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读《新教育》的读后感[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3 08:3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路上,读《新教育》的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路上,读《新教育》的读后感》。

第一篇:在路上,读《新教育》的读后感

在路上,品味教育幸福

《新教育》读后感

从学校上学期下发这本书,一直都不愿意去触碰它。虽然也喜欢看书,但对于纯理论,讲空话的书确实没有兴趣。一天,办公室一位喜欢读书,我也从她身上学到很多先进理念的语文老师,对我说: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很有看头。我认真的看了前几章,就决定每天读上30页,一定读完。对于教师的我,或是家长的我,这本书都有指导意义。

最欣赏新教育的目标追求: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不但强调要给学生幸福的童年,而且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的发展,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身为教师,从教十几年来,职业倦怠感在有几年的时间里一直深深的困扰了我。每天日常的备课,批改,考试,分数,让我觉得疲惫,失败感一直缠绕,我没有感受到工作的快乐。每天面对一个不快乐的老师,学生会快乐吗?我开始从阅读中寻找答案,读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让我释怀,每个老师都在用心的教书,凭什么你就要比别人的分数高,只要孩子在努力的学习,可以静待花开。我把分数给自己,给孩子的压力减下来了。课堂上开始讲故事,语言也更加幽默风趣。评价孩子的方式也丰富起立。孩子当小老师奖励学具纸币,有了10角来换一元。随着孩子年龄的曾加,鼓励孩子在课前三分钟讲数学故事,变数学魔术,猜数学谜语。孩子在一次次的掌声,笑声中渡过,我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感受到快乐。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学校最近几年大力倡导建设书香校园,我所在的年级的语文老师也组织孩子们阅读了大量的绘本,儿童书籍。我也把这些绘本借回家给孩子阅读,亲子共读。在我们温馨的共读中,在快乐的共写里,一切匆忙,我们都让它归于安宁。读《窗边的小豆豆》,在小豆豆的电车教室,坟地捉鬼过万圣节,精心设计的运动会的故事中,感受小林宗作校长对教育对这群特殊孩子的爱。读《56号教室的奇迹》,感受雷夫先生教育智慧。朱教授认为。新教育又是馨教育和欣教育,是温馨之馨,和欢欣之欣。新教育大力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就是让孩子在与经典,与古今中外的作者的对话中,精神得到提升。对于老师,又如何不是更需要阅读?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育更加智慧。读着这本书,我有一种莫名的骄傲与兴奋,我们已经上路了!

要想体会作为教师的幸福,专业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读书,也可以利用一切机会去学习,听课就是学习很好的一种方式。听专家的课,感受大师们传递出的数学的思想、方

法,深厚的数学功底,教学的应变能力。虽然离大师有些遥不可及,但如果能够学习一两招,应用在自己的课堂上,让我的学生们学得更轻松,我又何乐而不为呢?听同行们的课,看老师们是如何在随堂课中处理生成,处理教材,提高课堂效率。小组内也经常议课,下午就把明天的课说一说,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第二天大家上课都要轻松一些,利己利人的事情,大家都愿意做。这也算是新教育倡导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最喜欢读的两个章节,第九章的新教育每月一事和第十一章的新教育的家教主张

教育者要教给孩子什么,只有知识,但离开学校好像很多知识都不用了。新教育主张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良好的习惯。习惯如何养成,从一件件小事开始做起。从微笑开始,学会交往:从打球开始,学会健身;从演说开始,学会表达;从走路开始,学会规则;从记日记做起,学会毅力;从唱歌开始,让学生喜欢艺术。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习惯养成一般要经过21天的重复练习。我们经常都在为学生的习惯不好而烦恼,认真品味一下新教育的这种做法,可能真的找到了养成教育的一个切入口。

新教育的家教主张,作为一位家长,自然也是我非常关注的。新教育主张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把童年还给孩子;无限相信孩子的发展潜力;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让日记伴着孩子成长。我想,也会逐渐成为我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为师者,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教学,用“心”总结!让我们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建设二小叶安鸣

第二篇:《走在新教育路上》读后感

读《走在新教育路上》有感

我是一个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对于新教师而言,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有些是能用有限的知识解决的,但更多的是我们在校园中课堂上从未涉猎过的。古有云:实践出真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着成长。非常有幸拜读朱永新教授的教育大作《走在新教育路上》一书,书中那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无一不有莫大的鼓舞,带给我理想以信念。

书中朱教授提倡要重视人文倡导实践。他说:“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我的理解是: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会成功。何尝不是呢,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憧憬诸多而实现甚少,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超越。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不要太多响亮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当下的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因为我们有梦。

