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

时间:2019-05-13 08:1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

第一篇: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改革对策

【发布时间:2003-07-25】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共有27所设置了运动训练专业,以培养从事运动训练实践与科学研究的教练员和专项教师为业务培养目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主要竟技项目运动队的教练员绝大多数是由高水平运动队退役的运动员留任执教的;运动系毕业生中进人教练员工作岗位的不足毕业生总数的五分之一。现行学制和管理体制的限制,使在役运动员又很难有时间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分析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上明确社会发展对教练员人才培养的要求,探索教练员人寸培养模式,是所有体育院校运动系所面临的办学方向改革的重大问题。同时,体育院校运动系如何对在役运动员进行学历教育,使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是当前社会改革与发展带给体育院校运动系的新课题。本研究以社会改革和发展为背景,试图探讨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出体育院校运动系的改造设想,为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的改革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体育院校运动系现状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运动系课程设置与体育系相近,难以适应运动系培养目标的需要:

体育院校运动系与体育系人才规格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才规格要求不同的课程设置,以达到不同的培养目标。然而,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课程门类设置上,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系与体育系是基本一致的,运动系学生除了少上几门普修技术课外,在知识结构上与体育系几乎没有区别。在学科类课程时数对比上,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运动系和体育系相差不大。这种相近的课程体系,不仅存在于上述三所体育院校,而且普遍存在于各体育院校,这必然导致人才现格的混淆,失去运动系的培养目标。2 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模式与体育教育专业相似,难以达到运动系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练员与专项教师的培养在方式上有着区别于普通师资培养的特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练员的培养应与各体育运动协会组织或机构、与竞技运动实践紧密相联、这是国外体育院校培养教练员成功的经验。随着近年来教师工作与教练工作的逐渐分离,国外教练员的培养模式逐渐与体育师资培养模式相分高,教练员培养的教育计划向自成体系方向发展,完全不受体育院系教育计划的束缚。然而遗憾的是,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在培养教练员时至今仍走的是师资培养的道路,其培养模式是在封闭的校园体系内,在与体育系大体相同的教育计划下,独自培养着与体育教师基本相同而与社会所需要的教练员相去甚远的教练员。3 运动系毕业生分配去向与体育系相同,难以体现运动系培养人才的特色:

从北京体育大学1991年至1995年运动系与体育系毕业生分配去向对比中我们发现,尽管运动系毕业生进人体委系统和体育院校的合计为23.9%,比体育系相应指标高16.4%,但两系毕业生分配去向的排序是一致的,二次分配占第一位,大学中学占第二位,体委体院占第三位。这种排序较为适合体育系的培养目标,但与运动系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这种运动系毕业生分配去向与体育系基本相同的情况在其他体育院校也是类似。

(二)体育院校设立运动系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体育院校设立运动系培养教练员是教练员人才市场的需要:

教练员是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力量。1995年,原国家体委颁布的《奥运争光计划》中指出:“到本世纪末,我国奥运竞技项目的基础实力目标为:奥运项目优秀运动队专职教练员人数达到4900人。重点项目专职教练员人数达到4100人。要重视培养一批35岁以下有培养前途的教练员,同时还要逐步设置科研教练员”。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委系统之外运动竞技业中的专项或综合运动俱乐部、运动训练中心、各种属性的运动队等组织,运动技术培训业中的各种专项训练班、运动人才后备训练组织,以及高校建立的高水平运动队等,都需要大量的教练人才和运动人才,这就为体育院校运动系培养的教练员提供 了良好的就业前景。体育院校设立运动系培养教练员是体育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体育院校的特色与“体育”两字是分不开的,最能体现体育特色的是运动成绩。如果体育院校能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那么,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其它方面的成绩所不能比拟的,它所造成的影响是超越国界的。在体育院校中,运动系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为竟技体育的发展培养所需教练人才的重任,是培养教练员的专业系,理应承担在体育院校中培养教练员的重任。对我国有关单位领导、专家、学者、教练的调查表明,认为在北京体育大学设置教练员专业非常必要的占62.5%,必要的占37.5%;认为教练员专业主要培养目标应是省市、国家队的高级教练员和各级体校的教练员兼而有之的占75%。

3、体育院校设立运动系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是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的需要:

