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平顶山汝州高中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选择题精选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 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D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C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D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D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D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A
B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D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A
4.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X
9.“占有性个人主体”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目的追求的一个方面。X
10.教育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
11.我国目前的教师职业正处于追求专业化阶段。√
12.世界上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X
15.英国的表现管理是国外的一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
18.课程结构主要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它涉及课程的基本学习范畴的确定。√
2014年平顶山汝州高中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材料分析题精选
[案例4]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5]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1、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是()。
A.个人本位目的论
B.社会本位目的论
C.神学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标准答案:D2、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教学法是()。
A.快乐教学法
B.“纲要信号教学法”
C.“掌握学习”教学法
D.导学式教学法
标准答案:C7、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806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发表的()。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漫话》
D.《爱弥儿》
标准答案:A9、卢梭的人性观是()。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不善不恶论
D.善恶兼有论
标准答案:A11、欧洲封建社会中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A.六艺
B.七艺
C.七技
D.四学
标准答案:B13、在我国首次把美育列入教育组成部分的教育家是()。
A.鲁迅
B.蔡元培
C.陶行知
D.杨贤江
标准答案:B
2014年平顶山汝州高中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理论论述题精选
5、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因为(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程,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3)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6、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1)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2)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8、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8.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理解支持原则;(2)保密性原则;(3)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4)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5)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6)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11.亲其师而信其道”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对学生品德形成起催化和激励作用的写照。(对)
此观点正确。()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实践上具有教育、调节、社会促进等方面的功能。古人所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指教师只有满腔热忱地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学生,学生才会愿意跟着教师学;同时教师对工作强烈的责任心和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等精神也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影响和感染,起到催化和激励的作用。
2014年平顶山汝州高中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论述题精选
一、心理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心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乃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从社会角度讲,注重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保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减少各种问题的出现。第二、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即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业成功,取得成就的保证,心理教育能促进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使学生正常发展,健康成长的前提与保证。
二、试论当前心理教育的误区?
答:当前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心理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学校心理教育的重心是心理素质教育养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心理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确实是心理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心理教育的全部内容。
四、心理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不仅心理有病的人需要心理教育。所有的人都需要进行心理教育。
六、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展开的教育活动,七、心理教育属于德育工作只是团队工作者和班任的任务。以上几点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误区。
三、试论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答: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自我意识有了高度发展,其基本特点表现如下: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基本上能与其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分减少。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主要对“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把“我”一分为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3、强烈的关心着自己的成长。关心自己的能力如何、知识、才能、气质将个性是否完善等等。
4、自我评价的成熟,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
5、有较强的自尊心。有了主观目的,主观愿望。心目中的期望值等等。
6、高中生的道德意识与初中比有了较大的发展。
四、论高中生的价值观的特点?
答:高中生在确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特点,第一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喜欢抱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第二、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的问题。不仅要说明自己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第三、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个性色彩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高中生
对于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一样。第四、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
六、试论中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答:中学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也是教育最重要的时期。因此,探讨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味的发展,学习目的的明确。有意识记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越加显着有意识记的突出特点是学生逐渐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由自己提高识记的目的任务。如:分析作文的段落。含意,中心思想等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在中学阶段,不仅有意识记的发展。无意识记及其效果也在发展如有些材料。还需要无意识记。所以教师不仅要有计划地发展中学生的有意识记。而且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无意识记的能力。
八、心理教育学科渗透的操作要领?
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这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在学科教学中要对教学中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
二、创设参与情境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想象。活动中受到相应的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四、树立新型评价标准,学生是否提高了学生表达、交往、动手的能力等。
五、抓好三个基本环节。1)课前设计环节。2)课堂组织环节。3)师生交往环节。
十、试论心理教育课的教学原则?
答:心理教育课的原则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心理教育课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知行并重原则,心理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而是实际应用课如: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理解力不够高。所以,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重点应放在行为的塑造上。二学生主体原则根据心理教育课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教师的有意安排,学生的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的过程。这一特殊性决定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三、点面结合的原则,心理教育课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都得以最大可能性发展是心理教育课的目的。
四、协同教学的原则。
五、师生和谐的原则。在教学中,师生双方应建立一种尊重、理解和真诚的关系。
2014年平顶山汝州高中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填空题精选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第二篇:教育学、心理学选择题(教师招聘复习题)
教育学、心理学选择题(教师招聘复习题)
1. 下列关于班集体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班集体就是班群体
B.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C.纪律松弛、涣散的群体算不了集体 D.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 2.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C)。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
3.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A)。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4.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是《大教学论》的作者(A)。A.夸美纽斯 B.埃拉斯莫斯 C.杜威 D.觊洛夫 5.“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B)。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法国
6.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D)。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7.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A)。A.交往 B.学习C.课堂
D.课外活动
8.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D)。A.班主任 B.班干部 C.男女学生 D.集体教育
9.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D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
10.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A)。A.组织和团结集体 B.建设学生干部队伍 C.提出共同目标
D.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11.学生在班级中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交往来展开的,活动的过程就是(A)。A.交往的过程 B.学习的过程 C.德育的过程 D.认识的过程。
12.班级成员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依存性,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推动班级的发展,是指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应该具有(B)。A.共同统一的准则 B.共同的目标
C.共同的组织机构 D.平等、相容的氛围
13.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C)。A.校长 B.教导主任 C.班主任 D.任课教师
14.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A)。A.班主任 B.班委会 C.共青团 D.少先队
15.学生集体的特征首先是要有(B)。A.集体舆论 B.共同目标 C.干部队伍 D.活动
16.班级建设的起始阶段重点在(A)。A.建制
B.培养班干部 C.思想教育 D.班级文化
17.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D)。A.发挥班干部领导作用的思想 B.班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C.师生合作的思想
D.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 18.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A)。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维持班级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风
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9.班级管理常见的几种模式(A)。A.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B.制度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C.制度管理、交叉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D.制度管理、交叉管理、教师管理、目标管理 20.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的管理方式是(A)。A.平行管理 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21.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属于(D)。A.平行管理 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22.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C)。A.民主管理 B.常规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23.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学家(A)提出。A.德鲁克 B.马卡连柯 C.皮亚杰 D.布鲁纳
24.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主要方法是(A)。A.观察法 B.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学生作品分析法
2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建立学生档案 C.了解学生 D.操行评定
26.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B)。A.促进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 B.建立班集体
C.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和民主作风 D.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7.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D)。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28.(C)方式不属于一般的班主任的领导方式。A.权威的 B.民主的 C.专断的 D.放任的
29.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是(C)。A.教学 B.德育
C.班级管理 D.常规管理
30.班主任接管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要做好哪些工作?(C)。A.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B.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 C.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D.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31.班级建设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制定(A)。A.建设的目标 B.实现目标的途径 C.具体方法 D.工作程序
32.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过多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决定,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属于班主任(C)领导方式。A.权威的 B.民主的 C.放任的 D.随意的
33.班主任在领导班级的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属于(B)领导方式。A.权威的 B.民主的 C.放任的 D.迁就的 34.“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提供支持”的课堂氛围属于(D)类型 A.专制型 B.自由型 C.放任型 D.民主型
35.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B)。A.阶段性班级活动 B.日常性班级活动 C.课外班级活动 D.校外班级活动
36.班主任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是设计并开展(C)。A.小组活动 B.少先队活动 C.班级教育活动 D.课外活动 37.以下关于课外活动的论述,正确的是(D)。A.自习课属于课外活动 B.课外活动包括选修课
C.课外活动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第二课堂”
D.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38.班级建设设计以(D)最为重要。A.实现目标的途径 B.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 C.实现目标的工作程序 D.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
39.班会的特点主要有集体性、针对性和(A)。A.自主性 B.开放性 C.时效性 D.教育性
40.开好班会的基础是(B)。A.精心准备 B.确定主题 C.具体实施 D.效果深化
41.课外活动不包括(D)。A.社会活动 B.科技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选修课
42.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B)。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体育活动 D.社会活动
43.课外活动的主体是(B)。A.教师 B.学生
C.少先队组织 D.学校管理人员
44.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A)。A.自愿性 B.强制性 C.规范性 D.随意性
45.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A)。A.技术小组 B.学科小组 C.艺术小组 D.体育小组
46.在教育管理的理论导向中,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使教育成为改造人类灵魂的具体(D)。
A.科学主义的 B.工具主义的 C.人文主义的 D.理想主义的
47.在学校经常出现的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和比赛以及公益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属于(A)。
A.群众性活动 B.小组活动 C.个别活动 D.科技活动
48.课外活动要防止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应要求(B)。A.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B.有明确目的
C.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D.活动内容精彩,形式多样
49.课外活动的项目、形式、方式、参加人数不受学校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的限制,内容丰富多彩,活动项目广泛,形式灵活生动。这说明课外活动具有(D)。A.自主性 B.实践性 C.综合性 D.灵活性
50.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创造精神为主的课外活动是(C)。A.学科活动 B.文学艺术活动 C.科技活动 D.社会活动
51.在集体发展的几个阶段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手段的阶段是(C)。A.集体形成初始阶段 B.集体形成正规化阶段
C.集体发展区域成熟发展阶段 D.健全班集体形成时期
52.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C)。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53.以下不属于班级组织管理工作的是(A)。A.指导学生成立自治组织 B.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C.班级小干部的岗位转换
D.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 2.第二章
1.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B)。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2.以下关于教学的正确论述应该是(D)。A.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B.教学就是上课 C.教学就是智育
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A.教学 B.管理
C.课外活动 D.后勤工作
4.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论述教学的专著是(C)。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学记》 D.《论语》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D)。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 6.“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C)。A.很快要达到的水平B.明天要达到的水平
C.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D.理想永远达不到的水平
7.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8.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A)。A.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校外活动
9.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B)。A.基础地位 B.中心地位 C.主要地位 D。重要地位
10.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B)。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11.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D)。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12.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B)。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13.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14.(A)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A.教学 B.教育 C.自学 D.智育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
B.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这两者等同 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因此教学包括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 16.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D)。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17.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B)。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8.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D)。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巩固知识 D.理解教材
19.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D)。A.获得直接经验 B.进行科学实验 C.进行社会实践 D.学习间接经验 20.“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21.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D)。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22.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C)。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2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A)。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B)。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25.下列不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D)。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的提高
26.在西方,古罗马的(C)在他所写的《演说术原理》中,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A.奥古斯丁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西塞罗
2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C)结论的五步,简称五步教学法。A.检验 B.论证 C.验证 D.说明
28.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者是(D)。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凯洛夫 D.巴班斯基
29.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C)。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D.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3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什么实现的?(B)。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生产经验 D.生活经验
31.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A)。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32.以下关于教学原则的论述,错误的是(D)。A.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B.教学原则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C.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D.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完全无关
33.以下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C)。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34.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教学原则。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35.《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述了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D)。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36.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出了(B)教学原则。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37.“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由(C)提出。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 38.“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体现了(C)教学原则。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39.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D)。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40.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原则是(A)。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司性原则
41.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C)。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
4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3.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要(C)。A.坚持以教师为中心 B.坚持以教材为中心 C.实施因材施教 D.实施标准化考试 44.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洛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C)。A.信号图式法 B.探究一发现法 C.暗示教学法 D.五段教学法
45.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C)。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实践法
46.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D)。A.实验法 B.讲解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47.(A)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A.练习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4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为(B)。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49.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C)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50.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地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是(D)。A.讨论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研究法
51.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D)。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
B.教学策略从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C.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52.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53.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即(B)。A.研究-探讨法 B.发现学习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54.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率先提出的观点?(B)。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先
55.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说法错误的是(C)。
A.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B.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C.教学方式可以被运用于方法,它本身也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D.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的的活动,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 56.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C)原则。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巩固性
57.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C)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58.讲授法是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主体的实践,但明显不足在于(D)。
A.不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B.不利于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C.不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D.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59.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第五章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D)。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3.课程论研究的是(C)的问题。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4.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B)。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5.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B)。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6.(D)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7.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D)。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8.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B)。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
