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教育学(写写帮整理)
第1组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A.对 B.错
答案:B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答案:C
3.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答案:A
第2组题
1.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A.对 B.错
答案:B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认识过程
答案:C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的 D.匀加速的答案:A
第3组题
1.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A
2.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C
3.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答案:D
第4组题
1.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A.对 B.错
答案:B
2.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答案:A
3.“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急 D.理智
答案:C
第5组题
1.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A.对 B.错
答案:A
2.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答案:B
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点作了最好的诠释?()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答案:B
第6组题
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A.对 B.错
答案:B
2.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教育途径是()
A.课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学 C.班主任工作
答案:C
3.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答案:A
第7组题
1.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A.对 B.错
答案:B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答案:B
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能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答案:C
第8组题
1.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A.对 B.错
答案:B
2.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最近效应
答案:B
3.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___课程,自小学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课时。()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答案:A
第9组题
1.解决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
A.对 B.错
答案:A 2.“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品德评价
答案:A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答案:B
第10组题
1.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A.对 B.错
答案:A
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答案:B
3.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答案:A
第11组题
1.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提出的。
A.对 B.错
答案:A
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答案:A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 D.问题对象
答案:A
第12组题
1.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A.对 B.错
答案:A
2.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教育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学论
答案:A
3.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答案:D
第13组题
1.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A.对 B.错
答案:B
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
答案:B
3.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B
第14组题
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A
2.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思维力
答案:C
3.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答案:D
第15组题
1.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A.对 B.错
答案:A
2.“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创造性 B.主体性、示范性
C.长期性、间接性
答案:B
3.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原型启发
答案:B
第16组题
1.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
A.对 B.错
答案:B
2.“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答案:C
3.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
A.自然适度 B.克服羞怯 C.真实坦诚 D.留有余地
答案:A
第17组题
1.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A.对 B.错
答案:A
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答案:C
3.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答案:A
第18组题
1.记忆是一个被动保持信息的系统。
A.对 B.错
答案:B
2.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 C.示范法
答案:C
3.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答案:B
第19组题
1.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A.对 B.错
答案:B
2.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答案:A
3.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
A.信度 B.效度 C.智商 D.常模
答案:D
第20组题
1.行动研究法的操作步骤和程序一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A.对 B.错
答案:A
2.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虚拟直观
答案:B
3.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和自动化的阶段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答案:D
第21组题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A.对 B.错
答案:A
2.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A.《大学》 B.《中庸》 C.《春秋》
答案:A
3.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答案:B
第22组题
1.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A.对 B.错
答案:A
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上课 B.备课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答案:A
3.在全人类中,智力呈()
A.常态分布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答案:A
第23组题
1.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唯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A.对 B.错
答案:B
2.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答案:B
3.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A
第24组题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A.对 B.错
答案:A
2.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答案:C
3.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活动的()
A.个性心理条件 B.心理过程
C.生理条件 D.个性倾向性
答案:A
第25组题
1.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A.对 B.错
答案:A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答案:C
3.一般地,教学中的感知可以区分为如下方式()
A.学习感知、生活感知 B.课内感知和课外感知
C.直接感知、间接感知 D.形象感知、抽象感知
答案:C
第26组题
1.“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A.对 B.错
答案:A
2.“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答案:C
3.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答案:C
第27组题
1.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A.对 B.错
答案:B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 C.课堂教学
答案:C
3.“矫正错误”是注意的()
A.选择功能 B.整合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和监督
答案:D
第28组题
1.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
A.对 B.错
答案:B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答案:C
3.“灵感或顿悟”是()
A.创造思维 B.再现思维
C.分析思维 D.直觉思维
答案:D
第29组题
1.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A.对 B.错
答案:B
2.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A.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答案:A
3.鲁班发明锯是借助()
A.定势 B.变式 C.问题 D.原型启发
答案:D
第30组题
1.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唯一的结论。
A.对 B.错
答案:A
2.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师生共同参加的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答案:C
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后像
答案:B
第31组题
