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建设课题中期总结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总结
课题负责人:苏晓光
为实践和探索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的实施路径,创建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职业人文教育体系,提高我院人才培养的质量,2012年3月本课题组成员申请了我院思想文化建设立项课题,并积极组织进行课题相关研究。一个学期以来,本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按照课题实施计划有序推进,自从立项以来,在同组教师的通力协作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的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开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通过深入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课题组成员统一了认识,对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对我院教育教学的积极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课题组通过定期学习交流,加强课题理论和实践研究,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进行了认真学习,更新了观念,补充和完善了知识结构,为课题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此外,课题组还认真学习和研读了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关的教材和知识,奠定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本课题组按课题要求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整理和总结,对“人文教育”、“职业人文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对高职人文教育的特殊性、职业人文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分析了职业人文教育对高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分析和探讨了了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课题组按照课题要求设计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调查问卷》和《高等职业院校职业人文教育情况访谈提纲》,完成了对我院部分院系学生职业人文教育情况调查、分析,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当前我院职业人文教育的现状特点,归纳总结我国高职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人文教育长期培养不平衡的原因。
4.课题组主要成员相应完成了中期有关的研究成果,至目前为止共有2篇主题文章准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分工和指导下,根据各自研究的项目和任务按规定完成了相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具体如下:
1.苏晓光拟发表的论文《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路径探析》,论文首先从界定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人文教育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将二者有机结合的必要性。而后分析了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的现实条件,包括有不利于二者融合的条件和有利于二者融合的条件,指出二者融合的可行性。第三部分提出了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之下,我国高职院校实现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主要有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在指导思想上重视,形成融合的动力机制;第二,在课程教学中落实,形成融合的课程体系;第三,在校园文化中渲染,形成融合的环境氛围;第四,在考评体系中强化,形成融合的动力机制。
2、马璇拟发表的论文《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现状分析》,主要阐述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重理轻文的教育取向仍然存在,人文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尚不完善,信仰危机和价值观的迷失,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及人文教育层次的不衔接。同事,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知之较少,对人文教育的满意度不高,但大都希望能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高职生的自我评价比我们预料的要高些,也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倾听高职生的呼声,采取有效措施。
三.课题存在的问题
1.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都是各系部业务骨干,在学校内平时工作繁忙,因此对课题的沟通和总结不够充分和及时,在课题组织、活动实施等方面存在沟通和实施的实际困难。
2.由于时间紧迫,课题组的仅在我院个别系部中进行了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的力度不够。
3.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对职业人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融合路径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偏重于理论分析和一般性的对策建议,还没有结合我院具体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展开具体策略的教学实践探索,没有将研究成果真正细化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中去检验和实施。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及措施
1.制定好后续课题研究计划,成员分头实施,在寒假期间进行三次课题研讨,利用假期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撰写报告,课题成员建立网络联系平台,加强网络联系。
2.借鉴国外及国内相关院校在职业人文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效及主要经验,进一步研究符合我院实际的、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并尝试在我院部分专业中实践职业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人才培养策略,制定出具体的办法,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3.做好研讨的过程积累与反思,抓好课题研究成果总结与提炼,为后段的研究提供材料。
另附《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调查问卷》(附件1)和《高等职业院校职业人文教育情况访谈提纲》(附件2)
汇报人:苏晓光2013年1月15日
第二篇:课题研究中期总结
国家级课题: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 的培养研究
—————中期总结报告
延
川
中
学
数 学 课 题 组
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
究中期总结报告
延安市延川中学数学课题组
经专家审定,我们数学组的“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教学课题被定为国家课题。自开题以来,我们组织力量,进行了紧张的课题研究工作。现将近一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课题研究的领导
自从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学校教科室张主任,副校长孙校长对课题研究工作十分关注,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课题组成员也多次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传达各级领导的指示,布署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多交流、讨论、总结和创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学案多联系学生实际和生活联系,要有自己的校本特色。
2、科研课题的研究怎样与教学有机结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学习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课题的研究要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内容的编排要合理、时间的支配要适限、教师在每个环节上怎样处理,要恰当。
3、课题的研究要有时代价值,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知识水平来设置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及时进行灵活的总结。
4、作为科研课题的研究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的过程研究的内容和方式、方法都要有科学性,才能使课题的研究有价值。那么我们开展课题的研究,首先就要明确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的主题,选择正确的研究途径,才能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丰富的科学价值,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5、数学课题的研究如何与新的课程改革同步,如何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为以后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取得经验,进一步完善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创造条件。
6、教师教学活动如何与学生学习是否同步进行并如何进行评价,教师要强化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7、如何通过数学课题的研究,带动金湖中学各个学科的课程改革创造契机形成具有延川中学特色的课题研究模式,从而带动一大批教育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实际运用,提高我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社会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充实课题研究的理论
