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土地储备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苏州土地储备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周春
2012-12-27 10:33:43
来源:《中国地产市场》2012年第12期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土地储备制度在积极实践和探索中得到不断完善。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下,土地储备工作实现了市区土地资源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储备土地的宏观调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土地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得到有力支持,城市居民基本住房保障用地也得到有效落实。
土地储备工作的实施
苏州市土地储备的实施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具体实现。
土地收购。对企业改制、“退二进三”或“退城进区”过程中的土地收购,是苏州市实施储备土地的重要手段。一大批企业通过土地的收购储备,获得了继续发展的动力,一部分实现了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另一部分企业的改制(破产)工作得以顺利实施,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重点实事工程项目拆迁。随着城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从2002年开始,苏州市的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程、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环城快速路高架建设工程、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工程等一批批城市建设重点实事项目纷纷上马开工,这些重点实事项目的建成有效提升了苏州的城市形象,改善了苏州城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水平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市政府牢牢把握土地储备的制度定位,坚持各项目工程中所涉及的经营性用地必须通过土地储备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的程序,由中心作为建设主体并负责融资,以“旧城区改造”或“土地储备”、“土地整理”作为项目的立项名称(不同时段有所不同)并申请行政许可,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拆迁劳务实施单位,在市各重点实事工程指挥机构的指挥下,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组织实施房屋拆迁工作。拆迁完成的土地直接纳入土地储备,并由中心实施管理。
新城区开发。根据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决定》,苏州市的城市化进程走入了新的加速期,新确定的中心城区面积从过去的约60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85平方公里。然而行政区划调整的完成,仅仅是新城区开发建设的开始。市政府面对新的形势和开发建设任务,仍然牢牢把握住土地储备的制度定位,坚持新城区开发建设中所涉及的经营性用地也必须通过土地储备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对已征为国有的集体建设用地和村民宅基地房屋在落实完征地补偿和安置后,同样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的程序和标准,由市土地储备中心作为建设主体负责融资并申请行政许可实施拆迁收储。另一方面,将一部分农用地转用后进行收储,使新城区建设整体推进成片开发。
旧城区改造拆迁。中心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实事工程项目和新城区开发建设项目的同时,还根据土地储备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求,对中心城区内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红线储备地块项目、各区政府对老商业片区的扩容改造地块项目以及市政府要求逐年实施完成改造的“城中村”、“低洼地”地块项目,均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的程序,直接以旧城区改造或土地储备、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立项,并作为项目建设的主体申请行政许可,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拆迁劳务实施单位,同时与所在地人民政府建立拆迁合作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实施这些地块的房屋拆迁工作。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式。
关于土地储备发展的建议
现行土地储备制度已经确立了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不可或缺和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土地管理体制完善过程中的成功实践。结合苏州市土地储备工作的实际,针对有关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机构设置要合理。储备机构独立设置比较有利于工作。一方面,经营城市土地资产本来就是地方政府的职能,经营过程中的融资理应由地方政府承担;另一方面,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时,地方政府也会尽力帮助协调解决。同时,由于土地储备与国土管理工作关联度高,许多工作是一个整体,土地储备机构承担了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内容,为了便于工作协调,领导班子成员可以在国土资源局和土地储备机构相互兼职。
