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贯彻落实省教育厅规范中小学校历和作息时间安排的实施意见
关于贯彻落实省教育厅规范中小学校历和作息时间安排的实施意见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08-9-2 19:52:47访问次数:415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学校:
为规范中小学校历和作息时间安排,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根据《四川教育厅关于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历和作息时间有关规定的通知》(川教基〔2008〕60号)的精神,现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各县(市、区)严格按照我局每年制定的全市统一校历安排教育教学活动。
二、除初、高中毕业年级之外,其他年级一律要严格执行我局制定的校历和作息时间规定,实行五天工作制,学校和教师不得占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以及课外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平日除寄宿生外,不得组织走读生集体到校晚自习。
三、初、高中毕业年级补差、补习的具体规定。
(一)鉴于高考提前到6月上旬举行,针对高三年级教学计划偏紧、教学任务较重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学生自愿且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前提下,高三毕业年级学生确需组织课外辅导的,学校可在周六组织培优补差;高二即将升入高三毕业年级的学生暑假期间确需补课的,学校可组织不超过两周时间的学生补习,时间安排在暑假开始之日起两周内完成。
高三毕业年级周末培优补差和暑期补习须由学校向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并报设区市教育局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二)初中毕业年级是否同意组织补习,由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做出统一规定。若确需组织补习的,原则上学校可在周六组织适当的补差和各种特长班兴趣活动,但考虑到暑期天气炎热和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暑假期间不得再组织初二升初三学生集体补习。
(三)依照上述规定经批准组织的周末补差和暑期补习活动,公办学校不得向学生收费,所需经费由学校统筹安排或向当地政府申请财政补贴,对于违反规定收费的要按教育乱收费给予严肃查处;民办学校经批准组织的周末补差和暑期补习活动所需经费可作为正常教育成本列入学费,按规定报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学校要加强周末培优补差和暑期补习期间的安全管理,确保不出安全事故。
四、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有关文件及省、市的有关规定精神,严格审核学校提交的周末补差和暑假补习申请,组织有关人员对辖区内初、高中学校进行督查,及时通报不按规定补课或违规补课的学校,直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省教育厅和我局将不定期对中小学补课情况进行明察暗访,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对执行中小学校历和作息时间有关规定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违反规定的学校,不得参加省、市级评优和晋级等活动;对于已被认定的达标、示范性高中,省教育厅将视其违规情况分别给予通报限期整改、黄牌警告直至撤消其称号。
南充市教育局
二○○八年九月一日
主题词:教育 学校管理 意见
第二篇: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意见
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
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意见
苏教规〔2010〕2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目前,我省义务教育进入了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阶段,高中阶段教育已经普及,各市普通高中学校都得到迅速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全省基础教育需要营造规范、公平、和谐的制度环境,促进各地基础教育学校的共同发展和整体提高。
为此,现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苏办发〔2009〕24号)精神,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普通高中(以下简称“高中”)学校招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依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的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一律就近入学。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学校招生规模与适龄儿童居住情况合理划定公办学校施教区,保障辖区内每个适龄儿童具有一个就近的公办学校学位。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可以自主决定招生范围与招生规模,招生规模应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核准。
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进行任何形式的招生考试或测试,也不得以“奥数”等竞赛或获奖证书作为依据“择优”进行招生录取,更不得以举办“实验班”、“双语班”等各种名义进行招生、分快慢班。招收体育、艺术类特长生的学校,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体育、艺术专业水平测试和录取,学校不得单独进行体育、艺术专业水平测试和录取。
二、加强高中招生计划的管理
高中学校必须按照计划招生。招生计划每年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编制,在当年“中考”报名前向社会公布。
涉及跨省辖市的招生计划,由学校所在地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商相关市同意后编制。跨省辖市招生的招生广告(含纸质、广播
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需与招生计划相符,到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公办高中一律不得跨省辖市招生。
所有高中学校要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招生,不得超计划招生,更不得无计划招生。
三、规范高中招生的程序高中应按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中考”与招生程序招生。
公办高中必须通过“中考”招收录取学生。公办高中不得以任何名义招收没有参加“中考”的学生;不得举办初高中“直升班”;不得举办“高考复读班”或招收 “复读插班生”;也不得接收民办高中的学生借读、转学。
任何高中学校不得以各种名目在“中考”之前提前招生,干扰初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所有高中新生必须经市级招生工作管理部门办理录取手续,跨省辖市招生的在生源地市级招生工作管理部门办理录取手续。
四、热点高中要扩大招收指标生
四星级高中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热点高中学校,须将不低于招生总数50%的招生指标,平均分配到当地所有的公办、民办初中。鼓励和支持民办高中也招收指标生。
指标生的分配方案与招生办法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五、支持和规范民办高中的招生
民办高中与公办高中享有同样的招生权利,各地应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将民办高中招生统一列入招生计划。招生数、招生范围应尊重民办学校的意见,在学校实际办学能力的范围内,根据情况核定。
民办高中可自主决定招生范围。招生范围和招生人数都应按本文第二条规定列入招生计划,按计划招生。
民办高中可以与公办高中一样通过生源地“中考”招收录取学生,也可以在“中考”之后自己组织招生考试。但必须按本文第三条的规定,不得在“中考”之前提前招生,并应履行录取手续。
公办高中与民办高中的招生应分开,不得相互代招。公办学校不得参与民办学校的招生。民办学校不能以举办、参与举办或参股的公办学校的名义进行招生,也不得为公办学校招生。
六、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高中招生的管理
高中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或举办国际课程班,均需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未经审批,一律不得以中外合作办学或国际课程班名义招生。经过审批的招生均按本文第二条、第三条、第五条规定执行。
七、高水平体育运动员定点招生
省教育厅认定的省级体育特色学校(名单另行公布),可以按照认定的项目和水平标准面向全省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学生。招收外市的运动员学生数不得超过当年招收的运动员学生总数的一半。相关招生计划、宣传、录取、学籍等手续参照民办高中的要求办理。
所招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名单须经过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审核,经审核同意的学生方能取得学籍。
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因故不能从事体育专业训练,外市的要转学回户籍所在地就读。
八、高中学籍实行电子化管理
全省建立统一的高中学籍电子管理系统。实现中招系统与高中学籍管理系统的数据对接。
