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副研究员资格条件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副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
颁布日期 2011-03-2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资格标准
具有系统而坚实的教育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能及时掌握国内外教育管理研究的前沿成果,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具有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具有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本省各类高等学校在职在岗的教育管理研究人员。
具体包括:
(一)从事高等学校管理工作,实绩突出,具有较高的教育管理研究水平和丰富的教育管理研究成果的校级领导。
(二)在教学、科研、人事等管理岗位上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实绩突出,并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管理研究成果的人员。
(三)在其他部门管理岗位上工作并从事教育管理研究的人员,实绩突出,且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管理研究成果者,亦可根据需要申报评审。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学风端正,教书育人,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任现职期间,综合考核在合格(称职)以上。
任现职期间,在规定的任职年限基础上,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从下年起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谎报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者,延迟3年以上。对伪造学历、学位等情节特别严重者,取消其现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得博士学位后,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并受聘助理研究员职务2年以上。
(二)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并受聘助理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对本科院校中40岁以下的申报者,原则上要求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但对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教育管理工作15年以上,取得助理研究资格员并受聘助理研究员职务8年以上的人员亦可申报。
第五条外语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并在有效期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
(一)取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
(二)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三)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有关规定。
第六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具有开展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所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加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取得《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或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职称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取得省职称办、省教育厅统一颁发的合格证
书,均在有效期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
(一)取得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二)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七条基础理论要求
申报教育管理研究副研究员资格的人员,均须参加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基础理论课程考试,取得合格成绩并在有效期内。考试科目为: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管理学、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
第八条继续教育要求
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相关要求,任现职以来根据所从事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参加过相应的培训进修,及时掌握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能,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九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具有系统而坚实的教育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及时掌握国内外教育管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
(二)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负责学校某一方面的管理工作,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管理工作经验。独立起草过处以上管理条例文件或系部有关管理规章,并下发实施,取得较大成效,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影响。能为学校教育管理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学校教育改革的总体规划,在所负责的管理工作中善于开拓创新,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第十条工作业绩、成果要求
(一)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对教育管理工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运用国内外高等教育管理先进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对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提出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新思路,经实践行之有效,并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二)任现职以来,结合所从事的教育管理工作,在省级以上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对教育管理工作有积极指导作用、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简称研究论文,下同)4篇以上;或撰写正式出版的教育管理方面的学术著作l部,本人撰写8万字以上,同时在省级以上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2篇以上;
(三)管理工作实绩突出,获得过校级以上的奖励。第四章破格条件
第十一条破格申报条件
大学专科学历,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20年以上,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并受聘助理研究员职务6年以上,业绩显著,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年度考核至少有1次为优秀。
第十二条破格评审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第九条、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评审条件的前提下,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组织领导作用,成绩卓著。
(二)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第1条和第2,3、4条中的两条:
1.在核心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有1篇在本学科权威性刊物上发表;或者撰写正式出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1部,本人撰写8万字以上,同时在核心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3篇以上,其中至少有1篇在本学科权威性刊物上发表。
2.主持或主要参加省(部)级以上本学科研究项目1项以上,或市(厅)级本学科研究项目2项以上,并通过鉴定或已经完成准予结题。
3.获得过国家级奖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或市(厅)级一等奖以上的奖励2项以上(前三名)。
4.获得过省(部)级以上表彰。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三条从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转至高校教育管理岗位的人员,申报副研究员资格,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须在3年以上,且业绩、成果以教育管理研
