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知识点[小编推荐]
一、辨析题
1.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所学校的管理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学制与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2.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同一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所以,二者不是同一概念,一般的,前者的范畴大于后者或前者包含后者。
3.教育学史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4.教学策略就是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所以,教学策略的范畴大于教学方法。
5.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才能这两方面的发展。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专业发展是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才能的发展和专业情意的发展。专业情意的发展是指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情操的养成、专业性向的调试和专业自我的建立。
6.我国学校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
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
7.等级性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其中,等级性指不同的阶级地位享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任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在古代中国教育、古代印度教育、古代埃及教育和古代希腊、罗马教育中都是如此。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现代教育学将影响整体发展的内外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遗传、环境与教育,在这三个因素中,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和制约作用,是个体发展的实现条件;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因为: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他引导个体的发展方向;第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第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而教师是专业人员;第四,个体的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因素部分的也是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
2.如何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学生各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2)是有发展需要的人——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和心理的、认知和情感的、道德和审美的等等3)是教育的对——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
3.讲授法有何特点?
将首发式老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
三种基本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利于教师充分的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传递信息;利于学生接受;易于教师控制所传授的内容,单位时间的效率较高;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具有系统性的信息,及经济又系统的传授人类文化遗产;教师可以自主的控制教学时间,因此耗费课时较少;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多种教学能力。
它的局限性在于: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听讲能力;不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要有较高的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局限于教材系统性强的学科,局限于中学或高年级的课堂;只强调学科知识的结论性和接受性,易束缚学生的思维;易削弱实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影响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课堂交流局限与师生,沟通方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机会较少;教师很少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难以估计学生的兴趣及需要上的个体差异。
4. 现代教育评价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现代教育评价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诊断功能2)改进与形成性功能3)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4)激励功能5)导向功能
5.如何理解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给予这样那样的希望,这些希望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逗比恤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意义: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与应用,无一不是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活动。
6.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是什么?
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人才的总要求,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但他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有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培养目标。
8.现代中小学的班级管理有哪些内容?
1)班级教学管理2)班级德育管理3)班级体育卫生和课外活动的管理4)班级生活指导
三、论述题
1.我国教育方针对教育目的作了明确规定1)如何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全面发展?2)在实际贯彻落实教育目的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使我国的教育目的。
1)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对培养人才的总体期望和要求。指的是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发展,各方面的充分、和谐的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教育有下列基本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这“五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2)在教育实践中,要坚持是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关。
实际工作中的五育是融为一体的,很难把一堂课或一项活动简单看成是德育或智育,事实上正相反。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善于将多方面的教育任务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所侧重又有所兼顾。
2.你认为1)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2)这些规律分别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1)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一般生理成熟早于心理成熟,学生发展的速度在整个发展进程中也不是匀速的,而是呈现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发展的顺序性——学生身心的发展是按照固定的顺序展开的,如身体的发展循着从上到下、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则按照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具体思维导抽象思维等顺序发展;发展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这些特征是某一年龄段学生所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最佳发展期”——也称为“关键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一般学生的发展需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水平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则千差万别。2)自答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假如你是一名中学教师1)你认为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师生关系?2)你打算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爱生尊师,和谐亲密;民主平等,对话合作;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2)了解和眼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4.在一定意义上,道德即教育的道德目的,那么1)教育包含哪些道德标准?2)就你的了解,当今的学校道德教育有哪些问题?
