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3 08:5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试论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情况

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总体上讲是健康有序的,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势头,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扶持力度,使非公有制经济不论是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提高,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使得非公经济成了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敦煌市为例,我认为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起步早,着手快;二是发展迅速,有一定规模档次;三是非公有制经济点多面广,呈现全面发展的态势;四是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个体私营业主。

据统计,截止2007年6月末,敦煌市有个体经商户和私营企业6979户,从业人员20698人,注册资金达59084万元。上半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总产值190800万元,同比增加3380万元,增长11%;实现增加值57800万元,同比增加820万元,增长12.8%;实现销售总额175980万元,同比增加3250万元,增长14.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845万元,同比增加7612万元,增长18.02%;上缴税金5080万元,同比增加725万元,增长16.6%。非公经济上缴税金占了全市同期财政总收入的47.2%。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为127688万元,其中约72%的贷款主要用于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1.2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1.2.1非公有制企业思想观念落后,起步较内地其他地方晚。受地域环境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非公经济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严重阻碍了非公经济的长远发展,致使人们不愿也不敢放手发展非公经济。

1.2.2非公有制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应有的资本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敦煌市地处西北边陲,人烟稀少,工业基础相当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至今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客观上看,敦煌市真正意义上的非公经济是从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起步,且从马路边的小商小贩开始资本的原始积累。随着当前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加快,敦煌市在旅游方面才刚刚有了新的起色,但旅游业的发展尚不足以支撑全市经济的整体发展需求,在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方面与敦煌市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

1.2.3非公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亟需改变发展方向,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我市在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抢铺摊子、一哄而上。主要表现为盲目立项,一些项目缺乏对市场前景的科学预测。

1.2.4相关方面不够重视非公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公经济的发展步伐。在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工作中,政府的作用异常重要。但目前政府还没有真正把非公经济摆到重要位置,表现为领导力量投入不足,没有像抓国有经济那样去抓;在协调服务上,一些好的政策在执行中往往走样,有些优惠政策甚至同非公经济会不了面,此外还有各种检查、各项收费,这一切无形中影响和限制了非公经济的前进步伐。

经过了十多年的艰苦发展,敦煌市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在政府和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经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明显区域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如敦煌市肃州镇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发展建材和石棉采选业;吕家堡乡利用市区北郊地理条件发展塑料制品、纸箱包装、防盗门等制造业;杨家桥乡则大量种植杏树、枣树形成李广杏、鸣山大枣批发市场,并立足棉花优-1-

势发展棉花精纺业;转渠口乡利用粮食和五圣宫圣水发展敦煌酒酿造业;南湖乡利用葡萄园区发展家用贮存恒温保鲜产业;五墩乡利用飞机场和莫高窟旅游热线发展休闲度假专业村等等。这一切,已为敦煌市市创出了一批在国内、省内叫得响的名牌产业和名优产品。如何围绕这些优势项目,做大做强非公经济发展的文章,金融系统及相关部门应及早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对非公经济的支持力度。

2现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面临的困境

敦煌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中虽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当地最具有活力的经济成份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因素,其在获得金融支持以及筹资、融资等方面仍存在着与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同的问题,即融资难、资金短缺成为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已严重阻碍了地方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调查分析,我认为造成敦煌市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现行政策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影响

近年来敦煌市尽管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强调了要按《贷款通则》对非公有制企业给予一般工商企业相同的信贷支持。这些货币政策指导意见在强调要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又明确规定了其支持重点应是具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而对于技术含量低的传统型企业属于限制性投放对象,就目前敦煌市的情况而言,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属于后者。加之现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大多是针对国有企业制定的,没有针对不同类型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管理办法,使金融机构在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过程中无章可循。另一方面,随着《担保法》的出台,各行社信贷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已把有效抵押担保作为发放贷款的基本条件,因此缺乏有效抵押担保机制,已成为非公有制企业贷款难的最大障碍。原因主要是非公有制企业可用于抵押的财产有限,由于其发展时间不长,积累有限,且多从事第三产业,固定资产少,而流动资金又多用于日常周转,无法办理抵押;另—点是抵押登记手续繁杂、费用高,根据有关规定、企业贷款办理抵押必须在有关部门进行登记,登记时程序多、收费较高,大大增加了贷款成本,企业难以承受。

2.2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存在的不足

其一,管理方式落后,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多数于家族式企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技术上的逐渐升级,家族式管理越来越阻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差距甚大。表现在:一是家族式的管理方法不利于吸引高技术和高级管理人才;二是投资主体的单一化,不仅使筹资融资更加困难,而且投资额有限,企业难以发展壮大;三是把各种管理制度置于家族式管理之下,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其

二、企业起点不高。敦煌市非公有制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处于非公有制经济起点低,投资规模普遍较小,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小,致使发展缓慢,升级困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其

三、企业整体素质偏低,一是企业管理者素质低,非公有制企业经营业主大多数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决策能力,缺乏懂现代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人才队伍,在生产经营上只能进行粗放式管理,产品档次低、发展空间小、短期行为严重、法制观念淡薄、制约了规模发展。另一方面是企业技术素质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十分有限。其四,诚信不足,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信用观念差,恶化了银企关系。加之非公有制企业有些是中小国有企业改制的产物,在没有落实银行债务之前,此类非公有制企业不可能获得银行的支持。

2.3信贷体制改革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影响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体制的改革、基层机构撤并、贷款权限上收,使得所吸收的存款没有投

