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朱永新教育思想感受新教育理念
学习朱永新教育思想感受新教育理念
——学习朱永新新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还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为了他们,同时教育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也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实践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标: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触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在县教育局的极力倡导下,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思想》,体味了朱老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设书香生活环境”等教育内涵。
第二篇:学习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
朱永新的新教育理想学后反思与感悟
吉林市第二十九中学刘慧勇
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还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为了他们,同时教育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也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实践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标: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触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在区教育局的极力倡导下,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思想》,体味了朱老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设书香生活环境”等教育内涵。
一、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给我的触动
1、朱永新老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
2、朱老师的新教育认为,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应该是针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现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朱老师新教育理念表明: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等,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层次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实验提出了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强调个性发展。
3、朱永新曾说:“我过去是研究教育的。在研究人类教育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教育怎么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阅读都始终没有变过。阅读是教育中最本质的一个活动,那些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毫无例外地都推崇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终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拥有了终身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朱老师认为:阅读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动,新教育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为首要行动,将阅读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子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年级、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这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提升。
学习朱老师《我的教育思想》,走近他倡导的新教育并作思考判断,愈发增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二、朱永新描述的三重“理想境界”对我的启发
1、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朱永新认为: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还认为: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这就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2、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朱永新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 3
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3、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朱永新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三、朱永新新教育思想对我的又一启示
1、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2、教师对学生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3、教师应该对学生严而有度。只有这样才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善于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免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言行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又正因为这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有度,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与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老师的管理应该得到学生的尊敬,使学生心服口服,从心底里得到学生的认同。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礼。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所范,努力学习,进一步学习“我的教育理想”,使自己的思想不断进步,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
第三篇: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
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
一、简历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江苏省政协委员。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有人称,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朱永新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20年来,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200余篇,出版了多本论著。曾经荣获过“姑苏青年之星”、“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连续两次当选全国青联委员,并被选为苏州市副市长。
