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职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且需要一支严谨的教育规律、懂科学管理,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教育管理队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髙等学校教育管理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孽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任务更繁重和复杂,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題也日趋显现。一方面,骨干队伍老龄化,青年队伍不稳定,“断层”乃至“断代”严重。预计今后三五年内,高校中层及其以上管理人员将出现“代际交替”的困难。另方面,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与高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队伍中大部分虽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但多数缺乏系统现代管理学知识,对高等教育管理基本规律、特点了解与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尤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管理的新问題研究甚少,管理工作就总体而言还没有超越经验管理的水平,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管理方法也还停留在旧模式上,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尚缺乏相融的主动性和发展的适应性。
上述问题成因,除教育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长期未获得充分认识和正确评价,管理人员与教师在有关工资待遇、职务职称等政策问题不相协调,高等学校内部对管理队伍自身的管理也不够完善外,最根本的是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和模式的缺陷所致。
高等学校现行人事管理制度,是在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下形成的;显然已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方兴未艾的高校综合改革虽然把人事制度改革摆在重要地位,进行了开拓性的改革探索,但由于与大环境的改革未同步协调进行,因而传统体制的许多积弊并未消除。主要有:一是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离校对人才的配置缺乏启主性。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几乎集宏观、微观于一身,一定程度上造成用人与治事两相脱节,加上职务任用上的终身制和人员的单位所有制,使高等学校对管理队伍的建设无法根据办学实际通过竞争选择达到自我调节优化。二是管理人员的考核任用缺乏竞争性。优秀人才不易脱颖而出,被任用者缺乏强的内在动力和危机感,而群众参与程度不高,互动效应也不足。三是管理方式简单划一,缺乏科学性,传统人事制度对各类事业单位性质、职能和人才成长规律不加区分,管理人员统一按党政机关干部的模式、标准和办法进行管理,不仅造成学校管理机构高度行政化、机关化和形成“官本位制”,许多学校管理机构臃胂、队伍庞大、管理松懈、效率低下。而且也不利于管理人员按照各自的工作特点、素质要求和成才规律自如地发展,管理人员除了行政职务的升迁外,别无更多可供选择的多样化发展方向。这在人员任用缺乏竞争性、利益分配缺乏激励性的情况下,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和模式,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加快人事劳动制度改革,要逐步建立符合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分类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内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方针。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是党和国家关于建立分类管理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人员是一支知识分子相对密集的队伍,在实行职员制度上先行探索,无疑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任务和理论课题。
根据中央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方针和国家人事部关于职员职级的设想方案,福建农业大学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经调査研究,进一步提出高等学校实行教育职员制度的思路和方案,经省主管部门批准,1993年试行了教育管理职员职务聘任制度。这项工作尚属首次,也是一种新的改革尝试。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从高等学校管理工作和管理队伍的现状出发,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职员制度,促进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以便更好地按照社会主义髙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学校管理,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办学功能的正常发挥。
改革的思路,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趋势是走“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路子,打破传统的干部管理模式,按照不同事业单位及所属人员性质、职能和特点,建立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标准和办法,高等学校实行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相配套的教育职员职务聘任制,改变管理人员按党政机关干部的单一任用方式,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多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从根本上克服“官本位制”,增强高校管理体系活力。
第二,高等学校按照管理是一门科学、一门专业的要求,设置教育职员职务系列,涵盖高等学校所有管琿岗位的工作性质,充分体现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工作规范和素质要求,便于衡量管理人员的德才能绩,有利于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上进心,正确引导管理人员按照自身成长规律,在公开、平等竞争中求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第三,实行教育职员职务聘任制,依据管理人员的学识水平。、管理能力、岗位层次、工作业绩和岗位经历等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相应职员职级并实施聘任,使他们在工资和其它待通上与同等学历、资历的专业人员大体平衡,体现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对管理工作的地位与作用的正确认识评价,有利于稳定骨干队伍,&免中青年优秀管理人才流散。
