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教育改革30年,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读书笔记
基础教育改革30年: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
柳海民,娜仁高娃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总第235期)
(一)“三个面向”与教育观念的历史转变
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中国教育发展树起了一面伟大的旗帜。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立足时代背景对教育发展的需要,强调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指明了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人”;
“教育要面向世界”,是在空间维度上强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要立足于国情,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益经验,为我所用,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教育要面向未来”,是在时间维度上强调教育要面向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要求教育工作者用系统工程的思想考虑当前,着眼长远,具有前瞻性,使教育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面。它解决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以什么思想为指导、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前进的根本问题。
(二)整体改革与教育质量的综合提升
“整体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的整体优化思想,即通过对构成系统的各个局部要素的全面优化,以达到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
(三)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均衡发展与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教育“均衡发展”是指教育的平衡发展,即教育发展在数量特征与质的规定性上,都体现平衡的特点。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包括受教育机会的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条件的均衡、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均衡。
(五)依法治教与基础教育的法制化
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是:加强教育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加强法制教育工作,做到有法须知;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做到有法必依。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一)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方式,妥善处理外延与内涵之间的权重关系
现实矛盾:能上学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
(二)从关注数量、规模的外延发展转向结构调整、质量提高的内涵发展。
(三)加强原创教育理论研究,理性应对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之间的抉择关系。
(四)改革的决策要扎根现实,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制衡关系
基础教育改革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改革是对现实的改进和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改革的动力,现实是改革的根基。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世纪走向
(一)战略调整:走向优质化
主要方法:
1.明确基础教育发展定位:促进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绩效并进;优质发展与均衡发展并进;阶段性改革发展与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并进。
2.为发展优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3.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智力支持。
4.实行“六个统筹”发展策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校际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统筹教育投入均衡发展和统筹师资均衡发展。
5.创新基础教育实践。
(二)价值取向:走向人本化
以人为本是教育之道的精髓。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强调教育要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必须尊重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三)视阈扩展:走向国际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对待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四)策略转移:走向统合化
统合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
第二篇:理论与实践——零售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理论与实践
《哈佛商学院案例精选集·实务系列》之一的《零售学》中主要介绍了零售业中的7个案例,它立足于实践,又寓理论于实践,揭示了当代零售业发展中独特而现实的问题。我认为7则案例中最值得引人思考的是史泰博和好市多。
美国最成功的零售企业之一的斯塔斯普公司,也就是我们所知晓的史泰博(Staples)。我觉得这个公司之所以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创始人施滕贝格对市场机会的敏锐嗅觉。他在参加一家零售商店时,仅在几分钟之内就得出“这家店不可能在美国生存”的结论,与此同时,他发现店里有一类商品脱销了,而这就是他后来的主营产品——办公用品。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发现,造就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办公用品零售连锁企业,史泰博。在发现这个“市场漏洞”以后,施滕贝格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探究。首先,他询问了身边一些小公司的人,发觉他们对办公用品的价格情况知之甚少,几乎所有人对价格都没有什么概念,而这些恰恰是办公用品的主要顾客群之一。其次,他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证实大经销商往往不在意小宗生意。大公司采购办公用品时可以从经销商那里拿到折扣高达50%的商品,而小公司能拿到折扣为10%的商品就已经感到很幸运了,因为通常它们都是按全价购买的。而这一点,我觉得正是其他企业不能成为“史泰博”的根本原因。零售,就是零碎地出售。那些经销商一味地寻求大客户而怠慢小客户,所能获取的仅仅是眼前短暂的利润,因为市场最基本的构成者不是那些大客户,而是无数个小客户,而且在市场上占多数的是小客户,而不是大客户,况且大客户不正是很多个小客户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吗?意识到小企业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现实情况是小企业又难以买到便宜的办公用品和设备,施滕贝格心中形成“用玩具反斗城的方式销售办公用品设设备”的战略计划。当然,此后施滕贝格并没有急于动手,而是慎重地进行了多次调查,确定了创办办公用品折扣连锁商店的切实可行性,才和盟友一起开始艰辛的创业之路。
我觉得史泰博的案例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这一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完美诠释,传统的办公产品销售模式使得小客户们不得不花费较高的价格来购买办公用品,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史泰博的诞生,无疑是小客户们的福音。
事实上,每一个品牌,无论大小先后,都是把利益寄托在顾客身上,只有把
自身和顾客紧密联系起来,获得顾客的忠诚,才能历久不衰。比如说,会员制仓储零售商之王——好市多。
