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促进社会公平论文大全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是关键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在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体制建设的同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不断在科技文化卫生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高的同时,我国人均GDP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部分亚洲中等国家。在社会矛盾方面,社会各阶层的矛盾经过长期的积累,尤其以社会公平问题为突出,亟待解决。本文意在客观评价我国民生以及社会公平问题现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民生问题 社会公平
一、我国的民生问题及社会公平问题现状
(一)我国的民生问题及现状
民生问题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如今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把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它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及动力。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首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解决好民生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指导意义。中国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不断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已实现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历史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民生问题还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矛盾。现在人民依然面临着就医难,买房难,行路难,学生面临就业难等等一系列问题。
在众多民生问题中,社会公平问题尤为突出。
(二)我国的社会公平问题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邓小平新的社会主义公平观,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公平兼顾得不够,社会公平的发展落后于生产力的速度,由此出现了大量的不公现象。
1.经济方面,社会分配方式的不公平。分配方式是否公平可以直接体现出一个社会是否公平。按照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理念,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从理论上说,按劳分配适合当今的中国国情,可以而且应该予以坚持。但在实践当中却出现了分配不公的现象。分配不公平直接表现为不同群体的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分化严重,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1)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各种不同性质企业之间的收入越拉越大,尤其是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像石油、电信、银行等的收入普遍高于普通企业。而在企业内部,管理者与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也完全背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2)整体上看,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不仅在绝对收入方面,如果考虑到社会保障如教育、医疗、养老等隐形收入方面,农民更是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3)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在拉大。
也因此,“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仍在持续,也就造成了今天所谓“东部像欧洲,西部像非洲”的尴尬境地。
2.政治方面,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权利占有不公平。随着分配方式的不公,中国出现了不同的阶层,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一方面表现为上面所论述的收入不公平,以此为基础产生了所谓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二者之间对立明显。强势群体一般收入高且位高权重,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利,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也决定了他们占据着较多的社会资源,以此为基础又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收入和权力。与之相对,位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数量却在逐年增加。他们在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中的地位每况愈下。更加不公平的是,社会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可行的诉求途径,于是大众对他们的了解也越来越少。由此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许多的弱势群体已经被社会边缘化。目前经济、政治方面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1)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建设社会公平方面缺少必要的经验。尽管我们对“平均主义”进行了拨乱反正,但又碰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
(2)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公平不容乐观。在以资本为主导的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尤其是发达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国家、地区权利的争斗导致了国家之间的权利也越来越不平等,很多国家已经没有了国际话语权。在此形势下,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难免受到影响;
(3)缺乏行之有效的保障社会公平的相关机制。当今的政府以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以GDP为目标,让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同时相关的社会公平制度的建设却严重滞后,领导不重视社会平均建设。当社会出现严重不公平的时候,由于相关法规政策不够健全,根本无从下手解决。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公平观出现了问题。要想彻底解决目前的社会不公,必须在原有公平观的基础上根据新的现实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公平观。
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公平社会
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之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又强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考的新突破。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针对上述的不公现象,国家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分配方式的不公是其根源所在。因此,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分配原则;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必须是公平,反过来和谐也是公平的表现形式。如果能够实现人与人、阶层与阶层、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和谐相处,即使社会公平程度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因此,“和谐”是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最新理论创新,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最新理论总结。要想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必须要做到要做到以下三点:
1.形成科学的分配政策。社会分配方式是直接调节社会公平的杠杆。目前的分配方式不公平,调整目前的分配政策,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势在必行。首先,要维护初次分配中的公平正义: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依法打击过高收入,依法调高过低收入,保障各个城市的最低收入标准的实行情况;对于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状况,尤其是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进行严格的监管和审计,并进行舆论监督。其次,重点在于以国家为主导的二次分配:要切实落实“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分配原则,保障分配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保护弱势群体的经济和政治权利,拉近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政治距离,以有效保证社会公平。2.正确处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关系。此原则对中国近30年来的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贡献良多。以前将“公平”摆在后边,只是作为一种附庸的“兼顾”,因此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到了今天,我们的生产力当然也要继续发展,但应该把“公平”放到突出的位置。要注重效率,同时更加注重公平。甚至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可以把公平放到前面,为了公平可惜牺牲某些效率,以解决目前越来越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孔子两千年前的那句“不患寡而患不均”至今仍不失其大智慧。
3.提高公共管理机关的廉洁程度,建设廉洁政府。从上述两点可以看出,建设社会公平的主导是政府。因此,政府的行政水平成为社会公平与否的关键所在。目前,民众对政府的最大要求就是要公平、廉洁。党政干部必须奉公守法,清明廉洁,不以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才能真正做到公平。试问,如果政府都不公平,何来社会公平?
