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社保覆盖范围 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时间:2019-05-14 15:0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扩大社保覆盖范围 促进社会公平和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扩大社保覆盖范围 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第一篇:扩大社保覆盖范围 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作为透视城乡不和谐问题的窗口,在解决城乡不和谐问题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有效保障农民各项权益,缓和与解决越来越大的城乡差异,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里,只有从立法和执法的高度保障农民的权益,才能更有力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

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险,保障农民生活方面,应重点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筹资机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障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当然缴纳保费的多少取决于当地所建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程度的高低。在参保个人缴费的基础上,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而当地政府则应根据地方财政实力状况,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一定资金补贴。

第二,在按照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分担的基础上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后,应高度重视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否则将面临较大的长期资金支付压力。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基金管理和投资政策,探索基金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还应研究不同地区做实个人账户的办法,研究社会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投资管理政策,以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可持续发展。

第三,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的办法。各地政府除了通过缴费补贴、基金贴息、待遇调整补贴、老年人直补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外,还应破除城乡分割体制,创造条件探索实现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正视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化不和谐为和谐,是最终实现“和谐”的必由之路。促进社会保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国家、地方全面实现社会经济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改善人们的收入预期,提高人们的安全感,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减少经济波动对人们的影响,有利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完善社保档案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完善社保档案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访全国人大代表**市市委书记**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全与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对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作为一项倾注全力、常抓不懈的重要民生工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市已建起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体系,涵盖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用人单位从业人员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等城乡各类人群。在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中,**市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对参保人员负责的态度,将社保档案管理作为支撑社会保险制度健康运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狠抓社保档案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初步实现了社保档案资源信息化、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资源社会化,充分发挥了社保档案在服务民生、保障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辽宁省社保系统档案工作的一面旗臶。

一、社会保险体系建设须臾离不开社保档案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事业,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围绕完善社会保险

体系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已成为关乎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保护网”、“稳压器”。

社保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民生档案,是对参保单位和个人权益的真实记录,是确定参保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为参保人员“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目标的重要条件,也是反映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宝贵资料和重要的历史凭证。

做好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维护和保障广大参保人员社会保险权益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的具体措施。社保档案管理工作贯穿于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社会保险费征缴、社会保险数据统计、社会保险待遇核发等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的全过程,与社会保险各项业务经办紧密关联,相辅相成。近年来,**市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不仅建立了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在制度上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而且社会保险经办能力也大幅度提升,全面应用了“金保工程”系统,建立了“横向分权,纵向断层”的科学、规范的社会保险业务体系,社保基金安全运行得到有力保证。事实证明,加强社保档案管理是推进社保经办机构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过程,也是全面提升经办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从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角度看,实现社会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既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也需要不断打牢确保制度健康运行的各项

基础,而社保档案管理就是支撑社会保险制度健康运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目前,**市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已经进入统筹城乡、全面覆盖、综合配套、统一管理的新阶段,社会保险体系已基本覆盖全体城乡居民。截至2011年底,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次累加已达到307.7万。随着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启动实施,参保人员将大量增加。如果对参保对象的相关权益记录不及时、不准确或得不到妥善保管,势必影响参保者的权益和政府的形象,乃至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社保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既重要又迫切。

二、创新管理模式,推进社会保险档案标准化建设近年来,**市积极突破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传统模式,不断探索创新,大力加强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社保业务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

**市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传统资源型产业比例大,国有重工业企业数量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大量企业关闭破产、停产放假。尤其是在三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过程中,职工与企业中断劳动关系、中断社会保险缴费等情况大量出现;用人单位档案管理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许多企业尤其是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社保档案虫蛀、水淹等损毁和散失现象非常普遍,有的甚至散落在个人手中,随意处臵现象严重,造成职工身

份无法认定、社会保险关系无法接续、社会待遇难落实等诸多问题。

为维护社保档案的安全与完整,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保档案利用率,切实保障民生、民益,早在国家没有对社保档案工作实施规范管理前,**市就从社保业务资料的保管与数据清理开始对社保档案管理工作实施了积极探索,并把社保档案管理工作列入长远发展规划,将参保人员的业务档案作为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平台,对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和一次性安臵人员的档案实行了集中管理,从而拉开了社保档案“三化”建设的帷幕。

