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民办教育,促进社会和谐
北京申论考前押题
(九)发展民办教育,促进社会和谐http:// 2006-12-13 来源:中公网 点击:4792
问题:
1.法律制度不配套,政策扶持未落实
2.办学思想不明确、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对民办教育缺乏认同感
3.办学条件差,非法办学现象严重
4.教师权益得不到保障
5.管理不规范,学校间恶性竞争收费较乱
6.资金不足,部分民办学校存在着的风险
原因:
1.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争夺办学审批权、管理权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育行政部门内部机构职能条块分割严重,相互间缺乏共识和合力,政府相关部门缺乏沟通和协调,而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软弱。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对非法办学和恶性竞争的处置缺乏有力的措施和明显的效果。
2.民办教育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扶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措施还不够有力,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总的看来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却远远不够。
3.很多民办高校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对市场研究不够,在学校发展定位和特色创建上,缺乏明确的思路。一些部门简单认为大多数民办学校以营利为目的,投资办学是一种商业行为,从而对解决民办学校的困难和问题消极怠慢,挫伤了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积极性。
4.民办高校没有办出办学特色和质量优势,创建名牌民办高校的意识薄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发布假广告,搞虚假承诺,搞恶性竞争等等,这些现象影响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5.缺乏教师聘任、教育教学、督导评估、固定资产和财务运作、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相当部分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教师的户口、人事档案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龄确认、流动等缺乏统一明确的政策规定,教师的待遇同公办学校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
6.一些兴办者不懂教育规律,办学思想不端正,存在短期行为,急功近利,不舍得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注重提高办学质量,有片面追求营利的倾向,企图以最小的投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执行教育的政策法规的意识淡薄。
7.我国民办教育的经费是靠民办学校自己筹措的,国家并无经费上的支持,其主要来源学费,接受的赞助或捐赠,学校经营利润等。则于社会对所谓“贵族学校”比较敏感,政府对民办学校的学费进行控制,同时,法律又规定,个人投资民办教育不能索取回报,而且在学校存续期间属于学校资产,个人不得转移,而在目前经济条件下,接受大规模无偿捐助的可能性又很小,因而民办学校普遍感到经费紧张,只能维持教师工资及教育教学日常开支,自我发展的能力差,无法顾及建校及改善办学条件。
对策:
1.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要落实好《民办教育促进法》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强政策宣传,使民办教育逐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理解和认同,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上的支持。各地应对民办教育在用地、税收、投资回报、教师调动、户口迁移、住房、职称评定、学生就业、学校收费等诸多方面给民办学校以更多的优惠,充分调动更为广大的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到民办教育产业上来,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作贡献。具体如下:政策方面:在征用土地方面,对有些适合做学校的破产企业闲置厂房或闲置校园,在所
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优惠提供给民办教育使用。
资金方面: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奖励办学成效显著的民办教育,实行“花小钱,引大钱”。
制定收费政策方面:物价部门在审批时充分考虑民办教育的实际效益,允许其根据自己的社会声誉、办学特点和办学条件,自行确定收费标准,报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招生政策方面:对公办、民办学校一视同仁,统一报名和录取,增强公办学校忧患意识,促进共同发展。
2.立足区域特点,确立各自目标面对区域性差异,发展民办教育中改革办学体制这一目标的达成,首先应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加以规划,不能搞“一刀切”。即是说,各地区应有不同的进度和不同的层次,在总体目标下,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确定自己的“切入口”,确立自身的发展策略。
3.建议国家对教育拨款、贷款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教育拨款应对公办和民办学校一视同仁,制定考核标准与条件,对具备条件的民办学校给予同样的拨款额度,以鼓励民办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在贷款制度上,民办学校应在抵押、担保、授信贷款额度等方面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民办学校的学生应与公办学校的学生一样,不应受到歧视性待遇。
4.民办教育自身应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同时要充分发挥民校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评估、监督功能。校际之间要加强联谊和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5.增设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力度。
首先,应该设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负责协调与民办教育有关的各部门,在教育行政内部,应设立一个与民办蓬勃发展势头相适应的社会力量办学司(处),进行归口管理,避免多方插手、政出多门的现象,同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强管理力量。
其次,应完善与民办教育有关和各项法律、法规建设,配合司法、财政、教育、审计等部门,加强对民办学校管理的监督、审计以及广告管理并形成定期检查的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学校依法进行处罚,将民办教育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6.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质量是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保证,作为市场经济条件诞生的民办教育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否则它就很难生存下去,民办学校的办学主体、校长、教师必须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必须明白升学率的高低不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和谐发展,而绝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
7.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订有关的法律、法规,民办学校的教师应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样的待遇,应该完善教师聘任制度,为民办教师提供晋职升级、评优、业务进修的机会,为专职教师提供住房、医疗、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解除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乐于,也敢于到民办学校担任教职。同时,还要改革社会人事制度,建立教师人才市场,健全公、民办学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鼓励教师合理流动,另外民办学校教师的聘任要符合法律程序,学校和教师应签订“劳动合同”和“岗位聘任合同”,使民办教师队伍建设法制化、规范化。
8.教育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民办教育也在为社会培养人才,对社会作出了贡献,那么国家就应该像对待公办教育一样,对民办教育给予适当的财政资助,尤其是对举办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政府至少应当按全国生均经费给予补助。在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还应当鼓励民办学校多方筹措教育经费。”通过多渠道融资,将所得资金投资于教育,用以建立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和学校环境,增加硬件设施,使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下
学习。
