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真题(中学部分)
2012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真题(中学部分)一. 选择(多选)20个
1下列有关教育论述出自《论语》的有()
A教,上所施,下所效也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学而不思则罔D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苏格拉底“产婆术”使人“自知其无知”的步骤()3强调对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关照的教育思想?
4学校精神文化的基本成分
5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中,以培养僧侣和统治阶级接班人为主要任务的学校是:
A僧院学校B大主教学校C教区学校D宫廷学校
6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其特殊的文化属性主要体现为:
A传播和交流文化B传递和深化文化C构成文化本体D激发文化创新
7孟子认为人本性中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什么观点?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论D环境决定论
8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时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A谈话法B作品分析法C调查访问D观察法
9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是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A3B4C5D6 10教师之所以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关键期采取最佳教育措施,是因为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A个别差异性B互补性C阶段性D不平衡性 11下列属于未成年学生人身权的有 A身心健康B人格尊严C荣誉D隐私
1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A机体成熟程度B教育对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掘C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个体与环境间相互作用
13苏霍姆林斯葛认为“没有一条教育规律没有一条真理是可以对一切儿童绝对同样适用的。。”这可体现教师劳动的: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系统性
14在道德两难问题的引入性提问阶段中,教师可以采用的策略有
A突出道德争端B提出为什么C情景复杂化D角色扮演 15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运用较多领导方式是:A”教学中心”领导方式B教师中心C集体中心D学生中心19世纪英国学校中出现的对班级教学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A道尔顿制B班级授课制C导师D导生 17 不属于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流派的是:
A 自然主义课程论B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C 儿童经验主义课程论D人本主义课程论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B 形成性评价C 总结性评价D教师教学 19综合型教学策略目前的发展取向
A指导教学B结构教学C发现学习D案例教学 20下列属于课程资源的是
A教材B教师C学生D教学过程 二. 填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赫尔巴特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其中他认为能够说明教育途径,手段,障碍的学科是:
22()认为教学应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
23人为资本理论通过()的分析方法探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4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是政治民主化与()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25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从教育的纵向说,教育即()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虽各执一词但都是对()这一共同问题的不同回答
27教育目的是一个总概念,具有不同层次,最低层次是: 28我过于193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
29智育是传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学习有关的()的教育 30教育督导是一种()职能
3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上与教师是平等的32既要解决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编排问题,又要解决具体课程的编制问题的是:
33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34“豫”“时”“孙”“摩”等教学思想都属于教学原则范畴出自我国古代《》 35CIPP评价是()()()()
3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37从实践上深化了道德教育认知模式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38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39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是以()为中心开展的40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问并通过问答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三判断说明题
41我国教育范畴的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41构建学习型社会是是制度化教育的体现
43教师专业化的实现取决于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的主观努力程度
44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45教育先行是指在处理教育与政治关系问题上,采取优先发展教育的策略
46道德认知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的,道德情感和意志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因此,德育实施一定要遵循知情意行培养顺序才能达成学生品德的和谐发展 四 简答
47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能力
48网络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 49现代学制发展趋势 50“教育影响只有内化为学生的内部因素才能起到启迪作用,促进学生发展“这句话与班级管理什么原则相符?如何贯彻?
