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答 ; 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其特点是;
(1)教育内容生活化。家庭教育不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而是主要在日常生活中自然
地进行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父母与子女间的特有亲情,使得家庭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方式
更有力量,情感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引用,不单是子女易于接受,还能受到独有的 感染。
(3)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没用固定的模式,比较自由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子女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
教育目的有何重大意义
答;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教育者的一个总要求,其意义在于;
(1)教育目的即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由市教育工作的归属。一切教育工作是围绕这教育目的的这个中心进行的。学习内容和组织形式,选择教育的方式,都要从教育目的的出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反之,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工作是否成功,必然要以教育目的为标准进行衡量,看教育目的实现状况,所以,教育工作又是教育工归属。
(2)教育目的是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由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复杂活动,周期较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有计划和由系统的进行。因此,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母的,才能给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指出共同遵循的方向,是大家步调一样、紧密合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是教育目的指导意义和导向功能。
第二篇:浅谈当前家庭教育的特点
浅谈当前家庭教育的特点
当前,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的内容多元、形式多样、家长与子女关系多重、家庭教育差异性突出、功利性和外在性越来越明显等。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浅谈当前家庭教育的特点,希望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内容多元
家庭教育内容多元是指由重视德育转变为德、智、体、美各育并举。自古以来,家庭教育以人格养成为主要内容,重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交往礼仪、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家庭是儿童人格养成的主要场所。我国古代有关家庭教育的著述,从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到清朝的曾国藩对家庭教育的精辟见解,可以看出,都以性格培养和习惯养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中指出:“早年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本能,使它们能产生一种和谐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热情的而不是阴郁的,它又是勇敢的,坦率而聪明的。”可见,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德育。这种德育为先的家庭教育观对我国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塑造儿童的性格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强调竞争、注重效率已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而且在现实中逐渐强化。“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已成了广大家长的共识。为了增强孩子的竞争力,很多家长积极地给孩子创造教育条件,家庭教育已远远不仅是传统的人格教育,家长对孩子智育特别是知识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家长热衷于给子女选购教辅读物,辅导功课,检查和布置作业,把本应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的责任也揽了过来。家庭对孩子所进行的体育和美育主要是一种竞技能力的教育,其主要目的除了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力和身体运动能力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在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为今后参与更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基础。家庭教育内容的多元化突破了过去家庭教育以德育为本的局面,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但是也相对弱化了家庭作为培育孩子人格的天然场所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形式多样
当前,家庭教育的形式由单个家庭独立进行转变为与联合家教和请专门的家庭教师等形式并存。长期以来是以单个家庭内部进行为主要形式,父母对亲生子女施行家庭教育具有空间上和情感上的天然优势。在儿童早期,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可能偏于保守僵化,家长素质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孩子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孩子因交际圈子的狭小而不易看到自己与同龄人的差距等。现在,一种新的家庭教育形式——联合家教正悄然兴起。所谓联合家教,是让几个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孩子的家庭联合起来,让孩子们定期到家长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家庭中去学习知识、技能,由这位家长担当起家庭教师的重任。联合家教是一种家长自发组织起来的教育联合体。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教育观,能发挥多个家庭的教育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可有效地弥补单个家庭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作为单个家庭教育的补充,联合家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当然,联合家教对家长的素质要求很高,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尝试。
给孩子请家庭教师非常普遍。这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是一个教师面对一个或多个学生,进行文化课的补习或特长训练。家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为儿童的发展拓展了空间,能适应儿童的个体差异性。但是,过多的家庭教育形式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家长不顾子女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盲目给它们加压,那只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导致厌学情绪,削弱教学效果。
三、家长与子女关系多重
家长与子女关系多重是指长幼关系、师生关系、陪练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朋友关系等关系并存。在传统的家庭里,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主要是一种长幼关系,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没有过多地集中于成才上,主要是希望子女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将来能找到一份工作成进一步深造。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相对也比较松散,带有明显的顺其自然的色彩。而现在的情况截然不同,升学竞争的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家庭则将子女考上大学作为对子女的要求和家庭教育的目标,对子女的高期望值使许多家长与子女关系紧张。在不少家庭里,孩子本应享有的玩耍、游戏的乐趣被无情地剥夺,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都由家长代劳了,家长希望子女专心学习文化知识。有的家长不仅平时经常充当“替补教师”的角色,为子女辅导功课或在一旁陪读,甚至还不惜牺牲“双休日”和节假日,送子女奔走于形形色色的补习班、培优班、竞赛班,这时家长又充当了“陪练”的角色。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被师生关系、陪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所代替。如果孩子不服从父母的意志,就有可能遭到打骂等惩罚。这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当然,与上述情况不同的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也存在。在一些较为开明的家庭里,家庭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家长能破除单纯以家长的意志塑造和要求孩子的观念、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和正当权益,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对话、交流、协商的方式教育孩子,准许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在这种家庭里,家长不是绝对的权威,他们与子女之间不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子女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提出异议。这样,家长与子女之间除了亲子关系外,还有朋友式的关系。
四、家庭教育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
