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我体验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我体验策略 作者:卢国成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12期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活动,师生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引导,教师的点拨引导又离不开课堂的提问。可以说,教师的提问在课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对提问的要求
要使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思维和创造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能)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同时 新课程标准还提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点拨引导是必要的,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做好学生学习的点拨引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学习内容和方法丰富多彩,简单的提问和课堂互动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课堂上的提问不能只是讲求课堂气氛的热闹,随意问,不能只是单纯的提出问题,也不能低效地提问,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有效性提问的关键所在
教学中提问的终极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是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所提问题的易难深浅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如不进行改变,提问的内容和形式简单化、陈式化,必然会导致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课堂回答问题的参与度降低,本应该多向相互交流的课堂教学往往变成了教师讲座,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常言道:“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有效”,就是要实现课堂预期目标,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关键是要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潜能,重视学生的思维拓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增强。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组织教学水平和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办法
要落实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想,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两方面:
3.1 有效的问题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能只简单的提问,为了提问而提问,在问题设置上,要认真设计:
3.1.1 启发性提问。伟大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如在教授《小狗包弟》中,老师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启发: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1)、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2)、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甚至一条狗都保不住命。(3)、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再如: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启发学生关注主客对话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意图)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就比较容易思考得出: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他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认识你自己”――引导学生正视和反省成长过程中曾犯下的过错。在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3.1.2 开放性提问。问题的开放性即“一题多答”,就是说所提的问题只有一个,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渠道的增多和信息量的激增,丰富多样、千差万别的价值观念在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个体体验而进行个性化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思维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文中所写的仙境?学生可以有不一样的理解:(1)、可以认为是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像人间的朋友欢聚一堂,写仙人盛会反衬现实黑暗,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也可以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神仙聚会带有宫廷生活中的印记,梦中险象环生,折射诗人宫中遭遇,神仙聚会热闹非凡,不容凡人介入,与皇室亲族骄奢淫逸不容布衣靠近尤其相似!通过这样热烈的讨论,学生思维得到了训炼。
又如在教《祝福》时,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后,为什么“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2)、小说中除了表现夫权对妇女的束缚外,还有表现族权、神权、政权对妇女的迫害的情节,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情节来吗?(3)、为什么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电影却从祥林嫂丧夫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上述几个问题统一在一起,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所蕴含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生能够进行开放性、探索性的思维训练,这样的教学既不偏离教材,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问题”是沟通课文和学生的桥梁。”开放式”提问更能体现提问在这方面的作用。
3.1.3 探究性提问。新课标《教学建议》一节中指出:“(语文课)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问题的设计还应具有探究性,注重思考的内涵。
比如在《雨巷》一文学习中,不妨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不是碰着一个开心快乐的姑娘?在探究中,学生这样说:丁香是美丽忧愁的化身,作者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可以倾诉自己心中的苦闷。在课堂探究中学生更能深刻领悟本文的主旨和写法。老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既对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更深刻的认知。
3.2 有效的提问方法与技巧
于漪老师说过:课不能教在课堂上,要教到学生身上,镌刻在学生心中。”这就要求老师不能一味考虑“讲”得怎样,而要时刻注意学生学得如何,提问检查是经济适用的方法。