51形成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的不同认识 联系教育实践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
5220世纪30年代维果斯基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教学的着眼点就是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在维果斯基提出此论断前,教育学界普遍认为“教育是充当发展的尾巴的,发展总是走到教育的前面”结合这段话中蕴含的教育基本原理分析教育与人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二篇:2011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填空题集锦(中学部分)
2011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填空题集锦
1、学校教育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与佛教,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剥夺了受教育权)。
3、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4、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5、孔子,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育原则。
6、苏格拉底,“产婆术”,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7、柏拉图,《理想国》
8、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9、昆体良,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10、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11、夸美纽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12、夸美纽斯的贡献:一是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二是“泛智”思想;三是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四是提出
了学年制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13、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以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
14、杜威对规范教育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5、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日教授,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格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16、赫尔巴特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于1806年和1835年分别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提出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7、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
18、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教育即生活”
19、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20、华勒,最早提出了“学校文化”
21、学校文化是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构成。
22、学习观念文化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23、学校文化的特征: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传统文化为己任、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24、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2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
26、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7、遗传决定论:英国的高尔登、美国的霍尔
28、环境决定论:美国的华生
29、二因素论:美国的吴伟士、德国的施太伦
30、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31、少年期:
12、13岁~15、16岁。
32、身体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青少年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33、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4、个体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
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康德
3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6、教师的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
37、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
38、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39、独生子女积极的心理特点表现:智力发展水平较高、进取心较强、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
消极的心理特点:自我中心、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骄气十足。40、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儿童中心论:杜威
41、课程的分类:
①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②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③根据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④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2、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43、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
43、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
44、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部分。
4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
46、孔子:“学”“思”“行”的统一过程。昆体良: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 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无不教学法
夸美纽斯:认为学生的学习先去运用他们的感觉,然后去运用记忆,再去运用理解,最后再去判断。
47、教学过程的结构:引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48、我国目前中学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9、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50、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5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教学评价。
52、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也可以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划分,主要有: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自学课、讨论课、作业课。
53、教学评价的分类:①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②根据评价对象: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
③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54、德育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构成。
55、德育的特点:社会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56、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与眼科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
则。
57、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评比竞赛法、奖励与惩罚法。
58、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59、班级管理的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60、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级核心、形成良好班风、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61、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根据研究的目的,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根据研究的功能:可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根据研究对象是“质”还是“量”,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根据研究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可分为:
第三篇:2010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
2010年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学真题(中学部分)(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l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将《四书》和《五经》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的是哪个朝代?()
A.明代
B.宋代
C.汉代
D.清代
E.元代
2.西欧中世纪的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A.僧院学校
B.宫廷学校
C.大主教学校
D.职官学校
E.教区学校
3.学校文化由()构成。
A.观念文化
B.物质文化
C.设施文化 D.环境文化 E.规范文化
4.20世纪20年代,柏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制
C.道尔顿制
D.班级授课制
E.特朗普制
5.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教学评价可分为()。
A.相对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绝对性评价
E.总结性评价
6.课程评价应有哪些功能?()
A.导向功能
B.甄别功能
C.诊断功能
D.调节功能
E.促进功能
7.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A.政治方向坚定正确
B.奋斗目标明确
C.规章制度严格 D.组织纪律严明 E.集体舆论正确
8.读书指导法的要求是()。
A.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B.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C.为学生指定书目
D.加强评价和辅导
E.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9.常规训练包括()。
A.礼貌常规训练
B.学生守则训练
C.课堂常规训练
D.卫生常规训练
E.实践能力训练
10.CIPP评价模式包括()。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效果评价
E.成果评价
11.课程评价的内涵是()。A.课程评价对象是多元的 B.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C.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
D.课程评价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E.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12.在我国高中课程结构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占()学分。
A.6
B.7
C.5
D.8 E.10 13.学习化社会中终身教育的特征包括()。A.社会能够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B.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再起主导作用
C.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当中
D.现代科技进步使每个人都处于信息剧增的实惠和威胁之中
E.终身教育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14.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教学原则有()。
A.高难度教学
B.高速度教学
C.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
D.理解学习过程