1)教育包含三条相互联系的道德标准:一是,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货到的目的;二是,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有益的影响;三是,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2)自答
教师专业训练的主要内容
1.专业知识。形成自身对教师职业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望的认识,从
而形成强烈的从业、敬业、乐业的动机;
2.专业态度。例如甘为人梯、诲人不倦、协同施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
3.专业知识。不断学习,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教育心理知识等;
4.专业技能。包括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程序、课堂讲授、演示与实验、课外活动、评价教学效果等;
5.专业品质。即教师所需要的个性品质,包括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乐观精神、创新
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等,公正对待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善于接受新事物等。当代社会赋予教师一系列重要的职业角色,教师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体谅模式的主要内容
体谅模式的讲道德情感的培养至于中心地位,该模式由于美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提出。
A、理论假设: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银带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
B、对体谅模式的评价:
1.理论上的对立:人本主义色彩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2.缺乏对12岁以下儿童的研究。
3.假设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社会试验期”不科学。
C、启示
1.将“学会关心”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2.德育需要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
3.教材应该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
认知道德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系由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
主要观点:
A、道德发展:
1.道德判断形势反应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2.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当中。
B、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2.道德教育风行发展性原则(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
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中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的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地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C、道德发展阶段:
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课程定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设计的依据
(一)课程的概念
1. 现代汉语中,指的是学校教学科目的总称。或者指学生功课的进程。
2. 英文中,“课程”是从希腊文演进而来的,原来的意思是“跑马道”先引申为学
业进程和教学进程。
3.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
目以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我国的“六艺”,希腊的“七艺”)。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医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育的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
优点:强调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知识。
缺点:较少的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2.活动课程:它有多种定义,有诸如活动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设计课程、随机课程等概念。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是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和课程。
优点:学生有充分的学习空间和动手机会,有学习的自觉性。
缺点:学习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有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19世纪以后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第二篇: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20世纪以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
3、学生文化的特性: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和最佳期)、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个体实践活动
6、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7、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8、教师职业专业化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9、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
11、课程体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12、课程按任务: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 课程按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国家、地方、学校课程
13、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
14、课程目标的性质: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操作性
15、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社会和学科的研究
16、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17、教学计划的构成: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察制度、实施要求
18、课程实施的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课程表安排的原则: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原则
学生学习的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19、课程评价的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20、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21、学生认识的特殊性: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22、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23、中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4、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 设备 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5、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小学);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
26、讲授法分为:讲述 讲解和讲演
27、教授内容要有科学性 系统性和思想性
28、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9、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30、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31、课的类型:按照教学任务(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完成的任务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和复习课)
32、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33、测验和考试应把握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34、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法;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35、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 可操作性 灵活性
36、教学策略的类型:内容型 形式型 方法型 综合型
37、德育性质:社会性 历史性 阶级性 民族性 继承性
38、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 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9、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德育目标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 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
40、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41、德育过程的结构包括: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42、德育的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43、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44、榜样法: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典范;学生中的好榜样
45、锻炼法:练习制度 委托任务 组织活动
