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 学 教 师 如 何 读 懂 教 材
数 学 教 师 如 何 读 懂 教 材
课程改革实验在我区已开展了四年,他给教师带来了新的理念,他为正在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们提供了再次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当我们翻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时,相信老师们一定会被那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的教材所吸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教师们,面对这一册册崭新的教材,却感到无所适从,不适应,茫然,困惑„„凭着自己的老经验怎么就找不到课的感觉呢?是不是不会教了呢?当我们翻阅教材时,只有那一幅幅主题图、一幅幅情景图和几个简单的学生对话,或提出几个问题,这么少的内容教师怎么教呢?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惑。
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我们将如何把握它?熟悉它?领悟它?这无疑成为教师们首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了。在梳理、思考这些问题与困惑的同时,我想:“读懂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培养年轻教师在课改中能否脱颖而出、迅速成长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这些问题本文就怎样读懂教材,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为什么要读教材
我们知道读教材是教师备好课的一个最基本环节,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必须了解数学教材是什么,这样我们读教材,才能读到一定的深度。
关于数学教材在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它应当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如果用一句简短的句子进行概括,即: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和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学习数学方法。其实读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把静态的,不会说话的教材结果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就象有的教师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只教学生结果容易,而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难,是的,如果一个知识只让学生知道结果是很容易的,几秒钟就可以搞定,可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那么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师读懂教材,是教师灵活运用教材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的需要,可见教师读懂教材很重要。
二、怎样才能读懂教材
我觉得要读懂教材,首先必须要深入的钻研教材,知道教材的内容安排,作者的编排意图,课标对教材的要求等。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读懂教材
1、要读懂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个“度”,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是知道、理解还是掌握,这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培养等。
(1)必须读懂《课标》对年段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如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内容,它的年段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数学思考方面,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解决问题方面,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年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情感与态度方面,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把握,相信自己在信息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2)要读懂本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还是以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为例,它的目标要求是: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要读懂本单元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只要我们读懂了上面这些目标对所教学内容的要求,就能恰当地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中也不会拔高或降低课堂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
2、要读懂作者的编排意图。义务教育(人教版)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是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实验教材的总体编写思想、编写原则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实验教材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和生活性,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生动活拨的、主动求知的信息资源材料和环境。因此,我们必须读懂下面这些内容:
(1)要读懂“主题图”。实验教材中的主题图是既旧教材后新增加的一个内容,其目的,是作者想通过主题图,把整个单元的内容用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图、动物图、自然景观图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通过主题图的教学,为学生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觉得要读懂主题图,首先必须读懂它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比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主题图,它的呈现形式是一幅校园场景图,它是以校园场景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其次,这个主题图给了我们那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比如上例中“四边形”的主题图中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等。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第三,要读懂“主题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比如: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的主题图选取的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配以最能反映该地区特点、形象的图片,渗透了有关地理、文化和国情知识,为我们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
(2)要读懂“例题”。不管是传统的旧教材还是课改实验教材,例题都是教科书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范例。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读懂例题呢,我觉得:首先应该读懂例题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它这样呈现的作用是什么。比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加法”例1,它的呈现方式(略)。我觉得例题以这种方式呈现,一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因为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不同的是过去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限于100以内,只有一次进位,而例1有两次进位和超过了100,其竖
