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落实黔教基发

时间:2019-05-13 08:5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落实黔教基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落实黔教基发》。

第一篇: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落实黔教基发

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落实黔教基发〔2011〕85号文件精神的通知

作者:基教处 采集时间:2011-05-06

各市(州、地)教育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近日,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坚决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黔教基发〔2011〕85号)(以下简称85号文件),对规范我省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为认真抓好85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确保减负提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推进我省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深刻领会规范办学、减负提质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由来已久,是长期困扰基础教育发展的顽症,直接损害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是现阶段我省基础教育领域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85号文件下发以来,反响强烈,社会各界纷纷表示支持和拥护,同时也对文件能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表示了担忧,少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也持观望等待态度。规范办学、减负提质是“十二五”期间我省基础教育的重大任务,事关《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事关人才培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一定要深刻认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带来的严重危害性,以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不争论,不观望,不懈怠,克服一切困难和阻力,坚决按照文件要求抓好贯彻落实,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规范办学、减负提质的贯彻落实

一要加强学习宣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将85号文件转发至所属中小学校,要利用中心组学习、业务学习及专题学习等形式,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政策规定,积极推动贯彻落实;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站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规范办学、减负提质的“八个严控”、“八个制度”、“八个突破”;指导和督促中小学校通过教职工大会、班会、家长会、宣传栏、墙报等形式,把文件精神传达到每一个校长、每一名教师、每一位家长和每一名学生。通过宣传引导,统一思想认识,达成减负提质共识,使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减负提质工作,提高社会认可度,营造有利于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的良好氛围。

二要制定实施意见。各地要根据85号文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意见并切实抓好落实。地、县制定的实施意见要在当地媒体上公布。中小学校要对照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和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实施意见,制定规范办学、减负提质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特长的平台,把减负提质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去。

三要突出工作重点。当前,要重点抓好三项突出问题的治理和落实。一是规范中小学招生秩序。从今年秋季开始,各地要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小学一年级和初一年级新生严格按照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划定的入学片区就近入学,任何学校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任何与入学有关联的考试和测试,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和各种考级证书作为入学和分班的条件或依据;严格落实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考试一考两用的规定,按照《省教育厅关于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考试暨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各地不得再组织初中毕业考试,并要严格按省教育厅《考试说明》要求命题;规范普通高中招生,公办普通高中原则上不允许跨县招生,确实需要的,各市(州、地)要制定具体招生方案并报省教育厅备案,并严格控制。2011年市(州、地)所辖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面向全省招生名额在2010年的基础上减半(民族班、宏志班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除外),2012年起不再面向全省招生,且面向辖区内初中分配招生指标比例不低于招生计划的40%,2012年不低于50%。二是坚决制止违规补课。各中小学要严格按照校历安排从事教学活动,即日起立即停止在双休日、节假日集体补课和随意拖课、增加课时等违规行为;在职教师违规在中介机构、补习场所等进行有偿补课和有偿家教的,必须立即停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立即对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进行一次集中清理,坚决刹住和制止。三是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执行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初中生不超过7小时,普通高中学生不超过8小时的规定,不得组织学生早自习,学校和班级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也不能通过加大作业量的方式变相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要利用在校时间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方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变德育教育缺失的现状。

四要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努力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鼓励学校围绕新课程实施和深化素质教育,结合学校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划,在学科德育渗透、校园文化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社会实践、家庭教育、后进生转化、学生评价等方面大胆探索,既遵循教育规律,又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发展局面,努力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

五要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中小学校以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中心,以高效课堂建设为抓手,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为目的,大力开展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确保“减负”与“提质”并举并重、互相支撑,通过“提质”实现“减负”,真正实现 “减负”的同时达到“提质”。

三、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规范办学、减负提质取得实效

省教育厅制定下发85号文件,是贯彻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是推动我省基础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认真执行文件精神,省教育厅态度是坚决的,目标是明确的,信心是坚定的。为确保文件精神得到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将建立减负提质举报督办制度,对接到违反85号文件规定的各类举报,按管理权限转到有关市(州、地)教育行政部门调查处理,市(州、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按要求及时反馈调查处理结果;对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社会反映较大的举报,省教育厅和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将直接进行查处,重大案例向社会公布。对坚决推进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减负提质成效明显,社会反响较好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将通过简报、新闻媒体等大力宣传推广,并按照《贵州省规范中小学办学奖惩办法》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各级教育行政和教育督导部门要设立违规办学行为举报电话,建立辖区内规范办学行为督查制度,明确职能科(处)室牵头负责减负提质具体工作,并将举报电话向媒体和社会公布,印发给所属中小学的所有学生和家长,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监督。地、县两级责任区督学每个学期要对辖区内每所学校办学情况进行至少一次明查暗访,将检查情况及时向地、县两级教育督导部门汇报。