第四,高等学校实行教育职员职务聘任制,通过定编、设岗、明责、培训、考核、聘任和奖惩等一系列环节工作,把责、权、利统一起来,引入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调整管理队伍结构、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加强管理职能部门建设,促使学校管理工作由过去单纯行政型、经验型管理向科学民主型、管理服务型转变。
改革试点工作,从准备到实施,经历了近两年时间。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是调査研究,精心设计改革方案,根据国家人事部的设想,结合高等学校实际,认真制定教育职员职务聘任制试行办法和与之相配套的考核办法。对范围对象、职级设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考核、聘任、晋升、培训和待遇等都作了具体规定。明确教育职员职务是根据高校各项管理工作需要设置的,有相应的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专门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管理知识及其它相关知识和管理能力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职级划分三档,每档次又分为若干级,各档次职级结构和最高职级,要在国家宏观控制比例指导下,根据实际需要设置I职员定级、任轵和晋升职级,须在上级核定的结构比例内坚持徳才兼备的标准,注重工作实绩,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原则上应逐级晋升,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的,不受学历和任职年限的限制,个别管理能力特别强,工作卓有成效的,可越级晋升。试行办法和实旎意见,既继承了过去高校人事工作的优良传统,也吸收和借鉴了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及反映现代管理的先进经验与科学方法。
二是结合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落实管理人员“三定”工作,在人员编制二级分解的基础上,本着“精简、高效、满负荷”的原则,明确岗位设置,因事设岗,以岗择人。全校高、中级职员宏观比例分别按管理人员编制的15%和40%控制;原则上每个职能机构只设置一个高级职员岗位,少数专业性、综合性强,管理工作复杂性程度高,人员相对具有知识密集型群体优势的,设置二个高级岗。与此同时,自上而下逐级划分职责权限,引入目标管理办法,要求各部门单位在提出年度总体工作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各管理岗位全年或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把实行职员职务聘任制与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结合起来。
三是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认真组织考核定级和聘任。本着管人与治亊既紧密结合又合理制约的原则,面上的考核工作,按规定程序和考核指标体系,由各部门单位组织进行,要求全体管理人员自我总结,在一定范围内述职,接受民主评议,最后由单位领导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推荐定级意见,对推荐确定髙级职员的人选,由组织人事部门联合组织进一步考核。标准条件的掌握,以现从亊管理工作的层次和能力、实绩为主要依据,兼願学历、工作年限和工作经历等进行综合衡量,考核优良确定相应职级,一次到位,尽量做到职、级统一,能力实绩与职员职级相符。次试点工作,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目标明确,思路对头,领导决策有力,群众基础广泛,作为一项新的改革尝试,就整体而言基本收到预期成效。当然,首次开展这项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具体的政策指导,经验不足,加上历史遗留的茅盾较多,试点工作也遇到一些困难。如范围对象的界定、任职条件的把握、岗位需要与人员实际构成的矛盾、部分管理人员观念上未摆脱旧传统的束缚,还有与国家实行职员制度大的政策框架的衔接等问題,都有待于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探索解决。
(三)高等学校教育职员制度的确立,要受国家实行职员劁度有关政策制约,时间可能长一些,国家公务员条例和配套政策的相继颁布施行,对职员制度的实施是极大的促进和推动。在总结试点工作基础上,继续探索职员制度的模式和有关政策问题非常必要。
1.目标和运作方式
高等学校职员制度的总体目标是:围绕90年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逐步将人事管理工作纳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的基本框架内,以改善和提高管理队伍素质为目的,以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为导向,以科学、公正地合理选拔任用人才为重点,重构高校人亊管理新机制,培养和选择一支具有良好个体素质和整体效能的教育管理队伍,使高等教育能更主动、自觉地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现上述目标,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根据脱钩分流和分类管理的原则,今后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将从党政机关的行政序列中分离出来,实行符合教育规律的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人员相应地也将不再使用“国家干部”的称谓并废除行政等级,实行教育职员制度。高等学校除主要领导具有行政级别由政府直接管理外,其他各类人员由学校自主管理。政府只管政策指导、宏观计划、间接控制,即通过对髙校实行人员编制总额和工资总額包干,制定政策法规和运用必要的经济手段,指导和制约高校的人事工作,使高等学校成为真正拥有相当的用人自主权和分配自主权的独立法人。
在上述前提下,髙等学校内部对教育职员的管理,可以在国家实行职员制度政策框架内,从学校各部门、各层次管理工作需要出发,在职位分类基础上,本着因事设岗、以岗择人、事职相符、人事相宜原则,确定管理职员职级,实行聘任制度。各级职员均应有明确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在任期内有效。职员受聘后,通过聘任合同,规定双方责、权、利,使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得其所,根据履行合同的工作实绩和表现情况,兑现升降、去留和奖惩,打破职务、级别、待遇的终身制,随需要变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官能民。真正做到按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任用人才。
上述目标模式在体制问題尚未解决,人才市场的发育不成熟,社会保险体系不健全,高校缺乏足够的财力保障,人们的观念也未转变的情况下,宜逐步过渡《近期可采取行政职务与职员职务并行的方式,重点解决好一部分优秀中青年管理人才的待遇和发展问題,以稳定中青年管理队伍,改善结构,提高素质,保证教育管理骨干队伍的顺利跨世纪,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取保留原行政级别记入档案,保留原国家工资待遇,校内津贴按职员职务分配的方式过渡。
2.若干政策问题
(1)范围对象的界定。学校教育职员的范围对象包括:学校内围绕脤务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职能,专职从事不同类型、不同职责层次管理工作的人员。其中,除了党群管理和行政管理人员之外,也应包括从亊经济、会计、审计、统计、档案、资料等业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和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这部分人员的工作性质属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范畴。列入实行教育职员的范围后,对其中符合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的,仍允许通过评审或考试获得相应职称。这样既有利于减少因专业技术系列设置不够科学所引起的攀比,也有利于吸引和稳定高学历和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才充实管理队伍。