9.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D)。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10.学校教育的基础是(D)。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11.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C)。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12.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A)的表现。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13.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A)。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14。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D)。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5.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A.怀特海 B.杜威 C.布鲁纳 D.克伯屈 16.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7.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A)。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18.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程类型属于(B)。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教师课程 19.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D)。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20.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A)的问题。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2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D)。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22.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C)。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23.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C)。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
24.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C)。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25.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C)。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地方课程
26.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D)。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7.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A)。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2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C)。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29.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A)。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30.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B)。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3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A)。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32.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B)。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33.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B)。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C.教学目的 D.教学目标
34.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A)。A.课程标准(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教学计划)C.教材 D.教科书
3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6.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B)。A.课程计划(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C.教育目的 D.教育政策
37.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C)。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8.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C)。A.课程目标 B.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39.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B)。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 D.课程评价
40.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D)。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组织教学活动
41.教材的主体部分是(C)。A.讲授题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42.关于新课程的理念说法不科学的一项是(A)。A.小学阶段以分科为主,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以综合为主 B.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C.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D.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43.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C)。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44.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A)。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45.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A)。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46.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C)。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47.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C)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48.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A)。A.教学计划要-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49.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D)。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50.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D)。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
51.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A)。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以上都不对 第六章
1.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B)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2.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特定的(B)属性的人。A.自然 B.社会 C.实践 D.现实
3.为了有效地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有(B)。A.高度的政治觉悟 B.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C.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D.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A)时期的人。A.最迅速 B.中速 C.最慢速 D.静止
5.就教育专业素养而言,教师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具有一定的(B)。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6.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C)。A.现实性 B.潜在性 C.可塑性 D.普遍性
7.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问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A)。A.动力 B.前提 C.条件 D.基础
8.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C)。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9.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B)。A.依赖性 B.向师性 C.背师性 D.示范性
10.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B)。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 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A)。A.必要保证 B.必然结果 C.必然要求 D.必然趋势 1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特点。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13.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是(B)人员。A.专门 B.专业 C.职业 D.研究
14.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B)有极大的关系。A.设计 B.安排 C.认识 D.设想
15.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B)。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16.教师或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D)。
A.身心健康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人身自由权
17.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C)。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18.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D)。A.关健作用 B.桥梁作用 C.决定作用 D.主导作用
19.学生最重要的权利是(B)。A.人身自由权 B.受教育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20.在教育史上,两种不同的师生关系模式是(A)。A.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 B.内发论与外铄论
C.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 D.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21.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C)的职业。A.自然化 B.现实化 C.社会化 D.自由化 22.规定:“学校、幼儿园教职员工应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的法规是(C)。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儿童权利公约》
2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D)。A.系统化 B.专业化 C.专门化 D.多样化
24.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5.教师职业开始出现于(B)。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2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C)。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27.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了教师职业的(A)。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28.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A)。A.学科专业素养 B.职业道德素养 C.政治思想素养 D.人格特质
29.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D)。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无歧视原则 D.无差别原则
30.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开拓创新
31.作为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的矛盾运动,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过个体的(C)实现的。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学习活动
32.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D)。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33.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及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犯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是(A)。A.教师申诉制度 B.学生申诉制度 C.学校事故 D.法律救济
34.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和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D)。A.名誉权 B.荣誉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35.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A.热爱学生 B.热爱教育事业 C.热爱劳动
D.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36.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教师应具有(D)。A.组织能力 B.调控能力 C.管理能力 D.教育能力
3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D)。A.朋友角色 B.示范者角色 C.研究者角色 D,服务者角色
38.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良好的(C)。A.同学关系 B.同事关系 C.师生关系 D.上下级关系
39.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A)。A.条件 B.前提 C.任务 D.途径
40.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儿童权利企约》颁布于(C)。A.1980年 B.1986年 C.1989年 D.1990年
41.以无序、随意、放纵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模式属于(B)。A.管理型 B.放任型 C.专制型 D.民主型
4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B)。A.自由发展 B.自主发展 C.自愿发展 D.自动发展
43.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A)。A.社会地位 B.经济地位 C.文化地位 D.政治地位 44.(B)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A.1984 B.1985 C.1986 D.1987 45.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C)。A.人格培养 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职业素养
46.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的师生关系模式是(D)。A.管理型 B.放任型 C.专制型 D.民主型
47.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B)的关系。A.授受 B.民主平等 C.相互促进 D.依附
48.在哪种师生关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好(A)。A.管理型 B.放任型 C.专制型 D.民主型
4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A)。A.人-人关系 B.人-物关系 C.授-受关系 D.朋友关系
50.哪种师生关系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DA.管理型 B.放任型 C.专制型 D.民主型
51.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D)。A.权利 B.威严 C.权威
D.人格力量
52.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C)。A.管理学生权 B.科研活动权 C.教育教学权 D.民主管理权
53.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C)。A.可爱性 B.可敬性 C.权威性 D.厌恶性
54.当代教师的质量集中体现在教师的(C)方面。A.政治素养 B.教育素养 C.专业素养。)D.道德素养
55.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了(C)。A.朋友关系 B.互助关系 C.授受关系 D.平等关系
56.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C)。A.自愿发展 B.自动发展 C.自主发展 D.自由发展 第七章 1.(C)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B)。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
3.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D)。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青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4.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B)。A.教材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教学内容 5.(A)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
6.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7.培养劳动者是(A)。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8.“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实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A)教育目的论。A.神学的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
9.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D)。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10.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D)。A.教育规律 B.教育任务 C.教育性质 D.教育目的
11.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C)。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12.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A)。A.教育性质 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 D.教育内容
13.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B)。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教学大纲 14.“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B)的教育目的观。A.教育无目的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5.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所以教育首先是为了达到(C)的目的。A.全民教育 B.社区教育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16.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D)的认识。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7.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A)作出规定。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C.素质结构 D.人才规格 18.“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D)。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19.(D)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A.教学目标 B.教育计划 C.教育目标 D.教育目的
20.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A.涤尔干 B.卢梭 C.赞可夫 D.福禄贝尔
21.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即促进受教育者的(B),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A.个性化 B.社会化 C.科学化
D.个性自由发展
22.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C)。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2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D)。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4.关于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法错误的是(D)。A.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B.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的制约 C.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
D.对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2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C)。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26.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什么是教育目标„„这就是自然的目标”,这就是“(B)”决定教育目的的观点。A.社会环境 B.儿童自然 C.儿童礼会 D.社会影响
27.当代我国教育的主导思想是(B)。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特等教育 D.终身教育
28.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D)。A.科学技术 B.个人需要 C.科学知识 D.社会需要
2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C)。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30.在教育史上,有所谓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B.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C.个人本位论者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D.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31.培养劳动者是(A)。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32.素质教育是面向(B)的教育。A.全体教师 B.全体学生 C.全社会成员 D.全部个性
3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A)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但是,他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的。A.杜威 B.卢梭 C.马克思 D.孔德
3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D)为重点的教育。A.实践能力 B.健康的体魄 C.高尚的道德 D.创新精神
3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社会本位论是同19世纪中期以来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和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相联系的
B.人们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之所以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个体有不同的利益需要 C.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给正确地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D.卢梭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笼统地把个人置于社会之上,持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36.素质教育是促进(A)的教育。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37.(C)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38.体育是以(C)为目标的教育活动。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39.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D)。A.智育等于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40.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C)。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41.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是(C)。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B.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42.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A)。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学前教育 D.中等教育
43.下列哪一项未列入学校体育的功能?(D)。A.教育功能 B.娱乐功能 C.健体功能
D.个体享用功能
44.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的是(A)。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45.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是(B)。A.体育 B.德育 C.智育 D.美育
46.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B)。A.思维能力的培养 B.创新能力的培养 C.想象能力的培养 D.实践能力的培养
47.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C)。A.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
B.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C.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的平均发展
D.全面发展教育指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48.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指(B)。A.直接美育功能
B.间接育德、促智、健体功能 C.超越性美育功能 D.美育的附加功能
49.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的主张有别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标后的行为及能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D)。A.陈述式 B.例举式 C.概括式
D.二维图表式
50.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为(B)。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51.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C),它具有强制性。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家庭教育
52.培养学生的(D)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A.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 B.主体意识和操作能力 C.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D.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3.(C)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全民教育
54.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A)。A.教育目的 B.课程
C.教育评价 D.教学 55.“美育”一词最早是(C)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A.墙根 B.康德 C.席勒 D.卢梭
56.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D 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B.教育无目的论 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57.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D)。A.小学教育培养目标 B.小学教育内容 C.小学教育方法 D.小学教育目的
58.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C)。A.培养目标 B.考试
C.小学教育目的 D.教学内容
59.小学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C)规律。A.政治经济文化 B.遗传
C.儿童身心发展 D.教育 第八章
1.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A.主观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能动性
。)2.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D)的特点。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3.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B)。A.外铄论 B.内发论
C.环境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A)。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
5.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C)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6.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B)。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7.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C)。A.孔子 B.旬子 C.孟子 D.老子
8.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D)。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9.下列说法中,对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一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B.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 C.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D.教育的发展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好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10.下列哪一种做法不利于教育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D)。A.教育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B.教育始终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C.教育始终要顺应儿童的成熟,反映儿童已有的发展 D.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11.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B)。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2.小学生的思维(C)。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3.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B)。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
14.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坚持(C)。A.全面发展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统一要求
15.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A)的典型代表。A.外铄论 B.内发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6.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A)。A.前提作用 B.决定作用 C.促进作用 D.导向作用
17.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 A.遗传素质 B.家庭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18.强调入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A)。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白板说
1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B)。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平衡论
2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B)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幼儿期
21.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C)。A.洛克 B.华生 C.柏拉图 D.施泰伦
22.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D)。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
23.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C)。A.特殊性 B.社会性 C.创造性 D.自觉性
24.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B)。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25.“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B)。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6.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C)。A.遗传因素 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 D.自然环境
27.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8.儿童主体发展的源泉是(D)。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体活动
29.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B)。A.遗传素质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教育
30.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B)。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31.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C)特点。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32.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这说明(C)。A.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C.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D.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33.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34.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B)。A.霍尔 B.华生 C.泰勒 D.格塞尔
35.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B)。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36.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必须做到(B)。A.长善救失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教学相长
37.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B)。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38.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D)。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39.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C)。A.社会本位论 B.环境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 D.教育万能论
40.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A)还不成熟。A.感知能力 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
41.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B)的特征进行。A.顺序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42.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最根本动因的学者是(A)。A.弗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塞尔 D.华生