E.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15.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有()。A.目标明确 B.内容准确
C.方法得当
D.组织有效
E.体验积极
16.高中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发展性
B.时代性
C.基础性
D.选择性
E.自主性
17.近年来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
A.教育行动研究
B.教育典型研究
C.教育质性研究
D.教育对象研究
E.教育叙事研究
18.根据研究的功能,可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
A.发展性研究 B.评价性研究 C.基础性研究 D.预测性研究
E.应用性研究
19.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去教育学生。在言谈举止、为人之道等方面,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指的是教师的()角色。
A.传道者
B.朋友
C.榜样
D.管理者
E.授业、解惑者
20.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A.发展智力
B.发展体力
C.陶冶品德
D.陶冶美感
E.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1.在当代,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原因是()。
A.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B.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只能给他们传授基础知识
C.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E.掌握基础知识是发展的前提
22.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体现在德育中与()的精神相一致。A.说服教育法 B.事实说服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E.榜样示范法
23.英国学校德育学家麦克费尔提出的德育模式是()。
A.目的游离模式
B.认知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E.目标模式
24.下列不属于我国中学的德育原则的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E.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5.19世纪初()学校出现了“导生制”,对班级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A.美国 B.法国 C.捷克 D.英国
E.德国
26.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是()。
A.认真讨论,科学合理
B.严肃慎重,相对稳定
C.反复学习,坚决执行
D.教育为主,不断完善
E.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27.分支制学制是()建立的一种学制。
A.苏联
B.美国
C.印度
D.欧洲
E.中国
28.最早提出“学校文化”概念的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舒尔茨
D.特朗普
E.华勒
2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论出自于()。
A.《孟子·尽心上》 B.《论语·学而》 C.《庄子·应帝王》 D.《礼记·中庸》
E.《诗经·国风》
30.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
A.发展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E.教育性原则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布鲁纳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__。
2.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__________。
3.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__________。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尼德兰的__________。
5.__________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高中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共__________个学分。
7.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
8.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各方面表现作出的评价是__________。
9.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__________提出来的。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
11.形式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和瑞士的__________。
12.新课程理论影响比较大的有建构学习理论和__________。
13.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__________。
14.我国教育要培养的人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这点指明了我国教育的__________方向性。
15.教育科学研究文献收集的方法有__________查找法、参考文献查找法。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
1.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2.教育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
4.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国家的事情,和教师无关。
5.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主要导向的。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4.社会模仿模式对我国德育发展改革有哪些启示?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l5分,共30分)
1.举例说明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2.阅读以下材料,说说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某学校组织公开课,在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向学生提问。去听课的家长发现,老师每次提问时,自己的孩子都把手举起,但老师每次都是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不会叫自己的孩子。
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真题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B
【解析】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考试依据,故选B。
2.ACE
【解析】本题考查西欧中世纪的学校教育,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三个层次,要注意审题以及对干扰项B项的区分。
3.ABE
【解析】本题考查学校文化的构成,学校文化由规范文化、观念文化、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4.C
【解析】本题属于对流派、学说、制度方法等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一类知识点的考查,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20世纪20年代建立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5.AD
【解析】根据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6.ABCDE
【解析】根据课程评价的内涵及方法、步骤,我们可以推断出课程评价具有导向、甄别、诊断、调节、促进的功能,故选ABCDE,本题难度较大,要求对课程评价部分的内容深刻理解。
7.ABCDE
【解析】本题考查班集体的特征,一个好的班集体应该具有如下特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8.ABDE
【解析】运用读书指导法应该遵循以下要求:第一,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第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第三,加强评价和辅导;第四,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9.ABCD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规训练的理解和记忆,常规训练的主要形式有:学生守则训练、课堂常规训练、卫生常规训练、礼貌常规训练等。
10.ABCE
【解析】本题考查对CIPP评价模式的过程的记忆,CIPP评价模式是由背景(context evalua.tion)评价、输入(input evaluation)评价、过程(process evaluation)评价和成果(product evalua.tion)评价这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
11.ABCE
【解析】课程评价的内涵包括:第一,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第二,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三,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第四,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12.D
【解析】在我国高中课程结构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所占的学分是8分。
13.AC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化社会中终身教育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当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个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14.ABCDE
【解析】本题考查赞可夫的教育理论,赞可夫在其《教学与发展》中提出“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15.ABCDE
【解析】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目标明确、内容准确、方法得当、组织有效、体验积极,故选ABCDE。
16.BCD
【解析】我国高中课程设置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
17.ACE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识记,近年来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质性研究、教育叙事研究。
18.ABD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科学研究类型的记忆以及对分类方法的理解,根据教育科学研究的功能,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预测性研究。
19.C
【解析】本题考查对相关教育理论及经典论述的理解以及联系理论知识的能力,首先要对题干所引夸美纽斯的名言有一定的理解,然后联系教师的角色部分的知识点得出夸美纽斯所指的是教师的榜样角色。
20.ABCDE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21.C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学任务的理解和记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各国都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22.D
【解析】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实际锻炼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常规训练;二是实践锻炼。实际锻炼法被很多教育家所重视,我国的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故选D。
23.C
【解析】体谅或者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与认知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24.ABCDE
【解析】我国中学的德育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故ABCDE均不属于我国中学德育原则,本题要注意审题,看清题干中“不属于”的要求。
25.D
【解析】本题考查对细节知识的记忆,19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导生制”对班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6.ABCD
【解析】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第一,认真讨论,科学合理;第二,严肃慎重,相对稳定;第三,反复学习,坚决执行;第四,教育为主,不断完善。故选ABCD。
27.A
【解析】分支制学制是苏联建立的一种教学制度。
28.E
【解析】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早在1932年就在其著作《教育社会学》中使用“学校文化”一词。
29.D
【解析】本题是对教学过程理论的考查,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论。
30.BCDE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教育科学研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性原则。
二、填空题
1.《教育过程》
2.六艺教育
3.文士学校
4.伊拉斯谟
5.信度
6.23 7.朱熹
8.操行评定 9.斯克里文 10.上课
11.裴斯泰洛齐