三、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公平观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其始终受制于特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分配方式是一个社会是否公平的直接体现。目前我们正在全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社会公平的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另一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发展状况,在原有的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基础上,打造新的社会主义公平观。在新公平观的指导下,以社会的首次分配为突破口,同时加大对国民二次分配的调整,以更快地实现社会公平,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安巧珍。国内社会公平现况及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3】刘桂兰。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社会公平[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3)。【4】张立刚。马克思社会公平观三论及其当代意义[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6)。
【5】http://baike.baidu.com/view/919903.htm
第二篇: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
特约撰稿人 泉州外国语中学 余慧华
【热点聚焦】
1.2014年10月17日,总书记在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这意味着养老金“双轨制”在制度上被终结。
3.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就百姓关切的难题一一部署,从教育到医疗卫生,从就业到社会保障,从扶贫到户籍制度改革,处处透着民生关怀,一一回应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4.“工资制度改革”“提高养老金”“精准扶贫”“新增就业1000万人”„„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个个承载着全体人民“中国梦”的民生热词,展示出中国改革与发展诸多努力的方向,并将在下一步贯彻落实中惠及广大百姓。
5.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设问角度提示】
1.你的身边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答:(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部分地方上学难;(2)就业难,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3)看病难、看病贵;(4)房价高、买房难;(5)社会治安不好;等。
2.民生问题反映我国社会的什么国情和主要矛盾?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什么?
答:①国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
答:(1)是实现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2)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4)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等。
4.什么是公平?
答: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
5.夏雨想:“任何社会都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一些制度的正义性也是为少数人的利益制定的,我们不可能从中受益。” 请对夏雨的想法进行辨析。
答:(1)①“任何社会都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的想法是正确的。②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③我们要 1 积极追求公平。(2)①“制度的正义性是为少数人的利益制定的,我们不可能从中受益”想法是错误的。②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和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利益制定的,而是为维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从制度的正常运行中受益。③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
6.青少年怎样为民生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
答:(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将理想的实现与艰苦奋斗相结合;(2)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3)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维护正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4)积极宣传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政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下列体现我国政府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的举措有()
①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②2015年1月15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 ③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④2015年1月1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我国首次统一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右边漫画《精确滴灌》的做法()A.有利于实现社会的绝对公平B.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C.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3.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公平”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在这个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会议,之所以频频强调公平,是因为()
①祈盼公平、维护正义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②公平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③公平总是相对的,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④维护公平能解决所有社会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我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①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④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5.右边漫画表明()A.我国城乡居民已实现了共同富裕 B.社会公平需要正义制度作为支撑 C.绝对公平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D.要敢于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
6.近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这表明()
A.实现总体小康任重而道远 B.农村资源短缺、劳动力缺乏 C.我国将永远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7.右边漫画《有急有慢》 中机关和企业养老金并轨()A.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同时富裕 B.表明我国已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C.说明我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D.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二、非选择题
8.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要让老百姓更有安全感。
(1)“要让老百姓更有安全感”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哪些特征?
(2)党和政府注重公平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
(3)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不公平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我们应怎么做?)
9.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我们推动“双创”,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价值。这有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共同富裕。
材料二:如右图。
(1)右图反映了当前我国分配领域存在什么问题?
(2)结合右图谈谈“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我国应坚持实行怎样的分配制度?
(3)在“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4)看了漫画后,小阳同学认为:“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就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分配制度,实行平均分配。”请你对小阳的观点进行辨析。
10.2014年8月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扶贫日”的批复指出,从2014年起,将每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总书记在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党和政府设立“扶贫日“表明了什么?