作为一家会员仓储商店,好市多只接受会员的消费,因此顾客只有缴纳了一定的会费才能进来购物。而会费,也象征着好市多与会员之间的一种承诺。我觉得好市多能够成为“沃尔玛唯一害怕的公司”,甚至是自如地应对市场的新挑战,其原因还应当归结于这种坚定不移的承诺。如:1.5美元一只热狗加一瓶苏打水的原则23年来都没有变过。好市多公司深知与顾客紧密结盟是公司的责任,由此,显示出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忠诚于顾客的许诺。它承诺向会员提供最优价值的商品,价廉的基础上保证物美,即便是买进卖出之间的毛利润为0,这一原则也从未被抛弃。在21世纪这个残酷无情、追求效率的时代,好市多的买手满世界地寻找最划算的货物,不管它们是美国最有保障的工人制造的,还是其它国家的低工资工人制造的,只为了保证对顾客的承诺:最优价值的商品。20多年来高达84.5%的会员重复申请率以及它的良好口碑就是铁铮铮的事实。也正是因为这种承诺的保障,会员们几乎是“奴隶”般忠诚于好市多,据报道,好市多的会员平均每年去店里消费22次,而且每次的消费金额都出人意料的高。好市多还非常注重与会员的关系,顾客的每一条抱怨和建议都记录在案并及时解决,甚至还被用来指导销售策略的制定。会员和公司之间的良好承诺关系同时也是好市多应对市场新挑战的有力武器。好市多深知,忠诚会员的名录是一个天然市场,在推出“执行会员”这一全新的服务模式时,好市多采取了“物超所值”和“免费试用”等策略。好市多的金卡会员享受了汽车、房屋保险、抵押服务、房地产服务、长途电话服务、账单和表格印制、信用处理、健康保险等很多项服务。当一个一般会员想成为高级会员时,好市多可以让他先试用服务一段时间,再做最后决定。
理论只有付诸于实践才是有价值的,而实践只有用合适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才会获得价值。在市场这一变幻莫测的领域,企业无论大小,都应该立足于实践,又寓理论于实践。
第三篇:鹤壁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鹤壁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 字体:大中小 】【打印此页】 【返回】【关闭】
为加快我市基础教育工作发展步伐,推动基础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再有新突破,按照局中心组学习会议要求,结合我市基础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和《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市教育局总体工作部署,以创办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为宗旨,坚持求真务实,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我市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二、工作目标
按照“改革促发展,管理求质量,创新促和谐”的工作思路,构建一个框架(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框架),打造一个课堂(高效的、生态化的“生命课堂”),义务教育实施“1421”工程,高中教育开展“两个创建”活动,学前教育启动三年行动计划。围绕项目,以十个创新为抓手,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基本原则
(一)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一是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我市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改革,促进我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要妥善处理规模、效益的关系。基础教育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外延的扩张,更要注重结构的优化、质量效益的提高、内涵的升华。三是要统筹城乡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形成合力,整体推进。
(二)开拓进取、勇于实践
必须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等各方面的关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实现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目标。
(三)以点带面、典型引路
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涉及面广,在实施过程中,会触及到很多深层次矛盾,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必须采用试点引导,循序渐进的工作策略与方法,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四、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以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资源配置的均衡为突破口,认真实施“1421”工程,全面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使我们县(区)域内的学校达到“四个一样”,即: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
(1)开展一项创建。继续指导和推动各县(区)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创建工作。
(2)实施四项工程。一是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指导和推动各县(区)启动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二是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按照就近入学、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继续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实施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三是实施残疾少年儿童和留守
儿童关爱工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做好三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残疾少年儿童”系列活动,确保残疾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四是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工程。完善国家、地方、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体系,确保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3)进行二项探索。积极探索建立县(区)域内校长交流机制和教师轮岗机制,加大优质学校校长、教师向薄弱学校交流任职的力度,推动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工作。探索大校区管理模式,采用“强校托管、联合办学”等形式,实行“强校引领、师资互派、资源共享、捆绑考核”,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规模,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4)实现一个提升。拓宽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加大校本研修工作力度,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
(二)抓高中教育课程改革,促进高中教育内涵发展。
以省、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特色校创建为抓手,促进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我市普通高中办学水平。
(1)深化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工作,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省、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对薄弱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提升普通高中办学的整体水平。
(2)开展“普通高中特色校”创建活动。以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先导,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主线,以良好的教风、学风为基础,突出教育创新,致力特色发展,合理规划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形成学校特色,打造我市普通高中教育品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现代化进程,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三)抓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高,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开展县区级示范性幼儿园创建活动,构建“三个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幼儿园保教质量和办园水平。
