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教育学》 - 第一章
《小学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概述P1
一、教育的含义与要素
(一)教育的含义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教育是一种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核心含义,根本特征)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五)教育的交往起源论
三、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二)古代教育
(三)近代教育
(四)现代教育
第二节小学教育P6
一、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早期学校化小学教育的概况
在我国,从夏朝开始就有了小学教育。“校、序、庠”
西周“学在官府”
春秋“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隋朝“科举制度”
20世纪除科举制度废除
在国外,古埃及第一种寺庙学校
第二种宫廷学校
第三种书吏学校
中世纪“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小学教育的早期学校化教育阶段,中西共同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权利。
教育目的:象征性的形式目的占据着主导地位,功用性的实用目的不被重视。教育内容:经过精心编排和组织的典籍成为主要课程。
教育方法:格外重视识记和背诵,具有刻板性和专制性。
教育权利:统治阶级大权在握,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二)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
1、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
(1)小学教育的基础化。
(2)小学教育的公立化与法制化。
(3)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
(4)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
2、近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1)变革旧学制,创立近代小学。
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2)改革普通教育及其课程体系,初建小学教育体系。
1912年颁布实施了改革封建教育法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
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涉及文件有《小学校令》《小学校及课程表》。
参照美国“六三三”学制。
(三)新中国小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公立化和法制化以及课程设置学科化。
二、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一)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免费教育。
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二)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普通基础教育初等教育(小学教育)
中等教育(中学教育)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1、全民性
2、义务性
3、全面性
四、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一)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
(二)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
(三)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第三节学习小学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小学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小学教育工作者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教育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二)有助于小学教育工作者增强专业素养,提高教育的热情和效率
(三)有助于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四)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学习小学教育学的方法
(一)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来学习教育学
(二)博览与精思相结合(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篇:小学教育学
第一章 小学教育源流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产生 一、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 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
一是“生存竞争说”,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C.).一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能(Nunn,P.T.).(二)心理模仿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P.).(三)劳动决定说 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四)生活需要说 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 (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 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 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 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
(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 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将本阶级子 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 重要知识、宝贵经验和制度规条等。
三、小学教育的萌芽 (一)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 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时空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
(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 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 育方法的刻板性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 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 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 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二)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 随着资产阶级世俗国家政府的确立,小学教育的举办权也从教会的 手中逐渐转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学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这种 公立化,主要通过小学教育运行的法制化来强推进。世界各国先后颁布了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三)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学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到所有适龄儿里,不 分出生的等级和男女的性别。教育对象普及化,成为近代西万各国 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它极大地满足了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和 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确立了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平等的基本原则。
(四)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 基本的读写算技能与基本的科学与世俗知识,开始超越宗教知识的 地位,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小学教育课程学科化 传统的小学教育课程是一种艺术化的课程,但是,随着近代小学教 育的发展,小学课程出现了学科化的趋势。
具体来说,那时取得的课程成就主要有:第一,编写出教材。第二,形成了以“分科”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体系。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近代小学的发端 据考证,我国近代正式成立的小学,当以1878年(光绪四年)张焕 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后改称梅溪学校)为最早。
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外院”就是小学。
这可视为中国公立小学的始祖。教师由南洋公学师范院学生轮流担 任,所以也可视为中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之始。后来,外院改称“南 洋公学附属小学”。
(二)小学教育制度的初创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 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学制的基础,第一次系统构筑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自此,我国近代小学在学 校教育制度中得以确立。
(三)新中国小学教育体系的完善 我国现行中小学学制是“六年制”和“五年制”并存,正朝着“六 三制”靠拢。“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
而“五四制”,则 为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六年制”是我国小学的基本学制。
第三节 小学教育的走向 一、走向学习共同体(一)学校成为共同体 学校成为共同体,主要包括“拥有共同的目标”、“教师成为领导者” 以及“家长成为合作者”(二)连贯的课程 连贯课程以语言为中心,形成具有共性的核心课程,并且关注学生 学习结果的测量。
(三)促进学习的环境 促进学习的环境,主要包括“达成目的的教学方式”,“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为孩子提供的各种服务”。
(四)品格的塑造 学校需要致力于学生品格的塑造,培育学生养成核心美德,让学生 有理想地生活。
二、创建理想的小学 小学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一是课堂教育要实现“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学习”;
二是以学习作为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废除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
三是将教学案例研究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任务;
四是在教学案例研究时,可组织日常公开教学;
五是废除家长“参观学习”的活动方式,引入家长、教师共同参与 教育实践的“参与学习”的活动方式。
简答题 1.学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答:
(1)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专门教育者的出现,为专门化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
(2)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构成了学校教育出现的文化基础。
(3)阶级的分化也加速了学校教育的出现,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政治基础。
2.小学教育作为特定的文化现象,至今展现出哪些基本形态? 答:小学教育展现出三种基本形态,依次是:
一是生活化的小学教育;
二是学校化的小学教育;
三是走向学习共同体的小学教育。
3.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答:一是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
二是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
三是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
四是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
五是小学课程学科化。
四、论述题 1.我国与西方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哪些异同点? 答:我国小学教育的近代发展历程表现出基础化、法制化和普及化等特点,这与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快速发展的时间推迟到了20世纪初。受国内外政治形势等影响和制约,就普及化来讲,我国小学教育真正开始迈出强有力的步伐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以国家强制力量保障推行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2.我国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有哪些标志性事件? 答:2.教育史研究表明,中国近代小学形态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构建的,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从近代小学教育的构建到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变革旧学制,创立近代小学。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实施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了近代小学教育形态;
盛宣怀于光绪23年(1897年)创办南洋公学,建立起了具有小学性质的外院,成为中国近代公立小学的开端;
等。
(2)改造普通教育及其课程体系,初建小学教育体系。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建立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1922年实施新学制等。
(3)建立新中国的小学教育体系。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949年《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发;
1963年制定和颁发新的中小学课程;
1980年《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等等。
第二章 小学教育特性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文化规定性(一)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 小学教育是在人类学校教育历史中逐渐分化和成熟的教育形态,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小学教育成为人类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一种特殊生存与发展方式,成为一种特殊文化。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活动。
其次,从地域分布来看,小学教育也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
(二)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 价值有多种定义,如“需要说”“属性说”“劳动说”“关系说”和“效应说”等。文化的价值,就是“某对象的属性对人成为‘人’所具有的意义” 一切文化活动的价值,都需要回到这些活动对人的“生成”的意义这一层面上予以讨论。简言之,文化的价值,乃是优化人的生命。
由此,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其价值就在于优化小学生的生命。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 (一)小学教育的多重价值选择 第一,“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
第二、“如识传授”的价值取向;
第三,“培养能力”的价值取向。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凸显 第一,教育家装斯泰洛齐的真知灼见;
第二,我国现实的迫切需要;
第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社会规定性(一)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 具体表现为:
第一,社会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
(1)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育结构的作用;
(2)社会的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3)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等都对教育结构的特点和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教育结构影响着社会结构。
(1)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复制,维护社会的稳定;
(2)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小学教育是一个教育结构实体 教育结构的内容:实体性教育结构、规范性教育结构。
国际上,一般将教育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小学教育为第一级教育、中等教育为第二级教育、高等教育为第三级教育。
二、奠定基础的功能定位 (一)为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小学教育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二)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主要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奠基功能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
第二,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
第三,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人格品质形成的基础;
第四,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