(2)设立“扶贫日”有何重要意义?
(3)我们青少年应怎样为扶贫开发做贡献?
11.材料一: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针对食品安全、农村电网改造、水利投入、公务接待立法、校车安全等各种民生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材料二:2014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1)“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如果你对当地的民生问题有好的建议,你会通过哪些渠道表达出来?
(3)请你就如何“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向当地政府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热点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1.D 2.C 3.A 4.D 5.B 6.D 7.D
二、8.(1)公平正义、安定有序。(2)①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3)①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到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②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正义的制度为人们公平合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正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4)①增强权利意识,善于用合法的手段,求得问题的合理解决,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②我们不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③崇尚公平、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9.(1)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2)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3)①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4)①小阳的观点是错误的。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与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③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只会导致共同贫穷。
10.(1)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①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②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⑤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⑥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3)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报效祖国;②积极宣传我国的扶贫开发政策;③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参与捐献活动。
11.(1)解决中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就业问题也不例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2)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当地人大常委会反映;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与式向有关部门反映;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表达意见。(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等。
第三篇: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摘要: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良性运行、社会有序发展、人们和谐相处和安居乐业的社会。缩小社会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关键字:贫富差距 社会公平和谐社会
引言:社会差距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一个客观现实,合理的地区差距既是现代政治发展的结果,反之也促进着现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但是社会差距是把双刃剑,它的过度扩展也会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如果无视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差距的不断扩大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还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严重的影响。一下将通过对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和原因的分析,为我国现阶段的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2]
[1]1.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从2O世纪8O年代初开始,我国实施了向“东部倾斜,梯次推进”的发展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农业总产值跻身世界前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贫富差距悬殊问题也日趋突出:
1.1 地区经济尤其是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突出
我国1995年人均生产总值,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2.41倍,其中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1O倍多;同年,东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是西部地区的4.1倍,1998年,城镇居民收入最高地区广东省与较低地区甘肃省相差2.2倍多,超过了一般发达国家的水平;地区间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更为悬殊,1995年,东部乡镇企业总产值是西部的6.23倍,其中最高的山东省是最低的甘肃省的560.2倍;1998年,农民人均收入最高地区上海与较低地区云南相差近4倍。值得注意的是,在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同时,东部地区的南北差距也在明显扩大。1.2 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率先推行,从1979年起到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72:1。此后,二者差距又不断扩大。1995年达到2.47:1,1998年增加到2.65:1,这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是极为突出的。如果把城市居民享受而农民不能享受的住房、医疗、物价等补贴和各种社会保险计算进去,城市居民实标收入比农民的收入至少要高出4倍以上。1.3 行业差距比较悬殊
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职工工资差距扩大。以全国16个行业平均工资为基数1计算,工资最低行业与最高行业之比,1978年为O.76:1.43,1995年扩大到0.64:1.43。1994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分别比1993年增长35.8%,而外资和私企的工资上升了 1
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l4%。1990—1996年,国有、集体和其它单位(主要是股份制和三资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由1.36:1:1.78扩大为1.46:1:1.92。1999年在15个行业中,收入最高的是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较低行业为农林牧渔、批发零售业,差距都在两倍以上。1.4 贫困群体与富裕群体阶层呈现分化趋势
一方面,我国农村还存在着不少的贫困地区,1999年,还有2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一些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十分贫困。虽然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在逐年减少,但随着下岗工人的增加,城市的贫困人口却在增加。另一方面,十年前我国百万富翁已超过400万户,千万富翁近千户,亿万富翁近百户,其中,最富有者财产已达40亿元以上。银行界人士分析,占总人口15—20%的高收入层掌握着中国内地60%以上的有价证券。占全国人口不到10% 的高收入阶层,其银行存款约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的77%,而占全国人口90% 的低收入居民仅占存款总额的23%,两者相差约3O倍。根据国际上多年测量的数据,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为中等不平等程度。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是0.6,20世纪80年代末为0.28,1996年为0.42,1998年达0.46。显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贫富差距已超出了正常范围。因此,解决好我国社会差距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重大。