根据学校教科室的意见结合学校的主课题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改革的有关资料,发现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需要进行适度的调整。对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一)教学观
1、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方式 的转变,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们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动力和基本点。
2、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探索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点,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强调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教学不应只重结论,更应关注过程。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获得所需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 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4、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_o第二、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绪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 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这一切必须为各位教师所关注。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二)学生观 “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是新课程的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倡导如下一些具体的学生观。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强调帮助、引导。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
能够达到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基于上述教学理念,我们在“高中 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研究的过程中,确立我们的课题研究基础是着眼于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注重树立学生的应用数学理念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是:
四个环节: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多维反思、综合应用。
三层练习:一层:设置情境,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小结重点和难点;二层: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精讲解题思路,小结数学方法;三层:创新反思,精讲思维
方法,小结数学思想。
一个关键: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三、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
为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确保课题研究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研究才能,提高研究效果。
在课题研究的第一年工作中,全体数学教师参与了高中数学课题“高中数学教学
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研究工作。参与课题研究的所有教师认真研究课题 的《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开题报告》,明确课题研究的 目标和研究内
容。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2、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对课题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并根据情况对课题研究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我们本次采用电子档案,便于查阅,修改。
3、成立专门的课题组研究机构,提高研究的群体价值。
’
1 3年9月一20 1 4年1月,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我们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是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问卷教师调查表,第二次是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问卷学生调查表。通过这两次问卷调查,我们基本上了解了学生的数学现状,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学生对数学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却没有较为正确 的做法。
具体来说,我们总结了下面几点:
第一、大多数学生喜欢数学却不去数学学习。调查中,有62%的学生喜欢数学,但在数学上花的时间却少的可怜,一个周花三小时以上数学的学生只有2 1%,甚至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从不数学,调查显示的数据是64%。
第二、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重要却没有重视数学。调查中,’有96%的学生认为
数学很重要,但数学量却少的惊人,有5 5%的学生一学期只能读1—4套题,甚至有 1 O%的学生的数学量为O套。,第三、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习惯对数学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却没有站在数学的角度去认识数学习惯。调查中,有68%的学生认为数学对自己有影响或有很大影响;有8 5%的学生认为数学习惯对自己的数学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具体的数学实践中,很少有学生有意识的站在这些习惯的角度去欣赏、去思考学习。固然,数学对数学习惯的影响很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在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情况下学习计算的初始阶段,有意识的站在习惯角度去学习、欣赏、甚至模仿一些优秀试题,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大多数学生也认识到良好的数学习惯能促进数学水平的提高,但在具体 的数学过程中没有做到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良好的数学习惯。综合上述情况,我认
为,目前数学最大的问题不是学生的认识问题,而是学生的惰性问题。那么,要解
决学生的惰性问题,我们身为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工作,起到决定性作用。
那么,老师如何在解决学生数学习惯的惰性问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呢?这是我们
课题研究的下一阶段要做的工作。
四、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
由于“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的研究过程,就是优化课
堂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因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站在应用问题的终极目标上,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切入口,以认识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为媒介,思维转化为主导,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师的有效启发诱
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维,达到轻松、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个体层次差异、数学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因而极大的调
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原来的害怕数学考试,变成了乐于数学学习,并对数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2、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形成了集体研究的良好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良了我校新上高中的教师比较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是很好的状况。一年来,数学教师撰写课题相关论文2多篇,3、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敝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实施的关键是: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就需要依靠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在这里培养学生的探索 创新能力是关键。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我们组织的评估,基本上达到了这些目的。在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
第一、教师理论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研究人员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水平的培训,努力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素质。通过课题的研究达到提高教师 的研究能力,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和进行创新教育能力。
.