对于新教师面临的角色转换。从讲台后到讲台前,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转变更是心理位置的转变。实习过程中的第一堂试讲课至今记忆犹新,曾经无数次想象过站上讲台面对一双双明澈的眼睛,光是想象就觉得羞赧,生怕自己忘词或者讲错等等行为的出现而闹笑话。出乎意料的是,当我站上讲台那一刻,心中千言万语的激慨却化作一句充满力道的“上课”,我和孩子们的默契在短短的35分钟内渐渐深化,原来授课是如此这般地快乐互动。原来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关于点滴培养出学生的学习习惯。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定势。良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无穷。在书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朱老师对于日记习惯培养的提倡。通过写日记,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可以锻炼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可以倾诉自己的感情,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可以锻炼意志,开阔心胸,净化心灵。甚至可以说,写日记也是一种持效的“道德长跑”方式。通过写日记学生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让自己与自己对话,让一个自我战胜另一个自我。总之,日记可以使自己不断得到新的感悟,学生在求善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求善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从而形成既主流又个性化的道德品质。

日记不仅为学生所受益,教师也是如此。书中提到一位“海子”老师,她在网上为班级的学生建立起个人档案,记录每个学生的点滴,积跬步镂金石,于是她写下了名叫《孩子,我看着你成长》一书,她的故事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是感动是钦佩更是敬慕。而前些日子,总是耳闻教师辱虐学生的种种事件,捶胸顿足之余,我便认真思索师生之间剑拔弩张的种种原因。眼见社会舆论对教师这一行业提出种种不安和质疑,我不禁感叹:若是像“海子”老师那般以心交心,以爱育爱,那么此类事件是否将不复存在。

对于学生而言,在近二十年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在促进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同时的我们也能在他们身上学到长大成人后被忽略的东西。与孩子们亲近,用知识和童真促进我们共同的成长,这是身为教师的一种幸福。

朱教授用一首诗歌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是啊,生命中不能没有爱与心,教育中更不能没有爱与心,以爱育爱,以心换心,我理想的课堂是和谐的,活泼的,充满幸福感的。虽然此刻的我仍是只尚在茧中的毛虫,但是我期愿破茧成蝶,因那爱做梦的人才有实现它的内驱力。

生命不息,教育不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走在新教育路上》读后感

读《走在新教育路上》有感

马丽霞 读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新教育路上》一书,书中那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无一不有莫大的鼓舞,带给我理想以信念。《走在教育的路上》主要记录了朱老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中可以听到的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心路历程。这本书,共分“总得有人去擦星星、熬一锅石头汤吧、书写生命的传奇、相信岁月,相信种子、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有奇迹”五部分

读朱永新老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时不时被他对教育独到的感受所感动,在一篇篇美文中,在一句句精辟的话语间,我倾听着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想,感受着他的新教育实验梦想,汲取着他的教育思想精髓,体会着一个“教育市长”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我是一个行者 行色匆匆,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理想、智慧、激情、诗意和力量。”朱教授写道。他为教育准备了一切,他肩负着自己对教育多年的感受行走在自己的教育路上。

书中朱教授提倡要重视人文倡导实践。他说:“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我的理解是: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会成功。何尝不是呢,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憧憬诸多而实现甚少,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超越。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不要太多响亮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当下的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因为我们有梦。

关于点滴培养出学生的学习习惯。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定势。良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无穷。在书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朱老师对于日记习惯培养的提倡。通过写日记,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可以锻炼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可以倾诉自己的感情,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可以锻炼意志,开阔心胸,净化心灵。甚至可以说,写日记也是一种持效的“道德长跑”方式。通过写日记学生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让自己与自己对话,让一个自我战胜另一个自我。总之,日记可以使自己不断得到新的感悟,学生在求善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求善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从而形成既主流又个性化的道德品质。

日记不仅为学生所受益,教师也是如此。书中提到一位“海子”老师,她在网上为班级的学生建立起个人档案,记录每个学生的点滴,积跬步镂金石,于是她写下了名叫《孩子,我看着你成长》一书,她的故事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是感动是钦佩更是敬慕。而前些日子,总是耳闻教师辱虐学生的种种事件,捶胸顿足之余,我便认真思索师生之间剑拔弩张的种种原因。眼见社会舆论对教师这一行业提出种种不安和质疑,我不禁感叹:若是像“海子”老师那般以心交心,以爱育爱,那么此类事件是否将不复存在。

对于学生而言,在近二十年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在促进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同时的我们也能在他们身上学到长大成人后被忽略的东西。与孩子们亲近,用知识和童真促进我们共同的成长,这是身为教师的一种幸福。