在学者与官员的角色中,朱永新穿梭而行。他说:平生最得意的事是自己的教育理想得以在苏州实践,能够坦荡地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术研究,常常享受到双重丰收的喜悦。姑苏城内城外,到处能够捕捉到朱永新教育理念的影子。
有人说朱永新在做梦,朱永新讲,我们是在把梦想变为现实。我们可能改变不了整个教育,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老师与学生,至少这三年我们已经改变了一大批老师的状态以及孩子的命运。我们是在追梦。
二、朱永新理想主义教育思想
1、朱永新理想主义教育理念的来源
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中,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便是新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被称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以及巴德利、怀德海、沛西&8226;能等,此外还有德国教育家利茨、法国教育家德摩林、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瑞典教育家爱伦&8226;凯。他们主张要培养富有个性和独立精神的人,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在各自的国家建立“新学校”,最著名的便是雷迪创建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雷迪认为,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促进
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
在我们国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明确提出“新教育”的概念,他在1919年发表的《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则视其发明能力耳。”和他同时代的很多人,对新教育和旧教育也都有他们的认识。蔡元培先生就有一篇文章,《论新教育和旧教育之起点》;陈鹤琴先生把活教育作为旧教育的对立面,他没有明确提出新教育,但是活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新教育;黄炎培先生也在他的很多的论著中多次使用新教育的概念。
新的时代总是要呼唤新的教育的,一个时代理应有一个时代的教育特征。纵观中国教育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肯定教育在获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朱永新认为,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理想主义的色彩还是较少,缺乏应有的对现实目标的批判和超越;中国教育片面追求与现实的适应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引领时代、提升社会的功能。
除受以上教育思想的熏陶外,朱永新理想主义教育理念,还受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过“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一命题的启示。“乌托邦”,UTOPIA,源出希腊文OU(无)和TOPOS(处所),意既“无有之乡”。“乌托邦”在现代是“空想”的代名词。朱永新认为,“必要的乌托邦”意味着教育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他引用波兰教育哲学家苏科多斯基的观点:“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目前的现实不是唯一的现实,因而不能构成教育的唯一要求。着眼未来的教育精神超越了目前的范围,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
朱永新认为,“必要的乌托邦”还意味着在人们越来越受现实功利羁绊,越来越被实利主义限制了生命意义的拓展之时,由于教育体现着对人类生活最高境界的诉求,保留了对于超越实利的、非功利的价值的追求,至少还可以寄希望于教育去使人对人在现实中的病态和畸型保持警觉,对人的纯功利冲动起到平衡和矫正作用(意思是在现实中,有许多人单纯地追求功利,甚至有些人在追求一己私利时都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求真、求善的生命意义被窒息了。而教育能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求真务实、形成善良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上述行为可以起到矫
正的作用。——编者)。
正是从这样的思考出发,朱永新教授在2000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的教育理想》,在200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新教育之梦》,提出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新教育之梦》是朱永新对20余年的教育研究成果进行的概括和凝练,对新世纪中国教育进行了沉思和理性观照,勾画了自己的“新教育理想”,是对当今时代“新教育”的理想的解读,而实践与丰富这种悟得,是一个必然也是一种趋势。
从此,一股“新教育理想旋风”正在中国基础教育界兴起,一些学校、老师自发地开展了“理想教育实验”。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2002年9月,新教育首家实验基地在江苏省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挂牌。新教育实验很快波及全国,山东、广东、浙江、福建、黑龙江、吉林、上海等省市的一大批教师主动加入实验大军,千千万万的师生开始将新教育理想具体化、系列化。此后不到1年,新教育实验正式得到认证的加盟学校已近20所,主动参与实验子课题的近百所。1年半时间就有了100多所实验学校,许多个人还开设了新教育实验班。与此同时,“教育在线”网站创办,点击率在很短时间内就超过150万人次,成为全国一个极富特色的大的教育网站。根据2004年的统计,“新教育实验”的学校已遍及全国21个省市205所学校,其中张家港已由政府发文,全市中小学校全部实行“新教育”。千千万万的教师们正在行动中将“新教育”理想具体化、系列化,实验学校、老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相关网站上,可以看到新教育实验学校、老师、学生的可喜成长。实验进一步证明了新教育理论对当前教育的改造、优化、促进作用,也为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和推广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奠定了大规模实验的基础。现在还有许多学校的试验正在进行中,有的到2007—2008年才能结题。这些学校试验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新教育理论;加强新教育理论实践的基础性建设;形成区域性推广科研成果的新型机制;建设特色化内涵发展的“校园”“社区”;促使教师在更新观念提高技能基础上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在健全人格、学有所长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
2、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简介
有人问朱永新,为什么要进行新教育实验?朱永新的回答只有四个字:“为了补缺”。那么中国的教育究竟缺什么?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中,朱永新认为缺公平、缺特色、缺理想、缺服务意识、缺人文关怀、缺教育理念„„核心病灶急功近利。其结果,不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而是一时有用,是为了某年某月某一天。初中三年是为了中考,高中三年是为了高考。因此,长跑12年身心倦怠的孩子往往错将高考当终点,殊不知,此为人生起点。
新教育实验的理论基础是《新教育之梦》。这是《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中的一本书。