第二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2008-9-3邓肇彧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在几十年的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从而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近期,中央又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这是我们党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行动,也是一个全党性的指导文件,必须在党内广泛深入学习、贯彻和执行。今年开始的在党内开展先进性教育,党风廉政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同时,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精神动力。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加强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基础上面。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理论联系实际,重点解决思想、组织、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必须落实正确的政绩观,不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和不搞劳民伤财的事情。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从我做起,当好群众的表率,事事处处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在大是大非面
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全方位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确保党中央的政令畅通。
共产党员要敢于讲真话,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经得起在复杂环境斗争中出现的各种风浪的考验;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做到廉政勤政;要端正党风政风,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要坚决抵制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争当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模范。总而言之,最关键还是党员个人要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人格力量,做到自我约束,洁身自好。
二、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每个人的自身素质、能力、机遇以及其它多方面因素决定,各阶层、各类人员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人与自然界的对峙,又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是必须正视的新的社会问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构建和谐社会,从面上讲,有一个整体协调社会关系的问题。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都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也是讲,充满民主法治、廉政高效、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繁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社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总之,我们要端正党风政风,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平台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正视矛盾,有效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思想政治工作无疑是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实现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和谐目标创造条件。要做到“诚信友爱”,就需要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倘若人与人之间缺乏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势必会因缺乏了解而引起误解,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和不信任,甚至引发矛盾。特别是在干部和群众之间,如果缺乏沟通,交流不畅,就可能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在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诚信友爱氛围,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无疑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社会氛围中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拉近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就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实现“安定有序”的和谐目标奠定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在消除矛盾的问题上,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大有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通过对各利益主体耐心的说服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完全有可能帮助人们疏通思想、理顺情绪、增进理解、提高思想认识、克服认识偏差,从而有效地缓解利益矛盾,促使矛盾的最终解决。具体来说,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宣传说服等方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使人们学会从整体利益出发来思考问题,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达人们的利益要求表达渠道,既有利于人们充分表达自己正当的利益要求,又有利于人们相互理解,互让互谅,从而化解利益矛盾,共促和谐。
此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也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调节功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必须从疏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利益矛盾和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多下工夫,把新时期新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第一要注重疏通思想,理顺情绪。当今社会转型和社会改革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冲击,致使一部分人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如心理失落、失衡,心情焦虑等。这些思想情绪是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对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帮助人们疏通思想,调适心理,理顺情绪。一是要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努力做好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宣传解释工作,使人们在学习中自觉跟上形势的发展,提高思想认识;二是要注意人们的心理变化,有效提高人们的心理适应和自我调适能力;三是要以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文化教育人们,以科学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使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第二要注重增进理解,化解利益矛盾。处理和协调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利益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作。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人们的利益关系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可以说触及到了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人们往往以自身的利益得失来评价和判断事物的好坏,致使一些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人对改革存在认识偏差,不满、失落、嫉妒等心理随之产生。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耐心地向人民群众进行说服教育,让人们辩证地看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在肯定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学会从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自觉尊重和承认他人和其他群体的利益要求。同时,还要引导人们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任何物质利益的获得,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更离不开全体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努力奉献。