l2.多元智能理论
13.京师同文馆
l4.社会主义
15.检索工具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2.答:错误。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的本体。
3.答:错误。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4.答:错误。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而且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并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5.答:错误。
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二、填空题
1.《教育过程》2.六艺教育 3.文士学校
4.伊拉斯谟
5.信度
6.2
37.朱熹
8.操行评定
9.斯克里文
10.上课
11.裴斯泰洛齐
l2.多元智能理论
13.京师同文馆
l4.社会主义
15.检索工具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2.答:错误。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的本体。
3.答:错误。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4.答:错误。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而且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并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5.答:错误。
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四、简答题
1.答: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1分)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1分)
(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1分)
(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1分)
(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1分)
2.答:(1)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所以当我们考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时,必须深刻地把握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与要求。(3分)
(2)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如不同级别、类型学校的比例关系,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2分)
3.答:(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3分)
(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2分)
4.答: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2分)社会模仿模式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等,对我国德育工作也有较大的启迪作用。(3分)
五、论述题
1.答:(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品德赖以形成的内部因素,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2分)自我 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自我评价能力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自我道德教育的目标与要求;(3分)自我调控能力则可以使学生自主行动,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有利于自身的发展。(2分)
例如:我们在德育实践中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内在要求,把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的社会成员。(2分)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一般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阶段,到“他律”阶段,再到“自律”阶段。(3分)(3)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3分)2.答: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切实关注并解决好不均衡的问题。(2分)
(1)改变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分)
(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也要看到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潜力,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后进生的发展。(2分)
(3)我国实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素质教育强调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所以,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社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都不能只把关注的眼光放在少数优等生身上,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3分)
(4)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式。不能把学习成绩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将学生学业成绩当做评定教师业绩唯一标准的方式。(2分)
(5)教师对于后进生,要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而不是对后进生采取忽视的态度。(2分)
总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既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又需要社会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2分)
第四篇:山东省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学 历年真题 大题整理
2010年
1.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错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2.教育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错误。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的本体。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错误。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4.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国家的事情,和教师无关。
错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而且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并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5.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主要导向的。
错误。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1.简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答: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2.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答:(1)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所以当我们考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时,必须深刻地把握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与要求。(2)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如不同级别、类型学校的比例关系,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答:(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4.社会模仿模式对我国德育发展改革有哪些启示? 答: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社会模仿模式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等,对我国德育工作也有较大的启迪作用。
五、论述题 1.举例说明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品德赖以形成的内部因素,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自我评价能力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自我道德教育的目标与要求;自我调控能力则可以使学生自主行动,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例如:我们在德育实践中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内在要求,把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的社会成员。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一般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阶段,到“他律”阶段,再到“自律”阶段。(3分)(3)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3分)2.答: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切实关注并解决好不均衡的问题。(2分)
2.阅读以下材料,说说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某学校组织公开课,在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向学生提问。去听课的家长发现,老师每次提问时,自己的孩子都把手举起,但老师每次都是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不会叫自己的孩子。
(1)改变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也要看到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潜力,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3)我国实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素质教育强调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所以,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社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都不能只把关注的眼光放在少数优等生身上,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式。不能把学习成绩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将学生学业成绩当做评定教师业绩唯一标准的方式。
(5)教师对于后进生,要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而不是对后进生采取忽视的态度。总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既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又需要社会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
2008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1、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2、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哪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寸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正确。具体看来:(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4、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正确。(1)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5、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正确。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决定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规格。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四、简答题(20分)
1、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2、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3、(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如何衡量一个问题能否成为研究课题?