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定期不定期对各地贯彻落实“八个严控”、“八个制度”、“八个突破”的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对措施不力、落实不好、学生负担依然过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将按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本学期,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对85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一次集中检查(具体安排另行通知),重点检查“八个严控”、“八个制度”、“八个突破”传达学习和宣传情况、各地实施意见制定情况、规范办学责任书签订情况、违反“八个严控”行为的举报受理和调查处理情况等。检查方式为听取汇报、查看相关资料、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各市(州、地)要提前安排进行自查,通过自查,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措施,保证规范办学、减负提质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5月15日前,各市(州、地)教育局要将自查报告和本市(州、地)贯彻落实85号文件的实施意见上报省教育厅。

二O一一年四月十五日

第二篇: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鄂政发(鄂教政发[2010]5号)

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鄂政发[2010]16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市、州、县、神农架林区教育局,江汉油田教育集团: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0]16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行动计划”重要性的认识

鄂政发[2010]16号文件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当前关键在于抓好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要将思路战略方案化、方案谋划项目化、项目实施具体化。全面推进“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省政府文件的具体体现,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行动计划”为载体,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此为抓手统筹协调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和各项工程,以此为主线全面推进我省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把推进“行动计划”作为今后一段时期义务教育工作的战略任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均衡发展上来,把各种资源配置吸引到均衡发展上来,把广大干部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到均衡发展上来,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进一步明确要求,抓紧制定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 “行动计划”包括“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关爱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4项工程,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价机制”2项机制。为推进工作落实,省教育厅会同省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稳步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的指导意见》(鄂教发[2010]9号)。省教育厅制定了《湖北省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实施意见》、《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意见》和《湖北省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实施意见》,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抓好落实。2010年是“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的关键一年,各市、州要抓紧研究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尽快报教育厅。各县(市、区)要研究制定和推进实施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方案。2009年已经启动这项工作的县(市、区)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方案,并将方案报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

三、进一步改革创新,及时总结“行动计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

为鼓励改革创新,省教育厅发出了《关于开展“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活动的通知》,制定了《2010年教育改革发展调研计划》。今年,省教育厅将总结一批典型,推广一批经验,创新一批模式,推出一批成果,并召开“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各地的工作经验。各地要按照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创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各地在推进“行动计划”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请及时报省教育厅。

四、进一步加强领导,确保“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争取本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努力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推进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负责对所辖县(市、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指导、督促、检查、监督。各县(市、区)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具体负责研究规划、落实措施和组织实施等工作,确保“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进。

附件:

1、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意见

2、湖北省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实施意见

3、湖北省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实施意见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二日

附件1:

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实施意见

为提升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0]16号)的要求,现就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进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办法

1.合理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人口和生源变化、师资队伍现状,综合考虑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科学制定本地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合理测算本地教师编制,适当留有余地。各地要认真落实国办发[2001]74号文件规定的增编因素,切实保障编制紧张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点分散地区的师资需求,合理确定规模小、成班率低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基本编制配备标准。落实中央编办发[2009]6号文件的规定,完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及时调整接收流动人口子女较多学校的编制。

2.严格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管理。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编制状况进行严格清理。凡被挤占、挪用和截留的编制,应立即归还,优先调整到急需编制的学校。坚决杜绝并查处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吃空饷”情况。

3.统筹配置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可统筹使用。商有关部门同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核定的总量内,统筹掌握2%左右的编制和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根据需要直接调配使用到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

二、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补充机制 4.继续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继续实施“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含“特岗计划”),改进管理办法,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从教。今后,各地义务教育学校新进教师主要从服务期满的资教生(特岗生)和免费师范毕业生中招聘录用。经人事部门同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将服务期满的资教生直接考核聘用到义务教育教师岗位。

