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较教育读后感文章
一、书名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
二、著者艾萨克、康德尔著王承绪等译
康德尔是美国著名比较教育专家,191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4—1923年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任职,1923—1947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国际教育研究所教育学教授,1947—1948年任西蒙研究院,1948—1950年任曼彻斯特大学美国研究教授。曾在美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是美国比较教育的一代宗师,以采用历史方法研究比较教育闻名一世,著作丰富。由他于1924—1944年间主编的《教育年鉴》是国际教育学术界的一座丰碑。1946—1953年他主编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美国教育杂志《学校与社会》,1933年出版的《比较教育》是国际上公认的经典著作,1955年修订后书名改为《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其它重要著作有:《中等教育史》(1930),《德国纳粹教育》(1935),《冲突中的教育理论》、《一个时代的终结》(1941)和《20世纪的美国教育》(1957)。
王承绪译:
译者简介:1912年生,江苏江阴人,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38年进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攻读教育学,1941年获伦敦大学教师证书和教育学硕士学位,曾任诺丁汉大学讲师。1947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杭州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合作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比较教育》教材、《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等。合作或单独翻译的著作有:《教育原理》、《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学校》等,是我国比较教育的奠基人。
三、出版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四、页数321页
五、内容概要
本书前三章阐明比较教育的基本原理,以较大的篇幅分析了国家的作用、文化力量、教育重建和机会均等。在第六、七、八、九章以英、法、美、苏四国为例,重点叙述了行政和组织、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和教师培训。本书集中反映了50年代国际比较教育的学术水平,是《比较教育》一书出版后一个时代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 阐述了比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阐述了国家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 阐述了决定教育制度性质的力量;
第四章 介绍教育改造分析形式;
第五章 以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为例,阐述了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第六章 以英法美苏四国为例,阐述了教育的管理和组织形式;
第七、八、九章 以英法美苏四国为例,阐述了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和师资培训问题;
第十章提出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六、读后心得
读完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本书关于要求国家建立幼儿教育机构的重要性的论述,在本书第三章即决定教育制度性质的力量一章中作者给予了深刻的论述。文中第45
页提到这样一句话,家庭和家的性质变化是20世纪文化形式中最深刻的变化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它与教育又有这样的关系?我是这样理解的,作者在本章中谈到,文化形式的差别是决定教育制度性质的力量之一。由于民族文化形式上的差别才使人们具有某种“典型”—典型的法国人,典型的英国人,典型的美国人如此等等。很不幸的是,典型变成了定型,甚至在典型发生变化很久以后还会定型下去,结果就产生了这样的倾向:与其寻找性格中相同点,不如寻找其差异点。然而,这些差异却可以构成一种基础,以便选择特定类型的个性,通过国家教育制度来加以培养。既然“典型”是在特定文化形式影响下生活的结果,不言而喻,个人乃是文化环境的产物。那么,文化形式的变化也会导致其文化环境下成长的人的变化。因此得出文化形式是决定教育制度性质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培养优秀的人才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需要国家通过制定不同的教育制度来适应文化形式的变革。而家庭和家的性质变化是20世纪文化形式中最深刻的变化之一,除此以外呢,文化形式中的变革,还有一个就是儿童和青年的解放。整个20世纪,几乎一开始,就被说成是“儿童的世纪”。那么,这些文化形式的变革又给教育带来了这样的变化呢?作者就得出了教育要重视幼儿教育的结论,例如在书中第47页作者就为幼儿学校的创立总结了以下一系列的因素,它们是:家庭性质的变化,城市人口的拥挤和不适合的居住条件,母亲从事可以挣钱的职业,还有一点也同样重要,就是国家和社会希望给所有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的人生有个较好的开端。通过本章中作者思辨性的论述,我明白了幼儿教育产生的社会原因。