2.贫富差异加大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我国经济,片面地强调效率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外优惠政策,同时也存在一些疏漏,在某种程度上拉大了我国的社会差距的水平。2.1 法律制度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一些人钻了法律的空子,为了致富而不择手段。很多人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剥削”,大量侵吞公有财产,在短时间内暴富,使中国在短短的20年内产生了很大的贫富差距。因为频繁的对外交易和国际资金流动极大地便利了违法致富的资金出逃,而且这种频繁的对外经济交易本身就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致富机会。但是,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不够健全,政府控告这种人的法律依据都没有。2.2 出口退税政策
为刺激出口所实行的不惜代价的出口退税政策是造成两极分化的又一大源泉。出口退税给予的暴富机会是如此之大,以致假造出口单据以骗取出口退税本身成了某些“模范外向型地区”的一大赚钱机会。2.3 对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
这样一种政策鼓励了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切断与其国内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者的联系,它虽然有利于广东等少数沿海地区发展加工出口经济,却使广东的出口产业发展不再能带动内地的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由此而加剧了直接生产出口产品的行业和地区与其它行业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分化,使广东的富裕与全国的经济发展失去了关联。2.4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
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市场经济是从无到有,是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建立的各个具体阶段,不同社会群体的获益程度很不相同。换言之,在市场化不同的具体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与之对应的相对富裕的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不可避免地同依旧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的社会群体在收入上拉大差距。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谁与市场化过程能保持着同步的关系,谁就有可能率先富裕起来。2.5 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引进外资,发展我国经济,实行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这种制造贫富两极分化的政策偏向主要表现在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上。对中国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员工工资不能计入成本,而应当视为利润的一部分,从而不仅员工应当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企业还要为此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但是这种作法却没有适用于外资企业给其员工的工资,外资企业的员工工资就都可以不视为企业利润,从而不必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在这种不平等的税收待遇下,中国企业由于税负过重而难以提高职工工资,外资企业却由于税负较轻而乐于给其员工高薪。实际上,外资企业给其员工的高薪在很大程度上是拿着中国政府的企业所得税送人情。外资企业薪金普遍高于中国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
3.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对策建议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出现的问题,涉及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方面面,既涉及到分配过程,又涉及到分配结果;既包括初次分配问题,又包括再分配问题;既牵扯到收入分配政策调整问题,又牵扯到税收体制改革问题[3]。因此,必须全方位地分析,比较,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即正确理顺分配关系,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解决分配领域的诸多矛盾,防止两极分化,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可承受的范围。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而影响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实现。
3.1 发展教育和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分配取决于财产所有权和财富积累的分布状况,而收入的分配取决于知识技能,职业培训和这些技能的市场价格。当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是发展教育和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搞平均主义。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中的差距,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解决。只有经济发展了,生产率提高了,才能减轻和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吸收的就业人员就越多。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不可避免地与经济波动相联系。当经济运行转向不景气时,不可避免地有大量的企业陷入困境,程度不同的减员是他们可能采取的措施之一。这就会造成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相反,当经济开始回升时,景气预期将促使企业纷纷扩大经营规模,纷纷雇佣劳动力,新企业也不断涌现,这些都急剧地扩大了社会就业量[4]。就业越充分不仅为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提供经济基础,而且也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3.2 坚持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结合的分配原则
在收入分配调节中,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效率、机会均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在再次分配中注重公平,统筹安排,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提高社会再分配能力。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大额财产税、特别消费税;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3.3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
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应主要从工资性收入入手,尤其是外出就业的现金收入。农民外出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当前和今后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除此之外,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拓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等,都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3.4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严厉打击以各种方式获取非法收入和不正当收入的竞争行为,对垄断企业建立资格审查及事后监督机制;加强对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力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为市场竞争主体提供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积极营造一种使人们通过知识、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来致富的社会环境。
3.5 强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深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定薪,适当拉开不同岗位的收入差距,对于企业要提高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收入水平,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要在继续增加公务员和教师工资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拉大职务,职称之间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 2—20.
[2] 刘建国.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学术平台,2009-02-2.[3] 侯勇.在新形势下实现社会公平协调利益分配的重要意义[J].民营科技,2009年第3期.[4] 冷溶.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03.