职能定位要准确。为了保证土地储备制度能发挥积极作用,在职能定位上有三个方面必须作出明确规定:一是要明确对所有工业或其他用途的土地性质改为商业或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用地的,必须由土地储备中心统一收购后,按规划用途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不得自行改变用途;二是要明确土地储备中心是储备土地的实施主体,其他单位不能行使储备职能,以防止产生过多的融资平台;三是对土地储备机构主要储备什么性质的用地必须要作明确,建议明确为以经营性用地为主的土地。此外,土地储备机构的社会公共利益性质也是毋庸置疑的。
土地入库与出库职能要对等。储备土地的目的是为了供应市场并进行开发,如果土地收储与土地出让这两个职能完全割裂开来,会造成储备土地缺乏紧迫感、土地供应脱节的现象。土地招拍挂工作属于土地供应,法律规定是国土资源局的行政职能,但可以通过委托组织的方式进行,土地储备中心负责组织土地公告上市出让前的一系列事务性工作,但出让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管理性行政职能,如出让地价的评估和审定、公告主体、土地出让合同签署的主体、出让金收缴等方面的关键环节仍为国土资源局负责,有效行使管理职能。
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要增强。应当严格土地储备资金管理,财政、国土部门应切实加强土地储备资金长效管理,准确核定储备贷款规模,单列已完成收储土地的资金额度,设专项储备土地贷款。对土地整理、开发收储项目资金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以便保障项目资金需求。
同时,建议设定土地储备机构自有资金比例,财政、国土部门应建立储备土地资金的补充机制,适度设定储备资金的资本充足率,保障土地储备机构发展,防范储备机构融资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第二篇:土地储备制度论文
土地储备制度的几点问题与建议
2007年11月19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委出台了《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土地储备管理办法》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调控,规范土地市场运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为目地。而实际
情况却是,由于土地储备中心操作的不合理,土地储备制度不仅没有起到平抑土地市场价格的作用,反而在房地产过热中扮演着“哄抬地价”、“囤积居奇”的种种负面影响。本文将从分析土地储备制度的目标和操作中暴露的问题上,探求优化土地储备制度的方法。
一、相关概念
土地储备制度:政府依法通过收购、收回、征收等方式储备国有建设用地,并组织实施征地、拆迁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土地供应条件的行为。
土地储备中心:在土地储备制度下,各地政府为了执行土地储备的政策而规划成立的机构,一般挂靠于相应的建设局、土地局或房产局。性质为事业单位,部分为政府授权的独立的法人机构。
土地储备制度经济学原理:土地供应量由政府制定的土地供应政策、土地供应计划决定。根据市场法则,土地供应大于土地需求,土地价格应该下降,不会引起房产价格上升;反之,土地供应小于土地需求,土地价格必然上升,进而引起房产价格上升。
①
二、土地储备制度的目的
(一)调节市场供求平衡,稳定地价
根据经济学供求原理,土地市场的供求会对土地价格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土地储备中心可以在土地价格处于低位的时候,利用手中的资金购入土地并进行一级开发,等到市场供应紧张、价格高涨的时候,把手中的土地投入市场,平抑地价。
(二)维护城市规划,统一管理
利用土地储备中心作为城市土地的唯一调控者,有助于把城市的土地供应与规划管理统一起来,避免出现破坏规划、影响整体布局的盲目开发。同时还能提高土地的一级开发效率,提高供应速度。
(三)筹集建设资金,补充地方财政
① 参见吕萍编著:《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从总的来说,土地储备中心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市场上它通过买进与卖出的差价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而土地储备中心的性质,决定了这部分资金应该流入地方财政,作为地方建设的补充资金。
三、土地储备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单一且成本高
目前看来,土地储备资金来源除了极少部分由政府拨款外,其他的大都通过银行贷款来提供,面临高利率的风险。储备土地必须依赖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需还本付息,使承担宏观调控职能的土地储备机构有了赢利动机。作为土地市场唯一的供应商,要保证赢利,就必须使土地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就是各地政府为什么不约而同采用“不饱和”土地供应政策的内在原因。至此,土地储备制度建立的基本目的——平抑地价已经被地方政府摒弃。
(二)机构性质不明,操作不透明
土地储备中心的事业单位性质决定了其与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前期的征地、拆迁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它往往会借助政府权力、甚至滥用政府权力,在市场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中心巨大的资金流以及盈利,使得部分官员无法抵御金钱的诱惑,出现权力寻租的现象,滋生了部门腐败,近年来,纷纷落马的土地官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无法可依
《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只是概括性的规定了土地储备机构在开发经营中的原则问题,但是对于具体的操作细节并没有详细的规定。尤其是在土地利益的分配、土地的征收补偿、如何行使统一收购权等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操作指南,这就使得各个地方政府能够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掺杂进个人或者地方意志,造成市场混乱,进而影响土地储备制度的发展。
(四)土地出让制度有待完善
在完成土地出让制度改革后,我国现有土地出让多采用招拍挂的形式。然而由于市场供应处于“欠饱和状态”,以及房地产市场巨大的盈利预期,使得房地产企业只要获得土地供应,就能盈利。而招拍挂的竞争方式,迫使各个房地产企业为了拿地相互哄抬地价,最终也推高了房价。
四、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的几点建议