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力度弱化,使地县级分支机构基本丧失了发放贷款的权力。近年来商业银行加强了资金的集约化经营管理,在信贷管理中推广授权授信制度,基层支行除了小额质押贷款外,其他贷款无论余额大小,一律报上级行审批。不仅贷款环节多,而且对贷款申请资料要求也非常严格,从而大大延长了审批时间。企业从申请贷款到贷款到位一般要一个月左右时间,甚至更长。这种复杂的贷款审批方式很难及时满足非公有制企业“金额小、频率高、使用急”的资金需求。二是近几年来由于信贷约束机制强化,信贷员实行“终身负责制”,一定程度制约了信贷员对贷款风险较高的非公有制企业支持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信贷方式局限于信用、抵押、担保等几种,难以满足非公有制企业分散、灵活的贷款需求;三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的调整、影响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随着银行信贷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投向具有—定倾斜性,信贷投向的倾斜政策导致银行信贷资金大量集小于实力强、效益好的企业、而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支持则不断减少。

2.4地方性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和业务的逐步退出,相当部分县级以下机构成了单纯吸收存款的机构,加之定位于“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的邮政储蓄,以其邮政代办点遍布乡村和办理邮政汇款的优势,吸收了大量的资金。这无疑加重了地方金融机构支持非公有利经济发展的负担,也加大了地方分支机构筹集资金的难度。农村信用社虽然具有点多面广和对中小企业比较熟悉的优势。但市场定位在服务“三农”,受市场定位和资金实力的制约,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的能力明显不足。

3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金融机构增强对非公经济支持的方法和手段

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创新手段,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一是金融机构要真正确立“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观念,始终坚持“先予后取”的利益观.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要转变观念,纠正过去认为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管理难、风险大,对其支持得不偿失的偏差,冲破所有制的束缚,从战略的高度明确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是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基层金融机构自身调整信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的需要。二是要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商业银行要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根据地方非公有制企业贷款特点,适度向基层行下放一定额度的流动资金贷款权限,减少贷款审批手续、提高贷款效率,及时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资金需求。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拓展业务领域,完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要综合运用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工具,尽力满足效益好、信誉高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加快金融服务品种创新,满足不同层次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服务需要。商业银行应根据非公有制企业资金需求时间紧、时效强的特点,为其提供专门的融资服务,以完善对地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服务功能。三是要不断完善资金支持体系,一方面由于目前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因此要加大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政策倾斜力度,拓宽其融资渠道。四是各金融机构要从地方的特殊性出发,积极向上级汇报和反映情况,争取更灵活的金融信贷政策。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信贷资金保障,要突出重点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市委、市政府要经过多方考察结合实际确立发展方向,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要以支持和服务当地经济为己任,抓住时机扩大贷款规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努力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强市战略。五是商业银行要积极把盘活贷款存量做为扩大信贷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要采取剥离、核销、清收等措施卸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六是加大宣传力度,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首先,各金融机构要把促进良好信用环境的建设作为改善金融运作环境和创建金融安全区的主要任务抓紧抓好。作好自身服务承诺的落实兑现.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为社会树立诚信的楷模。扩大信用制度宣传,完善各类信用评

级体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信用评级标准、对同级对象实行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及时了解、掌握并适时发布信贷对象的贷款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大力度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人和事、遏制不良信用行为,促进诚信意识的加强,保护讲信用者的积极性。其次,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信用环境建设纳入营造地方经济建设的总体工程之中,并作为营造投融资环境的关键环节,促使全社会信用意识的普遍树立,共同帮助金融机构化解不良贷款,实现“双降”目标、使欠发达地区成为风险小、讲信用、投资安全的地区,为实现经济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3.2政府和地方经济应加大对非公经济的支持力度

政府和地方经济主管部门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非公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敦煌市自然条件差、基础较簿,自我积累能力较弱,地方政府要多出台一些政策,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一方面从立项审批、建设用地、减免税费、户籍管理、子女上学等方面放宽、放活给予适当优惠,进一步消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体制性障碍,明确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应享受同样待遇。特别对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种、养、加工的项目,发展外向型、科技型经济,能够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非公有制龙头企业,政府要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另一方面政府应及早谋篇布局、运筹帷幄,为非公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指明方向。针对敦煌市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的实际,政府应适时调整发展思路,突出敦煌旅游优势,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延长中外游客滞留游玩时间,以带动旅游特色产业大发展,使敦煌市非公经济的发展上速度、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3.3非公企业要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市场竞争力

首先要依靠地方资源优势,选好培育发展项目,在此基础上、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竞争力;在生产经营中注重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档次,同时要加大管理创新,形成规模化生产,扩大市场,提高竞争力,从而获得融资支持;其次要建立财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严格依照有关财务制度进行财务核算,真正反映资产、负债及经营情况;第三要增强信用观念,把信用当做一种可用资源,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基本原因是信用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应当从源头抓起,提高企业信誉。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树立诚信品德,把落实金融债务作为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按时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对确实不能按期偿还的、要向银行说明情况,与贷款银行协商达成分期偿还协议,以此得到更广泛的融资支持。

第二篇: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平市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近年来,高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保障有力,政策上大力支持,工作上扎实推进,全市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目前,非公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我局相关人员深入详细的调研,初步形成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有益借鉴。

一、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情况

截止2011年6月10日, 我市登记注册的工商企业总计 2732户, 注册资本(金)511250万元,从业人员17952人。其中:私营企业1914户,占企业总数的70%。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为7917户。