第三节小学教育的活动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心理规定性(一)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 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包括“无逻辑”“知识逻辑”和“心理逻辑”三种。
(二)小学教育活动中的心理逻辑优势 比较小学、中学与大学教育活动,大学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处于学科知识逻辑的一极,小学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则处于学生心理逻辑的一极,中学教育的内在逻辑则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
二、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 (一)树立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 教师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关注小学生的心理;
第二,顺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第三,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创新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方法 现在小学教育领域的现实是,许多教师已经具备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但是往往不能开发出适宜的、新颖的、有效的活动方法来。开展教育活动需要灵感点燃,需要想象驰骋,需要创新追求!同时,灵感、想象和创新也来自于不断的模仿和持续的思考。
名词解释 1.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指的是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根据一定的比例和秩序所形成的系统。
2.心理逻辑 心理逻辑主要是指依据学生心理逻辑来开展教育活动。这类教育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有意识的了解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开发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以及升华情感等的教育活动。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 答:小学教育是在人类学校教育历史中逐渐分化和成熟的教育形态,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活动。其次,从地域分布来看,小学教育也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由此,小学教育成为人类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一种特殊生存与发展方式,成为一种特殊文化。
2.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小学教育在教育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紧密关系,决定着小学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奠定基础,主要表现在“为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和“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论述题 1.简述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
答: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较为复杂,(1)社会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表现为:其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育结构的作用;
其二,社会的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此外,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等都对教育结构的特点和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2)教育结构影响着社会结构。表现为:一是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复制,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是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2.小学教师在开展小学教育活动时,怎样才能做到遵循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 答:小学教师开展小学教育活动时,要做到遵循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树立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可以从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顺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三方面入手。(2)创新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方法。
第三章 小学学生 第一节 小学生概述 一、小学生的概念(一)定义 小学生专指用专门时间在小学校里从事专门学习活动的人。
(二)地位 小学生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小学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本依据。
(三)构成 一是按学习阶段划分,小学生可分为低年段(1~2年级)学生、中年段(3~4年级)学生和高年段(5~6年级)学生。
二是按学习水平划分,小学生可分为学习困难生、学习中等生和学习优秀生。
二、多维视野中的儿童观 (一)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 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国际组织或国家政府提出的对儿童应有的观念,通常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表达。
(二)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所持的儿童观,通常以学术理论的形式予以表达。主要有 如下四种:
1.遗传决定论的儿童观 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观 3.辐合论的儿童观 4.后现代理论的儿童观(三)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 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广大社会成员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它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与行为方式,通常以“隐喻”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有儿童是“花朵”和“小天使”等。
第二节小学生的基本特征 一、小学生的入学特征(一)学生入学特征的六大要素 环境、已有知识、认知风格、志向与期望、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情绪与情感(二)小学生入学特征的两大状态 一是入学准备不足;
二是入学准备充分。
二、小学生的发展特征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是体质发展特征。
二是认知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水平和方式。
三是人格发展特征。主要包括兴趣与动机、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具体特征 一是小学生的学习感受;
二是小学生的学习策略;
三是小学生的学习逆反心理。
(三)了解小学生特征的有效策略 ①确定学生特征指标 三大类指标:第一类是学生的入学特征;
第二类是学生的发展特征;
第三类是灵活设置的特征指标。
③入学前的资料搜集 有效方法主要有:查看档案、家访、前任教师访问、学生作品搜集,③入学后的日常调查 有效方法主要有:现场观察、平时交谈、访问调查、作品分析。
④形成学生特征概念图 精心搜集、调查和分析学生三大类特征指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明确归纳出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征,形成相应的概念图,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学生特征概念图,可随学生的发展,进行适当的增删改变。
第三节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学习习惯的概念(一)习惯习惯(habit)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
(二)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这个概念,可以有两种最基本的理解方式。
一是学习习惯说,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者华生(Watson,J.B.)。
二是将学习习惯理解为学习的习惯(habit of learning),即学生所形成的关于学习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二、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一)学习习惯的一般特点 总的来说,学习习惯通常有“后天养成”、“固定化”、“自动化”和“情感依赖”等特点。
(二)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具体特点 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学习习惯往往呈现出“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到稳定”和“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斗争”等具体特点。
三、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内容 总体上说,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12个方面的内容:
(一)走在老师前面的习惯 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绝不能跟在老师后面,老师讲到哪里,自己学到哪里,而应该努力走在老师的前面。
(二)适应老师的习惯 学生也要适应老师,现在适应老师,接着适应同学,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三)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小学生丰富的学习生活,其实就是由“读一个字”“算一道题”“做一遍操”和“值一天日”等无数小事构成。所以,小事赶快做,是小学生非常要紧的学习习惯。
(四)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 学习并不是生活以外的一项特殊事情,而是生活本身的一项内容。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注意将学习生活化、本能化,做到随时学习、随处学习。
(五)善于模仿的习惯 人们必须善于模仿,当别人正在工作的时候,当同学正在认真做题的时候,就要注意仔细观察操作步骤,一遍一遍地默记在心。
(六)从错误中学习的习惯 俗话说“吃一墅,长一智”,人类很多知识和良好习惯都是从错误中学习来的。因此,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你就要注意他犯的是什么错,为什么会错,怎样才能避免犯这种错误?至于自己犯了错,那当然更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
(七)阅读习惯 阅读是当代教育的一种基本活动,阅读的成功,通常决定着其它学习活动能够取得高成就水平。爱读书,是每个学习成功者都表现出来的好习惯。
(八)勤于动笔的习惯 勤于动笔的习惯,包括做读书笔记、标记和写作。
(九)即学即用的习惯 学习的另外一个基本含义,是“练习”。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表现为即学即用,也就是及时练习。
(十)倾听和敢说敢问的习惯 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倾听和敢说敢问是求知的有效途径,是孩子需要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十一)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作业和成功考试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把握要求,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作业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十二)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1.彰显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采取有效方法,让儿童自己明白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2.逐步提出要求 教育者要善于区分主次、难易,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计划地逐步扩展。其中,关键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3.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 为了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加以切实而具体的指导,甚至需要手把手地一点一点地教。
4.制定规范适当制约 事实证明,许多习惯的形成光靠人们内心自律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严格的他律,需要制定处罚的标准并付之实施。
5.反复实践与外部强化相结合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加强指导,并进行及时检查和督促。对于年幼的孩子,因缺乏自我控制力,外部强化起着根本作用,所以适当的外部强化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6.开发专门的学习习惯培养课程 为了系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从小学一年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开发和实施专门的课程,进行系统教学。
简答题 1.后现代理论儿童观的主要内容 答:后现代理论儿童观的主要内容:第一,儿童向成人提出的一些看似奇怪的问题并不是他们一时的想法,而是他们试图与自己的经验保持一致的结果,是他们试图用已知的和可理解的要素来描绘世界的结果。第二,儿童的思维能力远远超过其表面上表现出来的能力,他们用一种原始的方式掌握着几乎所有的科学概念。第三,儿童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全身心关注当前的现实。第四,儿童努力探寻世界的意义。第五,儿童通过填空的方式创造理论。第六,儿童对情境具有依赖性。
2.针对小学生的入学准备不足,主要运用哪些措施进行干预? 答:主要有三种措施:第一种措施是及早发现入学准备状态不足的儿童并在学前阶段开展提前干预。第二种措施是通过入学筛选测验发现准备状态不足的儿童并在入学后予以补救训练。第三种措施是在儿童入学后,小学教师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准备状态不足的儿童,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予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补救。
3.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
答:小学生认知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方面。
4.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答:总的来说,学习习惯通常有“后天养成”“固定化”“自动化”和“情感依赖”等特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具体特点: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学习习惯往往呈现出“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到稳定”和“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斗争”等具体特点。
5.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内容。
答:主要内容有:走在老师前面的习惯;
适应老师的习惯;
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
善于模仿的习惯;
从错误中学习的习惯;
阅读习惯;
勤于动笔的习惯;
即学即用的习惯;
倾听和敢说敢问的习惯;
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论述题 1.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怎样有效地了解小学生的特征? 答:确定学生特征指标三大类指标:第一类是学生的入学特征;
第二类是学生的发展特征;
第三类是灵活设置的特征指标;
入学前的资料搜集有效方法主要有:查看档案、家访、前任教师访问、学生作品搜集;
入学后的日常调查有效方法主要有:现场观察、平时交谈、访问调查、作品分析;
形成学生特征概念图。
2.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答:第一,彰显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方法,让儿童自己明白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第二,逐步提出要求,教育者要善于区分主次、难易,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计划地逐步扩展。其中,关键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
第四,制定规范适当制约,事实证明,许多习惯的形成光靠人们内心自律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严格的他律,需要制定处罚的标准并付之实施。
第四章 小学教师 第一节 小学教师概述 一、小学教师的概念(一)学生的关怀者 具体表现为:
一是教师需要适时用目光、笑容、肤触、各种体态语言、谈心、赠言、活动等多种方式向儿童传递关怀的信息;
二是教师不仅要关怀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关怀他们的情绪感受、情感体验。
(二)知识的传授者 小学教育以“知识的传授和传播”为核心和基础,因此当代小学教师的基本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并要有新的知识观。
(三)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并实现发展。
(四)课程的开发者 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再开发;
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五)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要对教学进行专业化的计划、设计、组织和实施,从而使课程内容顺利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
(六)团队的领导者 主要体现在:班级的领导者,科组等学校组织的领导者,合作项目的领导者。