式比较简单并将进的“1”用红色表示。其次要读懂情境图。实验教材的例题中多数都安排了情境图,作者想通过情境图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算法多样化,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知操作,同时培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富饶,地大物博来实现学科间的整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加法的验算”例1下面的情境图,它是一组同学们在合作学习加法验算方法的讨论,通过讨论把加法验算的方法全部呈现出来,目的就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验算方法对加法进行验算,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学验算。第三、要读懂例题中的对话。(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了体现人文性、趣味性使教材内容更加活跃,把一些难点、重点、计算法则、概念等用对话的形式在例题中呈现出来,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读懂这些对话的意思。第四、要读懂例题间的关系。(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例题的编排上也是有区别的。例题与例题的呈现形式是不同的,对学生训练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3)、要读懂“做一做”和“练习”。(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练习的编排上与普通教材也是有区别的。从练习内容安排的形式看:有做一做、练习、整理和复习,做一做属于基本练习。它主要是对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它的知识难度和呈现形式都与例题差不多,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练习,它不但具有对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巩固的功能,还具有通过练习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数学思考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功能。比如,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笔算乘法”中练习八中的练习安排:第1题是口算练习用以巩固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形成基本的口算乘法技能;第2题是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练习;第3、4题是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运算在实际中的简单应用。以上四个题都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题,是巩固例
2、例3的巩固练习。而第5题是正确书写“速度”的练习。通过3个不同知识背景的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单位时间”“速度”的理解,能体会数学的精细和 准确,同时还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沟通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6、8、9题是应用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解决具体问题的练习。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练习,使学生感受用抽象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更方便,同时知道模型可灵活应用。
第10题是综合应用乘法知识的开放型练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题。这类题,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做也不一定学生可以一下全部做出来,能作几个就作几个。
3、要读懂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一直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和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内容的编排看一是全新知识,二是后继性知识。因此了解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学很重要,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那么,怎样来了解呢?我觉得:
(1)要了解本节知识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内容有没有联系。也就是说,是不是全新知识或后继性知识,如果是全新知识,作为老师就要想一下这些知识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有没有联系,它是怎样联系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多少,是怎样了解的。如果是后继性知识,我们就要了解它是在前面学习了哪些内容的前提下再学习的,它新在什么地方新的这点知识我们怎样引导。
(2)要了解本节知识内容与后面要学的知识内容有什么联系。前面讲了数学教材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因此很多内容首先在低年级出现让学生感知,然后在中高年级再具体的学。比如,“几何图形”的教学,“乘、除法的意义”等内容。我们只有了解了它们的联系,教学是才不会降低或拔高教学目标。
(3)要了解本节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了解本节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很有必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学好数学,同时也可以利用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我们要教好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得备好课,要备好课就得读懂教材。这只是我对读教材的一些拙见,仅供广大同仁们参考。
第二篇: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
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资料
“第七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 的主题为: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针对这一主题,到会的专家进行了解读,现整理如下:
一、读懂课堂: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主编孔企平教授在《读懂数学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的报告中,提出从五个角度看老师是否读懂课堂。分别是目标是否合理落实、学生主体作用是否突出、教师引导是否有效、过程是否合理富有思考和基本功是否扎实具有个性。
(一)目标的角度
1)本课的目标是什么 2)本课的目标是否全面
3)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清晰 4)思维与情感的目标是否突出重点 5)上课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目标 6)上课过程中对目标有没有具体的调整
精辟的观点:如果一堂课没有界外球,那么这样的课顶多算一节中等的课。观点之二:传统课堂把“生成”看作是一种收获,今天的课堂则把生成当作是一种追求。当学生的认识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相违背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教育机智的问题。位惠女老师说得好:这个时候你可以不用理他,强扭的瓜不甜。的确,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来探讨数学问题时,一般来说其方法与标准教科书上典型例题的方法很少有相似之外。正是儿童需要从错误中学习一样,学生学习数学也需要有不断摸索的过程,我们应当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学习环境,允许他们有反复的余地。从长远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记住一些数学技巧——技巧不经常用,很快就会忘记,而是树立一种信心,当他需要某一数学工具时,知道如何去发现并掌握这一工具。树立这种自信心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贯穿创造、构造、发现数学的那种精神。
(二)学生的角度
1)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2)是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浙江省衢州市王文森老师执教的《估计费用》就是一个好的典范,他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了一个度的问题:就是把学生估算方法是否正确与学生能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体验到“我们为什么要用估算?怎样估算?怎么用估算才合理?”