朱教授用一首诗歌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是啊,生命中不能没有爱与心,教育中更不能没有爱与心,以爱育爱,以心换心,我理想的课堂是和谐的,活泼的,充满幸福感的。虽然此刻的我仍是只尚在茧中的毛虫,但是我期愿破茧成蝶,因那爱做梦的人才有实现它的内驱力。

生命不息,教育不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在路上》读后感

《在路上》读后感

前几天就读完了这本著名的书,但想来想去,除了觉得美国人老土之外,竟然想不出要写什么,就只好加个读后感来装小学生了。

据说这本书的名气一贯是这样的:the book that everyone talks about and nobody reads。但我还是把它读完了。虽然许多说明都提到这本书是凯鲁亚克在20天时间内,连续奋战,甚至打字机都不换纸,而是用一整圈上百米长的纸连续地打出来的,但我却没有读出一气呵成的感觉,完全是零碎,可以在任何地方停下来也不会影响故事发展;又有人说这本书是他在很high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我不得不说,作者清醒得很,作品语言明确,结构清晰,只有顶多两处让人感觉到他有点发飘。看起来许多评论者都没有读过。

苏珊·桑塔格女士讲:真正的艺术能使我们感到紧张不安。有那么一两次,在读的过程中,我感觉到略有不安;现在读完好几天了,我仍然在想起它时略有不安,但说不出是哪里。

在书中,作者给自己的身份是退伍兵,上大学半路退学,交了几个朋友就到处乱跑;主角叫迪安,这位是个流浪汉,他爸就是流浪汉,他10来岁上就偷东西干坏事,没上过学,进少年管教所,出来后认识了几个各色人等,包括“我”所在的大学生的圈子,于是也试着讲点叔本华一类的话。这位的特点就是到处跑,跑到纽约,跑到洛杉矶,在东边结个婚,到西边再离个婚。

“我”主要就是跟着这位迪安在美国大陆上跑,并且经常处在没钱的境地,有时连饭都吃不上,要临时打工,或者趁人家小店不注意偷点面包,或者要带几个搭车的人来赚点汽油钱。就这么跑了三四回,最后一次又跑到墨西哥,迪安把生病的“我”扔下就自己跑了。然后就结束了。

整本书没有特别的大的故事,就是一点点讲在路上的事,从这一点看,我觉得他写作很强。但如果要想从中发现什么高深的东西出来,包括垮掉的理论,都是不太可能的事。他也没写什么美国大陆的美丽风光,能记得的不过是密西西比河岸上的荒草。倒是讲了一些人,但似乎除了他们这样乱跑的,以不明原因就一定要上路的人之外,其他人或者友好,或者邪恶,但对他们都很冷漠,完全处在两个世界。主要的事就是在路上的各类杂碎事情,但居然写了那么长。

有的评论说他们在追求什么精神层面的东西,我看不太出来,主角迪安完全是个小混混,就是爱到处跑,跟着他跑的“我”还有其他几位也基本一样,没有任何原因,只讲到想走了,于是就走了。书到最后才讲到迪安的老婆等人围在一起数落他,他只是傻笑,也没有讲这种跑在路上到底有什么伟大意义。

这就是我目前的读后感。

想起来我的经历中倒也有一个月,就是高考完拿到通知书后的那个月,和四五个伙伴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各乡镇,有时一天骑行距离超过100里,有时候自己做饭,有时候在别人家长的异样眼光中喝酒,或者就在路边神聊,我们跑到其他同学家里去,把他们吓一跳,有的人会当场跟着我们跑上两天,有的人就不感兴趣,而我们也没有任何不好意思。咳,似乎就那么一个月,以后再也没有过。

第五篇:《在路上》读后感

《在路上》读后感

1951年4月,在路上奔波了七年的杰克.凯鲁亚克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打完了一卷一百二十英尺长的单杯行距打字纸,这就是《在路上》一书的手稿。凯鲁亚克不会料到,这本书会成为世俗叛逆与抗争者历久弥新的圣经、“垮掉的一代”灵魂人物的心灵自传,更不会想到这本书在半个世纪后遥远的中国还会掀起热潮。

