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社会公平

时间:2019-05-13 08:4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与社会公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与社会公平》。

第一篇:财政与社会公平

财政与社会公平

财政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调控经济职能、监督管理职能。

然而,社会公平又包含了更多的内容,教育公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怎样利用财政才能更好的使教育公平呢?

教育公平首先体现在财政投入上,包括硬件和师资。

如果不能均衡区域教育资源,那就无法论及教育公平,因为公平是建构在均衡上的。薄弱地区、落后地区、偏远地区所占有的社会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相对要欠缺很多,倘若他们所占有的上述资源与发达地区相等,但是他们的整体文化氛围也要淡薄许多。因此,要想实现教育公平,必先优先投入薄弱地区、落后地区、偏远地区,使其在硬件和师资上优先于发达地区,然后才能逐步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然而这一切都需要财政的支持。

影响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教育投入不足。“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只达到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投入总量小、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产生积极作用。而重点学校制度也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

实现教育公平的方法:

加大教育投入。目前中央要下大决心确保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力争在2010年前后接近4.5%。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教育投入应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人大要加强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以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在投入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应该确保任何时候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都要高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对于基础教育,要强调均衡化(但不是平均化),应取消重点学校制度,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治薄、扶差”上来,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对于高等教育,则更多的是要为各类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氛围。对政府投入较多的重点中小学和大学,要加强监管和评估,以防止教育资源浪费。对民办学校应一视同仁,给予资金、政策的支持。

所以,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我们就要利用好财政资金。

第二篇:《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学案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学案

一、知识回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据此回答例1——例4

[例1]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

A.经营风险收入

B.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D.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例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例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

B.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例4]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人通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属于()

A.

按劳分配

B.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

二、自主学习

、公平

(1)含义:

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

,要求保证人们的

生活需要。(注意:收入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2)意义:是社会主义

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 关系,实现

发展、社会。

(3)实行社会公平的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

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

②保证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

a意义: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b措施:当前要着力提高

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

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

机制和

机制。

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

措施: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

收入,调节

收入,取缔

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

2、效率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

与 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2)矛盾性: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

,又要。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既要反对

,又要防止

既要落实

,又要提倡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

三、教师精讲.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

(1)

效率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大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

因此,要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那就要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的含义

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根据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按照他们都能够接受的规则处理相互的利益关系,在承认物质差别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是不讲效率的“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它妨碍了效率,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稳定。二者是对立的。

其次,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喝活力。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首先,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再次,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在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第三篇: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高中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的内容。该框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教材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第二框《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

2、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收入分配的公平

依据:收入分配上注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重要体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把握好这一问题,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2)难点:

①如何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②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思维能力不足,对党的政策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二、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

②理解: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及措施;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及如何处理

③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说如分配如何实现公平(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我计划采取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①情景教学法法②自学阅读和讲授结合法③讨论式教学法

2、学法。①自主学习②探究学习③合作学习

三、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漫画:某公司收入分配状况:老总:豪宅靓车全有啦,副总吃吃喝喝洗桑拿,科长精打细算全家花,职工这俩钱儿咋拿回家?

思考:你能看出这家公司的收入分配状况存在什么问题吗?在你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激发学生对本课的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意义

2、措施

A课堂探究:

1、什么是公平?公平是平均主义吗?公平允许差异存在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找关键词的方法准确掌握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B多媒体展示:

1、1978年到2007年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化,并注解基尼系数的含义和作用。

2、网络“晒工资”引发的对收入分配不公的评论

问题:根据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你认为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有什么现实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迫在眉睫,那么,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呢?(过渡到下一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教材,熟悉所学内容,总结要点。C课堂探究:

多媒体展示:

1、02年到06年居民收入、企业和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变化比较,以及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产生的影响 2导入漫画,第一组问题:

1、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这种现象对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会产生那些负面的影响?你认为国家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第二组问题:观察漫画回答:在这个公司中,收入差距过于悬殊存在于哪些人之间?这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你认为国家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

1、设学生在提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配合感性材料,升华对理性知识的认识,理解“两个合理比重”突破难点 D多媒体:近几年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减税免税的措施

问题: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措施?国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设计意图:

1、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加强学生对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理解

2、使学生能够初步区分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的措施

注意问题: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所以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大胆发言,教师避免为赶时间而替学生回答问题。

二、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2、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3、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课堂探究:导入漫画 分配不公,公司面临破产:新任领导的竞聘演讲 甲:我要公平,公平才能得人心,要一碗水端平,大家工资平均算 乙:我要效率,效率是企业的生命,收入差距必须拉大 丙:我要……