第二、课题研究日常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要设立课题研究专门资料柜,确定课题研究独立资料管理员,真正做到课题资料齐全、规范,为通过终期评价
准备扎实的一手资料。加强教学效果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探索进一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思路,培养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三、利用现有的资源,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完成高二年级《教学案》的编辑整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第四、还需有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走出去,到兄弟学校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运用他们的研究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并从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创新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工作,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篇:课题中期评估总结
教育部《科学教育——做中学》课题中期评估总结
一、本校实施“做中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21世纪,人类正迈入知识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更加蓬勃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中,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对国家整体发展作用越来越突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儿童和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战略举措。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们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教育、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促进儿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儿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做中学”科学教育课题实验则有利于让学生在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建构知识、获得能力。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传授、轻亲身体验获得的偏向,造成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据中国科协1992年、1994年、1996年三次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十年来停滞不前,科学素养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亟待提高。“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倡导的准则有利于克服这些方面的弊端,促进儿童自身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基础。
二、实验情况
1、实验课题:“做中学”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2、实验对象:
2002年6月五1~五3(实验班)、五4~五6(对照班)
2003年6月三
1、四
1、五
1、六1(实验班)、三~六年级其他班(对照班)
3、实验人员基本情况
为了保证实验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学校成立了“做中学”课题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分管校长、教导处及教科室成员参加,并作如下分工: 沈黎明
男 36 校长 负责软硬件到位,提供理论指导 本科 小学高级 张清运
女 38 副校长 领导实验工作 本科 小学高级
姜中良
男 35 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 安排课程及课时 本科 小学高级 周丽月
女 38教科室副主任 实验方案制定的指导与审核 本科 小学高级 吴
皓
男 29 教导处副主任 组织并指导实验开展 大专 小学高级
课题工作小组:
吴
皓
男 29 自然学科、科技 组织并指导实验开展 大专 小学高级 冯
强
男 26 自然学科、信息技术 教研组长 负责资料收集整理
大专 小学一级
诸晓红
女 28 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
大专 小学一级
4、实验开展进程(2002.6~2003.2)
我校于2002年5月开始参加“教育部《科学教育》——做中学”的课题研究工作。为保证本课题能够认真落实,切实开展,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带头,教导处、教科室牵头,各教研组教师参与的课题工作小组。课题工作小组每学期能认真制定好课题实验的计划,按部落实,展开实验研究工作。
2002年时,我校着重在五年级中开展“做中学”的实验研究,涉及的学科主要是科技、自然。同时,为配合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我校利用省课题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资料,通过这套教材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随着实验的不断推进,我们不断扩大实验的范围,一方面,我们将实验的年级不断拓展,延伸到三年级,现在我校三到六年级的实验班级都用省课题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资料,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进行实验。同时,我们不断将“做中学”的理念,运用于其他的学科,如语文的识字教学、计算机教学等学科,通过尝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实验主要工作
1、抓住课程改革机遇,努力寻找“做中学”的切入点。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作为教育科研,要把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我校的“做中学”研究,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以科技教育为基础。在学校的各学科中努力寻找实验研究的切入点。