各高中学校招收的学生,须由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在全省高中学籍管理系统中电子注册。通过电子注册,方可取得学籍。不符合高中学籍管理规定和本文规定招收的学生一律不予注册。
没有取得高中学籍的学生,不能作为在籍生参加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不能作为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
本《意见》从下发之日起执行,原有相关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二〇一〇年一月五日
第三篇:灌南县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
灌南县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灌部省市属单位: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灌南县“十二五”发展规划,推动全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现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力打造教育强县,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县,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发展目标
今后十年,灌南教育将全面实施“优先发展、资源优化、队伍提升、质量强教、品牌创建”五大战略,同创教育强县,共享幸福教育。2011年,力争完成教育现代化创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12年,争创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逐步实现均衡发展;2015年,力争建成10个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全县教育投入、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位居全市上游;2020年,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力争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实现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
1.办学活力显著增强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三个优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至2012年,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教育教学奖惩激励机制不断完善,教干教师统筹管理机制、办学行为政府督导机制、社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办学体制逐步优化,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至2015年,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公共教育投入机制更趋完善,政府依法管理和学校自主办学的协调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竞争力明显增强。
至2020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办学体制逐步优化,现代学校制度不断健全。
2.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进一步加大学校建设和布局调整力度,推动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差距。至2012年,实现省、市、县、校四级网络高速互联,实现校园网全覆盖。达省定优秀标准的学校和义务教育阶段现代化学校建成比率位居全市上游水平。公办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优质普通高中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有实行小班化教学的实验学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拨付按班额50人标准执行。所有学校无分重点班、快慢班现象,热点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名额达到70%以上。向学生免费开放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体设施和社区教育中心等场所。建成县教师研修中心,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幼儿园教师具有专科学历的比例达45%,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0%;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85%,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30%;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75%,其中研究生学历达1%;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8%;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达8%,“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2%以上。至2015年,50%的学校建成综合数字化校园。达省定优秀标准的学校占60%以上,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建成现代化学校比率达70%以上,所有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优质普通高中标准。建成校级特色研训基地20个以上,形成完整的教师培训体系。全县幼儿园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9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40%;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95%,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60%;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5%,其中研究生学历达5%;普通高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9%,研究生学历达12%;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学历的比例达97%,研究生比例达12%,“双师型”教师达74%以上。中小学每个主干学科要有1名以上特级教师,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每校至少有1名市级骨干教师。实施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将一批特级教师培养成为“江苏人民教育家”。
至2020年,实现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并辐射到社区教育等工作的全方位数字化网络。达省定优秀标准的学校占80%以上,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建成现代化学校比率达90%以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全县幼儿园、小学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60%、90%以上,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分别达到8%、20%、2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78%以上。各级各类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培育出省内一流的教育教学管理专家4名左右,力争培育出全国知名教育专家。
3.基础教育高位发展
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至2012年,全县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94%;小学入学率、巩固率100%;三残儿童入学率99%,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9.8%以上;外来务工农民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高中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4%以上;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以上。
至2015年,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全县学前教育入园率达98%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100%;高中段毛入学率达95%以上;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其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全免费比例达50%以上;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8%以上;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以上。
至2020年,实现学前教育优质足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职业高中优质多元、民办教育运行规范、特殊教育健康完备的发展目标,优质普及15年基础教育。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60%以上;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25.8%以上;残疾儿童少年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全免费比例达95%以上。