1、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多就少改。
2、要及时检讨,变换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及时搬凳搭梯。此外,提问要有层次性:
1、重视课文内容的层次性,要依据内容设计问题,循序渐进的启发学生,使学生逐步理解。
2、重视思维的层次性,遵循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迁移的规律,提问必须切合学生的思维流程。
3、重视学生的个人差异的层次性,因为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应充分考虑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动,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所以要培养创新型人材,语文课堂教学就要牢固树立有效提问的观念,讲究提问艺术,善于进行发散思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 《新课标教案》语文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延边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文本作为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载体自然是开放的而非闭锁的,从而在课程知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保持着必要的张力,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提供着可能性条件。新课程赋予了教师使用教材、超越教材进行教学的责任。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只是“用教材教,而无需教教材”,教师可以在教学文本的自由空间中进行理智的思考解读。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即对教学内容再思考。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认识,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过程优化
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预设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即按照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依据教材的逻辑、分解、设计了明确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一直以来让广大师生共同感觉到课堂的枯燥和乏味。而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强调预设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富有活力的“动态生成”活动,让课堂打开无限的多种可能空间。课堂的优化形式也呈现多样性特点。预设是必要的,为了达到课堂目的一定会有提前设计因素,但并不需要对教学过程完全预设,因为真实的教学情境总是丰富多样的,它蕴含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创造性。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不能预设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对抗。在课堂上,师生协同活动教师除了按预定的计划实施教学外还必须关注课堂活动的状态,及时调整自己教的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过程如何达到的预设与生成的相得益彰,能够充分折射出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充满灵性的教学风格,凭借已有的教学知识、经验和能力自如地驾驭嬗变的课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优化
当教学被归结为一种技术活动时,教师的个性化的风格,都被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等要求中,统一到他人的教学方法以及由那种方法所规定的标准之中,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教师难免要忍受削足适履的痛苦。
实际上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创新和调适的可能空间是比较大的。通常人们所说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并不是放弃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追求,而是教师在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做到内容、过程、方法的协调一致。教学过程的优化,就体现为知识的传授与认识指导上的方略。面对不同的课堂情景,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和原则,如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从做中学等方法与原则。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个性特色的彰显,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了教师的追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教学情境的特性来寻求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方法的灵活选择、创造性运用甚至是新型教学方法的再创造都能够充分展示一位教师的教学功底和能力。在教学活动现场,教学实践者总会突破教学理论设置的框架,并按照自己的要求,确立起新的应对情景性需要的灵活多变的方法策略。
(四)灵活的教学智慧
面对复杂、动态的教学情境,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内容、方法、过程与目的的协调统一,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智慧给教师带来的是对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地解读,是对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恰当而合理地选择,是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有效和谐地整合,实现教师对预期教学效能的准确判断。这些往往与教师面临的具体的、复杂的、微妙的教学情境相结合,因此可以说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是对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历练与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在无数次的历练与考验中不断获得丰富,由此教师才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面对复杂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新的具体境遇,其教师专业能力在智慧性教学中得到提升。
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教师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和灵巧的心灵,敏感地及时抓住每一个动态的教学资源,进行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教学。
(五)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