为切实做好社保档案集中管理工作,**市先后投入**万元,建成了**多平方米的标准化档案库房,解决了20多年来形成的各类社保纸质档案资料存放的场所问题,并实现了档案库、阅档室、办公室三分开,同时配备了高速扫描仪、高档平板扫描仪、新式装订机、防磁柜、除湿机等标准的档案管理设施,社保档案管理逐步迈进现代化。

社保档案集中管理后,承担起了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灵活就业人、一次性安臵人员档案和社会保险全部业务档案管理职能,现集中管理档案**万卷。在数量多、管理难度大、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摸索前行,不断推进社保档案管理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了确保档案从建立、管理到使用都有章可循,经过不断的完善充实,**市建立起了一整套社保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了档案从

建立、管理到使用的全过程。通过抓库房建设,做好文件材料收集、归类、整理、立卷工作,使业务档案整理和立卷从不规范到规范,业务档案内容由简单到丰富。

目前,**市社保档案管理已实现了手工检索向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转变,全部社保业务档案在纸质归档后均建立了完整的计算机管理数据库,并在归档前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影像化处理,在全省第一家实现了社保业务信息系统和社保档案管理系统的网络无缝对接,资源共享,并开始向县(区)延伸。**市还建立了拥有独立的、简便有效的社保档案归档编码方案和计算机档案索引系统,无需调取实体档案原件,即可通过计算机检索查阅扫描图片,实现打印复制等功能。

三、发挥社保档案价值功能,全面保障民生

社保档案是社会保险服务民生的重要方面,加强社保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参保人员提供服务。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市积累的社保档案不断增加,规模大、种类多、内容繁杂,涵盖了所有参保人员的自然信息及缴费、享受待遇等情况,数据量达上百亿条。**市社保档案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探索到规范,在利用工作中,对推动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维护广大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家连续七年为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待遇工作中,社保经办机构通过档案查阅,对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的退休人员以及退休时间进行了逐一的身份认定,大大提高了调待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确保了增资款及时准确地发

到退休人员手中。

2011年,**厂5000多名占地招工退休人员,因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少、待遇水平偏低而大规模上访。由于涉及人数众多,招工时间不一致,企业劳资人员更换等问题,该厂无法摸清占地农民基本情况。最后通过查阅社保档案,确定了这些人员的占地时间、人员、工龄等基本信息,企业据此给予了一定补偿,解决了困扰他们的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据粗略统计,最近三年,**市社保档案中心共接待查阅档案人员**万多人次,避免和解决了多次上访事件,通过历史资料查询,为**人补办了养老保险手册,社保档案利用率越来越高。去年一年,依靠社保档案共为**人解决了银行贷款、子女政审、房产过户、医疗保险异地安臵、财产公证及公、检、法案件调查等问题,为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促进社会公平论文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是关键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在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体制建设的同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不断在科技文化卫生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高的同时,我国人均GDP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部分亚洲中等国家。在社会矛盾方面,社会各阶层的矛盾经过长期的积累,尤其以社会公平问题为突出,亟待解决。本文意在客观评价我国民生以及社会公平问题现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民生问题 社会公平

一、我国的民生问题及社会公平问题现状

(一)我国的民生问题及现状

民生问题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如今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把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它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及动力。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首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解决好民生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指导意义。中国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不断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已实现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历史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民生问题还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矛盾。现在人民依然面临着就医难,买房难,行路难,学生面临就业难等等一系列问题。

在众多民生问题中,社会公平问题尤为突出。

(二)我国的社会公平问题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邓小平新的社会主义公平观,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公平兼顾得不够,社会公平的发展落后于生产力的速度,由此出现了大量的不公现象。

1.经济方面,社会分配方式的不公平。分配方式是否公平可以直接体现出一个社会是否公平。按照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理念,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从理论上说,按劳分配适合当今的中国国情,可以而且应该予以坚持。但在实践当中却出现了分配不公的现象。分配不公平直接表现为不同群体的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分化严重,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1)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各种不同性质企业之间的收入越拉越大,尤其是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像石油、电信、银行等的收入普遍高于普通企业。而在企业内部,管理者与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也完全背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2)整体上看,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不仅在绝对收入方面,如果考虑到社会保障如教育、医疗、养老等隐形收入方面,农民更是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3)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在拉大。