4.教育质量快速提升
“以县为主”的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形成,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都达省定标准。教育公平有效保障,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实现“改善办学条件有新要求,控减优生流失有新办法,教育教学质量有新提升”的目标。
至2012年,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并达到省优质园标准,村级幼儿园达到合格园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基本达到优质均衡,教育质量综合评估跨入全市前列。创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2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2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2个、市级社区教育中心3个、市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2个。
至2015年,至少建成1所0—3岁教育机构;所有幼儿园均达省合格标准,其中省优质园达70%以上,市优质园达9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全面达到优质水平,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水平在全省确立领先地位。创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3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3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3个、市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4个。至2020年,省优质幼儿园达90%以上,0—3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水平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建设1所国内一流的中等职业学校和3个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建成6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6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8个市级社区教育中心。
三、推进措施
(一)坚持教育公平,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发展教育是政府最重要的公共职能,保障教育投入是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措施。
1.快速发展质优量足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高标准普及。2015年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以上(城镇99%以上,农村95%以上);2011年起新增幼儿园必须按省优质幼儿园标准建设。2012年,每个乡镇至少办1所达省优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建成合格园,全面消除无证幼儿园;2015年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0%以上,县域公办园达70%以上;2020年省优质幼儿园达90%以上。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预算内安排生均公用经费达规定比例。明确公办幼儿园独立法人资格,小学附属的幼儿园独立建制,依法进行法人登记。实施“园园通”工程,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信息化水平。凡新建住宅辖区需配套建设幼儿园,房地产项目分期开发建设的,配套幼儿园必须在完成项目开发总量50%前建成,或由开发单位出资委托教育行政部门同步建设。幼儿园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小区综合验收,不得办理产权登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配套幼儿园用途。民办幼儿园按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在保证发展基金提留比例25%的前提下,根据幼儿园生均培养成本合理收费。严把各类保教人员入口关。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等均应取得相应岗位任职资格,实行持证上岗。新进人员心须具备相应任职资格。现尚未具备有关任职资格的在职人员,要通过在职培训等方式在三年内取得任职资格,逾期一律不得继续履岗。重视名园长和名教师以及特级教师的培养,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缩小城乡之间学前教育差距。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逐步实行园舍独立、财务独立、管理独立、人员独立。提高保教水平,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2.努力构建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完善以县级政府为主导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缩小义务教育城乡、校际、学段之间差距,努力优化并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学校校舍、场地、师资队伍、设施装备等建设。教育质量、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办学条件、保障能力建设等取得显著成效,义务教育公平度、满意度大幅提高。建立城镇支援农村的工作机制,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建立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提供管理服务制度。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优质特色发展,鼓励办名校、出名师、育名生。整体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逐步解决大班额问题,推进小学每班35人、初中每班40人以下的小班化教学,义务教育阶段严禁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每个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并完成学业,村委会、居委会发现适龄儿童少年未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乡镇政府应会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采取措施,共同做好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复学工作,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确保义务教育全覆盖。完成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创建任务,打造苏北特殊教育的窗口学校,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
3.全力打造优质特色的高中教育。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加大学科、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建设和投入,努力做到高中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每班班额45人以下,并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树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质量观,及时调整教研和教学策略,提高教研、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加快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普通高中自主发展能力,鼓励学校立足传统文化、地域特点、学生发展要求与教学现状,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和教学特色的普通高中。大力推进学校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规范办学行为背景下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到2015年,全县所有普通高中均达到优质高中办学标准,争创五星级高中1所、四星级高中3所。
4.大力支持合法规范的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布局,高位发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健全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强化对民办学校的督导评估。规范民办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确保民办学校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探索建立民办学校风险保证金制度,促进民办学校行业自律和规范办学。依法取缔在教育现代化创建中条件不达标的学校。坚决清理无证办园、办班、家教等非法办学行为。大力开展优质园创建活动,提升办园水平。批办一批办园条件达市优标准的民办幼儿园,在教学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纳入公办园同步管理。