问题:

1、你认同甲和乙的观点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丙,你会如何改革公司原先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设计意图:

1、通过体验角色,使学生理解并能够学会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知识巩固

通过“我的收获”小环节的设置,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回顾本课学习的过程和学到的知识,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谈谈自己本课在思想上的收获,升华认识。

(四)作业设计——调查报告

要求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近年来的变化情况,并探究与这些变化相联系的国家政策。体会这一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加深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运用。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高中思想政治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效率的含义、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如公平、效率的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积极效益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学情分析

所带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见多识广,对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看问题比较片面和肤浅,由于各种媒体的传播,一些负面的信息对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对当前国家关于处理效率和公平的政策的认识可能会发生偏差。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在收入分配中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情境一:老李是某国企钢铁厂老员工。1986年进入钢铁厂,正好20岁,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凭着吃苦耐劳,很快就成了厂子里的劳动模范。90年代中期,钢厂效益一度下滑,老李发现这是工资的激励作用不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缺乏干劲。但是没人敢向这种 “公平”氛围挑战。老李担心厂子的前途,悄悄地向厂里提交了一份“打破大锅饭”的建议书。问题一:你认为老李提的建议好吗?为什么?

情境二:钢铁厂在2008年进行改革,并成功上市。后来厂里来了一位有魄力的新老总,招收了许多名牌大学生,还更新了厂里的生产线。老李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80年代末的那个风云人物了。虽然工龄不短,但是不会新技术,工资只有2000多元;而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技术员却拿到了5000元。听说新来的老总因为贡献大,年薪达到100万,一些买了股票的员工也大赞改制的好处。老李想着生病的妻子,想着读大学学费紧张的儿子,他越来越困惑,并经常发牢骚,认为这不公平。问题二:你认为老李发牢骚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上图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某种不公现 象。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话题——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二、讲授

过渡: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今天的课我们将围绕公平的收入分配解决三个疑问:什么是公平的收入分配?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有何意义?如何才能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

1、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学生阅读:P60页第一、二段。准确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探究材料: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 的财富,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教师:请你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说现在我们国家收入分配不公平有何表现?(举例一、二)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列举2种情况,学生判断哪种情况才是正确的:

教师:①收入分配的公平指的是一种相对平等,而不是绝对平等,它与平均主义根本不同;②收入分配的公平并非不要差距,而是指差距不能过于悬殊,适当的差距意味着效率;③收入分配的公平强调必须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这是对人生存权的尊重。

探究: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欧洲与日本的基尼系数大多在0.24到0.36之间,而中国2014年的基尼系数高达0.469.中国基尼系数从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0.28已上升到2014年的0.469.这是社会利益共享机制发生严重断裂的显著信号。(人们通常认为0.4是基尼系数的警戒线,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国民财富已高度集中于少数群体。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社会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0.5为“差距偏大”,0.5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教师: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线。这给我国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2)分配公平的意义 学生阅读:P60-P61 教师归纳: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过渡:其实,收入分配的公平说说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它需要有制度和政策上的保证。(3)促进公平的措施 学生阅读:P61页并回答。第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评析:按劳分配体现公平,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

答案要点:(1)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这种分配方式既体现了效率,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又体现了公平,即实行同工同酬。(4分)

(2)按生产要素分配既体现了效率,即根据劳动者的质量、作用和贡献获得相应的收人;也体现公平,各种生产要素都可以根据其对生产的贡献获得收人。(4分)探究练习:

材料1:2010-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见PPT表格)探究问题:描述2010-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你的对策。

答案:2010-2012年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增长很快,说明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或说明我还没有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2分)

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知识延伸1: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分配。

例证:1990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53.4%,2001年该比例降至51.4%,2007年则只有39.74%。自2000年到2007年,中国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了11.66个百分点。1920至1929年,美国劳动报酬占其国民净收入的比重为60.5%。而到了1980-1984年期间,该比例则升至74.3%,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中国则恰恰相反。第三、再分配注重公平

教师: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实现公平分配。

材料: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今天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由二审稿的3000元提高到3500元。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重新公布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为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人所得税法》将现行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7级,第一级税率为3%。

2、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学生阅读:P62第一段。什么是效率?怎样提高效率?