也因此,“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仍在持续,也就造成了今天所谓“东部像欧洲,西部像非洲”的尴尬境地。

2.政治方面,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权利占有不公平。随着分配方式的不公,中国出现了不同的阶层,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一方面表现为上面所论述的收入不公平,以此为基础产生了所谓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二者之间对立明显。强势群体一般收入高且位高权重,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利,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也决定了他们占据着较多的社会资源,以此为基础又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收入和权力。与之相对,位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数量却在逐年增加。他们在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中的地位每况愈下。更加不公平的是,社会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可行的诉求途径,于是大众对他们的了解也越来越少。由此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许多的弱势群体已经被社会边缘化。目前经济、政治方面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1)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建设社会公平方面缺少必要的经验。尽管我们对“平均主义”进行了拨乱反正,但又碰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

(2)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公平不容乐观。在以资本为主导的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尤其是发达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国家、地区权利的争斗导致了国家之间的权利也越来越不平等,很多国家已经没有了国际话语权。在此形势下,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难免受到影响;

(3)缺乏行之有效的保障社会公平的相关机制。当今的政府以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以GDP为目标,让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同时相关的社会公平制度的建设却严重滞后,领导不重视社会平均建设。当社会出现严重不公平的时候,由于相关法规政策不够健全,根本无从下手解决。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公平观出现了问题。要想彻底解决目前的社会不公,必须在原有公平观的基础上根据新的现实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公平观。

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公平社会

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之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又强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考的新突破。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针对上述的不公现象,国家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分配方式的不公是其根源所在。因此,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分配原则;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必须是公平,反过来和谐也是公平的表现形式。如果能够实现人与人、阶层与阶层、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和谐相处,即使社会公平程度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因此,“和谐”是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最新理论创新,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最新理论总结。要想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必须要做到要做到以下三点:

1.形成科学的分配政策。社会分配方式是直接调节社会公平的杠杆。目前的分配方式不公平,调整目前的分配政策,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势在必行。首先,要维护初次分配中的公平正义: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依法打击过高收入,依法调高过低收入,保障各个城市的最低收入标准的实行情况;对于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状况,尤其是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进行严格的监管和审计,并进行舆论监督。其次,重点在于以国家为主导的二次分配:要切实落实“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分配原则,保障分配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保护弱势群体的经济和政治权利,拉近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政治距离,以有效保证社会公平。2.正确处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关系。此原则对中国近30年来的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贡献良多。以前将“公平”摆在后边,只是作为一种附庸的“兼顾”,因此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到了今天,我们的生产力当然也要继续发展,但应该把“公平”放到突出的位置。要注重效率,同时更加注重公平。甚至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可以把公平放到前面,为了公平可惜牺牲某些效率,以解决目前越来越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孔子两千年前的那句“不患寡而患不均”至今仍不失其大智慧。

3.提高公共管理机关的廉洁程度,建设廉洁政府。从上述两点可以看出,建设社会公平的主导是政府。因此,政府的行政水平成为社会公平与否的关键所在。目前,民众对政府的最大要求就是要公平、廉洁。党政干部必须奉公守法,清明廉洁,不以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才能真正做到公平。试问,如果政府都不公平,何来社会公平?

三、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公平观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其始终受制于特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分配方式是一个社会是否公平的直接体现。目前我们正在全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社会公平的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另一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发展状况,在原有的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基础上,打造新的社会主义公平观。在新公平观的指导下,以社会的首次分配为突破口,同时加大对国民二次分配的调整,以更快地实现社会公平,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安巧珍。国内社会公平现况及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3】刘桂兰。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社会公平[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3)。【4】张立刚。马克思社会公平观三论及其当代意义[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6)。

【5】http://baike.baidu.com/view/919903.htm

第四篇:修补新资本协议漏洞 扩大资本覆盖风险范围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改革

(一):

