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科学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教师成为研究者之所以成为一种趋势,被世人所关注,就在于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使教师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早在60多年前,英国教育家贝克汉姆就论证了教师研究对于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专业性的重要意义与联系,他认为: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认为教师从事研究能够增强他们的专业性。美国学者奥尔森指出研究需要倾听教师的意见,支持教师研究者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长期以来,从事实践的教师和进行理论研究的研究者是两种不同的形象,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形象的区别导致高度层级化的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教师总是处于无权的地位。教师只是被动地听从管理人员、课程论专家、教科书编纂者的指导,而他们自己的意见则无足轻重,他们的形象毫无专业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教育家霍林斯沃斯、米勒和拉泽则表现得更为激进。他们认为教师这个群体受到了压抑与控制,需要效法女权运动,像解放妇女那样解放教师。他们提出把教师研究作为解放教师的武器,指导他们工作,可以使他们从无效的知识中解放出来。教师研究对教师意味着确信自己有能力构建知识和改进他们的实践。采取研究的态度能够从一个否认个人尊严和迷信外部权威的制度中,把教师和学生解放出来。
这些对教师研究的重要性的评价是贴切的。如果仅仅依靠改善待遇与住房等手段来提高教师的地位与声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自己行动起来,树立科研的意识与态度,积极参与到教育科学研究中来,才能改变职业形象,使教师职业成为令人尊敬与羡慕的职业。
二、实现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包括许多方面,如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的改革、观念的转变。所有这些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教师身上,因此,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要想使教育改革得以实施,就必须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等待别的专家、学者去研究与制定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与主体,不是教育改革的对象和别人成果的消费者。如果不把教师放在这样一种地位上,任何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只能流于空谈。所以正像奥尔森等人所指出的那样,教师研究是使学校改革取得实效的最可靠的方法,是教育取得最后改革的最好的道路。
三、建设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教育学科
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们的研究与问题都是与他们自己的教学有关,教师可以获得第一手的鲜活的资料,教师的观察、文档和实验可以作为形成和检验更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所需要的材料。教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研究可以丰富、充实教育学的发展,从而逐步使之成为既科学又生动的一门学科。
因此,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改革的动力,是教育决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谈谈教育科学研究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谈谈教育科学研究对体育教师专业发
展的意义
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指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更多的是指显性之下的隐性发展。如教师人格的完善,教师个性的张扬,教学风格的树立,教育境界的提升。
要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科研势在必行。开展学习,更新教师观念
第一,加强学习,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开展教育科研,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化的关键,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学校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起初,发给每位教师一本专用学习笔记本,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或教学心得,有课题的教师每月要有一份课题研究小结。为将学习落实到位,教务处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的方式,并安排每周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学习他人开展教科研的成功经验,撰写教育教学心得,加强教学反思的落实,定期交流学习体会,并最终行成于文,交教科室存档,作为业务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教师学习自觉性。
第二,开通网络,利用多媒体教学。我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为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学校积极为教师创设学习条件,派专人负责接收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学校为老师配备了五十多台电脑,教师可随时上网查阅所需资料,为教师理论学习提供了资源保障。
第三,走出学校,开阔科研视野。学校应该经常性选派老师们到外调研、学习新理论。老师们带着问题与困惑走出去,带着启迪与思考归来。
第四,学校组织教师召开专题培训会。学校安排专人负责科研培训,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新课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评好一堂课等。要求每位教师作好笔记,并写学习心得,以此帮助教师成长。
二教育科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是教师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实现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我认为,教育科研的场域就在于在学科知识专业化的基础之上帮助教师有机地实现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所谓的“研究热情”“研究步骤”“研究成果撰写”能力等等都隶属于教育科学素养。它们是教育的灵魂,因为惟有其才能使教师的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对学生心性的滋养。
在教研活动中,一些教师讲述了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些教学“故事”,其中包括和孩子在相处过程中的一些收获、用合作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用爱心转化后进孩子等等。而在教师的教育随笔中,我们同样也看见了很多蕴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充满了教育智慧的教育行为。很显然,这些教育素养更多的是教育
科研过程潜移默化带给老师的。
培养教师的反思力。要求教师每节课后都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这堂课的闪光点在什么地方,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做好分析纪录,即教后记;每两周总结一次教学中的得失,写一篇反思纪录;每半学期在总结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事件的基础上,写一篇叙事研究。使老师在反思中提高课堂效益,在反思中成长。