1.负强化就是惩罚。
A.对 B.错
答案:B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答案:C
3.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
A.自我反思 B.同伴互助 C.专业引领
D.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答案:D
第32组题
1.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A.对 B.错
答案:A
2.气质类型()
A.有好有坏 B.都是好的C.无好坏之分
答案:C
3.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
A.基于学校 B.在学校中 C.为了学校
D.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
答案:D
第33组题
1.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A.对 B.错
答案:A
2.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表现了()
A.能力类型差异 B.能力水平差异
C.能力表现早晚的年龄差异
答案:C
3.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答案:A
第34组题
1.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A.对 B.错
答案:A
3.智力的高级表现是()
A.创造能力 B.抽象概括能力 C.观察力
答案:A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答案:B
第35组题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被动的工作方式。
A.对 B.错
答案:A
2.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
A.“登门槛”效应 B.低球技术 C.留面子效应
答案:A
3.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答案:B
第36组题
1.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A.对 B.错
答案:A
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教书 B.育人 C.教书育人
答案:C
3.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答案:B
第37组题
1.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A.对 B.错
答案:A
2.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 B.形成了正确舆论
C.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开展了班级工作
答案:B
3.人的情绪与情感是以什么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答案:A
第38组题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A.对 B.错
答案:A
2.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答案:C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
A.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B.心理过程
C.认识过程 D.心理特征
答案:A
第39组题
1.语言的发展进程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A.对 B.错
答案:A
2.教学的中心任务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C.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
答案:B
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答案:B
第40组题
1.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A
2.主体教育在教学领域里的实践,最相关的一项是()
A.主体性教学 B.尝试教学 C.反思教学
答案:A
3. “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答案:C
第41组题
1.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环境起决定作用。
A.对 B.错
答案:B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第二篇:小学教育学
教育目的存在问题:思维定势,信息饱和,从众心理,过于严谨.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考试制度重视学校教育的研究改革适应时代要求
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 特殊 长期 创造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要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团结协作精神
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相长 民主平等 ,尊师爱生,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了解学生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 发扬民主倾听学生意见.教师素质:心理,教育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扎实的专业知识
汉:诗 书 礼 易 春秋宋: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课程的基本关系:直接间接经验关系,知识能力个人与社会
课程结构:课程计划,标准课本类型:学科 活动 综合 核心
教学任务: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智能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教学过程阶段:引发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 巩固 运用 检查效果
基本规律:教学辩证统一直接间接经验辩证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个性教学的教育规律
教育原则:因材施教,思想性科学性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 直观性 启发性 循序渐进 巩固性.启发性原则: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意义: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使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应用学生身心发展.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讲授法 读书指导法
发现法:布鲁诺,优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智慧潜力
促进使学习在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能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习惯.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迁移能力
缺点:对教师要求高,学生获取知识时间长
研究教学特点: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呈开放式教学,学生自主完成,重视完成的结果但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教师角色转换:教师失去对学生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动摇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师从个体走向合作.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机分组
教学:基本环节 :备课 上课 作业的布置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
评定:总结形成诊断
备课:了解学生 钻研教材 设计教法
上课: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合适 组织严密 积极性高 语言规范
教学艺术特点 实践 创造 审美 表演
艺术风格:多样 稳定 发展 独特教学评价功能:诊断 反馈 导向 激励原则:方向性 科学性 客观 全面发展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填空题复习资料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育学)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尔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
40、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41、学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42、(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
43、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斯巴达)教育体系
44、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一一(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
44、唐代教育有(言学)(么学)。言学分为(中央官司学)和(地方言学)
45、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46、(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47、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骑士教育)
48、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
49、“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
50、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5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士)独立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52、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
53、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54、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55、(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56、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7、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来源:考试大
58、《中华人民铬镍钢和国教师法》又时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59、教师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60、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
6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3、教师职前教育分为(非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开方式师范教育)和(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封闭师范教育)
64、我国师范教育分为两级四个层次(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两级。分(中考、专科、本科、研究生)四个层次。
65、教师职后教育有(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岗位锻炼)。
66、脱产学习包括(读研、读博、访学、进修)
67、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建立教师资格考核)1986年颁布的。
68、1995年12月12日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持有国家颁布教师资格证书者才聘任。
69、经济的发展与下列那些因素有依存关系:(教育人口数量)(教育程度、教育年限)(教育资金支付)(学科专业设置)。