5.建立完善定期补充教师的良性机制。缺编的地方,根据空编情况,每年为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补充教师,严禁“有编不补”、“有岗不聘”、大量聘用代课教师。满编的地方,根据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实际需要定期补充合格教师,新补充教师数原则上不低于自然减员人数。超编且教师年龄老化的地方,经编制部门批准,可采取“先进后出”等办法补充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持教师队伍活力。新补充教师优先安排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紧缺学科岗位,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优先用于充实农村骨干教师队伍,解决部分地方出现的骨干教师断层的问题。各地要认真落实鄂发[2008]10号文件精神,在教师编制总量内,优先考虑体育、音乐、美术教师的配备。

三、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6.启动第二期“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从2010年起,继续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服务,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各方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的模式,用5年的时间,集中培训10万名中小学教师和校长。

7.实施“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从2010年起,每年在全省遴选一批具有良好职业前景的优秀教师和校长,通过集中培训、挂职跟岗、在岗研修、出国深造、导师引导等多种方式,增强职业理想信念,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强化教育理论素养,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卓越的教师和校长提供良好的平台并奠定扎实的基础。

8.实施“中小学教师跟岗学习计划”。在全省设立200个省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跟岗学习基地,选派教师到基地跟岗学习。各市、州、县也要在办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义务教育学校建立本地教师跟岗学习基地或观摩学习基地,安排本地薄弱学校、农村学校、边远地区学校教师跟岗、观摩学习。

9.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与学分登记制度。中小学教师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在培训周期内,须累计完成240学时的专业素质提高培训,其中集中培训原则上不得少于120学时。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须完成120学时培训,其中集中培训不得少于60学时。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与学分登记制度。

10.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与资源整合。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制定本地区教师培训五年规划和培训计划。进一步优化教师培训机构的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培训资源的整合,明确任务职责,提高培训效益。除积极组织参加国家和省实施的培训项目外,各地要设立相对稳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项目,做到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积极推进校本研修,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习惯,实现教师全员培训的目标。

11.大力推进高校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支持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免费教育师范生培训计划,创建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教师教育与在职教师培训联动机制。省教育厅在全省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实习基地,定期选派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各县(市、区)要主动与师范院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安排和接收高等学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

四、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与培训的力度 12.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和交流制。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每届任期为3-5年,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校长原则上要交流。县(市、区)要建立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制度,定期选派一批城镇优质学校副校长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正职;选派一批优质学校优秀中层管理干部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担任校领导;选派一批农村学校校长到城镇学校担任领导职务。今后选拔任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要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任职经历作为重要条件。

13.实施“中小学校长挂职培训计划”。选派一批中小学校长到教育发达地区的优质学校挂职锻炼。建立100个省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挂职培训基地,以挂职锻炼方式培训中小学校长。各地要制定本地中小学校长挂职锻炼和业务培训计划,并将中小学校长培训经历和学时要求作为任职和聘用的重要条件。

五、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合理流动

14.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深入实施“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农村教育行动计划”,通过下乡支教、对口支援、巡回讲学、挂职锻炼等形式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省教育厅每年组织湖北名师、特级教师开展巡回讲学授课。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教师原有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城市和县镇中小学教师支教期间的工作表现,应作为晋升教师职务、评优、评选特级教师等的重要依据。湖北名师、特级教师、副高以上职称教师达到退休年龄后,自愿到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任教的,可以按有关规定申请延退。

15.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定期轮岗交流。进一步淡化教师身份管理,强化教师岗位管理;淡化教师的校籍管理,强化教师的县域管理。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教达到一定年限要轮岗交流。原则上县域内每年义务教育教师城乡交流、校际交流人数占教师总数的5%—10%。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分流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进一步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为教师队伍的轮岗交流与合理流动创造必要的生活条件。

16.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教师法》明确规定,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的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各地要在县级政府统一领导下,尽快把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组建工作专班,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相应制度,统筹规划,形成合力,特别是在土地划拨、规费减免、资金引导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政策倾斜,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取得实效。省教育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对实施成效明显的地方加大“以奖代补”力度。

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城乡学校对口支持 17.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基础教育交流合作。促进城市圈教育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一校制”、“捆绑式”、“集团化”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资源共享。鼓励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开展“一带一”、“手拉手”等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持与帮扶工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统筹管理,对地域面积广、教学点分散的农村地区,可以乡镇(学区)为单位进行统筹,实现教师统一调配、统一备课、统一考评;乡镇(学区)的骨干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可实行走教制度,开展送教下乡,扩大教学服务半径。