二、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经济总量、规模经营、科技转型等方面看,起点低、规模小、经营粗放、抗风险能力弱、科技含量低,集团化经营少,诚信经营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1、个体私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一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业主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些从业人员基本未进行过职业培训,有的是初、高中毕业后,父母出资开店开铺,有的是在外地打工挣钱后摆摊、设店,普遍缺乏经营理念。二是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个体工商户大多数是家庭式管理模式,“夫妻厂”、“夫妻店”、“兄弟姐妹店或厂”,小打小闹,未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缺乏创新能力和做大做强的竞争意识,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小生产者思想。三是信息不畅,大多数个体经营都不善于捕捉信息,相当数量的私营企业生产经营面窄、产品档次低,品种单调,缺乏品牌意识,部分企业技术设备落后,有的还停留在小作坊的手工操作上,产品在市场缺乏竞争能力。

2、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的个体私营企业主明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不讲诚信,偷税、漏税,变相逃税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只要求政府服务,出台优惠政策,不依法纳税,不讲回报社会;有的企业主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不买保险,“两低一高”在个体工商户中普遍存在,经走访座谈,大多数业主都未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更谈不上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即使少数业主已购买“两保”,但拖欠保费相当严重。

3、行业发展不平衡。重生产企业、轻商贸流通现象依然存在。个体私营企业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以低技术的行业为主,经营领域不宽,经营形式较为传统,没有上规模形成大市场。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一是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作用,检查政策落实情况,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二是要逐步理顺对非公经济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工商联、商会的管理作用。建议政府牵头负责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规划、政策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切实改变对个体私营经济多头管理、无人管理的局面。加强个体私营经济中党组织、团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建设,明确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并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工作机制和活动方式。三是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政府有关部门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行政,公开办事程序,改变管理方式,并不断规范管理行为。

2.改善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金融服务,破解融资难的瓶颈,建立个体私营经济的融资体系。一是协调金融部门对个体私营业主的金融服务。针对个体私营业主的经营特点,改进发放贷款的审核标准和办法,放宽对个体私营业主融资的准入条件,对符合条件的个体私营业主发放信用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担保贷款业务,包括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以及保证贷款;支持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贷款审理。二是在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设立

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参与多层次结构的担保体系。具体做法是:鼓励、支持、协助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信用等级高,抗风险能力强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业主建立强强联手的信用担保组织,为更多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获得信贷资金支持。三是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建立起以企业、经营者、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风险分散等为主要环节,服务于个体工商业经济活动的信用制度。有关部门要提供个体私营业主信用信息,建立个体私营业主信用档案库,为个体私营业主从金融机构获得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建立信用基础。

3.改善个体私营经济的生产经营条件。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应当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发展的场地问题。一是在不改变国有企业性质的条件下,将国有企业闲置的场地、厂房、设备等资源,租赁给私营企业,使其规模得到扩大,实现低成本扩张。二是加强对市场建设的管理力度。鼓励个体私营业主集资建立街道市场、专业市场。

4.培育和完善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为其提供政策、投资、信息、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的帮助。帮助个私企业进行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人才、技术、信息、市场开拓、法律咨询等方面,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服务,切实帮助个体私营企业找准产品、找准市场,提高个体、私营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5.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信息服务。建立政府部门向个体私营经济发布政策和有关经济信息的制度,通过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引导个体私营经济按照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健康有序发展。

6.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监督和管理。在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哪个部门审批的,就要由哪个部门做好后续的监管工作。引导和督促其照章纳税,守法经营。强化经营者的信用约束,对经营者的信用违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制约措施,特别是恶意拖欠债的要及时曝光,加大诚信建设力度。

7、维护个体私营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一是完善个体私有财产制度。二是维护个体私营业主的合法权益。三是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四是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个体私营业者及其职工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及时足额缴纳各项保费。依据个体户量大面广、用工灵活、员工流动性大等特点,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的保费转移接续制度和具体操作办法。

第三篇: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

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它有别于城镇,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其规划也有特殊性。近年来,随着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庄的功能及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但由于对欠发达地区村庄发展规律的研究和认识不够,使村庄的发展普遍缺乏整体性和发展的后劲;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村庄发展的特征及规划布局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部经济地带,除昆明周边区域外均属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众多,城市化进程落后。本文以云南省罗平县明格村为例来分析我国欠发达地区村庄的发展特征及其规划要点。村庄规划的一般性问题

现行的城市规划法律体系中,涉及村庄规划的国家级法规和规章只有《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两个文件。按照这两个文件的指导,村庄规划一般应参照村镇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制;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地也通常是按照村镇规划标准进行编制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往所编制的村庄规划主要集中

1.1 我国村庄的总体特征

(1)规模少,布局分散

这是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低和便于耕作管理的要求造成的。在乡(镇)域范围内,有许多规模大小不等的村庄和集镇,形式上是分散的个体,实质上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他们在生产、生活、文教、服务和贸易等方面形成网络结构体系,呈金字塔形分布。

(2)村庄类型多样化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自然生存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巨大,造成各地村庄在结构布局形态、社会经济职能、民俗民风、生产特点乃至建筑风格等多方面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3)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

各地区村庄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的不同,造成村庄的规模、分布密度、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及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等各不相同。

1.2 村庄建设发展的一般性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以往的村庄规划所遇到的村庄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集中表现为:土地浪费严重、资源利用差、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难以培育工商业文明、生产要素市场难以建立、环境污染难以治理和村庄自身特色缺失等八个方面[1]。

1.3 传统村庄规划的体系构建

根据现有的两个法规文件的规定,村镇规划包含村镇体系规划、村镇(庄)总体规划和村镇(庄)建设规划三个层次;而涉及村庄规划的主要是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并且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常常将后两个层面的规划合并编制,统称为“村庄规划”。实践证明,村庄总体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的合并能够提高规划的效率,有利于村庄长远发展与当前建设需求的结合,便于操作实施。