(2)职级划分和设置。目前国家颁布实行的新工资方案中,事业单位职员按六级划分,自部级至办事员严格与行政级别对应设置。从便于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资方案的套改和由行政级别向职员职级过渡考虑,这种划分和设置办法易于操作,但从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看,管理层次和人员构成的跨度都较大,学历层次高的有硕士、博士,低的只有高、初中水平;而同一管理层次也存在人员素质、工作难易程度以及对本岗位工作的胜任程度和能力差异。职级划分过粗,以及正副归一所带来的“职务平台”问題,既不利于干部的管理和使用,也不利于人才的考核、选拔和激励。科学的划分应建立在职位分类的基础上,根据管理工作的层次设S职员职务档次,如髙、中、初级职务,或主管职员、主办职员、普通职员等。每一档次再设置若干等级,使职务档次的晋升需要经过若干台阶。这样,就会产生一个连续不断激励管理人员向上的机制,从而经常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
(3)关于标准条件。根据各级职员岗位所担负的职能和责任,制定规范的任职条件,包括素质、能力、业绩以及学历、经历要求,有利于保证职员的基本规格和引导职员努力向上,但实践中如何处理基本资格条件与现任职务的关系,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严格学历、资历要求,有一部分管理人员就难予确定或晋升到与其承担工作层次相符的职级。因此,坚持标准条件的同时,要考虑管理队伍的实际,突出能力、水平和业绩。
第二篇:学校教育管理创新论文
【摘要】教育创新的范围和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观念创新、目标创新、课程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在教育创新体系中,教育理念创新是灵魂,教育体制创新是关键,教育模式创新是核心,教育技术创新是保障,教育开放创新是重要方面。推进教育创新,构建教育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育战线的长期任务。本文试图从管理的层面,就学校教育管理观念、管理组织等内容的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校教育;管理;创新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代表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时代精神是发展的,教育观念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适应并建构着时代精神。当今时代,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位置,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必须尽快确立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
从管理的层面讲,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教育观念。这里,略举两例。
1、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
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就是服务”已成共识。教育服务的内涵相当丰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理解。首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服务。其次,教育要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在社区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例如我区教育局就根据区委、区政府建设一流经济强区的目际,按照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及时确定了建设一流教育强区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三,教育必须为学生服务,要牢固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增强教育的市场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范畴里,教育投入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面向市场,教育的市场特性已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教育市场会最终开放。教育市场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市场。从区域空间上看,有国内的教育市场和国外的教育市场之分;从服务功能上看,有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市场,为教育教学提供设备、仪器,为考试、升学提供服务的市场,为学生提供衣、食、住、行等服务的市场,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校办产业市场。培育和抢占教育市场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对教育市场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牢固树立市场意识,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把眼光放远一点,打破时间限制,把眼光放宽一点,打破空间限制,去着力开辟新的教育市场。
二、管理机制的创新
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一般来讲,由“三处一室”(即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等部门组成,这是一种典型的职能式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对于维持学校的正常、有序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总结多年的管理实践后不难发现,这种学校组织结构,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组织管理模式,对于激活学校工作、彰显学校活力的效能不够。比如,学校职能部门由于有它自己固有的日常事务,工作方式常常是面向本部门的活动,学校及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考虑。