43.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B)能力为标志。A.学习B.生殖 C.创造 D.思考
44.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A)为标志。A.自我意识 B.创造能力 C.预见能力 D.选择能力
45.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这说明(B)。A.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D.社会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46.对影响人的诸多因素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遗传对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B.人的身心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但是人接受环境影响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人的发展应完全由教育来承担
D.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7.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C)。A.成熟 B.环境 C.遗传素质 D.教育
48.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较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D)。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49.“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B)的观点。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50.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D)。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活动 D.个体因素
51.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B)。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更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52.“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D)因素对发展的影响。A.遗传 B.教育
C.社会活动 D.环境 53.“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A)。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 第九章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B)。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A)。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D)。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4.生产力对教育起(B)。A.辅助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促进作用 5.(C)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6.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C)。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D.教育的规模
7.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A)。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8.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CA.校训 B.班风 C.校风 D.校存
9.教育的经济功能受(B)的制约。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
10.决定教育目的的是(C)。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11.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D)。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12.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D)。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13.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A)。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14.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B)。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15.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D)。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
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16.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C)。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17.“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B)。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8.“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A)的特点。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9.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B)。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20.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B)。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C.教师亚文化 D.学生亚文化
21.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DA.教育制度 B.教育规模 C.教育方法
D.学校课程内容
22.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B)。A.科学知识
。)B.信息技术 C.文化发展 D.政治体制
2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B)上。A.教学思想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2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25.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C)。A.特征 B.表象 C.核心 D.内容
26.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A A.校园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活动文化
27.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C)文化的物质载体。A.组织 B.制度 C.精神 D.观念
28.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B)文化。A.观念和制度 B.精神和观念 C.组织和制度 D.物质
29.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意识形态
30.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D)。A.校训 B.校规
C.办学思想 D.校风
31.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D)。A.情感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过渡性
。)32.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D)。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3.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具有(C)。A.正式性 B.特殊性 C.非正式性 D.情感性
34.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这说明了(B)。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35.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D)。A.布鲁姆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舒尔茨
36.关于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D.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7.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B)。A.系统化 B.体制化 C.全面化 D.多样化
38.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C)再生产的重要手段。A.生产力 B.人才 C.劳动力 D.科学知识 39.“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A)的关系。A.政治 B.文化 C.经济 D.科技 40.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B)。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41.现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B)。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
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42.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具有(C)作用。A.促进 B.整合 C.制约 D.拓展
43.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C)。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44.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45.下列(D)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影响 C.师生交互作用 D.学校影响
46.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A)。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47.“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C)的特征。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48.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说明(B)。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C.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D.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49.《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作了总结:“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A)。A.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D.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50.不能突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战略地位的是(C)A.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B.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 C.教育是一种“消费事业”
D.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 第十章
1.教育是(A)。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 2.教育起源于(B)。A.人类早期的心理模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 D.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自(B)阶段开始,自然科学就成为学校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A.原始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古代教育
4.教育同生产劳动分离是(D)。A.原始教育的特点 B.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 C.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D.古代教育的特点
5.学校产生于(A)教育阶段。A.古代 B.原始 C.近代 D.现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D)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
7.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D)。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8.当今世界,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现代教育也酝酿着一场巨变,已有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日益从理想和概念变为现实,现代教育要发生怎样的变化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D)。
①教育终身化②教育社会化③教育生产化④教育民主化⑤教育国际化⑥教育现代化⑦教育多元化 A.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9.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B)。A.洋务运动的推行 B.废科举,兴学校 C.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D.北洋大学的创建 10.“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A)的教育理想。A.非制度化 B.前制度化 C.制度化 D.义务教育
11.隋唐以后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的是(D)。A.察举制 B.举孝廉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2.(C)被看成是“文雅教育”的源地。A.印度 B.埃及 C.雅典 D.斯巴达
13.古代西欧教育,(A)处于全部学科的“王冠”地位。A.神学 B.算术 C.文法 D.辩证学
14.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方法比较灵活的教育是(D)。A.古代印度 B.古代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15.教育学就是研究(C),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A.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 C.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D.教育方针和教育事实 16.“活到老学到老”体现了(B)教育的思想。A.全民 B.终身 C.民主 D.现代
17.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D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18.道家主张教育要(C)。A.有教无类 B.非攻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9.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青年与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B)。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德谟克里特
20.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C)。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1.反映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著作是(B)。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2.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D)编写的。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昆体良
23.哪部教育著作被人们看做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D)。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尔》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4.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教育观念的教育家是(A)。A.杜威 B.福禄贝尔 C.陶行知 D.陈鹤琴
25.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C)的代表。A.人文主义教育学 B.存在主义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要素主义教育学
26.下列选项中,对教育学发展阶段表述正确是(D)。A.孔子的《论语》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C.1903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的作者是德国的梅伊曼
D.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27.在研究方法中,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在某一地区的全面情况或对某一单位全面情况的了解,这种研究方法叫做(A)。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个案调查
28.下列选项对单组实验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单组实验法是在一个组或一个班、一个年级、一个学校里进行的实验 B.在单组实验时,应使测验题的性质和难度相等,以便作出正确的评断 C.单组实验的时间没有限制,可长可短
D.单组实验的实验效果易受学生年龄和学力的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29.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A)。A.孔子、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30.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20世纪(B)。A.50年代以后 B.60年代以后 C.70年代以后 D.80年代以后
31.赫尔巴特在他的《普通教育学》中论述了教学的四阶段,即(C)。A.明了、联合、系统、想象 B.明了、联想、系统、手段 C.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D.清楚、明了、系统、方法
32.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A)。A.杨贤江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王道俊
33.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A)。
A.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 B.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 C.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动作目标 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34.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的教育学著作是(C)。A.《新编教育学》 B.《教育学》 C.《新教育大纲》 D.《实用教育学》
35.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下列选项对他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B.提倡发现学习
C.他主张,无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D.他发现学习理论对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主张儿童提早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是容易推行的
36.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D)。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37.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3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对其子女进行体操和军事训练
B.雅典教育只重视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方面的教育 C.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D.在欧洲封建社会里,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
39.在欧洲封建社会,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因而教育上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C)和骑士教育。A.斯巴达教育 B.宗教教育 C.教会教育 D.雅典教育
40.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他的主张的一项是(D)。
A.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 B.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
C.他批评了苏联传统的教学理论对发展学生智力的忽视,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D.将教学看作一个系统,主张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4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C)。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裴斯泰洛齐
42.19世纪初,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的需要,扩大了教育对象,采用了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了“(C)”,使劳动人民的子女有了一定的受教育的机会。A.高等教育 B.宗教教育 C.普及教育 D.骑士教育
4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D)。A.礼、乐、射、辞、书、数
B.文法、修辞、辩证法、书数、射御
C.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D.礼、乐、射、御、书、数
44.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C)。A.杜威
B.怀特海举目张 C.布鲁纳 D.克伯屈
45.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C)。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46.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D)。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47.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C)。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48.1632年英国哲学家(A)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A.培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49.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B)。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50.终身教育是(D)。A.古代教育的特点 B.中世纪教育的特点 C.近代教育的特点 D.现代教育的特点
5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称为是(B)。A.“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巨著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5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D)。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5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D)相隔离。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54.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C)。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55.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56.我国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B)相结合的教育思想。A.游戏与学习B.课内与课外 C.学习与思考 D.学习与行动
5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C)。A.康德 B.第斯多惠 C.赫尔巴特 D.福禄培尔
58.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C)。A.义务教育 B.初等教育 C.普及教育 D.平民教育
59.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D)。A.中国 B.日本 C.新加坡 D.德国
60.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B)。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6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地位主要体现在(C)。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62.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A)。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第十一章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年(B)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D)。A.学生的学习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C)。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A)。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6.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A)。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D)。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A)。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A)。A.1879年 B.1897年 C.1789年 D.1798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B)。
第三篇: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单项选择题11月22日
11月22日
学生对“雨后彩虹”感到好奇,从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从动机的自发性和目的性上来说,这是一种()学习动机。A、长远 B、短暂 C、内在 D、外在3333333333333
教师说:“如果在下课铃响之前,每个人都能安静地坐好,我们就下课,否则,就得过一阵子再下课”,学生们立刻安静地坐好。这是学习的()。A、迁移 B、强化 C、激发 D、归因
2222222222222
某生在学习上极其努力,但学业成绩仍跟不上班集体,多次承受失败之痛苦,因而产生被动、退缩、无动力、不进取。这种心理反应是()。A、认识功能障碍 B、习得性无力感 C、自我估价降低 D、焦虑
22222222222222
一学生在测验时遇到某个难题,暂时跳过去,先做简单的,这表明他已经掌握了一些()。
A、组织策略 B、问题解决的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33
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别人都这么做”,那么他的行为就是()行为。A、服从 B、从众 C、去个性化 D、认同
***2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A、去个性化 B、从众 C、服从 D、群体极化
***444
关于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A、高焦虑同高能力相结合会抑制学习B、高焦虑同一般能力相结合会促进学习C、不管学习难度如何,均是中等程度焦虑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 D、难度大的学习,低焦虑效率好
33333333333333
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关于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是固定不变的 B、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C、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才能达到最佳水平D、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44444444444444
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A、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C、标准化学绩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D、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1111111111111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或“一诺千金”体现的是()对从众行为的影响。A、道德感
B、承诺感 C、模糊性 D、匿名
***
某学生在考场产生了“怯场”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过度焦虑和紧张,这是因为该生动机水平()。A、过弱 B、中等 C、过强 D、无所谓强弱
***33
3某学生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这种归因具有的特性是()。
A、内部—稳定—可控的 B、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C、外部—稳定—可控的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4444
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A、牢记住题目内容 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地表征 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
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44、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这种行为是?()。A、服从 B、从众 C、去个性化 D、模仿
***
在班主任的培养和扶持下,一些个性品质好、有才能、受到同学欢迎的积极分子成为班里的骨干,形成班级群体的核心时,班集体的形成处于()。A、松散阶段 B、形成阶段 C、成熟阶段 D、凝聚阶段
***222
在皮亚杰看来,一个人道德的成熟主要表现在()。A、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B、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方面 C、能运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 D、道德信念的形成11111111111
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1111111
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诵,教师经常用歌谣、口诀等方法,充分利用音韵和节奏把零散的枯燥的信息编成口诀,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阅读理解策略
***
一般说来,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独立形态阶段的是()A.洛克的《教育漫话》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33333333333
主张教学的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的理论,被称为()A.传统教育论、B.形式教育沦C.实质教育论D.现代教育论
222222222222
中国建立并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壬戌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学制D壬寅学制“ 2222222222222
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普遍认为()A.经济发展先于教育的发展 B.教育发展先于经济发展 C.教育与经济要同步发展 D.二者发展互不相关 222222222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B.做好个别教育工作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33333333333333
结构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A.布卢姆B.杜威C.赫尔巴特D.布鲁纳
***
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教育内容B.教育质量C.教育目的D.教育方针 ***333
“产婆术”这一启发性教学方法的创造者是()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C.柏拉图D.昆体良
***22
主张教学的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官能,训练学生思维形式的教育理论,被称为()A.传统教育论B.现代教育论C.实质教育论D.形式教育沦
44444444444
中国制定并颁布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B.壬子学制C.癸卯学制D.壬戌学制
***11111111
关于儿童发展的动力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其中,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A.孟子B.孔子C.墨子D.荀子
***11111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A.进行科学发现B.进行技术发明C.对未知领域的探索,D.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4444444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A.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B.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 C.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D.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数,课的类型可分为()A.单一课和综合课B.新授课与巩固课
C.讲授课和练习课D.理论课与实践课
***111
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进行教学的原则是()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直观性原则
***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班主任工作B.学科教学C.共青团活动D.课外校外活动
***222
“学不躐等”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循序渐进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疏导原则D.导向性原则
***11111111
道德教育认知模式的创立者是()A.科尔伯格B.皮亚杰C.麦克费尔D.班杜拉 ***222222
不再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并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制B.道尔顿制C.分组教学制D.设计教学法 ***2
第四篇: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选择题
2018年教师招聘教育学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教育学是(A)。
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
2.学校教育产生于(A)教育阶段。
A、古代
B、原始
C、近代
D、现代
3.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D)。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4.“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A)的教育理想。
A、非制度化
B、前制度化
C、制度化
D、义务教育
5.(C)被看成是“文雅教育”的源地。
A、印度
B、埃及
C、雅典
D、斯巴达
6.教育学就是研究(C),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A、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 C、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D、教育方针和教育事实 7.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D)。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8.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青年与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B)。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德谟克里特
9.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C)。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10.反映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著作是(B)。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民本主义与教育》 11.被人们看作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的著作是(D)。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儿》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2.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C)的代表。
A、人文主义教育学