46、陶冶法: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47、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重知,皮亚杰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论和道德教育论,最广泛占主导地位;冲突的交往情境;道德两难问题)
体谅模式(英国彼得。麦克费尔,重视情感,假定人类基本需要是与人友好相处,道德教育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设身处地)
社会模仿模式(美国班杜拉;重行;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强调自我效能感,学会自我强化)
48、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49、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0、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一定的活动节律
51、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的 民主的 放任的
52、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学生个人、群体关系、学习和生活环境
研究方法:阅读有关材料、调查访问、自然条件下的观察
53、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第三篇: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要点
西方的古代教育
关于教育起源代表性的观点:生物起源: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英国学者 能T.P.Nunn心理起源:教育的发生是“非理性的”,“单纯的无意识地模仿”美国 孟禄
古希腊 罗马时代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有声望的学者和他们的追随者 意 萨莱诺大学 医学中心 波隆那大学 罗马法中心 巴黎大学 神学中心
1168 牛津大学 1209 剑桥大学 1358 海德堡大学 Universitas “组合,行会”
文艺复兴以后 人文主义教育 新教教育 天主教教育
西方教育学的建立 夸美纽斯 继承人文教育思想的成果
《大教学论》1632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著作《母育学校》第一本学前教育书“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世俗教育任务 谈及普及教育,学前教育,主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个试图建立分科教学法
17-18世纪
英国:培根《新工具》“知识就是力量” 归纳法
洛克《教育漫话》主要谈论“绅士教育”贵族+事业家
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3方面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在“克制”和“精神活动自由”之间寻找平衡
法国:爱尔维修:“教育万能”
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念,代表著作是教育小说《爱弥儿》提出“归于自然”的观
点,教育的目的是“自然人”而非“社会人”。“天性的最初的冲动永远是正当的” 独立自主-依赖专制平等-等级 无所不宜-职业人 自食其力-依靠他人
德国:具有现代理念的大学首先在德国出现 1694 哈勒大学
19世纪教育思想家
瑞士 裴斯泰洛奇: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
“教育问题不在于传授专门的知识或技能,而在于发展人类的基本能力”
“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要素教育”理论:各种才能的均衡发展
最早将教育与手工劳动结合起来进行试验
德国 赫尔巴特 提出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普通教育学》
以伦理学为依据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以心理学为方法确定教育手段。
教育4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幼儿教育之父” 福禄培尔受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影响很大
他的著作后来被编为《幼儿园教育学》
英国 斯宾塞 科学教育的倡导者 代表著《教育论》
以科学为中心,重视个人和社会生活,有助于个人判断的是科学知识,反对学校的文科传统。道德教育上“自然后果”的原则。
日本 福泽谕吉 启蒙思想家代表作《劝学篇》《文明论概略》
以教育为利器批判传统观念,主张向西人学习,广设实学科目,重视体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革新运动
1)新教育运动:从英国开始 代表人物 瑞典 爱伦•凯 著作《儿童的世纪》
主张依据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改革教育,理想的教育应该废除班级制度,教科书和考试,任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
2)进步教育:主要在美国,持续到50S末 比较强调儿童的自由
3)实验教育学:以实验心理学为基础,强调儿童的生物性
20世纪教育思想家
意大利蒙台梭利 著作《蒙台梭利方法》在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
重视早期教育,以天性为中心,考察儿童的心理特点,把遗传和环境因素统一起来。建立“儿童之家”
美国 杜威 建立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体系《民主主义与教育》
把民主主义的发展和科学上的实验方法,生物科学上的进化论思想以及工业的改造联系起来,指出这些发展所表明的教育方法方面的变革。
教育是生活,是生长,是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提倡反省思维的方法
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杜威第一次用“传统教育”代表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将自己自己的主张称为“现代教育”
苏联 马卡连柯 《生活之路—教育叙事诗》在集体中把教学和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现代教育思潮与主张:
改造主义教育: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要素主义教育:教育是智慧的训练,以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为教育核心
永恒主义教育:教育是理性的培养,突出古代名著的作用
新行为主义教育:教育是塑造行为,主张程序教学,利用教学机器
结构主义教育:瑞士 皮亚杰 认知心理学 主张了解儿童的思维结构,“从发现中学习” 终身教育:现代社会的需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
中国教育史
西周时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礼不下庶人”
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
战国时期:养士 “四公子”
汉朝:董仲叔提倡儒家学说 “天不变,道亦不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唯一学科)第一个用阴阳五行说解释春秋公羊学官学:中央有太学 地方有学 校 庠 序私学:“书馆”“精庐”“精舍” 代表人物:马融 郑玄
太学的教师称博士,西汉时只设五经博士,东汉增加到十五人。博士的领导者西汉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即校长。汉朝太学没有规定肄业年限,既是国家最高学府,也是最高考试机关。
汉代举贤良方正,举孝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开始
进士科:第一名 状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隋朝设国子监掌管全国教育事业 日本派遣留学生始于隋朝
唐朝建立起完备的教育系统 地方 长史 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 阿倍仲麻吕
这时的太学变成贵族学校,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才能入学
唐朝开始国子学的兴盛,国子学只收贵族弟子,私学人物:隋朝 王通 唐朝 曹宪
宋朝:书院制度兴盛 六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登封嵩阳书院岳麓书院
商丘应天府书院衡阳石鼓书院江宁茅山书院
书院的发达和理学的兴盛关系密切 特别是南宋的朱熹 其《四书集注》是元到清的教科书,“学为圣人”明德 新民 止于至善 “修齐治平”
鹅湖(上饶鹅湖寺)之会 朱熹—陆九渊
明朝:科举盛行 书院变成科举的预备机构,国子学此时最为兴盛
八股取士 1)小考 2)乡试 举人 3)会试 4)殿试 进士
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
清朝: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近代第一个学制 模仿日本1905年成立学部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近代的四所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 上海广方言馆 广州同文馆 湖北自强学堂
大学的建立:1895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 天津大学)1897南洋公学
1898京师大学堂
中国第一次派遣留学生赴美1872年 容闳 《西学东渐记》
1929年前对自费留学未加以管理
张之洞:《劝学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蔡元培:教育独立 “兼容并包”北京大学的改革
陶行知:乡村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第四篇:教育学基础知识点.(定稿)
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实践对象,即各级各类学生,他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形。
学校文化: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
课程论:研究课程的理论。包括课程基本理念的研究探讨,关于课程编制和设计的探讨。班级: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学生申诉制度: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与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从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教育的目的:教育主体对其所希望达成结果的设定,具体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能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生何种性质的影响。课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懂得。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法律救济: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当公民权利收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或其它机关给于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受到补救。
