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育经典悟做师真谛
读教育经典悟做师真谛
2011年11月28下午,沙岭小学“读教育经典悟做师真谛”读《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交流会成功举行。
这次读书交流会是根据中心校制定的高效课堂年而采取提高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读的主要书目为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教师最需要什么》,老师们在下面认真阅读,并做了读后感。大家纷纷表示,通过细细品读这一条条教育经典,更好地看到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为了让老师更深入地学习感悟教育真谛,学校特安排本月的最后一周举行读书交流活动。
这次交流活动,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校长简短的开场白后,老师们根据书中感悟较深的某条建议,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薛老师说:“阅读《教师最需要什么》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抱怨,苏霍姆林斯基对认识自己的看法让她受益匪浅,做一个阳光教师,绽放生命中美丽的花朵。”叶老师明白了为什么阅读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阅读如一扇窗,打开了学生的视野。齐老师的发言难能可贵,她从《给教师的建议》中反思了自己以前对待困难学生的错误行为,知道公正就是对学生的尊重,换个思路激励学生,顺乎人性的教育最美。读了这些建议,自己教学方向更明确了,信心更足了。杜老师说:“读了这本书,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认识,课堂要追求简约,锻炼自己的课堂语言,精彩教学源于细节!做一个有品位的教师!”„ „发言者积极踊跃,倾听者专注用心,从发言中不难看出大家在阅读中都汲取到了前行的力量。
这是一次读书的交流,这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这次读书交流活动,让老师感悟到做教师的真谛。相信我们会把这次读书活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把读书和学习作为我们终生的必修课,因为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做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第二篇:读《教育的真谛》有感其三
读《教育的真谛》有感其三
读《教育的真谛》有感其三 就在昨天我才对“教学做合一”有了粗浅的认识和了解,今天继续阅读《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也打开了我在这一方面的认知。教学三年,我一直都自认为勤勤恳恳,专研教材,紧跟课标,但是我却从没认认真真静下心来想过,我为什么要教,学生为什么要学,这样的教法对不对?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学生所需要的吗?今天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一丝头绪。教科书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是最为关键的工具,它承载着我们所要教授的知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工具。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陶老先生告诉我们,一本真正的教科书应该是有生命的,应该是鲜活的。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做着这样的教育,先生先死,学生学死,只有教学做合一,教育才能有教育的作用。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已做为中心。做当然不是盲目的去做,而是要体现行动、思想以及伴随着新价值的产生。只有一面行动,一面思考,才会产生新的价值,这样的做才是有意义的。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所以,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但是“读、讲、听、看”都有一贯的目的,这目的便是它们对于“用”的贡献。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所以,对于我们手持教科书的老师来说,要运用我们的书,让学生动起来,给他们以思想上的震动,让他们能够以掌握这些知识为基础,从而去产生属于自身的新的价值。只有老师自身了解并教学做合一,践行这一思想,才能培养出更多“高能”的学生。
第三篇:看《老子传奇》,悟国学真谛
看《老子传奇》,悟国学真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合抱之树,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利万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电视剧《老子传奇》,以其史诗般的语言,气势恢宏的画面,把一部朴实、深刻的历史文化正剧呈现在我的眼前时,我深深被吸引也被震撼了,一口气把33集全部看完,让身心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让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涤。剧中最后的画面和画外间不停地萦绕在我的眼前我的脑海。情不自禁地反反复复地去回味去体悟剧中老子讲道的场景,不明之处打开电视反复播放,甚至
录下来,以求领悟更多。
《老子传奇》以圣人老子一生的传奇经历和周末时期乱世之纷争的百年历史作为两条并行线索贯穿,将老子博大精深的道德思想简易化,使人们能从中感悟大道之真谛,体会为人之根本,行事之准则。从而教育世人尊道贵德,去欲还本,回归自性,顺应自然,和谐永存。
老子曾以十多年的时间将自已一生的感悟和思想写在竹简上,不想被一场大火毁灭,后来是尹喜的多次请求下,老子将其思想之精华部分记录下来,形成了《道德经》.老子对道德二字的解读,说明尊道贵德的重要性。
老子对“道德”二次的解读是:
道者,天地之祖,万物之宗,天地因之而生,日月因之而行,人因之而成,不因人之好恶而改之,它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的.德者,道是用也,二者一也,人合于道者则德,物合于道者则序,反之则为悖为逆,人德物序则天下正,人悖物逆,则天下乱。
道德学说内容涵盖了治国、治家、治身的准则和道理.“和谐”是道德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 自然和谐,星辰顺序,天清地宁,风调雨顺,万物繁荣; 人类和谐,天下太平,社会稳固;
国政和谐,上下同心,百官尽职,百工尽技,百姓乐业;
家庭和谐,六亲和睦,夫妻和顺,家道昌盛,乐享不天伦;
人身和谐,阴阳平衡,百脉畅通,身康体健,心顺神怡、颐养天年。
也就是老子在2500年前,就已各告诫我们,若要国泰民安、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创建和谐的内外环境,应为首要目标。
道德学说,叫人去欲还本,也就是去除后天的妄欲,寻回先 天的本性: 治心,清静寡欲; 治身,昄原真柔;治世,自然无为; 治家,合和恒一; 治神,抱一还元;