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有关部门关注的问题。运动员安置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比赛成绩,影响到运动员后备力量的来源。作为青春的事业,优秀运动员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为国家、为民族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的崇高事业,但个人却没有时间和机会受到常人所受到的充分和全面的文化教育。对现役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是时代发展对运动员培养的要求,是运动员自身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运动员都是在籍学生,边学习、边训练已经成为社会对运动员的要求。我国的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体工队办运动技术学院试图解决的都是运动员的学习问题和学历教育问题。而10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两者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运动员与大学生的差异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因而,利用我国体育院校的优势,扩展体育院校竟技体校仅培养后备运动人才的功能,培养具有高学历、高文化素养的高水平运动员就成了摆在体育院校运动系面前的重任。

(三)体育院校运动系的改革对策

1.南京体院模式和吉林体院模式的启示:

南京体院和吉林体院都是地方所属院校与体工队、科研所建在一所大院里。面对教育改革和体育改革的形势,它们创造了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发挥训练、教学、科研“三位一体”整体效应,高级教练和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参与体育教育工作,科研和教学人员参与对训练的监控和指导,发挥了人才群体的优势,实现规模效益最佳化的模式。

南京体院模式和吉林体院模式是地方体育院校为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与地方运动队伍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国家体育总局所属体育院校,尤其是武汉、成都、西安、沈阳、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系的改造都可采用和借鉴大体相同的模式。唯有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系的改造有着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之处在于北京市有着属于自己管辖的体育院校一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且北京体育师范学院正在与北京市运动技术学院、北京市体委科研所进行联合,这就给北京体育大学走与当地运动队伍联合办学之路带来了困难,使得她必须在借鉴南京体院模式和吉林体院模式的基础上,探寻自己的运动系改造之路,并将其基本构想加以推广。

2。21世纪对教练员人才的基本要求:

21世纪将是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世纪,对教练员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练员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首先,要求教练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调查中,60%以上专家认可的教练员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应以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主,以社会人文学科知识为辅。其次,教练员还必须具有全面的能力结构。调查结果表明,专家们认为高水干教练员应具备的能力依次是:选材能力、制定计划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教育管理能力、获得社会支持能力、情报掌握能力、科研能

力、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运动员群体需要特殊的培养教育:

运动员很小就进人运动队,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半封闭的环境中训练、生活。在运动队这样一个个人服从多于个人自我的半军事化社会里,面对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客观环境”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练员和队友成了他们释放压力的主要对象,“全面培养”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呼唤。对待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考虑到体育成绩辉煌对优秀运动员的作用将随时间的流逝而黯淡,而教育的作用将逐渐凸现的社会现实,必须寻找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而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在以往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在体育生物学科和运动心理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一般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中都难以找到。因而,需要对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特殊的培养教育。

4.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体育院校运动系必须面向运动队、面向竞技体校,引人运动项目训练基地,采用联合办队、合作办学的方式招收自己的学生,并根据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学历层次不一。职称情况不同。年龄跨度较大、运动经历丰富};练比赛较多的特点,采取在职学历教育与脱产专题研讨相结台、分层分项培养与统一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的基本模式。

在教学组织与培养方式上,打破学校的学期制和寒暑假制,实行学年周期制;按照训练竟赛规律安排教学周期,采取在校集中授课教学和丁队授课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部分重点基础课需在校集中学习,专项教学与训练等课程分散随队安排;学员在队的训练和比赛活动原则上等同于校内的专项俱乐部训练和专项理论与教学课程,视学员在队年限长短给予不同学分;学员毕业实习安排在本队或业余体校担任助理教练;实行导师组负责制,聘请国家队或单项运动协会推荐的教练员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专业教学导师组,负责学员专业课学习、毕业实习和论文指导;学员在修业年限内参加国内外大赛所获成绩名次,可按学校有关规定获取相应奖励学分,并以此减免其他部分课程学分;进人学校学习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除在运动训练专业学习外,还可选择学校所设的其它专业进行学习,如体育管理、运动心理、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等。

在学籍管理上,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在职与脱产、常住与短住、业余学习与专门学习、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相结合,教学计划突出以培养高水平教练员与优秀运动员为目标进行设计;学生学完一门,结业一门,累计修满学分者,获得学历;把学历教育与上岗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在学期间参加教练员岗位培训者可获得相应教练员岗位培训证书;对个别优秀运动员学生采取个别对待,补缺教学,采用针对性强的小班上课,选用灵活多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增加实践和实习的机会;采用参加统一考试与个别考试,校内考试与校外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允许学生自学、重修、多次考试;参加专题研讨班的学习时数可以替代任选课的学分和相应内容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队带队的实践可以替代专业课中的专项训练和教学实践环节中的教育实习。