B、存在主义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要素主义教育学 13.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A)。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14.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A)A、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 B、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 C、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动作目标 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15.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C)。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裴斯泰洛齐
16.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D)。A、礼、乐、射、辞、书、数
B、文法、修辞、辩证法、书数、射、御 C、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D、礼、乐、射、御、书、数
1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C)。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18.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卢梭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19.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B)。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20.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D)。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21.生产力对教育起(B)。
A、辅助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促进作用
22.(C)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2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是(C)。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24.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C)。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2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C)。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26.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B)文化。
A、观念和制度
B、精神和观念
C、组织和制度
D、物质 27.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D)。A、情感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过渡性
28.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D)。A、布卢姆
B、布卢纳
C、皮亚杰
D、舒尔茨
29.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B)。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30.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31.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A)。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32.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A、顺序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能动性
3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D)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34.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B)。A、外铄论
B、内发论
C、环境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5.儿童身高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B)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36.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C)。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
37.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D)。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38.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B)。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
39.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坚持(C)。
A、全面发展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统一要求
40.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A)的典型代表。A、外铄论
B、内发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1.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
A、遗传素质
B、家庭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42.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B)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幼儿期
43.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B)。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44.“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B)。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45.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是(C)。A、遗传因素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教育 46.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C)。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47.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48.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身心发展的(B)。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49.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C)。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0.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最根本动因的学者是(A)。A、弗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塞尔
D、华生
51.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B)能力为标志。
A、学习
B、生殖
C、创造
D、思考
52.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A)为标志。
A、自我意识
B、创造能力
C、预见能力
D、选择能力
53.“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B)的观点。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54.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了(B)。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更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的好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55.“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D)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教育
C、社会活动
D、环境
56.“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主要影响的是(A)。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
57.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D)。
A、教育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58.(A)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学计划
D、教学内容
59.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A)的集中体现。
A、教育性质
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
D、教育内容
60.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A)一书中,主张教育目的从“再现过去社会状态”向“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态”转变。
A、《学会生存》
B、《终身教育引论》
C、《教育的使命》
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61.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D)。A、科学技术
B、社会文化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 62.“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这种观点属于(B)。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神学本位论 63.“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这些教育目的观的提出,反映了教育目的具有(A)。A、理想性
B、科学性
C、理论性
D、实践性
64.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A)。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义务教育
C、终身教育
D、建立学习型社会 65.下列人物中持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是(B)。
A、柏拉图
B、卢梭
C、涂尔干
D、孔德
66.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是(D)。A、审美能力
B、高尚品德
C、优秀智力
D、实践能力
67.素质教育是面向(B)的教育。
A、全体教师
B、全体学生
C、全体社会成员
D、全部个性
68.当前我国教育的主导思想是(B)。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终身教育
D、现代教育
69.(C)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A、创新教育
B、义务教育
C、素质教育
D、全面教育
70.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A)。
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学前教育
D、中等教育
71.人的多元智力发展理论主要为人的(B)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A、全面发展
B、个性发展
C、身体发展
D、心理发展
72.下面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
A、智育等于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优秀智力
D、实践能力
73.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A、培养目标
B、考试
C、进行美育就是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途径之一
74.学生应以(D)为主要任务。
A、智育
B、德育
C、体育
D、学习
75.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B)属性的人。A、自然
B、社会
C、实践
D、现实
76.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A)时期的人。A、最迅速
B、普通
C、缓慢
D、成熟 77.在学生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B)。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自我教育
78.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就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C)主体地位。
A、自然权利
B、人身权利
C、社会权利
D、健康权利
79.学校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实际上是侵犯了学生的(D)。A、人身权
B、人格尊严权 C、名誉权
D、受教育权
80.教师不能因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具有(B)。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81.教师不能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因为学生具有(C)。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82.我国一系列教育法律规定,学生应该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是(D)。A、人身权
B、人格尊严权 C、名誉权
D、受教育权
83.从职业属性来说,教师职业属于(A)。
A、专门职业
B、普通职业
C、高收入职业
D、一般职业
84.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C)的职业。
A、自然化
B、现实化
C、社会化
D、自由化
85.教师的神圣使命是(C)。
A、提高升学率
B、以身示范
C、教书育人
D、奉献社会
86.“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C)特点。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个体性
8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B)。A、单一化
B、多样化
C、简单化
D、复杂化
88.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89.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D)。
A、学科知识
B、教学技能
C、人格特征
D、专业素养
90.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B)。
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人格特征
D、职业道德素质 91.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A)。
A、师生关系
B、教师间关系 C、学生间关系
D、领导关系 92.师生关系在教学内容上构成(A)。
A、授受关系
B、给予关系
C、接受关系
D、平等关系
93.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B)关系。A、不平等
B、民主平等
C、经济
D、合同
94.师生关系在本质上是(A)的关系。A、人与人
B、人与物
C、买与卖
D、朋友
95.良好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C)。
A、社会
B、学校
C、教师
D、学生
96.课程论侧重研究(C)的问题。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97.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教育家(B)。A、洛克
B、斯宾塞
C、杜威
D、赫尔巴特
98.下列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就是教材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语文课程
99.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D)。A、活动课程
B、隐性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100.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古老的(D)。A、活动课程
B、隐性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101.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属于(B)。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教师课程
10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与社会、科学,初中阶段的历史与社会、艺术等课程都属于(D)。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103.“隐性课程”是由教育家(A)在《教室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
A、贾克森
B、斯宾塞
C、杜威
D、赫尔巴特
104.以下属于一级课程的是(D)。
A、基础型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国家课程
105.以下属于二级课程的是(C)。
A、基础型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国家课程
106.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的是(C)。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07.课程目标与几个相关概念正确的层次顺序是(D)。A、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B、培养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C、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D、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08.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C)。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设计
D、课程实施 109.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110.在课堂教学层面,课程实施的核心是(D)。
A、课程计划
B、教科书
C、学生
D、教师 111.课程改革从实质上讲,就是课程的(D)问题。
A、综合化
B、系统化
C、理论化
D、现代化
112.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C)。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113.关于我国的新课程理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小学阶段以分科为主,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以综合为主 B、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C、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D、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114.小学阶段的课程性质应体现(C)。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115.关于教学含义的正确表述为(D)
A传授知识
B智育
C上课
D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116.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A教学
B管理
C课外活动
D社会实践
117.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C)
A教的活动
B学的活动
C认识活动
D课堂活动 118.教学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C)
A课外活动
B社会实践
C教学
D校外活动 119.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A)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120.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D)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123.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B)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24.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B)
A获得直接经验
B获得间接经验 C教学科学实验
D进行社会实践 125.“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C)原则的要求
A巩固性
B直观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126.“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A)原则的要求
A巩固性
B直观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12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C)原则的要求
A巩固性
B直观性
C启发性
D因材施教
1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B)提出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庄子
129.发现教学的代表人物是(B)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卢扎诺夫
D瓦·根舍因
130.程序教学的代表人物是(A)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卢扎诺夫
D瓦·根舍因
131.范例教学的代表人物是(D)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卢扎诺夫
D瓦·根舍因
132.暗示教学的代表人物是(C)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卢扎诺夫
D瓦·根舍因
133.教学中应用最广因为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A讨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问答法
134.划分课的类型的主要标准是(C)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任务
D教学目的 135.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叫测验的(B)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36.测验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叫测验的(C)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37.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叫测验的(A)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38.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叫(C)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过程 139.我国古代的教学组织形式为(B)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群体教学 140.现代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为(A)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群体教学
141.有利于大面积、高效率培养人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145.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教学论述的教育家是(B)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斯宾塞 146.帕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D)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设计教学
D道尔顿制 147.设计教学由(C)首创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斯宾塞 148.划分课的类型的主要依据是(C)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任务
D教学规律 14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C)
A备课
B课外辅导
C上课
D检查作业
150.备课包括钻研教材、制定教学方案和(A)
A了解学生
B阅读参考书 C 上网
D研究课程标准
151.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B)
A教科书
B课程标准
C参考书
D教学计划
152.综合课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C)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讲授新教材
D巩固新教材 153.外部分组教学主要根据学生的(D)或学习成绩编班进行教学
A年龄
B发展水平
C知识水平
D能力水平
154.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A)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核心
155.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D)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
B政治
C道德
D思想品德
156.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D)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57.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B)
A基础
B出发点
C途径
D重要环节
158.德育过程一般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C)四要素构成
A德育规律
B德育原则
C德育方法
D德育途径 159.衡量人们品德好坏的重要标志是(D)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60.德育的基础是(A)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61.德育的动力是(C)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62.德育的关键是(D)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63.在具体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德育既具有顺序性,又具有(B)
A 矛盾性
B多端性
C复杂性
D一致性
164.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上
A 德育内容
B德育方法
C德育原则
D德育规律 165.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的(B)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166.“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A)规律
A德育过程
B智育过程
C美育过程
D心理咨询
167.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属于(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68.活动和交往时属性品德形成的(B)A关键
B基础
C内容
D途径
169.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D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17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德育的(B)规律
A多因素结构性
B反复性
C长期性
D内部矛盾转化
171.“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反映了德育的(B)原则
A导向性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72.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体现了德育的(C)原则
A正面教育
B导向性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D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 17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B)
A陶冶法
B榜样法
C说服法
D锻炼法
174.操行评定是德育方法中(D)的方式
A陶冶法
B榜样法
C说服法
D品德评价法
175.学校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B)
A班主任工作
B思想政治课与各科教学
C课外活动
D社会实践 176.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C)
A班主任工作
B思想政治课与各科教学
C体育竞赛
D社会实践 177.认知模式由(A)提出
A皮亚杰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彼得·麦克费尔
178.体谅模式由(D)提出
A皮亚杰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彼得·麦克费尔 179.社会模仿由(B)提出
A皮亚杰
B班杜拉
C布鲁纳
D彼得·麦克费尔
180.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C)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
181.“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B)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182.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C)
A教务处
B教育处
C班级
D共青团组织
183.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A)
A班主任
B班干部
C男女学生
D集体教育
184.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C)
A校长
B教导主任
C班主任
D任课教师
185.班集体内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是(A)
A班主任
B班委会
C共青团
D少先队
186.学生集体的特征首先是要有(B)
A集体舆论
B共同目标
C干部队伍
D班风
187.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方式是(A)
A平行管理
B目标管理
C民主管理
D常规管理
188.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A)
A平行管理
B目标管理
C民主管理
D常规管理
189.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学家(A)提出
A德鲁克
B马卡连柯
C皮亚杰
D布鲁纳
19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主要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问卷法
D阅读学生材料法
19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D)
A建立学生档案
B操行评定
C了解学生
D组织培养班集体 192.下列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中(C)最差
A民主式
B权威式
C放任式
D专制式
193.班级建设设计以(D)最为重要
A实现目标的途径
B实现目标的集体方法
C实现目标的工作程序
D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 194.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最重要主体是(C)
A校长
B书记
C班主任
D任课教师
第五篇: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第一部分 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是指(B)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网络教育 2.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A)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3.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B)A.具有阶级性 B.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 D.具有永恒性
4.我国目前的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A)A.历史性 B.永恒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5.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C)
A.生物界 B.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C.生产劳动 D.动物本能
6.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二馆是指(B)A.教馆与学馆 B.崇文馆与弘文馆 C.文馆与武馆 D.书学馆与算学馆 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社会是(B)A.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B.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C.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
8.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不可能在古代社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D)
A.教育规模的限制 B.学生数量的限制 C.教师水平的限制 D.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9.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D)
A.决定作用 B.加速作用 C.延缓作用 D.加速或延缓作用 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1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D)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生理前提作用
1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13.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D)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1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B)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15.教育是一种(C)A.生物现象 B.自然现象 C.社会现象 D.心理现象 16.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A)A.六艺 B.三科 C.四学 D.七艺 17.我国及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B)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18.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A)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19.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B)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20.《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B)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21.《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A)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22.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C)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3.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B)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24.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A)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A)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职业教育 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B)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C.语言的形成 D.学校的出现 3.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历来存在分歧,前苏联教育界一直坚持(D)A.生物起源说 B.模仿起源说 C.游戏起源说 D.教育起源于劳动 4.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C)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象 5.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便出现了(A)A.学校 B.家庭 C.集体劳动 D.职业教育 6.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C)A.家庭的出现 B.部落的形成 C.学校的出现 D.专职教师的出现 7.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各种服务中,占中心地位的是(B)A.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 B.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 C.为社会稳定服务 D.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
8.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这是一种(A)A.非形式化教育 B.形式化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大众教育 9.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B)A.学校的出现 B.学制的建立 C.教师的出现 D.教育机构的建立 10.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在(A)A.二战以后 B.二战以前 C.中世纪开始 D.16世纪以后
11.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B)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育