修补新资本协议漏洞 扩大资本覆盖风险范围

【编者按】金融危机是推动金融监管制度变革的重要动力。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现行金融监管制度的有效性提出了重大挑战。自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构建金融监管框架。资本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改革现行资本监管制度是强化金融监管的焦点之一。2009年9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发表《改进金融监管报告》,提出了改革金融监管的一揽子方案,其中强化资本监管制度是重中之重。9月下旬,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匹兹堡金融峰会要求巴塞尔委员会2010年底前完成资本监管制度的改革,并于2012年开始全面执行新的资本监管制度。根据国际上已经达成的共识,资本监管制度改革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史无前例,将对银行体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便于国内银行业及时、准确地把握银行资本监管国际规则的重大变化,本刊自本期起开设“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改革”讲座,连续发表中国银监会课题组撰写的系列研究报告,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资本监管制度变革的背景、原理、内容和意义。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大型银行的监管套利愈演愈烈,导致1988年资本协议有效性明显下降,这在本轮危机中暴露无遗。这场金融危机同时暴露出刚刚开始实施的新资本协议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提升资本监管的风险捕捉能力,吸取本轮金融危机的教训,巴塞尔委员会对新资本协议进行了调整,并于2009年7月发布了新资本协议的修订稿,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匹兹堡峰会要求成员国自2011年开始实施修订后的新资本协议。

金融危机凸显了审慎资本监管的重要性

与历史上任何一次大危机相同,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而试图寻找出唯一罪魁祸首的做法是错误的。从微观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随着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超常发展,风险转移幻觉诱使金融机构放松授信标准,导致基础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明显上升。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和复杂金融产品的涌现,欧美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管层无法有效监督集团内不同机构以及各类表外实体的风险,导致并表风险管理能力严重弱化,并且已有的风险计量工具不能有效捕捉和识别创新业务潜在的风险。三是过度依赖外部评级机构进行投资决策,金融机构没有履行尽职调查的职责,并且评级机构缺乏对结构化产品的评级能力。四是“发起—分销”经营模式下信息不对称加剧、市场参与者激励扭曲进一步强化,为追求短期收益而置长期风险于不顾,风险和收益的期限结构严重不对称。

虽然审慎监管制度不可能彻底根除金融危机的痼疾,但可以通过事前的成本约束机制和事后的风险补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的行为,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和危机的破坏程度。审慎资本监管制度的缺位既是本次危机形成的制度背景,也是危机放大和扩散的重要机制原因。由于1988年资本协议过于简单,商业银行监管套利的动机推动了次贷危机的孕育、演化、爆发乃至蔓延。一是由于1988年资本协议对资产证券化没有专门的资本要求,促使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手段将资产从表内转移到表外,规避资本约束。这是资产证券化市场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虽然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监管当局尝试将资产证券化纳入了资本监管框架,但针对资产证券化的资本监管规则过于简单,没有反映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的复杂性、风险的隐蔽性,商业银行依然存在通过资产证券化实施资本套利的机会,一些银行通过设立表外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唯一目的就是逃避资本监管。二是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过于狭窄。1988年资本协议只要求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计提资本,对商业银行面临的其他风险,如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集中度风险等没有明确的资本要求,导致实际提取的资本不能有效覆盖风险,当实际损失超过资本时,商业银行被迫变卖资产或收缩信贷,扩大了危机的影响。三是资本监管与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脱节,不能为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提供必须的激励。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资本所体现的财务实力;二是风险管理能力,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方法。财务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相互补充,缺一不可。1988年资本协议框架下,风险评估技术过于简单,监管资本要求与商业银行风险以及风险管理能力脱节,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导致商业银行过度承担风险,这是部分银行持有大量次贷相关风险暴露的制度性原因之一。

与1988年资本协议相比,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的设计更为全面和科学,来自于监管当局的资本要求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一是引入了先进风险区分和评估工具,推动商业银行提高识别和计量风险的能力,并提前采取必要措施缓释风险或建立充足的经济资源以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二是对商业银行内部资本评估程序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将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扩大到银行所面临的所有实质性风险,风险成本显性化,促进商业银行审慎经营;三是对资产证券化及表外实体提出了资本要求,资本监管方法的改进为商业银行将风险暴露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中与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移到表外提供了中性的激励。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下,资产证券化主要用于改善资产负债表的弹性,而不再是为了资本套利。