朱永新文集共有10卷本。《新教育之梦》体现了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哲学,即把个人的体验、感悟、价值观融于一定的思想观念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想教育理念。但这理想教育理念又是体现了新时期教育的特性,能够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和转变思维方式。在对基础教育改革趋势的揭示中,既体现了朱永新关于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与手段、教育管理等教育理念,又体现了朱永新力求使这些理念与教育实践结合的探索精神,有众多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从而使人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或方法。因此,《新教育之梦》中的教育理论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应该而且可以推而广之,转变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教育实践行为。一种成熟的学术思想必须注意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整合,并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去发挥它的学术价值。这是众多学校之所以进行新教育实验的原因。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新教育实验追求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教育圈中每一个人发展个性,舒展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观点是:无限相信学生与老师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朱教授认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不要坐而论道。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犹豫彷徨。从加入实验这一天开始,就要真正地动起
来。
新教育实验的目标追求是: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朱永新特别鼓励参加实验的所有学校的师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要相信相当部分的老师会有成就,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成才。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新教育实验追求的一种境界。通过“新教育实验”,有效地促进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让学生、教师和学校一起成长,以理想的教育“培养传承与发展人类文明的现代人”。
主体实验项目主要有:
(1)营造书香校园:由“新教育文库”提供教师必读100本,并组织相关读书研讨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读书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本》《英文经典读本》诵背活动。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崇高精神的神圣对话。实验学校将每年9月25日设立为校园“阅读节”,并倡议这一天为全国“阅读节”。实验学校加强了图书馆、阅览室建设,建立开放式图书广场、每班配备图书架,重视超文本图书馆的建设,研究利用网络开展阅读。实验学校提供专门、保量的阅读时间给师生,鼓励学生家庭建设家庭图书架,形成“书香家庭”。实验学校图书馆向家庭和社区开放,并形成校际合作、区域流动。将成立“书香俱乐部”,作为师生开展读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指导各实验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各实验学校读书活动提供导读、评价等服务;促进各实验学校读书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联谊。
(2)师生共写随笔: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师生超越自我。
(3)聆听窗外世界: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
(4)熟练应用双语:开展中英文听说活动,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与中文,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
(5)建设数码社区: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6)创建特色校园:提倡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与发展学校、教师、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学校有特色,师生具备个性的技能。
最后实现: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家长。
三、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念
1、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这是核心理念。这里不是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突出“一切人”。朱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没有学生的发展。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无论他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让他们快速地发展。
朱教授说,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成长并快乐着。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让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教授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我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老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学生为分而学,教师为分而教,见分不见人,丧失了教育本来的功用,造成教育的短视和人文精神的丧失。朱永新预测,6年功利教育将带给学生60年混乱和迷茫。他在网上告诫教师,“教孩子6年,我们要为他的60年打好底色。”我们,也包括他自己。直面中国教育失误,坐而论道者遍地,朱永新欲以力所能及的补救起而行道。
朱永新非常推崇“学生走出校门,忘记学校所教内容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 的成果。”的观点。许多人认为这非常精辟地诠释了教育;也有人认为就剩不下什么了(我想,这里学校所教内容,主要是指一些纯粹的应付考试的东西,这些东西,好多在实践中是用不上的,注定是要忘记的;而那些在实践中一刻也离不开的,是根本不会忘记的。——编者)。
在这一方面,他专门做过调查:平江实验小学的一些教师提出,作为教师都想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也希望在快乐活跃的氛围内进行教学,可现实是现在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讲话、活动的时间,没有活动作文怎么写?尤其苏州现在已取消学生的春、秋游,他们不得不将时间花在那些重复的题海里,以至于学生一听到放假就欢呼雀跃,学习已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对此,学校固然可以按照新教育实验逐步改善以往的办学理念,可更大的压力是来自社会的压力,甚至出现有的家长看到作业少了就责怪老师的情况,社会究竟对新教育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为此朱永新指出,学生的课外活动一定不能少,该做的还是要做,只要是省内游,安全工作做细一点,可以恢复学生的户外游。不仅如此,还要多搞些这样的户外活动,哪怕是附近的博物馆、园林等,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得到实践。教学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更活跃一点,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很多教师和学生埋怨没有时间,那时他们都将时间用在了加班加点上,试问:加与不加究竟有多大的区别?不如将这些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书,现在有些学生对有些科目的什么定律、定理、公式都了如指掌,可遇到题目就不会做,原因就是没看懂题目,这非常值得教师们反思。相信只要学生确实是进步了,社会会给予新教育一份肯定。
此外,朱永新还提到,面对目前应试教育,有很多学校都喜欢和其他学校比,这是非常愚昧的做法,好的教育不需用分去衡量,一个好的老师也不应该用分去评价一个学生,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要相信“上帝在每个人身上都注射了成功基因”。学生的潜力没挖掘出来,教师千万不要宣判学生“死刑”,“残障儿舟舟不是当上了出色的指挥家吗?”