1.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在土地征收直至土地转让的整个环节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建立垄断机制,为了维护土地储备中心的作用,必须保证土地供应的唯一性,否则其地位则变得可有可无。3.建立储备金融资平台,降低融资成本。应通过土地出让金结余甚至住房公积金等组建城市储备制度基金,同时,还应增加融资手段,发行股票、债券等都可以作为银行贷款的替代品。
4.创新土地供应方式,降低开发商拿地的成本,避免将这一成本通过房价转移到普通老百姓的住房投资中。
5.明确土地储备中心的性质与定位。应向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转变。
第三篇:土地储备联席会议制度
**县土地储备工作领导小组联席
会 议 制 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土地宏观调控,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强化土地资产管理,规范土地市场运营,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县土地储备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储备、统一出让的“五统一”制度,强化政府对土地资源的管理,调控土地市场、调整用地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盘活土地资产,增强财政收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我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联席会议主要职责
研究审定土地储备规划和计划;协调处理土地征收、储备、开发工作涉及的重大问题;协调处理所有涉及重大项目用地、土地政策、用地功能调整等事项;解决土地征收、储备的资金等问题;监控国有土地资产的运作;监督检查县各有关部门承办联席会议交办的工作落实情况。
三、成员单位职责
1、县国土资源局、县土地储备中心负责向联席会议报
告疏附县城乡规划区范围内土地征收、储备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土地征收、储备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2、县财政局负责统筹解决土地征收、储备和开发资金。
3、县发改委负责做好储备土地的立项工作。
4、县城建局负责储备地块的规划工作,负责做好已储备宗地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包括道路、上下水、电、采暖等配套工作,负责城乡规划区居民房屋的征收工作。
5、县民政局、社保局负责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6、县环保局负责办理项目用地环评报告。
7、县农业局负责办理项目用地涉及耕地质量评定报告。
8、县林业局负责办理项目用地涉及林业的审批手续。
9、县水利局负责办理项目用地涉及水利建设管理的审批手续。
四、议事规则
(一)联席会议由县土地储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或组长委托的副组长召集并主持,根据需要可邀请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和县有关部门、乡镇负责人等有关人员列席会议。会议原则上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因特殊情况需临时召开的,由召集人确定。
(二)联席会议的召开由县政府办公室负责通知,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记录、整理,并起草会议纪要,经联席会议主 2
持人审定后印发。联席会议与会人员应按时到会,如不能到会,须提前向会议主持人请假。
(三)联席会议采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组长负责制,坚持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讨论、会议决定的决策原则。
(四)会议审议事项,采取集体研究,个人签发。
(五)对会议决定的重大事项和审批事项,以县人民政府名义发文。
(六)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各组成人员及相关人员对需要保密的事项,不得对外泄露。
第四篇:论土地储备制度
土地储备制度分析
土地储备主要是指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依照有关程序预先取得土地,进行开发整理并予以储存,并在适当时机将储存的土地投放到市场,以实现城市有序发展,保障公共目标的实现以及合理调控土地市场等目的。
下面就其理论基础、欧洲土地银行的启示、功能定位及城市开发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城市土地储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地租理论、土地供求理论、区位理论、资源配置与市场失灵理论、政府管理理论与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等。
欧洲土地银行对我国土地管理有莫大的启示,并对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欧洲土地银行方法的分析和我国土地制度管理方面的分析,简述了我国土地储备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欧洲土地银行的运行过程由土地的征购集中、土地的储备和土地的出让三个环节连接而成。目前我国土地收购储备模式主要有“上海模式”和“杭州模式”。
土地储备机制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土地管理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在土地储备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土地储备机制的法律不完善 2资金筹措方式单一
3土地储备制度的利益分配机制不规范 4政府各部门衔接不顺 完善土地储备机制的对策
1理顺法律关系,建立法规保障 2实行多元筹资,保证资金供应
3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机制的组织机构,保证机制顺利运行 4保持一定数量的土地储备 5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
6科学界定土地价格,合理分配土地收益