七、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 18.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继续举办师德论坛。建立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加强对师德典型的培养和宣传,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建立并不断充实“151”师德典型人物事迹资源库,做好跟踪培养和动态管理工作。从2010年起,在全省组织开展“十佳师德模范”和“十佳校长”评选表彰活动。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定期表彰中小学教师制度,表彰名额要向农村学校倾斜。

19.建立健全师德监督考核和师德档案制度。建立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监督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师德档案建设,完善师德评价机制,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把思想道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绩效考核、职务评聘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严格禁止教师有偿补课行为。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有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对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要严肃处理。

八、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20.加大教师培训的经费保障力度。省教育厅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等教师培训项目。各地要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和地方教育附加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统筹安排县域内教师培训工作。中小学校按照不低于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21.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义务教育教师按照国家和省政策规定应该享受的工资和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待遇,必须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义务教育教师实施绩效工资时,可按高于城区教师绩效工资12%以内的水平确定农村教师津贴标准。

22.加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督导评估。教育督导机构要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制定情况、培养培训和补充交流情况以及经费投入、工资待遇等方面的落实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附件2:

湖北省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

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0‟16号)精神,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现就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

1.建设一批中小学德育精品课程。发挥课堂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德育课的质量和水平。组织开展德育课“精彩一课”和优质教案、课件评选,并在全省进行推广。

2.开展班主任争先创优活动。从2010年开始,每年评选10名“湖北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各地要开展班主任的争先创优活动,树立班主任工作典型,推广班主任工作经验,形成争当班主任、当好班主任的氛围,促进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建设一批校园文化先进学校。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创建“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制定校训、校旗、校歌,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先进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努力在中小学形成使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形成教师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形成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

4.建设好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全面完成国家扶持我省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任务。推进项目空白县(市、区)开展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依托基础设施好的乡镇中心校或其他社会资源,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建立一批乡村青少年活动场所。在城市人口居住集中的社区建立一批青少年活动之家,为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活动提供条件。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改革办学模式,采取“联校走教”等形式,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配齐学科教师,促进师资均衡。中小学课程开齐率、课时开足率要达到100%。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逐校(点)课程、课时情况公告制度。

6.开展校本课程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在全省中小学广泛开展校本课程特色学校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总结校本课程建设经验,提高校本课程建设能力,形成学校课程特色,努力为学生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课程基础。

7.深入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功能教室建设,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的装备水平。推动教学资源建设,加大教育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开展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教育能力培训,组织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

三、建设高效课堂

8.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优化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加强教学程序、教学环节、课外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等常规管理。各级教研部门要采取教学视导等方式评估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定期对中小学的教学常规管理进行逐校检查、验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评定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优劣,对管理好的给予表彰,管理差的进行通报批评。

9.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省教育厅将建立网络研修制度,搭建有效教学网络研修平台,组织教师开展网络研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前移到课堂,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和指导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要广泛开展优秀备课组创建活动,把备课组建设主动参与、密切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型组织,成为教师交流、互助和发展的平台;开展优秀校本教研学校创建活动,促进学校搭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师成长平台。

10.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将每年10月定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月”,集中开展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各项活动,通过“教学质量月”活动,引导学校和社会关注教学质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深入开展体育艺术教育活动

11.开展全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普及体育大课间、集体跑操、广播体操等体育活动,开好春秋两季体育运动会,保证学生每天在校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12.开展“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在全省中小学校普及开展“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师资、课时、基地的落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省、市、县每年举办一届全省中小学校“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现场展演活动。

13.开展科学避险、安全逃生教育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将安全逃生教育纳入体育课、健康教育课内容,每学期不得少于2课时将科学避险、安全逃生教育活动纳入课外教育的内容。组织好全省中小学校“安全逃生演练教育活动周”活动。中小学要利用社会实践课、学生军事训练、课外活动、学校运动会等载体,开展经常性的模拟紧急疏散演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逃生避险知识、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五、推进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

14.合理确定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落实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妥善解决中小学生“择校”问题。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确定每所公办学校就近接收学生的范围,并于每年秋季开学前向社会公布。

15.完善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普通高中招生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下达的招生计划进行。严格规范招生范围和方式。各市州要研究制定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举措,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现行招生考试政策中加分(或降分录取)项目、分值和范围逐一清理和规范。