3)是否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
课堂上其实也要给学生“留白”。一堂课热热闹闹,学生情绪高涨并不代表它的数学思考就高涨。而数学课最重要的是追求数学的本质,要有数学味。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静悄悄的思考说明他的脑海在飞速运转,只有有了独立思考的前提,才能有合作交流的收获。
4)是否让学生有充分机会的学习活动 5)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专家认为,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师的角度
1)备课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我们设计教案的起始点。例如:湖南长沙杨乐老师设计的《百分数的认识》有两个地方我特别欣赏。
1、学完百分数的意义后,为了体现百分数的优越性,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景:中央电视台播报新闻,同时字幕出现去年11月份,全国一些大城市房价增长的幅度情况,用百分数表示的。然后,问学生:全国房价涨幅最高的三个城市是哪三个?长沙排第几?学生立即可以回答。然后,教师把这些百分数改写成份数的形式,再来询问刚
才的问题,学生就能发现,百分数利于比较。
2、为了增强学生的百分数的数感,教师也设计了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但是他的填空题选择的空间比较大,很有意思。可以看得出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钻研了教材,并且找到了学生在学习百分数的时候很容易犯困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效果蛮好!
2)提问是否清晰、具有启发性
3)讲授是否正确、清楚、有针对性
4)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实际效果
5)在教学中是否注重了解学生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
从某一个侧面来说,课堂教学宛若棋局,无论是双方任何一个棋子的变化,都会引起整盘棋局的变化.走进课堂,就是走进变化.我们要读懂课堂的静与动。课堂的静,就是课前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的教学设计状态;课堂的动,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加入课堂教学之后,所形成的局势变化.如果不考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之后,教学形势的变化,总是将学生理解为备课时所考虑的状态,那么教学就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四)过程的角度
1)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情感过程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可以说,这次上课的教师在表扬和激励学生方面都做得很好,他们都能用细心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合理地表扬和启发,没有廉价的表扬,有 的只是循循善诱。例如:湖南杨乐老师总是对学生说:“课堂是你们的!”当学生的回答教师不需要及时给出评价的,教师就说“哦,这是你的理解”。北京永飞老师总是说:“你看他多会总结呀!你看他多会动脑筋呀!你看他多会观察呀!”谭闽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语言也得到了专家的赞赏:“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再来说说?”“很好,把机会也留给其他同学说说,可以吗?”良好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
2)课堂上是否有合适的认知过程
3)课堂上是否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4)教师是否关注了因材施教 5)是否有一定个体学习的时间
6)是否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五)基本功的角度
1)教学中是否符合基本的规范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一个优秀教师的素质结构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校长在他的个人经历中写到:刚走上讲台时,他也很紧张、拘谨,板书不流畅,语言不生动。于是他下决心从一点一滴做起,为了练习板书,他买来字帖,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三笔字,终于练就了一手
快捷而又漂亮的粉笔字。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语言,他常常用录音机把所讲的课录下来,然后反复播放,矫正语句、语气和语调。他还注意在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性上下功夫,专门从北京买了一套孙敬修讲故事的磁带学习揣摩。借阅许多特级教师讲课的录音带和录像带,有空就听、就看,认真研究,揣摩名师驾驭课堂、从容施教的语言艺术。此外,他还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鞠萍、董浩等全国著名的少儿节目主持人主持的节目,观察他们与孩子交流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功夫不负有心人,钱守旺校长也成就了他今日的高度。