综上所述,如果把教练员和运动员做为体育院校运动系培养目标的话,那么,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就与体育师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主要区别在于:知识结构偏重实用,课程设置偏重实践,培养方式要求灵活,教学方法要求得当。

二、结论与建议

(一)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借鉴的都是体育师资的培养模式,缺乏运动训练专业的特色,一直未解决好教练员的培养问题,其毕业生在分配上与体育系区别不大,难以达到运动系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造。

(二)社会发展对高知层教练员的需求为体育院校发展教练员培养体系和运动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景,国家运动员培养体制的改革为体育院校培养高学历、高文化素养的高水平运动员创造了条件,体育院校办好运动系是教育改革和体育改革的需要,是体育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三)南京体院模式和吉林体院模式为体育院校运动系与当地体工队(运动技术学院)体科所相结合,走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之路,培养高水平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四)教练员和运动员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对这一特殊群体必须进行特殊的培养教育,决定了体育院校运动系的办学模式应是开放状态下的办学模式,以社会需要为参照系,能够根据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其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增强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五)改造后的体育院校运动系应以培养高知层教练员和高学历、高文化素养的高水平运动员为主,其培养模式要求知识结构偏重实用,课程设置偏重实践,培养方式要求灵活,教学方法要求得当。

(六)有待于对本文提出的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办学模式构想进一步研究论证。

第二篇: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

【摘要】从物流人才需求量、培养层次结构和师资力量等方面,指出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借鉴美、日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物流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探讨了加快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和对策。

【关键词】物流人才 教育现状 培养模式

一、物流人才需求强劲

伴随中国近几年来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产业的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更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各地纷纷闹起了“物流人才荒”。有预测显示,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而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将达到600万人。我国仅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每年需求量就为三万到四万人;物流技术操作和营销人才每年需要三万人以上。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人才需求量为30万到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量达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令人忧心忡忡的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普遍较晚,江浙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大多始于2001年以后,而且培养的是一些专科学历层次的初级物流人才。至于本科、研究生学历层次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一直到2003年才有高校正式启动。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滞后性,市场上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许多企业为了招揽来适合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不惜开出百万年薪,只是应者了了。据悉,一般大型企业的物流经理的月收入大多也在八千至一万五之间,算得上是“高收入”了,而一般才进入物流行业的初级从业人员因所在岗位、地域、企业性质的不同月收入起点一般在两千左右。据了解,最受企业欢迎的物流人才是那种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从业人员。因此,现阶段,考一个物流证书成了许多欲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掌握现代物流知识,提高求职身价的最佳途径。

二、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

由于物流是一个囊括了采购、仓储、运输、包装、国际贸易、计算机等方方面面功能的管理性工作,高级的物流人才不但要懂得物流专业知识,还要对所在岗位所涉及到的其他专业技能有深刻的运用才能较好的胜任物流工作。无论是才出校门的大学生,还是已有两三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是一块有利可图的大蛋糕。从2003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出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以来,国内陆续有数十种物流资格认证粉墨登场。国内最早从事物流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的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该协会作为我国物流行业的主管机构,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举办物流经理职业认证和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并协助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出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对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几乎同时,中国商业技师协会与中国商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也联合举办了物流经理、物流管理员等系列认证,颇具规模。紧随其后,劳动部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也迅速推广,就连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协会也迅速进入中国,在国内各大城市举办认证班。

物流培训市场的活跃,一方面加快了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步伐、有利于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到位也造成了各种培训考试机构鱼龙混杂,致使如今物流培训市场较为混乱。现阶段国内的物流培训市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发证机关不统一,证书的权威性很难让人把握,使培训者难以取舍。另外,不少培训机构采取向高校借用师资、联合办学的模式运营,教学方式也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这就很难培养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认定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1、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物流模式改革,物流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更表现在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据调查,目前我国各种物流专业教育规模在6.5万人左右,但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高达600万,人才供需显然严重失衡。但目前的人才短缺并不仅仅是总量上的短缺,更表现在懂得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管理人才的短缺。预计到2010年,全国需要物流高级人才约20万~30万人。

2、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尚缺乏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虽然在恢复物流本科招生之前,我国的物流高职教育就已经开始起步,也有部分学校一直没有中断物流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招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并未形成“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3、受我国物流业管理现状影响,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个集结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管理学、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工程技术、市场营销、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而非原有学科的简单转型。在合理优化物流人才专业结构的同时,要注意吸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信息,完善物流课程设计。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

由于物流业操作性强,因而,教学活动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淡化目前所采用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多种手段,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作、工场实习、企业实地考察参观等各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校内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模拟实验室,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完善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以促进我国物流业及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缪立新.为物流业培养尖端技术与管理人才[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 [2] 王德荣.未来20年中国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物流世界.2004(1).