因此,努力保持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既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三要加强感情沟通,协调人际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从而在人与人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引导人们互帮、互学、互补,建立起团结、平等、尊重、协作和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具体而言,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共同的价值观念,让团结、平等、尊重、协作和友爱深入人心;二要教育人们树立科学的发展目标。目标不明确,不科学,群体或组织内部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帮助人们确定科学的奋斗目标,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第四篇: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文章标题: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社会的理想目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和谐才有利于社会、从而也有利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从另一方面说,发展才会促进和谐、发展才会有真正的和谐。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提高有赖于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人
力资本的提高构成了社会和谐最可靠基础之一
新技术革命使现代社会的生产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取决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正式的知识被视为关键的个人资源和关键的经济资源。知识是今天唯一意义深远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即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没有消失,但是它们已经变成第二位的。”根据世界银行的报道,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人力资本已经构成了世界财富的64。凭借现代通讯技术,知识和资本快速流动从而引发了竞争的加剧,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必须在足够的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才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主动、得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本的提高构成了一个社会和谐的最可靠的基础。所谓社会不和谐是说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的利益集团的矛盾激化、出现了严重的冲突危及了社会的基本秩序,而矛盾冲突的根源最主要的是利益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解决利益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需要有分配制度的公平、分配机制的合理,但人力资本的提高则是这二者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首先,对个人而言,人力资本的提高使他有能力去竞争那些报酬较高的工作或职位并由此获得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会弱化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而产生的相对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并会更多地注重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积极发展自我的努力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其次,对社会而言,人力资本的提高会使社会的生产效率提高,有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为社会中的低收入群体、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可以和睦相处。人力资本的提高靠教育,所以在世界上教育被一些国家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越是发达国家对教育越重视。
提高低收入和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决定社会资源分配的主要是政治权力。国家控制着全部的社会资源,是唯一的利益主体,由国家计划、按照意识形态、通过各级行政机构履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职能,所以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多少、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的职业、单位、行政级别等,社会分化程度低,由利益分配引发的社会矛盾并不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资源分配机制逐渐地进行着根本性的改变,市场正在取代政治权力成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主要力量。市场经济使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元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的收入差距拉大,社会的分化加剧,社会的矛盾凸现。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化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益主体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如在城市中,低收入阶层主要是工人,导致他们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程度低。据2000年的一份全国性的调查显示,在岗职工的文化程度整体较低,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31年,大多数是初中、高中学历,明显低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后两者分别是13.86年和13.08年。与1992年的调查数据相比,大致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在岗职工初中、高中学历的人所占比例还略有上升,而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则略有下降。调查分析还表明,工人阶层在文化程度方面的同质性很明显。换句话说,在不同企业里,工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都是初中、高中学历者占绝对多数。这在全国如此,在大连也是如此。国家统计局大连市企业调查队在我市对150户企业的经营者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职工人的技能和受教育水平低成为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发展程度最大的因素。在被调查的150户企业中,认为在职工人的技能和教育程度因素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产生了较大甚至严重影响的占被调查企业的53。在职工人的技能和受教育水平低成为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重要的内在制约因素,从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技能和受教育水平低的在职工人在竞争中明显地处于劣势,潜在地具有失业和被淘汰的可能,事实上在已经失业的人口中,技能和受教育水平较低者是绝大多数,据我市城市失业人员保障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340名被访的失业者中,小学及以下7人,占2.1,初中194人占57.1,高中113人占31.2,而大专以上26人,只占7.6。这些人职业选择的面窄、再就业的机会小,要改变现有的处境比较困难。
改变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的情况,提高低收入和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是缩小收入差距、减小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推动大连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在理论上十分明确的问题,重要的在于要根据大连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使教育能够收到最大的社会效果。
目前,大连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其他行业一样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后我们有条件争
取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
第一,市委、市政府重视。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大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上审议并通过《中共大连市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的决议》,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大连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就使发展教育所需要的组织规划、力量发动、资源动员等有了保证。
第二,具有经济社会基础。近年来,大连市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攀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社会条件。