首先,家庭结构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变化导致的传统型家庭结构的改变,引起家庭教育背景的多元化,独生子女家庭、离异家庭、残缺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空巢家庭以及打工家庭、下岗家庭等大量涌现。家庭结构、家庭背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使家庭教育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在城市,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独生子女现象普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下赌注的感觉,补偿教育、代受教育、过度教育、神童教育等观念影响着家庭教育。家长这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儿童发展规律。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空巢家庭、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往往溺爱大于教育,包办代替、百依百顺的情况比较严重,导致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孤僻,意志薄弱;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家长心理失衡对孩子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家庭教育在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都跟不上。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质量低于完整家庭,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发展的某些方面明显滞后,表现力求知欲和奉献精神较低,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差,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而且在教育期望方面,单亲家庭要求降低,在教育方式上,单亲家庭简单粗暴的现象更加突出。
其次,父母的文化素质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父母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水平。文化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在家庭教育上有自身的优势,表现在父母文化素质高,家庭氛围好,重视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所以孩子一般身体素质较好,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知识面宽。同时,知识分子家庭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表现在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对子女的教育过分专制,过分追求事业而忽视子女教育。由此导致子女不能独立地观察、思考、交往和处理问题,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容易养成孤傲、怪僻、不合群的性格。
再次,家长教育观念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有的家长主张应该让子女过艰苦的日子,支持子女住校,培养独立性。有的家长则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不愿让孩子受苦,乐于给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的家长坚信“棍棒出孝子”,经常体罚子女。有的家长则倾向于“无为而治”,很少干预子女的生活,让他们自由发展。由于观念的不同导致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差异性,多种家庭教育方式并存有其合理性。但是那种过于主观和武断、单纯以经验为依据的家庭教育方式显然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走向。
五、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和外在性
受市场经济效率意识的影响和短期利益的驱动,不少家长越来越追求家庭教育在短期内见成效。比如,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小提琴、古筝等乐器,或者学外语和计算机,让孩子提前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引以为荣。这种教育追求的是标志着所谓教育成效的等级证书和获奖证书。如果孩子的兴趣能力适合学这些内容倒也无可非议,但是家长若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硬逼他们去学,那结果不是适得其反就是收效甚微。家庭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逐渐异化为工业化的生产,越来越功利化。
与功利化息息相关的另一特点就是家庭教育的外在性,即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外在因素的干扰。过去的家庭是一个相对封闭、有隐私的地方,家长素质决定着他们教育子女的内容和方式,家长有自己的较为稳定的教育思路。现在,家庭教育的外在性特征日益加强,这一方面反映了家庭教育突破了保守性和封闭性,具有了开放性。有些家长能积极吸收社会上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有些家长却变得缺乏主见,喜欢“扎堆”,喜欢从众,社会上什么热门、什么时髦就让孩子学什么。家庭教育不再是单门独户的独家经营,更像辐射面广的规模化经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既有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因素,也有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家长要权衡利弊得失,理性思考,明智选择,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效益。
第三篇: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至关重要,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特点,希望有所帮助!
相对于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具有以下七个方面的特点。
1、家庭教育有很大的感染力。
杨娇女士在家庭里有父母和家庭其他长辈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血缘关系和深厚的感情。父母和家人的教诲,子女从感情上容易接受一个人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由父母抚养教育的,不仅生命是父母的给的,就是赖以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也是有父母提供的,进行交往的语言和生活的能力也都是父母教给的,这些都凝结着父母和家庭长辈的心血和辛劳,体现着深切的情和爱,对这些子女有着深刻的体验,所以和父母有深厚而亲密的感情,这是子女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和听从父母教诲的情感基础。父母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最能为儿女们所体察和心领神会,在这里,亲情的感染力是巨大的的,是任何语言和外力难以替代的。
2、家庭教育具有较大的权威性。
在家庭里,父母是家庭生活的处室者和管理者,承担着全部家庭生活的重任,家庭的经济来源,生活消费,家庭管理,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协调,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等项工作都要靠父母承担。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缺乏独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父母,父母养育了他们,教他们吃饭穿衣,说话走路和为人处事的道理,他们信任父母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父母对子女有很大的制约性。父母要求和教育对子女建立在情感信赖尊敬基础上的权威性。
3、家庭教育有明显的'继承性。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为主要成员,一代一代不断延续的社会基层组织,在家庭家族中,常有其各自的家教,家规家训。家长和除了利用家规家训和家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形成一种时代接续的传承。人们常说的家风或门缝就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道德规范,传统习惯和人为处世之道。这种,家风或门风,不仅影响当代家庭成员,也影响下一代,下几代人,甚至世代相传,从而形成一种风操,风尚和传统。
4、家庭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如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子女一生将来就同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对子女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十分关注,十分了解子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变化,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和劳动技能等,了如执掌子女思想活动的脉搏和发展动向,父母最能体察入微。这不仅是因为父母同子女长期的零距离密切相处,还由于父母子女心心相印,情感相同,互相信任。子女在父母面前往往较为随便,无拘无束,没有顾虑,不掩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不伪装自己的行为举动怎么想就怎么说,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将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优点长处表现的充分,缺点错误也暴露得彻底,即使明知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举止也不瞒着父母,因此父母最了解子女,能掌握子女本质的思想状况,因而教育能力有比较强的针对性。
当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有自己的针对性,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般主要是对集体全体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教育,针对性更具有类于共性的特点。而家庭教育则是个别教育,是父母对子女一对一或几对一,面对面的个别教育,当然其针对性就显得更具体,更强烈。
5、家庭教育有天然的连续性。