5.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富民为主题、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引导职业学校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科学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支持学校设置职业技能人才紧缺专业,提高专业设置和地域经济建设的吻合度。拓展中等职业学校服务功能,面向初、高中毕业后(“两后”)、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在岗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研究,形成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衔接贯通。推进职业教育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的平台。积极创建省内知名校园,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5至7名国家、省级教学名师,形成一批职业教育领军人物。加强学校专业建设,主干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群不少于专业总数的二分之一,所有主干专业均成为国家、省级示范专业;所有专业均有对口、稳定、符合学生实习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达70%以上;建成两个以上国家或省级实训基地,形成有机融合、配套完善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实施5门以上体现专业特色的项目课程。
6.积极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网络。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目标。推进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扩大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拓展其教育服务功能。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生活等教育,构筑社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实施学习型社区建设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以社区教育中心校为载体,集文化活动中心、科普活动中心、农技、劳保、老年活动中心等为一体,优化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整合培训项目,实施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统筹协调、合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培训,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争创江苏省新型农民培训先进县。
(二)加强统筹规划,实施资源优化战略
1.科学制定规划,优化布局调整工作。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人口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域特点、教育发展水平等实际,科学规划调整学校布局,推进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至2015年,撤并80%的教学点,每个乡镇保留1-2所完小,逐步撤并效益差、质量低的初级中学,闲置校舍可办成社区教育中心、幼儿园、社会实践基地。坚持统筹安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集中投入,优先改造义务教育阶段校舍质量相对较差、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做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的运营和管理工作,丰富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基地育人功能。
2.加大经费投入,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国民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确保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生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县财政保障范围,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逐步提高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投入的机制。不断增长生均公用经费,并逐步达到省平均水平。积极开展学校债务化解工作,逐步清除公办学校的历史债务。进一步确立教育技术装备服务教学、融入教学、促进教学的思想理念,对照《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在达二类标准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加快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在强化装备建设的同时,指导学校科学使用、维护、补充教育技术装备,切实解决教育技术装备投入、建设、配置、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发挥资源效益。
3.优化配置师资,构建均衡教育体系。实行中小学教师统一管理制度,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科学核定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根据当地财政收入状况认真制定增编计划,适应城乡一体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及小班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总结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及时调剂教师编制,每所学校生师比、教师学历均达到省定标准,优化教师学科结构,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编制使用要向偏远乡镇、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适当倾斜,适当增加小班化学校教师编制。实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和竞争上岗制度,建立健全校长培养培训、任期考核、定期轮岗机制。
(三)强化师资培训,实施队伍提升战略
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在全县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以“比学习,创一流素质;比团结,创一流队伍;比服务,创一流作风;比效能,创一流业绩;比奉献,创一流形象”为内容的“五比五创”主题教育,增强教师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其人格魅力和学识水平。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将师德建设工作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行师德建设一票否决制度,定期评定师德标兵和师德模范。
2.健全教干教师培训体系。将教干教师培训经费专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教干教师培训投入,并向特殊教育和农村教师倾斜。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培训,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以会代训、以考代训、以研代训、以课代训、以赛代训”的“五训”机制,注重校本培训,实行每三年一周期的教师和校(园)长全员培训。加强在职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县教师研修中心和计算机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完善县、镇、校三级教师培训网络。高度重视农村教师培训,以提高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为重点,对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实行订单式培养或培训。加强班主任培训,注重民办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强化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继续做好“333”工程,大力实施骨干教师、名师、特级教师和“江苏人民教育家”教师梯队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3.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完善学校分配制度,建立与业绩紧密联系、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奖惩激励机制。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引进竞争淘汰机制,强化教干教师绩效考核,逐步建立教干教师合理流动和不合格教师转岗、退出的管理机制。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完善并落实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农村任教。立足教育公平,严格编制管理,强化县级统筹,在一定区域内统一配置师资,逐步实现教师人事关系由“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坚持向偏远农村学校倾斜,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对长期在农村任教的教师给予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政策倾斜,对贡献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