人应持清静心,平常心;若整天为名利,取之无度,整日奔波于名利之中,以致心中不静,而生烦恼,身心皆疲;人生在世,穿衣吃饭,此为本性,不可为求衣食而过于奔波,衣食本为保命、养命,若有为为衣食终日奔波拼命,则衣食得来,而疾病却至,乃至早亡,却又何苦呢?衣求保暖,食求保腹,山珍堆山,一腹难食;房屋再多,只睡一床,多余之物因舍于穷苦之人。
为人行事要柔和,不要太刚,不要太过于锋芒,太刚太硬最容易受伤,是不会太长久的.要象水一样,虽利万物却不彰不争,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善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仍效水之德也.治家,应有恒久之心,一家人应和和睦睦在一起,永久相爱相亲,没有私心没有私利,不因争利而六亲不认.做人要抱住原始的根本,即尊道贵德,不为外物所扰,顺应自然而为之,保持 一颗平常心、清静心,如此与道合真,与德合体。人若失“一”这个根本的东西,则神形分离,只剩躯壳,浑浑沌沌,生不如死.治世者应涤除妄欲,削除妄为,积蓄精力,上下合一,不生争端,天下安泰君民同心,尊道贵德,这样则无所不治,无所不化,以此为治则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对待功业,我们同样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可妄想一蹴而就,老子如是说:
合抱之树,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事自有定数,万难自有解数.看一部《老子传奇》,既温习了历史又深悟了国学,当政者、治家者、求学者、创业者、养生者皆可各取所需,谨遵老子所创国学真谛,一定受益匪浅!
《老子传奇》让我们学习、体悟了国学的起源、发展与其真义,值得我们多看几遍,让国学深入人心,让我们一起为传承中华文化之瑰宝。
第四篇:品名师课堂悟教学真谛(精选)
品名师课堂悟教学真谛
——读《学学名师那些事》所思
麻城市英才小学张亚琴
开场语:
你是一个有品位的人吗?品位,是生活的本质和内涵。一个有品位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习惯、高雅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做人要做有品位的人,做教师要做有品位的教师,没有品位的教师,只能沦为“教书匠”,不可能成为“教育家”。要走名师之路的老师,就首先做一个有品位的老师开始。——著名教育家邱学华
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智者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一个有学识、善于思考的、有经验的老师,他并不花很长的时间去准备明天的课,他直接花在备课上的时间是很少的„„而是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思考中精心钻研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在思考中用心设计每一节课,努力让教学成为艺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勇于思考、善于思考。他们思考自身的专业成长,思考学生的未来朝向,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
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吗?教育,首先是人学。教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相信学生,用真诚、无私的爱去关怀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寒假中借阅了教师成长读本中的《学学名师那些事》,读后感受颇深。
名师之所以是名师,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课上得好,还因为他们高超的教育艺术以及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本书以全国名师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教育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对名师的范例观摩,进行延伸与思考,最后总结出名师优秀的教育观念、教育智慧与方法等。这些教育观念、教育智慧与方法对于我们每个一线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掩卷所思,沉浸其中,一串串亮点让人久久回味——
(一)窦桂梅:激情教学,灵动课堂
《窦桂梅:情感体验课堂来自激情教育》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文中引用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这句话也让我深受启发。文中分析了课堂上学生听课毫无兴致、开小差,甚至睡觉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自己没有激情,没有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而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课堂就总能激发情绪,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被吸引着走入教学内容中,而且很多时候连听课的教师都会被感染。窦桂梅的课堂激情教学确实是我们教师应认真学习、仔细体会的。
窦桂梅老师是一个“煽情”的高手。虽然说现在讲究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是来学习知识的,是接受者,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以饱满的情绪,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工作,这样才能以情传情,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窦桂梅老师在教《难忘的一课》时通过在音乐中深情朗诵思乡之情的诗、情绪激昂的语言、动情地读、让学生动容地一遍又一遍地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心灵深处烙上鲜红的“中国印”。窦老师在教《小池》、《再见了,亲人》等课文都通过调动学生情绪带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窦老师认为激情应该成为教师品格的重要追求,因为教师的激情能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并从外在的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窦老师总能够激活课堂,激起学生的高涨情绪。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窦老师通过满怀深情地引读,引导学生体会圆明园的损失不可估量;通过展示圆明园被烧抢的资料激发学
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恨;通过深情并茂地讲解让学生深感圆明园的被毁是多么的可惜和无奈。窦老师激情讲情,以情激情。每当学生们难以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时,窦老师总是能起到一名教师应有的引导作用。窦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利用不同的引导语言,一遍又一遍地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书,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表达自己此时的心声,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引起学生的共鸣。