另外,作者在第七章阐述儿童教育时,又从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方面充分论证了他的这一观点。在文中第172页这样写道:人们很快就认识到,教育过程在儿童到达法定义务教育年龄之前即已开始,而儿童的身体和智力的良好发育则有赖于良好的家庭和周围环境。五六岁的儿童也可能变成“废品”,因为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为儿童成长提供成长的环境,因此人们很快认识到,学前儿童教育的责任必须由某种公立或私立机构承担起来,以便协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提出要国家建立幼儿教育机构是无可厚非的。
由此即可看出要求国家建立幼儿教育机构的重要性。虽然把幼儿学校包括到教育制度中是最近的主张之一,但是法国为幼儿办母育学校已经一个半世纪了,在意大利,这种学校也已存在一个世纪,在英国,开始实行强迫入学时,5岁以下儿童入英国幼儿学校已有很长时间了。再拿世界上最聪明最富有的民族—犹太族来说,犹太人的世界观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础,也正是犹太人超凡的教育智慧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世界级大师,正如托尔斯泰所言:犹太民族的智慧包含了一些永不消失其温情与魅力的伟大东西,就仿佛玫瑰色的晨星闪耀在寂静的早晨,它们之中蕴含的最可贵的东西是那种对于人类灵魂秘密的充满激情的探索。这正是因为犹太民族是一个视教育如敬神的民族,拉比和教师的地位仅次于上帝,这也是这个民族历尽浩劫而不灭的真谛之一。犹太人的教育智慧从娃娃就已开始,在幼儿刚刚咿呀学语时母亲就会在书本上滴上蜂蜜,让孩子尝到书本是甜的,引导孩子热爱知识,追求知识。在犹太人之间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谜语,就是家长来教育孩子的:当强盗来抢劫你的家园时,在你逃跑的时候,唯一要带走的是什么?答案是:智慧。
当今世界,美国被称为世界上的领头羊,中国则是世界上的生产厂,而印度就是世界的办公室。众所周知,印度的极度贫穷是无法想像的,但就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他的工厂业和管理业是全世界闻名的。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呢?无疑是教育。尤其该提到的是它的幼儿教育。现在日本也渐起印度教育热,东京就有两所最大的印度学校。坐落在东京郊区的小天使英语学园及国际幼儿园,教材来自印度,大多数教师都是南亚人,教室墙上的海报画的是印度传说中的动物。可见,印度的幼儿教育是相当具有特色和成效的。我也曾在我国高中的语文课本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真正的人才不是大学的图书馆造就的,而是在孩子们玩的沙土堆里成就的。
建立幼儿教育机构的重要性亦不必再费口舌,我国也早就认识到了其重要性。随着其他国家争先恐后地实施及发展,我国亦认识到了其发展的重要意义。除了国家公立幼儿园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私立幼儿园,早教中心,亲子活动中心等等,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虽然如此,还有好多孩子没学上,另外这些私立幼儿园由于缺乏正规部门对其规范和管理,也存在着好多弊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大重视,在刚刚举行完的“两会”中,还专门提到了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相信在我们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幼儿的教育问题定会取得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掀开一个新篇章。
七、评语
本书是一本比较教育的可靠的权威性研究书籍,在描述的轮廓、范围、和内容方面,本书融世界教育的历史、哲学、行政、组织和影响于一炉。本书真实地描述和分析今天的教育新时代,说明了教育的新时代为什么发生,以及对教育新时代起过作用的各种力量。
作者对当前引起人们关注的教育的许多方面的论述是非常敏锐而又总是深表同情和理解的。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关注造成了今天对教育的广泛反应和批评。作者直截了当地提出和讨论了这些问题,他所采用的方式表面他是一位有识别力的评估者。他的论述既富有逻辑性,又是合情合理的。他提出了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指明了将会产生什么可能的结局和后果。纵观全书,讨论的气氛是有学者风度和令人感兴趣的,有挑动性,但又是平心静气和不动感情的。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作者的政治观点和对教育问题的看法有许多是不正确的,特别是作者有关所谓极权主义的一些论述。康德尔有关共产主义和苏联的描述完全依靠的是第二首资料,有些看法不免失实。比如,他错误地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说成是所谓极权和民主的斗争。应当说,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民主。美国教育家杜威在1928年11月访问了新生的苏联,他在《苏俄印象记》一书中说,他在美国听了很多关于共产主义和第三国际的宣传,和很多有关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报道,但是完全不了解苏联革命的基本事实。根据他亲身的经历,他认为,突出的事实是“这是一次革命,它以空前的规模解放了人的力量”,这不仅是对俄国,而且对这个世界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所以,康德尔的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另外,他还把苏联的社会主义和意大利和德国的法西斯主义相提并论,说什么他们都是权权主义,不管是红色的,棕色的或黑色的,很明显,这完全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专政。在苏联,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而在意大利和德国是法西斯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
