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新形势下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师德现状师德建设
正文
一. 师德的内涵
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造就21世纪高质量、高规格人才的神圣使命。高校教师要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且更要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开展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讨论,对于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它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就主要方面而言,是以若干原则和若干道德规范构成的原则规范体系。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阶级性。其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是对教师行为的根本要求,是调节指导和评价教师行为的基本道德标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教育人道主义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原则。教师道德规范主要包括:热爱教育、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探索创新、以身立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团结协作等。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在于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照亮别人,升华自我。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先进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教育大学生,不仅通过言教,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大学生的心灵。
(二)示范性
“师者,人之模范。”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高校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大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继承性和时代性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长期积淀继承、发展的结果。两千多年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道德伦理财富。
(四)奉献性
高校教师的工作是“树人工程,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特别是现在各种利益调整、碰撞的改革形势下,更需要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情操。
二.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概况
我国教育部于2005年1月颁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意见》科学、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及主要措施,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意见》的精神,积极推进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件重要大事,是设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的根本保障。
近几年来,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得到普遍的重视,并且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教师课堂教学仪表、教态、教学语言进一步规范化,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服务教学和服务学生的意识明显改善,教师职业道德注入了专业内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3]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a..政治素质不强。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日常工作中则主要表现为三重三轻的错误观念:即“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b.缺乏敬业精神。有少数老师不热爱本职工作,课前不认真备课,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毫无激情和启发,课后不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工作上拈轻怕重,报酬上斤斤计较等。
目前我国的师德建设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师德教育效果不理想,师德评价、监督机制不完善,师德监督和激励机制乏力,师德建设缺乏长效机制。许多高校对师德建设的监管主要是职能部门,有的高校还专门成立师德建设监督小组。从总体上说,高校师德监督和激励机制对师德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发展缓慢,跟不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效果不理想。据调查,教师普遍认为高校对于师德的奖惩机制的效果并不理想,仅有11.7%的教师认为“有明确的奖惩标准,执行情况好”,有16.9%教师反映“没有专门的奖惩标准,执行困难”,有13.5%的教师反映“没有师德奖惩机制”,有21.6%的教师根本“不太清楚”。说
明高校并没有明确师德的奖惩标准,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高校师德建设并没有有效地利用奖惩机制。
三. 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对教育教学起调节作用。高校师德的调节作用是指高校师德通过其本身的自我教育和评价功能,指导高校教师正确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各种矛盾,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对学生起示范作用。高校师德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日常交往和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对社会起影响作用。高校教师职业是与社会有广泛联系并对社会有特殊影响的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在学校内部起着调节教育教学过程、教育和影响学生的作用,而且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影响着社会,促进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观的重要战略意义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
(1)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崇高职责和历史使命的需要。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崇高职责,也是高校教师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能否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高校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为了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高校教师必须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感,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等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21世纪的发展既向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为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知识素质。
(3)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高校教师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不仅需要高校教师转变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了高尚的职业道德,高校教师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归根到底要依靠广大教师,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4)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前提和根本途径。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格等方面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自然会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必须首先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四. 加强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滑坡”,严重制约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当前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一)提高认识,加强学习
首先,要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表”为指导,切实转变重智轻德的应试教育思想。其次,要不断学习,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深刻认识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培养跨世纪人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坚定不移地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
(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选择了教师职业就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作为人民教师,既要脚踏实地,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又要淡泊名利,甘为红烛,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工作。要正确认识商品经济的负面因素,对教育行业中的不正之气和社会偏见,要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有高度的自尊、自重、自律精神,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己任,牢记树立乐于为师、终身奉献的崇高志向,把全心血奉献给人民教育事业。
(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教师的道德品质甚至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就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严要求自己,用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自己纯洁高尚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渊博知识、扎实精湛的学科教学能力,而且要具有科学艺术的教育方法。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开拓进取,更新自己的知识,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
(四)严于律己,严谨治学
教师只有勤学苦练基本功,努力钻研业务,创造性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自觉排斥愚昧和伪科学,摆脱经验主义、保守主义的束缚,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对教育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我们要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树立新观念,寻找新规律,提出新方法。要敢于探索,以科学严肃和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要及时总结经验,主动吸取前人对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以科学的认识去指导实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这样才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
(五)树立依法执教,为民服务的精神
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党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因此我们应不折不扣地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这也是我们教育的宗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得有违背宗旨的行为首先,我们每个从教者都应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从事教育教学,不能有一些错误的言行,更不得有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其次,我们要有为民服务的思想。我们教学要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