小学的科学课程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等理念。在这些理念中,课程标准特别提出学生要以探究为核心,来进行科学探索。这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因此我们首先在自然学科教学中开始了“做中学”的研究。在日常的教学中,摒弃了以前的那种验证性的实验,改之以学生亲自探究,亲历探究过程的方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获得本领。每学期,科学教研组的教师都要进行一次公开教学活动,相互交流,不断提高。2003年12月3日,我校教师还在常熟市淼泉中心小学进行借班教学,与全市教师共同交流,使自己不断提高。通过在科学课程中贯彻“做中学”思想,切实落实了学生在“做”中学,实验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适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我校参加了“做中学”的课题实验后,在实验班 2 中运用了课题组提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活页资料。通过与对照班的对比,实验班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动手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班。
随着实验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不断加大实验的范围和深度,在信息技术学科,语文的识字教学中尝试“做中学”理念的运用,不断使“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运用于各个学科,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利用各项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提高。
大多数的学生对科技活动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们对学校的各项科技活动,总能积极参与,认真开展。而科技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在“做”的过程来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动手的能力。所以我们学校总是能积极利用好这点,认真组织各类科技活动,同时也认真参加省、市各级的比赛。
我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进行青少年科技模型系列竞赛活动。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自己动手的能力。
2002年参加江苏省第九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决赛)活动1人获遥控飞碟模组第一名,1人获建筑模组第二名,2人获小学船模组第三名,并有一名教师获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在市级组织的江苏省第九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预赛)活动中,2人获金燕橡筋模组第三名,1人获遥控飞碟模组第二名,2人获拼模组第二名,1人获拼模组第一名。2003江苏省第十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预赛)活动,2 人获拼模组第一名。
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活动也是一项促进学生科技素养提高的普及性活动,每年,我校总有许多名学生报名参加该项活动。在第十五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1人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并有1名教师获优秀辅导员。
同时,我校还积极利用科普宣传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通过这项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普作文,小发明创意设计、科技制作比赛等活动,不断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积极性。
四、课题实验的收获与思索
通过一年半时间实验,我校实验教师不断学习、积极运用“做中学”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每学期认真上好研究课,认真做好实验总结工作,获得了不少的体会。有3篇论文获省三等奖和1篇案例获省一等奖。辅导的学生在省市各级各类科技比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中获奖。
从我们取得的一些成绩中,让我们看到了推行“做中学”科学教育计划的前景。同时,我们必须认真找到自身的差距,在继承、借鉴、引进先进理念的同时,结合自身经验,探索出符合我校的、促进儿童科学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应该是实施科学教育的主战场、是开展“做中学”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希望省课题组,对我们学校加强理念指导和实践培训,使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建构出 “探究性、自主性、综合化、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四篇:师德课题中期总结(推荐)
《新时期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探究》中期总结
一、课题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在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的今天,面对经济大潮的汹涌之势,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教师既成的经济伦理观受到严重破坏,与教育本身和社会的高期待形成反差,给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师德作为教师之魂,许多学校都倍加重视,但都存在着局限性。本课题将通过对农村小学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研究,探索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着力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基础教育师德师风问题,全面以提高师德素养;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的校本培训范例;通过教师素养的提高,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以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升学校师德建设理念,创新学校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提高学校师德建设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1、学校发展目标