《在路上》一书本身就像一次在路上的驾车旅行,行文流畅、节奏明快,作者写得淋漓,我们读者读得也是爽快。书中各种情节如窗外的风景纷至沓来又飞速驶去,“车”在不停地腾跃转拐,我们这些“乘客”眼花缭乱手足失措气喘吁吁,直到最后“车”嘎然而止,我们方得大呼过瘾。1957年,《在路上》出版后,美国售出了亿万条牛仔裤与百万台煮咖啡机,并且促使无数青年人踏上了漫游之路,也拉开了“垮掉的一代”登上历史舞台的大幕。《在路上》一书刻画了“垮掉的一代”面貌状态,反映了那些不甘世俗勇于抗争者的心声,并“启蒙”指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这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时代意义。美国二战后歌舞升平、一边繁荣,但物质的富裕却常会带来精神上的贫瘠。在大多数人们自满自得的同时,总有一些人不甘堕落红尘不愿坠人流俗,“垮掉的一代”于是应运而生。“垮掉的一代”不是要垮掉,而是恰恰相反,他们想抗争想寻求自我。“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即使他们吸毒、大搞同性恋无非也是希望能在与上帝的直接接触中找回自我。“在路上”便是对他们这种生活方式、这种精神状态最佳形容。是的,他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路上。他们目光如炬,心胸炽热,风雨不懈,义无反顾,即使疯疯癫癫跌跌撞撞也仍然值得我们这些俗人尊敬。而如今时空转换到了正逢盛世的中国,此书的流行风靡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路上》是时代的、美国的,更是永恒的、普世的。一本书如果能够称得上经典能够不朽,那往往是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人类的根本。《在路上》一书正是如此,它不仅仅是一本游记一本自传,更涉及到了人生的一个根本命题——人生的状态,即人是怎样活着的,应该怎样活着。

人生其实就是一段旅程,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行人、过客。“我们在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看我们。”用《在路上》书中的原话说,“道路就是生活。”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道路,“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 ——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书中的主人公迪安如是问。他走的是一条疯狂冒险的路,虽然一路颠簸流离却是兴高采烈。而我们的路在哪,目的地何方,应该怎么走?这是《在路上》一书迫使我们思考的问题。

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在路上,都在寻寻觅觅、停停走走。《在路上》这本书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路标,更应是每个人人生的指南。它其实也已经告诉了我们上述问题的答案,即听从内心的召唤,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应当如此。

想起一位朋友的空间,她的空间注释着:一路走来,这样无奈,这样精彩。仔细想想,用这句话概括《在路上》里的迪安的折腾也是比较适当的,再仔细想想,这句话用在许多人身上也是没错。每一个心跳迟缓又还疼痛的人,每一个沉没在生活下又在扑腾的人,每一个孤独着又不甘寂寞的人,每一个忧伤着又自我逗乐的人,你们都在路上,因为你们总觉得远方在远方,路上在路上,一定存在一种意义,值得你们一直跋涉。

下载在路上,读《新教育》的读后感[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路上,读《新教育》的读后感[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路上读后感(范文模版)

    在路上··· ——《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感 爱山小学丁玲 上周五的新教师会议中,师训处的楼老师就布置了我们每人要写一篇或者是教育教学理论或者是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坦白说,......

    在路上读后感

    亲爱的克鲁雅克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特定的历史人物,这是没错的,在路上读后感。 在这令人窒息的五十年代战后美国,一个叫克鲁雅克的年轻人和他的朋友,一种不顾礼仪的狂荡的生动......

    在路上读后感

    美国小说《在路上》读后感1000字与其说这是一本旅行记倒不如说它其实是一群离经叛逆的青年心路的游历经历,对于它的阅览使我对老美的社会和美国风情有了更详尽的了解--而这样......

    读《在路上》有感

    读«在路上»有感古西腊哲学家曾说过,人这一生,只不过是三个词:“出生”“在路上”“回家”。我们终其一生,只不过是在路上,越过险滩戈壁,“家”只是一个渺茫的希望。故乡并不是家......

    赢在路上读后感

    确实,真的需要用这样的词,赢在路上读后感。尤其是对于我这个与销售“缠绵”多年的人来说,可以说终于帮助我找到了我没有成功的原因。作者的第一步和我一样,一样是个刚大学毕业的......

    《在路上》读后感5篇

    读《在路上》有感《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让我感觉到了唯美的“90后”的弟弟们,那种叛逆,那......

    《赢在路上》读后感

    《赢在路上》读后感 书的前言这样写道:我写这本书,并不想告诉人们如何投机取巧地找一份工作,而是真的希望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通过分析自己的特长,专长,兴趣和......

    《赢在路上》读后感

    赢在路上读后感1. 2. 3. 4. 5. 调查市场竞争对手的品牌效应,售价。 了解市场的批发及零售之间的价格比例构成。 商铺销售很多的装饰材料,种类繁多。商家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