12.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的占世界国家总数的近(C)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四分之一 13.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以(D)A.就业为主 B.人的发展为主 C.技能训练为主 D.升学为主 14.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是(A)A.职业教育 B.义务教育 C.普通教育 D.双轨制教育 15.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有了最早学校教育的形态是在(A)A.夏朝 B.商朝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16.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是在(D)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17.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是在(C)A.夏朝以后 B.商朝以后 C.西周以后 D.春秋战国以后 18.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A)A.六艺教育 B.儒家经典教育 C.程朱理学教育 D.四书五经教育
19.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是(C)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宣帝
20.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是由于隋唐以后盛行(B)A.选士制度 B.科举制度 C.铨选制度 D.荐举制度 21.宋代以后,成为国学的是(D)A.黄老思想 B.儒家思想 C.杨朱思想 D.程朱理学 22.明代以后,考科举的固定格式是(B)A.四书五经 B.八股文 C.神学 D.六艺
23.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是在(C)A.1902年 B.1895年 C.1905年 D.1860年
24.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把人分成四种等级,其中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的是(D)A.僧侣祭司 B.刹帝利 C.吠舍种姓 D.首陀罗种姓
25.“以僧为师”,“以(书)史为师”成为教育的一大特征出现在古代(D)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26.古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A)A.文士学校 B.学士学校 C.私立学校 D.公立学校
27.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这种教育方式出现在(B)A.古代斯巴达 B.古代雅典 C.古代希腊 D.古代罗马
28.欧美国家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发生在(C)A.20世纪上半叶 B.20世纪下半叶 C.19世纪以后 D.19世纪以前 29.提出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出现于(D)A.20世纪初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末 D.20世纪60年代 30.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A)A.教育机会均等 B.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C.教育活动民主化 D.教育内容民主化
31.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C)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32.孔子学说的核心和他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C)A.忠 B.孝 C.仁 D.义
33.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之”三种途径的是我国古代(C)。
A.孔子 B.孟子 C.墨家 D.苟子
34.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A)A.《学记》 B.《中庸》 C.《论语》 D.《尚书》
35.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解释,“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B)A.愤 B.悱 C.启 D.发 36.《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的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是(D)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37.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这是古希腊哲学家(B)A.苏格拉底的思想 B.柏拉图的思想 C.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D.维多里诺的思想 38.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人是(B)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赫拉克利特
39.最早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的教育学家是(D)A.裴斯泰洛齐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40.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教育,这是(A)A.卢梭的观点 B.杜威的观点 C.康德的观点 D.华生的观点
41.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这就是英国哲学家洛克著名的(B)A.绅士教育说 B.白板说 C.自然说 D.天性说 42.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D)A.洛克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康德
43.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是夸美纽斯的(B)A.《教育漫画》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学讲授纲要》 44.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C)A.裴斯泰洛齐 B.洛克 C.赫尔巴特 D.卢梭 45.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的是(A)A.杜威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蒙田 46.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C)A.《大教学论》 B.《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普通教育学》 47.我国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育科书等著作,表现出由介绍、翻译转向以评述为主、联系中国教育实际来著述的特点,这发生于(C)A.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B.20世纪头20年
C.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48.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其主要特点是重视(B)A.德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B.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C.体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D.美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9.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表于(C)A.1979年 B.1980年 C.1993年 D.1998年
50.确立“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确定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其内容来源于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B)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C.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D.跨世纪园丁工程 1.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C)A.人力 B.物力 C.生产力水平D.财力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同时,教育还再生产(C)A.土地 B.物质资料 C.科学技术 D.资本
3.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的载体是(D)A.政治 B.经济 C.科技 D.教育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B)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D.爆发作用
5.“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属于(C)的价值取向。A.重传统 B.重权威 C.重功名 D.重忠孝 6.《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孝还是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A)A.服从关系 B.尊卑关系 C.亲亲关系 D.尊尊关系
7.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A)A.教育 B.经济 C.遗传 D.环境
8.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是其能否遵循(C)A.人的潜能规律 B.人的个性发展规律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9.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A.自发性 B.自由性 C.前瞻性 D.能动性 10.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C)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11.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的代表人物是(C)A.孟子 B.格塞尔 C.弗洛伊德 D.洛克 12.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外铄论的有(D)A.孟子 B.威尔逊 C.弗洛伊德 D.洛克
13.提出给他一打健康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的代表人物是(D)A.洛克 B.弗洛伊德 C.荀子 D.华生
14.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A)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5.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规律是遵循身心发展的(A)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6.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些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B)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7.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D)A.不平衡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18.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9.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A)A.互补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20.父母、教师培养孩子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21.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D)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2.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B)A.遗传的重要性 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D.教育的重要性
23.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并提出“最近发展IX”概念的是(A)A.维果茨基 B.洛克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24.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B)A.“生理断乳期” B.“帮助少年起飞” C.“帮助少年成熟” D.“心理断乳期” 1.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其基本决定因素是(A)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制度 C.科技 D.文化
2.我国现阶段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C)A.1982年 B.1984年 C.1986年 D.1990年 3.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的是(B)A.文化 B.政治经济制度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4.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是(D)A.参加政治决策 B.制造舆论 C.促进民主 D.培养人才 5.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因此,教育对民主具有(A)A.促进作用 B.决定作用 C.弱化作用 D.毫无关系 6.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C)A.人力 B.物力 C.生产力水平D.财力 7.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的决定因素是(D)A.政治 B.文化 C.民主思想 D.生产力水平8.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出现在(C)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信息革命后
9.19世纪中叶,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欧洲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英国教育思想家是(B)A.洛克 B.斯宾塞 C.卢梭 D.柯尔伯格
10.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同时,教育还再生产(C)A.土地 B.物质资料 C.科学技术 D.资本
11.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的载体是(D)A.政治 B.经济 C.科技 D.教育
12.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要实现,其主要途径是(B)A.口耳相传 B.教育 C.文字 D.媒体 13.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A)A.人力资本 B.经济资本 C.社会资本 D.自然资本
14.人力资本投资除了包括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外,还应包括(B)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社区教育
15.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对(A)增长的贡献。
A.国民收入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总值 D.社会总产值 16.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A)A.33% B.25% C.66% D.70% 1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B)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D.爆发作用 18.科学能否对教育发生影响,关键在于科学因素能否进入(C)A.学校领域 B.社区领域 C.教育过程 D.学习过程
19.据统计,美国大学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联邦德国的大学承担了全国基础研究的75%;在中国,全国共有800多所高校承担有科研任务。这说明教育具有(B)A.科学知识再生产 B.科学研究功能 C.推进科学体制化 D.第一生产力 20.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A)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A.能力教育 B.集体教育 C.情感教育 D.价值观教育
21.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培养目标(B)更加受到关注。
A.个别化 B.个性化 C.全民化 D.全面化
22.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D)的培养。
A.辨别能力 B.接受能力 C.分析能力 D.创新能力
23.包括文学、艺术、语言、宗教等的特征,更表现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特征。这些内容属于(C)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精神文化 D.校园文化 24.在文化的诸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A.思维方式 B.道德 C.知识信息 D.价值观
25.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A)A.有系统的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26.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两种形式,即选择文化和(B)A.保存文化 B.整理文化 C.承传文化 D.创新文化
27.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经历和环境渗透着文化传统中(C)的巨大影响。
A.道德 B.情感 C.价值取向 D.统治思想
28.“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属于(C)的价值取向。A.重传统 B.重权威 C.重功名 D.重忠孝 29.《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孝还是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A)A.服从关系 B.尊卑关系 C.亲亲关系 D.尊尊关系
30.组织的层次和形态、规章制度以及角色规范等内容应该属于校园文化中的(B)A.物质文化 B.组织制度文化 C.课程活动文化 D.精神文化 3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D)A.物质文化 B.组织制度文化 C.课程活动文化 D.精神文化
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A)A.教育 B.经济 C.遗传 D.环境
2.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是其能否遵循(C)A.人的潜能规律 B.人的个性发展规律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3.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A.自发性 B.自由性 C.前瞻性 D.能动性 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C)A.苟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5.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的代表人物是(C)A.孟子 B.格塞尔 C.弗洛伊德 D.洛克 6.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外铄论的有(D)A.孟子 B.威尔逊 C.弗洛伊德 D.洛克 7.提出给他一打健康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的代表人物是(D)A.洛克 B.弗洛伊德 C.荀子 D.华生
8.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C)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A.智商 B.情商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个体参与实践活动 9.身体或一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就是(D)A.发展周期 B.适应期 C.成熟期 D.发展关键期
10.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A)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1.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规律是遵循身心发展的(A)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2.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些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B)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3.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D)A.不平衡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14.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5.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A)A.互补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16.父母、教师培养孩子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17.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D)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8.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就是(A)A.遗传 B.成熟 C.生理素质 D.心理素质 19.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B)A.遗传的重要性 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D.教育的重要性
20.由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等因素组成的环境可称之为(C)A.大环境 B.小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2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A)的特殊性。
A.主体 B.环境 C.对象 D.目的
22.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并提出“最近发展IX”概念的是(A)A.维果茨基 B.洛克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2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C)A.额外的价值 B.附加的价值 C.延时的价值 D.通用的价值
24.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这就是(D)A.人的个性 B.人的力量 C.人的潜能 D.人的价值 25.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往往能够得到超常发挥的是人的(C)A.力量 B.价值 C.潜能 D.个性
26.人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以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实现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能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以发展和完善人自身。这主要是因为人具有(A)A.精神的力量 B.身体的力量 C.物质力量 D.潜在力量
27.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就我国学校教育的多数情况来说,更加重视的是(A)A.共同性 B.差别性 C.主动性 D.地域性 28.在人生过程中,个体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是(C)A.中年期 B.青年期 C.少年期 D.儿童期
29.儿童在少年期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因此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机期”或(D)A.“生理断乳期” B.青春期 C.起飞期 D.“心理断乳期”
30.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B)A.“生理断乳期” B.“帮助少年起飞” C.“帮助少年成熟” D.“心理断乳期” 31.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D)A.少年期 B.儿童期 C.青春期 D.青年期
32.“未来”成为最重要的概念,存在于个体成长发展的哪个时期(C)A.少年期 B.儿童期 C.青年期 D.中年期
1.马克思主义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A.旧的社会分工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资本主义制度 D.阶级剥削 2.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C.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D.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相结合 3.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B)
A.机器大工业 B.社会主义制度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市场经济 4.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
A.促进学生正常发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D.输送运动员 5.最早使用美育一词的是(B)
A.赫尔巴特 B.席勒 C.卢梭 D.孔子 6.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B)
A.1911年 B.1912年 C.1921 年 D.1949年 7.美育又可以叫做(C)
A.艺术教育 B.情感教育 C.审美教育 D.美学教育 8.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课外体育锻烁 B.课间操 C.体育课 D.运动会 9.明确规定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教育目的的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0.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首次提出素质教育的文件是(D)
A.《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1.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实质是(C)A.中等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高等教育制度 12.在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C)A.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影响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D.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4.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B)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5.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的现代学制是(B)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6.第一次明显反映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的现代学制是(C)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7.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D)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8.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C)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19.《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D)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20.近代中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A)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21.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的是1905年颁布的(B)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B)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23.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的年限是(C)A.6年 B.8年 C.9年 D.12年 24.中国近代史上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建立的学制是(B)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A)A.教育目的 B.教育方法 C.教育理念 D.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对(B)具有指导意义
A.部分学校 B.所有学校 C.高等教育 D.基础教育 3.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C)A.教育理念 B.教学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4.教育活动的归宿是(C)A.教育理念的诞生 B.教育目标的产生 C.教育目的的实现 D.教学目标的实现 5.只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要求指的是(B)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学计划 6.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这就是(C)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7.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D)A.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B.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8.出于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兴起对科学知识的需要,提倡培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的是(C)A.夸美纽斯 B.卢梭 C.培根 D.洛克 9.提出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盖世界观其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教育为根本”的教育目的的是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A)A.蔡元培 B.陶行之 C.胡适 D.晏阳初
10.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的是(B)A.生产力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 C.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D.教育学的基本规律 11.在许多发达国家,当经济增长加快、民主意识高涨、需要提高全民教育素质时,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教育平等化和(B)A.英才教育 B.价值多元化 C.培养国家精神 D.文明教育
12.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A)和培养国家精神。
A.英才教育 B.价值多元化 C.绅士教育 D.文明教育
13.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属于对普通中学生(B)A.体育方面要求 B.智育方面要求 C.德育方面要求 D.美育方面要求
14.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国际视野,指的是对普通中学生(C)A.体育方面要求 B.智育方面要求 C.德育方面要求 D.美育方面要求
15.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和性情得到陶冶,这属于(B)A.感受美 B.鉴赏美 C.创造美 D.领悟美
16.按照美的规律对自己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对居室、日用品、服饰等方面按照美的观念作出选择与合理的配置属于(C)A.感受美 B.鉴赏美 C.创造美 D.领悟美
1.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包括下列哪两方面的典型特征(A)A.生理和心理上 B.情感和意识 C.认真和情感 D.气质和性格 2.反映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求的是(D)A.热爱学生 B.热爱教育事业 C.团结协作 D.为人师表 3.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B)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4.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A.学生 B.教师 C.家长 D.校长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A.创造性 B.广延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D)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教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7.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C)A.进行科学发现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D.探索未知领域
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9.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B)A.衣着整洁 B.言行一致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10.少年期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C)A.6~11岁 B.7~12岁 C.11、12~14、15岁 D.12、13~15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A)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A.人的集合 B.物的集合 C.知识的集合 D.人、财、物的集合 2.要研究教育系统,要研究教育系统中人的活动,首先必须研究(C)的关系。A.教师之间 B.学生之间 C.师生之间 D.领导和教师之间
3.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教师被列在(D)这一大类。
A.事业单位负责人 B.办事人员 C.服务业人员 D.专业技术人员
4.不同职业的性质,使不同职业人员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C)A.单一化 B.专业化 C.多样化 D.复杂化
5.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这些活动中,教师扮演着(C)A.传道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示范者角色
6.(B)曾揭示教师示范者角色的特点,并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A.乌申斯基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卢梭
7.我们说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A)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D.较强的感染力 8.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C)A.学习能力 B.教育能力 C.科研能力 D.管理能力 9.教育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D)A.确立社会主流思想 B.传播统治者的意志 C.促进经济发展 D.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10.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A)A.人的发展 B.普及义务教育 C.教育内容确定 D.普及中等教育 11.区别一名普通的教师和优秀的教师的真正标志是(D)A.是否具有高深的知识 B.是否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C.是否具有崇高的威信 D.是否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机会 12.确定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的是(C)A.我国《宪法》 B.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 D.我国《义务教育法》
13.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的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遗弃、虐待未成年人。”这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青少年(B)A.安全的权利 B.生存的权利 C.受教育的权利 D.受尊重的权利
14.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明确作出此规定的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儿童、少年(A)A.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B.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C.接受六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D.接受五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16.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应该结成(C)A.平等关系 B.相互促进关系 C.授受关系 D.和谐关系 17.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D)A.人格平等 B.充分接受知识 C.主导地位 D.自主发展 18.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应该是(B)A.平等关系 B.相互促进关系 C.授受关系 D.和谐关系 1.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是(C)A.教学指导书 B.教学参考书 C.教科书 D.教案 2.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除百分制记分法外,还有一类是(B)A.五分制记分法 B.等级制记分法 C.文字记分法 D.数字记分法 3.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D)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式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4.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是指(B)A.实验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践活动法 5.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使学生亲眼看到所学对象的某些变化过程的方法是(A)A.实验法 B.演示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6.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C)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7.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D)A.讲授课和练习课 B.讲授课和复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8.《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9.人们常说,“教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B)A.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lO.下列哪个选项符合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的特征(C)A.学生有固定的修业年限 B.教师对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 C.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都不相同 D.学生的年龄相同但知识程度不同