这场危机表明,经营模式的转变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监管制度必须适应这种转变,作出调整,从结果向过程延伸、由被动反映风险向主动预警风险转变、由静态向动态扩展,才能确保有效性。新资本协议赋予了资本充足率更加丰富的风险管理内涵,为审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提供了更加宽泛的视角,督促商业银行稳健地、前瞻地识别和计量所面临的风险,事前建立起充足资本,有助于校正1988年资本协议导致的逆向激励,增强单个银行及银行体系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因此,虽然这场金融危机暴露出新资本协议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但其总体有效性仍得到国际监管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的广泛认可,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修订新资本协议是构建更具前瞻性的审慎资本监管制度的现实选择。

金融危机暴露出新资本协议的薄弱环节

这场危机显现出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一些新型风险和随着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换而来的新脆弱性,这些问题在新资本协议制定过程中尚没有反映出来,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系统性风险。虽然新资本协议建立了独立于普通信用风险暴露的资产证券化资产监管框架,但未充分反映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潜在风险。一是基于资产证券化头寸进一步拆分、打包形成的“再证券化风险暴露”与原始基础资产的距离更远、风险特征更加模糊、传染性更强,系统性风险明显高于普通资产证券化头寸;二是外部评级不能准确反映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过度依赖外部评级使得金融机构遭受巨额损失,基于外部评级确定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资本要求过于乐观;三是商业银行对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表外实体提供的短期流动性便利被迫长期化,放大了银行的风险。

基于风险价值(VaR)计提的资本不能覆盖交易业务风险。通常认为,交易账户中的金融工具具有充足的流动性,通过交易价格的变化市场可以自动出清。危机表明,市场流动性充足的假设在一些条件下是不成立的,危机期间交易账户中许多结构化信用产品的流动性严重萎缩,市场价值失灵,迫使银行长期持有这些风险暴露。因此,基于10天持有期、99%单尾置信区间的稳健性标准计算的VaR值无法充分反映金融市场处于压力条件下的市场风险,并忽略了交易账户不同头寸的流动性差异,无法计量较长时期内金融工具单日大幅损失和累积的价格变化。

资本监管框架未能充分反映商业银行集团层面风险治理的缺陷。危机暴露出部分复杂大型银行在并表层面风险治理的缺陷,如表外实体承担的风险没有充分反映、不同业务条线之间不能共享风险暴露和交易策略的信息,信息系统不能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意义的、多层次的加总,从而董事会和高管层不能及时获取相关风险信息并实施有效监督,控制风险的累积。新资本协议第二支柱主要强调经济资本的配置,对各类表外实体承担的风险、业务条线风险暴露之间的相关性考虑不够。

低估了极端尾部事件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假设所有负面冲击不会同时发生,但危机时期多个金融市场同时出现混乱,原本相互独立的风险暴露于相同的共同风险因子,相关性显著增强,特别是当表外实体承担的风险被迫转回表内后,商业银行的集中度风险显著上升。新资本协议第二支柱仅关注信用组合中单一客户或集团集中度、行业集中度、地域集中度以及由抵押品导致的间接集中等层面的信用风险集中度,没有考虑尾部事件发生条件下不同性质风险相关性骤然上升的情况。

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金融工具的透明度不高。新资本协议第三支柱建立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信息披露框架,要求银行披露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范围、风险暴露和风险评估程序等,审慎估计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等重要信息,但对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和结构化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缺乏特殊安排。相关信息的不透明导致投资者和交易对手压缩投资,并放大了去杠杆化过程,导致危机的进一步扩散。金融危机中,欧洲银行实际持有的与次贷相关的风险暴露明显少于美国的银行,但也同样遭受重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欧洲透明度监管标准比美国宽松,欧洲银行信息披露的范围和深度都低于美国,市场参与者无法准确把握风险暴露的规模,导致市场信心丧失。

巴塞尔委员会强化新资本协议框架的建议

在一定程度上,本轮全球金融危机是对新资本协议的“压力测试”,为新资本协议的改进提供了实践基础。2009年7月13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新资本协议的修改建议》、《市场风险资本计提修改建议》、《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计提指引》,针对本次危机暴露出的漏洞进行修复,增强新资本协议的风险捕捉能力。