2)教师引导是否有效?是否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浙江省衢州市王文森老师执教的《估计费用》(五年级),整节课流畅、扎实、和学生融为了一体,他的课堂轻松不乏幽默,语言严谨干练,对学生真心的表扬,充满数学味的追问,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追问”的艺术在课堂上很重要,它就像一个挖掘孩子思维的铁锨,往深里挖,而不仅仅是让她们的思维流于表面。我们听课的老师都认为在课堂上处理生成性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追问。
王文森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有许多关于“我的思考”、“教研反思”等文字,体现了教师对待这节课所做的深层思考,其实考虑问题的深度也决定着教师课堂上教学的有效度。的确,教师的创造和教学智慧就体现在课堂中,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孩子的思维情感都活起来。这个活不是指形式上的活,如搞些小组讨论,更主要的是要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表现。一个好老师就像一个指
挥官,要策划、要谋略,要整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判断他们把握知识的走向。课程改革不管走的多远,始终要回到课堂教学。
3)是否注重了学科的作用 4)是否合理安排了练习 5)是否具有个性特点
孔企平教授又谈到了当今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
(一)1)以本为本的备课; 2)满堂灌的教学; 3)满堂问的教学; 4)单一的、简单化的教学方式; 5)简单化的练习
应用“熟能生巧”的意识和想法,把“熟能生厌”变成“熟能生趣”、“熟能生笨”变成“熟能生智”。
6)学生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这一点,专家特别反感。如果一节课学生只是知道了简单的对与错,没有思考和创新,这样的教学是一潭死水。
主要问题
(二)1)情境的表面化; 2)活动的形式化;
3)教学偏离了目标;(注意:(1)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统一(2)目标应当反映新课程的理念、知识技能目标要清晰、情感态度目标要具有弹性。)
4)非学科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要围绕数学教学来展开。);
5)浅层次的教学(缺乏思考的教学)。关于读懂课堂的补充说明:
1.不要追求课堂的完美无缺,而要追求学生的真正理解。——湖南易虹辉 2.教学是一个慢的艺术。——钱守旺
3.针对教师提问:一节课教学目标的量化指标太多,则时间不够;太少,则显得课太单薄,怎么办?朱德江老师说: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几位教师课前制定的目标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同,教学策略和方式的不同,生成性问题的解决机智不同,所以最后实现目标的程度是不一致的。这是可以理解的。王明明老师如是说:好的课堂并非没有瑕疵,我们追求的不是一种功利性的展示,而是追求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4.基于自己的课堂、基于自己的理解,对待同一个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其实这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明明
5.精彩的课堂是不是一定要改造教材(增值),一节课最精彩的部分是源自于师生的互动。——王明明
6.执教老师要读懂自己的课堂。听课老师要读懂他人的课堂。反思的力度、程度、时间等,都影响着教师读懂课堂的程度。——特级教师朱德江
l 读懂“教什么?”
读:预设目标是什么?课堂上有无实现?有没有调整目标?有新生成目标吗?
反思:“教”的内容是否体现了数学的本质特点和核心思想?什么时候要调整教学目标?怎样处理教学中新生成的目标?
l 读懂“怎么教?”
1、读:每一个教学活动。
2、反思:这个教学活动的数学价值是什么?课堂上有没有实现这个教学活动的目标过程?这个活动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7、话题之一:抓鱼还是抓更大的鱼?(鱼和熊掌可不可以兼得?)
针对老师的提问:有些课,活动多,练习少,关注某些问题较少或较多。这样的教学能算是有效的吗?
例如:北京永飞老师的数学课《比的应用》遭到质疑。王明明老师说:“现在提倡的是单元设计,如果连续听她三、五节课,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她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朱德江老师说:“数学课堂上响起了学生自主创造的美妙声音,每天都会有吗?”例如:广东省李浩老师的数学课《比赛场次》遭到质疑:到底要不要给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朱德江老师提出:这是抓鱼还是抓更大的鱼的问题。他认为,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实现不同的目标;如果学生基础良好,是可以总结出一般方法的,如果学生接受一般,就不需要强求了。但是,当学生遇到了陌生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画图、分析的方法,再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多好啊!
