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容易吗?
高中新课改的实施对高中教师的专业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英语教师,面临不断加大的课本信息载体,以及全球化,网络化教育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师的肩上背负着泰山一样的责任。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教师进修,教师专业化,但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水平真的提高了多少?我不知道在城市怎么样,但是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小县城,我看到大部分却是浮躁的人心与浮夸的教育。
从新课改实施以来,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各种各样的培训与进修计划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对于农村来说,想要真正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何其难也。尤其是高中英语教师,我们也想进步,也希望以最好的姿态面对学生,可是谈何容易?
首先,农村的教育教学资源本就缺乏,英语教育更是如此。笔者上中学的时候,各个学校都要求配备语音室供师生学习外语使用,可是当时好像只有学校的尖子生才可偶尔进去感受一下,目的也是为了参加竞赛,笔者有幸参加过几次,觉得对自己的影响极大,对英语的热爱与执着页来源于此。然而今天,我们大多数的学校都花大价钱给各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但是语音室却少得可怜,甚至有的学校干脆没有。
其次,如今陕西的高考没有听力题,导致大部分学校领导不重视英语听力教学,在听说能力上,农村的孩子是一年不如一年。有学校花大价钱专门聘请了外教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是件好事,但是笔者认为,本就缺乏资金的农村教育,如果能将这些钱花在提高整体英语教师的素质水平上,为教师提供真正有良的环境和学习资源,不失为更好的举措。
再者,教师坐班制得实施,极大的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化步伐。当然,也许大城市环境的优越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笔者所看到的及经历的环境只能说是一种悲哀。比如我们的办公室可以有空调有暖气,却没有网络,硬件环境的优越越发显示出软件能源的不足。在农村,即使我们的领导有豪车开,有别墅住,然而我们的老师和孩子却连去图书馆里看几本好书的权利都被剥夺,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呢?我们的教师坐在办公室干什么?如何没有网络谈进修,如何没有书籍谈提高?从早上6点上早读直到晚上10点下晚自习的模式,我们的教师是否能够承受?
是什么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脚步呢?笔者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本来教师进修是一件好事,可是却往往演变成一项指标,没有它,你不能评职称,加工资,于是我们很多的教师也将其视作是一项任务,完成了就有饭吃,完不成就可能丢了饭碗,学习不再是一件美好而快乐的事情,在疲惫的工作之余,它甚至成了一副枷锁。这是中国教育体制的失败与悲哀!
第二篇:教师专业化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教师队伍的素质关系着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当前教师队伍的主要矛盾是质量问题。当前教师质量不能满足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一个无可讳言的事实。
一、师资队伍的现状 1.流动性大
我校离县城比较近,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很多教师人在心不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现象在这里非常突出。以前有一种说法:有本事的进城,没本事的留守。留下的教师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多人抱着混日子的想法。
2.专业化低
由于历史原因,我校教师的第一学历为师范的占了近五成,而第一学历为大学本科学历几乎没有,大多数教师专业不对口多,教师跨学科兼课现象严重。
3.精神力弱
人最可怕的就是无欲无求,内需不足外力的推动就成为空中楼阁。当时教师整体观念比较落后,理念更新缓慢,普遍抱着一种小富即安的思想,教学质量能保住乡镇中学中游就已经满足。
4.年龄结构不合理
由于近年来我校没有新分配教师,导致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层次出现严重的失衡,呈现出骨干力量极度缺乏,年轻教师比率过少的特点,年纪大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进行的动力。给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严重的桎梏。
5.教科研意识淡薄
2002年以前,学校教师参与教科研完全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学校每年论文获奖数很少,没有一个县级以上的课题。对于参加科研的行为很多教师还带着些不屑的情绪,认为是在做无用功,对教学根本不起作用。
二、采取的措施
学校面临着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扭转困难的局面,便是当时学校第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经过大家的探讨,我校制定了稳定——发展——提升的三阶段计划,并在工作中得到逐步的实施。
1.外力推动,促发内需,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教师队伍的稳定。