第四篇: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篇申论范文
1、改善教育环境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周运来 刘中顼
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涉及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环境,包括教学场所环境、图书资料环境、教学设备环境、受教育者的生活环境等构成的硬件环境和教师资源环境、教学管理环境、教育文化环境等构成的软件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有着直接影响,教育环境的差异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改善教育环境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直接而有效的方式。改善教育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投资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推进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比较低,教育投入总量不高。而且,教育资金绝大部分流向了城市特别是城市里的重点学校,农村学校得到的经费相对较少,导致教育设施、教师队伍等公共资源向少数学校流动和集中。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大力支持其改善教育环境,以避免地区和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拉大,使我国的教育发展总体上更趋于均衡。
关注困难群体教育。当前,城市中的薄弱学校教育、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女童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监狱教育等的环境总体上仍不够理想,阻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亟需重点扶持。各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改善困难群体的教育环境,保障这部分人的受教育权利。比如,为解决劳改对象的技能培训问题,可以在狱中开办工厂,与狱外企业进行合作,包括为狱外企业完成产品毛坯加工、请对方对服刑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让服刑人员在狱中也能学到一技之长。
支持落后地区教育。应号召、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老少边穷地区建功立业,并对自愿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一措施既能让大学生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落后地区、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又能砥砺青年学生意志、促进其成长和进步。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支边支教志愿者团体向落后地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和帮助。
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应缩小直至最终取消高考录取上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逐步实现根据考生数量和考生成绩按比例分配招生名额;适度扩大高校在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尽可能为中西部地区多培养人才。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应加强对教育资源的调整优化,促进各种资源实现最优配置。调整各地区学校布局,扩大优质学校的办学规模,对生源不足的学校逐步实行“撤、并”,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加强优质学校和办学基础薄弱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如定期定向交流教师和学生等。
调动社会力量办学。应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逐步加大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比重,形成多种办学体制和形式并存、各类学校之间良性竞争的局面。
2、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温家宝
——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温家宝
(2011年6月17日)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首届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典礼。首先,我要对即将加入人民教师队伍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对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去年教师节,我到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看望师生,与同去的北师大同学有个约定,我答应一定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今天我是来履约的。最近我连续收到北师大和东北师大部分免费师范生的来信,同学们立志投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和决心深深打动了我。大家希望在临毕业前,能与我进行面对面交流。实际上,我一直惦记着你们。同学们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走上神圣的讲坛,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我来,就是同大家谈谈心,说说心里话。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和希望。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荀子·大略》就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的名言。我的祖父和父母都是教师,我的父亲就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我对教师始终充满景仰之情。
前些年,不少优秀学生不愿意当老师,甚至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愿意当老师,更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中小学当老师,我心中确实有些担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吸引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生做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四年不懈努力和探索,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四年共招免费师范生4.6万人,录取分数线高出本省重点线40分以上,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志愿加入教师队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经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超过90%的学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上海、云南、江苏等地部分院校也开展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这项政策正在彰显出越来越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实践证明,国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已经四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如何进一步完善好、实施好这项政策,是一件大事。我们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落实和完善配套政策,让更多优秀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经过认真研究,国务院将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我们要建立免费师范生录取和退出机制,加大高校自主招生力度,录取后经考察不适合从教的少数学生可以调整到非师范专业,选拔愿意从教的优秀非师范生转为免费师范生,让真正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读师范。要提高免费师范生生活补贴标准,给予优秀免费师范生更多奖励。要支持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安排更多名师给免费师范生上课,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实习机会,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要进一步改进免费师范生就业办法,通过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跨部门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编制和岗位。要支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攻读在职教育硕士。要逐步在全国推广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支持各地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招生、免费培养的办法,为农村培养骨干教师。
有人认为,大学毕业后当中小学教师,尤其到农村当教师,是大材小用,没有前途。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同样能够出人才、出大家、出大师。我国近现代许多杰出人物都是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文学家鲁迅、科学家钱伟长、历史学家翦伯赞、艺术家丰子恺,等等,都当过中小学教师。中小学老师天天面对的是最渴望求知的眼神和最纯洁的心灵,往往最能体会学生对教育的真实需求,最有条件思考教育的实际问题,最能体会教育的本质,从而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叶圣陶先生当过很长时间的小学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使他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钱穆先生成为一代国学大师,与他10年小学加8年中学教师经历有直接关系。他曾这样怀念他的中小学老师生涯:“我个人的经验倒觉得在教小学时最快乐,教中学时又比教大学时快乐。”中小学教师另外一个独特优势,就是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广泛接触民众,深入了解民情、国情,有利于激发老师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老舍的第一部长篇文学《老张的哲学》就取材于他当小学校长时的经历。徐向前元帅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说:“‘五四’运动以后,在先进思想影响下,我心里也逐步萌发起改造黑暗社会的念头。当上教师我就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从小就理解这一点,长成有用的人才,担负救国救民的重任。”