(七)教育的研究者 教师要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建构和创造教育的智慧,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八)终身的学习者 小学教师要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以促进其专业的终身发展。
(九)文化的创造者 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
第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
第二,创造新的教育文化。
二、小学教师的历史沿革 (一)中师层次的小学教师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师资,而且培养的大批优秀小学师资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界的中坚力量。
(二)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 1984年开始试验培养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工作,1992年国家教委决定扩大试验区,说明了我国小学教师的需求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原有的三级师范培养体制逐步向二级师范培养体制转变。
(三)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 1997年,我国小学教师培养试验进入一个专科与本科并存、并逐步以本科培养试验为主的新阶段。
(四)研究生层次的小学教师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不少小学教师通过考取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成长为研究生层次的小学教师。
三、小学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一)小学教师的权利 1993年10月31日公布、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分别从“教育工作”“学术活动”“教管学生”“待遇”“参与民主管理”和“进修提高”等方面,规定教师享有六大权利。
(二)小学教师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分别从“遵法守德”“守规履职”“育人”“爱生”“维护学生”和“发展提高”等方面,规定教师必须履行六大义务。
第二节 小学教师的主要专业素养 一、专业愿景(一)坚定的专业信念 小学教师的专业信念,包含对小学教育工作价值与要求的深刻认识,立志投身小学教育事业的决心等,是小学教师积极性与创造性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二)明确的专业目标 从小学教师的生涯规划来看,其专业目标大致可依次定位为“成熟教师”“有效教师”和“专家教师”。
(三)执著的专业追求 执著的专业追求,通常表现为热情投入、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意志等,拥有执著的专业追求的小学教师,往往能取得较大的专业成就。
二、专业知识 (一)多种类型 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1.舒尔曼的七类型论;
2.格拉斯曼的四类型论;
3、我国的三类型论。
(二)必备知识 1.学科知识;
2、课目教育学知识。
(三)专业能力 主要有以下四种:
1、课程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2.班级与课堂管理的能力;
3.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能力;
4.校本教育研究的能力。
第三节 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一、不断学习(一)广泛阅读与观摩 小学教师既要阅读一线教师的经验性著作,也要阅读相关学者的理论性著作;
既要阅读经典的书籍,也要阅读专门的报刊;
既要熟悉我国本土的成果,也要获悉国外有关的进展。同时小学教师需要大量观摩教育教学现场。
(二)深入思考与践行 小学教师在广泛阅读与观摩的基础上,需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深入思考,突破自己的发展困境,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予以切实的践行。
二、深入研究 (一)校本教育研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研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以教育管理分权制为背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小学孕育起了校本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并逐渐制度化。具体来说,校本教育研究强调“真实问题”“实践研究”和“全员参与”。
(二)教师行动研究 教师行动研究是一种新兴的校本教育研究取向,具体表现为教师将自己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遭遇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和践行有效的解决策略,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观察和反思等,最终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动,同时创新出科目教育学知识。
(三)新兴方式 国内外对教师开展研究以促进专业发展进行了广泛探索,创新出了“授业研究”“课例研究”“课堂学习研究”与“校本学习研究”等多种有效方式。
三、坚持写作 (一)促进思考的写作 教师的写作是一种自我存在的彰显、一种思维的训练、一种个人知识的管理、一种反思习惯的养成,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写作,以写作促思考,以思考促实践,是值得重视、探索和践行的方向。
(二)寻求分享的写作 写作是小学教师表达与分享的一个主要途径,其中有效分享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相关报刊上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或在出版社以专著的形式出版。
名词解释 1.教师 教师是向学生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广义上,教师是指所有直接或间接、专门或业余进行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包括家长、教育行政人员、学校里的工作人员以及社会教育机构里的工作人员等。狭义上,则指在学校里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主要包括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等。
2.专业愿景 “愿景”是“所向往的前景”。通俗地说,专业愿景是小学教师的一种职业期许和发展设想,是小学教师愿意为之努力奋斗而希望实现的图景。
3.教师发展 教师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发展;
二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的发展。人们一般是在第二层含义上论及教师发展,即指作为社会职业人的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新手教师,再到专家教师的持续发展过程。教师发展,又称为“教师专业发展”或“教师专业成长”。
简答题 1.小学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分别有哪些? 答:1993年10月31日公布、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六大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必须履行六大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有哪些? 答:
(1)课程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指教师具备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的能力,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等;
(2)班级与课堂管理的能力,指教师维持良好的班级与课堂秩序,创造积极的班级与课堂氛围,保证小学课程与教学顺利、有效开展的能力;
(3)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能力,指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创用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能力;
(4)校本教育研究的能力,指教师从小学教育实践中发现与提出问题,进而分析与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实践成效并取得研究成果等能力。
3.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有哪些? 答:
(1)不断学习:一是要广泛阅读与观摩,阅读包括一线教师的经验性著作、相关学者的理论性著作、书籍报刊、国内外研究成果,观摩是指学习别人的教育教学;
二是要深入思考与践行,指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深入思考,突破自己的发展困境,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予以切实的践行。
(2)深入研究:一是校本教育研究,强调“真实问题”“实践研究”和“全员参与”,在寻求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同时,努力将研究获得的新发现转化和升华为课目教育学知识;
二是教师行动研究,具体表现为教师将自己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遭遇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和践行有效的解决策略,并米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观察和反思等,最终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动,同时创新出课目教育学知识;
三是新兴方式,如“授业研究”“课例研究”“课堂学习研究”与“校本学习研究”等多种有效方式。
(3)坚持写作:一是促进思考的写作,指救师要在实践中坚持写作,以写作促思考,以思考促实践;
二是寻求分享的写作,指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相关报刊上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或在出版社以专著的形式出版,从而利于获得他人的反馈、利于他人借鉴学习、带来公共教育知识的增长。
论述题 1.论述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答:
(1)学生的关怀者:教师要全方位地关怀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2)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要树立新的学习观,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和传播。
(3)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注意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
(4)课程的开发者:包括校本的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5)教学的组织者:指教师能够对教学进行专业化的计划、设计、组织和实施,从而使课程内容顺利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
(6)团队的领导者:包括班级的领导者、科组等学校组织的领导者、合作项目的领导者。
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建构和创造教育的智慧。
(7)教育的研究者:教师要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建构和创造教育的智慧。
(8)终身的学习者:教师要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以促进自身专业的终身发展。
(9)文化的创造者:包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创造新的教育文化。
2.结合自身谈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答:(1)专业愿景:坚定的专业信念、明确的专业目标和执著的专业追求。
(2)专业知识:①多种类型:舒尔曼的七类型论、格拉斯曼四类型论、我国的三类型论;
②必备知识:学科知识和课目教育学知识。
(3)专业能力:课程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班级与课堂管理的能力、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能力、校本教育研究的能力。
第五章 小学教育目标 第一节 小学教育目标概述 一、小学教育目标的含义(一)小学教育目标的一般含义 一般来说,小学教育目标,指小学教育应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二)小学教育目标的具体剖析 具体剖析,小学教育目标又分别表现为“官方”“学校”“教师”“学 生”“家长”和“学者”的小学教育目标。
(三)需要把握几个方面 就各种表现形态的小学教育目标,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其次,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影响。再次,每一种形态的小学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千姿百态,不能一概而论。最后,每一种形态的小学教育目标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
二、小学教育目标的特点 (一)全面性 与中学教育目标的“分流性”、大学教育目标的“专业性”相比,小学教育目标表现为鲜明的“全面性”特点。
(二)个体性 小学教育以促进小学生的自身完善和发展为目标,既内蕴着个人本位的教育目标,也涵摄了社会本位的教育目标。
(三)升学性 小学教育需要满足小学生小学毕业后升入初中的基本需要,让每一位小学生在升入初中时都成为入学准备充足的人。
三、小学教育目标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指小学教育目标为小学教育规定了特定的目标,并以此来引导小学教育朝向这一目标发展。
(二)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指小学教育目标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教学动机,激发师生的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标准功能 标准功能指小学教育目标是开展小学教育活动和评价小学教育状况等的基本标准。首先,小学教育目标是小学课程研制的基本标准。
其次,小学教育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标准。再次,小学教育目标是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准。
第二节 小学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 一、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二)关于教育目的的争论 在历史上,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看法,即“教育目的观”,存在“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争论。同时,教育目的观存在“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交锋。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历史演变过程,通常以教育方针的形式出现。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二、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的概念 在小学教育目标体系中,培养目标处于仅次于教育目的的层次地位。当教育目的指向特定的学校或特定的教育阶段时,它就得到了具体化,就变成了目标。
(二)我国培养目标的发展变化 对我国小学教育来说,培养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演进,是不断变化的。1992年我国规定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与2001年新提出的包括小学教育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新的时代精神的感召下,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环境意识等现代素养被凸显出来了。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在培养目标之下,就是分领域或分课目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主要用来描述和规定一门课程的预期学习结果,主要涉及特定课目、学科或学习领域在各个学段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通常由课程专家制定,一般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学段目标”。
(二)我国小学的课程目标 我国2001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方案,按照学习领域来设置小学教育的课程,并坚持九年一贯的课程设计,使小学课程与初中课程衔接。每一学习领域都研制了《课程标准》,既规定了该课程的总目标,也规定有相应的学段目标。
四、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表现为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教育目的需要具体化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需要具体化为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又需要依次具体化为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直接影响着单元、学期和学年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乃至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以,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的有效确定和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引起广泛的重视。
第三节 小学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一)对全面发展的常见误解 常见误解之一:全面发展会压抑个性;
常见误解之二:全面发展没有实际价值。然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教育理想、追求和信念,包含着四个层面的内涵,即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三)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1.“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
2.“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动力。
二、理想目标对现实困境的超越 (一)迎合现实的惯性思维 一些小学及其教师面临着客观存在的诸多难以左右的因素,迫于各种巨大压力,也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考虑,往往会采取“迎合”的态度,在学校和班级中实行应试教育,日久经年,应试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惯性思维。
(二)从“迎合”现实走向“超越”现实 在多重外在压力下,小学教育面临着“迎合”现实或“超越”现实的选择。要超越现实,仅仅有超越的意愿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够对现实做出深刻的理性分析,积累起足够的知识与能力来破解难题,进而生成出超越现实的教育行动。