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朱教授对精神的作用高度重视,甚至有点儿夸大。他说,好多人都问他:你的身体怎么这样好呢?他说不是身体好,是精神好。自己也有高血压、高血脂。
但有了好的精神,就有了一切。他认为,死人与活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死人的精神不再存在了。他说,有的人虽然活着,但精神不行,生不如死,与死人没有什么两样。这正应了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活者,他已经死了。”诗人虽然另有寓意,但朱先生却借此说明精神的重要性。重视精神,就要让人们不断地感受成功,从而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去年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了世界上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惟一入选的亚洲城市。那么,能说苏州就是亚洲最好的城市吗?当然不能。但苏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城市,它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两千五百多年的文化底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学校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对个体生命来说也是如此。朱教授荣登2003《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人物榜,就是因为他是一位最具人文气质的市长。他透过历史的眼光,长久以来一直探问社会人心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演进,深切感到在万众一心发展经济,人文精神的教育严重缺失、人文关怀异常匮乏的当下,人心的异化、社会的失衡以及城市的病态繁荣已是愈演愈烈。正是源自于这种“社会良心”深处的忧虑,朱永新一直在大力倡导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倡导民族精神的变革。这就是个性,就是特色。
作为万灵之长,我们能否开发出自身的“心理原子能”,使普通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呢?
人的大脑是一个动态的“创造物”,只要善于开发,就能够启动“心理原子弹”的按钮,使智慧迸射出绚丽的光彩;相反,人的大脑又呈示出天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伤其神经,抑其中枢,潜能就会沉而不流,甚至成为一潭死水。朱教授说,长久的社会暗示,自然形成一种评价定势。你想激励一个学生,就不断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这样,再差的学生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行;你想毁灭一个学生,就不断地说他“不行不行你真笨”,这样,再行的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笨。可见,只有自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取“高峰体验”。所以,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启动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让学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一个停止撞击成
功的学生,就意味着对自己失去了自信。
教师一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朱教授的及门弟子苏静教学不足一年,她的一群十几岁的学生就能背诵100—300首诗词,并能在两分钟内任你命题,写出诗意沛然的佳作来。但苏静却说这本是自然之举,孩子们背诗、赏诗、作诗,正像花丛中的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转,树林间的小鸟婉转地歌唱一样,是一种生命的快乐。是的,潜能在有效开发并结出硕果之时,孩子们所感受到的绝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
朱永新非常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认为这是学生生命价值的体认。但有的并不是都如苏静老师一样是在师生共同发展,而是以牺牲教师的生命价值为代价。所以他反对所谓的蜡烛精神,不是将教师的精神与身体透支殆尽,而是应当与学生一样得到呵护。甚至,教师的发展比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没有教师的快乐,哪来的学生的快乐?没有教师潜力的开发,哪来的学生的潜力的开发?所以,要对老师说:“说你行你就行”,而且不是一次两次地说,而是千万遍地说;不是一天两天地说,而是天天讲。让这一信息根植于教师的心里。而教师一旦拥有了这份自信,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为了激发教师内在的潜力,朱永新教授于2002年6月26日“教育在线”网站发表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明确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也写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
这是我所看到的最具特色的一个“保险公司”,它在相信人的巨大潜力的同时,又内含了一个“持之以恒,十年不止”这样一个必备的条件。两者的结合,才能到达真正成功的彼岸。
江苏盐城数学老师张向阳是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最早投保者。心存困惑的他,于2002年8月份向朱教授求教。朱教授送给他六个字:“读书,看网,写作。”张向阳老师心领神会,每天笔耕不辍。此前从未发表过作品的他,仅在6个月的时间内,就在“教育在线”上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作品,并在《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50多篇文章。在过去的十个月间,他用200多个夜晚写出了近30万字的教育日记。他在“教育在线”论坛上的签名是:“用我的生命,擦亮新教育之
梦的火花。”他找到了自我成长的途径,具备了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江苏吴江市第一小学费建妹老师曾因打朴克而在当地小有名气。2003年参加新教育实验后,投保于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始尝试写点东西。渐渐地,对写作发生了兴趣,与朴克牌进行了永久式的告别。四个月的时间里,发表了十多篇文章。因其文富有激情,所以被人称之为“激情费小妹”。这激情是潜能开发之后的自然迸射,是获取自信之后的精神收获。