有时我们还会发现没有一个人、一个部门承担一项工作任务的全部责任,一个部门只负责工作任务的一部分,形成了责任分割的状态,甚至一些部门会把一些工作当成额外的负担。因此,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系统迫切需要创新。组织结构应由分工过细的“金字塔式”结构走向“扁平”结构,组织机构应由僵硬的“刚性”模式趋向能适时进行组织目标、人员职责调整的“柔性”模式。在学校管理中,在现行组织结构规范运行的星础上,我们可以大胆引进项目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它是一种已被公认的管理模式。一般来讲,项目工作要跨越多个部门,没有或少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管理具有显著的创造性。实施项目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需要有具体的项目负责人(在企业叫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是“不是官的官”。项目组从职能部门中分离出来,使得沟通途径简洁起来,使项目负责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工作中去。在项目式组织结构中,项目的目标是单一的。所以,项目组的成员能够明确理解并集中精力于这一单一目标,团队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把项目管理机制引进学校管理领域,是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特殊的、突发性的学校工作,如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教育市场日趋成熟的环境下,有关学校经营、形象设计、品牌营造等问题,完全可以使用项目管理的机制进行运作。项目管理的实行,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又能为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提供脱颖而出的机制环境;既增加了选技干部和优秀人才的途径,又给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有效体观。
三、教育品牌的创新
当今时代,品牌竞天下。学校在奋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之后,不能万事大吉,不能坐吃山空。否则,只会前功尽弃,为竞争大潮所淹没。因此,我们要加强品牌管理,增强危机意识,时刻把握教育市场动态,以品牌经营为中心,走品牌创新之路,创新出更加先进的教育技术,提供更加完美、全面、周到的教育服务,满足更高的教育质量需求,使学校品牌拥有其他学校难以复制或者在短期内难于效仿的竞争力,增强品牌的核心优势,使学校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态势。
任何一个学校品牌都要经历出生初创、成长发展、成熟拓展等阶段。每个阶段部需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来不断把品牌的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实力做强、规模做大。教育品牌创新,从教育产品到教育市场再到教育服务,都有很多策略。但是,归根结底,制约教育品牌创新的瓶颈问题,仍然是包括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内的教育资源问题。
站在学校教育主体的角度上讲,学校自身就有一个教育融资问题,特别是资金问题。如何有效融入资金?一般意义上讲,主要有几“靠”:如,依靠政府的教育投入,依靠政策的教育收费,依靠社会的教育捐赠,依靠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资助学或集资办学。但是,这些举措都是在努力寻求外因的作用。内因才是“根本”。我们在拓宽渠道,确保“外援”的前提下,要以产业运作的教育经管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品牌的资源优势,挖掘和盘活教育自身的资源存量,利用教育品牌的无形资产,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学校品牌无形资产,既可大量吸收个人和家庭的教育消费资金,又可吸收社会团体和私人举办教育机构的利益获得性投资。
时代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学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一种方向,也是一种追求。努力让学校教育改革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是教育管理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周鸿;论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2]眭依凡;跨世纪教育新模式评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聂衍刚;论教育的创造性与创造性教育[J];教育研究;1999年09期
[4]郭思乐;繁荣教育科学促进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1999年09期
[5]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年10期
[6]叶平;“创新教育”解析[J];教育研究;1999年12期
第三篇:关于学校教育管理论文
一、鼓励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学生管理能力
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必须紧紧围绕学生主体展开工作,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当今社会中,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优化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一再发生变化,已经从原有的单方面能力逐渐演变为个性、知识、技能、健康、持续性等多方面、多维度的复合型发展。我们知道,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伴随学生每一阶段的成长,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有力条件,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把学习作为完善自我的一种强烈愿望。作为院校管理者,要清楚的认识到:学生不但是被管理者,而且也是参与者,是参与院校管理工作的主体之一。因此在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适当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团体和组织更加了解学生,更懂得采用哪种手段能够吸引学生、凝聚学生;另一方面,对学生适当放权可以为管理者提升自我素养腾出时间,参与更多的管理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而提供保障。
二、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提高教育管理效果
要想打造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天地,就离不开现代管理手段的支持。而信息化管理是当前学生管理的重要现代手段之一,也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补充,具有其他教育管理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信息化教育管理手段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好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教育管理。例如,开发利用好院校校园网络系统,通过校园网络让学生们及时掌握学校的动态,同时通过校园网络让学生们了解当前社会对各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形势,这样可以及时让学生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此外,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指导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们做好充分准备;最后,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有些学生碍于自己的面子问题,当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愿意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去进行心理方面的咨询,但是学生确能接收网络形式的心理咨询,可以通过心理教师的网络诊断和咨询,为学生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们健康的在院校里学习和成长。