总的来说,本书是比较教育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世界各国大学比较教育课程的必读教科书。本书脉络清晰地阐明了决定世界教育性质的力量,综合了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管理和教育督导等领域的知识,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比较教育思想和50年代国际比较教育的学术水平。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家贝雷迪称该书是一本经典著作。虽然书中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但这并不影响阅读,我们应该有哲学的眼光,从思辨的角度,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在人类进步的历史上,本来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踩着巨人的肩膀走上去的。
八.附注:
参考书目:《犹太人的教育智慧》
《高中语文必修一》
《别国的教育与我国的教育》
《印度教育现状》
第二篇:廉政教育文章读后感
身 教 的 力 量
阅读了市纪委“廉文荐读”文章《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讲的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大学者梁启超的教子之道。他五儿四女,个个成才,个个爱国,长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次子是著名的考古学家,三子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四子是经济学家,五子是著名的火箭专家;长女是诗词研究家,次女是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做过山东省妇联主席,四女是陈毅元帅引以为荣的新四军女战士。满门俊秀,且第三代仍个个成才。人说龙生九子不成龙,梁启超却生子成龙,生女成凤,这是如何做到的呢?细读此文,他是以“爱”、更以“大义”教育子女的。其“大义”是“四要”:一要爱国,二要正直,三要清白,四要自强。他教育子女“勿求做大官,唯求做大事”,要求子女牢记孟子的教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梁氏后人循此而行,皆成益世益民之人才。
读后,我不禁陷入深思。为什么梁启超九个子女个个都能成才?梁启超的子女们怎么就这么听父亲的话?那些望子成龙心切的父亲不也大都这样教导子女吗?结果怎么又大都事与愿违或不能如愿以偿呢?
再一细想,再一深想,就不难找到答案,那就是梁先生律人先律己,以身作则,为子女们树立了榜样,教育子女的 话他自己首先做到了,且做得很好,这就是身教的力量。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使我想起有位领导分析共产党为什么胜利,国民党为什么失败的话,他说,共产党打仗,听到的都是连长、营长、团长喊,同志们跟我冲;而国民党的军官喊的都是,弟兄们给我上。这一跟一给的结果是一胜一败。
小处看一个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犹如一面镜子,影响着孩子,你“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就会跟着做;反之,他也会照着学。特别是身教,千言万语也抵不过一个行动;讲再多的道理也不如亲身而为来得更易让人接受。
大处看一个社会,近来不时会在书刊、电视、网上看到某地某单位领导层集体腐败、一窝一窝地烂掉。其根源在哪里?在主官。主官贪,主官受贿,主官以权谋私,主官卖官鬻爵,其左右、身边的人才会跟着学,才敢做,才敢干,才肆无忌惮。如果这些“主官”们做到严于律己,身正影直,时时自省、自律、自重、自警,不该自己得到的,一丝一毫也不沾,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地做人、做官,其左右、身边的人还敢腐败吗?有腐败的条件、空间吗?即使有恐怕也不那么容易吧。这就是“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的道理,就是身教的力量。
要做到梁启超那样大才集于一身,满门龙凤俊秀非常人 所及,但洁身自好、为官清廉,应是能够做到的。一个人如果做到了清白做人、干净做官,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慎思、慎言、慎为,就不仅自己事业成功,也会影响到家人和身边的人。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官,这是做人之本,为官之道,也是律己育人之要。
第三篇:文章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报告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身心也似乎得到了一种洗涤,面对人生我们总是存在这样的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先生说:“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一针见血鞭辟入里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发人深省。