70、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7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地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
72、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
73、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
74、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的发展)(社会适应性)
75、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燕尾服速度的不均衡性)(发展内容和程序的差异性)
76、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前提作用的因素是(遗传)因素。
77、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不起决定作用)
78、实践活动在作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79、教育在儿童发燕尾服起(主导作用)
80、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81、作为人们在观念中存在的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目的)
82、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因果关系)后因前果
83、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由(教育价值)决定的84、教育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85、在近现代西方(康德)(卢梭)(杜威)等人,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86、在西方教育历史上(尔干)(孔德)(凯乐斯仄德纳)等人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
87、(个人与社会发展统一性)是马克思的代表总结
88、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教劳结合)
89、德育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90、美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教育
91、乳儿期(出生至一岁)婴儿期(一至三岁)幼和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22-14,15)青年期(14,15-17,18)
92、1999.6.13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3、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94、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95、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
96、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
97、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制定参照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
98、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是(壬子一癸丑学制)
99、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一第一个学制)
100、壬戌学制借鉴的是(美国学制)
101、近代颁的两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102、我国现代阶段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一般采用的是(统一考试)制度。103、我国学制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学前教育系统)(初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
104、学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向幼儿进行粗浅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他们的思想,想象和言
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俗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05、幼儿园一般分为(一年)(二年)或(三年)制。
106、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
107、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小学)
108、《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的年龄是(6-7岁)
109、中等教育分为二级(初级中等教育)(高级中等教育)
110、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
111、普通中等教育包括(初中)(高中)
11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术)(持工学校)
113、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114、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阶段。115、现已开办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种类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行政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在职攻读同学学历硕士研究生教育)等
116、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分析课程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动作课程)(体验课程)
117、学科课程有(科目本位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术性学科课程)118、我国课程改革未来的走向是(以学生为本)
119、我国在教学研究上二种理论观点是(认识教学理论)(系统论教学理论)120、系统论教学理论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教学民主原则)(主体性原则)
121、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代表人是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
122、什么是学校中心工作(教学工作)
123、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环节。
124、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卡尔罗杰期)
125、合作教育学派,数学理论以(雷先科娃)(沙塔洛夫)(阿莫纳什维利)为代表
126、教师直接备课要写好三个计划是(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127、(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
128、(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29、三项工作(了解和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准备各种教学用具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30、语言性教学法有(讲授法)(讹诈法)(读书指导法)
131、学生学习结果检查与评价方法(观察)(调查)(考查)(考试)132、参观与讲解相合我们称其为(现场教学)
133、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是人(目标)(过程)(效果)三个方面
134、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形式和结构)(教态自主)(教学基本功)
135、现代儿童观与近代相比有新发展,表现在(儿童权利观念)(儿童至上观念)(儿童智能开发观念)
136、最早的学前机构的出现在(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工厂建立幼儿学校)
137、德国教育家(福禄内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138、中学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具有承上启下特点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部分,它的任务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实施教育。139、中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不要过早定向)。
140、中学教育一般具有双重任务: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后备力量。
141、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初中阶段的三年属于义务教育
142、在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成为小学德育最重要的政策法规文件。
143、在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
144、中学生品德评定依据为:(《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45、中学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146、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147、体育课教学包括(体育基础知识、身体锻炼)两部分。
148、中学卫生保健工作包括(教学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疾病防治)四部分。
149、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目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150、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151、智、德、美三育提出在(1906)年(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五育提出在(民国时期)。
152、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之上,对(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实施的学校教育。
153、小学学习的技能主要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第三篇:小学教育学 判断题
判断题 .教育学与教育是同时产生的。().《论语》不是我国最古老的教育专著()3 .教育学同各科教学法是同一门科学。()4 .教育学不是教育经验的汇编。().教育学主要是研究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6 .现代生产力的各种因素中都渗透了教育的作用,因此,教育就是生产力。()7 .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8 .教育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指传授新知识。().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最重要手段().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是和人类社会同生存的。()12 .专职教师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13 .教育学和教育是同时产生的。().鉴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都已实行不同程度的义务教育,所以在受教育的权利上已不反映教育的阶级性。().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独有特征。16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师指专职教师。()17 .教师的地位永远和他发挥的作用相一致。().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只表现在他的品德修养方面。()19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声誉就是他的教育生命。()20 .教师的能力是立体多维的结构。()21 .现代生产力的各种因素中都渗透了教育的作用,因此,教育就是生产力。()22 .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方面的发展。()23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24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体现主体地位。()25 .青春期教育主要是进行性知识的教育。().初中学生年龄特点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变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没有人提出过。()28 .人的发展水平最终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已经培养一些“通才”,他们能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1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也应该是一致的。()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就是要知识分子工农化,同工人农民划等号。-()