⑴问题必须具有研究意义。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课题的应用价值,即对教育改革的实践是否具有指导作用;二是学术价值,即对教育学科理论建设是否有贡献。⑵问题必须有科学性;⑶问题必须明确具体;⑷问题要新颖;⑸问题要有可行性。只有主观条件、客观条件、研究时机都具备时,才宜选定。
5、简述教师的作用。
(1)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五、论述题(30分)
1、结合实践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2)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所谓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个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4)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5)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其次,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另外,还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争论:其中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进入20世纪以来,两种争论趋于缓和,两种观点逐渐走向融合。实际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一般教学活动中。(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三)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观点,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
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2007 三.辨析题
1.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确。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关系密切,而且教育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正确。这一理论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3.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4.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正确。新课程下,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教师要为促进学生理解而教,学生的学习并不能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5.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正确。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
四.简答题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及对教育的要求。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52.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答: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
53.简述教师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答: 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是:⑴确定研究课题:发现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定研究主题,并对研究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诊断与肯定。⑵拟定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并围绕总目标设计研究的方法、程序、监控手段等。⑶实施行动研究:收集资料、拟订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措施。⑷进行总结评价:汇集资料,做好观察记录,根据各种信息反馈认真修正行动计划,再实施新一轮行动研究,直至实现研究总目标。54.简述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答:一个好的班集体主要特征有: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②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③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④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五.论述题。
1.论述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答:⑴善于学习。学习是运用特定方式和方法摄取知识以扩大知识和提高认识的过程。从学习内容看,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教育科学知识;从学习对象看,要向前人学习,向同时代的人学习,向同事学习;从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来看,要勤奋敏思,善于交流。⑵恒于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规律,根据规律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⑶勤于反思。反思是人类或个体或群体以自身为对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的和仔细的审视与思考的活动。通过反思,既可以总结经验、坚定信念,也可以发现问题、完善自己。⑷勇于实践。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改造特定对象的活动。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要有实践的意识、勇气和将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行动;②要讲究实践的方法。
56.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答:(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2005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明确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正确。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对班级管理工作有重大的意义,因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亲近的导向和动力。
2、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错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所以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素质教育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但是也不能忽略教育本质的要求。
3、调查法师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适用的基本研究方法。
错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中广泛使用的基本研究是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研究对子昂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价值。
4、《论语》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错误。《学记》是我国最早出现论述教育的著作,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其中的“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的思想,至今仍然有积极意义。
5、在德育工作中尽量对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正确。这是遵循了德育的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把对每一学生个人的尊重与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学生的品德的表现。
四、简答题
1、简述初中课程设置的要求。
(1)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根据《纲要》规定,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整体设置,因而要符合国际对义务交易课程的要求,及、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是制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类课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恰当合理的比重,以租金学生全面、和谐和均衡发展;综合性是之加强学科整合,设置综合课程,密切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整体”是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联合和交互渗透,是哥们课程整合起来产生合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一贯”只将各类课程按纵向关系组织起来,从而使学习者的学子产生累积效应,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制定性内容和非指定内容两部分。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非指定性内容是由各地去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内容。
2、简述教师职业的专业能力。
作为教师,除了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深刻的思辨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外,还应具有:
(1)对学生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3)竟堪的语言表达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为实践好研究者角色,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科研能力。
3、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第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带权;第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第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内容。