老师通过写作,促进了教师学习由阅读型学习、实践型学习、研究型学习向写作型学习的转变,发挥出促读、促思、促选择、促创新的综合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只有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形成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面向未来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三篇: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重要引导者。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必须有根本性的改变。而教师角色的重新建构的支持源泉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结果,教师始终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者,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思索、研究、改进,本文拟就教师自我研究、自我改进、自我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谈一些认识。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教师的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应当鼓励教师把自我反思作为他们专业化的研究态度的组成部分。他们应当成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学生的优秀的诊断者和观察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当之无愧地从事教育这一伟大的事业。”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没有反思,教学将只建立在冲动、直觉或常规之上。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与类型
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教学反思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审认知活动,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以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教学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功能,是联结教学活动的过去和未来,即教学反思在意识的对象上,既指向先前的、已存在的事实、经验和观念,也指向随后的、尚不存在的教学活动,因而反思的结果、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本质上是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服务的,是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
教学反思作为一种反思性行动,第一层次主要是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第二层次主要针对课堂实践中的问题,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以便作出独立决策;第三层次主要针对课堂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反省和检查有关行动的规范化。依据教学活动的流程和内容,我们可以把教学反思作如下分类:
1、按教学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此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目的和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的和目标所需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作出反思。教师可以问自己下列问题: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的概念、结论和事实?怎样深度和范围的材料对学生是合适的?哪些学生需要特别的关注?哪些活动有助于学生达成目标?如何组织学生和材料,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哪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
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同步性,能使教学高质量地进行。具体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诸行为进行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为了作出必要的反思,教师必须决定需要信息的类型,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形成判断,在整个评价、反馈过程中,教师可以问自己下列问题:这节课是怎样进行的?是否如我所希望的发生了什么?怎样用教和学的理论来解释我的课?怎样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上课时改变了计划的哪些内容和方法?为什么?是否有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怎样才能找到答案?根据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判断自己是成功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还是需要重新计划或试一试新的策略。
2、按反思内容,分为对教学观念、对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对自身教学行为、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对教学观念的反思。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自觉不自觉的根据自身的教学观念与理论素养实施教学。而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观念更新要从多角度、多思维来看问题。要学会“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出发点来反思“教”的行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要学会“从高看下”,即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看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还要学会“从前看后”或“从后看前”,对教育而言,尤其要注意“从后看前”,用未来的眼光看待教育改革,来观察教育现状,来反思教育问题。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新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学设计要考虑因人、因材施教,而不能因教而学;要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适切性,不断探求教学目标、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不断改进实际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刚拿到北师大新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时候,备课无从下手,感觉学科体系、知识完整性与原教材有很大区别,教学重点、难点很难把握。经过对新教材编写理念的认识,经过几堂课的实验,终于明确了新教材备课:一要紧扣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来设计,二要以单元为整体来策划。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有关抗争涉及了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义和团等,如果孤立看,每件事都写得不完整,然而从全局看,它体现了全方位、全民族、各阶层的抗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正确制定教学目标,正确把握重点难点。
对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也就是对教学重难点处理、课堂教学时间安排、课堂活动组织、教学是否得心应手、学生思维能力有否提高、教师角色、行为举止等的反思。对教学反馈的反思。即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势、反应程度、活动水平、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方面,采取不同途径收集信息反馈,加以分析研究。
二、教学反思的策略与形式
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增强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反思的人格特征;其次要求教师具有反思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保障;再次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1、加强理论学习,潜心教育科研。对行为的反思需要以理论为指导,缺乏理论指导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寻根问底,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探索,才能使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系统的理论学习有利于我们形成一种正确的方法论的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未来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在认识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和教学观、师生观。无疑这些先进的理念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而理念的养成往往就是学习与反思的结晶。