提高资产证券化交易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一是区分了资产证券化暴露和再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并大幅度提高了“再证券化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二是对使用外部评级确定资产证券化监管资本要求规定了额外限制条件:排除银行自身提供增信安排(回购、保证、流动性支持)导致的信用评级提高带来的资本优惠;银行必须进行“尽职调查”,银行应持续、及时地掌握基础资产池风险信息、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和风险特征,若银行达不到这些标准,应从资本中扣除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三是提高了资产证券化涉及的流动性便利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并取消对市场整体出现动荡时的流动性便利的资本优惠。

大幅度提高内部模型法下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和定性标准。修改后的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包括两部分:一是正常计算的VaR;二是使用经过前期显著压力时期历史数据校准后的数据计算得到压力状态下的VaR。新增风险资本要求,若银行使用VaR计提特定市场风险资本,必须对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计提资本(Incremental Risk Capital,IRC)。IRC计量采用了与新资本协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相当的稳健性标准,代表了1年持有期、99.9%置信区间下对非证券化信用产品违约风险和迁移风险的估计,并同时考虑了个别头寸和组合头寸的流动性计划期。巴塞尔委员会交易账户工作组对10个国家43家大型银行的定量测算结果表明,考虑压力状态下VaR和IRC后,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将增加237%,商业银行总资本要求将上升11.5%。修改建议还明确将计算VaR所需的市场数据更新频率由季度缩短为月度,及时反映市场变化;将用于定价的风险因子纳入风险价值模型的风险要素,增强风险捕获能力。上述修改的政策含义是,通过大幅度提高监管成本,确保银行只有在充分理解交易业务的风险特征并具备充足资本的条件下,审慎参与复杂金融产品交易,从监管制度上弱化不具备能力银行盲目进行“业务创新”的动机。

发布第二支柱补充指引(Supplemental Pillar II Guidance),细化了风险管理和监管标准,对本轮危机暴露出的风险管理重大缺陷进行弥补,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建立全行范围的风险治理框架(firm-wide risk governance)。一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积极监督。董事会和高管层必须具备主要业务条线的充分知识,建立参与风险管理的机制化安排,并基于跨周期的长期表现设计激励机制,才能确保风险可控。二是适当的风险政策、流程、限额和控制。三是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报告体系。补充指引要求信息系统具备风险识别、汇总和实施功能。四是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避免利益冲突,保证决策信息的正确性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充分评估表外风险暴露和资产证券化活动的风险。一是扩大了风险集中度的范围。将交易性业务、表外合同和非合同义务、执行和交易过程中的交易对手风险都纳入集中度风险的范围,识别集团范围内各种层面的风险集中度,如按法律实体、资产类别、风险领域和区域集中度等。二是明确资产证券化风险的评估和管理的监管要求,包括单一风险暴露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基础资产的潜在违约和损失,并跟踪交易层面、单个业务条线和跨业务条线的资产证券化风险。三是突出了对声誉风险和隐形支持的关注,特别是对表外实体的非合同性承诺形成的隐形支持带来的声誉风险;要求银行从源头上关注声誉风险,充分识别银行进入新市场、新产品和新业务领域带来的声誉风险。此外,补充指引还对银行使用金融工具估值、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薪酬机制等提出了审慎性要求。

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相关的信息披露要求。针对危机中暴露出复杂产品透明度不足的问题,强化了资产证券化以及交易账户的信息披露。商业银行应披露交易账户中的资产证券化风险、发起表外实体的情况、资产支持性商业票据的流动性便利、再证券化风险暴露、与证券化风险暴露相关的估值政策和假设要求、与资产证券化有关的进行中风险(pipeline risk)和库存风险(warehousing risk),以及银行满足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计量监管标准的情况等。