在授受式教学中,由于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时间里没有或很少有交流的机会。即使有交流的机会,这种交流也是认知上的,而不允许个体经验和个体经验知识的进入。所以师生之间的交往大多限于课下、课外的交往。而这种交往也是非常有限的。在交往教学中,交往意味着互动,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建构,意味着共同成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两者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六)积极活化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理解作品,让语文课堂充满民主和谐气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让学生主动的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主动构建知识。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开发学生的智慧。要把握的原则有:
1、渐进性原则 思维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而认识的发展是由低到高逐渐过度,由简单向复杂发展。因此进行思维教学要循序渐进,按认知发展的规律逐步提高、丰富学生的思维。
2、持续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持续的,伴随学习而发生的思维也应是持续的,这样学生的潜在的职能才能越多。
3、开放性原则 当思维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思维活跃的因素或情景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不一定就是教材内容,一件小事、一句话甚至日常生活中或社会中习以为常的小时间也可能成为启动思维的发条。
4、人文性原则 课堂教学应该教会学生欣赏、体验、共享书中和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美善,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又可以使学生具有人格力量,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5、多元性原则 由于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客观存在,也由于学生个人的经历背景不同,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思维过程及思维模式也是不同的,课堂中的思维教学呈现多元特征。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支持、鼓励学生思维的这种多元化,使思维教学变得多样化。
(七)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具有形象直观,突破时空的限制,增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等诸多优点,但也不能无止境的运用,让多媒体教学代替一切教学手段。一堂课在什么时候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好呢,是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学习内容来确定多媒体手段的最佳点。
第四篇:谈谈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在体验中升华
——谈谈体验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引子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课堂上只要处于体验的主要角色,就能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体验,他们就会集中精力、兴趣盎然的去演示,知识能够给他们留下更深印象的途径就是用他们的眼睛去发现,技能能够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去体验,老师起着点拨和诱导、关怀和勉励、尊重和理解的作用。一旦学生的智慧之火被点燃,他们的能力就会提升,老师的专业成长才能在学生成长的经历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教师在体验中成才,课堂效率在体验中提高。
一、体验教学的心理学、美学、教育学依据
体验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是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这种心理活动由感受、理解、联想和领悟等诸多心理因素构成。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的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感悟。从美学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审美体验,是指主体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的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从教育学意义上说体验是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对事物产生的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我们对某事物有深刻的体验,必然会理解它在我们心目中的独特意义,或者形成某种联想、领悟。
总之,体验是一种能生发与主体独特地“自我”密切相关的领悟和意义的情感反应。体验的结果是产生情感和且生成意义,两者缺一不可,光有情感而没有意义只是一般的情感,光有意义而没有情感,就同单纯的认知性理解没有区别。
因此,在实际教学语境中,体验是一种能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从活动的构成上来看,每一个活动都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活动目标,二是活动过程,三是活动结果。因此我认为,关于体验这一界定有三层含义:作为活动目标和结果体验,主要包括反思、理解、感受、感悟、感动、直觉、发现、整合和建构等认知与情感因素。作为活动过程的体验,强调情景的创设与亲历过程,具有“过程与方法”之意义。作为活动方式的体验,即将体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体验教学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体验与语文学习密不可分,脱离体验谈论语文学习没有任何意义。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有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学科具有如下特点:
1、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的人文性,就是语文学科突出人的个性、尊严、自由、平等、人自身价值的实现等,即珍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2、语文学科是时代性与知识性的综合。语文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是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反映。语文学科知识还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江河湖海,花鸟鱼虫,无所不包。
3、语文学科是多能性和奠基作用的整合。
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不仅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能使学生得到发展,不仅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奠基,而且使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为一辈子做人打下了基础。具体地说,即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简略地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即;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从而实现享受语文,享受生活的境界。怎样实现语文学科的这一功能?
通过体验,获得知识,对每一个学生来讲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地学习方式。