(1)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结合城乡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将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资源优先用于改扩建幼儿园,促进公办幼儿园合理布局。同时,依托新型农民社区建设,规划一批农村中心社区幼儿园,使农村适龄儿童能够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
(2)依托“三个中心”,构建“三个体系”。第一、以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中心,构建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体系。第二、以创建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构建省、市、县三级示范幼儿园支持乡、村幼儿园发展的帮扶体系。第三、以建设县级学前教育教研组为中心,构建覆盖市、县、乡(镇)三级学前教育教研网络体系。
(3)全面启动县(区)级示范性幼儿园创建活动。召开幼儿园管理现场会,推广幼儿园管理先进经验。开展幼儿园园长培训工作,培养一支职业道德素质好、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适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园长队伍。
(四)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以推进“十个创新”为抓手,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推动素质教育取得更大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1)创新德育工作途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
学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师培训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活动课,建设规范化的心理咨询室等,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继续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评选活动,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舒心小屋(心理咨询室)建设,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舒缓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二是开展鹤壁市第一届中小学“校园之星”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才艺、运动、学习、阅读、环保等方面的先进典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实施中小学生“雨露读书工程”,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阅读习惯,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修养。四是启动“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校”创建活动,评选表彰一批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倡导学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和特色,构建和谐校园,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2)创新课堂教学理念与方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生命课堂”。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构建和谐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意见”精神。继续认真落实课堂教学“三突出三提高”和“五度六化”的基本要求,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大力倡导有效教学,切实增强广大教师研究有效教学、开展有效教学的意识,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以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教科研课题成果展示课评比活动和课堂教学改革观摩研讨活动为重点,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实效。二是打造高效的、生态化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即:生命课堂是以教育应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等生命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顺应生命的整体性、现实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生成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性,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课堂氛围,进行教学评价。生命课堂既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价值理念,也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落脚点和行为表征。它不仅体现一种教学的风格,更体现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境界。要建立多元化的“生命课堂”模式,以“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实验为推手,做好丰富、完善、提升和推广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新的典型,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3)创新教学监控体系。总结基础教育课改先进经验,着重发现培育一批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和先进教师,推出一批生命课堂“好课”。完善各类教学评比,进一步提高评比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发挥教学评比对课程改革和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认真开展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研究和实验,逐步建立一套与课程改革相适应、操作性强且符合我市实际的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正确导向。
(4)创新教育科研方式。以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研究为中心,倡导以校本行动研究为基本范式,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行动,注重对具体教育情境、教育案例和师生体验的分析解释,并通过反思进一步改进教育过程,使研究能更真实地理解和更有效地改进教育实践。课题研究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题研究实施优质教育,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成长。
(5)创新中小学生评价机制。一是建立并完善全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依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档案,实现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二是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评价指
标的多样化,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激发学生乐观向上、努力成才。
(6)创新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形式。组织中小学生进驻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参加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一争一赛”(争创劳动实践教育示范校、开展中小学劳动技能比赛)活动,促进我市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健康发展。