人生是多种多样的、纷繁错杂的,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人生,细细去领会去参透人生的价值。季羡先生对此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向我们一一叙述了人生的真谛,他用惬意的曲调低吟浅唱,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为我们讲述着人生百态。先生认为,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通常,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季老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这样评价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不完满才是人生,在季羡先生的眼中,没有任何人的人生是完满没有缺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因为这份不完满,为我们勾勒出了人生的轮廓,也让我们懂得在缺陷中领略美好,才不至于那么高傲自大、目中无人。人性善恶,知足常乐、谦虚虚伪,为人处世,世态炎凉„„这一切的一切,不论是人生意义上的,还是内在精神上的,先生都为我们讲解得一清二楚,道理也显而易见、一目了然了。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在书中反复提到的《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和《漫谈伦理道德》。在这两篇文章中,先生谈道:“人生于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
三、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他认为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了,人就生活得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我感到季老谈到的三点是全面深刻的,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帮助,并使我们认清了人生的方向。
第四篇:文章读后感
篇一:故乡读后感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写的《故乡》,讲述了他与闰土小时候的一些事情。闰土会捕鸟、看瓜,鲁迅在那段时间很快乐,可正月过了,闰土必须回家。一开始,他们还相互送了几次礼物,但后来再也没有见面。我明白了: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只有好好珍惜时间,快乐才是永远的。
可小时候大多不太懂事,常常浪费时间。有时,晚上有一个十分好看的电视,就看了起来,看完了才想到作业没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业,马虎潦草,效率很差。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懂得珍惜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谚语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也告诉我们应当珍惜时间。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瞧,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名言。让我们把它作为座右铭吧!
篇二:歌唱二小放牛郎读后感
亲爱的祖国六十岁了,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老师安排我们写一篇爱国方面文章的读后感,平时大部份时间里都用在了学习上,对这方面的书,我看的很少。放学回家,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搜索这方面的文章,那么多的英雄人物文章,我以前从来没看过,我看了一篇又一篇,他们的事迹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感人。他们有老一辈的革命家为了建立新中国呕心沥血,也有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还有在新时期平凡岗位上为祖国的强大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我不知从哪下笔?
在我二年级时,课文里就有《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个歌曲,非常令我感动。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叔叔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当时,王二小才十三岁,就为了祖国而牺牲了,他是那么的伟大,牺牲时只仅仅比现在的我大那么两三岁,而现在的我平时学习自觉性很差,从来也不帮妈妈干什么家务,有时还跟父母吵架,王二小也是个孩子,比我们的生活条件真是相差的太远,看了王二小的故事后使我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向王二小这样千千万万的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很惭愧,我以后要以王二小为榜样,努力学习,回抱祖国,和父母,还有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
篇三:刘胡兰读后感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刘胡兰》的书,读完后,我热泪盈眶,对刘胡兰感到深深的敬佩。
在一个乌云低垂的冬日,敌人包围了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胡兰和其他六位革命同志被捕。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六位同志倒在了敌人的铡刀下。敌人指着烈士的遗体威逼刘胡兰投降,但她宁死不屈,从容地走向被鲜血染红了的铡刀,为新中国奉献了她十五岁的花样年华……毛泽东主席为这位党的最年轻的女烈士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过去,有多少人为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些普通的名字含存着不普通不平凡的事。像“雷锋”“刘胡兰”等等。试想,如果没有那些为祖国,为人们勇于献身的战士,哪里会有今天这美好的幸福和生活呢?