《学习革命》作者戈登〃德莱顿和珍妮〃沃思在他们的书中引用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忌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敢;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公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头脑平静的生活。这段话告诉我们,学生学会了什么,恐怕并非教育者有意识的给了学生什么东西,而是学生再怎样的条件下生活和学习。学习和生活不是别的,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他是一种生活环境。更确切地讲是一种文化环境。英国学者怀特海说:“文化是一种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文化毫不相干。”学生对语文的体验其实就是对文化环境的体验。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熏染式的、潜移默化的行为。
三、体验教学的含义 体验教学观是一种充分重视人的主体精神的教学价值观,这种教学价值观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这里,教师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到充分的“体验”。“在体验中发展”是体验教学的精髓,是体验教学精神的切入点。对学生来说,体验是从“知识”到“教养”的中介。对教师来说,体验是从“教学”到“学教”的中介,“体验教学”意味着教师通过对教学的体验而获得专业成长而逐渐成熟。教学过程其实也是体验过程。我在讲授戴望舒的《雨巷》的时候,用的是全体验教学。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体验:音乐体验:《雨巷》诵读;画面体验,几幅表现《雨巷》的画面;学生自主展示体验:哑剧展示;对比阅读体验何其芳《预言》;学生作品感悟体验。通过体验,学生把握到本文的精髓:诗歌反映在特定时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也有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情感涟漪。而我也在体验中认识到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四、体验教学在语文课中的应用
在一定意义上,体验教学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亲历和感知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的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论。应用一:目标与结果:“为了体验”
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人格以及责任心等品质的培养都是在体验中实现的。实现的程度与水平如何,取决于学生体验过程中选择与发展机会。我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给学生设置了对作者毛泽东体验,我引用了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对毛泽东描述的几段话,通过幻灯片展示图画。一位学生在体验中这样感叹:“今天的中国人,是不是还都记得我们这位罕见的民族伟人呢? ——不,是真的巨人!”在对主席处理国家大事的魄力上,学生人格及责任心培养就实现了。
应用二:情景与氛围“在体验中”
对于学生来说,思维智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题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因此,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出各种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在体验中完成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双向建构,最大限度地获得身心和心灵的释放,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我在讲授《春江花月夜》,让学生不看文章,不拿课本,静静的倾听班上一位女生弹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然后让弹奏着和听着去交流对《春江花月夜》的感受,然后把感受写出来。
应用三:在体验教学工程中,师生通过教学关系中的交往、对话达成我——你关系。
师生双方作为完整的人,在对话中共同享有已有的经验,共同体会着对新知的形成,共同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师生作为自主人 投入一同创设的教学氛围中,相互接纳各种思维和不同的结论,在体验中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和相互激励。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个性给予接纳和肯定,对学生的不同思想、不同见解都能够宽容和理解,教师变成倾听者。教师将成为课堂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人而不是一位传教士。一句话,教师给学生以鼓励,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进而获得丰富的体验,积极投入到自我发展中去。讲课中,我从来不把自己的意志加给学生。比如讲授《雨巷》一位学生对“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这一主题非常不满,他说这是后代评论者硬加上的,他认为主题就是爱情没有得到的遗憾!我顺着他的思路让他说下去,他举出梁祝、牛郎和织女、天仙配等爱情故事一定要有社会背景吗?为什么一定给爱情加上政治烙印。我在讨论中就这样充当一位引导者角色,让学生畅所欲言。
五、体验教学的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①体验教学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的体验,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发展变化的过程,学生在体验中一方面是自我的融入与感悟,另一方面是对别人教育和感知。事实上,体验教学是就是强化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与积极把握。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持越好,课堂就越活跃,学生的体验就越深刻,教学效果就越好。②体验教学有利于加速知识经验的转化 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学生可以在教学中不断的接受知识,积累经验,但这种知识和经验往往是平面的,抽象的,难以内化为学生独特地知识和经验结构。这就需要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建立一个通道,这个通道就是体验。通过这个通道,学生能够迅速融入到认识的对象之中,从物境到情景,再到意境。也就是说,体验打破了学生学习中机械孤立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新的结果和感受。我还尝试过更大胆的体验教学法。上课的时候,我坐在下面当学生,有三个学生是课堂引领者,其余全部是课堂体验者。然后由理解较快的学生把自己对知识和技能的体验传授给理解较慢的学生,这样同伴互助,一会全班学生都能掌握这节课内容。讲的这节课题是《宋词三首》。③体验教学有利于促进积极的情感的生成
情感的生成取决于人的感受的积累和发展,体验是情感的生发剂。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更直接、更亲切、更鲜明、更强烈的刺激,并与之沟通,激发真正的情感。讲授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想,学生怎样能够快速进入情感的生成?我尝试让学生搜集生母和养母的区别,一位学生唱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并且告诉同学,生育是暂时的付出,养育是真诚的奉献。学生在体验中的情感生成就是比老师一点一点讲解效果好的多。④体验教学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积极的体验中,个体可以充分摆脱外界的束缚,不断产生 新的联想和想象。也就是说,体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一位学生在体验了曹雪芹写贾宝玉的《西江月》词后,随机给班级不爱学习的学生写了一首词:
《西江月》
无故乱发牢骚,期待假期如狂。纵然身在学校,心已飞向远方。课堂不听讲课,喜欢蜚短流长。生活混乱无秩序,哪管自己希望!学习不知努力,考试内心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校于家无望。成绩倒数第一,人生一片荒唐。寄言众位学子:莫效此人形状!
