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汇总必考内容¥网络参考资料¥

时间:2019-05-13 08:2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汇总必考内容¥网络参考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汇总必考内容¥网络参考资料¥》。

第一篇:2013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汇总必考内容¥网络参考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

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归属。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育。

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对注入式。

导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个基本方面。

品德心理的四要素。

标志。

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最基本途径。

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精选)

(一)教育学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

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

5.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 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

心灵献给孩子》。

主).2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34.对学生的知、情、意 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3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形成正确的舆论。

(二)心理学

2.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

认识它。

26.看到“天安门”想到城楼是表象。

31.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是操作整合。

36.完成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才能。

39.出乎意料的夸张情景引起的情绪状态叫应激。

—激情—应激.43.意志行动心理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第二篇:历年教师在编考试试题¥网络参考资料¥

历年教师在编考试试题

一、命题范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

1、掌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基本的教育政策法规。

2、掌握中学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与原则。

3、理解中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4、能运用中学教育学、中学心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分值和题型

1、分值:100分。其中教育学40分,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学各30分

2、题型:

(1)单项选择(30分)(15小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各5题,每题各2分)

(2)简答题(20分)(教育学2题,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学各1题,每题5分)

(3)论述题(30分)(2题)

(4)案例分析题(20分)(1题)

三、难度系数:0.7—0.75

四、参考教材: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2、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主编:劳凯声《教育学》2001年10月第1版

3、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主编:张厚粲《心理学》2002年2月第1版

有志者事竟成共勉的话心态决定一切: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学习上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次成功不等于永远胜利;一次挫折也不等于永远失败

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

争分夺秒巧复习,勤学苦练创佳绩、攀蟾折桂,舍我其谁。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拯救我的人是我自己

我决定对我自己的生命负全部的责任

我决不为失败找借口,我只为成功找方法

我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我生来就是生活的强者,我拥有独一无二的特质.我决心用我一生的热情创造生命的奇迹,我已经准备好了,从今天开始,不找任何借口,坚持决不中断.从来年少,一直轻狂。不怕苦,吃苦三五年;怕吃苦,吃苦一辈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怀古而观今,三思而后行人的思想有多深,人就会走多远!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不要给自己的 失败找借口!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除了放弃尝试以外没有失败!

当机会来临时,你已经准备好了。----哈佛大学机遇永远给有准备的人

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就在这儿,一定要成功!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只有学会如何停下来的人,才懂加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细节决定成败美丑

让信念坚持下去,梦想就会实现。——大学生创业杂志《追梦》

让昨天的都过去吧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第三篇: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45个重点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45个重点

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2、教育的功能 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①顺序性 ②阶段性 ③不平衡性 ④互补性 ⑤个体差异性

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0、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1、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不陵节而施,遵循量力性原则 不一刀切,一锅煮 抓关键期 长善救失 因材施教

13、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4、教育目的的作用

①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②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③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

1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16、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1)个体本位论

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2)社会本位论

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

(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4)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1957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方针。

17、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教育目的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

②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③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④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大搞题海战术,素质教育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⑤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⑥教育结果不同: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受到压抑,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8、什么是素质教育?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

19、素质教育的意义

①它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

②它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③它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20、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①改变教育观念。②转变学生观。

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1、学校教育制度及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颁布壬戍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

2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⑦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⑧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3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①学会共同生活 ②学会认知 ③学会做事 ④学会生存。

24、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5、教师的职业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 ⑥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6、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⑤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7、教师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核心)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修养

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⑤丰富的实践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 ②组织管理能力

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④较高的教育机智

(4)职业心理健康 ①高尚的师德 ②愉悦的情感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健康的人格

28、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结构: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

29、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30、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①师范教育

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 ③教师的在职培训 ④教师的自我教育

31、学生的特点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2、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33、师生关系的内容

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②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4、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①专制型

②放任型

③民主型

师生关系的作用: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35、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1)教师方面: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⑤发扬教育民主

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 ①正确认识自己 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6、课程的意义:

①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②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③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⑤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37、课程的类型:

①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③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④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⑤从课程任务来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⑥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8、三维课程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整体)

39、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40、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③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④理论与实践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4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2、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3、课程资源的分类:

①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②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③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44、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①进行社会调查 ②审查学生活动 ③开发实施条件 ④研究学生情况

⑤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⑥建立资源数据库

45、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本质: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特点:

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6、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①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②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③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④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7、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9、教学过程的结构

①激发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中心环节)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50、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1)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