究为主,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论文、研究成果可适当参考,在掌握上不超过总要求的三分之一。
第十四条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副研究员资格,不实行资历破格申报。第十五条
评。
第十六条
见.附录。
申报副研究员资格者应提交第三至十二条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送与本条件相关的材料要求、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若干问题说明等
第二篇: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副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 副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
第 一 章
总
则
第一条
资格标准
具有系统而坚实的教育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能及时掌握国内外教育管理研究的前沿成果,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具有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具有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本省各类高等学校在职在岗的教育管理研究人员。具体包括:
(一)从事高等学校管理工作,实绩突出,具有较高的教育管理研究水平和丰富的教育管理研究成果的校级领导。
(二)在教学、科研、人事等管理岗位上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实绩突出,并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管理研究成果的人员。
(三)在其它部门管理岗位上工作并从事教育管理研究的人员,实绩突出,且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管理研究成果者,亦可根据需要申报评审。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学风端正,教书育人,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任现职期间综合考核在合格(称职)以上。
任现职期间,在规定的任职年限基础上,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从下年起延迟申报。
(一)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谎报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者,延迟3年以上。对伪造学历、学位等情节特别严重者,取消其现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第四条
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得博士学位后,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并受聘助理研究员职务2年以上。
(二)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并受聘副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对本科院校40岁以下申报副研究员资格者,原则上要求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但对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教育管理工作15年以上,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并受聘助理研究员职务8年以上的人员亦可申报。
第五条
外语要求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并在有效期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
(一)取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
(二)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三)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有关规定。
第六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具有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所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参加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取得《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或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职称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并取得省职称办、省教育厅统一颁发的合格证书,均在有效期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
(一)取得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二)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七条
基础理论要求
申报教育管理研究副研究员资格的人员,均须参加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基础理论课程考试,取得合格成绩,并在有效期内。考试科目为: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管理学、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
第八条
继续教育要求
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相关要求,任现职以来,根据所从事的管理工作需要,参加过相应的培训进修,及时掌握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能,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
第 三 章
评审条件
第九条
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具有系统而坚实的教育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及时掌握国内外教育管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
(二)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负责学校某一方面的管理工作,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管理工作经验。独立起草过处以上管理条例文件或系部有关管理规章,并下发实施,取得较大成效,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影响。能为学校教育管理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学校教育改革的总体规划,在所负责的管理工作中善于开拓创新,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第十条
工作业绩、成果要求
(一)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对教育管理工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运用国内外高等教育管理先进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对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提出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新思路,经实践行之有效,并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二)任现职以来,结合所从事的教育管理工作,在省级以上刊物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对教育管理工作有积极指导作用、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简称研究论文,下同)4篇以上;或撰写正式出版的教育管理方面的学术著作1部,本人撰写8万字以上,同时在省级以上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2篇以上。
(三)管理工作实绩突出,获得过校级以上的奖励。
第 四 章
破格条件
第十一条
破格申报条件
大学专科学历,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20年以上,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并受聘助理研究员职务并履行其职责6年以上。任现职期间业绩显著,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考核至少有一次为优秀。
第十二条
破格评审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第九条、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评审条件的前提下,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组织领导作用,成绩卓著。
(二)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第1条和第2、3、4条中的两条:
1、在核心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在本学科权威性刊物上发表;或者撰写正式出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1部,本人撰写8万字以上,同时在核心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3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在本学科权威性刊物上发表。
2、主持或主要参加省(部)级本学科研究项目1项以上,或市(厅)级本学科研究项目2项以上,并通过鉴定或已经完成准予结题。
3、获得过国家级奖或省(部)级二等奖,或市(厅)级一等奖以上的奖励2项(前三名)。
4、获得过省(部)级以上表彰。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从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转至高校教育管理岗位的人员,评审副研究员资格,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须在3年以上,且业绩、成果以教育管理研究成果为主,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论文、研究成果可适当参考,在掌握上不超过总要求的三分之一。
第十四条
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副研究员资格,不实行资历破格申报。
第十五条
申报副研究员资格应提交第三至十二条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第十六条
与本条件相关的材料要求、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若干问题说明等见附录。
第三篇: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职务资格条件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
专业技术资格条件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科学、客观、公正评价我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人员工作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为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特制定本资格条件。
第二条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我省高等学校中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在职在岗人员。教育管理研究职务资格分为: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三条
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敬业爱岗,管理育人,取得现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以来考核均在“合格”以上。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申报或延迟申报:
1.考核中有“基本合格”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申报。
2.受记过以上处分或考核中有“不合格”者,延迟2年以上申报。受处分期间,不能申报。
3.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严重损失者,延迟3年以上申报。
4.有谎报学历、资历、业绩或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者,延迟3年以上申报。
第四条
外语要求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取得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申 报高级职务者须取得高级合格证书,申报中级职务者须取得中级以上合格证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考:
1.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2.具有外语专业专科以上学历。
3.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4.年龄在50周岁以上。
5.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6.经省教育厅审核确认在本行业本地区作出重要贡献及从国内外引进的有突出成就的人员。
第五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具有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所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取得省人事、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书或全国职称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考:
1.具有计算机专业专科以上学历。
2.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六条
理论知识要求
掌握高等教育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申报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资格人员均须参加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有关理论课程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
已取得教育类硕士以上学位并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修过规定科目且成绩合格者,相应课程可免考。
第七条
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现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以来,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等相关要求,根据所从事管理工作需要,参加过相应培训或进修。
第三章 助理研究员资格条件
第八条
学历资历要求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助理研究员资格: 1.具有学士学位,取得研究实习员资格4年以上。2.获得第二学士学位后,取得研究实习员资格3年以上。3.获得硕士学位后,取得研究实习员资格2年以上。
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教育管理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从事管理工作,经考察能胜任和履行助理研究员职责,可以直接认定助理研究员资格。
第九条
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要求
1.具有一定教育管理专业知识,了解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规律,能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2.具有一定管理工作经验,能胜任本岗位管理工作。
第十条
工作业绩要求
取得研究实习员资格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能独立完成本岗位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近两年内未出现过较大工作失误。经学校民主测评,优良率在70%以上。
2.结合本岗位工作,起草过有关管理文件、调研报告等。第十一条
科研业绩要求
取得研究实习员资格以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对本职工作有指导作用的研究论文1篇以上。
第四章
副研究员资格条件
第十二条
学历资历要求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5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2年以上。
本科院校40周岁以下申报人员,须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仅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须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8年以上。
第十三条
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要求
1.具有宽厚的教育管理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政策水平,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管 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规律,能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2.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较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能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明显成效。
第十四条
工作业绩要求
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思路清晰,富有成效。较好地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任务。近三年内未出现较大工作失误。经学校民主测评,优良率在70%以上。
2.结合本岗位工作,独立起草过高水平的管理文件、改革方案或撰写调研报告1项以上,经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3.注重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获得过校级以上表彰且考核有1次为“优秀”。
第十五条
科研业绩要求