学校物质文化:只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完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与神。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医学博士萝扎洛夫创立,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教师广泛利用环境信息,上课如同游戏、表演,是理智与感情统一,尤其是发觉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愉快欢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信息。
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包含定性描述或价值判断,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兼有。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机器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任务是德国的梅益曼和拉伊。该学派所强调的是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美育: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追求人的情趣和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学模式:一某种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份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和典型的教学实践形式。
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
标准化测验:在试题编制、施测和评分过程中有着严格规范的测验。教师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社会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该学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的需要,在劳动过程
中形成与积淀了社会生产或生活经验,正是传递这些经验的需要促使人类产生了教育。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的语
言意识的发展有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所以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活动。
范例教学法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克拉夫斯基创立的教学方法,不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或者事例,要求学生分析研究,获得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知识结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
文化教育学:19实际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迪尔泰等人,认为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目的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世界,从而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研究教育要采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培养人格的主要途径则是陶冶和唤醒。
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儿童个体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的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里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如何理解儿童个体发展观1儿童的发展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2蕴含与儿童的主体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学校咨询与辅导: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教育评价:就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又可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又称为学生评定。
教育学:在我过“教育学”包括三层含义:一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及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三是一种教材的名称。学习教育学的价值或意义
1、启发教育自觉。
2、扩展理论视野。
3、培植教育信念。
4、提高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
学生主体性: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对外界刺激做出选择性反应,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
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和完整结合。二是指克服人发展中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发展。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所有学生有效的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教育国家化:19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教育向世俗化的过渡和公共的国民教育的迅速普及,教育开始称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性事业。欧美各国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中,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的职能,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一趋势,就被称为教育国家化。
学制:现代学校制度的简称,是在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规格产生新要求的推动下形成的,学制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前者行成学校体系的阶段性,后者形成学校体系的类型。
智育: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提升教育对象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德育: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非指导性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不重视技术,只重视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等态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
动及情感体验,在荣恰的心里气氛中自由的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波扩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从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它职工的合法权益4为受教育者极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规定收费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宏观控制和监督(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对各种社会影响因素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选择。2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3通过长期的学校生活,儿童可以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极大的发展。
影响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2学校的教育水平。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配合:(1学校对家庭的指导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家庭解决实际问题。(2指导大致可分为: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指导、个别指导。(3家校配合可通过: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方式进行。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途径:(1学校鼓励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的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2学校积极对校外教育机构施加各种影响。(3学校利用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沟通校社联系。
课程设计:对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一种课程设计理论经常全面的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各个范畴。
教学模式:以某种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教师申诉制度:教师对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起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规定,向主管部门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发现学习法美国结构主义课程代表布鲁纳提出。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该方法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其弱点是时间花费较多,且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学校咨询与辅导: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教育评价就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又可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又称为学生评定。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围绕四大问题(泰勒原理进行课程设计(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去哪里(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坐什么车去?(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起这些教育经验?(怎么去?(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路走对了吗?