教育科研与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首先,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所累积的研究材料和思想认识是教育科研选题的重要来源。其次,教育科研是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的提升。教育科研也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但教育科研对实践的反思有明确的主题和研究目标,是比较系统和过程比较严谨的反思,另外,在教育科研中形成的方法、技术和反思意识有助于提高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能力。
2、勤思多记,撰写反思札记。教师的反思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之以恒,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教学过程中的丝毫火花、点滴感受,都是反思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反思的基础。优秀的“教后感”、反思札记包含着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修正的执着情怀和热切愿望。反思札记可这样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得当?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活动组织是否恰当?教师指导帮助是否到位?学生反映是否良好?学习情感、习惯如何?教师临场应变能力如何?有没有让学生搞得措手不及,为什么?教学手段如何?问题情境是否适切?得意之作与“败笔”是什么?站在学生角度和更高要求,今后我该如何调整?等等。
同时我们更倡导自己力争上公开课,借助他人的反思,促成自我发展。大凡上公开课,自我进取意识和成功期待较强烈,钻研较深刻,反思更迫切;备课时,往往教研组群策群力,共同反思推敲,互助合作,群研究共商讨,在综合反思基础上形成较优化教学设计。这也是今后教学前反思的参照与蓝本。上完课后的交流评课,大家畅所欲言,又一次各种反思的碰撞与交流,使反思达到了更高境界。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教师个人和群体发展的良好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教育知识的建构运用、教育才能的发现增长和教育智慧的感悟积淀,其重要途径则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第四篇: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许青云平顶山学院 467000
摘要 教育大计,教师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文章分析教师队伍现状及问题,探寻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营造教学的文化氛围;更加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并行的方针,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分类规划建设;加强经费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发展工作;努力为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创造良好环境,解除教师后顾之忧。关键词 高校 师资 问题 对策
一、充分认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自1999年政府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教育方向上取得了飞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较好地适应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大众化教育发展的保障作用。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2011年教育统计公板表明,高校招生规模由1998年的 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 万人,14年间增加了 万人。毕业生人数从1998年的 万人,到2011年的 万人,14年间增加到 万人,高校志专任教师队伍由1998年 万人,增加到2011年 万人,14年间增加了 万人,基本满足了新增学生的教学工作要求,保证了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河南2004年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1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6%,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中数达 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 万人。
2.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高校教师队伍在不断状大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推动本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2007年国家正式启动“质量工程”建设,近千万名高校师生员工将智慧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根据教育部高校抽样调查,2000年全国高校约有三分之一的副教授,三分之二的教授不上本科生的课,而如今,为本科生授课已经成为高校评聘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国家评选表彰了500名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邀选取建设了1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003—2008年超过700所高校的教师在14家高等教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刊载高等教育科研论文达到1.8万篇,占统计期刊论文数的90%。
3.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撑作用。据科学部统计,2000—2009年共承担了中央政府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国有科技计划项目27700多个,获得科技经费额277.5亿元,占中央政府国家科技计划总经费的5.7%,“973”计划项目中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并任首席科学家的有43项,占立项总数的57.1%,2008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后,已有150余所高校参加重大专项的研发工作,承担项目经费达19.34亿元,占总经费额度的18%。
这些都反映出我国的高校具有坚实的科研实力,在国家科技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家创新??支撑作用。
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教师对教育核心价值认同的弱化。伴随着大学职能由人才培养向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拓展,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高校教师个人价值体现的途径也日趋多样。由于我国高校教师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部分教师在利益选择面前,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花大量时间开展科研项目,导致对教学的少投入或不投入,教学水平难以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对教学感情投入不足,进而导致教师对教育核心价值认同感的下降,部分教师对利益的过度追逐,也引发敬业精神,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感召力不足;部分教师对教书育人的忠诚不够,对学生缺少关爱和沟通;有的教师不能为人师表,作风浮躁,个人私利膨胀,甚至将学生也作为谋取私利的对象。
2.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存在。由于相关政策和考评指标的导向效应,以及教师工作负担重、人才培养周期长、教学成果较之科研成果显示度低等种种原因,高等学校的中青年教师,对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重视不够,精力投入相对不足,科研和教学相互脱胎换骨节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状况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而从公共问责的角度而言,这必然导致社会、学生家长及公众舆论对大学基本功能发挥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疑和批评。
