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主题教育
高校主题教育
摘要:
一、主题教育的内容:“主题教育的基本含义,是指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高校主题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内容选择上一定要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主题教育的内容,是主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题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实施教育的具体要素。这些内容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根据主题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对象的实际所确定的。主题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规定的丰富性以及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主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广泛的。这些多方面的内容按照特定的层次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由此构成主题教育的内容系统。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融入,是高校主题式教育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高等学校是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其出发点和基本任务,这就要求高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2」高校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设,要从四个方面内容着手。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
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工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
3、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4、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方面主要任务,是高校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修订完善大学生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主题教育的载体:主题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教
育目标的实现,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各种载体。教育者通过某些形式,手段向教育对象传导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所需求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内容,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个人能力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需要选择一定的教育形式如政治理论学习、参观、讨论、社会实践、主题建设等开展活动并通过这些形式与教育对象进行互动,这些形式就是主题教育的载体。概括地说,主题教育的载体是指传导主题教育因素、能为主题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主题教育形式,如集体学习、谈话、文化建设、大众传播等活动,都可以成为高校主题教育的活动形式,即主题教育的载体。教育者正是借助这些活动形式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并与其进行双边互动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一)载体在高校主题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二)高校主题教育的基本载体
1、主题教育的管理载体
2、主题教育的文化载体
3、主题教育的活动载体
4、主题教育的传播载体
三、主题教育的方法:
理论灌输法
实践锻炼法
自我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比较鉴别法
咨询辅导法
参考文献:「1」邹耿良.题教育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龙岩学院学报,2007,(8).「2」李东.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第二篇:高校举办爱国主题教育方案
高校举办爱国主题教育方案
学院各班:
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7周年,激发广大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好地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经研究决定,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爱国主题教育。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畅想爱国风,实践爱国心
二、活动时间
XX年10月
三、活动安排
主题活动之一:升旗仪式
为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深学生尊重国旗、爱护国旗的意识,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升国旗活动,让学生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中受到教育熏陶。
1、活动时间:10月21日
2、活动地点:西操场
3、活动形式:升国旗仪式
4、基本要求:大一至大三各班全部参加,上午7:30集合完毕,辅导员首先从国旗仪式的内涵,国旗的象征意义为切入点进行宣讲;然后统一升国旗,唱国歌;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报道、学院微信推送。
主题活动之二:爱国电影展播
在读百本书周末影院活动中将十月份观影主题确定为:观红色经典·抒爱国情怀,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爱国主题教育。
1、活动时间:10月每周六晚上18:00—20:00
2、活动地点:教学楼A101和A201教室
3、活动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事先公布每周电影名单,全体本科生可关注浙财大微学工或登录思政网进行报名,先到先得。
4、基本要求:申报成功的同学提前十分钟进场,观影过程中保持安静,观影后可将观后感发至邮箱:du100ghg@163.com,思政中心对观影同学给予百本分奖励,同时筛选优秀观后感予以表彰宣传。
主题活动之三:读红书活动
为浓郁全院读书氛围,从红色经典书籍中品悟非凡人生,特举办读红书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1、活动时间:10月下旬
2、活动地点:学术中心报告厅
3、活动形式:思政中心提供20部红色书单,由生活园区各公寓楼开展读红书活动,并最终确定1部优秀书籍,推选1-3名学生干部在报告厅内做读书交流。
4、基本要求:各楼读红书活动资料、照片及活动成果上传思政网,读书交流会现场根据交流情况评比读红书一、二、三等奖并进行表彰,参加活动学生给予百本分奖励。
主题活动之四:爱国微信留言
为给广大学生抒发爱国情怀提供一个平台,畅谈真感情、传递正能量,特举办爱国主题微信留言活动。
1、活动时间:10月上旬
2、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3、活动形式:浙财大微学工公众平台发起“我爱中国”留言征集,学生以此为主题进行互动。
4、基本要求:留言以#财政税务学院#为开头,要求情感真挚、主题积极向上、200字以内,提倡原创。活动截止后,将对留言内容进行筛选评比,并设置组织奖。
主题活动之五:国防教育班会