8、关于“人教版与北师大版”是否同样适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问题,王永老师说:“先学后教是课堂教学的一条铁律,应让学生自读教材,读教材中的示意图,通过读图获取有关信息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达到学会的目标,进而培养他们„会学‟的好习惯。”“不会阅读的学生就是潜在的差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让自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让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让指导成为课堂教学的升华。加强案例反思与探究是读懂课堂的捷径。”
二、读懂学生
孙晓天教授从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谈起对读懂学生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
(一)“读懂学生”什么 1)心理特征 2)认知发展规律与水平 3)已有的数学活动体验和经验
4)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的周围世界 5)实现数学化的要素与过程
(二)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1)找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科学合理地确定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3)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4)从源头上遏制“考试教育”“题型教育”的负面影响 5)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国家的未来
(三)如何“读懂学生”
1)读懂学生已有的(起点);理解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读懂学生过程中思考的(生成),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
3)读懂学生留下的(目标达成程度),把目标从“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4)在活动的过程中“读懂学生”,在“四基”并重的基础上真心读懂学生
(四)具体怎么做
1)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2)协调好实践、活动、思考、探究之间的关系 3)注重揭示数学本质 4)树立基于“全面数学”的教学观 关于读懂学生的补充说明:
读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读懂学生的基础。课前访谈、课前问卷、经验分析即人们所说的前测是读懂学生的好方法。——王明明
任景业老师谈课堂教学中“如何读懂学生”(成都会议观点): 听清楚是什么,需要确认; 弄明白为什么,需要理解;
再分析怎么用,需要判断
第一步要听清楚学生的话,需要确认。这一步又有两个层次:一是听清学生说的话,二是学生这样的话表达的原意是什么,也就是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这一步常用的方法是复述、解释、补充、概括,再让学生确认。这一步有一个原则是“搁置”,要搁置经验和情感,远离创造和偏见。不能想当然。邹柯老师上课时问到 “谁听清他的意思了?”,让其他学生复述和解释,是读懂学生很好的做法,但缺少了让学生确认这一环节。
第二步弄明白学生为什么这样说,这一步需要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老师要能够明了其中的原因,理解学生的心思。他们的经验,他们是怎么想的。邹柯老师问:“1,2,3,4,5是什么数?”学生说“整数”,老师问“还是什么数”学生说“自然数”,老师再问“还是什么数”,学生茫然然不知如何做答,老师两次提示 “正……”,学生仍然答不出“正整数”,是什么原因?学生把自然数分为:正整数、整数、0, 教学中为什么学生很难意识到这样的分类是错误的?
第三步,对学生的话做出分析和判断,尤其是做出多方面的价值判断。教学中如何用?学生把自然数分为:正整数、整数、0,有什么样的价值?确定位置一节课对发展空间观念的促进“点”在什么地方?怎样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应当怎样去引导学生往前走?
——前两步是由表及里弄清事实,后一步是做出多重多维的价值判断,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
专家认为,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实效。
三、读懂教材
北师大版教材常务编委、特级教师王永、朱德江、王明明分别谈了自己的观点。
王永老师说: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2)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源与流(3)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4)读懂课时教学内容的一些典型试题的解决方法.(5)读懂曾经教过的学生学生在本课时学习过程中的所经历的挫折与获得的成功方面的原因.(案例:比赛中的场次——搭配中的学问 读懂教材就是要读懂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维,进而是如何用数学语言恰当地表达数学思维的成果。)
2)要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解读教材(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3)要用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要带着问题解读教材);
百分数的认识 要带着问题解读教材。比如: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是一个新的数吗?百分数有什么作用的?王老师还提出这节课如果能结合五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其实是化难为易的好办法。)
4)要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张丹老师:由“读”想到了歌曲《读你千遍不厌倦》带着思考去读。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
关于教材要四读:
(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
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3)课后思考 我之前想的与教材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谁更合适?(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朱德江老师说:“我们要读懂教材什么?(如何具体读懂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
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向自己提问 “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王明明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研读学生、研读教材上,让课堂自然生成;并在教材原原本本基础上去创造精彩课堂,想要调整教材必须使教材“增值”才好。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教学活动,两个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材料,是媒介;还有是课堂,课堂是场所,是教师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场所。教师面对主体——学生、媒介——教材、场所——课堂,要读懂它们,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专家的报告生动而耐人寻味,引领我们朝着课堂教学所蕴涵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第三篇: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构建数学益智课堂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朱洪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构建益智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基本保障,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课堂,才能编制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导学案,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实现高效。
个人认为:益智课堂是现代乃至今后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益智本身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提出了益智课堂这一概念。益智课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课堂教学必须的追求。
怎样的课堂是益智课堂呢?