(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质量强教战略
1.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坚持以课程领导理念为指导,县域统筹,全面规划,均衡推进全县中小学的课程建设,构建具有我县特色、突出学校特点、适合学生发展的三级课程体系,增强课程与教学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形成具有灌南地域特色的课程文化。坚持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实行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到2015年,建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基础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实现学校、学科、内容全覆盖。探索高中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建立拔尖学生特殊培养制度,实行特殊人才特殊培养。
2.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强化课程教学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和问责制度,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做到减负增效。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严禁教师有偿家教。规范社会教育机构办学行为。引导家庭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和正确人才观,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学习生活,尊重和保护孩子有益的兴趣爱好,充分保障孩子的休息时间。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责任与保障机制。
3.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切实把德育融入各类教育,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首要地位,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坚持健康第一,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养成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加强美育,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进课堂。重视学生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县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教育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4.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改变分数至上的片面做法,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关注拔尖创新人才个性特征,鼓励数量更多、素质更好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科学制订学校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发挥教育督导评估作用,建立科学、公正、权威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评估体系和督导制度。
(五)深化管理创新,实施品牌创建战略
1.深化教育管理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发挥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行业准入、资金拨付、信息服务等方面作用,宏观管理全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质量、结构,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责任。健全分级管理机制,落实县级统筹,县、镇、村(居委会)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发挥乡镇在参与支持义务教育中的作用;健全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2.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健全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构建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督促民办学校规范董(理)事会运行方式和决策程序,确保校长依法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权,确保党组织在民办学校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推进民办学校工会组织建设。
3.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加快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确保2012年前全面完成“校安工程”三年规划中的校舍改造、加固任务。强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公安、教育、工商、文化、卫生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制定具体、明确的校园安全标准体系,推动校园安全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完善物防、技防设施,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严格实行安全稳定工作“一票否决制”,强化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健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教育信访工作,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预防和控制重大信访、安全责任事件的发生,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
4.强化特色品牌建设。以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为契机,全面提升教育品质,加大投入,积极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坚持以构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总体目标,以提高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为主要标志,以打造优质而富有内涵的“灌南教育”品牌为推进重点,以创建“省优质园”、“星级高中”、“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等为抓手,扎实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在促进全县教育均衡的基础上,确立“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发展思路,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学校品牌”思路,鼓励每所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培育特色项目,推动学校形成特色品牌,打造国家、省、市知名的教育品牌。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以有效的组织实施保障教育的优先发展;完善政策引导机制,以科学的制度和政策推进教育的优先发展;完善考核问责机制,以有力的监督考核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乡镇政府及县级部门要切实履行在学校建设、控辍、资源重组等方面的责任。
(二)科学规划,强化落实。切实抓好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宣传和组织实施工作,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主体,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确保规划纲要顺利实施,特别是要确保我县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的目标顺利实现。
(三)优化环境,形成合力。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四)强化督导,高效评估。完善政府教育督导机制,加强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推进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坚持督政与督教督学、监督与服务指导并重,加强对乡镇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督导机制,建立督学委派制度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问责制度,不断提高监督与服务指导水平。
二〇一一年九月九日
灌南网,灌南吧,灌南交友,灌南贴吧,灌南论坛,灌南学校论坛,灌南便民服务,灌南房产网,灌南二手物品交易网,灌南人才网,灌南求职网,灌南315,灌南便民论坛,灌南便民网。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严格控制普通中小学校规模和班额的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严格控制普通中小学校规模和班额的意见