(3)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进行教学。

(6)巩固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

5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注入式和启发式

5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 ③讨论法; 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 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 ②实验;

③实习作业法; 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 ②情境教学法。

53、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54、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由夸美纽斯最早提出的。

55、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③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

需要。⑤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5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它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 ②了解学生

③设计教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种计划: ①学年教学计划 ②单元计划 ③课时计划

57、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是: ①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②要使学生思维活跃

③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④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58、课的类型: ①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59、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目标明确 ②教学内容正确 ③教学结构合理 ④教学方法适当 ⑤讲究教学艺术 ⑥板书有序

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

60、作业的形式 ①阅读作业 ②口头作业 ③书面作业 ④实践作业

布置作业的要求:

①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②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要求。③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④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⑤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的时间。⑥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⑦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⑧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61、学生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③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教学情况。④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使家长同学校密切配合。

⑤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62、教学评价的功能:

①诊断教学问题②提供反馈信息③调控教学方向④检验教学效果。

63、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①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②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③根据评价的主体,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64、教学评价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发展性原则 ③整体性原则 ④指导性原则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65、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①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②由关注终结性目标向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标发展。

③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

④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

66、德育的意义:

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与保证。

②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③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④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67、德育目标:

即德育活动索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①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④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68、德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树立鉴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③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素质。

69、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过程。

70、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

③德育内容 ④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它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③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④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72、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4)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原则。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学生。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3、德育的途径:

① 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②社会实践活动 ③课外、校外活动

④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⑤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⑥班主任工作

74、德育方法:(1)说理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②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选好学习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 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

75、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① 德育目标 ②德育内容

③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76、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开展社区教育

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③建立德育基地 ④创办业余党校

77、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①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②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④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⑤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⑥坚持知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78、班级的功能:(1)社会化功能:

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③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④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2)个体化功能: ①促进发展功能 ②满足需求的功能 ③诊断功能 ④矫正功能

79、班级管理的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80、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①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8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③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82、班集体的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

②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③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④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⑤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共同目标是导向,集体舆论和人际关系是基础,组织结构是核心,规章制度是保证)

83、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84、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① 确定班集体发展目标 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5、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① 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②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

③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中介。

8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 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②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③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87、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 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 ②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

88、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①权威型 ②民主型 ③放任型

89、班主任的任务

①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②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90、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① 了解和研究学生(全面、及时、经常)②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④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⑤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⑥建立学生档案 ⑦操行评定

⑧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⑨个别教育工作 ⑩班会活动的组织 ⑪偶发事件的处理。

91、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①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②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③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④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9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①社会实践活动 ②学科活动 ③科技活动

④文学艺术活动 ⑤体育活动

⑥社会公益活动 ⑦课外阅读活动

形式:

①群众性活动

②小组活动(主要形式)③个别活动

93、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自愿性 ②自主性 ③灵活性 ④实践性 ⑤广泛性

94、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

②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95、教育研究的特点: ①客观性 ②科学性 ③系统性 ④综合性 ⑤可验证性

96、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创新性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④伦理原则

97、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②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和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③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④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

⑤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98、教育研究的意义: ①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99、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①选择研究课题 ②查阅文献资料 ③制定研究计划 ④收集研究资料 ⑤分析研究资料 ⑥撰写研究报告

100、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①选题必须有价值

②选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 ③选题必须明确具体

④选题必须新颖,有独创性 ⑤选题必须有可行性。

101、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①个案研究法 ②行动研究法

③质的研究法(又称实地研究法)④叙事研究法 ⑤观察法 ⑥调查法 ⑦实验法

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

102、心理现象结构表: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和气质)

10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①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②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③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调适工作。

④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04、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用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05、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06、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法。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詹姆士,提出意识流的概念。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它是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④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苛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

⑤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它是心理学的第二势力。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⑦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纳赛尔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

107、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 影响因素:①被知觉对象的特点②当时的知觉任务③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2)注意的稳定性: 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有无坚定目的③个人的主观状态(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

①原来注意的强度②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③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④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108、感觉的分类:

从感觉器官的角度来划分,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受性与感觉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阙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阙限高。

109、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效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110、知觉与感觉的关系:(1)联系:

①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

②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2)区别:

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②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③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还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

④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111、知觉的基本特征:

①选择性②理解性③整体性④恒常性

11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④引导学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

113、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①实物直观 ②模像直观 ③言语直观

114、记忆的分类:

①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②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③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④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15、记忆的品质: ①敏捷性 ②持久性 ③准确性 ④准备性

116、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②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③活动任务的性质 ④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⑤识记的方法。

117、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④识记的方法 ⑤时间因素 ⑥情绪和动机

118、有关遗忘原因的学说: ①消退说 ②干扰说 ③压抑说

④提取失败说

(明明知道对方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成为舌尖现象。)

119、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复习方法多样化

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⑦掌握复习的量

120、记忆结构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①瞬时记忆:编码方式以图像记忆为主。②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③长时记忆: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121、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21、想象:

是指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分类:

①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③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22、想象的功能: ①预见功能 ②补充功能 ③替代功能

123、想象的加工方式: ①黏合 ②夸张 ③拟人化 ④典型化

124、想象的品质: ①主动性 ②丰富性 ③生动性 ④现实性 ⑤新颖性 ⑥深刻性

125、再造想象: 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产生条件:

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要准确、鲜明、生动。

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126、创造想象:

是指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的条件:

①强烈的创造愿望 ②丰富的表象储备

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④原型启发

⑤积极的思维活动 ⑥灵感的作用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27、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128、言语的种类:

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129、思维的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130、思维的类型:

①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②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③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④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⑤思维还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3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 ①流畅性 ②灵活性 ③独创性

132、思维的品质: 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③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133、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134、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 ①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

要是否满足相联系。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③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联系: ①情感依赖于情绪,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

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135、情绪的分类 ①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分为喜、怒、哀、惧。

②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感从社会内容角度来看,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136、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①适应功能 ②动机功能 ③组织功能 ④信号功能 ⑤健康功能

137、中小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 ①培养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②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③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接纳。

④提高情商水平,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⑤有针对性进行不良情绪情感的调适。138、自我防御机制有 ①压抑 ②否认 ③置换 ④文饰 ⑤投射 ⑥代偿 ⑦升华

139、如何帮组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140、意志的特征:

①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②意志对活动有条街支配作用。

③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④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141、动机斗争分为四类: ①双趋冲突

②双避冲突 ③趋避冲突

④多重趋避冲突

142、意志的品质: ①自觉性 ②果断性 ③自制性 ④坚韧性

143、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④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14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层次: ① 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 ④尊重需要 ⑤求知需要 ⑥审美需要

⑦自我实现的需要。

前四个为缺失需要,后三个为成长需要,他认为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

145、如何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这一理论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理论存在明显的不足:

第一,他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第二,他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和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性的发展和实现。第三,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第四,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结合。

第四篇:2018年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重点专题

2018年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重点

(一)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2、教育的功能:

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

2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

17、素质教育的意义:

①它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②它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③它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18、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①改变教育观念。②转变学生观。

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9、学校教育制度及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颁布壬戍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

20、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⑦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⑧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①学会共同生活 ②学会认知 ③学会做事

④学会生存。

21、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2、教师的职业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 ⑥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3、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⑤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4、教师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核心)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2)教师的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修养

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⑤丰富的实践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

6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3、课程的意义:

①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②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③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⑤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34、课程的类型:

①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③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④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⑤从课程任务来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⑥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5、三维课程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整体)

36、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7、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③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④理论与实践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3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9、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0、课程资源的分类:

①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②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③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4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①进行社会调查 ②审查学生活动 ③开发实施条件 ④研究学生情况 ⑤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⑥建立资源数据库

42、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本质: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特点: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3、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①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②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③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④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4、教学的基本任务:

10①演示法; 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 ②实验;

③实习作业法; 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 ②情境教学法。

50、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5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由夸美纽斯最早提出的。

5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

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③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⑤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5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它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 ②了解学生

③设计教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种计划: ①学年教学计划 ②单元计划 ③课时计划

54、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是: ①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②要使学生思维活跃

③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④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55、课的类型:

①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56、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目标明确 ②教学内容正确 ③教学结构合理 ④教学方法适当 ⑤讲究教学艺术 ⑥板书有序

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

57、作业的形式: ①阅读作业 ②口头作业 ③书面作业 ④实践作业

布置作业的要求:

314③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④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69、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2)疏导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4)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原则。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

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切实做到。(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学生。

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0、德育的途径:

①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②社会实践活动 ③课外、校外活动

④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⑤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⑥班主任工作

71、德育方法:(1)说理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②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选好学习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陶冶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 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718①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②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③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8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 ②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

85、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①权威型 ②民主型 ③放任型

86、班主任的任务:

①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②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87、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全面、及时、经常)

②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④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⑤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⑥建立学生档案 ⑦操行评定

⑧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⑨个别教育工作 ⑩班会活动的组织 ⑪偶发事件的处理。

88、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①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②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③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④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89、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①社会实践活动 ②学科活动 ③科技活动

④文学艺术活动 ⑤体育活动

⑥社会公益活动 ⑦课外阅读活动 形式:

①群众性活动

②小组活动(主要形式)③个别活动

90、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自愿性 ②自主性 ③灵活性 ④实践性 ⑤广泛性

9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92、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122⑤观察法 ⑥调查法 ⑦实验法

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

9、心理现象结构表: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和气质)

10、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①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②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③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调适工作。④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1、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用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2、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3、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法。②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詹姆士,提出意识流的概念。③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它是心理学的第一势力。④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苛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⑤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它是心理学的第二势力。⑥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⑦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纳赛尔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

14、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 影响因素: ①被知觉对象的特点 ②当时的知觉任务

③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 影响因素: ①注意对象的特点 ②有无坚定目的 ③个人的主观状态(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

526③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④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22、记忆的品质: ①敏捷性 ②持久性 ③准确性 ④准备性

2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②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③活动任务的性质 ④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⑤识记的方法。

2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④识记的方法 ⑤时间因素 ⑥情绪和动机

25、有关遗忘原因的学说: ①消退说 ②干扰说

③压抑说 ④提取失败说

(明明知道对方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成为舌尖现象。)

26、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复习方法多样化 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⑦掌握复习的量

27、记忆结构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①瞬时记忆:编码方式以图像记忆为主。②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③长时记忆: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28、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29、想象:

930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37、思维的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38、思维的类型:

①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②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③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④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⑤思维还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9、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 ①流畅性 ②灵活性 ③独创性

40、思维的品质: 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③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1、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4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

①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③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联系:

①情感依赖于情绪,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3、情绪的分类:

①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分为喜、怒、哀、惧。②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从社会内容角度来看,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44、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①适应功能 ②动机功能 ③组织功能 ④信号功能

334④尊重需要 ⑤求知需要 ⑥审美需要 ⑦自我实现的需要。

前四个为缺失需要,后三个为成长需要,他认为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

53、如何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这一理论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理论存在明显的不足:

第一,他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第二,他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和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性的发展和实现。第三,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第四,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结合。

54、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55、动机的功能: ①激活功能 ②指向功能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

56、兴趣的分类: ①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②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57、兴趣的品质: ①兴趣的广度 ②兴趣的中心 ③兴趣的稳定性 ④兴趣的效能

58、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联系:

①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区别:

①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的表现。

②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③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59、能力的分类:

①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②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③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60、有关智力的理论:

(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738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67、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①家庭 ②学校教育 ③同伴群体 ④社会实践 ⑤自我教育 ⑥社会文化因素

68、良好性格的培养:

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⑤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9、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70、气质的四种典型类型:

(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粗枝大叶、刚强、易感情用事。(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3)粘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缺乏生气。(4)抑郁质:敏捷、稳重、体验深刻、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70、荣格提出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霍兰德把人格分为六类: ①现实型 ②研究型 ③艺术型 ④社会型 ⑤企业型 ⑥常规型

72、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①生物遗传因素 ②社会文化因素 ③家庭因素 ④学校教育因素 ⑤个人主观因素

73、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有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74、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干扰: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社会惰化: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有效减少社会惰化的途径:

①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可评价的。②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他人也在努力。③控制群体规模,使得更多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压力的影响。

142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他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8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实验法

②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 ⑤测验法 ⑥教育经验总结法 ⑦产品分析法

85、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教育性原则 ③发展性原则 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⑤系统性原则

86、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 ②定向性和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心理断乳期出现在初中阶段。

8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群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形式运算也叫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1)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学科教学者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

(2)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88、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任务:培养信任感。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任务:培养自主性。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任务:培养主动性。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任务:培养勤奋感。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

546班杜拉还认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强化分为三种: ①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②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③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97、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①学习观: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②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③学生观: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发现学习。

98、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的分类:从学生学习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和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2)有意义学习的本质与条件: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条件:

①客观条件,是指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

②主观条件,是指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学习者首先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主动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9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上,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在创造。

③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3)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发: ①它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②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③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950-

第五篇: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选择题

1、我国当前的班级管理实践中,采用最多的领导方式是(A)A、“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B、“集体中心” 的领导方式 C、权威型领导方式 D、民主型领导方式