(1)物质保障是基础,依靠政府提供稳定的收入。物质是最基本的保障,但是基于乡镇中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学校福利的增加只能是量的略微提升,不可能实现质的转变,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教师的付出和回报在现实条件下是不可能同等的。应该说,教师的基本素质、奉献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2)精神内在舒适为目的,提供舒适、幸福、和谐的工作环境。一个人,单纯靠物质促动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提升的,没有一所学校是用金钱堆砌而成的。让教师安心,让学校稳定,就要实现三种和谐。
A.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和谐就是要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下功夫,让环境有序。学校准备在近几年花大力气致力于教学、运动、休闲、生活四区一体化建设,先后新建设了校园广播系统、篮球场、美化绿化工程、教工车棚、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让校园环境更加精致、清新、亮丽。
B.人与社会的和谐
教育是一项公众的事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离不开和周边百姓的和谐共处。学校一方面加强自身形象建设,使我们的教师树立有作为就有地位的思想。另一方面依托政府支持,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清理了一大批无证摊点,解决了长期以来“摊点包围学校”的不正常情况。
C.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主要是指学校内部人际的和谐,通过和谐共建实现学校共同体打造。团队共处,严守一个原则:绝对不在背后说影响团结的话,做影响团结的事,业务上、学习上当面有问题争论。学校内部人际的和谐,横向包括领导之间的团结,教师之间的团结,学生之间的团结;纵向包括领导与教师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形成有序的“井”字结构。实现“井”字型和谐结构管理,通过制度治校、文化兴校,来促进“井”字结构的稳定、发展。
领导之间的和谐以民主集体议事制度的完善作为依托,实现分工不分家,互相协作,多自我批评。
教师之间的和谐以活动为载体,主要通过教研组活动来加强团队凝聚力,促进了教师的和谐发展。
学生之间的和谐通过班团队伍的打造,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推行,构建和谐班集体,让学生明礼知耻,尚荣去辱,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领导与教师的和谐首先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教师切实体会到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关爱。领导提出了工作上认真、生活中亲和的指导思想,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几次教代会,给予教师充分享受民主的权利,认真考虑学校发展,由衷提出可行方案,通过了一系列的学校规章制度,让学校工作有理可依,有据可查,操作公正、公平、公开,人情风、关系风逐渐销声匿迹,良性竞争机制逐渐完善,教师相信学校领导的执政公平,处事公正,过程公开,参与积极性逐渐高涨。校长信箱的来信逐年减少,针对学校师资流动性大的特点,学校没有刻意去阻止教师的流动。一方面对教师调动继续大开绿灯,制造开放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学校自身建设,让教师能心甘情愿留下来。近年来,逐渐实现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有序。
教师与学生的和谐集中体现在德育导师制的推行,从细微的师生课堂内外互相问好,到对问题学生的单独导辅,让学生切身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3)精神外在满足为目的,让教师获得成就感。光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并不是教师发展的最终目的,培养教师才是给教师终身福利,让教师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才是让教师获得真正的幸福。学校从三方面唤醒教师精神力。2.内外联动,铸就师资,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有了内需,有了自我成长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成长就显得水到渠成,我校确立了初级阶段以质量提升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以教学推动教师,以教师促进教学,并从夯实基础方面着手开展。
(1)制定成长规划。学校以制度为保障,特别强调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建设,从教育教学业务、教科研、师德、未来定位等多方面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为细致、更注重过程成长的评价要求和发展目标,旨在通过规范的、规划的手段促进教师的业务发展,并注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管理,及时反馈信息,使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更趋科学化、阶段化。
(2)落实常规检查。学校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敢于创新,敢于探索。加强对教师教学常规的监督,注重对基础夯实,完善监督体制,落实教学副校长分管,教务处管理、督促,教研组检查实施的三级网络。做到常规检查与随机抽查、教师自查与组长检查相结合,保证了教师教学常规健康、合理展开。在常规中融入反思,我校提出常常要反思,注重对课堂的反馈,提升课堂内涵。同时关注教师作业批改的及时性、有效期、反馈性。
(3)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校提出向课堂要效益。开展了“周周有课堂教学研讨,月月有教学业务比武,人人有教研活动安排”的系列活动。有秩序、有步骤展开学校各科教研活动。在“全员参与,分级展开”的方针指导下,我校一方面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科公开课展示、优质课比赛;另一方面又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性质、类别的教研活动。结合自身实际,走具有自身特点的教改之路,并开展教师参加质量监测活动,师生同考,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升。