(7)创新体育艺术教育活动平台。围绕“一个目标”(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两节两会一赛”活动(中小学生合唱节、中小学学生戏剧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欢乐鹤壁教育专场演出会、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系列比赛),实施“三项工程”(中小学生“春晖”体育锻炼工程、校园高雅艺术文化工程和学校食堂等级量化管理工程),丰富素质教育内涵,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8)创新教育装备管理机制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途径。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三项工程(即推进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工程、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程、开展实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学生实验能力建设,开展好六个一活动(组织一次科技节活动、组织一次开展实验教学观摩周活动、开展一次实验室建设规范化学校创建活动、开展一次中学生实验技能操作竞赛活动、开展一次论文评比活动、组织一次送教下乡活动),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新形式,充分发挥学校实验设施使用效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锻炼动手能力,增强科技素养。
(9)创新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应用模式。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应用水平,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为学生构建全新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推进一项工程,完成三项任务,开展“十个一”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推进一项工程,即全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升工程;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推进全市“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二是利用争取省厅资金117万元为15所农村中小学配备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三是在我市教育网实现中国教育电视直播、开通教师网上沙龙;开展好“十个一”活动,即每季度组织一次现代教育技术送教下乡活动;每季度组织一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交流活动;每年组织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评比活动,每年组织一次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活动;每年组织一次现代教育技术观摩周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农远工程协作交流活动;每年组织一次优质教学资源遴选活动;每年组织一系列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每年树立一批典型。
(10)创新扶持和规范民办学校发展的工作机制。依托鹤壁教育信息网,建立全市基础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信息库,实行民办学校年审公示制度,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形成政府依法管理,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格局。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职责是领导全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制定实施相关政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具体负责制定并落实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工作方案,组织召开责任科室联系会议,督促各科室落实责任。
组长:王荔
责任科室:基础教育科基础教研室人事科监察室督导室发展规划科师训科财务科装备办勤俭办体卫艺站电教馆
(二)明确工作职责。
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由基础教育科牵头,基础教研室等11个科室共同参与,各科室要按照任务分工,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制定工作推进计划,打造工作特色和亮点,最终形成标志性成果。各科室要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人,责任到人,务求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三)保证工作实效。
各责任科室要依据职责任务,选准工作突破口,抓住重点工作,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开拓进取,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要深入基层,注重实践,加强调研,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和有效做法,及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深化对基础教育工作特点、规律的认识,确保所出台的各项工作措施符合实际,富有成效。
第四篇: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模式与实践
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模式与实践
武海顺
(山西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山西临汾041004)
摘 要:实现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职前职后的一体化是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教师教育改革既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教育市场开放态势下市场竞争和高等师范院校间合实力竞技以及基础教育和学生就业双刃剑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从各师范大学的改革实践来看,教师教育的养模式正趋于多样化。通过教师教育改革,可以实现教师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相对独立,使教师教育与学科教专业化;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使教师教育体系更加完整;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教师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效力;实现教育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有机统一,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实高等教育质量与基础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使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形成联动关系;实现与国际教师教育高等校合作,使教师教育办学形式国际化。
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化;国际化;教师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
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957(2007)04-0046-03
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高等师范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在一番“综合性”与“师范性”的激烈论争之后,高等师范院校已经就发展定位问题在较大范围内取得了共识,这就是走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之路。那么,如何巩固和强化高等师范院校原有的优势,充分体现出鲜 1 明的教师教育特色呢?全国各地的师范大学对此都在进行着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并不约而同地开始了积极的教师教育改革。
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当今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师教育的发展,各国对教师教育的探索和改革也从未停止过。国际上对教师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最先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口号,推动教师教育成为真正的专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都在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把教师教育改革同义务教育的改革紧密联系起来,使师资培养和中小学教育形成共生,突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比重。