[3] 梁海琼,侯廷娴.我国物流发展与物流教育现状的分析.商业经济文萃.2004(10). [4] 王恩涛,邵清东.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J].物流技术,2003(10).

第三篇: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年11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创新型人才匮乏制约中国国际竞争力。其中谈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具有自主品牌出口不到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0%来自外资企业。可见,我国正处于一个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又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经济,现在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科技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的支柱,而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是我国综合国力得以发展的保证,也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筹码。

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执行副所长、研究员张玉臣认为:人才培养,至少有5个环节非常重要。第一是个人天赋,第二是家庭教育,第三是学校教育,第四是社会使用,第五是社会文化。除天赋外,其他四个方面和培养模式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使得孩子从小不爱自己去学会解决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往往批判多过鼓励。其次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往往是基于功利,忽视兴趣,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重考试而忽略实践和启发式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在人才的应用上,我们现在缺乏人尽其用的应用机制,其根源在于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而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主要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充分表明了大家认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好”,而为官者也多不唯实,学术行政化是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无法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学术标签化,学术功利化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影响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背景。

“想别人没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说过的话”,这是钱学森曾对创造性人才的定义。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要求包括: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超前的创新思维,敏锐的创新观察,丰富的创新思维,科学的创新实践。要做到这些,结合现今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个人意识、学校教育模式、社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几个方面着手。淡化功用心态,强调人文环境建设,使得“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观念深入人心;构筑有利于创造的知识结构,在基础教育阶段,抛弃为考试而教的积弊,由关注不同科目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转向关注这些科目的教育价值,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汇通,构筑起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企业应当规范奖惩制度,鼓励创新,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去改进与完善。

2010

第四篇:我国啦啦操运动现状综述

我国啦啦操运动现状综述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啦啦操运动的参赛队伍、参赛内容、教练员、裁判员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结合现存问题提出针对的措施。关键词:啦啦操;参赛队伍;参赛内容;教练员

随着我国体育赛事的不断发展壮大,体育赛场的啦啦队,也逐步走向成熟,他们在赛场的表演成了紧张赛场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大大地增添了比赛的乐趣。既鼓舞了运动员的斗志,又激发了观众的热情。啦啦操是一个表演项目,同时也是一个新兴体育项目,是一项极富生命力的运动。本文结合2001-2005年我国举办的啦啦操大赛的资料,对我国啦啦操运动的参赛队伍、参赛内容、教练员、裁判员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结合现存问题提出针对的措施。啦啦操运动的定义及分类 1.1 定义及其内涵的理解

黄楚姬认为:啦啦操运动是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队员身体动作的完美完成及高超的技能展示,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团队荣誉的最高境界。啦啦操也是健美操的一种,但是相对于健美操而言又比较容易,一直以来是作为球赛或其他一些比赛中场休息时候的表演,后来就开始形成一种项目进行比赛,中国的啦啦操队伍要数两广地区的比较出名。啦啦队运动在我国通常称为“啦啦操”或“啦啦舞”。1.2 分类

按啦啦操的动作内容、形式进行分类,可分为舞蹈啦啦操和技巧啦啦操。展示舞蹈技巧和体现团队精神,以健身为目的,称为舞蹈啦啦操。舞蹈啦啦操包括彩球、高踢腿、爵士、道具;结合技巧、体操、舞蹈动作的表演称为技巧啦啦操。按比赛的类别分类,目前,国内比赛分为:大奖赛、冠军赛、明星赛、分区赛、挑战赛、总决赛等等。按目的进行分类可分为竞技啦啦操和大众啦啦操,竞技啦啦操是以竞赛夺冠、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的高水平啦啦队项目,它是在大众啦啦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提高范畴。我国啦啦操运动的现状 2.1 参赛队伍基本情况分析