为了普及国防教育知识,提高学生的国防教育水平,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讨论,拓展学生的时事政策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国情观,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国防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1、活动时间:10月
2、活动地点:自行安排
3、活动形式:大一至大三各班以国防教育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由带班辅导员进行引导组织,班委负责具体实施落实。班会参考主题:(1)新形势下的国防军队改革(2)国防建设和改革思想(3)周边军事战略形势(4)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军事战略的发展(5)重返亚太战略对我国的影响(6)应征入伍的意义(7)安全如何从自我做起(8)所谓仲裁案结果公布后南海的战略局势。
4、基本要求:班会活动现场拍摄照片,事后进行总结宣传报道。
四、活动要求
请各班高度重视爱国主题教育,在以上五个专题活动基础上,可自选活动进行爱国主题教育:如爱国主题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爱国主题微视频、微漫画、微故事征集;赴革命基地进行爱国主义实践教育等,要求各项活动精心组织、积极落实、宣传到位、成效显著,请各班将爱国主题教育照片、活动总结等做好记录,并于10月30日前上交,如有疑问联系毕老师86754690。
xx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XX年10月8日
第三篇:高校主题交流会
“中国梦,南师梦,我的梦”主题报告会
______________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引领全院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和全面了解十八大精神,加强青年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院团委拟定2013年4月—5月举办全院第四届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
二,活动目的:
丰富校园文化,展示当代大学生飞扬的个性,青春的风采,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抒发情感,一个畅所欲言的舞台,锻炼大学生的演讲能力,增进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了解,促使大学生深刻地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好地规划今后的人生,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活动主题:
实现中国梦,南师梦,我的梦;青春正能量。
四,活动时间与地点:
2013年4月20日—2013年5月20日
行政楼一楼报告厅
五,活动对象:
南昌师范学院全院师生
六,活动承办单位:
脱口秀协会
七,活动流程:
《1》活动前期;
1传时间:11月10日~11月19日
2宣传方式:①网络宣传:江西教育学院学生论坛。协会Q群②海报宣传横幅海报.晚会海报宣传单
③学生公寓一楼黑板书写晚会通知
3申请教室展板:设计宣传板:要求简洁并突出主题
4嘉宾邀请:团委,院系老师。
5录像准备:报告会召开之前一周开始制作,选取五处学院的标志
性地点,进行采访工作人员的录制,每段视频在四到
五分钟之间,每段视频质量要严格进行把关,确保活
动的质量。
《2》活动中期;
1礼仪到位签到:活动当日需要礼仪的到场负责签到,礼仪需要提
前30分钟到场
2会场安排:①第一排为领导嘉宾席
②第二三排位选手席
③最后一排为保卫部与观众席,其他座位为观众席3设备检修:负责录像和检修话筒的工作人员提前一小时检修
《3》活动进行;
1主持人的介绍“中国梦”的由来,并讨论一下自己对于在南昌师
范学院大学生活,从而引起“我的梦”。
2主持人介绍嘉宾并请嘉宾发言。
3报告会正式开始,观众说出“我的梦”,并谈论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经历的挫折与困难,并结合实际谈“中国梦”之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4播放采访在学校各处工作的工作人员对“中国梦,南师梦,我的梦”的理解。
5领导对于本次报告会进行总结阐述。
6主持人宣布本次报告会圆满结束。
7脱口秀协会成员打扫卫生
八,节目预算:
<1>租赁录像设备:50元
<2>荣誉证书:15元
<3>矿泉水与食品:60元
总计:125元
____2013,4,15
脱口秀协会
第四篇:高校创新教育
学号1100500235 姓名:原亚欣 学院:电信学院 班号:1005104 任老师,您好,我上个学期也选了你的知识产权课。当时是因为专业课考试,自己断网了,没有看到您发给我的邮件,后来看到的时候时间已经过了。所以作业没有交全。
为高校创新教育谏言
摘要:国家把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应试教育下形成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障;知识产权未能全面普及。根据上述问题,高校创新教育的根本出路为:强化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建立制度保障下的创新教学的基本环节,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 创新教育 知识产权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高校正面临着由强调知识灌输的传统型教育模式向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型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高校已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未进入规范化阶段,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投资、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影响了高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应试教育下,分数为本,教师和家长形成了挑错教育的思想观念,仿佛把孩子的错误“挑”没了,孩子就完美了。由于教师、家长热衷于挑错,很少允许学生精神发散。灵感的火花,大胆的想象力,都被扼杀了。大学生也为此形成了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等心理状态,成为严重束缚他们创新意识的主要障碍。
(二)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
大量文献和国内的有关调查结果均显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师资力量匮乏。每个教师都是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及创新人格不健全。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非常有限,毕业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在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方面的作用。
(三)知识产权的普及及重视程度不够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智慧成果所有人对其特定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在一定限期内享有的专有权利。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及时间性的特征。知识产权也是对创新成果的保护。一个国家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占有量最终仍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而如何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管理和运用的能力,就在于知识产权教育的普及。
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1、知识产权师资力量质乏