综合国际教师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到,当前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二是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三是重视提高教师教学综合能力;四是重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总之,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实现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以及人才培养的开放性。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一直采用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混编养成教师的范式,此种范式满足了过去百年来我国对数量巨大的教师的需求,功不可没,但它终究是一种“短平快”的范式,不仅制约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也制约了高师院校学科的发展。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正在进行的教师教育改革,既是高等师范院校积极应对时代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主动选择,也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一)进行教师教育改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创新型的教育 2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的师资造就创新型的教育。因此,师资水平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师资力量中,处在高端的是高校师资,更广泛、更基础的是基础教育师资。后者培养的人才质量,又影响和决定着前者的人才培养质量。而师范大学正担负着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师资培养的重任,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过程中负有重要责任。师范大学师资的培养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教育改革的兴衰与成败,进而关系到全民族的基本素质,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而目前师范大学师资培养的现有模式却难以适应现实国情的任务要求,不改不行。
(二)进行教师教育改革,是教师教育市场开放态势下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我国的师资培养体制,较以往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深刻变革,由师范院校独家承担师资培养任务的垄断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国家向全社会开放教师教育市场,许多实力强劲的综合性大学纷纷涉足师资培养领域,并已经和正在利用其雄厚的学科力量和扎实的专业背景对师范大学的传统领域形成强有力的冲击。而师范大学在综合化进程中,国家的投入远低于综合性大学,又因为学科发展的先天不足而不得不选择渐进的发展方案。这样就更显出巩固和强化教师教育这一传统优势领域竞争力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而师范大学目前的办学模式显然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不改不行。
(三)进行教师教育改革,是高等师范院校间综合实力竞技的必然结果。
高师教育当前所面临的境况不仅是与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的竞争日趋激烈,高等师范院校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实力竞技。在高师院校综合化的发展潮流中,各高校都不遗余力地加强 3 了学科建设,除了依托原有的学科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外,还依据学校办学的历史积淀培育实力较强的特色学科,呈现出多元繁荣的发展特征。无论是优质生源的吸纳,还是就业市场的开拓方面都存在着平面和立体的多重交叉,竞争激烈。再加上近年来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升格热潮,更加剧了高等师范院校间的竞争压力,教师教育市场有被分层定位和小众细化的趋向。而目前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单一雷同趋于简单化的培养格局,显然和高师院校的发展潮流不相适应,不改不行。
(四)进行教师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和学生就业双刃剑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我国的师范教育总体来讲,仍在沿用建国初期确立的职前培养模式,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到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师资都难以满足基础教育一线的现实需要。职前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职后教育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师资的实际需求,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培养的学生在职场中没有表现出师范大学毕业生较其他毕业生的优良素质,造成就业竞争力下降。所有这些都说明,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现状已经造成了整体培养质量下滑,并严重地危及到了高师院校的职能发挥,不改不行。
二、教师教育改革的几种主要模式
学科的综合化与教师养成的教育学院化,是高师院校发展的大趋势。各高等师范院校根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纷纷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推行了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改革。以教师教育改革的形式要件为参照,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赋予传统职前培养模式以新的职后培训职能,就是以学校原有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科学学院为依托,将其职能进行扩展,注入教师教育的实质性内容而形成的改革方案。二是成立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4 一体化新机构,就是全面整合校内校外的教师教育资源,将其统合成立新教师教育学院或新教育学院。三是保持传统职前培养模式不变,成立新的职后培训协调机构。四是成立新的教师教育管理部门。五是教师教育专业与行政管理的一体化模式。六是以学科教学论课程为主线组建教师教育学院。七是以教师职前培养为主的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
以上述外在构架的改革为基础,各师范大学还纷纷在教师教育改革的价值内涵上进行了延伸、拓展和探索。在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建构、课程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强化与基础教育的密切协作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从各师范大学的改革实践来看,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正趋于多样化。
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我们要在山西师范大学推行教师教育“双一体化”模式,即实行教学与管理一体化和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这是在总结了目前我国几种主要的教师教育改革模式基础上,考虑山西基础教育的特点与新要求,结合我们学校现状作出的理性选择。
(一)“双一体化”模式的主要职能,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职前教师教育素养培养职能。整体设计各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并负责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承担本科相关专业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教学任务;承担本科相关专业师范生的职前教学技能训练任务;承担本科相关专业师范生的实习指导工作。二是农村支教职能。负责“两山”(太行山和吕梁山)农村顶岗支教学生的培训和具体指导工作。三是职后教师培训职能。承担各中小学校需求 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指导任务;承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教师培训计划任务;承担“两山”顶岗支教置换下来的农村中小 5 学校教师的培训任务。四是教育硕士培养职能。承担“4+0.5”、“4+1”和“4+2”教师教育专业化和在职教育硕士、农村教育硕 士、教育硕士的培养任务。五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职能。承担山西省高师培训中心委托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和我校教师岗前培训任务。六是教育类本科专业培养职能。承担教育类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教育管理等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任务。