(1)效率的含义: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是:效率=产出/投入(产出一般指生产总值,投入指成本)材料:中国共产党在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的理念更新:

1992年,十四大提出,针对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提倡讲求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为此,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一、两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第二、两者又存在着矛盾。(3)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学生阅读:P62最后一段。

三、小结

四、练习《精炼优测》

第四篇: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摘要: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良性运行、社会有序发展、人们和谐相处和安居乐业的社会。缩小社会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关键字:贫富差距 社会公平和谐社会

引言:社会差距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一个客观现实,合理的地区差距既是现代政治发展的结果,反之也促进着现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但是社会差距是把双刃剑,它的过度扩展也会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如果无视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差距的不断扩大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还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严重的影响。一下将通过对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和原因的分析,为我国现阶段的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2]

[1]1.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从2O世纪8O年代初开始,我国实施了向“东部倾斜,梯次推进”的发展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农业总产值跻身世界前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贫富差距悬殊问题也日趋突出:

1.1 地区经济尤其是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突出

我国1995年人均生产总值,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2.41倍,其中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1O倍多;同年,东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是西部地区的4.1倍,1998年,城镇居民收入最高地区广东省与较低地区甘肃省相差2.2倍多,超过了一般发达国家的水平;地区间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更为悬殊,1995年,东部乡镇企业总产值是西部的6.23倍,其中最高的山东省是最低的甘肃省的560.2倍;1998年,农民人均收入最高地区上海与较低地区云南相差近4倍。值得注意的是,在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同时,东部地区的南北差距也在明显扩大。1.2 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率先推行,从1979年起到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72:1。此后,二者差距又不断扩大。1995年达到2.47:1,1998年增加到2.65:1,这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是极为突出的。如果把城市居民享受而农民不能享受的住房、医疗、物价等补贴和各种社会保险计算进去,城市居民实标收入比农民的收入至少要高出4倍以上。1.3 行业差距比较悬殊

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职工工资差距扩大。以全国16个行业平均工资为基数1计算,工资最低行业与最高行业之比,1978年为O.76:1.43,1995年扩大到0.64:1.43。1994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分别比1993年增长35.8%,而外资和私企的工资上升了 1

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l4%。1990—1996年,国有、集体和其它单位(主要是股份制和三资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由1.36:1:1.78扩大为1.46:1:1.92。1999年在15个行业中,收入最高的是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较低行业为农林牧渔、批发零售业,差距都在两倍以上。1.4 贫困群体与富裕群体阶层呈现分化趋势

一方面,我国农村还存在着不少的贫困地区,1999年,还有2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一些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十分贫困。虽然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在逐年减少,但随着下岗工人的增加,城市的贫困人口却在增加。另一方面,十年前我国百万富翁已超过400万户,千万富翁近千户,亿万富翁近百户,其中,最富有者财产已达40亿元以上。银行界人士分析,占总人口15—20%的高收入层掌握着中国内地60%以上的有价证券。占全国人口不到10% 的高收入阶层,其银行存款约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的77%,而占全国人口90% 的低收入居民仅占存款总额的23%,两者相差约3O倍。根据国际上多年测量的数据,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为中等不平等程度。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是0.6,20世纪80年代末为0.28,1996年为0.42,1998年达0.46。显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贫富差距已超出了正常范围。因此,解决好我国社会差距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重大。

2.贫富差异加大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我国经济,片面地强调效率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外优惠政策,同时也存在一些疏漏,在某种程度上拉大了我国的社会差距的水平。2.1 法律制度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一些人钻了法律的空子,为了致富而不择手段。很多人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剥削”,大量侵吞公有财产,在短时间内暴富,使中国在短短的20年内产生了很大的贫富差距。因为频繁的对外交易和国际资金流动极大地便利了违法致富的资金出逃,而且这种频繁的对外经济交易本身就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致富机会。但是,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不够健全,政府控告这种人的法律依据都没有。2.2 出口退税政策

为刺激出口所实行的不惜代价的出口退税政策是造成两极分化的又一大源泉。出口退税给予的暴富机会是如此之大,以致假造出口单据以骗取出口退税本身成了某些“模范外向型地区”的一大赚钱机会。2.3 对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

这样一种政策鼓励了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切断与其国内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者的联系,它虽然有利于广东等少数沿海地区发展加工出口经济,却使广东的出口产业发展不再能带动内地的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由此而加剧了直接生产出口产品的行业和地区与其它行业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分化,使广东的富裕与全国的经济发展失去了关联。2.4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