如何定位土地储备制度,是这项制度规范、完善、发展的大问题。从1996年上海成立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到2004年全国成立了1700多家土地储备机构,土地储备制度发展的深度,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已非昔日可比,制度的作用也基本如数显现。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严重制约了这项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必要对这项制度运行9年来的绩效进行深刻的考量,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位。我认为土地储备制度应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政府供应土地的首要环节。我国的土地制度决定了政府是最大、最主要的土地供应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能够进行的首要前提是产权明晰,也就是说,你所交易的东西必须是你的权利,否则交易就难以进行,或者即使能够进行,也必然会产生利益上的冲突和法律上的纠纷。政府供应土地也应如此,供应的土地必须是政府的产权,这是政府供应土地的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前提是政府要有空余的土地。
二是参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宏观调控经济的经典手段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我国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措施,除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有计划调控和土地政策。在四种调控措施中,前三种都有一套成熟的手法和明确的目标。货币政策中有利率、贴现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财政政策中有预算、税收、债券、转移支付等手段;计划调控有产业准入、产业政策等。在这些手段中,货币政策是对资金使用成本(利息),货币流通数量(公开市场业务)进行直接的干预,财政政策则直接对总需求(政府支出、厂商和居民)进行干预。这些手段不仅涉及政府资金的运用,而且涉及对厂商和居民使用资金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使用资金的成本问题,也有机会成本问题,如银行加息,会有更多的人增加储蓄,减少投资,增加或减少税率会起到减少或促进消费与投资的作用。计划调控一方面有直接的行政手段,如制定市场准入规则。另一方面也有经济手段,但主要体现在计划的落实方面,如落实产业政策,政府要在投资、税收、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或限制。从以上三种调控措施的内容可以看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否则很难对总供给与总需求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呢?从经济学意义的角度讲,宏观调控是政府为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因此,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应该从调控土地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人手,由于我国的政府还是土地的直接供应者,在微观上还可以对土地供应的结构进行直接的干预,也可以作为调控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但从过去的实践来看,我们原有的土地政策只能调控到土地的部分总供给,或者说土地供应的总量和结构。在这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供地政策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必要手段。加强土地资产管理是国土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国务院也专门下过《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但是多年以来,我们所针对的资产管理的目标,是出让和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过程中,政府应收土地收益的流失问题。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固然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但只是土地资产管理的一个方面。土地资产管理应包括保值、增值两方面。保值的含义应该是资产价值不降低,收益不流失,增值的含义是通过有效管理,使资产的价值含量有所上升。所以,加强土地资产管理,仅有防止土地资产流失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但要落实土地资产管理的其他目标,单靠政府一个职能部门也是不够的。
首先,政府出让、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划拨给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国有土地,其土地资产保值、增值的职权分散给了不同的政府部门,甚至企业。虽然个别地方将土地作价出资(入股)的股权交给了土地储备机构,但从总体而言,这部分土地资产是由其他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的。
其次,要分清土地资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目标,这里涉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的那部分土地的保值、增值的问题。就一个城市而言,我们不能说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全市国有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各种方式供应出去的土地,由于产权有了明确归属,国土部门不能向产权人要求对土地保值增值或者提供这种服务,而只能从市场管理的角度,保护产权人利益,维护市场秩序。至于全市国有土地价值的提升,更不是国土资源部门能够做到的,这里涉及产业集聚、人口集聚、自然人文环境等很多复杂的因素。所以,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的土地资产,除了土地出让、交易中政府权益的保障以外,更主要的是对切实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过去我们对这方面问题关注很少,原因是政府手中没有实物土地,供应土地的过程是一个简单的过手程序,只需收取政府纯收益,没有动力对土地进行加工,以提升土地的价值。当政府有了储备土地以后,如何对这些土地进行管理,实现土地使用价值和价值最大化,便成为政府必须要考虑的事情,真正意义上土地资产管理就开始了。但要保证政府手中有一定的储备土地,并将这些进行一定的加工,以便在供给土地时获得更大的收益,要求有一个专业机构,为政府完成储备土地、开发整理等供应前的一系列事务性的工作。