我曾多次倡导大学毕业生教小学,教授给中学生上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时期,老师往往就是他们做人的榜样。如果老师人格高尚、眼界开阔、知识渊博、志向远大、思想活跃,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民国时期一所著名高级中学,曾培养出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许多优秀学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拥有像黎锦熙、周世钊、杨昌济、徐特立这样一批老师。他们中有的是大学教授、学者,有的是诗人、文学家,堪称大师。南开学校之所以人才辈出,师资力量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张伯苓先生当年就提倡硕士生、博士生乃至留学生教中学。前些年,霍懋征老师给我写信,提出让大学毕业生教小学,而且要蔚成风气。
同学们要树立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志向,首先要有一种精神和信念。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纵观历史,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那些真正开启人类心智的人们,当时大都默默无闻。他们淡泊名利,生活清贫,被人误解,受到忽视,靠着理想和信念,靠着对事业的热爱支撑他们坚忍不拔地奋斗下去,用自己的心血点燃智慧的火把,照亮人间,传承着人类文明的火种。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英名和事业将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上。大学毕业生立志做中小学教师,就要有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
今天,在来这里的路上,我还在想,同学们经过四年学习,很快就要奔赴基层教师岗位,到比较艰苦的环境去工作,你们是否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我觉得,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吃苦是一种磨练,是一种财富,到艰苦环境中锻炼是年轻人成才的必修课。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说的就是,但凡能成就大事的人,都吃过大苦,都经受过各种磨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环境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勇气和信心。成功没有捷径,艰辛成就事业。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就拿你们的校友次旺俊美为例,他是1970年从教育系毕业的一位藏族学生,自愿要求返回条件十分艰苦的家乡工作,经过多年的基层磨练,后来成为西藏大学校长和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为西藏科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你们的另一位校友窦伯菊,1951年从生物系毕业后,自愿到内蒙古乌兰浩特当一名普通教师,先是教初中,后来到高中和大学任教,由于工作出色,1983年被任命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条件差的地区更需要人才,艰苦的环境更能锤炼人的意志品质。从人的一生看,年轻的时候吃些苦、受些累,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进步。希望大家不要怕吃苦受累,不要怕经受挫折,要敢于经风雨、见世面,敢于到基层、到落后地区、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成长。
教师的工作岗位看似平凡,其实当一名教师并不容易,当一名合格的中小学老师更不容易。这里,我想对你们,同时也对全国广大的师范生提几点希望。
——要充满爱心。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霍懋征老师说过:“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希望你们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甘于奉献。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依靠的就是道贯古今的师者,依靠的就是化育天下的精神。你们选择了做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高尚,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应该像小河奉献给大海、阳光奉献给大地那样无私、那样无怨无悔、那样一往情深。希望你们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做好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甘做培育人才的泥土,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要刻苦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中小学教育是人生启蒙、知识准备、世界观萌芽的特殊阶段,学为人师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你们虽然从学校毕业了,但你们的社会实践才刚刚开始,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和教学质量。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
——要勇于创新。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钱学森先生曾回忆说,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就是在师大附中。六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他的影响很深。当时数学老师傅仲孙特别提倡创新,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如果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有创新,就给100分,还要另加奖励。杰出教师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在平凡的教学点滴之中,探索教育的真谛,追求事业的卓越。希望你们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氛围,使美好的教育理想变为现实。
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学业,就要走向新的工作岗位,这是大家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们在踏上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选择当中小学教师这个关键职业,是有勇气的,也是有远见的。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志存高远,刻苦自励,执着坚守,就一定能够把三尺讲坛变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第五篇:3-5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
福建 周锦辉
【热点聚焦】
材料一:2014年7月1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宣布,启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2014年12月2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材料二:2014年7月3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部署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为农民工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材料三: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材料四:2014年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力争超额完成2014年目标任务。
材料五: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知识链接】 八年级(下)教材
1.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2.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增强权利意识,善于用合法的手段合理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崇尚公平,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3.社会公平需要正义的社会制度来支撑,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正义的制度为人们公平合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正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九年级教材
1.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4.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考命题预测】 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近几年中考关注的热点之一。本专题涉及教材的知识点主要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2015年中考命题者可能会结合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民生的重要讲话、党和国家有关民生的一些重要举措,以文字、漫画、图表等为背景材料,通过选择、简答、分析说明、实践探究等不同题型,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
【设问角度提示】
1.启动全民参保、做好新形势下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棚户区的原因是有哪些? 答: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③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⑤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中国梦;等等。
2.启动全民参保、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棚户区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①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实现福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②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④有利于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等等。