2.1.1 从参赛的队数和人数看,高校参赛队约占1/3,参赛人数占的比例也大,其中大学普通院校组和大学体育院校组代表队占5/18,剩下的是中学组代表队。大学体育院校组的啦啦队队员绝大多数是健美操专业的学生,曾受过正规的竞技健美操或艺术体操的专业训练,大学普通院校组及中学组的啦啦队队员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大部分曾接受过健美操的训练,在准备比赛之前很多参赛队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啦啦操相关训练学习,只有啦啦操开展较好的几个学校比如广州体院、武汉体院、广西部分学校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学校有自己的啦啦队,并进行过对外的交流学习和训练。2.1.2 从地域分布情况,综观2001-2005年的比赛,参赛队伍多为东南沿海、两广地区,四川省的开展状况更为突出。2.2 参赛内容分析

2001年举办的赛事是只有一个竞赛内容即动感啦啦队比赛,参赛队伍23个,而2004年举办的赛事是健康活力大赛,动感啦啦队比赛只是作为比赛的一项内容, 2004年的首届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动感啦啦队比赛首次将组别划分为普通院校组、体育院校组、中学组。调查结果显示98.5%的问卷肯定了本次比赛的组别设置,使竞赛向着更公平、更合理、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2.3 教练员的情况分析

一项运动的提高与发展,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教练员只有对啦啦操项目的特点、编排训练、及比赛规则熟练掌握,才能编排出适合本队特点有新意的啦啦操。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啦啦操的教练员仍以健美操专业的教师为主,大多数的教练员此前都曾参加过啦啦操的教练员培训班1-2次,也有的教练员是第一次带队参加啦啦操比赛。2.4 裁判员情况

通过调查表明目前由于我国该项目还未普及,参赛队伍少,专业评判人员不多,其裁判队伍还需壮大,业务水平仍需不断加强。比赛过程中作为一个独立评判的个体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必须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在对2004年比赛动感啦啦队12位评判人员的统计中显示,有3名是CSARA荣誉级专业评判员, 9名是CSARA高级专业评判员。通过对比赛各参赛队教练员及部分运动员的调查访谈,均对本次动感啦啦队的评判感到公平、满意,并对评判员的业务水平给予较好评价。但是,目前我国啦啦队的培训较少,专业评判人员并不多,其裁判队伍还需壮大,业务水平需不断加强。应对措施

3.1 啦啦操运动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现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总的来说发展势头是好的,各大、中、小学校对开展该项运动的积极性是高的。它与教育部提出的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新时期教育指导思想相吻合,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体现青春活力,同时可以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该运动项目无论是从竞技体育还是从健身角度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应引起各级领导足够的重视。

3.2近年来我国啦啦操运动在中国大学生艺术体操健美操协会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迅速,但地区间缺乏平衡,除两广地区、四川省以外的其他省市的项目人口不足,影响该项目的地区均衡发展。

3.3 加强专业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的建设,继续加强和扩大啦啦操教练员的培训质量和数量,提高教练员的水平。教练员不仅要熟悉啦啦操规则,还要有创新意识,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啦啦操的发展,多方位、多角度地探索,以指导实际训练工作,促进提高啦啦操的发展水平。

裁判员是推动我国运动普及和提高的中坚力量。加强评判员队伍专业知识的培训应是中国“两操”协会首要加强的工作重点。建议中国“两操”协会多组织开展相关项目的全国裁判员培训班及此方面的专题研讨会和科研报告会,并可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加强与国际之间的交流,保持信息畅通,及时跟上国际的发展趋势。应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培训计划,使教练员和裁判员从业人数及业务能力有一个大的提升。

随着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现代体育的国际化,重大体育赛事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中国在国际体坛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在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中,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成绩,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瞩目,中国体育在世界舞台逐步强大,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将在中国举行。随着我国承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增多,比赛模式与国际的接近,我国啦啦队的市场需求也逐渐增大,这也为我国啦啦操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黄楚姬.啦啦操的概述与编排[J].体育科技, 2003, 24(2): 40-43.[2]严爱平.日本啦啦队全国锦标赛观后[J].国体育教练员, 2004,(4): 36.[3]王丽娟.论我国开展竞技啦啦队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4(3): 117-118.[4]孙莉琴.河南高校啦啦队现状及思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6(2): 127-128.[5]李 鸿.对首届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1(3): 125-128.[6]孙铁民,李惠娟.我国啦啦操运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2(4): 85-87.