16.建立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建立全省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分析各县市教育质量总体水平和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差异情况及其原因,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17.建立义务教育学生学籍网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学籍网络管理平台,学生学籍注册、转学、休复学等基于网络实施,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情况可通过网上查询认证。

附件3:

湖北省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0‟16号)文件精神,实现对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全面覆盖、全面关爱,使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为留守儿童建立快乐平安的学习家园

1.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和发展情况专门档案,内容包括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留守儿童成长过程及变化情况。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2.建立互动机制。建立学校与监护人互动机制。通过家访、制作联系卡、召开监护人会议等方式,向监护人告知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表现,做好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工作的建议。建立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互动机制。通过开通亲情电话、电子邮箱和网络聊天,组织留守儿童与其父母进行情感交流。

3.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学校要采取学校与家庭结对、教师与学生结对、学生与学生结对、家庭与家庭结对等多种帮扶形式,帮助留守儿童,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得到关爱与帮助。

4.建立课外生活管理制度。有寄宿条件的学校要优先为留守儿童提供寄宿,并安排专职人员管理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加强养成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要组织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充实留守儿童课外生活,消除孤独感。

5.开展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咨询。要针对儿童青春期特征,加强对留守儿童青春期知识教育与辅导,帮助排解各种困惑;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要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关爱,为流动人口子女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6.认真落实“两为主”的入学原则。各地要按照“两为主”的原则,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免试入学。要把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城镇化进程,逐步扩大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数量,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相对就近入学。

7.简化入学程序。流动人口按要求备齐子女入学有效证件后,向暂住地所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由暂住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到公办中小学校或委托民办学校就读。流动人口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原则上可在流入地参加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升入流入地高中学习。对中途因父母工作变动等原因需要转学的,应随时办理转学手续。

8.保障受教育权益。流动人口子女在收费补助、评优表彰、入队入团及参与各种教育活动等方面应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流动人口子女与当地常住户口的学生应混合编班、同等教学。其学业完成后,经考试考查合格,暂住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或学业证明。

9.创建平等互纳的校园文化。学校要通过和谐校园建设等活动,在学校形成平等、和谐、互纳的人际关系,促使师生认同、尊重、关爱流动人口子女,为流动人口子女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要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要通过结对帮扶、互助互学等形式,培养流动人口子女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认同感。

三、加强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关爱,让特殊教育学生得到特殊的爱

10.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农村地区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逐年提高,争取五年内达到90%以上;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具有一定接受能力的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

11.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管理和经费投入。各地要按国家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工程的要求,认真做好申报、建设和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要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和教师福利。不得截留和挪用特殊教育经费。

12.做好随班就读工作。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并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特殊教育学校要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指导随班就读教学工作,保证随班就读质量。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县(区)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提高随班就读水平。

13.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提高残疾学生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能力。要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1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教学校招聘教师,要优先录取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毕业生。要将特教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教师承担随班就读教学工作要计算工作量,并纳入绩效考核。要提高特教教师和校长评先表彰的比例。

第三篇:学习《黔教基发[2011]85文件》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黔教基发[2011]85文件》心得体会

郑发琴

今天,我认真地阅读了贵州省教育厅下发的《省教育厅关于坚决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心中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整天都在听好多同行在喊累,累的理由有很多,诸如:学生素质差、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家长也不管、留守儿童难教育、父母离异的孩子逆反心强、要做的资料多„„

其实,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我们在喊累,学生也在叫苦,比如:现在的作业多、课程越来越深奥等等。这些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我们应找出这个罪魁祸首。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好多学校招生都是与学生的考分为依据进行录取,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激烈的竞争,不但如此,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管辖的学校进行考核也是把教学成绩(学生的考分)作为最重要的考核依据。因此,这都无形中给各个学校及老师带来很大的压力,于是“笨鸟先飞”、“人一之,我十之”等等就成为了很多老师的座右铭,由此,学校为了在每年的考核中不排名倒数,只好不断地向老师们施加压力,还有一些应付“上级”检查的“工作”。老师们为了不给自己和学校“丢脸”就拼命地收集所谓的重要题型对学生进行“辅导”,让学生在考试时好拿高分,这样一来学生的负担不重才怪。所以所谓的素质教育说是嘴上说说而已,其实还一直进行着应试教育。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切实改变这些现象,只有严格按照黔教基发[2011]85号文件中的“八个严控”的第六个严控执行:“未经市(州、地)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统考、联考或其他竞赛、考级等活动。不得以升学率给学校排队,不得以考试成绩对班级、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名和奖惩,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不得向家长和社会发布喜报、红榜等变相排名的信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高考、中考升学率对下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奖惩。

总之,只要严格执行文件里的各项要求,我认为素质教育就有希望了!