5、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朱教授认为,如果说当今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注意的话,那么,真正对于人类的问题,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文明的进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文明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或者说在我们这一代教育的手里走向衰落。我们经常说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要想让我们的孩子、老师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真正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他认为,读书是最好途径之一。
读书与写作应该是人的一种根本性的精神享受,在这种精神享受中获得全面的发展。热爱学习应该是人的生命本性,个体通过学习掌握人类的本质力量,由此体验人生的自由境界。所以一切教育大家在强调读书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写作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写教育随笔,叶圣陶力倡教师写“下水文”,朱永新教授让教师写教育日记。这其间似乎有一种本质的联系。因为没有读书与实践,就不可能产生好的作品。教师自己写不出好的作品,要求学生写作就失去了说服力量。没有教师的潜能开发这一生动的“教材”,也很难激发起学生内蕴的潜能。师生同写日记,无疑创造了一个共同发展的文化环境。只有为个体发展创建一个完美的、高质量的发展环境,并确保这种环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才能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理想发展。这种“环境商数”一旦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商数,就会产生一种始料不及的飞跃。
朱永新先生相信“名师出高徒”这一古已有之的名言,但屈指可数的名师,往往令你投师无门。但他说并非无路可走,人们可以借助一个中介,去聆听名师的教诲。中介,便是富这有文化品位的中外名著。通过这些作品,穿越时空,去索取其思想文化的智慧。从这个角度讲,名师就在你的身边,就教于名师的机会俯拾即是。他说,在读这些作品时,他往往为先贤哲人出奇制胜的警策之语惊叹
不已,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感。也有这样一种情况,哲人之言,恰与自己所思所想不谋而合,这会令你激动不已,有一种与伟人心灵对话的美感体验,以及生命价值体认的特殊感受。
所以,几乎是每天雷打不动的两个小时读书,成了令朱教授心迷神痴的精神之旅。他说这是父亲送给他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在他年仅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让他每天书写两个小时的毛笔字。这种持之以恒的练习虽未成就一个书法大家,但每天5时起床的习惯却沿袭至今。这比他人早起的时间,就全给了读书。他说,捧读一本好书,很快便将自己带到一个宁静的港湾,不知时间流逝,不知烦琐纷争,惟有将自己融入宇宙自然的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悦。
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可谓一语中的,读书是一道教师必须跨越的坎。所以,朱教授在新教育实验区启动了“营造书香校园”读书工程。要求在小学六年中,师生共读100本课外书;小学生背诵一本中华经典,中学生背诵一本属于美文的英文书。他说,如果背诵了这些书,就会将其精华内化在学生的头脑里,后劲无穷,受益终生。他认为,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他提议设立“读书节”的提案虽然在2003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未能通过,但其志未泯。他说,在以后的政协会上还要继续提交这一提案。
2003年11月于苏州举行的第三届世纪教育沙龙的主题就是“营造书香校园”,与会人员专门就“读书”这一民族发展大计进行了交流讨论。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发表了题为《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的“阅读宣言”,倡导在校园营造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并以此为突破口,建设书香社会,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沙龙组织还审订了《新世纪教育文库》,2004年版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教师阅读推荐书目,讨论了《“营造书香校园”行动计划》(草案)。《计划》祈望看到:“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能捧起一套经典,拒绝粗制,拒绝盗版,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用最精心的阅读,来填实比天空还广阔的心灵;”“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能坐拥一壁藏书,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雨,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物理,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其中;”“每一所中国学校
都能开设一门课程,阅读精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便是“营造书香校园”读书工程受惠的学校之一。他们于2003年夏季举办的为期一个多月的第二届读书节,让“书香”成了校园失传已久的一道最美的风景。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生向图书馆推荐一本最受感动的书。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是一张统一格式的“捐书者赠言”与签名,以示对捐赠者的尊重,并希望以此来提示本书新的读者:这是一本某一个高尚者的一次高尚行动,请你尊重并保护这一份高尚。学校还刻制了一枚“万里国际学校中学开架图书专用章”,表明这是一场爱心与文明的传递,请您把它平安地传递给下一个万里人。读书节过后,读书的余香依然不绝如缕。高二“读书节”“书香系列”之“青春吟”诗集已经“出版”,学生的《读书随笔》编辑工作也已准备就绪,可望2004年开学之际问世于校园和展示于“教育在线”。
读书需要良好的环境,也需要条件的便利,因为便利会使读书变得轻松愉快。朱教授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考察中就充分感受到了这种便利所带来的愉悦。比如在美国,你只要持当地人写给你的信,就可以到图书馆借书。还书也无需办理什么手续,尤其是社区图书馆,门口都有一个还书的箱子,顺手将书往里一扔即可。所以,他很希望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供学生随时阅读。这样,既省却了烦琐的借阅手续,又没有了开放时间的限制。有人担心如此状态有可能造成图书的丢失。但朱教授却说:“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即使有的孩子真的把书拿回自己的家里,说明他非常喜欢这本书。孔乙己还说窃书不算偷呢,孩子爱书就更不是什么坏事情了。”