11.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C)A.现代教育理论 B.传统教育理论 C.形式教育理论 D.实质教育理论 12.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 13.以下哪种主张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D)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人不知而不愠 D.开而弗达 14.西方第一部教学方法论著是(B)A.《大教学论》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理想国》 D.《普通教育学》 15.“教学相长”最早出现在我国的(C)著作中。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劝学篇》 16.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D)A.认识过程 B.发展过程 C.智育过程 D.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17.中小学“双基教育”是指(B)的教学。
A.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B.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C.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 D.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18.将具体事物抽象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A)阶段。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学习效果 19.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C)阶段。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学习效果 2O.《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明在教学中应贯彻(B)原则。A.因材施教 B.启发性 C.巩固性 D.直观性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A)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22.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是(B)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乌申斯基 D.维果茨基 23.现代教学技术是教学的(A),它是靠教师来使用的。
A.辅助手段 B.基本手段 C.主要手段 D.重要手段 24.课堂教学是教学的(C)
A.一般组织形式 B.特殊组织形式 C.基本组织形式 D.辅助形式 25.教师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C)
A.参观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26.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C)A.讲解 B.讲读 C.讲述 D.讲演 27.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B)三种教学计划。
A.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学期计划 B.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C.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学期计划 D.学期计划、课时计划、单元计划 28.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D)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29.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B)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3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布置批改作 D.成绩考评 31.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3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33.范例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C)
A.赞科夫 B.布鲁纳 C.瓦根舍因 D.皮亚杰 34.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是(A)
A.发展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35.体现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特点的教学原则是(B)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科学性与教育性结合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认为教学是训练人先天具有的官能的过程,即促进人的内在官能显现、成长和完善的活动。这属于(A)A.“形式教育”学派 B.“实质教育”学派 C.“科学主义”学派 D.“行动主义”学派
2.在教学论的争论中,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的属于(C)A.“形式教育”学派 B.“主知主义”学派 C.“科学主义”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3.教学的根本目的是(B)A.概念和原理的习得 B.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C.行为方式的养成 D.心理和生理技能的提升
4.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具有多种形态,是(D)的统一。
A.课内与课外 B.班级与小组 C.集体与个别化 D.共性与多样性
5.(C)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A.班级活动 B.学术讲座 C.教学 D.教师教育 6.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B)A.依据 B.基础和实践 C.平台 D.资源
7.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的要求就是(D)A.教学的作用 B.教学原则 C.教学策略 D.教学任务
8.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A)A.技能 B.知识 C.智力 D.动作
9.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以发展为(C)A.经验 B.能力 C.技巧 D.学力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核心是(D)A.注意力 B.观察力 C.想象力 D.思维力
11.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即(B)A.智力 B.体力 C.劳动能力 D.爆发力 12.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D)的基础之上。A.学校教育 B.自我意识 C.认识交往 D.科学知识
13.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A)A.教育性 B.间接性 C.交往性 D.系统性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出自于(C)A.《孟子》 B.《大学》 C.《礼记·中庸》 D.《论语》 15.提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的著名教育家是(B)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卢梭
16.认为知识来源于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或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人的头脑像一台电影放映机,儿童是带着一个内在的胶卷库来到世界的,这属于(C)A.经验论 B.儿童中心论 C.唯理论 D.实质教育论 17.(A)提出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认识发展形式的程序阶段是: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洛克 18.认为教育就是对经验的不断改造,一切均来自经验,“行”先于“知”,提出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持这种观点的是(C)A.柏拉图 B.华生 C.杜威 D.康德
19.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D)A.交往活动 B.教育活动 C.课堂活动 D.认识活动
2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认识世界。这就是(D)A.有领导的认识 B.认识的教育性 C.认识的交往性 D.认识的间接性
21.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间(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A)A.社会性 B.职业性 C.群体性 D.主体性
2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率先明确提出该观点的是(B)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陶行知 D.凯洛夫
23.区别一般认识过程,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D)的指导下进行的。A.教育方针 B.教育策略 C.学校 D.教师
24.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这就是(C)A.教育方针 B.教育策略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25.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一切经验,主要体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成果,是个人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人、别人的经验。这就是(D)A.直接经验 B.个人经验 C.实践经验 D.间接经验 26.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是(A)A.直接经验 B.个人实践 C.教师教学 D.社会阅历
27.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B)的高低。A.接受能力 B.智力水平C.理解能力 D.应变能力
28.教师必须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C)A.客观性 B.事实性 C.主体能动性 D.必然性
29.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D)的结果。
A.成熟 B.环境变化 C.青春断乳期 D.教师主导
30.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这是(C)A.接受式学习B.指导性学习C.探究式学习D.开放式学习31.教学的中心环节是(B)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32.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的是(C)A.检查知识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33.研究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D)A.教师尽快成熟 B.学生更容易升学 C.培养教学名师 D.教学达到艺术水平
3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在教学中应(D)A.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教学 C.因材施教 D.启发性教学
35.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速度,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A)的要求。A.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36.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指的是(B)A.教学模式 B.教学策略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37.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思路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C)A.师生沟通 B.校园文化 C.学生发展 D.校园环境 38.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现代教学策略的(C)A.追求目标 B.理论思路 C.核心问题 D.前提条件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就是(B)A.教学原则 B.教学方法 C.教学机制 D.教育体制
2.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A)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读书指导法 3.教师向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事实,通过分析、论证来归纳和概括科学的结构的过程的教学方法是(C)A.讲述 B.讲解 C.讲演 D.讲话 4.在上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准备好谈话的问题和顺序以及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这是哪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D)A.演示法 B.练习法 C.讨论法 D.谈话法
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是(B)A.参观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谈话法 6.读书指导法属于(A)的教学方法。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B.以直接感知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引导探究为主 7.参观法属于(B)教学方法。
A.以引导探究为主 B.以直接感知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8.教师演示各种实物,运用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B)A.实验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习作业法
9.教学方法的特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指的是(B)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0.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这是(C)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这是(A)A.实验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习作业法
12.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具有重要作用的教学方法是(D)A.实验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习作业法
1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是(D)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4.现代教学提倡以(A)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A.系统 B.整体 C.发展 D.变化
15.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的是(C)A.凯洛夫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16.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著名教育家是(B)A.夸美纽斯 B.凯洛夫 C.赫尔巴特 D.陶行知 17.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C)A.唐代 B.民初 C.清末 D.新中国成立
18.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这是(B)A.特朗普制 B.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19.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这是(C)A.特朗普制 B.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20.以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为显著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D.分组教学
21.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通过个别教学进行,一部分通过团体活动进行,这是(D)A.分组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小队教学 D.文纳特卡制 22.分组教学最早出现于(C)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23.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提出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A)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A.20分钟 B.30分钟 C.45分钟 D.60分钟 24.道尔顿制的创立者是(B)A.道尔顿 B.柏克赫斯特 C.贝尔 D.文纳特卡
25.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这是(C)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特朗普制 D.文纳特卡制 26.(A)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A.分组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小队教学 D.文纳特卡制
27.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这是(C)A.班级教学 B.分组教学 C.小队教学 D.合作教学
28.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这是(D)的观点。
A.班级教学理论 B.分组教学理论 C.小队教学理论 D.合作学习理论 29.当前,在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A.班级教学 B.分组教学 C.小队教学 D.合作教学
30.把课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这是根据(B)来划分。A.教学方法 B.教学任务 C.教学效果 D.教学过程
31.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这就是(C)A.课的类型 B.课的程序 C.课的结构 D.课的步骤 32.(B)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测验
33.教师钻研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和(D)三个阶段。A.“明” B.“通” C.“练” D.“化”
34.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就是(D)A.教学过程 B.教学任务 C.教学形式 D.教学评价
35.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这说明教学评价具有(B)的功能。A.诊断教学问题 B.提供反馈信息 C.调控教学方向 D.检验教学效果 36.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指的是(A)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7.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B)和绝对性评价。A.总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8.通过所谓的摸底考试,从而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这实际上是(C)A.客观性评价 B.整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9.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指的是(D)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指导性原则
40.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这是(A)的特点。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D)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选择
2.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D)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3.“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强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是下列哪位教育家提出的(B)A.赞可夫 B.马卡连柯 C.苏霍姆林斯基 D.加里宁 4.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指(D)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B)A.实践锻炼教育法 B.榜样示范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教育法 6.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C)A.前者就是后者 B.前者指导后者 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7.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D)A.班主任工作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教学 8.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A)A.班主任工作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教学 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C)A.品德判断 B.品德认识 C.品德知识 D.品德情感 10.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D)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的教育 C.道德品质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11.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D)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3.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D)A.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B.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4.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A.教学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过著名德育原则是(B)A.社会化活动原则 B.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C.自然后果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1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C)的成功教育经验。A.乌申斯基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 17.通过操行评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方法属于(B)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榜样示范法 D.陶冶教育法 18.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C)A.集体主义教育 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劳动教育 19.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品质教育、法纪品质教育和(D)A.劳动教育 B.理想教育 C.人生观教育 D.道德品质教育 20.遗传素质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B)A.现实性 B.可能性 C.内在动力 D.生理成熟性 21.对人的品德发展起根本性影响作用的因素是(D)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生产方式 22.德育过程的基础是(D)A.自我教育 B.学校教育 C.品德情感 D.活动和交往 23.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C)A.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B.智力水平之闭的矛盾 C.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身心水平之间的矛盾
24.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A)A.基本要求 B.具体程序 C.具体方法 D.实施途径 25.《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反映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D)A.知行统一原则 B.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26.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称为(C)A.语言说理法 B.品德评定法 C.形象感染法 D.实际训练法 27.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德育方法属于(C)A.语言说理法 B.形象感染 C.实际训练法 D.品德评价法 28.学校德育在人的品德发展中起(A)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辅助作 D.动力作用
1.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D)A.社会性 B.历史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
2.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这是(B)A.德育内容 B.德育目标 C.德育过程 D.德育方法 3.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A)A.德育目标 B.德育原则 C.德育过程 D.德育内容 4.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B)A.德育客体 B.德育主体 C.德育载体 D.德育内容 5.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这是(C)A.德育主体 B.德育客体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6.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D)A.德育主体和德育客体各自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德育客体各自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德育客体和德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是(A)A.道德认识 B.道德方法 C.道德意志 D.道德品质 8.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D)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因此,德育过程的基础是(C)A.物色品德高尚的教育者 B.选择良好的德育内容 C.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D.开展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10.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是(B)A.德育方法 B.德育原则 C.德育途径 D.德育行为
11.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C)A.说理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2.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这是(A)A.品德评价法 B.品德修养指导法 C.实际锻炼法 D.说理教育法
13.既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的是(B)A.社会实践 B.教学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4.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是(C)A.社会主义方向性 B.全民性和民主性 C.变革性 D.开放性
15.自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具体运用(D)进行了实验。
A.阶段连续说 B.结构迁移说 C.层次递进说 D.螺旋循环说
16.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是(A)的基本教育原则。A.马卡连柯 B.舒尔茨 C.苏霍姆林斯基 D.蔡元培 17.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D)A.劳动教育 B.纪律教育 C.道德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18.认为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这是(B)的观点。
A.苏霍姆林斯基 B.马卡连柯 C.华生 D.裴斯泰洛齐
1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D)A.道德原则 B.道德方法 C.德育过程 D.道德信念
20.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思想的是(C)A.马卡连柯 B.涂尔干 C.苏霍姆林斯基 D.杜威
21.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于的德育思想集中体现在(D)一书中。A.《大教学论》 B.《教育学》 C.《普通教育学》 D.《道德教育论》 22.涂尔干认为,德性的要素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B)A.合作精神 B.意志自由 C.同情心 D.正义感
23.杜威有关道德原理和道德教育的专著很多,其中比较集中地探讨道德教育问题的是(B)A.《道德教育论》 B.《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C.《学校与社会》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4.杜威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因而价值是相对的,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A)为标准。A.社会利益 B.个人利益 C.学校利益 D.团体利益 2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C)A.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B.形成和发展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 C.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D.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26.十分重视宗教教育,强调培养宗教情感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的是(D)A.赫尔巴特 B.涂尔干 C.康德 D.杜威
27.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A.班杜拉 B.卢梭 C.夸美纽斯 D.费尔巴哈
28.提出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的代表人物是(C)A.班杜拉 B.麦克唐纳 C.沃尔斯特 D.柯尔伯格
29.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表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对儿童具有(A),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诱惑的抗拒。
A.“替代强化”作用 B.示范作用 C.暗示作用 D.激励作用
30.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不良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通过实验提出这一观点的是(D)A.柯尔伯格 B.班杜拉 C.沃尔斯特 D.米切尔 3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的是(A)A.柯尔伯格 B.杜威 C.涂尔干 D.马卡连柯
32.柯尔伯格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其中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属于(C)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33.倡导“道德两难法”,这是(D)的道德教育思想。A.米切尔 B.杜威 C.沃尔斯特 D.柯尔伯格 1.课外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在(A)上是统一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方 D.教育组织形式 2.为课外教育工作奠定基础,提供有利条件的是(D)A.思想教育 B.生产劳动 C.文化知识 D.课外教学 3.文学作品讨论会和某门学科最新动态报告会等都属于(D)A.集会活动 B.文、体表演活动 C.革命纪念日活动 D.各种类型的学科活动 4.学校直接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教育工作,通常称之为(D)A.团队活动 B.公益活动 C.校外活动 D.课外活动 5.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与课堂教育相比较更有利于(B)原则的贯彻实行。A.教学相长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循序渐进 6.课外教育工作是(C)A.课外和校外的文体活动 B.课堂教学的延续 C.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D.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7.“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局学”出自(A)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劝学篇》 8.下列活动中不属于课外体育活动的是(C)A.夏令营 B.春游 C.文艺汇演 D.冬令营 9.属于综合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是(B)A.少年之家 B.少年宫 C.儿童乐园 D.少年科学技术站 10.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C)A.计划性、自愿性、实践性 B.组织性、灵活性、自愿性 C.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D.目的性、灵活性、实践性 1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是(A)A.小组活动 B.集会活动 C.个人活动 D.文体活动 12.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共同之处在于(B)A.根据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控制制定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C.师生活动具有互动性 D.学生根据兴趣自愿选择
13.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D)A.在课程计划之中 B.在学科课程标准之中
C.在学校之外 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14.全国高校的最高学生会组织是(B)A.共青团中央 B.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 C.学生自治会 D.学生联合会 15.我国建国后成立的少年儿童组织是(C)A.劳动童子团 B.共产主义儿童团 C.中国少年先锋队 D.抗日儿童团 16.在时间上,家庭教育是(A)A.从儿童出生开始 B.从儿童进入幼儿园开始 C.在儿童进入小学后结束 D.在儿童进入中学后结束 17.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重要的是(D)A.文化修养 B.思想修养 C.文化和思想修养并重 D.因人而异
二、填空题
1.广义的教育包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的社会属性一般包括永恒性、历史性以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小奴隶主,教育内容是六艺。
5.在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6.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7.我国封建社会官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教育内容独尊儒学。8.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9.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内容包括“三科”和“四学”,其中“三科”是指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是指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但各科都贯穿神学。10.欧洲封建社会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11.资本主义社会,在教育组织形式中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1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1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重要手段。14.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15.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16.根据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17.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18.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而教育的性质主要由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
19.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20.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并揭示教育规律。
21.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2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教育学。
23.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是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开端。24.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作者是克鲁普斯卡娅。