(1)形成超越的理性认识(2)生成超越的知识与能力。具体来说,这至少有两点需要特别加以落实。第一,保证学生学业成就的教育教学方法必须是合理、有效的。第二,在保证学生学业成就的基础上,需要落实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三、外在目标到内在理念的转化 (一)目标的两种存在形态 一是“外在目标”形态,或称“公共目标”形态,是脱离产生主体、借助于语言和文本等载体在公共领域得以传播、为某类群体或整个人类所共享的小学教育目标。
二是“内在理念”形态,或称“个人目标”形态,指贮存于小学教师个人头脑中、为个人所享有和认可的小学教育目标,是个人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对小学教育形成的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等的抽象概括,它代表着教师所向往与追求的“好”的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内在理念”的确立 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种策略来逐渐确立自己的内在理念。一般而言,“阅读经典教育著作”“提升自觉自为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善于提炼、总结和升华理念”是较为有效的策略。
简答题 1.小学教育目标的四大层次八小层次是什么? 答:小学教育目标的四大基本层次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其中,“课程目标”又分为“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学段目标”两个小层次,“教学目标”又分为“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四个小层次。
2.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四方面:完整发展;
和谐发展;
多方面发展;
自由发展。
3.站在小学教师的立场,目标的两种存在形态是什么? 答:主要有“外在目标”和“内在理念”两种存在形态。外在目标,是脱离产生主体、借助于语言和文本等载体在公共领域得以传播、为某类群体或整个人类所共享的小学教育目标;
内在理念,是指贮存于小学教师个人头脑中、为个人所享有和认可的小学教育目标,是个人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对小学教育形成的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等的抽象概括。
论述题 1.如何理解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两者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如果对“全面发展”理解不当,以为“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和“面面俱到”,的确就很容易导致“全面平庸”和“玄想空谈”,但真正的“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恰恰是个性和卓越。
(1)“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任何一种创造性才能,都是人的知识、能力、道德、审美、意志和身体等各方面要素的有机组合,是一种“合力”。
(2)“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动力。人的发展要想真正形成自己突出的个性特点并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使自己的素养达到一定的全面性,特别是在人的那些最基本的素养方面,更是不能缺失。
2.如何使小学教育目标有效达成? 答:为了使小学教育目标有效达成,主要需要把握的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理想目标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和“外在目标到内在理念的转化”。
(1)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首先要厘清全面发展的内涵,深为了使小学教育目标有效达成,主要需要把握的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理想目标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和“外在目标到内在理念的转化”。
(1)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首先要厘清全面发展的内涵,深刻理解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关系,进而在小学教育工作中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内在整合。
(2)理想目标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小学教师应更理性地认识小学教育目标,通过形成超越现实的理性认识、生成超越的知识和能力,从迎合现实走向超越现实。
(3)外在目标到内在理念的转化。小学教师应不满足于把小学教育目标定位在外在目标,而应通过“阅读经典教育著作”“提升自觉自为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善于提炼、总结和升华理念”,确立内在理念,使外在目标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在理念。
第六章 小学教育内容 第一节 小学教育内容概述 一、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一)小学教育内容的含义 小学教育内容,指为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小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
(二)相关概念辨析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是“教育内容”的特殊表现形态,是“教育内容”在特定领域的特殊用法。
课程内容指按照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基本材料,具体指课程所包含的具体事实、观点、原则和问题等。
教材内容指教材中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构成知识体系的术语、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
(2)与技能和能力有关的各种技术、作业方式和步骤;
(3)作为世界观基础的态度、观念以及可以激发非认知因素的事实。一般来说,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
教学内容,指在一个科目、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一节课、一次具体教学活动中,作为师生教学对象的具体知识、主题、事实、观念和原理等。
二、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一)小学教育内容是文化精华 小学教育内容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已有人类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文化精华。作为文化精华的小学教育内容,具有再生性和简洁性。
(二)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生优化的学习条件 小学生能够通过小学的学习活动掌握一定的人类文化精华,同时将凝结其中的人类已有的一定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种类及其品质或水平内化为自身内在的东西,进而得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小学教育内容成为小学生优化的学习条件。
(三)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 小学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时,始终要依托一定的教育内容。教师在课程编制、教案撰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过程中以及学生在预习、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均离不开教学内容。
所以,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
(四)小学教育内容是权力载体 小学教育内容来自社会文化,其内容选择与社会公平有着内在关联。一方面,不平等权力在社会上复制和角逐;
另一方面,教育机构为权力的维护与挑战提供了一条主要机制。
教科书传递的知识表面上是中立的,但实际上它传递的是“官方知识”,并不包含弱势群体的内容。这些知识是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教育重要决策者的意图、教育专家的思想等。
第二节 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取向 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一)形式教育 形式教育,也称形式训练,又叫心智训练。形式教育明确主张,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faculty)或能力(power)得到发展。
形式教育的三大主张:
第一,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所以教育内容要能最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各种官能。
第二,教育应以形式训练为目的。
第三,学习的迁移是心灵官能得到训练而产生的结果。
(二)实质教育 实质教育,也称实质训练,与形式教育相对立,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
实质教育的三大主张:
第一,教育的任务在于提示适当的观念来建设心灵。
第二,教育应以知识传授为目的。
第三,必须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
二、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分野 (一)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人文知识为主,人文学科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宗旨在于把学生培养成有人文教养的、体面的绅士。
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教育主张,教育要培养“完人”和“自我实现的人”,教育内容要实现“认知”与“意动”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结合。
(二)科学主义教育 科学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科学知识为主,自然科学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才。科学知识坚持价值的中立性、理论的普遍性、结果的可检验性、逻辑的严密性和构造的简单性。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对峙 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知识”,一般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加以表达。
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latentknowledge),又称“缄默知识(tacitknowledge)”或“意会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四、实用内容和虚用内容的分歧 (一)实用内容 “实用”的教育内容是可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的内容,“用之于形身”,乃“形用”或称“身用”。
(二)虚用内容 “虚用”的教育内容就是有益于学生自身完善的精神财富,“用之于心神”,乃“神用”或称“心用”。
五、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 (一)全面性与基础性兼顾 小学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体现为:
第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融通。
第二,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整合。
第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并举。
第四,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交汇。
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是启蒙阶段,无论是人文知识还是科学知识、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无论是实用内容还是虚用内容,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等,都应选择最基础层面的文化精华,将其组织成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做到“全面性”与“基础性”兼顾。
(二)确定性与灵活性共生 小学教育内容的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着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品质。在统一确定的教育内容之外,有必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小学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灵活开发出相应的教育内容,以增强和保证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切性。
第三节 小学教育内容的研制策略 一、教材内容处理策略(一)尊重教材,研读教材 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研读教材,理顺知识结构,领会编写意图。具体来说,教师研读教材可问三个问题:
一是教材中编写了什么? 二是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 三是教材这样编写对教学有什么启示?(二)调整教材,拓展教材 教师不是教材内容的执行者,而是教学内容的开发者。教师调整教材、拓展教材,具体来说有以下方式:
一是变换编排。
二是更换内容。
三是拓展内容。
二、班级活动内容规划策略 (一)根据学情提炼主题 晨会班会等班级活动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能切实起到教育学生的功能,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在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应的活动主题。
(二)围绕主题巧拟内容 要让学生学习什么教育内容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设计这些内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和认可这些内容及其所承载的价值观念等,进而使外在的教育内容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经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巧拟活动内容。
三、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 (一)开展调研,明确方向 设计校本课程内容,首先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弄清学校究竟需要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明确课程开发的方向。
调查研究,包括洞察社会发展要求,了解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学生情况,征求学生想法,总结教师建议和搜集家长意见等。在综合各方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可以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二)选择文化,内容组织 “选择文化”是从丰富的人类文化领域选择出切合课程开发方向和目标的精华。“内容组织”指这些选择纳入课程的内容,不能是四分五裂、七零八落的,而是要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起来,便于学生学习。
名词解释 1.小学教育内容 小学教育内容,指为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小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
2.形式教育 形式教育,也称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
3.实质教育 实质教育,也称实质训练,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
4.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也称缄默知识或意会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简答题 1.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概念容易混淆,难以区分,这是由于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用法导致的。立足于整个教育领域,“教育内容”这一概念指代进入教育领域的相应内容;
而在课程领域,“课程内容”这一概念指代进入一定课程领域的相应内容;
在“教材”领域,则常用“教材内容”一词;
在教学领域,则常用“教学内容”一词。可以说,“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是“教育内容”的特殊表现形态,是“教育内容”在特定领域的特殊用法。
2.教材内容处理策略有哪些? 答:小学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可以采用以下策略:第一,尊重教材,研读教材。教师需要仔细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问自己三个问题:教材中编写了什么?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教材这样编写对教学有什么启示?第二,调整教材,拓展教材。根据实践中的具体状况,教师可以变换内容编排,更换或拓展教材内容,这些策略均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3.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有哪些? 答:从小学实际来说,“开展调研,明确方向”和“选择文化,内容组织”是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的两大主要策略。
论述题 1.如何理解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答:小学教育内容,既选自人类文化具有文化本性,又打着小学教育目标的烙印具有特殊性。所以,小学教育内容本质上是一种特殊文化。(1)小学教育内容是文化精华,具有再生性和简洁性;
(2)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生优化的学习条件;
(3)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
(4)小学教育内容是社会权力分配与传递的载体。
2试论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