朱教授的意见得到了回应,江苏一些学校开始对此发生兴趣。常州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在教学楼的每一层都设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图书大角”。放学之后,孩子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这里阅读;有的孩子回家后写完作业想看书了,也会跑回学校阅读。结果,非但学校的书没有少,有的学生还将自己家里的书拿到了“图书大角”里。这种没有围墙的“图书大角”让学生在心灵放飞中享受读书的快乐,在心理自然状态中尽情地汲取与古今中外“名师”对话的精神营养。
朱永新教授说,新教育实验的目的不单单让人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智慧。他说,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
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关于朱永新
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炮轰”中国现行教育的三大“病症”,其中之一就是“高中文理分科”,他认为:“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因为过早的文理分科以后,理科的学习不再学历史、学地理,不再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那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就有问题,对中国问题、对人类问题、对民族文化的关系、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就会很少关注。”朱永新的“炮轰”可谓切中时弊,点出了当前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要害问题,即工具理性盛行,价值理性式微。在教育中,具体表现为只重视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有效的,不重视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有益的,只重视让他们知道“成本—收益”的计算,不重视让他们明白什么叫善恶美丑。打个比方吧:中国教育目前的做法,就相当于只重视把剑磨得锋利,至于这把剑将掌握在谁的手里,保卫谁,刺向谁,则不甚了了。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国教育忽视了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朱永新把中国学者与“诺贝尔奖”无缘归因于这一病症,引起一些网友不以为然。但是,如果人们把诺贝尔奖,尤其是诺贝尔奖中的自然科学部分,视为一种最高科学成就的指称,把朱永新的焦虑理解成希望中华民族能够为世界贡献伟大科学家的话,人们就不难理解他的话了。因为真正伟大的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无不对人类的命运充满了关怀,无不把造福人类作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大动力。人们很难想像,假如他们都是一些浮躁而且急功近利的人,只是为了金钱、地位而工作,他们有怎么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和许多人的印象或想像相反,西方反而是非常重视在教育中灌输人文精神,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看做是教育的核心,他们将其称为“通识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希腊、罗马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经典著作和西方历史,目的就是要解决对西方文明的认同和西方文明的传承问题。西方教育家认为,由于大部分学生不能升入大学,因此到了大学再进行“通识教育”就太晚了,必须在中学就开始。比如在美国的中学,“通识教育”被称为“公民课”,除了一般的西方文明外,还非常强调美国的历史及文化,以及美国历史上的“伟大总统”等。西方通识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把科技的发展置于人文和伦理的关怀之下——这和朱永新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目前困扰人们的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比如人才流失、校园暴力、学术腐败、缺乏创新和自己的独立技术、缺乏自主品牌等,从根本上说,也都和中国缺少自己的通识教育,没有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有很大关系,因为如果人们都只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愿意为国家民族的未来承担责任,那自然就是有奶便是娘,甚至无所不用其极了。
其实,类似朱永新这样的呼吁,以前也曾经有人发出过,比如学者甘阳就一再呼吁要重视中国的通识教育,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始终未见有关方面的回应。教育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这一次朱永新以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身份指出了这个问题,希望有关方面认真作出答复,也希望全社会都能积极参与到推动这一问题解决的讨论中来。
第四篇:学习朱永新新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心得体会
榆次四种
赵耀芳
近日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受感动、启发。
朱永新教授集教师、官员和研究这三种角色于一身,每个角色都显出难得的从容,这不能和他的学识、智慧、勤奋分割开。我仰慕这样一位为中国新教育奔走呼号的倡导者,佩服他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多重角色之间,更惊叹于他为理想不懈的追求与努力。可以想象朱永新教授每天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每天看着自己的理想一步步接近现实,一种巨大的幸福感充满了他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不可能人人都达到朱永新教授的高度,但是我们不能丧失追求这样一种高度的信念。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为什么朱永新教授能将自己的理想推而广之?我们和大师之间的差距在哪里?我想,找到问题的答案迎头赶上,今后我在教学方面会进步得更快!