2、教师职业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A)A、多样性 B、专业化 C、崇高化 D、单纯化

3、教学媒体选择依据主要有教学目标和(D)A、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方法 B、教学任务,教学条件,教学内容 C、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 D、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

4、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入新里程碑。它开始施行的时间是(C)。A、38504 B、38869 C、39234 D、39600

5、直观性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是(A)。

A、演示法 B、练习法 C、读书指导法 D、讨论法

6、在合作办学,委托培养劳动用工和教师聘任等方面发生的法律责任属于(B)A、刑事法律责任 B、民事法律责任 C、行政法律责任 D、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

7、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B)负责。A、党委书记 B、校长 C、教授 D、教授

8、“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9、根据耶基斯一的德森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在学生学习较容易的任务时,应尽量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B、在学生学习较复杂的任务时,应给学生制造更多的压力 C、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尽量心平气和的慢慢引导

D、不论学习任务难易程度如何,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都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作业布置与批改 D、学生成绩与检查评定

11、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A A、对 B、错

12、辛德等人关于课程实施取向问题的研究受到了课程专家的普遍认同,他们将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D)三种。

A、协作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B、忠实取向、协作取向、创生取向 C、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协作取向 D、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1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B)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A、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B、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C、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D、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

14、关于教师的医疗待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教师的医疗应当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待遇

B、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修养 C、医疗机构应当对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 D、以上都对

15、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下列各项与之不符的是(D)。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道而弗迁 C、启发性原则 D、有教无类

16、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不包括(B)A、群众性活动 B、集体活动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17、“凡是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体现的教育的目的是(B)。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18、颜回说:“父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B)。A、长善救失 B、疏导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

19、以下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D)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2010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A)。A、“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B、“节俭消费,崇尚绿色” C、“践行绿色消费,推进生态文明” D、“清洁、安全、绿色、可持续”

21、以下不是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是(D)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原则水平

22、(A)是针对“排斥”提出的,认为学生都应该处于同等地位,享有同等权利,消除人为障碍,是人们追求教育公平理想的具体体现。

A、全纳教育 B、教育公平C、全民教育 D、终身教育

23、“通过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材和学习经验的融合,既突出了教材中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又强调了学生的体验及感受。”这种课程观认为课程是(C)。A、知识 B、经验 C、学习活动 D、教材

24、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为此,他提出(A)教学策略。

A、先行组织者 B、验证假说 C、意义学习D、程序教学

本题解析: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5、道德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A、皮亚杰 B、马斯洛 C、韦纳 D、柯尔伯格

26、“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德育方法中的(A)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27、美国学者傅乐(Fuller)将教师的发展分为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和(A)四个阶段。

A、关注学生阶段 B、生涯低落阶段 C、关注能力阶段 D、更新生涯阶段

28、班级举行清明祭扫活动属于(A)类班级活动 A、激励 B、协调 C、指挥 D、民主

29、教师备课工作包括: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和(D)A、设计练习作业 B、了解学生 C、检查学生学具 D、布置教室环境 30、下列哪个台风预警信号的出现,中小学应该停课(C)A、蓝色 B、黄色 C、橙色 D、红色

31、(B)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A、科勒 B、布鲁纳 C、布鲁姆 D、奥苏贝尔

32、下列选项中既属于教师的权利又属于义务的是(D)A、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 B、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C、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D、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33、“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A)。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34、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C)。A、认知过程 B、决策过程 C、认知方式 D、认知特征

3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由(C)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A、省级教育主管部门 B、市级教育主管部门 C、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D、学校

36、课外辅导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是上课的(D)A、前提 B、核心 C、延续 D、必要补充

37、“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体现了――教育理念(C)A、前制度化 B、制度化 C、非制度化 D、前三项兼有

38、某学生即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怕自己说不好被同学讥笑,他所面临的心理冲突是(C)。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3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B)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40、学会汉语拼音会对学习英文国际音标产生干扰,这种现象叫做负迁移。A A、对 B、错

41、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所存在与形式,使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方式被称为(D)A、直观教学 B、启发教学 C、比较 D、变式

42、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就是通常所说的(B),它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A、常模分数 B、常模 C、导出分数 D、分数

43、目前,课程类型名目繁多,人们划分课程类别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A)A、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4、全国人口普查从2010年11月1日到11月10日进行入户登记,此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是第(C)次。A、四 B、五 C、六 D、七