知识产权教育师资匾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教育的师资数量不足;二是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教学经验。
2、知识产权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多数院校没有把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几近空白,仅仅是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一章,部分教师对其内容或者一带而过,或者干脆删节。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偏重于法理教育而缺少实务技能教育,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来设计其教育的特色内容与方法,从而难以系统提升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这样也造成了高校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对知识产权教育的层次性认识不足,没有将知识产权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据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中接受过知识产权有关教育的不足总人数的5%。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出路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是指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高指导原则。新的教育观念包括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人才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的根本标志;质量观:当前要大力倡导和宣传“创新性”质量观,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思想观念基础;教学观:教学工作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通过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前沿,养成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缩短创新周期,更要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够体验创新情感,养成创新人格,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熟练应用创新思维和技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知识产权的普及教育
1、高校树立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观念
将知识产权教育纳人正规的教学体系,将知识产权课程纳人高校教学大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使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掌握相应的知识产权知识,从而学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和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成果。另一方面,要成立相应的教研室或研究机构,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明确学校知识产权教育方面的发展方向以及工作部署,安排落实有关的教学教材和课程设置。
2、加强师资力量
师资是教学的主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的保证。师资短缺问题可以从三方面解决:一是自主培养;选派本校有一定基础又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或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系统培训,整合到知识产权专职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引进人才;引进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将精通经济学、法学、科技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吸引到知识产权教师队伍中来。三是外聘兼职教师;聘请优秀的知识产权律师、代理人、法官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兼职授课或在学校开办专题讲座,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缺陷。
3、拓宽知识产权教育渠道和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知识产权教育渠道主要有以下3种途径:一是通过知识产权法选修课;二是校内外专家以专题讲座或系列讲座的形式讲授知识产权的知识和前沿动态;三是通过校园展板、条幅、宣传小册、校园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并配合国内有关部门的宣传活动,向学生普及与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可以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演讲课和讨论课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四)建立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教育体系
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具体地说应该做到: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这就要求教育者注重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人格。
索引:
[1]〔美〕A·J·斯塔科著.刘晓陵译.创造能力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3-54.[2]何建东.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众科学,2007,(13)
第五篇:高校美育教育
高校美育教育
程啟鹏
101103204 2012.3.28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践证明,音乐、美术等课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们都知道,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关注的对象不同,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的是物的话,人文科学更注重人的发展。
当下的美育状况
大学生层面的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及表,主要有:
1.大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美育常识。很多大学生不明确甚至不清楚美学及美育的含义,访谈中发现很多大学生普遍认为美学是与美术有关的,美育是美术教育的简称而已,更不用指望他们体会美育对自己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意义了。他们了解智育、德育及体育远比美育深刻,这个结果对于实行多年的高校美育是很遗憾的,从本质上讲高校的美育大部分努力是付诸东流的。
2.部分大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由于美育在高校教育中没有健康地发展起来,当下的大学生由于理论上的迷惑和实践上的困窘,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度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深刻的改变了大众的消费观念,来自西方社会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感性欲望,大众化、快餐化的文化环境,尤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极端物质,缺乏了理性的规范与道德意志。