1.4 村庄规划所涉及的一般性问题

已有的研究表明,村庄规划在内容上所涉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口与用地的合理计算问题、村庄的规划布局问题、村庄的道路交通问题、村庄公建设施的配置问题和村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保护问题等方面,这些问题在《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2]中有过深入探讨,此处不再赘述。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非常规性问题

2.1 山地多,耕地少

欠发达地区的村庄一般位于山区,也正是由于山地的比例过大造成了生存、生产、生活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交通不便,其村庄自然也就比较落后。而较大的平原或坝区往往是比较发达的城镇和村庄所占据,并且这种情况在西部欠发达省份(如云南、贵州)尤为典型。山区的村庄通常会依托一小片平地进行耕作,而村民的民居建设多位于山上依山而建。由于山地多、平地少,农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无其他产业支撑,从而导致经济长期不发达。比如罗平县明格村,全村耕地面积410亩,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8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1亩,远远低于平原地区的耕地数量,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林地较多,面积2050亩,可占总面积的34.17%,但由于国家的山林保护政策,林木的经济效益往往无法发挥。

2.2 区位偏僻,远离中心城、镇

欠发达地区的村庄通常都远离中心城市,甚至距离中心镇、集镇都较远。这种区位条件也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之无法受到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无法享受到中心城镇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长期以来只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相对封闭、内向的进行缓慢发展。如明格村离罗平县城60余公里,且多为山路,长期只能依靠所处九龙瀑布景区的外围区位进行部分游客餐饮接待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形成的规模不大,品牌效应不明显。

2.3 人口数量少、素质低

由于发展的滞后,欠发达地区人口的增长动力主要依靠其自然增长。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相对宽松,通常这些地区自然增长率会比较高,但如果考虑到机械增长因素,这些村庄的人口,尤其是素质较高的人口,多向发达地区和城镇迁移(即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且迁移速度高于自然增长,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常呈现负增长的趋势,这也就导致了这些地区长期以来人口数量少、劳动力不足、素质低下,并且人口的结构也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如明格村的总人口只有不到600人,青壮年劳力则更少,连组成一个稍大型的工厂所需的人力资源都不足。如此,要想走大规模工业化道路,使该村的经济达到发达地区村庄(如江苏华西村等)的水平是十分不现实的。

2.4 社会及市政基础设施落后

相对于发达地区的村庄,欠发达地区实际的发展水平有限,其自身没有经济能力改善社会和市政基础设施;外来资本又没有动力对该地区进行投入。由此所造成的现实是很多村庄没有上下水设施、没有小学、图书室、医疗室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其卫生条件堪忧,生产生活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

2.5 法治观念、管理观念滞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欠发达地区的村民由于长期为生计奔波,忙于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其经济形式具有自然经济和小农生产的特征,长期脱离社会化生产分工和协作,导致其观念的落后、封闭,尤其是法治观念的缺失和村庄管理层管理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形势。

这样以来,即使有科学的《村庄规划》,也无法得到管理层的透彻领会和真正认可,难以真正落于实处。因此在欠发达地区编制村庄规划,更应当注重规划编制的过程。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编制过程,应当成为对村民普法教育、对村庄管理者更新治村理念的过程。

2.6 规划重视不够,经费不足

由于欠发达地区在市域、县域甚至乡(镇)域范围内所处的地位常常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上级主管部门(一般是所在县的城市建设或规划管理部门)对于其规划也较城市和中心镇的规划重视不足,直接导致上级经费投入不足甚至没有规划费用的投入。而实际中这些地区的村庄又根本无力承担正规规划院高昂的规划费用,或者即使有些经费也不愿投入到非直接效益的规划之中。村庄经济实力远不能跟城镇相比,如果得不到专项经费支持,规划编制经费很难筹措,编制经费短缺使得村庄规划流于应付。为了应付规划检查,行政村组织往往自己或委托上级管理部门简单做个规划,这样,规划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足便成为理所当然。

2.7 少数民族聚居

欠发达地区的村庄很多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西南诸省尤其突出。一方面这会加强该地区发展的紧迫性;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蕴藏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文化,也为其发展带来隐性的有利条件。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要点(以明格村为例)

3.1 明格村现状的简要分析

(1)道路系统:现有的道路网系统尚未完善,各级道路普遍偏窄;村内小巷狭窄弯曲,消防车无法进入;除过境路外,村内其他道路均为质量较差的水泥路;道路附属设施不够齐全。

(2)村民住宅:住房布局散乱,住宅用地严重;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通风条件不良,质量较差;建筑风貌参差不齐,新建的砖混农家乐建筑对原有村落风貌破坏严重;环境脏乱,卫生状况差。

(3)公共设施:小学规模太小,教学设施不完善;无幼儿园、医疗所等设施;村内商业点店铺店面凌乱,无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商业气息。

(4)市政基础设施:排水不成系统,生活污水无处理;村中乱拉电线,存在火灾隐患。

(5)环境卫生:生活垃圾缺乏管理,闲置空地内和排水明沟垃圾较多;居民家庭多露天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

(6)景观环境:绿地率低,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河流岸线绿化较差,垃圾较多;村内“裸”房子居多,严重影响村的视觉环境。

3.2 规划内容与思路

针对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明格村实际,笔者认为其村庄规划在满足基本的规范要求的基础之上,尤其应当突出重点、抓住中心,避免“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所谓重点和中心也只能有一个。对于几百人的一个村子,无论如何难以聚集多大力量做出多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因此村庄规划的内容与其遍地开花,不如集中力量研究好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经济滞后),办好一件事,谋划一个发展思路,解决好一个问题……。