25.杜威的现代教育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方法是做中学。26.《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广义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3.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社会条件。
4.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回答,历来存在分歧。在西方有“生物起源说”和“模仿起源说”,苏联教育界一直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5.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6.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学校便出现了。
7.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两种形态。
8.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方法等各个方面。
9.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0.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1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12.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受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受到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13.二战以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14.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15.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16.在中等教育中,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17.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了变化。
18.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
19.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20.西周以后,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21.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2.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23.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作为学校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24.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
25.公元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26.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27.在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教育的指导思想,其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其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28.古代埃及,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到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29.“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30.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31.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32.古罗马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义,盲目服从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
33.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以及刻板性。
34.古代学校教育中,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一,实质上都服从于治人之道。
35.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
36.在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37.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38.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39.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40.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
41.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42.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43.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44.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45.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46.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47.孔子认为“有教无类”,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里。
48.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49.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50.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51.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实是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开而弗达”。5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叫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5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54.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的教育观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55.提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口号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56.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爱弥尔》。
57.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的口号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
58.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59.英国哲学家洛克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另一方面,他的主张又是“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轻视国民教育。
60.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
61.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62.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63.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体系上与《普通教育学》也大不相同。64.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65.杜威认为教育应使学校中知识的获得和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和作业联系起来,这构成了实用主义课程论和方法论的核心。
66.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学作为教育研究唯一理论形态的格局开始被打破,导致教育分支学科大量出现,从研究内容看,从教育学中第一个分化出来的是教学领域。67.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68.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指导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69.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等目标。70.为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而在《纲要》中提出的“六大工程”中,首当其冲就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
1.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开始就和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3.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
4.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人的墨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5.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
6.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可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7.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8.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9.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10.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11.我国战国时代性恶论代表人物是荀子。
12.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就是所谓发展关键期。
13.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14.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5.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6.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17.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18.若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9.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20.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21.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2.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5.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6.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7.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8.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开始就和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
9.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要求。10.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11.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1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13.教育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
14.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新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其扩大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功能。
15.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是舒尔茨。
16.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
17.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18.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19.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20.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21.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22.科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还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23.科学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24.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
25.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26.科学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
27.早先,科学研究活动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是为了好奇心的满足。
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28.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29.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人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30.教育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
31.从形态上,可以把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2.在文化的诸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的地位。
33.文字出现之前,文化主要依赖同代人和上下代人之间的口耳相传而获得传递和保存;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34.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
35.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
36.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之所以具有整理文化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
37.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人的墨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38.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39.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可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2.个体的人身心发展状态又是教育行为的依据,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3.个体身心发展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4.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和发展。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6.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7.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8.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9.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10.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11.我国战国时代性恶论代表人物是荀子。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14.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即内因和外因通过实践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综合作用。
15.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强调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6.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就是所谓发展关键期。
1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认识发生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18.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9.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超常发展其他方面的得到部分补偿。
20.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够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说明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21.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
22.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23.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24.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5.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6.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27.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28.若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9.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30.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
32.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33.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34.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35.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6.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37.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38.人的力量既有身体的力量,更有精神的力量。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
39.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40.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41.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意谓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倾向。
42.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43.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44.初中阶段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45.在个体发展中,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46.“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在青年的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47.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
48.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
49.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
50.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
51.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目的。
3.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两大对血的理论观点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 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
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8.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式分工机器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9.教育目的规定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10.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
1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12.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13.义务教育是指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4.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15.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时间是在1902年。
16.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颁布的时间是在1903年。
17.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颁布的时间是在1912年。
18.1958年的学制改革坚持了“三个结合”和“六个并举” 的具体原则。
19.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这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0.在义务教育学制年限方面,目前我国实行“六三制”、“五四制”、“五三制”、九年一贯制以及幼儿园、小学、初中一贯制等多种形式。
21.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三个结合”的原则是指统一性与多样性 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22.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在:重视学前教育;小学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23.1951年,中央政府公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废除旧学制,实行新学制。24.199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25.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
3.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4.教育目的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5.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6.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7.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
8.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我们掌握了制定教育目的的原理,就可以把这些原理用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
9.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10.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
11.学校教育目的层次可以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12.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
13.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
14.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往往有自己的轻重缓急,往往把社会对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15.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6.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7.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9.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2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21.美育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2.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23.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24.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1.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2.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创造性。
3.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4.教师不直接创造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
5.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首先要学好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
6.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主要是由学生所具有的自觉性、向师性和模仿心理特征所决定的。
7.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包括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和教学相长。
8.教师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决定因素。
9.教师劳动创造的价值,并不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因素存在学生身上。也就是说教师劳动的价值有明显的隐含性。
10.古人讲:“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表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1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之所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12.就师生关系所指向的目标而言,分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就师生关系发生的形式而言,可分为组织关系和心理关系。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其最基本的要素。
2.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3.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教师被列在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6.韩愈在《师说》中关于教师职能的一句名言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揭示了教师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7.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是父母的化身,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8.我们说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9.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
10.教育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11.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12.人的多方面的发展固然是重要的和基本的,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富有特点的个性的发展。13.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
14.推动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5.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6.由于学生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受教师权威的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即一种盲目信任教师的特点。17.从法制的角度讲,青少年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1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维护儿童权利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9.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
20.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21.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2.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程序。
2.构成教学过程的三个最基本要素是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结果。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4.“接受学习”的创始人是奥苏贝尔;“掌握学习”的创始人是布卢姆;“发现学习”的创始人是布鲁纳。
5.教学原则具有指导性功能和整体性功能。
6.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长的过程。7.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等。
8.把学生按能力或学习成绩分为不同的班、组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分组教学。9.西方第一部教学方法论著是《论演说家的教育》。10.教学是完成德育任务、智育任务、体育任务、美育任务、劳动技术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
11.在各项教学任务中,应当以传授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基础。
12.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之所以要以直接经验做基础,因为书本理论知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13.倡导“儿童中心”的教育家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
1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15.备课要做到三备,具体讲就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16.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17.对课堂教学最早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8.中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八个,它们是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练习法。
1.关于什么是教学,在近代教学论发展历程中出现三次论争,主要有:“形式教育”学派和“实质教育”学派的论争。“主知主义”学派和“行动主义”学派的论争,“科学主义”学派和 “人本主义”学派的论争。
2.“科学主义”学派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而“人本主义”学派则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是人性的表达。
3.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概念和原理的习得,行为方式的养成,道德和审美价值观念的获得,心理和生理技能的提升等。
4.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5.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6.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7.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
8.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科学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
9.教学所传授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10.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
11.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技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
12.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13.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知能力。
14.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15.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
16.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17.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认识的方式问题。18.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
19.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感觉逐渐逼近事物,进而形成认识。
20.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认识发展形式的程序阶段是: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
2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因此教学过程应分为:情景一问题一观察一解决一应用。
22.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
23.教学过程其内部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24.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领导认识。
25.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26.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27.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来的观点。
28.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教材或精神客体的中介,掌握科学认识方法,以最经济的途径认识现实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身的活动过程。
29.教学规律,指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30.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31.有别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32.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
33.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智力和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4.目前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5.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36.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
3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8.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39.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方式,存在着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基本形态。
40.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41.课堂教学过程一般由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等几个阶段组成。
42.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43.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
44.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对教学原则进行了各自的概括,其中孔子提出启发式原则,布鲁纳、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原则。45.教学中的生活实际有三个方面内涵: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活动性作业;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三是社会实际。