2013年3月20日

第四篇: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申报2012年

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申报2012年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的通知

苏教办高〔2012〕3号

各普通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现就申报2012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各校要健全国家、省和学校三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体系,完善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从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中遴选产生,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从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中择优推荐的制度,形成以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为龙头、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为主干、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为基础,衔接紧密、结构完善的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体系。在完善创新训练计划校外三级实施体系基础上,各校要着力构建学校和院系校内两级创新训练体系,包括面向校内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其中部分学生的院系创新训练项目、面向兴趣生、特长生的各类竞赛、面向优秀生的国家、省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重点项目。

二、立项类型与数量

“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分为三类: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指导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由省教育厅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经费资助,指导项目由所在学校落实资助经费。2012年遴选确立训练计划立项项目4280项(包括个人项目和团队项目),其中重点项目875项,一般项目2213项,指导项目1192项。重点项目推荐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遴选。

三、资助对象

训练项目申请人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的本、专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鼓励学生跨学校、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创新团队申报项目。每个团队人数应控制在5人以内,项目主持人不超过2人,项目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负责一项“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不得一次同时在不同项目之间交叉申报。

四、选题要求

训练项目不限学科专业,可根据学生兴趣在一定范围自主选题。选题范围为:有关教师科研与技术开发(服务)课题中的子项目;开放实验室、实训或实习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与训练项目;发明、创作、设计等制作项目;专业性研究及创新项目,创业计划与职业规划创新项目;社会调查项目;其他有研究与实践价值的项目等。训练项目不得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重复。

五、申报要求

(一)推荐名额

参照学校类型、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数并结合教育部专家论证结果分配各高校推荐名额,其中普通本科2720项,民办独立学院407项,高职高专1153项(学校具体推荐名额详见附件1)。

省重点项目将推荐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遴选。因此,鼓励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在省重点项目推荐限额基础上,结合校内训练计划实施情况,增报部分立项不资助的重点项目(这部分项目由学校按照相应标准筹措资助经费),以获得更多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二)申报材料

1.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一式一份);

2.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学校组织管理情况汇报表(一式一份);

3.学校联系人信息表(Excel格式,一式一份);

4.学校推荐项目一览表(Excel格式,一式一份);

5.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推荐为省重点项目的,在填报“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基础上,另填一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

6.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推荐为省重点项目的,在填报“学校推荐项目一览表”基础上,另填一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表”(Excel格式,一式一份),以便我厅统一汇总后报教育部备案。

以上2、4、6在报送纸质材料时同时报送电子文本,1、3、5仅需报电子材料。

(三)申报时间与方式

请各高校对申报项目预先进行校内评审、公示,并择优排序后于2012年6月18日至19日报至我厅高教处。报送地点:江苏省教育厅办公楼1519房间。联系人:魏永军;联系电话:025-83335158;电子邮箱:jsgjwyj@126.com。

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应于6月5日前,以word格式和PDF格式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管理办法需学校正式发文)发送至jsgjwyj@126.com,由省教育厅汇总后报教育部备案。

请各高校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日常管理,充分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实施工作,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活动提供坚实保障,确保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成效。注:学校推荐名额(金陵学院省级一般项目15个,指导性项目5个)附件包含:

1.相关表格样式

2.专业门类目录

3.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表

4.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表

上述附件请联系学院相关负责人刘老师(58589200)领取.二○一二年六月一日

第五篇:省教育厅关于坚决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黔教基发

省教育厅关于坚决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

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黔教基发[2011]8

52011-05-23 09:35:46|分类:|标签:无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黔教基发〔2011〕85号

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教育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基础教育的顽症,严重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阻碍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严重违背了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直接损害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危害民族的未来。为贯彻落实《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精神,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学校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违规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八个严控”,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