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以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对教育管理工作有指导作用和较高水平研究论文4篇以上,其中本科院校申报人员至少1篇发表在教育类、社科类或管理类核心期刊。撰写正式出版的教育管理方面专著8万字以上,视同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篇(仅限视同2篇)。
第十六条
破格申报副研究员条件
(一)具备下列条件,可破格申报副研究员资格:
具有大学专科学历,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20年以上,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6年以上,业绩显著,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以来考核至少2次为“优秀”。
(二)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以来,除具备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外,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第1、2条和第3—4条中一条:
1.有一定的改革创新精神,工作经验在省级以上教育等主管部门工作会议上发言交流,或被省级以上教育等主管部门简报宣传,或收入省级以上教育等主管部门交流文集。
2.在教育类、社科类或管理类核心期刊发表对教育管理工作有指导作用和较 高水平研究论文4篇以上,其中本科院校申报人员至少1篇在本学科权威性刊物发表。撰写正式出版的教育管理方面的专著10万字以上,视同在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篇(仅限视同2篇)。
3.承担并完成省级以上主管部门的研究课题或工作课题,本人为主要承担者或组织实施者(前3名),或主持市级以上教育等主管部门研究课题或工作课题。研究成果有较大的改革创新力度,对高等学校管理改革有重要指导作用。
4.本科院校申报人员获得教育管理方面市(厅)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奖励1项以上,或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以上。高等职业院校申报人员获得教育管理方面市(厅)级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以上,或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以上。
第五章
研究员资格条件
第十七条
学历资历要求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副研究员资格5年以上。本科院校40周岁以下的申报人员,须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仅具有本科学历的须取得副研究员资格8年以上。
第十八条
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要求
1.具有宽厚精深的教育管理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政策水平,掌握国内外教育管理研究的前沿成果和发展趋势,熟谙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规律,能系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具有科学的决策能力、综合管理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和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具有指导中级教育管理人员开展工作的能力,开拓进取,在本校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
第十九条
工作业绩要求
取得副研究员资格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主持学校某一方面管理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思路系统全面,卓有成效。近三年内未出现较大工作失误。经学校民主测评,优良率在80%以上。
2.结合本岗位工作,独立或主持制订过学校重要管理文件、发展规划、重要 改革方案或撰写调研报告等2项以上,经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3.工作业绩突出,对学校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工作经验在省级以上教育等主管部门工作会议上发言交流,或被省级以上教育等主管部门简报宣传推广,或收入省级以上教育等主管部门交流文集;或本人因工作实绩突出获得市(厅)级以上表彰。
第二十条
科研业绩要求
取得副研究员资格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中第1条和第2—3条中一条: 1.在教育类、社科类或管理类核心期刊发表对教育管理工作有指导作用和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8篇以上。撰写正式出版的教育管理方面的专著20万字以上,视同在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篇(仅限视同2篇)。
2.承担并完成省级以上教育等主管部门的研究课题或工作课题,本人为主要承担者或组织实施者(前3名),或主持市级以上教育等主管部门研究课题或工作课题。研究成果有较大改革创新力度,对高校管理改革有重要指导作用。
3.本科院校申报人员获得教育管理方面市(厅)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奖励1项,或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高等职业院校申报人员获得教育管理方面市(厅)级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或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
第二十一条
破格申报研究员条件
(一)具备下列条件,可破格申报研究员资格:
具有大学专科学历,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25年以上,取得副研究员资格8年以上,工作业绩显著,取得副研究员资格以来考核至少2次为“优秀”。
(二)取得副研究员资格以来,除具备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外,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在教育类、社科类或管理类核心期刊发表对教育管理工作有积极指导作用和较高水平研究论文10篇以上,其中本科院校申报人员至少有4篇发表在本学科权威刊物。同时出版高水平的教育管理研究方面的专著1部(20万字以上)。
2.主持并完成省级以上教育等主管部门的研究课题或工作课题。研究成果有较大的改革创新力度,对高校管理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本科院校申报人员获得教育管理方面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奖励1项。高等职业院校申报人员获得教育管理方面省(部)级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高校教育管理研究高级职务资格不实行资历破格申报,中级职务资格不实行破格申报。
第二十三条
从其他单位调入高等学校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申报教育管理研究高级职务资格,须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满3年,申报成果中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论文、研究成果不超过申报成果的三分之一。
第二十四条
提供的论文须是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本专业论文,且可在“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论文数据库中查证到。“省级以上刊物”指省级以上有关部门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和高等学校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学报(须有ISSN或CN刊号)。“核心期刊”一般指论文发表时北京大学编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列的期刊。在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上发表的论文以及论文集收集的论文均仅作参考。专著或教材指有“ISBN”书号的正式出版物。
第二十五条
省级课题指列入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的课题和省教育主管部门立项的课题。
第二十六条
奖励指政府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的与本人现从事工作相关的奖励。
第二十七条
本资格条件中规定的学历、年限、数量、等级等均含本级。如本科以上含本科,5年以上含5年,1项以上含1项,三等奖以上奖励含三等奖。
第二十八条
本资格条件中年龄、任职年限、论文论著发表出版时间、项目结题时间均截止到申报上一年年底。
第二十九条
申报之日已办理退休手续或已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不属于申报范围(申报之日以省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申报材料报送时间为准)。
第四篇: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助理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助理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资格标准
具有较系统的教育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了解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观状及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具有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具有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本省各类美高等学校在职在岗的教育管理研究人员。具体包括:
(一)在教学、科开、人事等管理岗位上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实绩突出,并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管理研究成果的人员;
(二)在其他部门管理岗位上工作并从事教育管理研究的人员,实绩突出,且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管理研究成果者,亦可根据需要申报评审。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冢法律和法规,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学风端正,教书育人,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任现职期间,综合考核在合格(称职)以上。
任现职期间,在规定的任职年限基础上,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从下年起延迟申报。
(一)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谎报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者,延迟3年以上。对伪造学亏、学位等情节特别严重者,取消其现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一)具备下列条件者,可申报助理研究员资格:
1.具有学士学位,从事教育管理工作5年以上。
2.具有第工学士学位,从事教育管理工作4年以上。
3.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教育管理工作2年左右。
(二)具备下列条件者,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助理研究员资格:
1.获得博士学位。
2.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教育管理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外语要求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须在有效期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
(一)取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
取得合格证书,(二)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第六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具有开展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所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加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取得《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或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职称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取得省职称办、省教育厅统一颁发的合格证书,均在有效期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
(一)取得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二)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七条基础理论要求
申报教育管理研究助理研究员资格的人员,均须参加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基础理沦课程考试,取得合格成绩并在有效期内。考试科目为: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管理学、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
第八条继续教育要求
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相关要求,任现职以来根据所从事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参加过相应的培训进修,及时掌握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能,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九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具有较系统的教育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了解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观念及发展趋势。
第十条工作业绩、成果要求
(一)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具体从事学校某一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起草过有关教育管理工作的文件。在工作中善于开拓创新,所负责的工作富有创造性,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对教育管理工作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对所从事的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教育管理研究成果.积极提出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新思路,其研究成果对本部门的管理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任现职以来,在省级以上刊物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论文l篇以上;
(三)管理工作实绩突出,所从事的管理工作得到广泛好评。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一条从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转至高校教育管理岗位的人员,申报助理研究员资格,从事高校教育管本工作须在3年以上,且业绩、成果须以教育管理研究为主,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论文、研究成果可适当参考,在掌握上不超过总要求的三分之一。
第十二条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助理研究员资格,不实行破格申报。
第十三条申报助理研究员资格者应提交第三至十条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第十四条与本条件相关的材料要求、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若干问题说明等见附录。
第五篇: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题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课题
第二阶段工作总结
西斋中学课题组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创建于1946年,曾名“力行中学”,解放后先后办过初中、高中。1982年改制为全日制初中,1984年被评为松滋县首批合格初中,2004年被评为“荆州市教育科研实验学校”,2006年被评为松滋市首批“示范学校”,2008年被评为松滋市“文明单位”和荆州市“平安校园”。
学校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75人。在80名专任教师中,41人具有本科学历,34人具有专科学历,学历合格率达93.75%。学科科任教师专职化基本完成。省、地、市各级教育专业学术会员7人。有省级骨干教师1人,荆州市级骨干教师2人,松滋市级骨干教师19人。2004年荣获松滋市“优良教师集体”称号。
学校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和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学科竞赛捷报频传。2004年中考位居松滋市第3名,并多次荣获荆州市、松滋市两级“教育质量优胜单位”和松滋市“义教质量评估先进学校”称号。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0余人次,省级奖100余人,地市级奖300多人。培育出了象中考状元刘风云,初中物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级一等奖获得者张珂、毛麒军、宋家弛、镇华君等一大批优秀学生。
学校以“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坚持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追求一流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努力实现教师教学有特色,学生发展有特长的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问题的提出与前期工作情况
随着近些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增加,我国现有近1.5亿的农民外出务工,打工者数量还以每年超过500万人的速度增加。我市地处丘陵,人多地少,打工经济仍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数也逐年上升,离乡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身边,只能将子女留在家里,由夫妻一方留下照顾,如果夫妻双方外出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亲人照顾。由此,社会上出现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学生”。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学生人数约有1000万左右,而且这个数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势,调查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在家的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立足学校确立了《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这一课题。