45、杜威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B)A、对 B、错

46、某人智力年龄是15岁,实际年龄是12岁,此人的比率智商是(B)A、100 B、125 C、135 D、145

47、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48、下面关于媒体的教学功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教学媒体的理论和实践是教育技术的唯一研究领域 B、运用媒体的方式、方法对教学的效果影响不大 C、能找到一种可以适合于任何教学目标的“超级媒体”

D、媒体一般是灵活的,可以相互替换的,关键是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何种媒体更适合

49、人的发展是指人的――发展(A)A、身体和心理 B、智力 C、个性 D、社会性 50、2012年3月5日,省市有关部门将在英雄广场联合举行广东省全民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月暨广州志愿服务行动日启动仪式。这次活动的口号是(C)。

A、志愿 幸福 B、我志愿 我幸福 C、粤志愿 粤幸福 D、志愿服务 幸福生活

51、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是(A)A、爱国主义 B、民主主义 C、集体主义 D、国际主义

52、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把学生当做教育过程的主体和重心,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班主任工作的(A)原则。

A、学生主体 B、因材施教 C、集体教育 D、民主公正

53、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自我教育能力由(ACD)等因素构成。A、自我评价 B、自我体验 C、自我激励 D、自我调控

54、“直觉的”思维特征是(C)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5、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或表达困惑,以便日后更加引起他人思考而写的文字,这称为(B)。

A、教育机制 B、教学反思 C、教学工作计划 D、教学工作总结

56、认为“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的课程实施取向属于(A)。

A、忠实取向 B、相互调试取向 C、创生取向 D、综合取向

57、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三方面。(A)A、对 B、错

58、“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A)。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59、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现学习属于学习中的(B)学习

A、规则-例子 B、例子-规则 C、规则-原理 D、原理-规则 60.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B)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 C.教育政府规章 D.教育单行条例

61、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中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是(ABC)A、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B、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C、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D、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的隐私 62、孔子的“乐教”属于德育方法中的(D)A、榜样法 B、说服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63、今年3月,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在京召开。(B)A、第十届 B、第十一届 C、第十二届 D、第十三届

本题解析:2011年3月5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64、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C)。

A.学费 B.杂费 C.学费、杂费 D.学费、杂费、住宿费 65、下列对于新型师生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B)A、尊师爱生 B、道德上相互促进 C、教学上授受关系 D、人格上平等 66、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C)津贴。

A.特殊岗位补助 B.生活补助 C.艰苦贫困地区补助 D.特殊奉献补助 67、“情绪反应慢、能自我控制”属于哪种气质类型?(B)A、抑郁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多血质

68、教师在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后,小和声不堪忍受而自杀。该教师根据自身行为应该承担(D)。

A、不承担任何责任 B、承担全部责任 C、承担大部分责任 D、承担过错责任 6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由(C)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A、.省级教育主管部门 B、市级教育主管部门 C、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D、学校 70、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B)的雏形。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结构课程 71、1632年节课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A)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学论》 72、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D)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73、由于数学教师讲课很生动,激发了某小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这种学习动机属于(A)A、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B、低级的动机 C、高级的学习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7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到2015年,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B)左右。A、0.7 B、0.75 C、0.8 D、0.85 75、下列哪个台风预警信号的出现,中小学应该停课(C)A、蓝色 B、黄色 C、橙色 D、红色 76、“直觉的”思维特征是(C)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7、刘老师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形式决定自己是否需改善教学。这种评价类型属于(C)评价。A、诊断性 B、描述性 C、形成性 D、总结性

78、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C)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79、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理事会于2010年7月27日至28日举行特别会议,宣布《基准文件》生效,标志着ITER计划进入决定性阶段。ITER又被称作(B)计划,其宗旨是发展清洁能源。2010年12月24日,我国新一代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2010实验圆满结束。

A、人造月亮 B、人造太阳 C、蛟龙 D、天宫一号

8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B)是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 A、贯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D、大力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下载2013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汇总必考内容¥网络参考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汇总必考内容¥网络参考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

    【第一部分 教育学 】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

    最新2021-2022教师招聘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复习知识点高频必考重点总结归纳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88个重点1、教育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

    美术教师招聘理论必考部分4页

    美术教师招聘理论必考部分 一、填空题 1、《美术课程标准》素质教育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and 教师招聘知识点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20条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

    2018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精选练习题一

    【单选题】 1.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答案】B解析:国家根据一......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

    2014中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总结

    2014中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总结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