3.搭建平台,措施激励,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学校在质量建设中,确立了“33”核心,即“搭建3个平台,实施3种激励”。
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搭建三种平台。(1)搭建常规示范平台
提升教学质量,并不是空中楼阁,仍然要从基础做起,从常规入手,关注细节,特别是学生常规的落实。学生常规重点抓三方面:
首先是抓课堂常规,包括物品准备、课堂纪律等,实行教师监管、学生自律为主,行政领导随堂听课为督查,确保上课教学效率。
其次是抓作业常规,针对学生发展空间差异,提倡分层作业,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特别注重后20%学生作业情况,以抓后进促整体,注重学生作业的批改。提倡作业批改记录有效、有针对性。每学期开展一次优秀作业展示或是抽查作业展示,树立常规示范榜样。
对每次监测进行深入分析,落实到单人、单科,经常反思,及时整改,对监测不理想的学科、班级,充分发挥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功能,集中督查、阶段督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搭建共同体成长平台
质量的提升不是单一教学的努力,必然是多方面的合力,在学校质量建设过程中,致力于三大共同体的打造。
一是打造学校共同体,其内涵包括教学、德育、后勤等各条线工作,学校都予以充分重视,发挥各部门合力,指向质量建设这一共同目标;其外延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协作互融,通过家长委员会、家校交流、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共同凝聚办学力量,形成学校共同体。
二是打造教师共同体,主要依托年级组和教研组建设。年级组建设注重年级团队精神塑造,注重和谐氛围营造,注重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教研组建设以继续教育活动日为抓手,以业务主讲为主要活动方式,贯彻集体备课和集体磨课,落实常规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各类竞赛;特别是每月班主任沙龙活动的开展,加强了班主任学习共同体建设,实现人人参与,个个提高,形成团结、共进的教师共同体。
三是打造学生共同体,体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德育理念。培育出帮扶共进共同体、寝室自我管理委员会等多种自我建设的共同体,实现强弱学科互助、高低年级互助,在互助中促进学生共同体形成,在形成中完善、发展。
(3)搭建风采展示平台
通过该平台的搭建,给予教师自我展示空间,树立正面引导榜样。两年来,我校先后开展了新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外出活动汇报课、中年教师教研课、党团员公开课、骨干教师引领课、每周不少于二次的行政领导随堂听课等系列活动,设立了校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科研积极分子等评比活动,积极主动地向课堂要时间,向课堂要效益。同时鼓励教师多参加各类业务竞赛,以竞赛促教学质量提升。近年来,教师在县级以上业务竞赛上屡获佳绩,充分展示了教师风采。
其次是建立三种激励机制。
学校的发展首先要有机制的完善,根据学校情况,确立了三种激励机制。
(1)建立目标激励机制
学校发展,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确立最近发展区域。首先要有学校目标,即促进学生终生发展,激励教师持续发展,推动学校和谐发展的总目标。
其次要有教师目标,树立“六种意识”,即忧患意识、全局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争创一流意识。党员干部做到“六个带头”,即带头讲政治,做坚定信心,践行宗旨的表率;带头讲学习,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表率;带头讲发展,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表率;带头讲团结,做合舟共济,齐心协力的表率;带头讲实干,做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的表率;带头讲廉洁,做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表率。
再次要有学生目标,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人。(2)建立制度激励机制
学校管理,制度先行,质量的提高需要制度作为保障。学校近年来,通过教代会民主程序,确立了一系列有利于学校发展、质量提升的制度。如《教职工考核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先进班班级主任考核办法》、《班级导师工作管理考核办法》、《校本研训考评办法》、《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制度》、《班主任研训制度》等,为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兑现了一定的物质奖励。
(3)建立人文激励制度。
学校管理要依托制度,但是又不能依赖制度,人文激励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器。学校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从细微处入手,教师生日一份小礼物,拔河比赛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逢年过节一条温馨的祝福……用小事感动教师,从小事关心教师,在充满人性的环境中投入质量建设。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校正在不断提升、不断规范的办学道路上摸索、前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教育局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中的发展正处在乘风破浪、加速前进的重要时期,面临这项充满希望而又艰巨的新任务,我们将继续创新实干、励精图治、均衡发展、团结拼搏,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提升我校办学品位!