除上述修订外,巴塞尔委员会正在开展两方面研究工作。一是全面审查评估商业银行交易业务的风险,包括: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划分标准、风险价值模型估计结果以及标准法计提的资本与危机期间交易业务损失的比较、适用于风险价值模型的交易工具的范围、各类风险价值模型运用的限制条件等,巴塞尔委员会将根据审查评估结果于2011年中建立新的交易业务资本监管标准。二是提高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counterparty credit risk,CCR)的资本要求,目前已就金融机构之间的相关性、审慎计量有效预期正暴露(Effective EPE)的监管要求、抵押品的变现期限和折扣、内部模型的返回检验等提出了建议,并配合全球支付清算委员会、证监会国际组织等起草中央交易对手的合格标准,鼓励场外交易衍生交易通过场内交易,降低双边结算的风险。

资本监管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外部约束条件之一,本轮危机进一步凸现了审慎资本监管制度的重要性,推动了新资本协议的完善,目的是有效捕捉本次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各类新风险,弥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缺陷和提升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从而增强银行体系应对外部负面冲击的能力。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新资本协议制度层面的改进仅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第一步,审慎资本监管制度的有效性还依赖于制度的可靠实施。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不同国家不同银行的表现差异巨大,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全面地、可靠地实施新资本协议在实践中面临很大挑战。■

(未完待续)

第五篇:新形势下扩大社保覆盖面的思考

完善社会保险扩面机制的思考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是社会保险大数法则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基金支付能力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正逐步向实体经济漫延,我县的工业经济增长也逐渐趋缓,我县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严峻,并直接波及到企业社会保险的扩面和五费合征工作。2009年社会保险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建立、完善社保扩面机制值得深入探讨和实践。

一、我县社会保险基本情况

我县社会保险工作自1988年起步以来,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养老保险为龙头,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整体推进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完善、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捆绑缴费、五费合征、扩面考核、全方位宣传发动等手段,社保扩面取得积极成效。

到2008年12月底,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0562人,其中参保企业1008家,参保人数16264人。2008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3122万元,其中征缴收入10410万元、省级调节金1100万元、县财政补助1132万元、其他收入480万元;2008年底退休人员6420人,基金支出10276万元,当年基金收支结余2846万元;基金累计结余11320万元,基金支付能力13.2个月。到2008年12月底,工伤保险参保企业1129家、人数43270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1263家、人数37527人,生育保险参保企业1009家、人数15983人,失业保险参保企业1107家、人数23505人。

二、扩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职工覆盖率不高。统计到2009年3月底,参加养老保险职工100人以上的企业31家,仅占企业数的3.1%;参保职工50人以上的企业63家,占企业数的6.2%;参保职工10人以下的企业680家,占企业数的67.5%。全县企业参保人数16264人,约占职工总数的40%。部分职工因企业不给缴纳,只好以自由职业者身份自行参保,还有大量 1

职工游离在社会保险大门之外。

2、“三减一增”影响基金支付能力。到2008年底,我县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13.2个月,远落后于全省平均32个月的水平。今年以来的“三减一增”将导致支付能力直接下降2.7个月。三减即:2009年3月份集中减征一个月的五项社会保险费;2月份起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18%下调到16%;4月份起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从20%下调到18%。三减措施使社保基金减收1760万元,其中养老保险基金减收1440万元。一增即:2009年是国务院连续三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第二年,增长幅度为10%。据测算,全年需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约1000万元。我县与省政府签订2009年养老保险支付能力责任目标是15.29个月,因此必须要有新的基金增收点。

3、多重因素导致企业参保氛围淡化。一方面,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经营困难,参保意愿必然下降。据统计,2009年1-3月份,五费合征人数比上年末减少131人,工伤保险人数比上年末减少295人。另一方面,政策性减收的实施,易使人产生误解,认为社保扩面不再强调,可以放一放、缓一缓。目前企业处于最困难时期,保企业与抓扩面存在矛盾,客观上讲企业生存是社会保险持续发展的基础,保企业有利于长远的扩面,因此具体工作中必须在当前与长远之间做出选择,有的钢性手段难以实施。

三、对策建议

1、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扩面合力

一是全员推进,充分发挥地税部门社会保险费征缴主体作用,真正实行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征缴,并且年底实行汇算清缴,均衡用人企业社会保险负担,减轻财政负担。将工商执照、税务登记与社会保险登记、参保情况进行对比,找出漏保单位,限期参保。二是领域推进。针对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各自用工情况及其他多种用工形式,逐领域调查、解剖、分析,制定针对性政策,实现系统全员纳入。如将建筑业、服务业纳入工伤保险等险种范围,以体现社会保险的公平性。三是