.全面发展实际上是指人的平均发展。()34 .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组成部分中,德育是方向,智育是核心,体育是物质()35 .壬寅学制从颁布到清政府被推翻实施了九年。()
.学制的建立主要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7 .英国现行学制属“双轨”制。()38 .中国现行学制属“双轨”制。()
.“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学生本人应承担的义务。()40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紧密结合的()。
.德育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42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因而要拿出大量 的时间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指的就是教师()
.德育过程必须遵循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45 .“把教育寓于活动之中”这句话是对的。()46 .德育过程是没有终结的,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活到老,改造到老”。()
.教学是实施多方面教育的基本途径,说明它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48 .长善救失原则,只适用于比较后进的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50 .思想品德评价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辅助方法。()
.俗语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因此,用体罚去整治学生也是可以的。()52 .既然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在教育中应当多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53 .上课是学校里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脱离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55 .教学的直观性就是让学生多看实物,模型()56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58 .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
.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等。()60 .技巧是反复练习,达到熟练化,自动化程度的技能。通常说: “熟能生巧”,熟是巧的基础,巧是熟的结果()。61 .知识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技能,技巧的形成,有利于知识的掌握。()62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工作中的反映()
.教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教学原则要求寓知识教学于思想教育中。()64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是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65 .巩固性原则就是要求学生背熟记牢所学过的知识,()66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67 .学习新知识也是积极地巩固旧知识。()68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教材特点进行教育。()69 .启发性教学就是问答式教学。()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就是按照科学知识的顺序进教学。()71 .循序渐进的思想由朱熹提出来的。()72 .循序渐进就是循序慢进。()
.知识的领会和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74 .每一节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一个教学原则。()75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教的方法。()76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77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78 .教学计划是指教师制定的关于开展教学工作的安排书。()79 .教学大纲是教科书的具体表现。()80 .启发式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向学生展示实物教具或作实验、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的方法叫实验法。()
.读书指导法就是教师让学生看书。()
.启发式主要是研究教师的教,注入式主要研究学生的学。()84 .发现法是由布鲁纳提出来的。()
.启发式教学在国外,、始于古希腊的柏拉图。称启发式叫“产婆式”。()86 .启发式教学实际上就是问答式。
.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提出了暗示教学法。()
.实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巩固所学知识,进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茶馆式”的教学方法又称“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教学方法。()90 .学不学学习方法,一样学习好。()91 .学习必须按学习规律进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接受间接经验的过程。()
.正确的学习方法必须符合人类普通的认识规律,必须符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特点。()
.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基本条件是:不仅要把握学习规律,遵循学习原则,端正学习态度,而且还要发展学 能力和研究学习方法。()
.综合课就是在一节课内完成一种主要的教学任务。()96 .现场教学是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97 .个别辅导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98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99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
第四篇: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
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
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
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
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
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
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
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
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
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
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
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
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
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
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
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
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
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
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件。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体手段。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一。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的一代新人。素质的使命的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
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品德的方法。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想品德的过程。表现形式。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第 1 页
第五篇:《小学教育学》美育
一、美育的含义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人生趣味与境界的追求与会听曲子、会作诗或会一套美学理论、拥有自己的审美观等显然都不是一回事。称之为实质教育的原因就在这里。
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定义的变化意味着美育概念本质的拓展,从而也意味着美育功能认识的拓展。
二、美育的功能
(一)美育的直接功能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两个字表示即“育美”。我国学者认为:“美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直接功能(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与美育概念的狭义或形式美育相关。
(二)美育的间接功能
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在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蔡元培(1868—1940),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大力倡导美育,于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7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进一步阐发他的美育思想。有《蔡元培全集》《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传世。当然,美育之育德功能与促智、健体等功能一样,都是一种创设德育、智育、体育的前提、情境的功能,并不等于德育、智育、体育本身。这是因为审美过程拒斥外在的功利和道德目的。故美育的育德功能等只能是一种附带或间接的功能。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