答:当前小学教育内容表现出“全面性与基础性兼顾”以 及“确定性与灵活性共生”的基本取向。小学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体现为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融通,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整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并举,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交汇。在把握小学教育内容全面性的基础上,应选择最基础层面的文化精华,做到“全面性”与“基础性”兼顾。小学教育内容的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着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品质。在统一确定的教育内容之外,有必要针对具体需要灵活开发出相应的教育内容,以增强和保证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切性。这就决定了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确定性与灵活性共生。
第七章 小学教育环境 第一节 小学教育环境概述 一、教育环境的概念 教育环境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区文化、家庭条件以及亲朋邻里等等,都属于教育环境,因为所有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制约和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
而在狭义上,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活动的时空条件、各种教学设备、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等等。
教育环境实质上是影响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
二、教育环境的层次 在教育领域中,环境指称可以分为教育环境、教学环境以及学习环境三个层次。
(一)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educational environment)一般区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教育环境是指“环绕”教育这个中心的周围有关事物。
微观教育环境是指为培育人而有意识地创设的环境,它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狭义的社会教育环境。
总之,与教育相关,对培养人产生影响的环境,都属于教育环境,它在教育领域的环境层次中是最宽泛的,包含了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
(二)教学环境 一般说来,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各种客观条件的综合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教学环境就是教育环境,包括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区文化、家庭条件以及亲朋邻里等,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制约和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效。而狭义上,教学环境限定于学校教学活动,指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各种教学设备、校风班风和师生关系等等。教学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学环境是指那些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所有因素。
由于学校是专门化的教育场所,因此,教学环境有别于其他环境,具有“教育性”“可控性”“纯化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三)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环境研究的新阶段,包含“学习为本”价值观,突出和倡导“以学生的学习环境建构为核心”,辅之以教师的教学环境优化,从而构建和发展新时代的“学习环境的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环境的类型 (一)一般分类 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类,是把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的、社会的和心理的三类环境。
(二)空间分类 从空间上看,小学教育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实体性存在,包括课室(实验室、教学场地)环境、宿舍环境、校园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其中社区环境涵括着家庭环境,校园环境涵括着宿舍环境和课室(实验室、教学场地)环境。
(三)功能分类 从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功能实现与持存状态来看,当代小学教育环境就包含着生理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交往环境、符号环境和活动环境等。
第二节 小学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一)学校文化的涵义 人们对学校文化概念的探讨与阐释,可以分为描述与实质两个层面。从描述意义上说,“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书育人长期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所凝聚的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学校全体成员所表现的行为方式、心理取向和道德风貌。”学校文化的本质就是学习,就是不断获取知识以更好地发现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行为过程。
(二)教师文化取向 不同时代,不同教育机构,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就可能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或协作主义的文化取向。所以,在当今教师文化领域,绽开着专业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协作主义三簇瑰丽的花朵,等待我们去栽培、浇灌、嫁接和传播,以开发出一座繁花似锦的教师文化大花园。
二、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从广义上看,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中师生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总和。而从狭义上看,校园文化是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班课教学以外的校园生活的存在方式。
(二)校园文化的类型 校园文化,主要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类型。
1.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里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文化形态,属于外显层。它既是校园文化的外壳和物质基础,又是校园文化内核的载体,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环境、区域规划、建筑布局、人文景观和传播设施等。
2.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又称校园组织文化,是指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校纪律、领导体制,以及学校成员对这些制度的认识态度和对制度的执行情况等。
3.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又叫校园行为文化或心理文化,主要指学校成员特别是师生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心理氛围等。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总览这一热潮,出现了许多发展走向,其中主要有“特色化”“高品味”“涵养文化精神”“促进德育”和“创新网络化校园文化”等。
三、隐性课程 (一)隐性课程的涵义 隐性课程就是学校通过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教育文化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学术的与非学术的教育经验。
(二)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 隐性课程具有“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规范道德行为”等德育功能。
隐性课程通过物质、制度、精神等各种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和感化。因此,要重视德育隐性课程的建设,利用隐性课程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网络教育与隐性课程 在网络教育中也存在隐性课程,网络隐性课程成为了隐性课程中一种崭新的充满生命力的存在形式。
1.网络隐性课程的特点 网络隐性课程,与传统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相比,具有虚拟实在性、开放性、平等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2.网络隐性课程的类型 网络隐性课程类型,与传统教育中的隐性课程比较相近,主要也体现为物质形态、制度形态与精神形态三种类型,但是却充分体现了网络教育的特点。
第三节 小学学习环境 一、学习环境的概念 广义上,学习环境泛指课堂、学校、家庭乃至社区里一切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的组合。狭义上,学习环境专指班课环境(classroom environment),包括班级课堂上影响学习活动的各种设备、资源与因素。
全面认识学习环境概念,需要结合学习环境的空间和时间两个存在形式来考察,学习环境既是一种静态的系统结构,也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二、学习环境的空间利用 (一)班级课堂环境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需要进行特殊的安排,最大化地优化课室空间使用。
(二)课室组织的两种类型 研究表明,有效的课室组织(organizing rooms),有“场所型(organized by territory)”和“功能型(organized by function)”两类。
在场所型组织的课室里,如何分配和安排学生的课桌椅子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在功能型组织的课室里,空间分配依据的是,一定科目领域里的专门材料如何才能方便使用,或专门活动如何才能有效开展。
(三)学生需要与课室空间 教师在考虑课室空间安排和使用模式时,最重要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别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并据此为他们提供尽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有些形式在一些情况下也许是不适合一部分学生的,切忌一成不变。
(四)空间利用的匠心独具 当代,人们可以根据“传统一现代整合化”“活动化”“生成性”与“研究性”等原则,创造性地进行班课空间利用的设计与开发。
(五)空间利用的自主评估 为了确保并提升班课空间利用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一些问题来进行自主评估。
三、学习环境的物理和心理因素 (一)主要的物理因素 研究表明,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会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状态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状态的物理因素,主要有颜色、声音、温度、装饰、桌椅舒适度和班课规模。
(二)心理因素 心理环境涵括面比较广泛,如能力分组(ability-grouping)或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独立男校女校、男班女班、民校公校、家庭学校(homeschooling)以及来自工商界的指导服务(tutoring service)等。此外,学校与社区交往过程中,寺庙道观、社区教育机构等开展的有关组织化、系统化的教育活动,学校采用的社区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等,都会在心理层面对师生尤其是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四、学习环境研究的进展 学习环境的研究已经涉及到越来越多的领域,比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但是不同的理论与理论领域之间的整合研究,主要还局限在新技术与心理学理论的合作研究,仍然缺乏对学习环境的系统、整体的研究和建构,这将是学习环境研究深化发展的方向。
名词解释 1.教育环境 从广义上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区文化、家庭条件以及亲朋邻里等等,都属于教育环境,因为所有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制约和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
而在狭义上,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活动的时空条件、各种教学设备、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等等。
2.校园文化 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这一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校园宏观环境中的主体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文化活动,甚至人际交往、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兴趣爱好等等,无一不包容在‘学校文化’之一范畴内。而从狭义上看,校园文化是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和课堂教学过程以外的校园生活的存在方式。因此,狭义的校园文化不仅指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但是以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为核心,并体现在各种物质形态和活动形式中。
3.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就是学校通过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教育文化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学术的与非学术的教育经验。
简答题 1.教育环境的层次和类型有哪些? 答:在教育领域中,环境指称可以分为教育环境、教学环境以及学习环境三个层次。日常的一般分类,是把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的、社会的和心理的三类环境。从空间上看,小学教育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实体性存在,包括课室(实验室、教学场地)环境、宿舍环境、校园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其中社区环境涵括着家庭环境,校园环境涵括着宿舍环境和课室(实验室、教学场地)环境。人们已经开始从文化的“功能性”方面探究教育环境的类型,把教育环境分为“物质环境”“规范环境”和“精神环境”三种类型。
2.校园文化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有哪些? 答:校园文化,主要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类型。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里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文化形态,属于外显层。它既是校园文化的外壳和物质基础,又是校园文化内核的载体,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环境、区域规划、建筑布局、人文景观和传播设施等。校园制度文化,又称校园组织文化,是指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校纪律、领导体制,以及学校成员对这些制度的认识态度和对制度的执行情况等。校园精神文化,又叫校园行为文化或心理文化,主要指学校成员特别是师生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心理氛围等。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走向,其中主要有“特色化”“高品味”“涵养文化精神”“促进德育”和“创新网络化校园文化”等。
3.隐性课程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功能? 答:(1)提高道德认识;
(2)陶冶道德情感;
(3)锻炼道德意志;
(4)规范道德行为。
4.学习环境的涵义是什么? 答:广义上,学习环境泛指课堂、学校、家庭乃至社区里一切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的组合。就空间场所来说,学习环境是由学校的建筑、课堂、图书馆、实验室和操场等,以及家庭和社区的学习设施等所组成的学习场所、就内在组成因素来说、学习环境既包括丰富的学习资源、又包括人际互动的因素、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即信息)、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如课室或虚拟网上学校)等。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狭义上、学习环境专指班课环境,包括班级课堂上影响学习活动的各种设备、资源与因素。
论述题 1.如何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答: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彰显着学校的价值观和个性,深层次地决定学校的特性。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隐层,渗透在各种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中,对师生具有强大的潜在教育影响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的原则:(1)系统性(2)主体性(3)校本化。
2.怎样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进行学习环境设计? 答:对学习环境进行设计主要需考虑:(1)教与学环境的空间合理利用;
(2)教室组织的选择;
(3)按学生需要利用教室空间;
(4)布置物理环境因素。
第八章 小学教育活动 第一节 小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小学教育活动的含义 小学教育活动,是小学围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所开展的一切专门活动的总称。代表观点有:皮亚杰的“自我建构”说,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说。
二、小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小学教育活动的显著特点,主要包括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二)适应时代的要求 时代精神,植根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弥漫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定的小学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展开,需要体现时代的要求。
第二节 小学教育活动组成 一、小学体育活动(一)注重体育游戏 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活动需要注重与游戏相结合。
(二)注重养护 小学体育活动主要是为强身健体而开展的,因而,注重养护是非常必要的。