第五篇: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杜运山

[摘要]笔者借鉴多学科视角和方法,全面分析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理论的特点,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加速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与完善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关键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研究目的 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休闲、娱乐、康复健身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对人才质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同时也迎来发展机遇。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出新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课题。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新世纪新型体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教学理论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访 谈我们知道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下面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较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3.2 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2.1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虽然中国有些综合性的高等院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改革,但是大部分中国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是以专才思想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这种人才模式在过去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但是它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对能培养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模式进行研究。

3.2.2 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对比研究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不同的表_述。当前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法是依据人才培养的专业口径宽窄分为通才培养模式和专才培养模式。通才培养模式专业口径较宽,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能力较强,但是专业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而专才培养模式与通才培养模式恰好相反。下面从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时间、培养的场合等来划分当今国内外现存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2.2.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训练模式和发展模式依据人才培养理念不同,分为训练模式和发展模式。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训练模式受“技术理性”的支配,社会期望体育教师成为技术员,拥有熟练的技术,按科学规则塑造社会公民。在这一观念下,体育教师教育注重对教师的训练,使其掌握一套熟练的能运用于学校教育的技术。发展模式是教师专业化的理念背景下由注重技术培训走向关注专业化构建,更加注重教师潜能的开发,使教师有能力主导教学 的全过程,在培训阶段上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一体化。目前,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体育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应以此为目标,塑造和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

3.2.2.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次性模式和终生模式根据培养时间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分为一次性模式和终生模式。一次性模式前的系统培养后,进入教师职业岗位后不再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训。终生模式的出现意味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重视教师的职前教育,而且入职和在职教育也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训阶 段上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一体化。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实行的是“一体两面”体系的培养模式,即在统一的体育院校系中分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两个方面,相互隔离、互不沟通。针对这个问题,在21 世纪初期,我国必须健全、完善培养和培训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目标。要求大多数体育院校系在致力于培养新师资的同时,也参与新教师见习期的培训和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让终生培养模式落到实处。3.2.2.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校本培养模式和大学联合中小学培养的模式

根据培养中心场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为以大学为基地的培养模式和中小学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模式。以大学为基地培养教师是20世纪教师教育发展的最大成果之一,这种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理论优势,可以较好地塑造未来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对教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认识不足。其缺陷就是造成了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和二元分离,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而且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所以,高校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因此不断招致社会机构以及民众的批判和攻击。以中小学和大学联合培养为基地的这种模式,教师的培养将在有大学和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的新的联合体中进行。中小学与大学联合培养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是学院与中小学间真正的合作,其合作关系是以在智能和责任上的平等为特征。合作者共同对教师候选人和中小学的学习成效承担责任,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实习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成长。围绕这些共同的目标,大学教师在中小学基地从事教学、指导和研究工作,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担任大学的顾问、指导者和工作成员。这种合作关系改变了每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性质,为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创造了新的角色和责任。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共同负责教师的训练和持续的专业化发展,将各自的资源融合在一起,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智能的混合对教师教育来说是全新的。目前这种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只是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作为新型的教师培养实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料,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形成新的入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机制,将是21 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趋势。在21 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中,这两种培养模式将出现进一步融合的趋势。3.3 建立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合金”模式