词虽然写的有点幼稚,但也说明该生在体验中有所创新。
总之:体验教学在语文科中的应用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知识以外的能力。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往往是平面的,抽象的,难以内化为学生独特的知识和经验结构。这就需要创设情境,还原知识经验得以产生、运行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通过这个体验过程,学生在亲历中感受到自接的,具体的,丰富的体验,从而能理解知识经验的意义,激起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并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形成态度,观念。增强学生探究语文的兴趣、信心。
第五篇:自我体验
概述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客我能否满足主我的要求,往往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
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地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自信心是对自己智能与精力的坚信,使个体遇难而进,走向成功。但是,如果自尊心和自信心把握不当,就会产生脱离集体,追求虚荣的个人英雄主义,稍有点成绩就趾高气扬,瞧不起他人,而一旦遇到点挫折,则会自卑、自贬,一蹶不振。
成功感和失败感是根据个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期望水平面确定的,决定于个体的内部标准。比如当个体在完成某项工作时,他人认为他未获成功,而个体可以认为自己取得了成功,或者是他人认为他已取得成功了,而个体自己却认为是失败的。由于个体的自我期望水平要受社会的期望标准的影响,因而,决定个体成功与失败的情绪体验的内部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要与社会的共同标准相适应。当个体体验到成功感时,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向更高的目标进取;反之,当个体体验到失败感时,则常会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闷闷不乐,甚至放弃努力。可见,如何恰当地处理自我体验,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自我体验具体表现
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在关于自己价值的判断、评价基础上,形成对自己的态度与情感,即自尊、自卑等自我情绪体验。
成功体验与失败体验
成功体验(success experience)与失败体验(experience of failure)一般与工作是否取得成功有关,但它们还决定于自己的期望水平,这就是说,客观的我所取得的成绩虽然已达到了社会的水准之上,但能否产生成功体验,还要看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要求,即期望水平。
自豪感与羞愧感
一般来说,自豪感的体验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理想自我形象相符合时产生。羞愧感的体验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未能达到自己的理想形象的要求而产生的。
内疚
内疚与羞愧不同,羞愧是感到自己比不上他人,偏重于个体的智慧,认为自己努力不够,对社会贡献少于他人;而内疚是由于自己的行为违反社会道德准则,侵犯了他人利益而受到良心上的责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感到‚对不起‛父母、师长和领导。
总有人羡慕地说,心理咨询师是赚钱、轻松又很时尚的职业,新世纪的‚金领‛。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0万人拿到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或三级证书,然而,在对国家证书趋之若鹜的人之中,不乏自身充满着深深的心灵创伤,曾是原生家庭(指自己父母的家庭)行为的受害者,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这个职业来‚助人自助‛。对此,皓艺女性心理研究中心的佟梅梅称,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充满艰辛、孤独,甚至危险的行当,大量考取了证书的人严重缺乏相应的职业训练,如自我体验、案例督导和技能体悟训练等,他们兴冲冲地去治疗别人的心灵创伤,结果造成了来访者的再次创伤,‚这在国外临床心理的同道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对来访者极不负责任。‛
佟梅梅称,心理咨询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危险有来自来访者的身体攻击;而更多的危险则是无形的,来访者的消极情绪、没有边界的行为、创伤的心灵思绪,很容易把心理咨询师卷入其中,自身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焦虑、困惑,甚至揭开了自己心灵的旧伤疤。