(2)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也产生积极的作用。第一,教育实现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第二,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人才;第三,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第四,教育可以加强民主进程。
4、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5、简述学生应遵循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重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历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去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互动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知既道德认识;情既道德情感;意既道德意志;行既道德行为。
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品德道德发展,其中知是前提和基础,可以是学生在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行动;情和意是在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力量,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巨大的调节作用;行事人的思想品德的外部表现,是衡量学生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的统一发展。
首先,要注意全面性。全面性要求教师要全面关心的培养学生知、情、意、行。
其次,要注意多段性。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相应的要素如手进行教育。
再次,要注意长期性和复杂性。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和矫正训练过程。
(3)学生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统一体,要求我们在德育实践中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发展,对学生进行全面、多端、长期反复的教育,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2、蓬生蔴中,不扶自直。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意思的蓬生长的麻田里,不用人吗去扶持也能长的挺直。这句谚语用来比喻人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就可以得到好的发展。从教育学角度来考量,这句话强调的是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
(1)所谓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2)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第一,环境是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第二,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第三,环境是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涵因素是内部实现的。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人的身心发展除了要收环境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遗传的影响,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此外,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作用。综上所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很生动地阐明了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但是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有矢偏破。我们在时间中药综合的考虑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真题以及答案
08年《中学教育学》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里利托尔诺(C.letourneau)和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是下列哪个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2.从学校教育的产生看,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组织和活动形式首先出现在()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从主导价值来看,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是()
A.校本课程
B.地方课程
C.国家课程
D.综合课程 4.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A.同学关系
B.师生关系
C.学校与家庭
D.同事关系 5.在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中,()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人主观能动性 6.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籍是()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7.认为学生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个性等方面出发安排教育教学活动,这种观点属于()
A.教师中心论
B.学生中心论
C.敎为主导、学为主体论
D.双主体论 8.()世纪后,班级授课制逐渐成为各国学校普遍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A.15
B.16
C.17
D.18 9.班主任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属于()
A.情感陶冶法
B.实际锻炼法
C.说理教育法
D.奖惩激励法 10.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
A.课堂教学
B.班
C.课
D.时
11.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J.F.Herbart)出版的()一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A.《教育学》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新教育大纲》 12.在教育的两大功能中,教育的()功能是其本体功能,是核心功能
A.个体
B.政治
C.社会
D.文化
13.“教学相长”思想出自我国古代哪部典籍()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14.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是()于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
A.清政府
B.北洋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5.()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A.上层建筑说
B.生产力说
C.社会实践说
D.特殊范畴说
16.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是()
A.教学大纲
B.教育目的 C.教育预测
D.教学目标 17.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看,校园文化属于()
A.显性课程
B.校本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 18.“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可接受原则 19.在师生关系上持“教师中心论”的是以()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师生观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洛克
D.夸美纽斯 20.教学本质的核心特征是()
A.科学性
B.系统性
C.育人性
D.量力性
二、双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可以归结为两种教育价值观()
A.社会本位
B.理性价值观
C.个人本位
D.感性价值观 2.教师的职业形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道德形象和文化形象
B.教育者
C.政治形象
D.人格形象 3.教师教学反思的主要途径是()
A.说课
B.调查问卷
C.评教
D.考试
4.师生关系是由多层面关系所构成的关系体系,其主要包括以下关系类型()
A.社会关系
B.伦理关系
C.伙伴关系
D.教育与心理关系
5.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人类的一种集中学习,它不同于一般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A.学习的组织性与依赖性
B.学习的间接性与基础性
C.学习的被动性
D.学习的积极性 6.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是()
A.以评价促发展
B.自主发展
C.职前教育
D.入职培训 7.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
A.分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8.以下属于文字教材的是()
A.图表
B.讲义
C.课件
D.磁带
9.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
A.充分了解学生并尊重学生的差异
B.按时进行家访 C.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教学
D.面向每一个学生 10.下列属于教育学的专业期刊的是()
A.《教育研究》
B.《中国教育学刊》
C.《中国教师报》
D.《中国教育报》
三、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1.教师劳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2.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3.“课程”与“课”是同一概念,“课”是“课程”的简称。()4.学校的建筑属于显性课程。
()5.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6.“传授—接受”模式是现代教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之一。()7.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8.学生的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9.班风属于班级的成文制度。
()10.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会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
四、简答(每小题6分,四选三,共18分)1.上课的常规要求有哪些? 2.板书的设计策略是什么?