三、充分利用活动载体,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仅靠专门的教育管理还远远不够,而活动载体既是学生们喜爱的教育管理形式,同时也能在活动中让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因此,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活动载体,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首先,积极拓展课外活动,充分体现活动主旨。为了充分展现学生形象,张扬学生个性才能,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舞台,努力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要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艺术活动,充分发挥院校教育管理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进行分类指导和重点指导。有些活动需要重点开展,比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活动、以“服务社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孝敬父母、报效祖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等,要做到常年不断线,明确突出活动主题,积极展现活动主旨,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其次,充分利用院校社团,发挥社团的载体作用。高职院校的社团是在院校指导下,学生按照个人兴趣爱好自由组织和参与的群众性组织和团体,为发展学生兴趣、联系师生情感、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了有力平台。院校社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服务性社团、文艺类社团、体育类社团、科技类社团等。这些社团在院校的正确指导下都能发挥很好的平台与载体作用,既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又能促进院校组织的有序发展。尤其要注重发展思想政治和科技创新两大社团,因为以上两类社团对于人才的培养更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要想打造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天地,我们教育管理工作者就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管理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灵活应用多种教育管理方法,提高教育管理效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农村小学管理论文:农村小学学校管理实践与思考
农村小学管理论文: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实践与思考
摘要: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学校赢得优势、展现特色、累积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是核心发展力。学校管理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关键词: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 师资建设
一、提高提高校长的执行力:有人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一说法主要强调的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长要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有对教育政策的敏锐解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决策并及时调整,以求执行的高效。校长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善于实践,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并在实践中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使决策的制定更符合实际需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决策的执行不是校长个人的“独舞”,“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学校的发展需要广大师生的鼎力合作。只有全体教职员工互相配合,劲儿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使决策落在实处。因此,校长要明察师生的需要,在执行中凸显人文关怀;校长要有民主意识,和师生保持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并在执行中及时跟踪、反馈、调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了决策的正确性和全体员工的团结协作,就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决策才能得到有效执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决策的执行中,校长就是学校中层领导和全体师生行动的楷模。校长作为教育决策的坚定践行者,其身上体现出的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对师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自己要首先做到。不说空话,身体力行,才有助于提高校长的威信。提高执行力,校长要脚踏实地,以“实干家”的本色,做好执行的“排头兵”、“领头雁”。
二、以人为本、管理学校。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现制度管理的三个结合,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以人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对此,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
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必须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学校要尊重教师的想法,尊重教师的人格,并通过会议、座谈和交流等多种方式让教师深化认识:学校是教师的学校,事业是共同的事业,学校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强化“校兴我兴”“校荣则我荣”意识,只有共同努力学校才能发展壮大。
实行校务公开,让教师知校情,明校事,激发做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消除工作中的误解。实施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创造条件和组织教师参加学习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能力和学历,形成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抓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突显教育特色:学校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它涵盖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价值取向、办学风格、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是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成熟的表现。学校创建特色教育必须以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运用好国家