朱永新教授在《我心中的理想智育》一章中谈到:“充满民主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应更多靠思考学生如何“学”,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回想自己前段时间上课的情形真是惭愧,学生普遍感觉上课枯燥无味、了无生趣、昏昏欲睡,于是我隔几节课就改变复习内容或教学方式,结果学生的兴趣维持不了两节课,复习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想来我只是做到了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只考虑到自己怎么教而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一直事倍功半。如果真能“让学生主动学,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学生将从自己身上发现他自己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他们将看到、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自豪的火花,这种能量一旦被激发、唤醒,作为老师的我将多么轻松啊!然而以我目前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专业知识与技能亟待提高,因此我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多研读教研教学方面的书籍,今天就以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中国新教育》为起点,紧随当今教育改革的春风,迈出新征程的第一步吧!
2012伦敦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的身影刻在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拼搏、自强、坚忍、永不言败、百折不挠,而这些优秀的品质正是我们学生缺乏的。“三点一线”的生活不仅禁锢了他们活动的范围,而且僵化了他们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去了体育带来的巨大精神财富。体育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教会学生遵守规则与合作,培养学生坦然面对成败的良好心理……这些优秀的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人,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今后我一定要及时改变自己往昔对体育的片面理解,帮助我们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在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尽情展现特长与个性,从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有感于朱永新教授对体育的理解,特引用他的原话:
“体育是力量的角逐,两军对垒,谁能逐鹿问鼎,让人惊心动魄。体育是智慧的较量,排兵布阵,谁有锦囊妙计,使人捉摸不定。体育是美丽的展示,刚柔兼具,谁更技高一筹,令人赏心悦目。”
以上就是我学习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后的一点感触,可以发现我只学习了其中的前三章,我想这样一本集理论与实际为一体的教育学著作,值得我花更多的时间细细研读、琢磨。期待自己紧随朱永新教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
第五篇:学习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
学习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
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还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为了他们,同时教育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也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实践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标: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触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在县教育局的极力倡导下,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思想》,体味了朱老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设书香生活环境”等教育内涵。
一、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给我的触动
1、朱永新老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
2、朱老师的新教育认为, 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应该是针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现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朱老师新教育理念表明: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等,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层次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实验提出了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强调个性发展。
3、朱永新曾说:“我过去是研究教育的。在研究人类教育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教育怎么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阅读都始终没有变过。阅读是教育中最本质的一个活动,那些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毫无例外地都推崇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终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拥有了终身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朱老师认为:阅读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动,新教育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为首要行动,将阅读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子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年级、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这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提升。
学习朱老师《我的教育思想》,走近他倡导的新教育并作思考判断,愈发增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二、朱永新描述的三重“理想境界”对我的启发
1、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朱永新认为: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还认为: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这就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2、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朱永新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3、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永新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三、朱永新新教育思想对我的又一启示
1、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2、教师对学生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3、教师应该对学生严而有度。只有这样才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善于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免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言行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又正因为这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有度,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与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老师的管理应该得到学生的尊敬,使学生心服口服,从心底里得到学生的认同。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礼。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所范,努力学习,进一步学习“我的教育理想”,使自己的思想不断进步,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
对新教育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对新教育实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基本思想是:
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二、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三、四种精神:
1、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2、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
3、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
4、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
四、五大理念:
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5、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五、四大改变:
1、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2、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4、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六、六大行动:
1、营造书香校园。
2、师生共写随笔。
3、聆听窗外声音。
4、培养卓越口才。
5、构筑理想课堂。
6、建设数码社区。
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让孩子们能在他们的童年和那些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这正是儿童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我学习感受最深的一点。我们的学校就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开展了“好书伴我行,智慧满人生”的金典读书活动。另外,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这也与新村小学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作战的理想空间。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我挑战,与理想坚守,以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求教育理想。
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读后感
作为一名崇小的新老师,刚踏上工作岗位我的目标就是努力做一名好教师,但是说说容易做做难,怎样真正做到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是在翻阅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后,我心中有了很深的感触。深刻体会了《新教育》的教育内涵。
《新教育》中朱永新教师说到:“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他提出的中国有2000万老师的教育方式需要改变,另我深思了一回,我是不是也是这2000万老师中其中以个呢?