鲁教基字〔2011〕17号
各市教育局:
保持学校适宜规模和班额是尊重教育规律、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基础教育科学发展、均衡发展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各地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工作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学校规模和班额过大问题,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受人口规模变化加速、学校建设滞后、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影响,当前学校规模和班额过大问题仍然存在,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为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治理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0〕6号),保持我省普通中小学校适宜规模和班额,现就做好相关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控制学校规模和班额的目标和要求。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明确规定:学校的适宜规模为普通小学12至36个班、初中18至30个班、高中24至48个班、九年一贯制学校18至36个班,原则上不再设立24个班以下高中和规模过大的学校;班额为普通小学每个班级不超过45人,初中、高中不超过50人。《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管理规范(试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年)》亦提出了控制学校规模和班额的工作要求。各地要认真按照有关规定,强化工作措施,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基本解决学校规模、班额过大问题,努力保持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
二、认真落实控制学校规模和班额的工作措施。
(一)努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控制学校规模和班额的基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坚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实施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着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差距。各地要依据省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尽快组织力量摸清辖区内学校的达标情况,结合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薄弱学校消除规划,建立扶持薄弱学校发展的经费、政策和制度保障。尤其要重视薄弱学校校长和师资队伍的配备,采取切实措施鼓励优秀校长和教师到薄弱学校任职任教。要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学校合作共建的有效途径,帮助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
(二)科学规划普通中小学校布局。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和建设规划,方便学生就近接受优质教育,是控制学校规模和班额的关键所在。当前,学校规模和班额过大的主要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同时也有学校布局调整不恰当、学校建设滞后等方面因素。各地近年来开展的学校布局调整、合班并校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办学效益,但是部分学校在资源集中的同时,也出现了规模大、班额大的问题。市县教育部门要结合规划纲要实施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科学、合理确定当地学校布局规划。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必须坚持立足长远、实事求是、科学规划、依法进行,以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导向,注重提升办学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方便学生就学的需要,克服贪多求大的倾向,避免脱离实际、造成学校规模和班额过大。对于确需撤销或者合并的学校,应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对于原有超大规模、大班额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进行生源分流,加强控制和引导,使其办学规模和班额逐步符合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
(三)依法加快居民区配套学校建设步伐。各地要结合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进程,依法加强配套学校建设,落实政府办学的责任。城乡新建居民区配套学校建设应认真按照《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要求,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前置审核制度,保证配套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区配套学校建设标准,保证新建学校不低于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城市中心城区应该综合考虑区位特点、人口流动状况、群众需求等因素,要抓好学校改建、扩建工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不同层次教育的需求。
(四)合理调整学校招生范围和区域。各地应认真分析当前规模和班额状况,建立合理的疏导机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范围动态调整机制,监控学校的规模和班额变化情况,根据学校教育能力以及适龄人口分布和流动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学校的招生范围和区域,并根据人口变化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抓好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范围和规模的核准工作,严禁普通高中的超区域、超规模招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民办中小学校招生方式、招生范围等办学行为的监管,维护良好的教育秩序。明年秋季招生之前,各县(市、区)要完成对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范围和区域的调查、审核和调整工作,工作过程应注重听取群众的意见,调整后的各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范围和区域要通过报纸、网站、信息管理平台等形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三、建立控制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和班额的制度保障
(一)各地要将控制中小学校规模和班额作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落实政府办学责任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制定控制本地学校过大规模和班额的工作方案,健全各项保障措施。我厅将根据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在全省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全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评选、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评选、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等工作中突出控制学校规模和班额的工作情况,(二)实施中小学校规模和班额报告和通报制度,实时地对各地控制学校规模和班额工作情况进行监控。今年10月底前,各市要向我厅统计上报本地中小学校规模和班额情况以及控制学校规模和班额的工作方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统计,普通高中信息以市为单位进行统计,并填写统计表报我厅基础教育处(统计信息见附表)。各地学校规模和班额变动情况应随时报送。学校规模和班额信息采集报送要与基础教育学籍管理系统信息填报相结合,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力求信息准确、真实。我厅将对各地报送的学校规模和班额信息进行核实,定期进行通报。
附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校规模和班额信息统计表(略)
二〇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第五篇:电业局党委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安排实施意见
文章标题:电业局党委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安排实施意见