(三)注重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习惯,是个体在长期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愉悦情感的、自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稳定的行为定势。
二、小学德育活动 (一)突出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人有道德,才能享受精神的丰富、信念的坚定和心灵的安宁所带来的人生幸福感。同时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要在行为中表现出来,良好行为带来的积极效果也会给予道德主体以积极强化,进而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突出价值观的培养 价值观是人的精神内核,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才能获得学习与生活的价值感,才能形成真正合乎道德的自觉行为。
(三)突出理想的培养 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善的人为己任,就需要关注人的理想,关注儿童理想的形成与发展。
(四)突出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儿童的道德发展逐渐由以他律为主转向以自律为主,他律和自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无他律的自律,也没有无自律的他律。在德育活动中,要将他律和自律有机结合起来。
三、小学智育活动 (一)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小学智育活动中,需要充分吸取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分类的学说,充分吸取其它一些有用的心理学学说,从而更好地让小学生掌握社会历史文化中的基础知识并形成相应的基本技能。
(二)注重经验的转化 个体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把人类的智慧和人类的认识方法内化为自身的东西,从而促进自我的智力和能力发展;
而智力的发展和认识方法的掌握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与动力。因而,需要重视儿童的“学习经验”,解决好“成人经验”向“儿童经验”转化的问题。
(三)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意义建构 小学智育活动虽然强调小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进行主动地建构。
(四)注重智力的训练与开发 在小学智育活动中,首先要明白智力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其次,教师应注意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中,实现智力的发展。再次,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进行智力训练与开发。
四、小学教育活动的综合性 在小学教育中,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类活动之外,还有美育、劳动与信息技术教育等活动。由于目前各种教育活动的割裂问题,出现了“非德育工作者”不管“德育”,将“智育”等同于“教学”等多种不良现象。对此需要强调小学教育活动的“综合渗透性”,需要确立小学教育活动的“综合渗透观”。
第三节 小学教育活动结构 一、课程与教学设计(一)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是课程实施的支持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资源的类型 总的说来,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文字性课程资源和非文字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教授化课程资源和学习化课程资源。每类课程资源,都有自身的价值。
2.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对各类课程资源进行开发,需道循开放性、针对性、个性化和共享性等原则。
3.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方式,可以从开发程序与开发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4.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策略 教师从事课程资源开发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掌握“勤于积累”“敏于发现”和“善于捕捉”等主要策略。
(二)课程与教学实施方案设计 在学校里,课程与教学实施方案设计包括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设计与教师教学实施活动方案设计两个层面。其中,设计教学实施活动方案要做到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和分析教学过程。而且设计教学实施活动方案一般是先制定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再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最后制定课时(或专题活动)教学计划。
二、课堂教学 (一)教学的中心地位 在小学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处于中心的地位。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设施看,教育资源主要都为课堂教学所占有,这是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中心地位的客观体现。
(二)合作活动学习在教学领域,人们关注的重点正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学的价值取向逐渐定位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合作活动学习。主要内容有:
1.当代教学观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重视学生的“学” 2.合作与活动的融合创生 3.合作活动学习中多主体、多层面的互动 三、课外活动(一)校内课外活动 校内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以及课间休息活动等。
(二)家庭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活动可以相得益彰。在家庭中,一个主要的教育活动,便是儿童完成家庭作业。学校与家长应加强联系,以便于双方及时、顺畅地交换有关儿童表现状况的信息,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三)校外社会活动 良好的校外社会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活动范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手脑并用的操作技能,完善学生的精神生活。学校应当与社会文化机构建立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有关社区、工矿、企业、村镇、部队建立联系。
四、管理与领导 (一)管理与领导概述 就广义而言,管理与领导在纵向上关涉教育活动、学校活动、课程、教学、学习等诸多层面,在横向上关涉学校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活动等诸多领域。就狭义而言,管理与领导主要关涉学校层面与学校教育活动领域,是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通过学校管理与领导者的指挥、控制、协调和引导作用,较好地开发学校中的人、财、物等资源,以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的活动。
(二)管理与领导的环节 小学管理与领导过程以工作目标为中心,由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组成。
(三)管理与领导的内容 小学管理和领导内容,既包含了人、财、物三个基本要素,又包括了时间、空间和信息三个特殊要素,这些要素统一于学校的育人之“事”。
(四)教师的管理与领导 教师管理与领导工作,需要遵循学校文化建设原则,这样的文化建设原则必然是贯穿到教师的管理与领导的常规性工作之中,特别重要的是教师的组织安排、检查考核与培养提高。
(五)学生的管理与领导 学生的管理与领导,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与领导”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与领导”,前者包含着教师对班级和队、会的管理与领导。
简答题 1.小学德育活动有哪些内容? 答:
(1)突出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道德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小学应注重对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而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要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2)突出价值观的培养。价值观是人的精神内核,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才能获得学习与生活的价值感,才能形成真正合乎道德的自觉行为。
(3)突出理想的培养。培养儿童的理想,让理想引领儿童将自身的意义、功能和价值外化、客体化和对象化,从而使他们的人生变得富有意义、富有功能和富有价值。
(4)突出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对小学生而言,要注意以他律为主,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律精神、自律技能与自律习惯,以使其将外来伦理要求切实内化为自身道德品质。
2.教师教学实施活动方案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答:
(1)教学实施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求 ①分析学生;
②分析教学内容;
③分析教学目标;
④分析教学过程。
(2)教学实施活动方案的类型 ①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设计;
②单元教学计划设计;
③课时(或专题活动)教学计划设计。
3.学生自我管理与领导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 :学生自我管理与领导的内容,体现在知、情、意、行诸方面。
在认知方面,要做到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在情感方面,要做到自我体验、自我激励;
在意志方面,要做到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在行为方面,要做到自我计划、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训练。
论述题 1.请结合自身体会论述小学智育活动。
答:(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
(2)注重经验的转化;
(3)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意义建构;
(4)注重智力的训练与开发。
2.请谈谈你对合作学习活动的认识。
答:(1)合作学习活动的背景是:当代社会与知识正在发生着转型,这一切牵动着教学观念的变革,也促进着新的教学方式的创生。在教学领域,人们关注的重点正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学的价值取向逐渐定位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合作活动学习。
(2)合作学习活动的具体内容有:①当代教学观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重视学生的“学”;
②合作与活动融合创生;
③合作活动学习中多主体、多层面的互动。
第九章 小学教育评价 第一节 小学教育评价概述 一、小学教育评价的概念(一)教育评价的含义 从词源、内涵和指称三方面加以理解:
词源上:评价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事实的价值评判活动。
内涵上:教育评价是以教育事实把握为基础的教育价值判断过程,既对教育客体的事实加以描述,又从教育主体的目的或需要出发对教育客体的价值做出判断,是两者的统一。
所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教育评价指称对教育领域内所有的人和事进行的所有的测量、考核、评比、评价与评估活动,包括教育督导、学校教育评价、课程教材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等。狭义上,教育评价指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与评估。
(二)小学教育评价的含义 小学教育评价,是指采取一切可行的技术和方法系统搜集各种有关的事实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一定标准对小学教育各个领域或各种活动及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三)小学教育评价的价值准则 小学教育评价的价值准则框架包括:
1.热爱学习的价值准则;
2.崇尚学习生命的价值准则;
3.形成学习自律的价值准则。
二、小学教育评价的功能 (一)根据功能发挥的形式分类 主要具有“检查”“反馈”“激励”“研究”“定向”和“管理”等功 能。
(二)根据功能发挥的方同分类 主要表现为“正功能”和“负功能”。
三、小学教育评价的实施步骤 (一)依据对象,制定标准 首先弄清楚评价什么,对谁进行评价,评价的具体项目是什么,然后根据目标制定评价的标准。
(二)制定计划,确定方案 计划是对整个评价进程的时间上的统筹,而方案则把时间、地点、人员、资源、方法、技术、流程进行组合安排,作为评价进行的基本依据。
(三)收集信息,整理资料 收集有关系统信息进行事实判断是进行教育评价的重要前提,这些信息包括课程设置、活动组织的情况以及实施教学的资源与条件。
(四)分析资料,做出判断 运用各种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与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出结果,并做出评判。
(五)形成报告,推广反馈 把上述工作及其成果按照一定的形式形成书面文件,做出一个评价报告,以便向教育教学决策者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向学生和教师提出反馈意见,肯定成绩,指明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六)进行元评价,反思提升 在评价工作结束的时候,为了使之效果更好,水平更高,需要对评价本身进行一次评价,即元评价。这实际是一种评价的自我反思和提高,也是使评价工作向着更高水平演进的重要环节。
第二节 小学教育评价体系 一、评价对象(一)管理工作评价 主要包括学校发展目标评价、办学条件评价、制度建设评价和校风评价等。
(二)课程建设评价 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容大致包括:学校是否具有系统的课程发展规划;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状况如何;
校本课程开发的状况如何;
选用教材适宜的状况如何;
校本教材质量的状况如何等。
(三)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绩效考核。
(四)学生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业成就,还注重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二、评价主体 (一)学生 学生不仅需要自主设计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积极参与教育评价;
不仅要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而且要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教师 教师作为小学生学习活动直接的、经常的合作者、督导者和指导者,是小学生学习取得成果的有力保证。教师作为小学教育评价主体,既参与学校管理工作评价,也参与课程建设评价,还进行自我评价,主要是进行学生学习评价。
(三)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参与教育评价是小学教育正逐渐朝着专业化方向行进的必然要求。他们既可以是本校成员,也可以是从校外聘请的评价顾问。
(四)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凭借自身拥有的教育行政权力和掌握的大量教育资源,成为小学教育评价的“强力”主体。
(五)家长和社会人士 家长和相关的社会人士是小学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成员,是小学学习化社区的重要资源和合作伙伴。
三、评价方式 (一)评价模式 1.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 泰勒认为,首先要把教育的总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学生行为目标,根据行为目标编制课程、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然后根据行为目标对课程、教材和教学进行评价。
2.斯塔弗尔比姆的改良导向模式(CIPP模式)基本观点是: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改良导向模式是对教育教学活动项目从形成、实施到结果的全面评价,由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成果评价(Product)等四类评价组成,故也可简称为CIPP模式。
3.斯克里文的目标游离模式 教育评价不能仅限于评价教育目标的达到程度,还应当考虑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结果”。
4.欧文斯的对手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在确定重大决策之前,听取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也适用于听取对工作效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并特别重视反对者的意见。它通常由评价者决定问题,由观点不同的两方评价人员进行辩论准备,最后是听证和形成结论。这一评价模式经常被用于评价那些争议性较大的工作或活动。
(二)评价分类 1.以评价主体为依据的分类 内部评价(internalevaluation)外部评价(externalevaluation)2.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的分类 相对评价,又叫常模参照(norm-referenced)评价 绝对评价,又叫标准参照(criterion-referenced)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又叫成长参照(growth-referenced)评价 3.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分类 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evaluation)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4.以评价实施形式为依据的分类 正式评价(formalevaluation)日常评价(informalevaluation)(三)评价方法 1.专家判断法 专家判断法,就是组织学者专家通过判断来进行小学教育评价,它利用专家的知识和专长,提供对小学管理工作、课程教材质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状况的意见和判断。
2.分析法 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小学教育活动的有关工作方面进行定性分析进而加以评定的方法。
3.观察法 观察法有两个范式:“人文一观察一理解”范式和“科学一实验一控制”范式。无论使用哪种范式,都需要进入小学教育的实际情景,针对评价的对象,加以观察记录,并据以做出判断。
4.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小学教育评价时,将学校管理工作、课程教材、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当作实验对象加以操纵,再处理产生的结果,进而对它们的质量、状况或效果做出判断。