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环境,地点,教育者和共同生活成员的重大变化,子女从出生,长大,上学到独立生活,基本上是一直连续生活在家庭这样一个稳定的环境之中,这样,家长就可以对子女连续进行教育和训练,这种连续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形成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或获得某种职业,技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应当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这种连续性,更好的有计划,分阶段对子女实行从小到大,直到中青年甚至是终身的连续性教育。
6、家庭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父母教育子女首先是为了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与未来,但一般也会和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方向保持一致。所以家庭教育能将孩子家庭社会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能将知识,技能,思想等教育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教育。
7、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复杂性。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相当一部分父母和已婚将要生儿育女的准父母,没有或缺乏教育子女和操持家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面对子女教育和操持家务感到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甚至束手无策。
其二,不少父母对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心疼关爱过于多,严格要求不足,娇惯溺爱,使育人的目标难以达到,甚至适得其反。
其三,传统的父严母慈,父母与祖父母对孩子要求存在标准严宽不一,甚至相互矛盾,影响教育效果。
其四,很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就不回家,和孩子见面和相处的机会有限,相当一部分父母把子女留给老人看管或托付给学校了事,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老人一般缺少文化,缺少科学的家教知识理念,又不会指点辅导孩子的功课。只能关心孙子女的饥饱和热冷,隔代教育也有诸多的弊端,这使孩子既失亲情又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
其五,近多年来城乡夫妻间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其子女增多,父母间的感情,钱财等矛盾纠纷和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出现许多问题,个别子女甚至成为无人管的孤儿或者流浪,而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出现危机,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第四篇:中美家庭教育的特点
中美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长与孩子交流非常重要,其实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美家庭教育的特点,希望有所帮助!
一、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在美国,大人跟孩子谈话永远是蹲下来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父母负责引导、帮助分析,但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参加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么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美国家庭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令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父母很少强求孩子的言行,孩子们像伙伴似地称呼长辈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
2、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创造能力,他们会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环境和条件进行劳动训练,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美国父母认为劳动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劳动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美国父母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画,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而是会感到高兴,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
3、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在美国,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年,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家长普遍支持自己的孩子通过打工、做兼职等来锻炼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一间,从没听说过孩子与父母睡在一起。
在孩子打理日常事务上,父母只帮孩子做一些当时年龄还无法做到的事,凡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
4、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人不会让孩子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应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美国小学在课堂上对孩子从不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通过思考得出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二、中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功利性。
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望子成龙是家长的最终目的,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紧密地融为一体。这种具有功利性的教育目标,其期望值之高,功利性之强,并不是全体国民所能承受的。要想每一个子女都能实现有出息、好职业、一生顺境的兴家之目的,谈何容易!出于这个目的,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静心地坐下来读书学艺,从而忽视孩子的天分,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反而扼杀了天才,导致“有心栽花花不发”的负面效应。
由于在孩子接受教育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很少考虑其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公民道德意识等问题,即使学业成绩再好,将来也未必能顺利地立足社会,相反往往使父母期望值完全落空。
2、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
现在不少父母仅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忽略孩子内心世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
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而家长对孩子学习上过高的期望又造成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这种教育十分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3、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中国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家长喜欢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就有权利支配孩子的行为,而当孩子违背他们的命令时,有的家长就会使用“威严”的家庭暴力,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
4、缺乏学习和家庭教育的氛围。
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既不学习教育知识,也不借签他人经验,教育结果一定不好,只会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家庭教育气氛紧张,缺少亲情。家长与孩子交流非常重要,其实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第五篇: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希望有所帮助!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德育,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从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幼儿、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在教育内容上应有较大转变,即由中小学阶段的以培养智力因素为主的局面转为以培养非智力因素为主,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父母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乃至生活观念是家庭的“人格”所在,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家庭的个性和精神面貌,对子女的人格影响巨大。其特点有以下几种:
(1)目的更多样。
即大学生家庭教育应当以专业发展、职业准备、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为目的,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为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2)内容更丰富。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三观教育,还包括人际相处、职业选择、人生规划、爱情婚恋、心理适应等内容。
(3)途径跨时空。
大学生家庭教育总的来说是一种“远程式"的引导。主要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书信等线上方式进行。
(4)方法重互动。
在大学生教育活动中要求父母和大学生相互学习和合作。父母向大学生学习新事物、新观念;大学生向父母学习社会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