就明格村而言,由于其属于自然村庄,经济主要依靠基础农业为支撑,附带旅游餐饮接待服务,所以明格村的发展在做好农业这个基础的前提下,尤其应强调特色农业的发展,走以农

带商,以商促农的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做好几个方面,不能贪大求多,具体归纳为五个“一”的发展思路,即:

(1)一个目标:即和谐农村建设,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合理发展)和人与人的和谐(文明的提高)。

(2)一个中心任务:即经济发展,抓住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向,带动农家乐的餐饮接待业。

(3)一条主导产业链:即绿色农业――延伸产业(农业产品浅加工、绿色服务业)。

(4)一个窗口:即能够反映明格村自然生态及丰富资源的窗口,通过一个重新整合的村落风貌,来表达这个窗口的形象。

(5)一种新面貌:即明格村新的物质环境与精神面貌,物质环境包括生产环境的改善,生活环境的美化,生活物质内容的丰富,精神面貌包括,人的满足感增加,对未来充满希望。

同时,规划的主要内容,重点也需围绕这五个“一”来展开,包括:(1)合理布局村庄发展用地,明确未来发展方向;(2)理顺村内道路交通,处理好内外交通的联系;(3)改造村庄生活环境,包括卫生、生活、生产、旅游接待环境;(4)营造特色村庄景观,包括建筑风貌的统一,突出明格村的自然景观特色;(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给排水、电力电信、污水处理等;(6)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为将来作为旅游餐饮接待区的建设打下组织基础。

3.3 功能布局的调整

依据突出重点这一规划主题,本次规划在用地调整上以增加“合力”为核心内容,将原有的两个不同村落(上明格村和下明格村)的空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空间关系,使其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空间,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使整个规划区形成“一轴、一带、三片”的格局:

(1)“一轴”:即原村庄道路,穿越整个村庄的主干道构成的村庄发展主轴。

(2)“一带”:即一条滨江绿化带。

(3)“三片”:以现状形成的居住村落形态,将整个规划区分为三个片区,即北部村民居区,南部村民居区,以及位于河道两侧的新规划居住和管理片区。

3.4 村庄特色规划

村庄特色是吸引外来投资及外部消费对象的重要因素。明格村有山有水,环境优越,同时处于旅游景区的外围。规划在保持现有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力求将山、水、绿地、村庄各项用地融为一体,注意地方特色的挖掘,将当地民居文化的特色融入村庄建设之中,使山区村庄环境和景观建设的特色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营造出“山中有村、村内有水,水绕村行”的自然村庄特色形象。因此,规划考虑从“一种风貌、两大特色、三个要素”三个方面形成有主有次,点、线、面相结合的特色系列:

一种风貌:即以自然村落的肌理为主调的纯朴乡村风貌。

两大特色:紧紧抓住山、水、村相依的特色,使山青水秀成为村庄最突出的两大特色。

(1)山青:对村庄周围的山体加强绿化,使之成为村庄的绿色背景。有山之处,建筑布局依山就势,相得益彰。

(2)水秀:充分利用现有水系景观,规划把水系揉进村落,使村庄有青山的衬托,房前屋后有潺潺流水,面对一片开阔的田园风光。

三大景观元素:

(1)休闲空间:为了使城镇空间更为通透和具有现代感,规划将在重要地段设置各具特色的广场,一是使村庄空间富有变化;二是为村庄增加 “客厅”,它是表现村庄形象的重要窗口。

(2)游览空间:依据现状条件,在村庄北部、中部、南部设置一个休闲游园,设计充分突出滨水特色,使公园成为村庄景观的“点睛”之笔。

(3)休闲绿化带:滨水绿化带,以地方性民俗民风为主要文脉,沿江设置部分休憩的小品设施,利用绿化营造不同氛围的空间环境,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的外部空间环境。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差异

通过上述分析和实例说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差异可概括为:①内容差异:后者追求全面发展,注重协调,而前者更突出重点,特别强调经济的发展;②产业差异:前者较之后者更注重农业基础,走以农带商(或以农带工,尤其是加工业)的绿色产业发展道路,而非大规模工业化生产;③用地布局差异:前者以基本的宅基地划分为主,而后者多参照城镇居住小区规划进行布局;④发展策略差异:前者多利用后发优势,尤其是古建筑、古民风保存完好的优势,并常利用山地打开发展的思路,强调对山地的开发;后者则多利用先发优势,走工业化道路;⑤灾害防护差异:由于地形条件的不同,前者的村庄灾害防护多以防洪为主,而后者则以防涝为主;⑥特色差异:前者更强调原始古朴、自然生态的村庄环境特色,主要是对现有村庄空间格局的保护、建筑的维护与更新、生活环境及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别于发达地区的建设向城市特色发展的趋势;⑦编制过程差异:前者更注重规划编制的过程,规划过程强调村民的参与,强调规划人员与村民的互动及对村民村官规划普及教育;⑧经费来源差异:前者以多方筹措和政府财政支持为主,规划行为更少市场性、更多计划性,而后者多实力雄厚、自筹经费。结语

尽管欠发达地区有诸多制约发展的欠发达因素存在,但其村庄规划却不应是“欠发达”的。该地区的村庄规划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产业基础、民俗风情和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在规划布局、建筑形式、建造方式、环境利用和资源开发各方面都可舒展地方特性、挖掘传统文化,创造具有鲜明山乡村寨特色和浓郁乡土文化氛围的村庄规划。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先行;改变现状农村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落后面貌将成为推进国家整体文明的大事,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郑毅.城市规划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王富更.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6(3):96-99.刘志安.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性和民族性[J].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王新跃,权亚玲.乡村改造中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于天祎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2003.6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省罗平县明格村村庄规划.2006.