5.调查法 调查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设想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评价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与判断,得到某一评价结论的方法。
(四)评价工具 小学教育评价适用工具多种多样,根据主要作用不同区分为三大类:
1.信息收集类工具 常用的主要有记录表、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三种类型。
2.价值分析类工具 常用的主要有逻辑分析(定性分析)和统计分析(定量分析)技术两大类型。
3.复合类工具 常用的主要有测验与考试、综合量表、作品量表、核对表、评定量表。
第三节 小学教育评价发展 一、小学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一)古代的发展 古代的教育评价产生于我国西周时期;
汉代以后推行察举制,教育评价反映在人才选拔的评价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它是由察举向科举嬗递的过渡形态;
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为教育评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现代的发展 现代教育评价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经历了如下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测量阶段 2.目标模式阶段 3.目标参照测验阶段 4.人本化阶段 二、小学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取向 发展性的小学教育评价,指评价主体以促进小学教育良好发展为目的而对小学教育所进行的评价。它是对甄别性评价扬弃式的超越。
(一)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理 1.评价目的:促进发展 2.评价方向:面向未来 3.评价对象:注重全面性 4.评价主体:倡导多元性 5.评价方法:主张综合性 6.评价指标:强调弹性化 7.评价关系:追求平等协商 8.评价结果:重视共同认同(二)发展性评价的实践开发 1.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2.开发评价技巧 三、小学教育评价的最新发展(一)学习为本评估新理念 学习为本评估,广义上指新兴的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价值取向的评估范式或形态,狭义上则指班课层面超越学业成就取向而支持学习过程的评估方式。
(二)表现性评估 1.表现性评估的内涵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基于质性评价研究产生的新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价对象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表现性评估与表现性评价,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关联的概念。
表现性评估的发展,并非要取代表现性评价,而是针对表现性评价之不足加以弥补,通过研究和开发综合性的表现性评估与评价体系,以改善学生学习过程并藉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发展水平。
2.表现性评估的特点 表现性评估既有优点,也有局限。优点主要有:(1)题目大多是关于真实世界生活的内容;
(2)能够帮助学生创建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3)适用的范围相当广泛;
(4)对学生的思考过程与学习方式等能做出恰当的评价,并能找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局限性主要表现为:(1)任务的设计和实施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2)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不高。
3.表现性测验 表现性测验是一种对学习中涉及到的独立判断、批判性思维和决策制定等技能进行有效评价的方法。表现性测验一般有“确定测验内容”“设计评价情境”“研制评分细则”和“规定测验要求”四个基本步骤。
(三)档案袋评估 1.档案袋评估的内涵 档案袋评估是表现性评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描述的是师生在特定课目领域中长期的教学与发展历程以及重要成果的增长。
2.档案袋评估的基本步骤 创建和使用档案袋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七个步骤:
(1)确保师生理解档案袋的意义;
(2)教师和学生依据不同目标,共同讨论决定收集什么类型的作品样本;
(3)师生要在完成指定作品后将其收集起来,放进一个合适的容器(如文件夹、笔记本或专用袋)里;
(4)教师和学生一起制订评估档案袋作品样本的标准;
(5)确保师生依据既定的标准对档案袋作品进行自我评估;
(6)安排和举行档案袋交流会议;
(7)调动家长全程参与档案袋评估过程。
3.教学档案袋的开发 一份教学档案袋必须包括:受评者一个时期里教与学情况的精华;
受评者工作做得最好的代表作;
部分学生作业样品;
受评者的部分反思材料。
(四)表现性评估的创新 将“档案袋”与教育目标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开发,凸显其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并与测验相结合,这可能是一条前景广阔的评价改革与发展之路。
简答题 1.小学教育评价的功能。
答:根据小学教育功能发挥的形式不同,小学教育评价主要具有“检查”“反馈”“激励”“研究”“定向”和“管理”等功能。根据小学教育功能发挥的方向不同,小学教育评价主要表现为“正功能”和“负功能”。
2.小学教育评价的实施步骤 答:小学教育评价的组织步骤包括:(1)依据对象,制定标准;
(2)制定计划,确定方案;
(3)收集信息,整理资料;
(4)分析资料,做出判断;
(5)形成报告,推广反馈;
(6)进行元评价,反思提升。
3.小学教育评价常用的方法和工具。
答:在小学教育评价中,人们研制和使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其中比较常用的有“专家判断法”、“分析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小学教育评价适用工具多种多样,根据主要作用不同区分为三大类:
一是信息收集类,如记录表、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
二是价值分析类,如逻辑分析、统计分析技术;
三是信息收集-价值分析复合类,比如测验与考试、综合量表、作品量表、核对表和评定量表等。
论述题 1.小学教育评价形成了哪些主要模式? 答:长期来,人们创用了许多有效的教育评价模式,其中影响较大和对小学适用性较强的,主要有行为目标模式、改良导向模式、目标游离模式和对手模式。
(1)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 泰勒认为,首先要把教育的总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学生行为目标,根据行为目标编制课程、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然后根据行为目标对课程、教材和教学进行评价。
(2)斯塔弗尔比姆的改良导向模式(CIPP模式)基本观点是: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改良导向模式是对教育教学活动项目从形成、实施到结果的全面评价,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等四类评价组成,故也可简称为CIPP模式。
(3)斯克里文的目标游离模式 教育评价不能仅限于评价教育目标的达到程度,还应当考虑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结果”。
(4)欧文斯的对手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在确定重大决策之前,听取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也适用于听取对工作效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并特别重视反对者的意见。它通常由评价者决定问题,由观点不同的两方评价人员进行辩论准备,最后是听证和形成结论。这一评价模式经常被用于评价那些争议性较大的工作或活动。
2.表现性评估与表现性评价有什么区别? 答:
维度 表现性评估 表现性评价 时间 形成性的:提升学习取向 总结性的:终结性的质量标准取向 测量关注焦点 过程定向:如何展开学习结果定向:学习到了什么 管理者和接受者关系 反省性的:学生内部界定的目标 规定性的:外部强加的标准 结果 诊断性的:鉴定需要提升的领域 判断性的:获得总体等级与分数 标准及其调整 灵活的:问题得到不断澄清 确定的:对标准或手段的调整 测量的标准 绝对的:为获得理想结果而努力 相对的:进行好坏的价值判断 宗旨 合作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竞争的:战胜别人
第三篇:小学教育学
教育目的存在问题:思维定势,信息饱和,从众心理,过于严谨.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考试制度重视学校教育的研究改革适应时代要求
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 特殊 长期 创造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要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团结协作精神
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相长 民主平等 ,尊师爱生,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了解学生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 发扬民主倾听学生意见.教师素质:心理,教育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扎实的专业知识
汉:诗 书 礼 易 春秋宋: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课程的基本关系:直接间接经验关系,知识能力个人与社会
课程结构:课程计划,标准课本类型:学科 活动 综合 核心
教学任务: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智能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教学过程阶段:引发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 巩固 运用 检查效果
基本规律:教学辩证统一直接间接经验辩证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个性教学的教育规律
教育原则:因材施教,思想性科学性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 直观性 启发性 循序渐进 巩固性.启发性原则: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意义: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使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应用学生身心发展.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讲授法 读书指导法
发现法:布鲁诺,优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智慧潜力
促进使学习在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能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习惯.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迁移能力
缺点:对教师要求高,学生获取知识时间长
研究教学特点: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呈开放式教学,学生自主完成,重视完成的结果但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教师角色转换:教师失去对学生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动摇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师从个体走向合作.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机分组
教学:基本环节 :备课 上课 作业的布置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
评定:总结形成诊断
备课:了解学生 钻研教材 设计教法
上课: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合适 组织严密 积极性高 语言规范
教学艺术特点 实践 创造 审美 表演
艺术风格:多样 稳定 发展 独特教学评价功能:诊断 反馈 导向 激励原则:方向性 科学性 客观 全面发展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填空题复习资料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育学)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尔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
40、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41、学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42、(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
43、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斯巴达)教育体系
44、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一一(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
44、唐代教育有(言学)(么学)。言学分为(中央官司学)和(地方言学)
45、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46、(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47、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骑士教育)
48、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
49、“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
50、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5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士)独立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52、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
53、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54、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55、(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56、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7、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来源:考试大
58、《中华人民铬镍钢和国教师法》又时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59、教师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60、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
6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3、教师职前教育分为(非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开方式师范教育)和(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封闭师范教育)
64、我国师范教育分为两级四个层次(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两级。分(中考、专科、本科、研究生)四个层次。
65、教师职后教育有(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岗位锻炼)。
66、脱产学习包括(读研、读博、访学、进修)
67、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建立教师资格考核)1986年颁布的。
68、1995年12月12日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持有国家颁布教师资格证书者才聘任。
69、经济的发展与下列那些因素有依存关系:(教育人口数量)(教育程度、教育年限)(教育资金支付)(学科专业设置)。
70、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7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地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
72、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
73、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
74、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的发展)(社会适应性)
75、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燕尾服速度的不均衡性)(发展内容和程序的差异性)
76、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前提作用的因素是(遗传)因素。
77、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不起决定作用)
78、实践活动在作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79、教育在儿童发燕尾服起(主导作用)
80、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81、作为人们在观念中存在的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目的)
82、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因果关系)后因前果
83、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由(教育价值)决定的84、教育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85、在近现代西方(康德)(卢梭)(杜威)等人,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86、在西方教育历史上(尔干)(孔德)(凯乐斯仄德纳)等人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
87、(个人与社会发展统一性)是马克思的代表总结
88、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教劳结合)
89、德育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90、美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教育
91、乳儿期(出生至一岁)婴儿期(一至三岁)幼和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22-14,15)青年期(14,15-17,18)