窦老师的成功,在于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老师要怎样做呢?对此,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激情。激情就是指强烈冲动的情感。一个有激情地教师还必定是热爱学生的人,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爱。学生之所以喜欢窦老师,是因为她的眼睛里有光、有韵、有神,因为她的眼光能抓“人”。这样的老师才会感染学生,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仲。学习窦老师的情绪感染教学法,不能简单地模仿,而应该像她一样都是真情实感,不能伪装。
课堂上,浓浓情感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唯有情感撞击,方有心灵对话。语文课堂是如此,我们每个学科老师的课堂都应以此为核心,这样你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才是灵动的,你所教出来的学生也才是活灵活现的!你的内心也才会永远充盈着幸福感!
(二)吴正宪:圈套教学,精彩课堂
其中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学课本来是枯燥的,但吴老师却能让干巴巴的数学课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学生们时而紧锁双眉、沉思不语,时而名抒己见、热烈争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上至老师,下至学生,大家都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作为一名教师,追求的就是这种其乐融融、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但有多少人又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
静下心来认真读了吴老师的几个课堂范例:以“演”为圈套,演绎乐趣课堂、用“辩”布局,辩出课堂精彩、以竞赛为“陷阱”,赛出真知,让我深有感触。第一个案例是有关“平移与旋转”,新课伊始,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漂亮的游乐园,里面有各种游乐项目,看到好玩的项目,学生们兴趣大增,吴老师趁机让学生随着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通过这个表演活动,学生初步感受到了什么是旋转和平移。在这堂课上,吴老师主要是通过表演让学生了解平移和旋转内容的。表演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亲自参与,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更突出,演出了乐趣,也演出了效果。第二个案例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当学生认识了分数的概念之后,为了巩固概念,强调平均分,吴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全班学生自主分成了两个大阵营,有认为对的,有认为错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吴老师没有裁决,将认为正确的为正方,认为错误的为反方,每方推举出自己的代言人,按先正方后反方的顺序发表意见。接着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因为学生的好胜心都比较强,吴老师就提供给学生一争高下的机会,营造出了精彩的课堂。第三个案例是“求平均数”,吴老师从学生喜欢的拍球游戏入手,让学生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比赛创设问题情境很自然地引出了学习内容。当每队人数不相等时,学生发现比拍球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吗?吴老师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的认知思维发生了冲突,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请出了“平均数”这个概念。再引导学生提出和探究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学习的高潮。
再回过头来看吴老师的课堂,她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充满魅力,与她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比如表演、辩论、比赛、故事、矛盾等是分不开的,当然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吴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总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只要学生有了好的发现或表现,她都会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她的课堂上的与学生的一次握手、一声感谢,不但让成功的学生体会到了成功者的快乐,也让暂时失败的学生找回了面子,无不表现着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无不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这也是吴老师成功的一个方面吧。我们应该学着放手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再创造;也应该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判断,不强迫学生与老师的想法相同,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的课堂。
(三)唐爱华:善待错误,亮点课堂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进修校的数学教师唐爱华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就很注意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亮点,让错误变得有价值起来。唐老师不会用过激的方法教育学生,而是想方设法打消学生因答错题而引起的紧张、自卑心理,以避免教学陷入尴尬局面。我觉得应该从唐老师那里学三点:第一:当学生出现了不该犯的错误时,即便很气很急,也不要武断地说“你错了”,可以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去寻找这个错误中的正确因子,然后将错就错地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第二:将错就错,举一反三,当学生学完新知,出现知识与经验的偏差,我们要做的不是使劲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举一反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路,而且还不会因过度纠错引起学生不不要的心理问题。第三:有原则地放弃。当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甚至与该堂课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否认学生,也不能以所谓的预设目标换取学生对真理的追求,而应该学着挖掘、利用他们的错误,充分去利用这些宝贵的生成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更真实、更精彩!让我们的学生更大胆、更自主!让我们为师者更民主、更机智!