想想我吧,真是和刘胡兰不能相比。往往在有一点困难和折磨时,我就去找父母处理,比如有时候我不小心被刀子割破手,顿时眼圈红了;又如当我摔倒的时候,就会掉眼泪;还有,当同学欺负我的时候,我就举手还击,甚至还会和他{她}断绝关系,等等。现在想起来,我真不应该啊!以后我要向刘胡兰烈士学习,要坚强、勇敢,不要被小事难倒,更不要用现在的小事糊弄自己将来的大事。俗话说:“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我要做个勇敢的人。
我们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儿童,21世纪的主人,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为了我们这伟大的祖国,为了有美好的明天,我们不要辜负爸爸妈妈的哺育之恩,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有前途来报答爸爸和妈妈,而且要做一些为祖国奉献的事。
教师评语:此文语言流畅,中心突出。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热情歌颂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刘胡兰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烙印,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小作者能从英雄的身上联系自己的实际,意义深刻。
篇四:范进中举读后感
范进是古代的一个学子,它虽然勤奋好学,可是屡考不中,真可谓“屡战屡败”。
就在范进50多岁的时候,事情发生了转机。这一年,他认真学习,考试时一丝不苟认真对待,苍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考出了好成绩,被皇上点中。
这一天,范进正在街上闲逛,他的一个好朋友跑来告诉他“范进,你中举了!”范进以为好朋友在逗他,没当一回事,依旧慢慢悠悠地往前走。他看到很多人围在那儿看皇榜,也挤进去瞪大眼睛瞧瞧。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范进”跳入眼帘。这时,范进心中一阵狂喜,只见他一跳三尺高,嘴中高喊:“我中了!我中了!”然后在大街上狂奔。围观的人们惊呆了,也跟着群跑看笑话。疯狂的范进跑掉了鞋子,划破了衣服,跑飞了帽子……一路狂奔。
范进的好友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十分着急,赶忙去告诉他杀猪卖肉的老丈人:“你的女婿中举了,可他高兴地疯了,快去救救他吧!”他的老丈人也很着急,赶忙随那人去追范进。
到了范进跟前,他也束手无策。这时一个人说:“他平时最怕你,赶快扇他两个巴掌也许能救他。”围观的众人也七嘴八舌的劝导。他的老丈人犹豫不决,但还是慢慢地举起了那像扇子一样的大手,壮了状胆子,重重地打在了范进的脸上,嘴中骂道:“混帐东西!你中什么中!”一巴掌打醒了疯迷的范进。
众人欣喜异常,有的大笑、有的吹口哨。可他的老丈人却心中郁闷,感觉自己的手在隐隐发麻发痛,心想:“他现在是天上的文曲星,真的打不得了!”
这个故事非常可笑,也很逗人,读后细细一想感觉十分有意思,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50多岁的范进能中举确实不易,他的坚持不懈,他的拼搏进取,他的坚定信念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第五篇:经典文章读后感
经典文章读后感
文化苦旅 读后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经典文章读后感。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读后感《经典文章读后感》。”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一篇篇精彩的美文,余秋雨带我们探寻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文明和历史。你漫步徜徉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可能有些地方我们不曾亲临,通过您对当地人、历史、自然的浑沌交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沧桑感就会遍步全身,那些历史好像亲身经历过,从而紧随着的感动,叹息。比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中挤出一声久远的口胃叹。既羡慕沉睡在江底的闲散,有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庆幸楚国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息淘淘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就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一直肩负起了保卫国家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凶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而已。文化之旅,在旅行中品位文化,升华文化。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没有历史事件与人物,你即使来到有任何意义的景观也只是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精神。正如他在自序里说的:“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这本书写得的确不轻松,那惨白的洞窟展示着不堪回首的历史,一个个文化遗址都是对“荣耀”与“耻辱”的诠释。中国也不是往日的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时代了。所以,让我们欣然接受苦旅,选择苦旅,在苦旅中探寻,铭记我们该记住的,试让敦煌的悲鸣停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