(一)严控在校时间。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得超过6小时,初中生不超过7小时,普通高中学生不超过8小时。中小学一律取消统一的早自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00,普通高中上课时间不得早于7:30。寄宿制学校早上统一起床时间小学和初中不得早于7:00,普通高中不得早于6:30;晚自习时间不超过2课时,就寝熄灯时间小学和初中不得晚于22:00,普通高中不得晚于22:30。保证小学和初中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普通高中学生不少于8小时。

(二)严控课程课时。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计划,按照《贵州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设置应付检查的双课表,不得挤占音、体、美课时,不得随意提高教学难度,不得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要以制度和措施切实保障学生在校集体体育锻炼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含体育课、早操、课间操和学生集体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开展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的时间。

(三)严控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学生书面家庭作业每天不得超过1.5小时,普通高中不超过2小时。学校要加强对各科作业布置的协调管理,严格控制每天各学科家庭作业总量,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差异布置不同的作业。坚决杜绝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高难度的作业,双休日及节假日不得加大作业量,不准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四)严控集体补课。严格按照省教育厅下发的校历开展教学工作,不得利用寒暑假、周末、节日及课余时间组织中小学生进行补课。严禁拖延上课时间和利用午休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课程安排的学生自习时间不得分配到学科,任何老师不得利用自习时间上课或补课。学校不得利用晚自习时间上课、补课,义务教

育阶段学校不得组织走读学生参加在校晚自习。在职教师不能在中介机构、补习场所等进行有偿补课,也不能进行有偿家教,一经查实,取消评职、评优、评特资格。

(五)严控教辅资料。必须在省教育厅下发的中小学用书目录选订学生用书,严禁使用省定教学用书目录以外的教学用书和音像制品。严禁教师采取布置作业、集体讲解等形式变相统一征订各种资料。征订中小学推荐用书目录中的配套教辅资料,小学每个学科不得超过一册,初中、高中不得超过两册,除此之外的教辅资料一律不得进入学校。

(六)严控考试次数。小学只在每学期期末进行一次学科检测,低年级可以作业方式代替检测;初中每学期实行期中、期末两次学科检测;普通高中实行学分考试和省组织的学业水平考试。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未经市(州、地)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统考、联考或其他竞赛、考级等活动。不得以升学率给学校排队,不得以考试成绩对班级、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名和奖惩,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不得向家长和社会发布喜报、红榜等变相排名的信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高考、中考升学率对下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奖惩。

(七)严控招生秩序。义务教育阶段严格执行就近入学的规定,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划定入学片区,任何学校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和各种考级证书作为入学或分班的条件和依据。公办普通高中原则上在本地范围内招生,不得作违规招生宣传,坚决制止对高考成绩的各种炒作,不得采取经济手段招生,不得接收已按规定程序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学生。原则上不允许跨县招生,确实需要的,必须在市(州、地)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内执行。各市(州、地)要严格控制跨县招生,制定详实的招生方案并报省教育厅备案。2011年市(州、地)所辖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面向全省招生名额在2010年的基础上减半,2012年起不再面向全省招生(民族班、宏志班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除外)。2011年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面向辖区内初中分配招生指标比例占招生计划的40%,2012年不低于50%,并以此作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复查、升类、评优等的重要依据。

(八)严控择校择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划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严格控制学生择校择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律不准收取任何形式的择校费,新生入学实行电脑随机分班,之后不得在教育过程中按照考试成绩升降再进行滚动式分班。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中小学一律不得举办实验班、特长班等,原已举办的,必须于2011年4月30日前经市(州、地)教育局同意后向省教育厅重新申请报批。

二、建立“八个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一)建立中考试卷质量评估制度。初中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考合为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考试,一考两用,各地不得再组织初中毕业考试。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考试要立足于基础,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从2011年起,省教育厅将每年组织对各地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考试试卷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向全省公布。对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考试未按省教育厅下发的《考试说明》要求命题,难度系数超出规定范围的,必须作出整改承诺,情况严重的取消该地命题权。

(二)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通报制度。从2011年起,省教育厅将每年向社会公布各地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情况,对不能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全省通报批评。继续在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考试中开设体育考试科目,以50分分值计入总分。

(三)建立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中小学在每学期开学前一周内将课程教学计划、教师安排表、课程安排表、作息时间表、课外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安排计划等,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通过校内公示栏、校园网、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和社会公布。