3.重引进、轻培养的现象相对凸显。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为吸引优秀人才到高等学校工作,出台了包括“千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在内的诸多人才项目和计划,不惜重金从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此同时,对高等学校选留、调入的本土优秀毕业生及博士后出站人员的职业发展和职后培养却重视不够,有效的教师职业拓展体系亟待完善。这种现象的存在影响了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中青年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拓展;从长远而言,必将影响到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有计划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职后培养培训,并初步构建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这愈加凸显了抓好高校教师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有效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和制度保障措施尚待完善。从现实情况看,尽管高等学校采取了不少措施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但在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效举措,甚至在某些方面基本上放任自流。而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科技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和调整,社会对于大学教学功能的发牢固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更加关注,这就更加需要通过政策导师向和制度保证,鼓励和引导中青年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之中,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以及教材、课程、实验室和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
5.教师总量不足和教师结构的不均衡发展。2008年我国普通院校在校生规模相对1997年增加了1706万人净增5.42倍,年均增长16.8%,其中专任教师12年间仅增加了83.3万人,净增2倍,年均增长9.7%,专任教师总量呈现较为紧张的状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普通高校生均比由1999年的13.57提升到2009年的17.27。近年来?通过大量引进高学历年轻教师等途径,使得高校教师学历和职称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凸现,2007年我国专任教师中其有高级职称的为38.2%,其中具有教授职称的仅占10.2%,与国际发达地区差距甚大,同期美国学历教育全职指导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占45.1%,其中教授职称占24.6%,大量低职称的年轻教师会逐步成为教学与科研的主力,??教育培训,体系不能及时跟进,将对稳定教学质量产生很大压力。
6.教学人才流失呈扩大趋势。由于受年龄、待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离开教师队伍人数逐年呈扩大态势。在原有专任教师总量到显不足的背景下,专任教师的大量流失,无疑对现有教学队伍发展的持续挫伤。有资料显示,除去离体因素,2008年离开专任教师岗位人数达6.4万人,是2001年离开人员的1.8倍,达到历史之最。除存在显性流失之外,高校教师队伍中还存在一些隐性流失。比如,一些高校教师在不离开本职岗位的前提下,把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第二职业,集中表现在社会机构中兼职过多,或承接了大量横向?项目,或自己办公司,教师队伍的隐性流失使高校教学质量和秩序受到较大影响。
三、努力探寻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营造教学的文化氛围。《教育规划纲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放到了实现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保障措施之前。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等方面全方位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并安排了重大项目。高校要抓住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它内化于大学的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大学的发展,是提升大学办学水平和特色发展的内在支持。要努力在校园中营造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先进的教学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这既是实现大学本质功能的需要,也是体现的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抓好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的必然要求。
2.更加注重师德、师风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节代表座谈会上,殷切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努力成为爱岗敬业的模范,成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四点希望”是对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新阐述、新概括,也是新时期新阶段造就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努力方向。教师是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承担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素质,肩负着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使命。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良好素质,其中师德是首位的、最重要的素质。
3.坚持人才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针,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成为一流大学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了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有了一流的大学,就有了一流的办学质量。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必须抓好两个重点:一是要着力引进人才,重点是紧紧围绕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引进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秀领军人物。要从平台建设、组建团队、科研启动费等方面为引进人才提供舞台,使他们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中真正发挥领军作用。二是要着眼于培养人才,制定培养计划、选好培养对象、创造平台条件,通过给任务、压担子,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才的教育培训,促进他们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加快专业发展,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造就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善于组织大规模科技创新活动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具有崇高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的帅才、将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积极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海外一流学科专业,师从一流导师学习深造,促进青年教师掌握国际学术前沿动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还要正确处理好引进与培养的关系,树立引进人才是人才、现有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改革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加强教师队伍的分类规划建设。