益智课堂即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课堂。
构建益智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益智课堂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构建益智课堂的总体要求是: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要找准益智切入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课题的研究,经历学习全过程,体会学习内容的内涵、感悟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增强学生敢于亮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文明举止的底气与霸气。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在数学问题的研究活动中自主探究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能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与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智商和数学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真正实现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数学益智课堂目标。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要通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
一、读懂教材是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现代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一)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2)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源与流(3)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4)读懂课时教学内容的一些典型试题的解决方法.(5)读懂曾经教过的学生在本课时学习过程中的所经历的挫折与获得的成功方面的原因.(案例:比赛中的场次——搭配中的学问 读懂教材就是要读懂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维,进而是如何用数学语言恰当地表达数学思维的成果。)
2.要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解读教材(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3.要用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要带着问题解读教材);
比如: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是一个新的数吗?百分数有什么作用?老师如果能结合五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其实是化难为易的好办法。
4.要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二)带着思考读教材。
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编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学生的角度去读。
关于教材要四读:(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2)读中想 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3)课后思考 我之前想的与教材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谁更合适?(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三)如何具体读懂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
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向自己提问 “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现代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四)要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研读学生、研读教材上,让课堂自然生成;并在教材原原本本基础上去创造精彩课堂,想要调整教材必须使教材“增值”才好。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是我们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二、读懂学生是准确到位益智目标、合理选择益智策略的主要依据
(一)“读懂学生”什么 1)心理特征 2)认知发展规律与水平3)已有的数学活动体验和经验
4)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的周围世界 5)实现数学化的要素与过程
(二)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1)找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科学合理地确定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3)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4)从源头上遏制“考试教育”“题型教育”的负面影响 5)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国家的未来
(三)如何“读懂学生”
1)读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读懂学生的基础。课前访谈、课前问卷、经验分析即人们所说的前测是读懂学生的好方法。读懂学生已有的(起点);理解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读懂学生过程中思考的(生成),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
3)读懂学生留下的(目标达成程度),把目标从“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4)在活动的过程中“读懂学生”,在“四基”并重的基础上真心读懂学生
(四)具体怎么做 1)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2)协调好实践、活动、思考、探究之间的关系 3)注重揭示数学本质 4)树立基于“全面数学”的教学观
(五)如何读懂课堂中的学生
听清楚是什么,需要确认;
弄明白为什么,需要理解;
再分析怎么用,需要判断
第一步要听清楚学生的话,需要确认。这一步又有两个层次:一是听清学生说的话,二是学生这样的话表达的原意是什么,也就是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这一步常用的方法是复述、解释、补充、概括,再让学生确认。这一步有一个原则是“搁置”,要搁置经验和情感,远离创造和偏见。不能想当然。老师上课时可以问“谁听清他的意思了?”,让其他学生复述和解释,是读懂学生很好的做法,但缺少了让学生确认这一环节,必须以“你认为呢?”类似问题确认。
第二步弄明白学生为什么这样说,这一步需要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老师要能够明了其中的原因,理解学生的心思。他们的经验,他们是怎么想的。
第三步,对学生的话做出分析和判断,尤其是做出多方面的价值判断。
前两步是由表及里弄清事实,后一步是做出多重多维的价值判断,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
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才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准确拟定益智目标,才能根据目标制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益智策略,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实效。
三、读懂课堂是实现益智课堂的基本保障:
小学数学教材主编孔企平教授在《读懂数学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的报告中,提出从五个角度看老师是否读懂课堂。分别是目标是否合理落实、学生主体作用是否突出、教师引导是否有效、过程是否合理富有思考和基本功是否扎实具有个性。(一)目标的角度
