法律法规。
2、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帮助农民工增强维权意识,维护合法权益。
各级工会应按照《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规定,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工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管理和服务,使他们更多地了解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普法、维权的宣传力度,使其维权意识得到增强。
3、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消除身份差异。
现行的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导致了城镇和农业人口的身份地位差别,使农民工无法与城市人口享受同等的待遇,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可有效消除身份地位差异,改变城镇人口的歧视意识。
4、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取消包工头。
农民工输出地政府应当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设立职业介绍机构,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信息发布、职业培训等,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有组织有目的的外出务工,以减少流动频率。避免盲目外出打工造成的损失,而且还可以有组织的进行维权。对于近年来人们常说的“包工头”应逐步予以取缔。
5、简化维权程序,降低维权成本。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规定,劳动者以单位的欠条作为证据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样既可以免去农民工仲裁的程序,同时还降低了农民工的维权成本。
6、各级政府应在农民工权益保护上发挥积极作用。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因而政府应加大责任,在农民工权益维护上发挥积极作用,在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同时应加强劳动监察力度积极落实人员和经费,扩大劳动行政监察范围,把农民工权益的维护纳入监察范围,对于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事件,应及时进行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