(1)通过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形成农村小学师德建设的新理念;(2)提升学校师德建设水平。
2、教师发展目标
提升农村小学教师师德水平,铸新时期师魂,言传身教,为人师生表。
3、学生成长目标
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4、课题成果目标
(1)探索新时期农村小学师德建设的内容、方法、途径;(2)解决当前农村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内容包括:(1)新时期农村小学师德建设现状;(2)新时期农村小学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3)新时期农村小学师德建设原因追溯。
2、农村小学师德建设的内容、方法、途径;
内容包括:(1)农村小学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容的研究;(2)农村小学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方法、途径的研究。
三、实施情况
(一)课题申报阶段(2013年3月):确定研究方向,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申报立项。
(二)研究起始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成立课题研究组,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研究前的调查研究;学习教育教育相关理论以及发达地区学校的实践经验;制定工作方案;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议。
(三)深入研究阶段(2013年7月—2014年1月):制定执行计划,落实各项措施,做到全面规划,重点突出,抓好研究工作;做好实验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作好资料积累。
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做好实验效果的测查、调查和总结工作,整理过程资料,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实验研究报告、实验工作报告,归纳总结研究成果。召开课题成果汇报及展示会,聘请有关专家作实验结果鉴定,评审总结,概括出成功经验,进行推广交流。
五、阶段成果
1、撰写了《新时期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研究》的中期总结
2、撰写了《新时期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研究》的调查报告
3、发表了论文《》、《》、《》等**篇师德论文
六、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七、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第五篇:高中英语课题中期总结
一.研究背景
高中英语学科的总课题为“生命教育理念下高中英语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初期的关于课堂“WARMING-UP”环节的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于上学期期末开展了关于此项研究的阶段性汇报,即课题的中期推进。这个学期之所以要把小课题定位于” 生命化教育理念融入英语课堂导入环节的研究”这一阶段,首先源于对上一阶段的承接和顺延。英语的课堂热身过后便是对课程的导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及目的。其次是因为我们区绝大多数的老师上课前的口头语基本是” 认真听课,精力要集中,把嘴闭上,把书拿出来翻到多少多少页“或是依旧停留在对上堂课的复习或是单词的听写中来开始一堂课的讲授。根本没有给学生一个对新课程学习的准备。问其原因多数教师又会说“我们的学生基础太差,我们的课业任务难以完成等等。”总的说来,课堂导入简单枯燥,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作用,根本发挥不了任何实效性。
怎样发挥课堂导入环节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呢?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经过了认真的讨论,认为: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并根据新的将要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特点来进行导入。曾经聆听过许多位名师的课堂,他们精彩的讲授,学生们卓越的表现,无一不是从一段精彩的导入开始的,或是大气磅礴,气吞山河,或如小桥流水,娓娓道来,一段好的导入总能让人产生无限期许,油然而生的一种直觉告诉大家:好戏还在后头呢!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效果。我们认为导入要含着活力,带着兴趣,带着思索步入课堂;形式多样化,保鲜度强,力争成效高,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也让老师们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前导入是由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而设计的一种准备性质的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的过程。因此,一旦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则会得以提高。对高中英语教学来说,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必须保证学生完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多年来,许多英语教师一直在探索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众所周知,“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就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一半。