(四)建立家校联动制度。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中小学要在每学期初召开以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的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开展教学质量分析,通报有关情况,减少家长的疑虑和担心,增进家长对“减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防止学校“减负”的同时家长“增负”,努力形成“减负”的共识和合力。

(五)建立规范办学责任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是规范办学行为的第一责任人。从2011年起,市(州、地)教育行政部门与所辖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与所属中小学校校长每学年都要签订规范办学责任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明确学校办学责任和“减负”承诺。责任书要在校内醒目地方张贴公告,接受师生和家长监督。

(六)建立规范办学督查制度。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辖区内规范办学行为的督查制度。地、县两级责任区督学每个学期要对辖区内每所学校办学行为进行至少一次明查暗访,将检查情况及时向地、县两级教育督导部门进行汇报。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各市(州、地)教育督导室要将市(州、地)、县两级督导机构及督学所督查学校名单、督查情况汇总上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将不定期组织省兼职督学和特约督学在全省各地进行督查,并及时公布督查及处理结果。

(七)建立规范办学奖惩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牢固树立不规范办学的校长是不称职校长的观念,加大对办学行为的奖惩力度,把县域规范办学行为的情况纳入到“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督导考核体系”,在校长、教师的考核和评优评先中,对存在违规办学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具体奖惩办法附后)。

(八)建立社会监督制度。省教育厅将把规范办学行为的“八个严控”在省内主要媒体上公布。地、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机构要设立违规办学行为的举报电话,印发给所属中小学的所有学生和家长,并向媒体和社会公布,主动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监督。省教育厅设立的举报电话是:0851-5282726(基础教育处);0851-5282945(纪检监察室);0851-5282581(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办公室)。

三、破解“八个难题”,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八个突破”

(一)着力破解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难题。改进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按照“近、小、活、实”的原则,积极采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把传授知识同培育民族精神、规范日常行为、养成文明礼仪习惯等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红色经典诵读”、“五好小公民”、“五心教育”等主题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优美教室工程,不断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努力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实现新突破。

(二)着力破解实施素质教育不全面的难题。坚决纠正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重文化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培养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错误做法。要将体育、音乐、美术、科技、情感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内外教育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文体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扎实推进体育艺术 “2+1”项目,使每一位学生至少掌握2项体育技能、1项艺术特长,努力在推进全面育人上实现新突破。

(三)着力破解推进课程改革不深入的难题。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广泛开展优秀成果评选、交流、推广活动,深入探索适合我省学生实际的课程改革模式,促进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机衔接、层次递进。建立完善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完善本土化、原生态的农村课程和地方专题教育,打造精品特色。大力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教材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积极倡导启发式、问题式、参与式等低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模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改变以挤占学生休息和睡眠时间,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低质量高负担的教学方式,努力在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四)着力破解教育质量评价不科学的难题。健全完善对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义务教育以县为单位,普通高中以市(州、地)为单位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突出过程性评价,强化对学校进出口成绩的管理,以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实行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性增量评价,用增量考核教师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学生成长记录登记制度,注重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的综合评价,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在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上实现新突破。

(五)着力破解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难题。建立开放型教师培训体系,及时启动并实施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教育教学名师培训培养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中小学教师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激励计划等,通过科学有效的培训和帮教带活动,转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深化教师集体备课研讨制度,深入开展优质课、示范课评比活动,加快构建合作型学习型教师团队,努力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上实现新突破。

(六)着力破解对特殊学生帮教不重视的难题。强化学校和教师都有责任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意识,关爱学困生、行为偏差生、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全面分析诊断“问题”因素,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探索分类作业、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坚决纠正学校和教师把重点放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而忽视其他大多数学生发展的错误做法,努力在人人能成才上实现新突破。

(七)着力破解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的难题。引导学校将工作重心由改善办学条件转移到提高办学水平上来,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立足学校已有的发展基础和传统特色项目,融入地方民族特色,推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在办学特色上大胆探索和实验,打破千校一面的现状,使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一所学校就是教育改革的一扇窗口,努力在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八)着力破解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难题。以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契机,改善城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实施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分步实施学区化、城乡学校联盟、薄弱学校托管等一系列区域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创新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在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坚决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件大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要以对学生、对社会、对民族、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实践“低负担高质量”的发展模式,推进我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原已发文件相关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附件:贵州省规范中小学办学奖惩办法

二〇一一年三月三十日

下载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落实黔教基发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落实黔教基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