区域推进。利用乡镇、街道、园区和社区力量,摸清区域内某一时点的企业情况、企业用工形式和用工数量情况,由小及大,进而推进和实现全覆盖。继续实行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考核办法,分解扩面指标到重点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和有关部门,并建立指标完成进度月通报制度,目标完成情况作为综合目标考核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劳动保障部门与企业之间沟通联系,继续实行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联络员制度。

2、运用约束机制,确保应收尽收

一是以法约束。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全面加强稽核工作,这是社会保险机构的重要职能。针对参保不缴费、瞒报工资总额逃缴费、低报工资基数少缴费等问题,以参保人数、缴费人数和缴费基数为重点加大稽核力度,劳动监察部门要将此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来抓。要清理追缴企业拖欠的社会保险费,对生产经营正常,能正常发放工资的欠费企业,要逐户追缴欠费;对有资金能力而拒不补缴的单位,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二是行政约束。在各类涉企评优、评先、办理财政补助、税收优惠时,将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必须提供的前置要件,予以监控。再如工商部门在办理企业工商执照年检时,审验其社会保险情况;地税票证部门,在企业申领票据时,审验其《社会保险登记证》等。三是业务约束。对于欠费企业和个人,严格执行待遇支付规定;对于中断缴费补缴的,补缴基数要按动态的高标准。针对企业形态的多变性、就业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及业务量不断增加的实际,要研究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经办体制。

3、建立监督机制,形成参保氛围

一是新闻舆论的监督。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加强社会保险政策宣传,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社会保险责任意识和广大劳动者的自我保障知识和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闻曝光、批评、社会信用度评价等手段,监督和督促企业参保。二是工会组织的监督。工会组织要发挥维权职能,通过集体合同监督参保,通过评选先进单位、劳动模范等手段,督促经营者履行法律规定的社会义务。三是职工个人的监督。职工个人的监督在现阶段的力量比较中还处于弱势,但却是必不可少的。职工自己不想、不去维护自己的切身社会利益,任何部门和组织的控制都要打折扣。同时,要通过社会保障监察和社会保险稽核部门等途径,维护自己利益。

4、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切实提升经办能力,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一是要加强基础工作,对所有参保基础资料进行整理、比对和规范。要完善加强基金支出环节的内控制度,切实抓好监管,确保基金安全。二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如推出五费合一信息系统、企业缴费工资电子申报、社保缴费信息网上查询系统等,使参保单位和群众得到更为便捷、高效、阳光的服务。三是要加强队伍建设,业务经办人员要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调研能力和执行能力,身处各类矛盾多发的历史阶段,要成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维护稳定的能手;面对各种政策性、制度性的冲突,要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当好完善政策的参谋;在社保扩面工作要发挥基础作用,要摸清底数,并善于借助外力。

下载扩大社保覆盖范围 促进社会公平和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扩大社保覆盖范围 促进社会公平和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特约撰稿人 泉州外国语中学 余慧华 【热点聚焦】 1.201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

    服务社会促进和谐

    服务社会促进和谐 红花岗区忠庄镇志愿者 招募卡1、扶贫帮困志愿者:面向辖区贫困党员、群众开展志愿服务。 2、三关工程志愿者:面向辖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开展志愿......

    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 舒绍福 2012-7-24 16:06:55 来源:2012-3-27 爱思想网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合理的、公正的、流畅的社会流动能够化解阶层矛盾,......

    关于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范文)

    关于转发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有关问 题的通知》的通知 济劳社险字[2000]28号各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直各有关部门,各私营企业: 现将山东......

    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摘要: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良性......

    3-5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福建 周锦辉 【热点聚焦】 材料一:2014年7月1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宣布,启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2014......

    “扩张社保覆盖范围的工作打算”政府工作计划(精选)

    一、指导思想实现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有劳动收入、经济收入人员应保尽保、提高保障能力为目标,统一政策,突出重点,合力攻坚,加快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为构建和谐宽城提供有力保......

    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立新功 ——在宿迁市妇联三届五次执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侯 春 荣 (2011年1月25日) 各位执委,同志们: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