92、1999.6.13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3、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94、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95、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
96、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
97、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制定参照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
98、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是(壬子一癸丑学制)
99、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一第一个学制)
100、壬戌学制借鉴的是(美国学制)
101、近代颁的两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102、我国现代阶段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一般采用的是(统一考试)制度。103、我国学制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学前教育系统)(初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
104、学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向幼儿进行粗浅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他们的思想,想象和言
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俗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05、幼儿园一般分为(一年)(二年)或(三年)制。
106、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
107、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小学)
108、《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的年龄是(6-7岁)
109、中等教育分为二级(初级中等教育)(高级中等教育)
110、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
111、普通中等教育包括(初中)(高中)
11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术)(持工学校)
113、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114、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阶段。115、现已开办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种类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行政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在职攻读同学学历硕士研究生教育)等
116、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分析课程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动作课程)(体验课程)
117、学科课程有(科目本位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术性学科课程)118、我国课程改革未来的走向是(以学生为本)
119、我国在教学研究上二种理论观点是(认识教学理论)(系统论教学理论)120、系统论教学理论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教学民主原则)(主体性原则)
121、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代表人是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
122、什么是学校中心工作(教学工作)
123、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环节。
124、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卡尔罗杰期)
125、合作教育学派,数学理论以(雷先科娃)(沙塔洛夫)(阿莫纳什维利)为代表
126、教师直接备课要写好三个计划是(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127、(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
128、(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29、三项工作(了解和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准备各种教学用具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30、语言性教学法有(讲授法)(讹诈法)(读书指导法)
131、学生学习结果检查与评价方法(观察)(调查)(考查)(考试)132、参观与讲解相合我们称其为(现场教学)
133、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是人(目标)(过程)(效果)三个方面
134、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形式和结构)(教态自主)(教学基本功)
135、现代儿童观与近代相比有新发展,表现在(儿童权利观念)(儿童至上观念)(儿童智能开发观念)
136、最早的学前机构的出现在(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工厂建立幼儿学校)
137、德国教育家(福禄内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138、中学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具有承上启下特点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部分,它的任务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实施教育。139、中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不要过早定向)。
140、中学教育一般具有双重任务: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后备力量。
141、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初中阶段的三年属于义务教育
142、在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成为小学德育最重要的政策法规文件。
143、在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
144、中学生品德评定依据为:(《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45、中学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146、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147、体育课教学包括(体育基础知识、身体锻炼)两部分。
148、中学卫生保健工作包括(教学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疾病防治)四部分。
149、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目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150、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151、智、德、美三育提出在(1906)年(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五育提出在(民国时期)。
152、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之上,对(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实施的学校教育。
153、小学学习的技能主要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第四篇:《小学教育学》美育
一、美育的含义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人生趣味与境界的追求与会听曲子、会作诗或会一套美学理论、拥有自己的审美观等显然都不是一回事。称之为实质教育的原因就在这里。
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定义的变化意味着美育概念本质的拓展,从而也意味着美育功能认识的拓展。
二、美育的功能
(一)美育的直接功能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两个字表示即“育美”。我国学者认为:“美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直接功能(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与美育概念的狭义或形式美育相关。
(二)美育的间接功能
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在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蔡元培(1868—1940),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大力倡导美育,于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7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进一步阐发他的美育思想。有《蔡元培全集》《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传世。当然,美育之育德功能与促智、健体等功能一样,都是一种创设德育、智育、体育的前提、情境的功能,并不等于德育、智育、体育本身。这是因为审美过程拒斥外在的功利和道德目的。故美育的育德功能等只能是一种附带或间接的功能。1 2 3 4 5
第五篇:小学教育学 判断题
判断题 .教育学与教育是同时产生的。().《论语》不是我国最古老的教育专著()3 .教育学同各科教学法是同一门科学。()4 .教育学不是教育经验的汇编。().教育学主要是研究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6 .现代生产力的各种因素中都渗透了教育的作用,因此,教育就是生产力。()7 .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8 .教育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指传授新知识。().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最重要手段().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是和人类社会同生存的。()12 .专职教师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13 .教育学和教育是同时产生的。().鉴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都已实行不同程度的义务教育,所以在受教育的权利上已不反映教育的阶级性。().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独有特征。16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师指专职教师。()17 .教师的地位永远和他发挥的作用相一致。().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只表现在他的品德修养方面。()19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声誉就是他的教育生命。()20 .教师的能力是立体多维的结构。()21 .现代生产力的各种因素中都渗透了教育的作用,因此,教育就是生产力。()22 .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方面的发展。()23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24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体现主体地位。()25 .青春期教育主要是进行性知识的教育。().初中学生年龄特点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变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没有人提出过。()28 .人的发展水平最终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已经培养一些“通才”,他们能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1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也应该是一致的。()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就是要知识分子工农化,同工人农民划等号。-()
.全面发展实际上是指人的平均发展。()34 .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组成部分中,德育是方向,智育是核心,体育是物质()35 .壬寅学制从颁布到清政府被推翻实施了九年。()
.学制的建立主要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7 .英国现行学制属“双轨”制。()38 .中国现行学制属“双轨”制。()
.“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学生本人应承担的义务。()40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紧密结合的()。
.德育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42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因而要拿出大量 的时间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指的就是教师()
.德育过程必须遵循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45 .“把教育寓于活动之中”这句话是对的。()46 .德育过程是没有终结的,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活到老,改造到老”。()
.教学是实施多方面教育的基本途径,说明它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48 .长善救失原则,只适用于比较后进的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50 .思想品德评价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辅助方法。()
.俗语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因此,用体罚去整治学生也是可以的。()52 .既然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在教育中应当多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53 .上课是学校里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脱离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55 .教学的直观性就是让学生多看实物,模型()56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58 .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
.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等。()60 .技巧是反复练习,达到熟练化,自动化程度的技能。通常说: “熟能生巧”,熟是巧的基础,巧是熟的结果()。61 .知识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技能,技巧的形成,有利于知识的掌握。()62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工作中的反映()
.教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教学原则要求寓知识教学于思想教育中。()64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是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65 .巩固性原则就是要求学生背熟记牢所学过的知识,()66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67 .学习新知识也是积极地巩固旧知识。()68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教材特点进行教育。()69 .启发性教学就是问答式教学。()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就是按照科学知识的顺序进教学。()71 .循序渐进的思想由朱熹提出来的。()72 .循序渐进就是循序慢进。()
.知识的领会和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74 .每一节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一个教学原则。()75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教的方法。()76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77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78 .教学计划是指教师制定的关于开展教学工作的安排书。()79 .教学大纲是教科书的具体表现。()80 .启发式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向学生展示实物教具或作实验、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的方法叫实验法。()
.读书指导法就是教师让学生看书。()
.启发式主要是研究教师的教,注入式主要研究学生的学。()84 .发现法是由布鲁纳提出来的。()
.启发式教学在国外,、始于古希腊的柏拉图。称启发式叫“产婆式”。()86 .启发式教学实际上就是问答式。
.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提出了暗示教学法。()
.实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巩固所学知识,进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茶馆式”的教学方法又称“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教学方法。()90 .学不学学习方法,一样学习好。()91 .学习必须按学习规律进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接受间接经验的过程。()
.正确的学习方法必须符合人类普通的认识规律,必须符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特点。()
.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基本条件是:不仅要把握学习规律,遵循学习原则,端正学习态度,而且还要发展学 能力和研究学习方法。()
.综合课就是在一节课内完成一种主要的教学任务。()96 .现场教学是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97 .个别辅导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98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99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