我校为了管理和研究的方便,将留守学生划分为五类:一是普通型,即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常时间外出打工;二是回流型,即不适应外地学校生活中途转学回校;三是单亲型,即父母离异后子女只有单方监护或委托看管;四是半留守型,即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回来一次;五是寄宿型,即在校住宿的留守学生。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二年,第一阶段,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已完成方案制定、申报、开题等工作。第二阶段,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主要工作包括:
1、完成摸底调查,建立教育对象成长袋。
2、做好研究培训。
3、编制问卷,调查分析,写出报告。
4、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不定期进行工作交流。
5、课题阶段工作小结,邀请专家指导。
6、形成研究成果。下面就是对前期工作的具体汇报:
三、我校“留守学生”现状
我校近三年留守学生情况:2007年全校共有学生1361人,其中留守生915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7.2%,普通型 412人,回流型14 人,单亲型57人,半留守型82人,寄宿型350人;2008年全校有学生1232人,其中留守生947人,占总人数的76%,其中普通型 428人,回流型18 人,单亲型66人,半留守型89人,寄宿型346人;2009年全校共有学生1106人,其中留守生955人,占总人数的86%,其中普通型455人,回流型35人,单亲型70人,半留守型70人,寄宿型325人。
问卷调查:近三年来,我们对上述学校留守学生共发出问卷调查表1050份,回收997份,涉及16个问题10个方面。
综合分析:一是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成长: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或寄养在亲戚家里。承担监护孙子(女)的祖辈文化水平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等。有的长辈管教不严、一味纵容,有的长辈不辩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骄”、“娇”二气十分严重。有的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靠学校,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不少家庭的老人信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二是“真空时段”影响学生成长:双休日或节假日是留守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另一方面与祖辈间因认知代沟、心理代沟而缺少沟通,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三是亲情缺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留守学生孤独、自我封闭、情绪异常,甚至产生仇视心理。四是不良品行危害学生的正常发展: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家长,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零花钱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玩物丧志。甚至有少数“留守学生”出现乱花钱,爱上网,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成了“问题学生”。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五是学校教育的“困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周一至周五还好办,但是一到了双休日,老师就感到鞭长莫及。出了问题找不到监护人,许多“留守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强,加上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太多,学校老师不敢采用严厉措施。学校虽对“留守学生”指定老师管理,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教学压力大,任务重,老师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1、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①.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领导领导小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课题研究小组,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与研究。②.建立研讨、交流制度: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结,举办一次“代管家长”会,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③.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学校考核内容,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留守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④.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把强大的教育合力渗透到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爱。
2、建设“代管家长”队伍:学校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积极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的主要职责有:①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 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②关怀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亲情的缺失。③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④学生中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⑤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3、拓宽育人途径:我校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坚持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行为,以丰富的活动发展能力,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以优质的服务保障成长。①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定期邀请市心理咨询师到校为全体师生和家长开展心理讲座和辅导;②积极开展活动,促进“留守学生”的管理。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为留守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每年清明前后组织学生给革命烈士纪念碑扫墓。积极地开展各项活动,有利于消除“留守学生”孤单、悲观的心理阴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老师同学的关爱,使他们愉快生活,安心学习。③开办家长学校,把学校教育延伸到留守学生的家庭。④开展励志勤学活动,激励广大留守学生刻苦专研,奋发向上。
4、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与成长记录袋:我校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了档案,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5、实施留守学生寄宿制度:我校为解决住校生问题,多方筹资兴建了男女生公寓两栋,专聘两位辅导员分管男女生,开辟留守学生特别服务,指导留守学生自理生活,从生活到学习全方位管理服务。
6、开通亲情热线:为了让留守学生与外出父母有交流的机会,学校在政教室架设一部专线电话,保持24小时畅通,经常让学生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与家长亲切交流。各班还建立了留守学生生日统计表册,每逢学生生日,各班都会采取适当庆贺形式给予生日祝福。
7、家校联系卡 :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以全面了解代理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建立家校之间全面了解,及时沟通,迅速反馈,共同交流的桥梁。
8、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期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及时向代理监护人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9、设立留守学生信箱:学校专设留守学生信箱,学校政教室及时对信箱的信件进行研究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10、坚持“三关、三育、三优先”教育管理原则:三关即进校报名关,课堂点名关,离校谈心关;三育即为人处事教育,基本道德教育,亲情感恩教育;三优先即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活动参与优先。