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市场经济是从无到有,是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建立的各个具体阶段,不同社会群体的获益程度很不相同。换言之,在市场化不同的具体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与之对应的相对富裕的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不可避免地同依旧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的社会群体在收入上拉大差距。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谁与市场化过程能保持着同步的关系,谁就有可能率先富裕起来。2.5 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引进外资,发展我国经济,实行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这种制造贫富两极分化的政策偏向主要表现在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上。对中国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员工工资不能计入成本,而应当视为利润的一部分,从而不仅员工应当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企业还要为此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但是这种作法却没有适用于外资企业给其员工的工资,外资企业的员工工资就都可以不视为企业利润,从而不必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在这种不平等的税收待遇下,中国企业由于税负过重而难以提高职工工资,外资企业却由于税负较轻而乐于给其员工高薪。实际上,外资企业给其员工的高薪在很大程度上是拿着中国政府的企业所得税送人情。外资企业薪金普遍高于中国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

3.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对策建议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出现的问题,涉及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方面面,既涉及到分配过程,又涉及到分配结果;既包括初次分配问题,又包括再分配问题;既牵扯到收入分配政策调整问题,又牵扯到税收体制改革问题[3]。因此,必须全方位地分析,比较,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即正确理顺分配关系,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解决分配领域的诸多矛盾,防止两极分化,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可承受的范围。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而影响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实现。

3.1 发展教育和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分配取决于财产所有权和财富积累的分布状况,而收入的分配取决于知识技能,职业培训和这些技能的市场价格。当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是发展教育和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搞平均主义。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中的差距,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解决。只有经济发展了,生产率提高了,才能减轻和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吸收的就业人员就越多。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不可避免地与经济波动相联系。当经济运行转向不景气时,不可避免地有大量的企业陷入困境,程度不同的减员是他们可能采取的措施之一。这就会造成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相反,当经济开始回升时,景气预期将促使企业纷纷扩大经营规模,纷纷雇佣劳动力,新企业也不断涌现,这些都急剧地扩大了社会就业量[4]。就业越充分不仅为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提供经济基础,而且也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3.2 坚持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结合的分配原则

在收入分配调节中,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效率、机会均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在再次分配中注重公平,统筹安排,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提高社会再分配能力。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大额财产税、特别消费税;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3.3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

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应主要从工资性收入入手,尤其是外出就业的现金收入。农民外出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当前和今后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除此之外,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拓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等,都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3.4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严厉打击以各种方式获取非法收入和不正当收入的竞争行为,对垄断企业建立资格审查及事后监督机制;加强对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力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为市场竞争主体提供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积极营造一种使人们通过知识、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来致富的社会环境。

3.5 强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深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定薪,适当拉开不同岗位的收入差距,对于企业要提高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收入水平,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要在继续增加公务员和教师工资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拉大职务,职称之间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 2—20.

[2] 刘建国.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学术平台,2009-02-2.[3] 侯勇.在新形势下实现社会公平协调利益分配的重要意义[J].民营科技,2009年第3期.[4] 冷溶.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03.

第五篇: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练习题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上海市从2015年4月1日起,月最低工资标准从1820元调整为2020元,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A.贯彻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B.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维护劳动者权益 C.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D.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事,必须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下列改革措施中能体现我国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是

A.正式实施《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 B.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C.开展农民股份合作改革试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D.增加对扶贫的转移支付,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3.近年来,自由职业者在网络平台上出租私家车、出售自家厨房制作的菜肴等“零工经济”现象日益兴盛。据研究推算,类似经济模式未来10年在全球范围内将创造7200万就业岗位。这种经济模式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①避免情绪化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调整 ②转变企业用工方式,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③缩小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④助力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落实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的“漏桶实验”发现,从富人那里征税补贴给穷人,穷人实际得到的比富人失去的要少。这是因为,这一做法会挫伤富人的积极性,带来社会财富的减少。这启示我们()

①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②初次分配中要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

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④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2017年我国将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扩大用药保障范围。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稳步提高优抚、社会救助标准,实施好临时救助制度。国家实施这些举措有利于

①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②提高居民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③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④完善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某乡政府免费对贫困户林某提供蔬菜种植技术培训,随后,又提供一笔资金帮助其建立蔬菜种植大棚,林某一家因此获得了可观的收益。这种“技术培训+资金扶助”的精准扶贫模式可以()

①提高贫困者的社保水平

②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③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④增加按劳分配的比重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试卷第1页,总3页 7.《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定,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以推动经济加快发展、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这告诉我们

①收入分配公平方能更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 ②《十三五规划》是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基础

③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④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就是要实现收入的均等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根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到2017年,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 要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50%以上,确保低收入者具有基本的保障,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要求

①使初次分配的结果更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②旨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③有利于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④是国家通过再分配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股权激励是企业拿出部分股权来激励特定员工的一种方法,当被激励对象满足激励条件时,即可成为公司的股东,从而享有股东权利。实施股权激励方式 ①会让被激励对象每年固定享有一笔红利收入 ②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现