赋与学校自主能动的办学权力。依据所在地的区域优势、自身的经济条件、学校的现有规模、教师的素质结构、学生的现状,在办学模式上做出选择,使自己的办学目标、价值取向、教育教学方式上形成特色。它是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任务过程中,办学管理上的一种科学化、主动性的集中体现。学校在创建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把握住自己独特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我们学校坚持各项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和要求学校各层次、各部门的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深入开展学习教育部倡导的六种教学模式,并安排教研组集中学习讨论“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办学效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规范教学过程中的“备、讲、辅、批、考”五项基本环节工作,努力改进学生德育工作,更新德育内容,探索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着乡,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乐学、好学、善学、会学、学会的目的,并努力在特色教育,特长教育等方面寻求突破。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出高大远的要求,必定会拔苗助长。目前,成人写字水平不高就是因为小时基础没打好。夯实基础,就是围绕“身体锻炼好,行为习惯好,文化基础好”这三个方面,分解出许多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针对学校班容量大,学生浮躁等情况,当今,尤其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常抓不懈,齐抓共管,一抓到底。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放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不能放松。在任何时候,都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如果在小学阶段,应该读的没有读,应该看的没有看,应该做的没有做,那将是学生终身的缺失,终身的遗憾。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唱歌、学会做操、学会扫地、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四、强化民主管理,增加学校凝聚力:教职工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对象,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因此,强调“人”的重要性,全心全意的依靠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学校科学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民主管理制度要健全,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遇重大问题及时征求教职工意见。工会是联系校领导和教职工的是纽带,工会定期进行合理化建议及评议校领导活动,调动职工参政、议政制度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刘秀梅.关于创建学校特色教育的思考[J].2007.6
2.农村小学管理之我见[J].2008.9
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J].2009.5
第五篇:班级自主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获奖论文
论文标题: 班级自主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姓名: 周振东
联系电话: ***
班级自主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班级管理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现自主管理即有利于学生自立,自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能锻炼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同时也能使班主任在日常琐碎的管理中解放开来,让班主任有更多精力把控大局。
关键词:班级 自主管理 思考 实践
一、班级自主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目标
班主任工作难做,学生犯的任何错误都要班主任一个人去处理。例如:课堂上学生违反纪律,而且还屡教不改;卫生情况一团糟学生却熟视无睹;学生之间小矛盾不断„„诸如此类,举不胜举。班主任忙的团团转却毫不见起色,刚处理完这件事,又冒出了第二件、第三件事,让你忙得焦头烂额。这样的班主任活得真累。我想有没有好一点的方法,能让班主任过了轻松一些,但班级管理确更有成效呢。无人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但我们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偏差,有极个别同学无人管理的话,就会无法无天,所以我认为班级自主管理是职业高中最佳的管理模式,也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目标。
实施学生自主管理,让每个学生从单一的被管理者成为管理者,他们既是被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都处于管理和被管理体系之中。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学生比老师更清楚什么情况,在处理起来也会更公平。同时学生自主管理也能焕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班级的责任感。事实说明,学生自主管理机制体现得越充分,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
如果班级进入了自主管理的轨道,那么学生将实现自动化管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而班主任将会省心很多,所以班级自主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追求和目标。
二、班级自主管理的策略
1、建立良好关系
职高生在初中的时候往往出于弱势群体,很少有机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也难得有机会表现自己,往往跟班主任的关系也比较僵。学生跟班主任关系不好,学生哪有什么积极性呀,更不能服从管理了,所以我第一步就是要搞好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一来我就跟学生还玩笑,给他们讲笑话。问他们希望我做“严厉型”班主任还是“朋友型”班主任。学生一听说是“朋友型”班主任,那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一番谈笑之后,我还要更学生每人握手(女生除外),学生和我基本上是“零距离”了。学生距离进了,做事就有了积极性,后面的工作就可以一步一步的去做了。