3.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4.学生作为人与作为学习者的本质属性各是什么?
五、论述(12分)
确定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哪两大类?就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谈谈你的看法。
六、案例分析(20分)
一个失败的家庭教育案例
父亲易任同中国所有的父母一样,他对儿子易男抱有很高的期望。因此对其管教十分严
厉,稍有不从即予以重罚。但是其母亲却对儿子宠爱有加,言听计从。长此以往,易男从小就学会了“阳奉阴违”。在父亲面前他表现的很温顺,对人有礼貌,一旦父亲出门在外,则性情粗暴,蛮横无理。
父母离异、父亲再婚以后,易男对生母的依恋使得对继母异常怨恨,他经常以逃学上网吧或故意夜不归家予以报复。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他交朋友、货物贸易、行侠仗义,甚至随心所欲的“杀人越货”。对此,父亲易任及其继母除了简单的打骂之外无他。最终,易男离开了学校,离开家庭,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成了一个多次伤害他人的少年抢劫犯。
1.试根据教育学的相关原理对案例中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2.就如何搞好家庭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其它因素而言,都在教育活动中处于()
A.主体地位
B.主要地位
C.重要地位
D.基本地位
2.活动课程论是和学科课程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主张这种理论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洛克
C.斯宾塞
D.杜威 3.“孟母三迁”的故事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
B.修养
C.陶冶
D.锻炼 4.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并实行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戌学制 5.最早论证班级授课制度的著名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昆体良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6.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规模
C.教育的效益
D.教育的方法 7.班主任在班集体的发展中起()
A.主动作用
B.主导作用
C.领导作用
D.能动作用 8.“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思想是由()提出的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凯洛夫 9.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动性、反思性、日常性和()
A.理论性
B.系统性
C.实践性
D.基础性 10.最先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是()
A.高尔基
B.加里宁
C.第斯多德
D.乌申斯基
11.初中学生的年级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区别施教,其中初中一年级是中学生生活的()
A.关键期
B.适应期
C.过渡期
D.选择期
12.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称()
A.教学文件
B.教学计划
C.课程标准
D.教学指南 13.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
A.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社会本位学说
C.儿童本位学说
D.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4.“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
A.经济功能
B.文化功能
C.育人功能
D.政治功能 15.创立了被史学家称为“产婆术”的谈话法的教育思想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昆体良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16.教学过程始终具有()
A.教育性
B.生产性
C.间接性
D.引导性
17.教育学上的德育范围广,它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
A.集体主义品质
B.爱国主义品质
C.共产主义品质
D.道德品质 18.宣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福禄贝尔
C.夸美纽斯
D.陶行知 19.教育“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卢梭
C.洛克
D.孟禄 20.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A.智育
B.教学
C.自学
D.德育
二、双选题(每小题2分,共 20分)
1.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主要包括()A.人格感化
B.艺术陶冶
C.座右铭
D.示范晄 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是()
A.班级管理的贯彻者
B.班级情绪气氛的调控者
C.班级管理的监督者
D.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3.社区文化包括()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生活文化
D.制度文化 4.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儿童为中心
C.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D.发扬教育民主 5.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
A.发展方向
B.发展阶段
C.发展结果
D.发展过程 6.根据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划分课的种类,可分为()
A.新授课
B.实验课
C.巩固课
D.练习课 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包括()
A.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功能
B.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功能 C.促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展
D.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8.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孔子
B.苏格拉底
C.亚里斯多德
D.柏拉图 9.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校外指导 10.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普及性
B.公益性
C.阶级性
D.国际性
三、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
()1.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出什么样的人。
()2.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3.讲授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方法。()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思想品德过程。()5.“课”是班级教学的基本单位。
()6.教学模式是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的汇编。
()7.德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8.阶级性是教育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9.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
()10.学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将自身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
四、简答题(四选三,每小题6分,共18分)
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怎样备好课?