3.你的身边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答: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某些地方上学难;②就业难,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③看病难、看病贵;④房价高、买房难;⑤社会治安差;等等。
4.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
答:①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②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④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⑤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⑥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等等。
5.民生问题反映我国社会的什么国情和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什么?
答:①国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党和政府应该怎样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答:①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④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⑤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⑥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等。
7.青少年怎样为民生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
答:①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将理想的实现与艰苦奋斗相结合;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③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维护正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④积极宣传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政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热点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下列体现我国政府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的举措有()①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②2014年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 ③2014年8月26日,财政部、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 ④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014年7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这()
①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③说明我国要把医改作为第一要务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4年8月16日,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上说,到2017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将覆盖全体城镇就业人员和适龄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9亿以上,即每年新增2000万人以上。实行基本养老保险有利于()
①保障和改善民生 ②实现同步富裕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截至2014年6月底,中央财政已下达2014年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共2198.20亿元。其中,用于棚户区改造支出419.61亿元,同比增长148.1%。这()
①表明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工作宗旨 ②说明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 ③说明我国政府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住有所居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安定有序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右边漫画《有急有慢》 中机关和企业养老金并轨()A.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同步富裕 B.表明我国已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C.说明我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D.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6.2014年12月2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将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全覆盖。这()
①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②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现 ③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能彻底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努力实现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这()
①说明我国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②体现我国义务教育具有公益性 ③能完全消除入学难的现象 ④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和谐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8.2014年7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围绕推进简政放权,通过相关法律修正案草案和行政法规修改决定。他特别强调:“政府要让老百姓更有安全感。”
(1)“政府要让老百姓更有安全感”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哪些特征?(2)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国家实施了什么战略和策略?
(3)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促进和谐,人人有责。我们应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材料一: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材料二:右边漫画《瞄准》。
(1)我国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总依据是什么?
(2)此次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我国为什么要这样做?(3)有人认为,目前户籍藩篱正被打破,我国很快就能实现现代化。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4)要破除城乡壁垒,国家应怎样做?
10.材料一:2014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材料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1)【知识链接】“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根本原则的理解。
(2)【见仁见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
(3)【出谋划策】请你就如何“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向当地政府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热点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1.D 2.B 3.C 4.C 5.D 6.A 7.B
二、8.(1)公平正义、安定有序。(2)①战略: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西部大开发等;②基本国策: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3)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
9.(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2)①公平是人们生活有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社会稳定与发展需要公平。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是维护公平的必然要求。②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正义因制度而保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是维护正义的制度保证。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平等的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3)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理由:①正被打破的户籍藩篱,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些国情决定了我国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4)①根本途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具体途径:统筹推进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保障每一个进城安家落户的农民享受到均等化公共服务,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与当地市民享有相同的权利等。
10.(1)①共同富裕。②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等等。(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