很荣幸拜读了这本书,让我们能走近名师,学习名师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文化积淀、开阔的教育视野、精湛的教学能力及永不满足的超越精神。未来教学的道路还漫长,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学学名师那些事”,追求“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精彩课堂!我将沿着“名师的那些事”,去追求“教师乐教、爱教、善教、会教;学生乐学、爱学、善学、会学” 这一教师教育教学的最大成功和快乐!
第五篇:感 悟 师 德
感 悟 师 德
灵宝市第四初级中学
李晓霞 2008年1月18日
感 悟 师 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则师德为本,要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怎样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合格教师呢?结合平时点滴做法,略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是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因此,我们说,师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教师越是满怀深情地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越是能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爱的交流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它可以有力的把学生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推动学生朝着培养目标所指引的方向攀登。因此,作为教师在培植和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热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可见,乐于把爱奉献给全体学生是我们必备的道德素质。
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和隐私。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任何简单、粗暴、片面的做法,都可能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不允许教师粗暴批评、压制、体罚、训斥、辱骂、讽刺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就要用热情的话语鼓励他;当学生受窘时,不妨说句解围的话;当学生自卑时,别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学生痛苦时,应尽量设身处地地说些安慰话;当学生犯错误时,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自己是犯错学生时需要听哪些话。对学生要有友善的态度,与学生交谈常要换位思考,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树起良好的师德形象。
二、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给予全体学生同样的关心和指导,同样的鼓舞和期望,作为教师应该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和需要,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有他的闪光点,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寻找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向,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身体素质好,成绩较差的同学,就鼓励他们在体育方面多下功夫,有特长的学生,就帮助他们选好目标,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学好专长,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适应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培养的跨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思想品德,具有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着眼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打好各方面的基础。就要在教育实践中,把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劳动有机地统一起来,同等重视学科课、活动课的育人功能,把理论和实际、动脑动手结合起来,把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其他现象十分严重。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获取知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课内外注意言传身教,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习惯。
三、身正为范,塑造人格魅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育中,教师往往总是把对学生真诚的爱用美好而礼貌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文明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良好的教育效果。古人说:“慧于心而秀于言。”教师语言美,则其心必然善良而正,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其内在素质的反映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做到举止稳重端庄,着装整齐清洁。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要有堪为师表的高尚品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业务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就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