46.促进学生发展,要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47.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的原则被称为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48.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原则被称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49.“教学策略”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50.在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略,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51.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思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52.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3.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2.在教学工作中,根据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的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可以把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3.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4.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讲授法可以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
5.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和论证的过程。
6.谈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7.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谈话,都应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开展不同形式的谈话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发挥谈话法作用的关键所在。
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9.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
10.读书指导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
11.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1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13.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4.参观法能够打破课堂和教科书的束缚,使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接触社会中受到教育。
15.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6.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洪、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17.练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18.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9.实习作业法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具有重要作用。
20.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21.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22.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
23.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
24.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受教育的人数不多,学校教育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
2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26.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7.贝尔一兰喀斯特制又称为“导生制”,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期,其创始人是英国一位名叫贝尔的牧师和一位名叫兰喀斯特的教师。
28.道尔顿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29.贝尔一兰喀斯特制仍然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并不是直接面向全班学生,而只是面向一部分学生——“导生”。
30.在文纳特卡制中,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另一部分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31.所谓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一般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32.外部分组是彻底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组,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进行分组数学。
33.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34.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
35.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对合作学习展开了广泛的探讨。试图将社会学、团体动力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
36.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
37.所谓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38.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划分;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划分。
39.课的分类,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以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4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41.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42.若从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课堂教学教师教的方面分析,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
43.教师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考虑教法。
44.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和积极性高。45.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一般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46.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47.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48.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49.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50.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贯彻客观性原则,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评价方法客观和评价态度客观。
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2.用榜样人物优良品德来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德育方法叫榜样示范法。3.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 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4.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6.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
7.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8.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实际锻炼法。
9.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
1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际锻炼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是实际锻炼法。
1.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总称。
2.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3.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4.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5.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6.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7.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8.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9.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
10.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1.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12.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13.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14.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格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15.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16.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17.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
18.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
19.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20.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
21.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22.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其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3.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的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24.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这是说理教育法。
25.教师运用环境、自身和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德育的陶冶教育法。
26.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27.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
28.我国新时期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全国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
29.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皇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
30.1986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中明确提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31.近20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螺旋循环说三种观点或模式,并具体运用其中螺旋循环研制出各级学校德育大纲或纲要。
32.我国新时期德育的若干特点是:社会主义方向性;全民性和民主性;变革性和开放性。33.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34.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35.“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这就是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
36.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
3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培养过程中,知识有重要的作用,但“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38.和马卡连柯一样,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集体教育,所不同的是,他主张集体和个人的和谐一致,在集体中也要进行个别教育和个别对待。39.“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之上。
40.涂尔干认为德性是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
41.杜威认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从“实用”标准评价出来的,能满足人的愿望、需要和兴趣的就是有道德价值的。
42.杜威提出道德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43.杜威提出的道德教育几方面内容是: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负责的精神,与人合作的态度,新个人主义。
44.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
45.社会学习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46.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
47.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的教育问题。
48.柯尔伯格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三个水平依次是: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1.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2.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方式有:(1)互相访问;(2)建立通讯联系;(3)举行家长会;(4)组织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3.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4.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三、名词解释 1.教育
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入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形式化教育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3.非形式化教育
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4.学制
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5.义务教育
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6.普通教育
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7.职业教育
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8.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9.全民教育
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10.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11.教育世俗化
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12.教育多元化
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13.教育学
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14.苏格拉底产婆术
即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其母亲是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15.自然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卢梭、康德等均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对教育的自然性思想作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在于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赋。16.洛克“白板说”
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1.人力资本理论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2.教育资本储藏量
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科学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4.技术
是根据生产实践或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中,体现在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上。5.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和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6.校园文化 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可细分为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1.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内发论
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3.外铄论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4.主体实践论
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做是内因与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这称为“主体实践论”,即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来自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5.发展关键期(发展最佳期)是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发展最佳期。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错过了这一时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6.成熟
人的某种先天素质的发展过程。7.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8.人的价值
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9.人的潜能
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10.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11.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2.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1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14.遗传
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15.个性
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16.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17.环境
指在个体生活当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18.身心发展年龄特征
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1.教育目的
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2.培养目标
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或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3.课程目标
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4.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6.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7.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8.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9.美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10.感受美
指的是人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11.创造美
个体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对 美的创造。
12.劳动技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的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1.教师职业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具体包括: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三、名词解释
1.教学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2.教学任务
是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3.基础知识
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4.基本技能
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技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如阅读、写作、计算、问题解决,以及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技能等。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以发展为技巧。
5.智力
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6.体力
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7.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习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8.认识的间接性
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认识的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
9.教学规律
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10.探究式学习
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11.教学模式
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12.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13.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
指教学既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及学科知识演进顺序进行,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发展,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14.教学策略
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在现代,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1.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
2.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3.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4.谈话法
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5.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6.读书指导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7.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觉直接感受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8.演示法
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9.参观法
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或其他社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11.练习法
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12.实验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3.实习作业法
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15.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16.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又称“导生制”,具体做法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实际上是一种“转授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17.道尔顿制
1920年,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在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18.文纳特卡制
1919年,美国人华虚朋在芝加哥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实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19.分组教学
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20.特朗普制
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
21.小队教学
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特点是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
22.班级教学
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3.课的结构
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24.教学评价
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25.诊断性评价
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26.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27.总结性评价
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终结评价。
28.相对性评价
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9.绝对性评价 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闻的差异为目的。
1.德育: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5.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想象、向往和追求。
6.道德教育: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道德教育就是传授这类行为规范和准则,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7.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9.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伴随品格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10.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11.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
12.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13.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4.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15.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17.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8.前景教育原则
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或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19.平行教育原则
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20.道德内化
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亦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21.道德两难法
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便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四、判断题
1.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2.从古至今,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唯一职能。(×)3.学校教育制度只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4.义务教育已经在世界各国完全普及。(×)5.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趋分化。(×)6.二战以后,教育的国际交流得到加强。(√)7.根据历史记载,中国直到西周才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8.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毫无积极意义。(×)9.终身教育主要是指成人教育。(×)10.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关系的民主化。(×)11.教育的多元化就是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1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的是启发式教学。(√)1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就是指人要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14.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仅仅是对教育方法的批判。(×)15.迄今为止,教育学仍是教育研究唯一理论形态。(×)16.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活跃与繁荣时期。(√)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2.学校教育应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3.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制造舆论。(×)4.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而与一个国家的教育无关。(×)5.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6.教育的规模、速度与生产力水平同步发展。(×)7.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8.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9.教育对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但教育与劳动力毫无关系。(×)10.教育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1.人力资本就是指人本身,同时人力资本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唯一要素。(×)12.教育仅仅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而不具有生产性。(×)13.科学能够自动地对教育发生影响。(×)14.科学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只能被动接受。(×)15.新科技革命为培养目标个性化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16.受新科技革命的影响,教育更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7.文化越是发达,其承传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18.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柳宗元主张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生平等。因此,中国历史上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师生平等。(×)1.个体的发展是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个体能动实践的结果。(√)2.人的身心发展只需要学校教育而无需社会实践。(×)3.外铄论者一般不重视教育的价值。(×)4.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身残志坚的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取得惊人成就,这说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性。(√)5.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一直为后人接受和继承,这正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6.遗传决定了人的未来,一个遗传素质优良的儿童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7.孟母择邻和我们当前流行的择校是一回事。(×)8.我们既要注意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但更要注意小环境的影响。(√)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是无条件的。(×)10.随着网络的盛行,人们足不出户也可以接受教育,因此让孩子在学校上学与在家自学是一样的。(×)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人迟早会被知识和技术所奴役,人的价值将荡然无存。(×)12.少年期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13.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向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1.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2.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和理想性,所以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3.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4.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教育目的是共同的。(×)5.体育的任务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6.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7.美育就是艺术教育。(×)8.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9.教育提倡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1.教师的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由于教师工作领域较为狭小,因此教师角色具有单一性。(×)3.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4.有人说只要具有学科专业素养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5.教师具有学科专业素养就是指学好专业知识。(×)6.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成为现实的发展。(×)7.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8.有人说师生关系是一种知识授受关系。(×)9.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10.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1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12.教师的职业是出卖知识的职业,师生关系是推销员和顾客的关系。(×)1.教学就是教师教的活动。(×)2.教学就是人们常说的智育。(×)3.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就是指课堂的上课活动。(×)4.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5.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6.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授知识。(×)7.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8.学生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9.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相同。(×)10.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