学校事故的含义:(1在教育机构内或其组织的活动中因疏忽而未预见或预见不充分导致学生人身伤害。
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是忠于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1、从社会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如何贯彻系统性原则:学科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规律为主,了解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顺序。1按大港顺序教学2针对学生认识安排顺序,3灵活调整
一节好课应当符合哪些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适当
4、教学过程紧凑
5、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1、公共性,现代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机会和服务
2、生产性,现代教育与物质生产的结合程度一级生产发展对现代教育的新要求都提高了
3、科学性,4未来性5国际性6终身性
学校对儿童心里发展作用受那些因素的影响:1教育目标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儿童的发展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
2、蕴含于儿童的主体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简述儿童发展的规律性:1顺序性,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无论起身体还是心里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
2、不平衡性,在连续发展的过程中,儿童的身心发展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均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期,发展速度和水平有明显的差异。
3、阶段性,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起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距昂会表现出
某些稳定、共同的典型特点。4个别差异性,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比较,每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儿童各种生理心理能里的发展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上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技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尽可能的适应环境。
非指导教学法的运用特点:极大的依赖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而不是理智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经验。4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哪些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1、社会生产力机器决定的分工状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2社会关系使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3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良好测验的标准:1实用性强,便于组织,实施,节时省力。2可信度高,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高3效度高,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目标的程度高4难度适中,试题平均通过的程度适中5区分度高,能拉开分数距离
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2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要从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系统性原则,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的进行4巩固性原则,在教学中要不断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牢固的掌握保存5量力性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发展的水平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1从对象,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2从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国家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国家通过一下制度对中小学实施宏观管理和监督1 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制度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教师的责任和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观测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全面发展5直至有害与学生的行为或其它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6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简述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基本原则
尊重发挥儿童主体性基本原则(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余地,尊重学生的选择。(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技能要求:1教师有足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2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3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4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内涵:1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和完整结合2指克服人发展中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和全面自由发展。
教师专业化的条件: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3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有正式的专业组织进行管理
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1神学的教育目的观,主张培养青年对上帝的真诚信仰为目的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 的最高宗旨3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主张个人的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发展和需要确定教育目的4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是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
德育的任务及主要内容:使德育对象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内容:(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1教学生学会做人。2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教育。1集体主义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 3民主法制教育:(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里咨询服务,2在班级中开展以个人心理卫生为主的课程辅导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里测评工作5协调学校与社区咨询。
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策略:1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从多个视角多种方法评价学生2 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是评价纸箱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提高3从侧重区分型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坚持以找优点为评价的出发点,坚持以个体为主的评价标准,突出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集体的教育作用: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容易接受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本矛盾(基本关系。
1、课程应当给与学生间接经验-直接经验。
2、应该给学生完整的知识还是通过知识来传授能力
3、学习内容应该按照门类分科还是要综合的编排
4、课程学习的最后是提倡科学主义还是尊重和发展人文主义精神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1学校管理的具体执行者2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3联系学校家长社会的纽带。
劳动起源说的观点:1人类劳动的特征是制造使用工具2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的语言和自我意
识得以形成,这就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3 为了传递在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改变必然要求教育形态的改变,所以教育的范畴应该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1)教育的性质: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阶级性;2)教育 的起源:社会性生产劳动;3)教育的目的:个体的全面发展;4)教育的方法:教育与现代 大生产劳动相结合;5)教育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制约与反作用;6)教育研究方法:以 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
第五篇: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3.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措施(主线)
4.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孟禄)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现代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5.教育学及教育现象的含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6.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异同
异:教育学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理论,是客观的,是鬼客观规律的揭示。教育方针政策是主观制定的,是一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指定的。同: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而且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这样,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才是比较可行的。因此,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7.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杜威。
8.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9.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放入结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级各类的教育工作。
10.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11.教育目的功能
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12.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矛盾
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3.素质教育的含义
它是指个体在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影响、教育训练和主观努力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狭义上说:素质教育是指学校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
14.素质教育的内容
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15.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阶段性:个体身心的发展是连续的,但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呈现出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差异性: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
不均衡性: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不均衡的特征,一种是统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另外一种是指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
17.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首先,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环境: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成熟)
18.教师的含义及其性质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性质:(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2)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专职人员,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9.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忠诚于教育,敬业乐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这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团结协作、关心集体是教师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骄傲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20.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四个部分。
21.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的交谈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和教师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析是非真伪,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练习法: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22.德育的概念
德育又称为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的要求和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
2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
③.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征。
24.班级管理的含义及其模式
含义:班级管理就是指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定,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各种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
模式:①班级平行管理模式
②班级民主管理模式
③班级目标管理模式
25.班主任的概念和任务
概念:班主任是学校委派具体负责管理一个班级的教师。
任务:在学校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班级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习质量以及身心发展水平。
26.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7.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28.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29.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30.美国的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3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3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33.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重用》《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34.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3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36.“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37.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
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38.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去鞥强学生体质。
39.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40.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1.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42.义务教育是依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43.教师是佳偶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45.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泛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46.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47.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48.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49.教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组织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50.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51.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5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使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53.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54.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势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55.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5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行程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57.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一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
58.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史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59.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60.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发现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6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62.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63.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6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
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65.活动与交往时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66.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7.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8.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时特别的重要途径,其中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69.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境,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