咨询师自我体验时间的参考标准
国际临床心理咨询界要求一般的咨询师自我体验500小时,精神分析师需自我体验600小时,团体心理治疗师的团体自我体验300小时。各类临床心理咨询师均需要接受案例督导1000小时。
目前国内约定俗成的标准是自我体验最少150小时——即使是这样低的标准,佟梅梅估计在30万拿到证书者中寥寥无几,全国不超过200人,‚国内一些知名的心理专家的自我体验不足150小时。‛
因此,在选定一位咨询师之前,一定要问清楚对方的这些‚硬指标‛,‚如果咨询师马上紧张起来,或者顾左右而言他,那么肯定是一个没有完成专业临床心理训练的庸医。也不排除有人会造假,这种人就比庸医更恶劣了,难说不会给你的心灵带来巨大的灾难。‛
如果你问的是佟梅梅,她会告诉你,她的自我体验是200小时,包括团体自我体验84小时,案例督导1500小时,临床体悟训练1200小时,其中很长时间是在业内大名鼎鼎的‚中德班‛完成的。
向内探索自己比向外学习技巧更重要
人人都有心理创伤,包括咨询师自己,因为人在出生时和母体分离,就经历了第一次创伤。佟梅梅认为,咨询师需要意识到自己也有心理问题,只有在自我体验等训练中把自己放在患者的位臵,接受其他咨询师的治疗,才能消除自己因抑制强烈愿望而产生的冲突,理解自己的痛苦和愤怒,日后才能感同身受地了解来访者的创伤,做到包容、共情和价值中立。缺乏自我体验的心理庸医常常只会空洞地说:‚我理解您的感受……‛
自我体验具体而言,就是寻找一位自己喜欢的临床心理咨询导师,请导师对自己做‚一对一‛的咨询。目前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中没有介绍什么是自我体验,导致大量拿到咨询师证书者并不知‚自我体验‛为何物,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拿到证就是给别人咨询的,而不需要‚被咨询‛。
他们不愿意把自己放在来访者的角色中自我体验,还有成本的原因。目前业内很多专家的咨询费水平为每小时300元,做100小时自我体验就是3万元,对于很多人而言确实不便宜。但佟梅梅指出,人们热衷于国内外各种流派的培训,以一些知名专家的课程为例,一次学费加上路费住宿费动辄超过5000元,几年下来花上5万~10万很常见。‚其中原因,是他们只重视向外求索,而忽视了向内自身的探索,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的就是要用内心的力量探索自我。‛
佟梅梅认为,缺乏自我体验、案例督导和临床体悟训练导致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缓慢,内心力量不够强大,在咨询中无力解决来访者的阻抗,使对方失去信心而中断治疗,更谈不上帮来访者实现心理成长和行为转变,反而枉费了来访者的信任、金钱和时间,甚至给来访者带来新的心灵创伤。
根据国际上的惯例,一个来访者从认知到行为发生改变,所需心理咨询至少要30小时。佟梅梅称,国内大量拿到证书的咨询师对一个来访者的咨询常常只进行一次或几次,就做不下去了。从运营成本的角度,咨询次数少直接造成大量心理咨询机构在市场中挣扎,为了生存,它们只好转向做各种流派的技术培训,‚这又促进了心理咨询师的向外求索而不做自我体验,形成行业的恶性循环。‛
庸医现形记之一:
自我纠结
汶川地震后,佟梅梅在成都和来自全国的370多位拿到国家证书的咨询师一起接受培训,她发现竟然有95%的人压根没听说过自我体验,当她指出自我体验的重要性时,竟然遭到一片嘘声,‚难怪震后灾民很怕见到心理咨询师。‛这些心理庸医在灾区频频露出马脚,例如:
一位心理咨询师看到路边坐着几个受灾的学生,就热情地过去问:‚你们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我能帮你们做些什么?‛对方懵懵懂懂,犹如半夜醒来,半天才说:‚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别的班的班主任,地震的时候语文老师正在给我们上课,可她却先跑出去救自己班的学生。我们很生气,难道我们就不是她的学生吗?‛这位心理咨询师无法解答,感到非常内疚,觉得自己没有帮到学生,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纠结了他四五天——如果他经历了100个小时的自我体验,就能明白自己是人而不是神,不会把自己极度卷入到各种创伤情绪之中了。
庸医现形记之二:
免费咨询
目前,有些心理咨询师做免费的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和电话咨询,他们似乎‚不图回报‛,声称‚希望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别人‛。佟梅梅认为,免费咨询的效果甚微,是对来访者不负责任的行为。
从免费的咨询师角度看,他们担心自己的本领不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预计咨询效果可能不佳,如果收了钱,自己就会很内疚。更深一层的原因,就是咨询师原生家庭的创伤没有解决,不能坦然面对收费后双方建立的关系。他们愿意免费的真正目的,说白了就是用来访者做练习。免费咨询弊端重重,包括使咨询师无法全身心投入,不能做到与来访者共情,也做不到包容和价值中立,咨询效果了了,反而让来访者受到分离造成的二次创伤。