(六)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尊师重教”不是体现在宣传上,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以此“封口”教师。而是体现在:
(七)真正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
从1985年开始设立第一个教师节至今已经过了24个教师节,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全社会对教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视,但一些地区的教育经费仍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拨足,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八)真正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
必须改变现有的财政拨款方式,改为中央直管,地方财政只管按照法律规定的财政收入比例上缴“中央教育财政”就可这样的好处是:解决了学校领导为教育经费而发愁,只管教育教学质量,减少了学校与社会、学生、教师等方面的摩擦,增强了社会和谐;提高了教师经济待遇,杜绝了教师做家教等第二职业的现象,从而提高了教师在社会的地位解决了新居民子女就学的问题;从源头上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优秀的学生报考师范院校。
(九)大力宣传教育先进。
要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弘扬教育战线的先进模范事迹,大力宣传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艰辛和努力付出,客观公正报道教育公共事件,正确舆论引导,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
五. 结语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在高等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要加强政治思想和社会道德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教育人道主义教育,加强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促使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推动教师由他律到自律的质的转变。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合格是基础优秀是方向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参考文献:
【1】 黄永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分析与意义(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2】 王娟 徐爱香 简述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江西蓝天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江西南
昌3 3 0 0 2 9)
【3】 秦雄志 浅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佛山广播电视大学广东佛山528000)
【4】 李志巧 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征探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640)
【5】 李志巧 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5 1 0 6 4 0)
【6】 张国茹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2010/2总第341期(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
院071051)
【7】 王飞,冯思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999(4)
【8】 周彬,吴志宏.教师需要与教师激励的现状及相关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
第二篇: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新形势下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师德现状师德建设
正文
一. 师德的内涵
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造就21世纪高质量、高规格人才的神圣使命。高校教师要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且更要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开展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讨论,对于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它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就主要方面而言,是以若干原则和若干道德规范构成的原则规范体系。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阶级性。其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是对教师行为的根本要求,是调节指导和评价教师行为的基本道德标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教育人道主义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原则。教师道德规范主要包括:热爱教育、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探索创新、以身立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团结协作等。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在于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照亮别人,升华自我。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先进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教育大学生,不仅通过言教,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大学生的心灵。
(二)示范性
“师者,人之模范。”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高校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大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继承性和时代性
第三篇:《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来源: 作者: 新闻发布:梁玉玺 发布时间:13-03-28 15:20:33 点击:20091
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通知。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订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要求: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二、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三、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
四、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五、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六、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第四篇: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近期制定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是继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印发之后,首次制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廖舒力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
然而,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这些问题的存在,虽不是主流,但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为此,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启动了《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
《规范》文本共六条,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要求。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通知。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订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要求: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二、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三、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
四、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五、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六、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第五篇: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领导革
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只有进一步加强我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使他们政治坚定,思想过硬,作风端正,学风踏实,品德优良,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现就如何加强教职工思想教育,提高教职工思想素质,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任务,在培养人才的工作中,教职工是关键。特别是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教师的信仰和道德原则,制约着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和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因此,必须大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一)教师是办好学校的主力军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给我国教育事业规定了战略任务,规定了办好教育的指导思想。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我国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要跻身于世界各国的先进行列,必须使教育事业实现“三个面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
三、加强管理,增强素质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1.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充分认识素质提高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素质提高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列入重要日程,认真抓好落实,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积极做好素质提升的协调和统筹。
2.齐抓共管,密切合作
素质提高工作要集中全院力量,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职能部门对各项重点工作及时做出安排,加强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调度,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正确处理好素质提高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按照学院党委和行政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全年各项任务。
4.强化监督,狠抓落实
强化素质提高的过程管理,加强素质提高重点工作项目的评价与分析,加大素质提高工作常规检查力度,推进素质提高工作健康开展。同时,学院要举行读书笔记、工作体会等交流展览活动,为教职工交流学习搭建平台,推动素质提高各项任务的落实。
总之,提高素质是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教育学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