第三,政府储备土地从进入土地储备库,到供应出去,要有一个周期,在此期间,除了开发整理外,对于一些土地还有临时使用和经营的问题,如临时出租,这也是土地资产经营的重要内容,也需要一个专业机构来运作。
四是盘活土地资源的必要手段。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做的主要事情是市场做不了的事情。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方面也是如此。事实上,从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来,城市内部易于盘活的建设用地,已经被企业盘活了。主要是通过几种方式。一种企业自己盘活,将位于城市中心的原有土地改变用途,或者搞三产,或者搞房地产。一种联合开发,有土地的企业与有资金的企业共同开发。另外一种是房地产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有土地企业等方式,实施房地产开发。剩余的、需要盘活的建设用地,或者由于基础设施配套太差,或者由于同一地块使用者过多,或者由于周边环境不好等原因,都是企业不能承担,或者由于利润太少不愿意承担的。要盘活这些土地,只有靠政府的力量介入。
五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手段。城市总体规划的落实,涉及到城市土地利用方向的重大调整,由此引起土地使用者利益的重大调整。所以,在落实城市规划的落实中,同样面临资金投入、土地收回、拆迁安置、开发整理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同样需要一个专业机构予以运作。过去,很多地方在旧城改造中,是通过房地产公司来操作的,政府在土地价格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或者用实物地租的方式让房地产开发公司搞旧城改造。但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弊端,首先是这种方式往往省略了土地收回过程,政府在没有处理好与原使用者的经济关系之前,就将土地使用权交给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其次是政府收益流失,旧城改造经常是政府找开发商帮助运作的,所以,政府要给予一定的地价优惠,而且有的地方在旧城改造中,政府没有任何收益。再次,在对经营性房地产用地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以后,这种方式很难再进行下去。另外一方面,落实城市规划,有一些土地是用于公益事业的,对这些土地的收回、土地平整等工作,只能由政府负责。所以,城市总体规划的落实,和盘活存量土地一样,需要一个专业机构帮助政府来运作。
第五篇:土地储备联席会议制度
**县土地储备工作领导小组联席
会议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土地宏观调控,优化土地资源配
置,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强化土地资产管理,规范土地市场运营,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县土地储备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储备、统一出让的“五统一”制度,强化政府对土地资源的管理,调控土地市场、调整用地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盘活土地资产,增强财政收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我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联席会议主要职责
研究审定土地储备规划和计划;协调处理土地征收、储备、开发工作涉及的重大问题;协调处理所有涉及重大项目用地、土地政策、用地功能调整等事项;解决土地征收、储备的资金等问题;监控国有土地资产的运作;监督检查县各有关部门承办联席会议交办的工作落实情况。
三、成员单位职责
1、县国土资源局、县土地储备中心负责向联席会议报
1告疏附县城乡规划区范围内土地征收、储备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土地征收、储备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2、县财政局负责统筹解决土地征收、储备和开发资金。
3、县发改委负责做好储备土地的立项工作。
4、县城建局负责储备地块的规划工作,负责做好已储
备宗地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包括道路、上下水、电、采暖等配套工作,负责城乡规划区居民房屋的征收工作。
5、县民政局、社保局负责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6、县环保局负责办理项目用地环评报告。
7、县农业局负责办理项目用地涉及耕地质量评定报告。
8、县林业局负责办理项目用地涉及林业的审批手续。
9、县水利局负责办理项目用地涉及水利建设管理的审
批手续。
四、议事规则
(一)联席会议由县土地储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或组长委托的副组长召集并主持,根据需要可邀请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和县有关部门、乡镇负责人等有关人员列席会议。会议原则上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因特殊情况需临时召开的,由召集人确定。
(二)联席会议的召开由县政府办公室负责通知,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记录、整理,并起草会议纪要,经联席会议主
持人审定后印发。联席会议与会人员应按时到会,如不能到会,须提前向会议主持人请假。
(三)联席会议采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组长负责制,坚持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讨论、会议决定的决策原则。
(四)会议审议事项,采取集体研究,个人签发。
(五)对会议决定的重大事项和审批事项,以县人民政府名义发文。
(六)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各组成人员及相关人员对需要保密的事项,不得对外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