高校方面中存在的美育问题:
1.高校缺腿发展,美育受冷落。我调查到的,在广西的主要高校中,提及美育的都是停留在转发上级的指示上,在教学大纲中提及美育也是寥寥几字,另外的形式就是出现在高校教师对美育的研究成果中。由于美育在高校实际教育行动上没有得到重视,美育没有得到也智育、德育和体育一样的平衡发展的机会,表现在美育教师的严重贫乏,教材寥寥无几,相关经费匮乏。
2.教师的引导不足,美育贯彻流于浮浅。令人欣慰的是多数高校教师对中外美育理论是有一定了解的,还有不少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探索美育的出路,但是我们应该承认的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艺术及美育方法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在对大学生的审美联想、创造能力方面引导相对不足,美育就仅仅定在了表面。
3.美育课程凤毛麟角,甚至鱼龙混杂。在高校里面实施美育的重要方式就是开设美育课程,让美育进入寻常同学的课堂。在广西的几大高校中,我发现美学相关专业他们都是在文学类学院开设,其他系院就有类似《人文科学概论》、《影视艺术欣赏》等与美育沾边的课程,很有鱼龙混杂的嫌疑,更没有哪个高校是把美学相关课程列为公共课的。目前高校美育方面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少”且“散”而“乱”,且很多高校在这个问题上也只满足于“做了”,至于“做得怎么样”,很少去想,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不加考评和检查。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美育还是有待提高的。
大学生是美育的最终归宿点和受益者,也是美育要发挥作用关键性对象。尽管我们处于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横行的的社会环境里,但培养自己的健全的人格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们戒骄戒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不单单只能看到与职业前途联系紧密的知识,也要注意自身人文知识的积累,多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名曲,多参加美术展览、摄影展览,重视美育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的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我认为美育应象陶渊明诗作一样“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以舒缓之笔写豪放之情,以平实之语表坚毅之志,内融刚韧外收锋芒,进入了至境。人们的审美习惯,金刚怒目不如返朴归真,疾言厉色莫若深入浅出,美育的研究也是这样。
目前,应下大力量拓展与研究这几个问题。
(一)美育的特质、内涵
美育的特质与内涵,用傅雷的话来说即是把教育对象培养成德才兼备、人格卓越、心理健全的人。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大美育的目的观。我们先要强调以德为首,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有德先才,建不成四个现代化,于国无补于民无益;有才无德,容易干错事干坏事,以致于祸国殃民。我们美育培养的必须是德劭才高,德高艺精。再说人格卓越,这也很重要。有德有才不见得人格卓越,人格力量、人格魅力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凝聚力、影响力,人品高洁,道德崇高,是我们竭力倡导的,人格美是美育塑造人的重要旨归。美育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把人培养成心理健全的人,这一点似乎更为重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是绝顶重要的,美育中心理教育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心理残缺、心理变态、心理畸形的人决干不好工作;心理素质强、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干起工作才得心应手。我们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在蜜罐里长大的年轻一代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增强他们抗挫折能力、排难奋进能力,使他们虽败犹荣,虽挫犹刚,勇往直前.(二)美育的生存状态及理论形态,教育主体美、教育内涵美、教育对象美、教育环境美、教育成果美、教育活动美、教育心理美、教育形态美这八个具象及其在教育中的位置、作用及表现形式、存在价值.美育的生存状态实际上是将生态美学渗透于美育的交叉研究,是教育对象与被教育对象对于一个整体维度的肯定,以求在共同的价值体系中共同守护教育与世界教育与美学的整体和谐。“亲和”与“创造”作为美育与生态美学共同反映出的核心命题,美亲和一切,美创造一切。美育亲和教育,美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亲和一切,教育亦能创造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的理论状态在于中国教育美学以其特有的理论姿态与伟岸风姿屹立于世界教育之林,理论之林,美学之术。这就是以理想人格追求与塑造为中心的教育美学理论,以理性美为基础,以真善美和谐 为前提,以美育功能为表征的中国教育美学系统。这与西方的教育美学不同,美育目的性明确,教育功能性明确,追求美但不唯美,有功利但不唯功利,重实操但更重理论。中国当代美育颇为重视审美教育的二重选择,即很注重教育主体美、内涵美、对象美的开掘。教育智能化在向教育大众化演绎,教育在由诗意地栖居变为兴国之大业。这里既反对“教育苦旅”式的皈归,又反对降格以求,不顾质素,导致教育走向泛化。美育始终要把握适度,稳健发展。教育语境要全方位敞开,构建公正、公平、公开、科学、规范的价值尺度与价值取向。美育的效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是一种开放性的审美体验,这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解放与自由的需要。美育是社会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人的精神需求与心理活动的产物。净化教育环境,扩大教育成果,丰富教育活动,健全教育心理,优化教育形态都会在一以贯之的审美体验与愉悦中得以实施。创新与开放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行动,创新就无法产生,创新又为进一步开放做了奠基。美育以其独具的强烈震撼的美,时常成为新时尚、新思潮的引爆点,美育这个综合学科的引爆力是极强的,创造力是无穷尽的,其拓展为教育整体发展 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三)美育如何强化理论建设,美育的教育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如何体现,如何加强。美育强化理论建设,即如何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美育,主要应着力于拓宽美育的人学方向。美育比文艺美学蕴涵着更为浓厚的人学精神,因为教育存在于世界的每个角落,教育的对象就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的人与人群。马克思主义美学理想主要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和对人的精神重塑的期冀,马克思主义美学教育观有着不可比拟的历史活力与现实活力。众所周知,人道主义是人文精神的内核。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对社会失衡后的人道主义思索而探寻出共产主义雏型与范式的,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融合过程正是社会发展的渐进过程,而负有重大使命的美育正是有力的助推器之一。
美育这一理论体系是研究与诠释人与教育对象的审美关系的综合科学,教育审美是主线。美学说穿了就是“感觉学”,有主体“在场”,又有客体“存在”,重在研讨与教育对象 的审美关系,有极大的定向性与广延性。