第三篇:教师专业化
1、简述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教师专业化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从广义的角度讲,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都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是从狭义的角度讲,它们在之间还有一定的区别。教师专业化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考虑,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
2、简述教师专业知识的涵义
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四块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性知识。
(1)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首先应精通自己所教学科。
(2)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是对本体知识传递起理论支持作用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缺乏的,也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保障。这部分知识主要有三块: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评价学生的知识。
(3)实践性知识:教师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育经验的积累,能对本体知识的传播起实践指导作用。
(4)文化知识:教师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而博采众长,所以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
第四篇:教师专业化专题
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从踏上工作岗位至今,我的教学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研意识都有很大进步,教学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我善于接受新事物,面对新的挑战,我不会畏惧,而是怀着一份期待,一份欣喜。同时我又是一个工作负责的人,平时无论做任何事都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但我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首先,我感到在学习上对自己有所放松,以工作代替了学习,导致自己迷失了发展方向。同时,学习上的欠缺,也造成了理论功底不扎实,缺乏理论积淀,使自己的专题研究大多停留在实践层面,无法提升到理论层面上。课堂教学能力尚可以应付,但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教学方法手段上缺乏新意。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我必须选择专业成长,因为这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寻找职业幸福感。认认真真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实践,堂堂正正地做人,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现将个人的五年专业成长规划如下:
二、自我认识
在学习中,我深入剖析自身的不足,正视弱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我的教学经验增长了一点,但在教学研究上缺少科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专业知识等。平时思想上有惰性,读书较少,对教育名家及名著的了解不多,不能很好借鉴、运用一些名家的教法及观点解释教育现象。写作水平较低,很少能抓住教学灵感等写出高质量的教育随笔。没有树立良好的教材观,对教材的把握、开发和利用不够等等。
三、目标定位
倾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住平时的点滴时间读书不止,进行长期的有效的学习,增强理论底蕴,做个学习型教师。用心思考,凡事多思多想,反思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得失,找出成长的方向,做个反思型教师。专心写作,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做个科研型教师。全心教育,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在创新中构建良好的教学策略,在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做个研究型反思性教师。认真学习和实践新课标理念,观摩名家光盘,汲取名家教学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细而言之,认真备好每一课,备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善于请教,及时总结。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坚持写教学反思、随笔,坚持写博文,努力成为优秀的博客写手。每年至少研读2本教学理论专著,定期阅读《小学语文教师》、《河北教育》等刊物,做好读书笔记,尤其写好深刻的学习心得,不少于1万字。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紧握教育脉搏。注重自身的修养,发挥榜样的潜移默化作用。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学会用心爱护学生,用民主和智慧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社会的肯定。
第五篇:教师专业化
1.专业的概念
专业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达到一定深度的表现。“专业”一词最早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原始的意思是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与之相对的是“行业”(trade),包含着中世纪手工行会所保留的对其行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控制只能传授给本门派的人的神秘色彩。德语中“专业”一词的含义是指具备学术的、自由的、文明的特征的社会职业。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专业”的解释是:
① 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
业分成的门类;
② 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门;
③ 专门从事某种工作或职业的我们认为,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
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专业是指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生活生产实践中,用来描述职业生涯某一阶段、某一人群,用来谋生,长时期从事的具体业务作业规范。也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中国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性质设置各种专业。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
(一)什么是专业化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各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各种职业后,各种职业之间的高低及贵贱之别就成为人类社会中德普遍现象。到17世纪,在欧洲部分职业群体更从诅多职业中过分化出来,被社会认可为“专业”。由于那些被社会认可为专业的职业群体一方面对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社会赋予从业人员极大的责任 并提出了很高要求;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履行社会职责过程中要花费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专业群体拥有更多的社会地位资源,例如权力、工资、晋升机会、发展前途、工作条件,职业声望等,换言之,能占据社会分层中的较上层。因此,对于一些新兴职业来说,其专业化的过程就是提升职业群体社会地位的过程。
什么是教师专业化
对于教师专业化的解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摘抄了部分较为权威的观点。
1.胥茜在《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2日第2版指出:教育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技能、培养专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一个专业成长过程。