(二)“双一体化”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四性”:即“前瞻性、继承性、适用性、开放性”。所谓前瞻性,就是符合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以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为指导,渗透人的成长与发展、有效教学、人文与文化、专业知识和意向等学科融合的趋势,突出学生与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体现教师教育专业化、一体化和开放性的基本特征,今后较长时间内都能发挥它的指导性,做到在未的教师教育改革中结构的稳定性。所谓继承性,是能巩固学校现有师范教育的优势,要与现有办模式有所衔接,充分吸纳过去教学改革所积累起的基础学科、任教学科和教育学科彼此融合的有经验,继续发展教师教育和学科教育的联系,做到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所谓适用性,就是要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发展的现状,具可操作性,能应用起来,易于普及,成为受学校在学生、中小学、地方政府等各方面欢迎的模式,直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基础教育质量,能够为山“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培养合格的建人才。所谓开放性,就是要向社会开放,将实质性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纳入到高等师范教育中来;向教师教育开放,将校内校外非师范教育学生的职培养纳入高等师范教育中来;向基础教育一线的秀教师开放,将这部分资源纳入高等师范院校的师教育师资队伍中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将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和学生的支实习结合起来;向教学科研成果开放,把高等师范校的教师 6 教育做成教学科研成果向基础教育一线育教学成果转化的中试基地;向国际开放,融入国教师专业化建设中去,与国际教师教育的培养模运作方式接轨。
第五篇: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创新
浅谈新闻的实践与创新
【内容提要】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新的生活内容层出不穷。现实生活总是把前人从未经历过的新课题摆到我们的面前。我们无法回避,无法绕道而行。新闻工作更是如此,与时俱进一直都是新闻更好服务于受众的指针和方向。于是新闻工作必须在实践中与创新交相辉映。
创新,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灵魂。实践和创新亦步亦趋,同步并肩才能面对新的实践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是新闻观念的创新,要淘汰某些明显落后于时代的新闻观念。例如,把新闻传媒单纯看作党和政府的工作部门,而与市场毫无联系的社会舆论机构的观念;把坚持新闻事业党性原则与新闻传媒的市场化运作相割裂、相对立的观念;把新闻传播等同于某些思想观念的生硬灌输,等同于简单的、乏味的宣传的观念等等。如果新闻观念没有相应的更新,就不可能有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创新。
二是管理体制的创新。我们在对新闻事业的管理方面,在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与生生不息的新闻实践和创新相此,新闻管理体制显得相对滞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新闻传播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新世纪后,各种传媒遍布在受众的视野当中,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对于新闻传媒来说,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要能够占领市场和赢得受众,很重要的一条在于,必须进行各项机制的创新,如用人机制的创新、劳动报酬分配机制的创新、经营机制的创新、资本运作机制的创新等等。
三是新闻业务的创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新闻报道耳目一新,喜闻乐见,对受众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概括来说,就是在实践中坚持以视觉创新、题材创新、手法创新来实现新闻宣传创新。
首先是视觉创新。就是把目光及时转向群众,及时了解民情,研究民意,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新闻宣传要为群众所接受,报道的视角一定要改变。过去,我们的很多报道之所以离读者距离较远,往往从领导的角度、部门的角度、工作的角度去向受众介绍,不少报道成了工作总结,成了部门的“黑板报”,新闻报道成了硬性的“灌输”。被动的接受和主动地认可甚至可以决定媒体的生死存亡。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作为新闻工作者,脑子里要经常思考四个问题:从国家到地方有什么重要的决策、法规和新闻信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实际工作部门有哪些重要情况和具体规定需要广泛告诉老百姓;老百姓从切身利益出发,迫切希望了解哪些全局性的情况,获得什么重要信息;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解决。用这种服务性的思维去提升报道的视觉效果会事半功倍。报道的认可率高不高,关键就取决于有没有转换报道视角,有没有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东西。善于从受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寻找角度,提炼主题,新闻报道就能出奇制胜,多姿多彩。
其次是题材创新。从老百姓的关注点切入,去寻找富有魅力的新鲜素材,开掘新闻亮点。新闻宣传工作,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寻找新鲜素材、新闻事件、新的思想、新的规律、新的经验的过程。新闻题材的创新,切入点要放在老百姓的关注点、聚焦点上。没有百姓关心的新颖素材,新闻宣传就会失去活力。范长江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研究新闻事实与群众的相关性,挖掘群众密切关注的信息。媒体每天都有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这些报道虽然工作性强,但内中也含有群众关注的信息。采编人员的职责是要把这些群众关心又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进行优化处理。追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寻找群众关切度高的题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往往是公众的聚焦点。媒体要善于从工作性报道中开掘新闻富矿,而且应贴近百姓生活,直面社会热点,正确引导舆论。药价虚高,一直是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以平价药出售、深受群众欢迎的“老百姓”大药房,进驻杭城后却遭到同行全面封杀。浙江日报记者抓住这一新闻事件,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进行跟踪采访。以《医药代表向“老百姓”下跪》为开篇,整整一周内,每天用半个版的篇幅连续报道。这组报道不仅受到广大读者赞扬,也大大推动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它之所以收到好的效果,就因为题材贴近百姓,既积极引导舆论,又体现“民之心声”。
再次是手法创新。选择独特的角度,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吸引力。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独特的构思、新颖的表达手法。新闻事实就像一颗颗散珠,需要作者用一根线巧妙地串起来。这根“线”,就是最能体现新闻事实本质意义的独特角度,最能为受众接受的表达方式。报道手法创新十分重要。新闻实践中也有多种成功的途径。如:以小见大;静中观“动”; 逆向思维;讲故事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一位哲人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新闻要为群众所喜欢,报道形式就要不断创新。一味沿袭固有的模式,只能扼杀新闻的生机和活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闻宣传手法的创新当然应该与时俱进。只有从受众的需求出发,不断创造受众最能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新闻,才能使新闻产生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