2、自荐担任班干部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班集体,班干部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为班级的火车头,起着“唯余马首是瞻”的作用; 魏书生老师也说过,“班级要实现管理自动化,先要培养一批热心于班级工作的干部”。学生一来,谁的积极性高,谁的行为习惯好,谁做事细心、有责任心,班主任一无所知,所以没办法确定班级的班干部团队。强行任命班干部也未必是最好的。当学生的积极性被我激发之后,我就开始送“官”给学生了。班长谁来当、纪律委员谁来当,劳动委员谁来当„„当然在送“官”之前,我还要讲清楚什么样的学生担任什么样的职务比较合适,避免有些同学“不自量力”,弱化了班干部队伍。实验表明:激发了学生积极性后,学生要“官”十分踊跃,而没有激发积极性的班级,即使送“官”也往往无人问津后者很少有人想当。
3、确定班级目标。
有了班干部团队之后,就可以确定班级目标了,没有目标的班级就会缺乏竞争力和约束力。但班级目标绝对不是班主任的个人目标,只要班主任自己定定就可以了。这样就没有做到民主决策。有些制度难以推进就是因为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漠不关心。认为这些规定都是班主任老师强加给我们的,心里不服。所以,要确定目标就必须发动学生,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我要求所以学生都要提目标,最后由我和同学们一起整理出班级的总体目标。我们班的总体目标是:“做人、荣誉、技术、自信”。有了总体目标之后,在由学生讨论出班级的具体目标。例如:星级宿舍个数、总分第一个数、几星级班级等等。最后有班干部负责整理和打印,复印后发给每一位同学,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力。
4、构建文化,确定班级制度
讲到管理,有一句话叫:“小型企业靠个人,中型企业靠制度,大型企业靠文化”班级虽然只有四五十人,连中型企业的规模也达不上。但管理人员只有班主任一人,一个人管四五十个人那哪里管的过来呀,所以我认为班级管理还是要靠文化,靠制度。学生一来到我们学校的时候,第一次见面我就开始构建文化。我构建的文化是对于意外导致学生犯错的都能理解,但对于不注意或者故意犯错,往往毫不客气。我记得第一次学生来报到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头发太长,我让他理了三次,才允许他报到。有了班级目标之后,就可以订立班级制度了。因为总是有些学生会犯错,那就需要确定班级制度,班干部可以根据制度来对学生进行奖惩。当然,班级制度的产生也是需要全员参与的,要有民主基础。如果出现新的情况,那么还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班级制度,与时俱进。
5、激发主人翁意识,全员参与。
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是有的,但是如果你不去激发,他就不表现出来。主人翁意识没有了,学生做事就往往只考虑自己,忘记了班级。有些学生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主人翁意识就会慢慢变淡,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不断强化,反复激发,通过不断表扬先进个人,树立榜样。做到人人有事做,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者的体验,学会管理自己,学会管理他人。这样才能维持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在班级的管理中,要实行竞争上岗,轮流上岗,全员参与管理,起到互相监督又互相竞争的作用。例如在我们班,讲台、工具摆放、电风扇、关灯锁门等都有专人负责。学生会成员负责训练眼保健操,国旗班的同学负责训练跑操。努力提高自己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为争创一流班集体出谋划策,多做实事、好事。这样所有学生都是班级的主角,与班级荣辱与共,人人都有参与管理的意识和欲望,形成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使自主管理成为每个人自觉自愿的行动。
三、成效
我班在过去的一年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在学校组织的大赛中,两次获得的一等奖。没有一个学生违纪,学生的行为规范,团队精神都走在了其它班级的前列。在班级星级评比中,第一学期被评为四星级班级,第二学期则高达五星级班级(最高级)。在学校领导、老师心目中留下了良好印象。
四、实施自主管理的思考
实施学生自主管理要取得成效,就必须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自主管理不是放手不管。
自主管理不是说班主任可以放手不管,什么事情都由学生来做。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力,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让学生去管理。因为班主任放手的程度是由学生自主管理水平决定的,有些班级事务,有些特殊事件学生处理起来会有一定困难,这时候老师要果断出马,和学生共同完成这些事务的管理。例如:在我班,宿舍、包干区、教师的卫生工作都是由学生去做的,劳动委员和团支部书记负责检查,学校和班级的一些活动是由组织委员负责的,黑板报是由宣传委员负责的。这些机械性工作学生是可以完成的,我是完全放手的,重来不花精力。但对于班级纪律,我是参与管理,因为光靠一个纪律委员显然是不够的。毕竟一个班级这么多人,下课后然后要迅速的安静下来,光靠一两个学生是很难的,所以我是参与进去的。对于班级自主管理班主任仍发挥着宏观管理的重要作用,调控全局。
2、自主管理不仅仅是班干部的管理。
有些班主任认为,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就是让班干部去管理班级,什么事情都由班干部去管,其余普通学生就是被管理者。事实上,自主管理应该是全员参与的一种管理活动。班主任要调动人人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让每位同学都在班级管理中确定自己的岗位,做到人人有岗。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找到合适的管理岗位,我往往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自己的岗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确定自己的管理岗位,使学生在自己确定的岗位上,主动、积极地履行管理职责。我有很多工作并不是班干部去完成都是由普通同学去完成的。有了新的任务之后我都是学生去选岗承包,如果有几个同学争相去承包,那我偏向于普通同学,因为班干部已经有了固定岗位。在我班基本上班干部占了70%,不仅仅有这些常规班干部,还有班主任助理、立法委员会主席、公平委员会主席等班干部。学生一方面是管理者,另一方面又是被管理者,在这种交互的管理活动中学生能真切体验到管理工作的价值、意义,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
总之,只要班主任能建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依靠内驱动力,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良好的性情(如自信、自律、执着、理性、责任感、乐观、冷静、适应性、创造性、效率感等)、培养独立、完美的人格,为学生自主能力提高创造氛围,提供机遇,使班级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学生的自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从而使他们成为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使每一个学都能成为优秀的自我。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8.35-38.[2]郑学志.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67-69.[3]赵坡.班主任如何说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