***电业局党委关于学习贯彻落实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安排实施意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全会,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
族人民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是我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为了深刻领会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根据*电党〔2006〕*号《关于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要求,局党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实质,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以“创建和谐企业,促进行业和谐,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切实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电力企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表率作用,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切实解决我局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人人了解全会精神,人人关心和谐社会建设,人人为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的良好局面,促进员工、企业、社会共同发展,实现企业、社会全面和谐。
二、任务目标
本次学习教育活动重点围绕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五个方面的具体部署以及六大原则等内容,按照“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学习,卓有实效”的工作要求,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宣传活动。要紧密结合实际,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融入到我局的各项工作,使全局各级干部、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供电企业上来,在全局上下迅速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高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和谐电力企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学习内容
《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及相关文件,特别要重点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四、学习形式
要通过集中学习、集中辅导、集中交流等多种方式,结合自学、独立思考与座谈交流,全面系统的组织各级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学习有关内容,推动学习不断深入。局党委将重点抓好领导班子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并采取党委会、中心组学习会和专题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深入学习。各单位党(总支)支部要通过“三会一课”、专题报告、座谈会、研讨班等途径,组织广大党员学习全会的基本精神。电业工会和局团委要充分发挥作用,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组织职工群众和团员青年中开展学习活动。此外,局基层党校要把全会精神纳入干部和党员培训中,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五、工作要求
㈠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各单位党(总支)支部要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立即行动起来,认真做出安排部署,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切实抓紧抓好对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效。要把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进行专题学习。要把创建和谐企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学习贯彻活动不断深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要率先垂范,带头学习,深入思考,自觉以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做好和谐企业的创建工作。
㈡加强舆论宣传和信息交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局党委宣传部要积极发挥舆论宣传的主阵地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利用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及时宣传我局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创建和谐企业,促进行业和谐,服务社会和谐所取得的新突破、新成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各单位党(总支)支部要通过开辟专栏、网上征文等形式,引导党员和职工群众学习,并注意抓好对学习活动的跟踪报道,积极组织职工向系统和地方的各级新闻媒体投稿,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宣传面和影响力。
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到建设和谐企业,促进社会和谐的各项工作中。
各单位党(总支)支部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深入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如何创建和谐企业、促进行业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服
务的重大问题,积极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全力以赴投身我局的改革发展事业,为保证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是要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和我局“百日安全竞赛活动”动员大会精神,始终把保障电网安全运行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不断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通过科技创新、建立健全电网安全预警体系和应急机
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故的能力,确保电网稳定运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巩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
二是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四个服务”宗旨,认真落实“三个十条”,推行标准化服务,不断拓展优质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深入开展“蒙电服务进万家工程”活动,继续深化和创新优质服务主题活动,不断提升品牌服务形象,完善优质服务常态机制,切实解决在供电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实现以服务巩固市场,以服务赢得市场,以服务谋求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优质便捷的电力服务。
三是要按照集团公司制定的实施“新农村、新牧区、新农电、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积极研究和探索农电发展的新思路,谋求农电发展的新局面,做好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是要把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推动我局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促进和谐成为我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价值观;
五是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企业出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严肃党的纪律,以党内和谐促进企业和社会和谐。把党的工作全面融入企业中心工作,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以享受工作、保证完成任务、追求卓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我局的改革发展取得新成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六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千方百计将职工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收入水平和工作、生活质量,解决好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努力营造稳定和谐、团结奋进的内部环境和氛围。
各单位、各部门的学习贯彻情况,请及时向局党委宣传部报告。
二○○六年十月二十六日
《电业局党委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安排实施意见》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电业局党委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安排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