朱永新教育教育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还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为了他们,同时教育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也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实践的。
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学习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标: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
《新教育》对我的启发:
1、朱永新老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
2、朱老师的新教育认为, 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应该是针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现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朱老师新教育理念表明: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等,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层次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实验提出了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强调个性发展。
3、朱永新曾说:“我过去是研究教育的。在研究人类教育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教育怎么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阅读都始终没有变过。阅读是教育中最本质的一个活动,那些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毫无例外地都推崇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终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拥有了终身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4、朱老师认为:阅读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动,新教育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为首要行动,将阅读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子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年级、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这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提升。
学习朱老师《新教育》,走近他倡导的新教育并作思考判断,增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二、课堂是教育的中心,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新教师要新教育的理想课堂
1、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朱永新认为: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还认为: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这就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2、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朱永新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3、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永新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性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三、学习新教育中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1、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2、教师对学生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3、教师应该对学生严而有度。只有这样才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善于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免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言行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又正因为这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有度,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与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老师的管理应该得到学生的尊敬,使学生心服口服,从心底里得到学生的认同。
通过阅读《新教育》深刻体会到了朱永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所范,努力改变课堂教育,教育方式。
学习新教育实验心得体会 以前对“新教育实验”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专著《新教育》又有幸听了张硕果老师的报告,让我领略到了新教育专家的风采,感受到了新教育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仿佛整个人也起了质的变化,对学生、对课堂、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教育行动,它是由朱永新教授提出来的。新教育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以前总认为教育里的角色只有学生和老师,是学生和老师的双边活动组成了教育,现在想想那些想法真的是很幼稚的,自己考虑的太浮浅了。当今时代的教育一定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在学校的,更要有家庭的和社会的,要符合新教育的理念。
新教育倡导师生、家校、亲子间“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学生、老师、家长共同配合,做好家校共育的教学工作,让孩子的教育生活不要仅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小的场合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从小让孩子体会教育无处不在,活到老学到老,这样学生是不易产生厌学心理的。同时新教育还倡导学生应有“晨读、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体会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快乐的成长,体验人生真谛,同时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一个人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浸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我们要在这条教育之路上走的更远,在道路上不断追求我们的理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我们的教育生涯里,在与别人合作的同时,演绎最精彩的教育教学,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师首先应该是热爱生活的、关怀生命的,对待生活应该是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我们接触的是最富有朝气,最具活力的孩子,所以我们教师应具有前瞻的、发展的眼光;我们参与着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者的成长过程,所以我们应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使我们的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刻苦、自信、坚韧、进取、探索等品格,使我们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使我们的学生具备先进的道德意识和积极的人生观。理想看着总是美好的,也是遥远的。然而只要我们心中追求这理想,那么理想就会在追求的过程中接近。教育的理想是我们要对学生的成长埋下些积极的伏笔。教育的成果并不是现在检验的,并不是依靠现在的所谓的考评和考试来检验的,教育的成果是在发展的延伸的,最好的检验是在未来。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这里的“人”,不仅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和家长。记得作家峻青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在关键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你年轻的时候。
成长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成长是什么?成长需要动力,可以是来自外在的力,更需要内在的动力----一种激励思考和改变自我的动力。我认为,成长的动力之源就是学习。所以,学生要读书,教师更要读书。让反思成为习惯。成长过程反思,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引发的思考;工作过程反思,一个学生、一个教案、一堂课、处理一件事情、开展一次活动的体验与思考,带来哪些认识上的变化,教育理想等等。可以说这次的报告引导我们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真正的行动,本身就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