如果在课前导入时,把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巧妙结合起来,这样做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远远超出课堂教学的范围,学生不仅学到了语言知识而且乐在其中。英语教师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话题相结合,创设一个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情境,慢慢的将学生引入学习。这样的课前导入可以让学生在低焦虑的状态中学习。这样的课前导入无疑有助于提高整节课的课堂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和主要过程
方法:行动研究法
步骤:三月 课题研究课
四月---六月 常规课研究
七月 材料汇总 过程:1.课题研究课 感悟生命的本真
通过开学初的一节课题实践课入手,在听试讲的时候我们就把此次课的定位设计为适合学生学习理解为最终目标。所以老师的课少了一些浮华,多了一份真实。更多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每个环节,重点关注到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接下来的小组讨论大家也是感觉到这样的课堂也许不适合省重点,市重点的学生但是就是非常的学情。我想这样的课堂就是关注了学生的生命,其实生命化的课堂里我们并不遥远。2.集中调研视导 重视导入的设计
经过了开学初课题研究方案的解读,我们的教师有意的在情景的创设中做了一些尝试,力争给每个学生搭建一个“活动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舞台上主动、积极、全面地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综合英语的实践性,学生在情景中学会交际,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迎接挑战,承受挫折,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3.课前有思考 课后有反思
从课题课题之初,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就坚持写反思日记,记录自己一学期课题工作的心得和体会。下面是我摘录的122中何健文老师反思中的一段。
在我的英语课堂中,我决定尝试改变学生不愿意上英语课、懒得记录笔记、课下不复习的状态。在我看来,初中的底子只能属于历史的遗留问题,而抓住现在,每天背些重要的词汇句法和课文才是关键。为了切实帮助学生养成新的英语学习的好习惯,奠定高二和高三学习的词汇语法基础,我从学生们喜欢“热闹”的特点出发,在学期初我向学生宣布每节英语课的前3-5分钟进行所学知识的竞赛,为了公平起见以学号尾数划分小组,而被提问的小组哪组没有答上问题的人数多就会集体表演个小节目作为惩罚,学号是随机抽取的。起初因为感到新鲜好奇,加上学生们害怕在大家面前“献丑”,怕连累同组同学,学生们会认真做好笔记的复习工作,无形中强化了英语学习必须的“复习”的意识;加强了知识重难点的掌握。当然,复习是建立在上课理解和高效听课的基础上的。看到每天英语课前学生们期待兴奋的眼神,看到学生们课上动脑思索专心记录的状态,我暗自高兴——采取的行动已初见效果。
两个多星期后,我感到情况有些变化,有的学生复习没有那么充分了,开始有侥幸的心理,认为3-5分钟不会问到自己或自己所在的组,再加上学生们已经了解每组的大致情况,觉得即使自己一个人回答不上问题小组也不会落后。因此每提问到他们学习效果不明显,所以我开始了“提问竞赛”形式的改良,即每一组只抽取两三名学生作为小组代表,这样每天的提问组数在增加,随机性更强了,学生们又一次紧张起来。
“提问竞赛”还在继续,可是学生已经可以“预测”哪个学号的谁一定会答不上问题了,只要抽到他们学生们就“幸灾乐祸”。我意识到现在必须要“重点突破”。于是在班级宣布新的“政策”即第一个抽到回答问题的学生可以直接点下一个被提问学生的学号,当然他们会挑选相对“弱”一些的学生,这样一来那些喜欢逃避的学生被叫的几率大大增加,他们不得不回去复习。这被我称为“甜蜜的负担”,当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在回答上问题后会收获学生们鼓励的掌声,他们也会很得意,会很开心地点下一名学生。就这样,提问游戏在进行,“问题”也更加凸显,最后班级只剩下小丁和小林两名学生经常答不上问题。这时的我又陷入了沉思,如何让全体同学保持学习的热情,又可以让有惰性的个体不得不学习呢?思量了很久,我决定进行第三次改变。
这一次我让小丁和小林同学作为问题的提出者,即担任“教师”的角色,负责对同学进行提问,这样他们不得不提前“备课”,免得被其他同学笑;而与此同时,“提问游戏”不再是被提问的形式,而是改成抢答形式,结果的判定也由开始的罚集体表演节目到小组奖励——每两个星期我们会对提问优秀的小组实行象征性的物质奖励。看着学生们由害怕被罚到争抢着答题,由被动学习到积极主动要学,我觉得他们开始享受英语的学习,作为教师我真的很开心!
通过以上的一些常规课,示范课和课例反思我感觉到老师的状态有了一点点的转变总之,导入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步。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就能起到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课堂授课和听课效率大大提高。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首先,课堂导入,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若导入时间延长过多,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二)其次,“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三)最后,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高潮,完成教学任务。
五、课题研究今后的设想
外语教学也是一个交际过程,交际在导入中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展与推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都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当然不同的课型采用什么方法导入最有效还需要我不断的尝试和创新。比如语法课,听力课或是高考写作指导课这样的课堂导入如何有效的开展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摸索。这其中的问题我也觉察了出来,比如在导入话题中,我发现我的“导’有余而“入”不足。比如在抛出的问题中,问题挺富有深意,但是学生回答yes或no就行,回答过于简短,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低效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些识记行动问题,其实就是导入的浪费,接下来我要在设计问题上多让老师思考,尽量增加一些理解和综合分析方面的问题,避免问题提出的无效性。课堂的导入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这需要我踏实学习,点滴积累,在科研的路上谦虚学习,不断发展。
六、成果预期 根据研究的不同内容,总结出最行之有效的课堂导入的方法
七、呈现方式
课题研究课
常规课的教案及反思
八、研究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