第四篇: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11-03 11:52:00 ]作者:梁秀芬

论文关键词:建设项目 管理现状 对策建议

论文摘 要:建设项目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壮大区域经济实力的增长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往往在建设项目管理方面,一路绿灯,不能严格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致使污染源头得不到有效控制。本文结合涡阳县实际,就如何在加强项目管理、控制新污染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1.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部分党政领导、企业法人对环境保护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头,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如过分热衷于招商引资,给每个政府部门下达招商引资的指标等。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获得一定的地方利益及政绩,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对环保工作干扰多、支持少,事实上造成环保部门执法难、建设项目环评执行难、三同时跟踪难。

1.2有关部门没有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把关不严。《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各级计划、经贸、建设、工商、土地管理和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严把项目审批、登记、规划、用地、设计、竣工验收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擅自批准建设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共同把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关是法律法规赋予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但有关部门没有很好尽到共同把关的责任,使得环保部门独立承担压力,这也是造成很多项目漏报的一个根本原因。

1.3环评单位评价工作存在随意性。部分环评报告书(表)评价及预测模式照搬照抄,泛泛而谈,缺乏科学性与真实性。相当多建设项目的实施结果和环评结论相差甚远,引发了公众对环评的不信任。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造成建设单位的困扰,同时也产生社会的不安,增加行政成本。部分环评单位开展环评的指导思想不正确,以为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拿人财钱替人消灾,就完全按着建设单位的意愿开展评价,失去了环评选择最优方案、为环保部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意义。

1.4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不到位。“三同时”制度本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但现实中,有的企业将“三同时”往往变成“两同时”甚至是“一同时”(即主体工程与环保设施只是设计同时)。有些企业对“三同时”有关规则和报批程序不熟悉,执行“三同时”工作时草率处理,不遵循规定程序,不让本单位环保部门人员参与。还有的企业在新、改、扩项目上马时,环保设施不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投产,而是分期分类进行。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控制管理阶段,无法做到“预防为主”。

1.5环保设施竣工验收问题多。从执法实践看,相当多的建设项目未经验收即擅自投入生产。究其原因,有的是企业环保设施建设滞后而不能验收,有的是企业逃避环保验收,有的是环保部门未能及时组织验收,还有的因为生产负荷未达到验收要求而长期不能验收。环境监察部门负责项目验收后的日常监管,往往也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但却常常未能参加环保设施的竣工验收,中间断了一节,容易产生问题。某地曾有一重污染建设项目,从项目审批到验收,环境监察部门一直不知道,结果项目正式投产后一直未纳入日常监管范围,直至后来发生了污染事故,管理漏洞才暴露出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将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由偏重经济增

长转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的行政绩效评价体系,对党政主要领导的考核由单纯GDP量的增加转向引入环境绩效的“绿色GDP”。要落实长效执法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加强部门联合执法督查机制建设,加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和司法监督的作用。

2.2完善考核体系,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这是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的一个重要举措。应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增加建设项目立项、用地、规划、工商环保前置审批条件考核的份量,确实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彻底改变以往环保部门唱独角戏、环保执法难的局面。

2.3 实施环评质量纠错制度,强化环评单位的法律责任。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实施环评质量纠错制度,对未能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未能认真按照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整体要求,对项目建设过程及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没有进行充分慎重分析,导致环评结论错误的,视不同情节给予取消评价证书、证书暂停使用落实整改等处分,对责任人要取消环评上岗资格。环评单位应对评价结果经过项目建成后的回顾性评价负有法律和经济责任。

2.4 加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严格把好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关,强化项目可研、初步设计及施工阶段的环境监理工作,督促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未经环境保护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生产)。对建设项目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并责令限期整改;对建设单位未经环境保护验收就擅自投入生产使用的,依法予以查处。

2.5严肃查处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就擅自开工建设、不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污染防治设施未经验收就擅自投产的行为予以重点查处,严格按照监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出台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有关条款,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 余,陈 曦.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的问题及对策.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J],2004,16(1):44~45.[2]张社柱.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政务公开的思考--关于环评管理有关问题的调研.陕西环境[J],2005,9(3):11~13.[3]李建斌。试论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黑龙江环境通报[J],2006,4,18-20.

第五篇: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严学军 肖光恩

一、会展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会展业是一种古老而又新兴发展的产业。它通过会议与展览的形式,传递信息,创造商机,提供服务,促成交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体形式包括各种洽谈会、交流会、展览会、展销会、展示会、博览会、交易会等。早在1851年,英国首办伦敦万国博览会,开创了大型跨国商品展览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革命的强大冲击,世界经济结构正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会展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许多国家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会展业之所以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是因为它具有 其他商业经济形态无法比拟的优势。

1.会展业孕育巨大商机,其有沟通和交易功能

通过商品或科技成果的会展,使供需双方充分了解对方的信息和需求,再加上可以通过实物观看,迅速促成供需双方达成商务合同,因此会展市场孕育了无限的商机。1998年会展业为香港吸引各方游客约400万人,带来出口订单约330亿港元,在全球最佳会议展览城市排行榜上位居第五,仅次于巴塞罗那、悉尼、伦敦和哥本哈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也因此获得“1999业界金奖”和“1999年亚洲奖励旅游及会议大奖”。在成都市中心的四川省展览馆是1999年举办会展最多的地方,8仅洲)平方米的展厅几乎天天有展会,客流量每天达2万一4万人次。其中上海在成都举办的一个商品交易会,就创下60多亿元的成交额,接着广州在成都办的商品交易会,也幸走40多亿元的订单。

2.会展业利润高,具有经济连动功能

据有关资料表明:会展业能带动其它部门经济的发展,对相关产业的经济拉动可达l:

10。特别是通过各种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贸易洽谈会等,可以带动生产、流通、服务、旅游、广告、运输、保险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前连效应和后连效应,所创造的经济利润相当惊人。据国外统计,该行业的效益通常在25%,在美国,展览业一年可以直接创造几百亿美元的经济收益,间接拉动经济一千多亿美元,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经济增长,成为美国第17大产业。在我国,1998年会展业给香港带来收人约75亿港元,提供就业机会9000多个;1999年9月27日在上海召开的《财富》论坛,仅会议期间的广告、宣传收入就达亿元以上;云南昆明举办的“19991仕界园艺阵览会”期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仅1-7月云南省旅游总收人就达115亿元,同比增长44%。

3.会展业可以促进科技开发和实现科技成果转让.具有技术扩散功能

会展经济在一定场所使供需双方允分地交流信息,特别是生产企业,通过信息交流,可以了解消费者需求的新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生产者为了避免自己产品被淘汰,跟上时代 的消费潮流,必须要进行科技创新,实现现有产品的第二次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或者进行新产品开发。同时,会展业可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利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通过科技成果转让,可以使供需双方建立长期的经济合作关系,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

4.会展业可以培养新的消费姗求,提离消费者的福利,具有示范功能

通过厂商的商品或科技成果的展,广大消费者可以发现以前未曾有的消费品种和信息,可以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和重组,提高社会的消费福利水平;同时,会展经济也是一种竞争的经济,众多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聚集在一起,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直接交流,信息被充分地

披露,是一个近似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价值规律可以发挥其鼓大的作用,产品的销售价格接近生产成本,消费者,可以购买到价廉物美的产品,消费剩余发展可显著提高。

5.会展业可以带动投资,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优化功能

通过商品与科技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生产者可以发现新的消费需求和新科学技术成果,通过技术转让,生产者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发现新的生产行业,从而带动生产投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6.会展业是一种“无烟产业”,具有“绿色”功能

会展业本身只涉及商品与科技成果的展示与交流,不涉及生产领域,一般说来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一种低消耗、清洁的产业。

二、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盲目追求发展,出现会展经济“泡沫”

由于会展经济孕育了巨大商机,因而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形成了一股办会展的热潮,盲目追求会展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会展经济“泡沫”。一是一哄而上,盲目铺摊子,搞花架子。随着会展经济热潮的掀起,一些地方政府领导的头脑发热,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盲目建会展、办会展,几乎日日有展,月月有展,会展举办单位的实力、信誉和服务良荞不齐,重复雷同和没有实际内容的会展不仅让会展厂商无所适从,而且造成展览资源极大分散和浪费。二是一些城市的会展设施建设缺乏长期规划,盲目上马,导致重复建设,造成会展场地面积狭小,功能单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下,不具备在我国经济开放情况下承办国际性会展的条件,多数会展设施只能承办一些低档次的会展活动,浪费了大量的社会经济资源。

2.缺乏个性策划,未能做好会展经济品牌

同国际知名的会展相比,我国的大部分会展活动缺乏鲜明的个性定位,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有些展商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没有认真地进行会展策划和营销,降低了对商家和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了会展的声誉和经济效益。以武汉的“梅花节”与南京的“梅花节”为例,武汉磨山梅园占地500亩,梅花达207种,规模和品种都居全国之首,拥有“中国梅花研究中心”的金字招牌,相比之下,南京的梅园仅有4(X)亩,花色多以单瓣为主。但是南京的“梅花节”每年都红红火火,中外驰名,其游客90%以上都是省外的或海外的,而武汉的“梅花节”只能香飘武汉三镇,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个性化的营销策划,南京“梅花节”重视个性化营销,突出其历史文化古都的底蕴和江南一景的风采,而武汉的“梅花节”营销定位不明确,缺乏个性化的营销特色,没有做好自己的会展品牌。

3.专业分工尚未形成,会展经济连动作用有限

会展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脱胎于传统的产业,特别是传统商业和传统制造业以及社会公共娱乐业,只有强化与这些传统行业的分工与合作,才能使会展业发展具有坚实的产业依托。而目前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大都局限在流通领域,与其他产业的分工协作还未形成,突出反映在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营销、金融、运输保险等相对滞后,制约了会展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一般都是会展业人员承担了会展的组织、管理、会展项目的实施、展品的运输、布置、营销策划、参展人员的住宿饮食等所有的活动,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员参与的水平、层次、规模都十分有限,不利于会展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分工带来的高效率的发挥,也制约了对为会展提供辅助服务的会展信息、会展咨询、设施、评估、道具、设计装潇等业的连动效应的发挥。

4太重视即期利益.会展经济信息扩散梁道不畅

会展活动把供需双方集中在一起进行直接沟通,让双方都能了解彼此的需求,从而使得会展经济具有信息传播扩散功能。然而,一些会展业的发展却存在重视参展商,忽视消费者

与客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一些办展单位受短期利益的驱动,不仔细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不了解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和新动向,没有切实从消费者利益出发来承办会展活动,以致信息传播效果不佳。一方面办展商不了解市场需求,盲目办展,忽视了办展的质量,导致参展物品的数量和种类较少,档次较低,同时,又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不能将信息传播的对象吸引过来;另一方面,没有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会展活动以后的信息缺乏跟踪,不能及时进行会展以后的各种社会服务。

5.缺乏区域规划,会展经济地区结构失衡

会展业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度、文化底蕴、历史古迹、自然资源察赋和人力资源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会展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与我国目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不相适应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对会展业发展的中长期区域规划,导致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地区结构失衡,这不利于我国会展业扩大区域市场规模和市场容量,不利于区域资源的流动和区域经济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其充分利用,不利于我国区域间的生产分工和生产协作,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不利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6.行业制度不健全,会展经济管理滞后