教学科研队伍是推动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不断扩大教学科研队伍规模,培育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提升教学科研队伍整体水平,仍然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伴随高校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优化,竞争压力不断加大。教学科研队伍、实验技术队伍、管理队伍已经构成高校发展的三大队伍支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按照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的原则,做好三支队伍的分类规划指导,形成以教学科研队伍重点,实验技术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协同发展的建设格局,明确各自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推动教学科研队伍的高水平,无论是教学为主的高校还是研究型高校,都承担着培养人的重任,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高校教师尤其中青年教师必须把教学工作做好,并重视通过科学研究来促进学术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要倡导教研相长,自觉避免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的影响。
5.加大经费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发展工作。要多方筹集资金用于教师发展,尤其是增加用于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的预算,加强对教师发展的政策引导和项目引导。要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和培养计划;制定和完善教师发展和在职培养培训的相关机制政策。比如借鉴外国大学成功经验,学校设立教师发展或教学研究促进中心,切实抓好教师发展工作。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可甄选若干有条件的大学,承担高校教学骨干教师和教学骨干管理人员的国家级、省级培训工作;选派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到国外研修,拓展国际视野,提高教学和教学能力等。
6.努力为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创造良好环境,解除后顾之忧。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事业发展紧密相连。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更加细致地深入地关心教师,为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有利于广大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大力倡导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积极鼓励教学科研人员专心致志、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不怕艰难、勇攀高峰,甘于寂寞、乐于奉献、坚决摒弃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心浮气燥、弄虚作假,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操守。二是积极营造学术民主、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实事求是,发扬学术民主,营造公平环境,鼓励推陈出新,为教学科研人员创造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努力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校园环境。三是要大力提倡团结协作、形成合力的团队精神。要在继续鼓励教师开展自由探索式研究的同时,引导教师树立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教师跨学科、跨平台、跨团队流动,联合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培养更多跨学科、复合型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要处理的工作支持和生活关心的关系。在思想上尊重教师,在工作上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在生活上关心教师,努力发送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特别解决好教师的住房问题和医疗及社会保障问题,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参考文献
【1】http://2012gzhy.haedu.cn/2012/03/02/***70.html 【2】科学技术部:发挥高校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N]中国教育报2010-03-26 【3】乔建永:切实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11(1)【4】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7-9-1
第五篇: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多重意义
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多重意义
临清一中朱玉昆
从历史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从兼职到专职再到到专业的发展过程,可以说要求越来越高,在国家意志和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势在必行,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不是简单自身发展的问题,它于学生、于学校、于社会当然也于自身均有意义。
音乐教师专业的发展最直接影响到的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在这里我个人认为教师专业的发展包括音乐教育活动所有环节所涉及的个人素质的提高。音乐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提高直接受益的就是学生,只有音乐教师的技能、观念、课堂控制力等方面有所发展,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成,真正能体验音乐、享受音乐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最终使音乐教育完成音乐课所赋予的课程任务。
与学校,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俗语说: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学校的发展决定于教师的的发展。就音乐教师来说只有音乐教师专业水平提升音乐课堂就能活跃、学校的人文精神氛围就会浓厚,学校的魅力就会有所提升,就会吸引更多的生源和社会资源,实现学校运行的良性循环。再者,音乐教师专业抓上去了,学校就能依据音乐教师的优点和特点设置选修模块、音乐社团、校本课程等形式来吸引更多的学生音乐爱好者,不管是学生参与者还是学生观众,都能享受到音乐的美。肯定会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于社会,不言而喻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的个体。社会的现实总有不协和的现象,而音乐恰恰对社会的发展能够起到平衡的作用。21世纪,追求可持续的,平衡的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目标,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生活中,艺术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而人们对它的忽视,却势必造成社会发展与人的个体发展的不平衡,且为人类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造成危机。比如部分人对社会人情的漠视、对法律的淡漠,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正好对症。不能说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能拯救世界,但实际情况是音乐能使人完善、使人健康。这一点肯定会得到承认的。
当然,专业发展就之于音乐教师来说久不消说了,缪丽君老师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作为音乐教师要真心真意的喜欢这个职业并在理论指导下为之付出,少些功利思想、多谢投入。专业的发展是水到渠成的事。
总之,引用布雷斯福德·罗伯逊的话:在世界的进步中,起作用的不是我们的才能,而是我们如何运用才能。不要在已成的音乐教育事业中逗留,在每个职业成长阶段都能有所斩获!再次感谢李海鸥院长、冯巍巍老师、王虹老师、陈剑老师等各位老师的付出,你们辛苦了。我们得到了想要的。
2011年12月1日于林馨苑5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