1)本课的目标是什么 2)本课的目标是否全面
3)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清晰 4)思维与情感的目标是否突出重点 5)上课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目标 6)上课过程中对目标有没有具体的调整
精辟的观点:如果一堂课没有界外球,那么这样的课顶多算一节中等的课。
观点之二:传统课堂把“生成”看作是一种收获,今天的课堂则把生成当作是一种追求。当学生的认识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相违背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教育机智的问题。位惠女老师说得好:这个时候你可以不用理他,强扭的瓜不甜。的确,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来探讨数学问题时,一般来说其方法与标准教科书上典型例题的方法很少有相似之处。正是儿童需要从错误中学习一样,学生学习数学也需要有不断摸索的过程,我们应当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学习环境,允许他们有反复的余地。从长远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记住一些数学技巧——技巧不经常用,很快就会忘记,而是树立一种信心,当他需要某一数学工具时,知道如何去发现并掌握这一工具。树立这种自信心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贯穿创造、构造、发现数学的那种精神。
(二)学生的角度
1)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2)是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估计费用》如果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就是把学生估算方法是否正确与学生能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体验到“我们为什么要用估算?怎样估算?怎么用估算才合理?” 3)是否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
课堂上其实也要给学生“留白”。一堂课热热闹闹,学生情绪高涨并不代表它的数学思考就高涨。而数学课最重要的是追求数学的本质,要有数学味。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静悄悄的思考说明他的脑海在飞速运转,只有有了独立思考的前提,才能有合作交流的收获。4)是否让学生有充分机会的学习活动 5)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三)教师的角度
1)备课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我们设计教案的起始点。2)提问是否清晰、具有启发性 3)讲授是否正确、清楚、有针对性 4)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实际效果
5)在教学中是否注重了解学生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 从某一个侧面来说,课堂教学宛若棋局,无论是双方任何一个棋子的变化,都会引起整盘棋局的变化.走进课堂,就是走进变化.我们要读懂课堂的静与动。课堂的静,就是课前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的教学设计状态;课堂的动,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加入课堂教学之后,所形成的局势变化.如果不考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之后,教学形势的变化,总是将学生理解为备课时所考虑的状态,那么教学就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四)过程的角度
1)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情感过程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表扬和激励学生,要用细心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合理地表扬和启发,没有廉价的表扬,只是循循善诱。例如:老师对学生说:“课堂是你们的!”当学生的回答教师不需要及时给出评价的,教师就说“哦,这是你的理解”。“你看他多会总结呀!你看他多会动脑筋呀!你看他多会观察呀!” “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再来说说?”“很好,把机会也留给其他同学说说,可以吗?”良好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2)课堂上是否有合适的认知过程 3)课堂上是否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4)教师是否关注了因材施教 5)是否有一定个体学习的时间 6)是否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五)基本功的角度 1)教学中是否符合基本的规范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一个优秀教师的素质结构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2)教师引导是否有效?是否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轻松不乏幽默,语言严谨干练,对学生真心的表扬,充满数学味的追问,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追问”的艺术在课堂上很重要,它就像一个挖掘孩子思维的铁锨,往深里挖,而不仅仅是让她们的思维流于表面。在课堂上处理生成性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追问。
其实考虑问题的深度也决定着教师课堂上教学的有效度。教师的创造和教学智慧就体现在课堂中,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孩子的思维情感都活起来。这个活不是指形式上的活,如搞些小组讨论,更主要的是要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表现。一个好老师就像一个指挥官,要策划、要谋略,要整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判断他们把握知识的走向。课程改革不管走的多远,始终要回到课堂教学。
3)是否注重了学科的作用 4)是否合理安排了练习5)是否具有个性特点
当今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
(一)1)以本为本的备课; 2)满堂灌的教学;
3)满堂问的教学; 4)单一的、简单化的教学方式; 5)简单化的练习
应用“熟能生巧”的意识和想法,把“熟能生厌”变成“熟能生趣”、“熟能生笨”变成“熟能生智”。
6)学生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这一点,专家特别反感。如果一节课学生只是知道了简单的对与错,没有思考和创新,这样的教学是一潭死水。
主要问题
(二)1)情境的表面化; 2)活动的形式化;
3)教学偏离了目标;(注意:(1)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统一(2)目标应当反映新课程的理念、知识技能目标要清晰、情感态度目标要具有弹性。)
4)非学科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要围绕数学教学来展开。);
5)浅层次的教学(缺乏思考的教学)。专家们对读懂课堂的观点:
1.不要追求课堂的完美无缺,而要追求学生的真正理解。——湖南易虹辉 2.教学是一个慢的艺术。——钱守旺
3.针对教师提问:一节课教学目标的量化指标太多,则时间不够;太少,则显得课太单薄,怎么办?
以分数的认识为例,我和杨校长课前制定的目标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同,教学策略和方式的不同,生成性问题的解决机智不同,所以最后实现目标的程度是不一致的。专家认为:好的课堂并非没有瑕疵,我们追求的不是一种功利性的展示,而是追求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4.基于自己的课堂、基于自己的理解,对待同一个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其实这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5.精彩的课堂是不仅要改造教材(增值),一节课最精彩的部分是源自于师生的互动。
6.执教老师要读懂自己的课堂。听课老师要读懂他人的课堂。反思的力度、程度、时间等,都影响着教师读懂课堂的程度。
读懂“教什么?”