第三,全民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近年来,大连市一直在致力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通过这一活动,广大市民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大大提高,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使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要促进教育的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应特别注意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教育公平,为和谐社会构筑最坚实的基础。所谓教育公平最基本的是要使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就意味着教育资源要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倾斜。社会分层理论认为教育在社会分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分层结构的核心是基于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活动的范围和不同的社会机会、不同的社会资源。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具有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而较高的社会流动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其次,提高职业培训的效果,使受训者能够真正从中获益。社会中的贫困人口往往来自失业人员的家庭。帮助失业人员掌握或提高职业技术,使其能够再就业是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有关方面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效果却不够理想,目前全市职业技术、文化培训机构有1084个,结业人数45.3万人,在学人数50.6万人。全市乡镇职业技术学校96个,2004年培训25.8万人次。但据我市城市失业人员保障状况调查报告,在回答“参加职业培训后对今后就业能产生多大作用”一题中回答受过培训的135人中,认为作用很大的有29人,占21.5,认为作用一般的有66人,占48.8,认为无作用的有40人,占29.6。这说明职业培训的效果还不够理想。有关部门应该做好调查研究,科学地安排培训内容、合理地制定职业培训计划,使职业培训切实适应失业人员的需要,达到提高他们再就业的能力的实际效果。
最后,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所有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比如,政府的财力有限、教育资源不足,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所以,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办教育。教育是一种双向活动,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努力。对于积极办教育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给他们以物质和精神的鼓励,保护和提高他们办教育的积极性;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通过树立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学习有所成就的典型人物,激励他们献身教育、刻苦学习,在全社会营造起一个重视教育、重视学习的社会氛围。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和谐发展
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和谐发展
天下事“和为贵、谐为美”,和谐是发展之基,是利事之本,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和”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都是人们对成功最好的注解。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民康物阜”、“安居乐业”这样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如今高山镇就打造出了“以和谐推动发展,以发展促进和谐”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境界。
高山镇位于荥阳市西部,地处豫西山区和豫东平原的过度地带,境内多是丘陵山地、沟壑纵横,既无交通区位优势,又无矿产资源优势,天气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发展上可以说是既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但是提起高山镇,尤其是高山阀门,那却是远近闻名。
2005年,高山镇在郑州市综合实力排名在第33位; 2007年在郑州市综合实力已前进到第12位;2009年,高山镇继续名列前茅,居第18位。单从数据分析,高山镇的五年来的发展有进步也有倒退,但是要知道2003年高山镇在郑州市的综合实力排名却是第76位。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高山镇可以说是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曾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阀门之乡”、“河南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河南省阀门重点产业集群区”、“河南省先进文化乡镇”、“河南省文明镇”、“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河南省最佳宜居乡镇”、“中州名镇”、“郑州市生 态镇”和“国家卫生镇”等。2010年,全镇共完成生产总值29.6亿元,财政收入42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70元。与五年前相比,生产总值增长了107.8%,财政收入增长了10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4.9%。
但是,老百姓关心的不只是GDP和财政收入等这些数据,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改善了没有、保障到位了没有。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民意。五年来,高山镇就是顺应民心、立足民意,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抓经济上,为企业和客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抓发展上,始终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稳定是基,平安是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稳定,保障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这就要求在社会管理上必须要有所作为。在这方面,高山镇把加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解决好民计民生等问题相结合,从影响和谐稳定和民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
(一)化解社会矛盾,完善信访稳控协调机制,把矛盾解决 在萌芽状态。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因此,在社会矛盾凸显期,要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贯穿于社会管理之中,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目前,高山镇建立健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建立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群众信访接待站、社情民意互动平台、走访慰问制度、各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以及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结合起来,建成了集综治、信访、司法、社会法庭为一体的综治服务楼,组建了社会法庭,构建起“大信访、大调处、大综治、大稳定”的良好格局,实现了“小事不出村,一般问题不出镇,疑难问题不上交”的目标。高山镇从2004年至今连续7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连续7年没有发生过集体上访事件,连年被郑州市评为平安建设先进乡镇。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深入实施“平安高山”建设。
民安是民生的基础,没有民安就没有民生。高山镇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着力完善警民结合、打防控一体化、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机制,一旦发现警情,做到发现得早、防范得住、控制得好、处臵得快。同时,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对涉及危害群众安全的违法犯罪、扰乱治安、干扰民生等行为,努力构建打防管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
(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充分发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作用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建立完善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实施,至关重要。高山镇从2007年开始,成立了高山镇村级财务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对村级财务进行统一管理,规范了村级的收支审批程序。并且每月按照规定,把需要公示的账目拿到各村进行张贴公示,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在村级重大事项处理中,高山镇每个村都建立起了“家庭代表—联户代表—组委会—联户代表大会—监委会”的组织架构,在处理村重大事项中均能够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做到了干群之间“有争议、大家议,力争把事情解决好”,这样干群之间关系融洽,氛围和谐,维护了一方稳定。