③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④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试卷第2页,总3页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简答题

10.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逐渐呈现扩大趋势: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速为8%-9%,农村居民的收入年增速为4%-5%;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垄断行业职工总数不到全国职工总数的8%,却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高于社会平均工资10倍左右;在银行存款分布中,存款多的前20%的储户,占有银行存款的86%,而其余80%的储户,只占有剩余的14%。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5分)

三、综合题

11.材料一:我国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注: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的指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

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材料二:2016年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事业指明了方向。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上述材料,请运用收入分配的有关知识,分析在国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上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试卷第3页,总3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上海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B正确且符合题意;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而不是再分配,C说法错误;AD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点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2.D 【解析】本题考查实现社会公平的举措。增加对扶贫的转移支付,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体现了我国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D正确且符合题意;A B属于初次分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与社会公平无关,应排除;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点睛】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1)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

(2)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对收入要素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3)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4)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也会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3.B 【解析】①选项错误,不能完全避免情绪化消费。②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到转变企业用工方式,降低企业用工成本。题目中,这种经济模式带来的积极影响有缩小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助力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落实。故③④入选。选B。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1.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2.运用“对比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4.C 【解析】“漏桶实验”发现启示我们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因为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而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①③项符合题意;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②项说法不当;④项与题意无关;正确选项为C。

答案第1页,总3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点睛】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

①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②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5.D 【解析】题目中,2017年我国将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同时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稳步提高优抚、社会救助标准,实施好临时救助制度。国家实施这些举措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完善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故③④入选。①②选项表述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选D。

6.D 【解析】这种“技术培训+资金扶助”的精准扶贫模式可以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从而增加贫困户收入,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②③项符合题意;“技术培训+资金扶助”的精准扶贫模式不属于社会保障范围,①项与题意不符;“技术培训+资金扶助”的精准扶贫模式不属于按劳分配范围,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7.C 【解析】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是为了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材料表明收入分配公平方能更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①正确;《十三五规划》并不是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基础,②不选;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这告诉我们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③正确;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不是要实现收入的均等化,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点睛】收入分配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不是绝对平等,不是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允许收入差别存在,但不能过于悬殊。否认差别的绝对平等会陷入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知识。根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到2017年,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都要有所提高,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体现了使初次分配的结果更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故题肢①③正确;材料与社会保障体系无关,故排除题肢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故排除题肢④。故本题答案选B。9.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当被激励对象满足激励条件并持有股票成为公司的股东后,他就可以享有股东权利,享有从公司取得的利润中分配收入的权利,然而,只有当公司有盈利时,他才可以获得红利收入,不能保证每年都有分红,凶此①不准确,不选;被激励对象通过股权获取的收益属于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方式,不属于劳动收入的范畴,故②可选,④不选;被激励对象持有本公司股权成为公司的股东后,个人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就会联系得更加紧密,这样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故③可选。答案为B。10.(15分)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3分)

②保证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为此,必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4分)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

答案第2页,总3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4分)

④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打破垄断经营,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4分)【解析】

11.(1)材料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尼系数不断增大,表明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个人收入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

(2)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此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④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兼顾效率和公平,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防止收入差距悬殊。【解析】本题以我国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和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背景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设题考查收入分配公平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1)本题要求考生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属于图表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图表题的答法,对表中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并结合小注内容可得出:材料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尼系数不断增大,表明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个人收入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请运用收入分配的有关知识,分析在国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上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收入分配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在国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上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并调动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举措的知识,从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等方面来组织答案。

答案第3页,总3页

下载财政与社会公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与社会公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新课程理念 立足学生学情实际,采取探究合作式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案 朱其福 一、 目标和解析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公平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2.理解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3.懂得效率的含义; 4.理解公......

    说课稿(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教案 课题名称: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教材版本:人 教 版 教师姓名: 刘 丽 珠学校:樟树中学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刘丽珠,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

    财政怎样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财政怎样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在自身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财政其本身所具有的三项基本职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

    促进社会公平论文大全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是关键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在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体制建设的同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不断在科技文化卫生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

    国企改革如何体现社会公平

    国企改革如何体现社会公平?背景朗顾争论之后与酷暑相媲美,近年关于国企产权改革讨论从来没有这么热过。而这一切的缘起,就是8月11日香港学者朗咸平披露科龙集团席卷国家财富一......

    高中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逐一进行介绍: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

    教学反思《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教学反思--《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2013年11月29日上午第四节,我在船寮高中高一(2)班上了一堂县级公开课,课题为《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对这节课进行了自我反思,具体反馈如下: 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