读:预设目标是什么?课堂上有无实现?有没有调整目标?有新生成目标吗?
反思:“教”的内容是否体现了数学的本质特点和核心思想?什么时候要调整教学目标?怎样处理教学中新生成的目标?
读懂“怎么教?”——能否引起学生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1)、读:每一个教学活动。
(2)、反思:这个教学活动的数学价值是什么?课堂上有没有实现这个教学活动的益智目标及益智过程?这个活动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7、当学生遇到了陌生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画图、分析的方法,再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益智的最有效途径!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教学活动,两个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材料,是媒介;课堂是场所,是教师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场所。教师面对主体——学生、媒介——教材、场所——课堂,要读懂它们,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师只有以学生发展为前题,才能真正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才能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我们的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中有全面的收获,课堂才会高效、实效。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吃透教材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吃透教材
任何有效的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其最直接和有效的前提是备好课。备课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创造性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一、统观全局,整体把握
在备课中,教师应通读整套教材,在头脑中建立整套教材的印象,这是前提。数学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注重实用性;这是教材的特色。作为实习生容易理解。而从整套教材确切了解各个年级段教学内容的分布情况和基本结构,统观全局,明确各部分的地位及其相互联系;在单元之间,单元之内把握教材确实不容易。数学教材的系统性是很强的,因此,系统把握教材是必须得面对的要求和必须超越的障碍。
二、重点解读,吃透教材
在整体认识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理清吃透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预设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教材,走进教材。感受学生理解教材时卡住之处,思维不清楚之处,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是什么,分析属于教材因素亦或学生的基础因素;这就是难点,即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或易错的内容,常有知识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弄清楚影响学生掌握这节课教学内容的数学原理是什么,思维过程如何;弄清楚关键点,就是教材中对顺利学习其他内容,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是突破难点的中介和桥梁;读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其次,站在教师的角度怎么从数学原理和思维过程角度清晰地破解这些难点、重点、关键点,理清楚思绪。,所以,这个步骤就必须得请教网络上和参考书中名师的智慧了,再自己觉得大体上能把握的前提下,再带着疑问去见指导老师,这样效果显著些。从教材中出来,综合考虑教学法和教材处理的匹配,考虑学生的可能反映等一系列其他因素,最后达到什么样的“三维”(知识、技能和情感)教学目的,整体备好课。
总之,吃透教材是一系列综合训练,能迅速提高实习生的教学水平,“进”得去,“出”得来,能充分读懂教材,“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最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1(写写帮推荐)
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
----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2011年6月25-26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家走进贵阳暨“小学数学新课标精品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我看到几位专家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几位专家、名师精心准备的课及对自身教学经验的讲述。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自己教学的思考。
一、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而是在认同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超越。苏教版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在许卫兵老师的《可能性的大小》观摩课与讲座和夏青峰老师的《分数的意义》观摩课与讲座中我知道了关于教师在读教材时要做到:
(1)读前有思考。在教学时,他利用“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来进行提问,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如果作为教师在上课之前没有对教材进行思考,那么就不会用这样一个问题来调动学生。
(2)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只有这样才更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从而更好的找到突破教材的方式方法。
(3)读时合理的对教材改造。数学的价值不是模仿而是创想。真正的数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数学,而不是浮于一些文字之上的,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改造,才能最大限度的对发挥教材的作用。
二、读懂学生
对于为什么要“读懂学生”?在田立莉老师的《解决实际问题》观摩课与讲座中我认识的更为深刻,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差异一: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差异二: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
专家认为,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各个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只有读懂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有实效。
三、读懂课堂
读和懂之间有一段距离,怎么缩短距离,在吴汝萍老师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观摩课与讲座中我找到了答案。
1、读懂儿童的需要?儿童需要具体的帮助,不需要简单的指令。儿童需要小的故事,不需要大的道理。儿童需要理解心理,不需要指责。
2、创设符合儿童口味的情境。儿童智慧的源泉是数学。
3、组织符合儿童特点的数学活动。
活动已经结束,但对我而言,却是开始。通过这次活动,我找到了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