(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改善民生,把基层基础工作打牢做实。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在于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所有工作必须以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体现在民生上,体现在办实事上。高山镇近年来围绕民生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镇区“五纵四横”街道总体框架建设和道路的绿化、亮化建设,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和村组通;二是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国家卫生镇,实施“合村并城”工程,对到镇区购房的群众给予每平方米40元到100元的购房补贴;三是保障群众生活,制定了老龄津贴制度,为全镇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20元到100元的老龄津贴,对全镇所有公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参合费补助50%;四是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新建镇中心幼儿园,率先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公办教育范畴;五是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一站式”的服务平台,集中办理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困难群体的帮扶和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先进的文化,弘扬传统的美德,不断提升群众“知美、爱美、求美”的良好夙愿。同时,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组建群众文艺表演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经济是轴,发展是力,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健康运行,创建和谐社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发展经济是一切工作得以开展的根本动力。没有雄厚的财力,谈什么发展都是空话,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民生投入需要资金,创建和谐社会也需要资金,如果说平安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那么经济发展则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高山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倡导群众艰苦创业,投资兴办起一批阀门产业,成为我市乡镇企业起步最早的乡镇之一。30多年来,该镇的阀门产业迅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阀门之乡。但是,没有任何发展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企业改制后,有很多阀门企业纷纷倒闭,而高山镇却顶住压力,没有让集体企业全部改制,很多村的集体企业在精细管理下红火发展,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此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原有的传统产业市场逐渐缩小,经济增长也步履维艰,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更加使经济雪上加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如何转变,如何调整,才能摆脱困境,走出泥淖。高山镇选择了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该镇提出了建设“三园三区”的规划,即“三个工业园区和三个集中居住区”,“三个园区”指高山阀门工业园区、庙沟碳素工业园区和竹川综合工业园区。“三个居住区”指“一个镇区和竹川、穆沟两个中心社区”,为发展经济找到了突破口。一是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修路、引水、架电,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入驻园区企业提供政策上支持,税收上优惠,服务上方便,使他们在发展上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强化园区填充能力,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本土成熟企业内外部联合扩大生产,引进资金做大做强,同时充分利用停产企业的场地、执照、环保手续引进外地资金进行规模建设启动生产。三是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与园区产业相近或相关的配套产业,抱团发展。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发展方式,高山镇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加,为发展民生事业创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作风为实,干事为先,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跨越发展,打造幸福高山
高山镇过去的发展有过成功,有过曲折,也有过教训,但是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必须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一群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领导班子,有一张思路明晰、目标明确的宏伟蓝图。正是这样的前提,高山镇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从幕后走到前排,从落后走到先进,从贫穷走到富裕,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市委书记舒庆同志到高山镇进行调研,最后说了一句话就是“为什么高山镇不是荥阳市乡镇中最富裕的乡镇,但是对民生的投入确是最多的”。这体现了什么,体现了高山镇党委政府以民 为本的和谐执政理念,为民方能安民、安民方能发展、发展方能为民。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新一届党委班子换届的一年。郑州市提出了“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核心增长极”的概念,荥阳市也提出了“打造郑州新组团,建设省会西花园”的战略目标,机遇摆在面前,抓住机遇就能乘势而上,把握方向就能顺势而为。
未来的发展,高山镇的蓝图已经绘就,按照“统筹镇村、合村并城,推进城镇化;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镇富民工程、合村并城安居工程、靓丽文化名片工程、社会保障慈善爱心工程”,坚持科学发展与创新转型相互促动,坚持协调发展与统筹兼顾互为依存,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着力推动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着力推动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打造幸福高山。这就要求全镇干群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务实作风,踏实肯干,一步步按照蓝图绘就的目标逐步实现。
(一)作风为实,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上,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实,要求领导干部,坚持人民利益第一,多想一想自己的职责和人民的期待,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立足本职岗位,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培养与群众的感情、增长工作才干,就能够以扎实的作风履行好自身职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二)干事为先,口号喊的再高,不干什么都没有。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一要充满激情,增强责任意识,积极进取、锲而不舍,凝心聚力干事业,尽心尽责谋发展。二要提高能力,主要是提高决策的能力、推进工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三要力戒不思进取、“做太平官”的思想,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干部要带头干事。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以身为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一方面要率先垂范,以实事做出示范,为群众做出榜样,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亲历亲为,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以实实在在的业绩立言立行立功。
高山镇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风清气正劲足的浓厚氛围。我们相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高山镇的发展必将在宏伟的蓝图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