我国会展业出现盲目发展,会展质量低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制度不健全,制度的供给相对落后,会展经济管理落后、混乱。一是缺少对会展行业主体认证的规章制度。目前我国会展主办单位有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有各类协会、学会等群团组织,有咨询公司和展览公司,有各种媒体,也有企业,对会展承办的主体没有认定机构和认证标准,对会展的场所、运输、各种公共服务的费用标准、境内外招展的程序及费用标准,对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等都缺乏相关的制度标准,致使主力、单位鱼龙混杂,会展业的整体质量不高。二是会展行业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目前,全国会展业缺乏权威、广泛、有效的行业规则和自律制度,没有统一的会展业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现行的会展管理办法都是诸侯割据,各自为政,国家及地方许多部门都有权审批和举办会展。总之,政出多门、本位主义这种管理上的“错位”和与行政干预、计划管理这种行业管理上的“越位”,以及会展行业某些管理制度的“缺位”,导致了会展行业的恶性竞争,有的参展商甚至采取一些欺诈行为,会展行业秩序混乱无章。

三、发展我国会展经济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我国会展业的宏观政策管理和长期发展规划,防止会展经济“泡沫”

首先,要加强完善我国会展业的宏观管理法规和政策。政府应针对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和国际惯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会展业进行有效的规范、监控和管理,理顺各方面关系,优化配置展览资源,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展览环境和竞争秩序。特别是会展业市场的准人条件,如会展主体的认证标准和资格标准,理顺行政主管部门和海关、商检、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尽早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会展业管理组织,克服多头管理。其次,加强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地区规划,克服短期行为和地区结构的失衡,使我国会展业能够长期稳定、持续、均衡、合理地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第三,地方政府和企业应加强自我行为的约束,一定要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文化底蕴、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合理建会展、办会展,防止会展“泡沫”的出现。

2.强化会展业与其它产业的分工与合作的力度,发挥其连动功能

会展业要想实现规模扩张和结构的优化,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革命发展的要求,必

须进一步加强会展业与其它产业融合的步伐,加强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力度,特别是加强与会展业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运输、广告、装饰、设计、咨询、金融等相关行业分工与合作.改善我国会展业的硬件环境,提高我国会展业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率,发挥会展业的带动功能与示范效应。

3.加快我国会展业的特色趁设,创立会展经济品牌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要形成一定的特色,这是会展业能否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要与我国各地的自然、人文等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准确定位,加强会展业的营销与策划,形成品牌会展。香港在会展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被誉为“亚洲会展之都”的香港每年举办近百个国际会展,有6个是该行业亚洲最大的,即玩具展、时装展、电户产品展、礼品展、钟表及眼镜展、皮革展,其中皮革展还是世界最大的。香港在会展业上的成功主要是结合了它的国际大都市和文化、商品集散地的优势地位。因此,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也要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知名品牌。

4提离我国会展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完普信息交换扩散机制

会展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首先,应加强我国会展业反其市场与外部世界的物质、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互换活动,使我国会展业的管理机制、配套服务与国际惯例接轨,特别是要引进国外会展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资金,从而提高我国会展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应引进国外先进的会展企业,对外国会展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促进多元会展企业主体的形成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还应加强与国外的其他相关的产业合理的分工和协作,扩大我国会展市场信息交换与扩散的范围;第三,应加强我国会展经济和国际会展业发展变化趋势的研究,特别是加强会展业与经济、交通、信息、人才、科技、服务的综合研究,同时应重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会展业发展影响的研究,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理沦指导、决策参考和信息支持。

5.实现会展主体的兼并,组,提高我国会展市场的竞争力

提高我国会展市场的竞争力,首先,要实行会展主体的兼并重组。会展经济有两大重要特点,即会展在产业上的多要素、多产业的融合性和在地区上的跨区域、多空间的扩展性、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应根据其特点在竞争中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战略重组,通过兼并、收购或联合来组建会展业集团,实现会展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会展业的组织规模和经营效率,从而扩大会展主体经营服务范围,提高竞争力水平。其次,加强我国会展业的行业自律,促进我国会展行业协会的建设,以此来协调会展主体之间的矛盾,防止会展业市场的无序竞争。第三,要大力培养会展人才,与国外著名的会展经济管理中心联合举行会展人才的培训,在操作仁实现规范化,解决人才资源瓶颈的制约。

参考文献:

[1]严学军.肖光恩.大力发展武汉会展业,带动湖湘经济快速增长[C].科教·经济·发展:21世纪与湖北暨武汉教授论坛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一10.I2]徐娅玮.后劲十足的会展经济[J].外向经济.2000(1).[3l张光忠.展览经济是信息知识型产业[N].经济日报.2000-4-10

[4]张卫平.四大城市争舞展览大旗:京港沪穗展览业优势透析[N].信息时报.2000一4一12.[5]卢平川.磨山梅花如何香飘楚天INI.湖北日报.2001一3一6.本文选自《理论月刊》2001年第12期。

下载试论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中的非公有制经济范文合集

    发展中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地委、行署“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指引下,我区“十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2004年与5年......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存在问题之我见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存在问题之我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破口”,在培养全面发展......

    浅谈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录 1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 1.1 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1.2 小城镇的规模过小 1.3 制约......

    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

    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钱金云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

    论监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摘要】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随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伟大历史变革,最......

    论监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范文大全)

    论监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论监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2007-12-12 16:16:2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论监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论监狱经济发展......

    试论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试论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除了依靠工商业,还需要像农林牧渔这样的基础经济业的支持。林业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林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