美育的教育功能多体现为实际审美生活样态,使人在审美愉悦中接受教育,这也可说是将审美精神巧妙融化在教育活动中。美育又善于用审美方式排除人的心理障碍,使受教育者在美的陶冶中选择正确的审美趋向,获取教育心理美。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有这样的功用。美育理论旨在为推进教育整体发展,社会功能显而易见。每一个教育个体的受益更为 明显,毋庸赘述。从幼儿到老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受益,这是其他美学办不到的事情。
(四)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的辩证关系。
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的辩证关系即是都注重于个性的弘扬与创造性的释放。心理学普遍认为个性是指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包括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才气、秉赋、爱好)的总和。美国大教育家杜威干脆把个性概括为人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性。美育与教育心理学均极为重视对个性的培养,只不过前者从审美教育角度,后者从心理教育角度。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皆注重对人的创造潜能的挖掘与发挥,前者多从美学诠释上挖潜,后者多从排除心理障碍上释能,这就是两者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我认为,对一个人,对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欲,创造力,没有美育就没有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美育是教育心理学的哲学根据,教育心理学是美育的实践依据。
(五)如何研析与评价美育。如何正确研析与评价美育,这是拓展美育的关键所在。在研究这个问题前,我想起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思想。美育这一门新兴科学正是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汇了西方不少有益的教育与美学营养成份,长成了大树,形成了气候。美育,离不开民族的土壤,中国教育美学更离不开古老而多彩的神州大地,处处渗透着民族传统的教育思想与美学内涵。举一例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究“仁者爱人,朴质无华,乐善好施,礼让谦逊”。广大人民对真、善、美有极其乐于接受的心 理感召力;当代美育中衍化或巧用了这些传统美德,加以新的内容,新的发展,诸如成功做好后进生转化;因材施教,广育贤才;倡导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倡导坦诚待人,团结互助„„教育创新离不开民族与伦理的审美需求,离不开人民大众的审美旨趣。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美育更要对中国传统美学、教育学有着透彻的了解,以便发展与超越。
我认为当代美育在塑造现代人格与能力上功不可没。人格问题的研究具有交叉性、国际性、广义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自身发展是一个综合发展过程,人的才能的发挥,有赖于社会性品质的发展。做出大事业者,起码是人格健全的俊杰。当代美育尤其侧重于对人格塑造,侧重于对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的塑造,侧重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合力,重塑现代人格与能力。从这个角度讲,美育融合了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心理学、人学八大学科,重塑人格的核心,即培养人的理想、信念、潜能、道德品质。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
美育可使受教育者实现精神上超越现实存在的需要,追求 美好的人生境界,使自身的生命维度获得自由延伸。读懂审美与教育的关系,就弄清了审美与超越,审美与自由的关系,使人生变得更辉煌更美好。当代大中小学生的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就是有赖于当代美育的正确导向功能。求真,向善,尚美,这是美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应严正指出,当代美育对学生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足匡正力度不够。据1998年国家教委报告称,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 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这是个怵目惊心的数据。有人对北京16所高校本科生调查也表明:因精神疾病退学者占病休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者占退学人数的64.4%。这两项比率中,精神疾病均高居首位,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疗治乃当务之急。有不少大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很弱,自我评价失当,人际交往能力极差,发展下去,容易产生心理异化、变态,做出过激或出轨的举动,以至触犯刑律。大学生的心理美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用美育观点看,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属专门的心理教育,不能全推给政治思想教育。大学生承受着学习上,经济上,精神上,异性情感上,人际交往上的诸多重负,这就要求高校创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专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也是当代美育的一项紧迫任 务。
当代美育成绩不小,问题不少,但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很是光明,这是公允之论。
这五个问题我认为是加强美育理论建设的重点,也是强化美育内涵的根本所在。加强教育美学理论建设须学懂弄通邓小平的教育思想,须切实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特点;须深入理解现代心理美学;须摆正教育学、美学、心理学三者的关系。现代心理美学的崛起与拓展,已与传统的哲学美学双峰对峙。而心理美学对现代教育的发展绝顶重要,它对于教育的实践功能与社会功能作用甚大,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教学改革。当前,如何在对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方理论的有益营养与科学结论,博采众家之长,寻求创新发展,丰富与拓宽一种能够正确阐释教育领域审美经验与心理机制的新理论,已成众望所归。
总之,美育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美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气度、美的结构,揭示新思想、新学科的科学性、真理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美好追求,从而开发学生智力。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美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语文课本的内容极为丰富,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于一炉,使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风貌十分和谐地融汇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表达美的文章、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生,从而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想象能力,显示出美在智育中的激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