3.我国中小学的教学任务有哪些? 4.简述启发性原则及其要求。
五、论述(12分)
试析21世纪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六、案例分析(20分)
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教育学有关原理分析该案例。
模拟试卷二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人类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论语》
B.《劝学》
C.《学记》
D.《进学解》 2.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D.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3.启发性教学原则中,“启发”一词来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里。这一著名的教育要求是由大教育家()提出来的
A.苏格拉底
B.孔子
C.王夫子
D.孟子 4.德育在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中具有()
A.积极作用
B.影响作用
C.制约作用
D.导向作用 5.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B.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核心 C.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D.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6.教育产生于()
A.物质生产劳动
B.人的心理需要
C.生物的本能
D.人的模仿 7.一般认为,思想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是()
A.道德情感
B.道德信念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8.被誉为“教育科学之父”的著名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卢梭 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A.主动性和示范性
B.个体性和集体
C.复杂性和繁重性
D.长期性和长效性 10.主张“不论我们选择敎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布鲁纳在他的著作()一书中提出的。
A.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B.教育过程
C.教育过程最优化
D.教学与发展 11.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行政工作
B.公共关系
C.教学工作
D.总务工作
12.赫尔巴特被称作是()
A.传统教育学派的奠基人
B.现代教育学派的奠基人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
13.一种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和确认事物的因果联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教育实验 14.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15.讲授法是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主体的实践,但明显不足在于()
A.不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B.不利于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C.不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D.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16.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17.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8.决定人才质量和规格的因素是()
A.教学方法
B.教学计划
C.教学目的 D.课程建设
19.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为()
A.谈话法
B.讨论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20.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不可能在古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由于古代社会()A.教育规模的限制
B.教育数量的限制
C.教师水平的限制
D.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二、双选题(每小题2分,共 20分)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创立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
A.“教育即生长”
B.“学中做”
C.“做中学”
D.“教育即社会” 2.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主要包括()
A.学生成绩
B.学生品德
C.学生个人
D.学生集体 3.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规范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4.直观的具体手段主要有()
A.感性经验
B.模拟直观
C.间接认识
D.语言直观 5.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凯兴斯坦纳
B.涂尔干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6.下列哪些教育家对学科课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A.夸美纽斯
B.赞可夫
C.罗杰斯
D.赫尔巴特 7.小班教学在实施中应注意()
A.教师包班而不分科任教
B.因材施教
C.学生机会
D.分层管理 8.按教学的任务分,课的类型有()
A.谈话法
B.复习课
C.单一课
D.综合课 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其论著有()
A.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B.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学》
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D.卢梭的《爱弥儿》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以下权利()
A.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B.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C.按时获取工资报酬
D.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三、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师的教育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2.由于个别教学便于因材施教,因此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3.学科设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4.“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是我国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5.“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6.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生产力。()7.课程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总称。
()8.新课程追求教学目标的三维统一,即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
()9.教学课例的表达形式为: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反思讨论。
()10.体谅模式的道德教育目的在于向学生表明:关心的方式是愉快的方式。
四、简答题(四选三,每小题6分,共18分)1.怎样上好一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2.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4.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论述(12分)
结合实际,试论品德的结构和德育中学生知、情、行转化过程。
六、案例分析(20分)
1999年4月12日,《成都商报》载: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了18岁的成都女孩刘亦婷,并免收每年高达3万美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刘亦婷生于一个普通家庭,未出生时,其母就接触了国外早期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制订了培育她的计划。
初生的刘亦婷与其他健康的婴儿没有明显区别。在父母的精心养育下,0-1岁,她的识记能力迅速发展,比同龄幼儿平均水平提早至少6个月,三岁时,她的智力已达到上小学水平;小学阶段,她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毕业时考取国家教委在全国设立的14所外国语学校之一-——成都外国语学校。(录取比例只有1.8%),初中阶段,除了努力学好学校规定的各门课程外,她还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出演电视剧《苍天在上》,参加“初中物理知识联赛”获全国二等奖。而且学习成绩在班上始终在前几名;高三阶段,她在积极准备高考的同时,现学现考托福并完成12所美国大学的入学申请,以连续高强度,超负荷运转,以坚韧的意志支撑下来,并最终获取美国四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根据教育学的相关原理,谈谈你对“哈佛女孩”成长的认识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