中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它们的简单叠加,而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产生新的特质。这就好比合金,以某一种金属元素为主(某一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即所学专业),加上别的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较宽的知识面),所组成的物质。这种全新的物质——合金,具有与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几种金属单质或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不同的新的特性,如硬度、导电性、延展性、膨胀系数等等。并且这些新特性既不是其组成单质的某些特性的叠加,也不是其组成单质某些特性的平均值。这些都与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相类似。所以,要建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合金模式。“合金”模式,就是以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合金”模式的优点是融合了专才培养模式和通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又弥补了二者的不足。在建立“合金”培养模式时应遵循与时俱进和学生发展两个原则,为人才培养提供总的指导。“合金”培养模式的实施结构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多种备选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它们的有机组合就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范式。实施“合金”培养模式就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人__是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经过大、中专院校在入职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第二,要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培育相结合;第三,要正确处理基础与专业的关系,建立以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柔性专业设置与调整;第四,要从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思想转变为重视素质、创新、敬业、合作和开拓能力的培养,摒除单一知识领域的局限,重视学科交叉、渗透和整合,形成培养“合金”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第五,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3.4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理论研究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在课程构成因子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偏低,专业课偏高,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在专业课中,术科比例偏高,学科比例偏低;在术科课程中,运动项目少,强调竞技运动项目,轻娱乐、休闲运动项目,特别是反映社会与教育需要的野营、漂流、攀岩等拓展类运动项目还是一片贫瘠;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没有得到重视,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点;规定学生准予毕业的最低学分总数高,这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或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所以在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中,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注意课程的适度超前发展;既要注意课程的结构改革,又要注意课程的内容改革,使课 程更好地为中国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在课程结构改革中,第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分天下模 式:由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形课程组成。具体模式是:压缩必修课程时数,调整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专业课3 类课程的结构,建立优化的“核心课程”;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的灵活性,使之成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扩展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之成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隐形课程”,进而形成一个由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形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新体系。第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式:第一维是横向层次,即课程的功能结构,可分为三组课程模块、两种形式。三组课程模块即公共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和术科课程)、教育类课程。两种形式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第二维为纵向层次,即课程的类型结构,可分为三类课程,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三类课程要特别注意活动课程的开设,处理好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第三维是课程的形态结构,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把通常的学校课程称为显性课程或公开的课程,把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称为隐性课程。贾克森(P.W.Jackson)认为隐性课程对学生的社会化影响,远比显性课程大。但只有当隐蔽性课程支持并补充显性课程时,学校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所以,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等等。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在以下方面:第一,强化教育类课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与国外相比,教育类课程开设偏少,强化教育类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众多学者不约而同的结论;第二,拓宽基础课程。可以通过通识课程,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如历史、艺术及艺术欣赏、文化、伦理道德、音乐欣赏与体育技术动作培养理论等。还可以通过开设文理渗透课、学科交叉课和强化工具类课程来拓宽基础课程;第三,调整学科专业课程。通过浓缩学科专业课程和重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来实现。将学科专业课由目前的70%左右精简到30%~40%,是学科专业课走向科学、合理地、正确选择。按照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确定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拓宽基础课程;第四,开设学科教育类课程;第五,注意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第六,注重实践性课程。4.结论与建议

4.1 从整体上看,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属于专才思想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21 世纪初期时代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提出新要求的需要。

4.2 为了实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建立“合金”型人才培养模式。

4.3“合金”培养模式的实施结构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多种备选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它们的有机组合就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合金”培养模式的范式。

4.4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在课程构成因子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偏低,专业课偏高,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在专业课中,术科比例偏高,学科比例偏低;在术科课程中,强调竞技运动项目,轻娱乐、休闲运动项目,特别是反映社会与教育需要的野营、漂流、攀岩等拓展类运动项目还是一片贫瘠,而且术科运动项 目少;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没有得到重视,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点;规定学生准予毕业的最低学分总数高,这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或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4.5 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性格各异的学生。应以能培养 与时俱进人才的“合金”模式为主,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的局面。4.6 在课程改革中,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注意课程的适度超前

发展;既要注意课程的结构改革,又要注意课程的内容改革,使课程更好地为中国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参考文献 [1] 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丁英俊,张学研.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过程的研究[J].河南大学 学报,1999,(6):83-86.[4]王新平.中、日、美普通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J].湖北体育科技,2000,(3):6-72.[5]巴音道尔吉.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 大学学报,2003,(5):135-137.[6]杨海林.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武汉

下载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大全)

    我国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摘要:根据高水平网球运动队人才培养的特点,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与研究,表明:外部机会(网球运动商业社会化)较大,......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体育院校免试招收退役优秀运动

    【发布单位】国家体育总局 【发布文号】体人字(1999)420号 【发布日期】1999-06-07 【生效日期】1999-06-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摘要:中国的环境问题 ,由于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法律日趋完善,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人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中国环境问题已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仍存在着......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能源现状 高二(1)班李皓 我国如今的水资源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国虽有水量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水资源仅23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被列为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1......

    我国医疗保险现状

    我国医疗保险现状 (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公费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然而在1994年4月,针对其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试......

    浅析我国煤矿安全现状

    浅析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对策摘要:在充分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和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针对我国煤矿现有安全生产形势的对策 关键词:煤矿安......

    我国结核病现状

    我国结核病疫情现状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历史上对人类的危害触目惊心。解放前,民间称结核病为痨病,并且有“十痨九死”的说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核病在全球“死灰复......

    我国资源现状

    我国资源现状 我国土地利用结构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总面积的7%,人口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6%。 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