从不付费的来访者角度看,他们在心理上还没准备好开始自我探索,无法面对自己曾经的创伤,即使勉强开始也很难坚持下去,因为不付费意味着随时可以逃离这些创伤,不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国外临床心理研究已经证实,不付费就难以产生疗效。
庸医现形记之三:
‚乐于助人‛
不少咨询师都说着几乎同样的话:‚我希望助人自助‛。佟梅梅认为,通过帮助别人来达到帮助自己的最终目的,只是一般朋友、乐善好施者的层次,‚如果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这样想还这样做了,那就只能成为误人误己的心理庸医了。‛
先自助,再助人,才是一个合格的专业临床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自我的觉察、醒悟、修通,要求心理咨询师怀有爱心,但不能以帮助他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获得成就感、愉悦感和价值感。
还有更离谱的……
咨询师的职业需要与生俱来的天赋,包括具备一定的人格特质和悟性,这些和心理学的培训和考取资格证书没有必然联系。佟梅梅指出,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缺乏规范与监管,人格障碍患者在从事心理咨询的大有人在,而发达国家是明确禁止向这些人颁发从业执照的。
咨询师还需要恪守职业准则,包括不与来访者发生亲密关系,坚持保密原则等。佟梅梅称,她见到太多有违行业操守的现象了,譬如在咨询室以外,咨询师跟来访者吃饭、恋爱,甚至发生性关系;在大学的咨询中心里,老师让研究生在现场观摩,使患者不敢暴露内心;在医院的心理科,拥有处方权的心理医生给来访者开药,混淆了咨询的角色,等等。
[关注]心智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在哪里?
目前社会上经常出现“某某心理咨询师”“某某心理医生”的介绍,媒体上频繁出现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字眼,这些都虽然带着心理两个字,然而意义却有很大的区别。为了给广大心理爱好者和网友消除疑惑,我们请教了心智网(www.xiexiebang.com)CEO、资深心理咨询师王伟杰博士,王博士详细的解释了二者的区别。
问: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的区分在哪里?
王伟杰:心理咨询师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人。主要是学习心理学的人员,从事该行业的人属于社会服务类人员,心理咨询师不可用药。
心理医生的概念外延更广泛,包括心理咨询师和能够通过药物治疗的精神科医生,需要有医生执照,心理医生是学医学出身的,心理医生有处方权。问: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什么关系?
王伟杰:三者所包含的专业技术含量层次递增,所对应的问题严重程度递增,后者的从业人员可以进行前面的工作,但是前面的从业人员不能进行后面的工作;心理辅导员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可以做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可以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心理辅导员需要一定心理学背景,所应对的主要是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一定是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所应对的来访者问题要更加复杂一些,可以是严重心理问题,也可以有部分神经症的来访者;心理治疗需要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来进行,应对的来访者问题更加严重,可能是严重的精神症或者精神病患者,心理治疗的资格要求治疗师具有药物处方权。
问:有人说,心理咨询师的心理问题最大,是这样的吗?
王伟杰:谁也不能说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只是有一个意识到和不被意识到的问题。心理咨询师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背景,他们可能会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更加敏感,更多的自我觉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更有意识去积极地解决问题,从而更有力量地面对来访者。
问:有心理问题应该去找谁?
心理医生既然和心理咨询师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什么时候应该看心理医生?什么时候又该看心理咨询师呢?
王伟杰:轻度的精神病人和神经病人,有强迫症或者抑郁症、或者当你长时间感到无助、无望、悲伤、忧郁且觉得事情越来越糟,时常处于崩溃边缘,情绪有明显障碍和异常心理的就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如果心理医生确诊属于非精神病人,那么可以再去看心理咨询师。而那些有一般的心理问题的人最好是去看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