2.刘捷在《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中谈到: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即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在认知变化的同时还包括情感、价值、需要等多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作如下界定: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在其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决定其专业活动效果的教育品质的总和,是教师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情意有机
结合的统一体,是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成分,是教师专业化程度高低的主要标志。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包括四个方面:(1)教育理念,包含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2)教育知识,包含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情景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教育技术知识、教育科研知识;(3)教育能力,包含学科教学能力、管理与评价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信息能力;(4)教育情意,包含职业理想、敬业精神、教育情感、健康人格。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努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化进程必须放在整个社会背景中考虑,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职责,以合作的方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因为教育事业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事业,教师专业化的结果也必须获得社会的认可才能成功。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专业化是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霍利(Holey)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界定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其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当前教师专业化更多地集中于教学专业化的内涵发展上,并且其内涵越来越广泛。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四、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化发展从广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的角度说,他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区别:“教师专业化”更多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这两个不同的思维角度是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进程而不断明晰的,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为了提升教考师专业化程度,人们采用的是群体专业化策略,关注教师作为专业性职业的业地位及其提高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的重心有群体转向个体,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转移并不意味着:提高教师地位的问题不重要,而是希望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性来达到提高概教师地位的目的。
在最初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有如下两种基本的目标取向。在专业发展制度的层面上,如何构建双重学科的专业发展制度?如何把已有的理论系统落实为时间的原则?在专业组织的层面上,如何建立一个同质的、具有权威性的专业组织?如何争取更大的专业权?这两者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目标:一是不断改善专业发展制度,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专业发展”目标;一是不断整合专业组织,争取更大的专业权力的“组织发展”目标。
五、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与必要性
(一)教师专业化的背景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那么教师专业化问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提出来的呢?
台湾的饶见维先生在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务》一书中指出,教师专业化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界体认到“职前师资培育”的功效有限;
2.教育界体认到“初任教师导入阶段”的影响深远且有待努力;
3.教育界体认到“教师进修教育与训练”的有限;
4.教育改革的呼声愈来愈高且教育绩效责任逐渐受重视;
5.教师专业自主性的呼声愈来愈高;
6.有关学校效能与教师专业发展之研究愈来愈多。
很显然,饶先生在概括教师专业化背景时,重点集中于“教育”的内讨。实际上,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提出,首要的动力来自社会发展,而不是教育体系内部对传统教育制度或行为的理性自觉。外部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使人们越发认识到教育的价值,进而认识到教师的价值。随着人们对教育期望的不断提高,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对教师素质发展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问题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据江南晚报2006年3月28日报道,无锡市声讯热线“1608992”工作组对锡山区几所小学的200多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孩子越来越难教,压力越来越大,其中近一半的教师感到较难适应教学改革,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的问题比较严重。据了解,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师年龄一半在30岁左右,其余基本在40岁以下,且女教师占了大部分。问卷从教育制度、社会期望、学生情况及社会期待等几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调查。在教育制度方面,约48%的教师认为教育改革无从做起。另有47%的教师认为统一教材、进度和命题使教学没有灵活性,大部分人觉得这已长久影响到自己的教学。在学生情况和人际关系方面,学生学习意愿低落、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学生已成为过半数小学教师的一大困扰,且该问题在大部分教师中存在已有一年以上。在社会期望上,许多教师也感到社会对他们期望越来越高,61%的教师对社会、学校和家长们只以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优劣做法就很有意见。尤为引人注意的是,有79%的小学教师表示他们的工作比较繁忙,身心很疲惫。据负责调查的工作人员称,调查结果令人惊讶。从问卷上不难看出,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改要求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进步,加上现在孩子的接受信息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脆弱,学生、学校和家长对教师素质的期望值也正逐步提高,不少教师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教起来难免感到有点力不从心,甚至有部分人无所适从,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已迫在眉睫。1.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40、50年代以来,随着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世界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这场新科技革命,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往的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从信息、能源到材料,几乎每个科技领域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场革命将人类带进了一个新的科学技术时代。50年代以后,新科技的发展呈加速趋势。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诸多领域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