11、假期跟踪管理:针对留守学生节假日无人管的现象,学校成立节假日留守学生关爱专班,经常走村窜户深入留守生家庭,给予经济帮扶和学习指导,让留守学生放假不放学。
五、主要成果
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生活习惯明显好转。课题研究之前课题组的调查资料显示:我校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学生的生活习惯很差,多数人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修指(趾)甲、不换衣服、不扫地、不理被盖等。有的长期不吃早饭。但经过近二年的养成教育、培训、矫正,这些留守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良生活习惯得到了有效的矫正。寄宿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诸多不良生活习惯有了根本的好转。
2、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持之以恒的心理辅导、疏导,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厌学心理得以有效控制;持逆反心理的学生人数较以前有很大幅度的降低;孤僻、闭锁等心理障碍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学生吴某某,论学习成绩,他应该是一个中等生,但他遇事总爱猜疑,从而与本班同学和个别科任教师的敌对情绪很重,经常与班上的同学发生矛盾,有意扰乱课堂纪律是家常便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全班63人中就有37人联名写信到学校信箱,要求校长把该生调出本班,当班主任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对该生各方面和情况进行了再一次的全面调查,发现该生的问题出在了心理上,必须通过“治心”来“治行”,为此,班主任和政教室对该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心理辅导,多次有意在学校文体活动中安排他担任重要角色或者专门为本班参加活动的其他同学服务,让他体会到为他人服务和他人为自己服务的不同心境,从而在服务与被服务中改变他的不良心理,改善他与班上同学之间的关系。一年后,再调查结果显示,全班有89%的学生明确表示“我现在愿意跟他一起学习了”,有85.%的学生明确表示:“我愿意与他交朋友”。
3、不良性格、行为得到了有效矫正。
近三年的教育转化,我校90%以上的留守生以前所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暴躁等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的矫正。他们与家长、同学、教师交流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亲和度明显增强,有心事、遇困难和挫折时比以前更爱找同学和老师帮助。有很多留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他们总是争先恐后,积极为班级争取荣誉;以前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控能力差,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也得到了基本扼制,学生之间的吵架、斗殴行为明显少于过去,近三年来,我校留守生中没有出现过违法行为,校风班风明显好转。
我校06级5班留守学生雷某某,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该生父母均长年在成都打工,一年半载都很难回家一次。刚进初中校门时,凡事随便,自高自大,贪玩好耍;为人油腔滑调,并经常唆使同学违犯校规校纪,充当“肇事幕僚”,行为习惯差;学习上拖拉懒散,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踏实,常常一知半解却又自命不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骄傲自满,不思进步,偏科现象严重,经过班主任李老师两年的教育引导,该生变化甚大,谦虚有礼貌,基本改变了以前的不良性格和习惯,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并能自觉维护班规校纪;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勤奋踏实,与教师的交往明显增多,能注意时间安排,劳逸结合,克服了偏科现象,发展全面,最终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松滋二中。
4、学业成绩有明显的上升。
在学业上,通过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绝大多数留守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足,习惯好;课堂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学业科平成绩大幅提高。2009年,我校考入松滋一中53名学生中,就有22名是留守学生,并且有3名学生进校时曾是有名的“学困生”。
学生黄某某就是一个成功的个例,该生是中途转入我校的“学困生”,初入校时,该生厌学情绪浓,行为习惯差,但其身体素质好,爱好音乐且智商较高,只因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无力监管,逐步变得懒散厌学,经常夜不归宿,与社会上一些闲杂人交往过密。鉴于这些情况,班主任对他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育转化方案,一是经常找该生谈心,帮助他分析困难、找原因,给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转变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二是吸收他为音乐兴趣小组成员,鼓励他参加活动,以发挥其唱歌弹唱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转化,该生学习成绩提高得特别快,而且行为习惯也明显好转。在中考中顺利考入松滋一中。
5、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①课题研究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参研教师在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参加了多次各种形式的培训,进行了多次的教育实践和总结提炼,已掌握了一套教育、矫正、转化这类学生的有效方法,全面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②课题研究加快了我校教育科研的步伐,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绝大多数教师对教育科研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投身教育科研的热情也空前高涨,③形成了一批成果性论文。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李萍、赵业雄、唐汇双、陈浩瀚、邱丽、黄万军等教师的十多篇有关留守生教育的论文获省地市奖,学校收集教师相关论文近百篇,开展针对性课堂教学达30节,有的还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
六、困惑与思考 困惑:
1、家庭监护软弱无力。
监护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其本身教育程度有限,还要参加生产劳动,有的要同时监管几个家庭的孩子,可谓身心疲惫,力不从心,或是俳徊于隔代教育溺爱的误区。
监护人是其他亲属的,往往“深不是,浅不是”,只顾吃、穿,而其他不管。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外,往往长辈或亲属监管不力,因而这些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学校难以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配合,只是学校孤军奋战,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3、社会管理有“空区”。
节假日对留守学生来说仍然是个管理“空区”,学校由于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个留守学生管理到位,而社区、村组对留守学生监管几乎为零,仍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和人力财力大量投入。
下一步工作思考: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关爱留守学生,学校责无旁贷。
2、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形成合力。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建议家长节假日尽量与子女团圆,让他们享受家的温暖。
3、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积极争取并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机室的管理力度,严禁未成年人进入“三室两厅”,努力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与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把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扎实落实。
我校在留守生教育管理方面,虽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工作才刚刚起步,认识还很肤浅,做法还很不成熟,我们希望借此良机,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和斧正,得到各位同仁的关心和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对留守生倾注更深的情,给予更多的爱,就一定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