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b8芜湖市第十四届高中教育协会论文 重温行知教育思想,反思当今教育现象 (写写帮整理)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重温行知教育思想,反思当今教育现象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经历了中国当代基础教育发展的一段历程,对其现状有些感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确实苦了过去的教师和学生,但是,大、中专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却又给一些家庭带来福祉。随着中国改革的逐步深入,相应的也提出素质教育理论并开始成为当今教育的指导思想。可是,我认为素质教育至今还是没有真正的得到落实。说一句不客气的话,现在的教育可谓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杂陈。学校无法不追求升学率,教师还要凭教学实绩晋升职称,所谓的绩效考核,最终还是依据学生的成绩拉开差距。所以,学校要绞尽脑汁的设教学重点班,教师的心力都用在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学校为重点班的师生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老师对好生更是百倍的呵护。对于那些“好生”其它方面的不足,甚至是犯有很严重的错误也总是宽容以对。学校创优争先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会虚荣和不诚实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很难扮演的角色。如此等等,我认为教育除了要“三个面向”,还要立足根本。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少数的栋梁之才,更应该教化大众。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其早期接受的教育,当然包括家庭教育。如果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认识不到位,淡化德育工作,教育者丢失了长期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行知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方法偏颇,不能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那么,其结果必将导致教育的飘渺和艰难,国民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水准无法得以提升。因此,我再次和我的同仁于陶行知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共同缅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伟大教育家,呼唤继续践行实实在在的行知教育。
一,教育教学最需要爱心。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挚爱,后人无不敬仰。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对如何教育教学的长期探究的结果,更是他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和对学生深具爱心的体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用心 爱心 专心 1
深处”是先生的教育教学体验,更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行知先生对学生不仅有爱,而且是大爱,“爱满天下”。环视今天周围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与行知先生相比,不能说没有爱心,但他们至少已没有那么纯,不是博爱。无奈,只能千教万教,教人考高分;千学万学,学会考高分。他们无法顾及大多数学生,无法让每一个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终是默默地呆在被人遗忘的角落,最终变成“双差生”,变成心灵受到重创的病体。我们的老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记得所有教过的学生。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生忘却了自己的老师,那一定是我们对教育教学热爱的程度不够,没有使他感动过,没有把爱的阳光照射到他的身上。或者说我们的教育教学还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只交给了他们一些零碎的知识,而没能给他们几把钥匙让他们自动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没有让学生学到人生之道。行知先生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们当年的小学生。”告诉了我们爱的力量,告诉了我们没有差生,“差生”是因为我们缺乏大爱而冠给的。
二,教育教学需要方法。行知先生对中国的教育和教学不仅挚爱,而且特别注重教育教学方法。他提倡教育联系生活和劳动,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和“生活教育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确实如此,我们所拥有的很多知识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并非都是在课堂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掌握的很牢固的知识都是有实践过程的。可如今的教育,在办学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必需的条件。比如说生活单调和没有提供劳动实践的时空。开展每一项活动都很繁琐,因为考虑到安全问题,活动大都最后搁浅。原本是出于对安全的重视,结果变成安全压倒了一切。学生只能终日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死读书,读死书,读于他们的生活很少相干的书。当然,如今的教育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也在不停地探索着新的教学方法,不过那些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教学法都很难适合一般程度的学
生,不是很给力,而且这些方法常常也是一些教师上公开课时的无病呻吟的作秀。平时的教学大多还是“填鸭式”、“考、考、考,先生的法宝”。如今学生在课堂上是上知天文地理,出门便东西不辨,下知生化物理,出户则五谷不分。几乎完全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实际。实验室常常因为各种原因是尘封着的,漂亮的运动场都拉起了高高的闸网,想进不易。延伸到校园之外的活动几乎不复存在。
三,教育教学更需要尊重受教育者。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希望能够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尊重,更希望能够得到每一个学生的尊重。但是,必须做到两点,即一要值得被尊重,二要尊重受教育者。要值得被尊重就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尊重受教育者及其家长,廉洁从教,博学厚德。尊重受教育者,就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重其受教育的权利,尊重其点点滴滴的劳动,欣赏到他些许优点、长处,允许他有超越你的地方,用发展的眼光悦纳每一个学生。陶行知先生就是善于尊重受教育者的楷模。有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名男生正要拿砖头砸学生,立即将其制止,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陶行知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正在等候,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的接过糖果。陶行知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随后,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是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作为校长的陶行知先生用尊重赢得了被尊重,用尊重赢得了极佳的教育效果。没有像我们今天的一些老师,对犯错误的同学动辄训斥,至交检查结束。甚至动辄叫来家长,连带训斥。结果呢,不仅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反而伤了受教育者的自尊,引起产生难以应对的逆反心理,也伤害了学生家长。这里希望我们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知道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
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不可估量的正面效应。而屡禁难止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结果产生出的却是更多的负面影响。
结合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思想看,当今的教育,中央政府努力做到了为大众服务的普及教育。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扎扎实实的推行着,均衡教育的政策在层层监督下也正强有力的推进。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因为要政绩还是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纵容着学校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出现重点班;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进行,虽大都建有实验室、运动场也不能很好地使用,集体活动少之又少,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对大自然、对生活的体验。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难以落实。反之,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学校教育有时显得很孤立、很无奈。因此,教育者内心常常呼唤净化社会空气并希望教育能真正地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支持。
当然,教育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探求新形势下教育发展之路。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在行知先生关于教育的主要思想影响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实实在在地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尊重受教育者,用爱心浇注每一株花朵,让“行知合一”、“真教育”给学生带来快乐的生活、丰富的人生。
第二篇:b8芜湖市第十四届高中教育协会论文 在 活 动 中 学 写 作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在活动中学写作 ——不可忽视的综合性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逐步展开,当阅读教学如火如荼的展示着课改的成功时,作文教学渐被淡出舞台。作文教学号称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比分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了三分的天下,传统的作文教学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那么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又将如何进行呢?下面谈点个人看法。
《课程标准》在写作这一项中是这样要求的:“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而传统的作文课,教师一般采用“指导—作文—批改—评讲”的刻板被动的四部曲训练模式,很少考虑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望,只是应付了事,根本达不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
从新课程课本的编排来看,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体性已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新课程初中九年级《语文》课教材设置了“脚踏一方土”、“走进小说天地”、“关注我们的社区”、“乘着音乐的翅膀”、“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六个活动课单元,分别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层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实践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活并审视生活、实践并体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除此之外,在其他每一个单元设置的与写作有关的活动,也打破了传统的呆板的训练模式,从真正调动学生作为写作实践主体的主体性出发,要求学生在动手写作前和写完作文后都展开充分的实践性语文活动。
笔者理解新课程设置“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用意,应该就是把语文活动有意与作文挂钩,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文与自己的生活或实践活动有了一种必然的联系,使写作文成了学生自己的事。同时,也为教师的作文课教学留出了大胆创新的空间,使教师在作文教学手段上的不拘一格成为可能。
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应该是:通过活动(包括课本单元指定或建议的活动和自行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使作文课得到某种延伸,也使作文的全过程得到保证,使作文课在时间和空间,在形式和内容,在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立体的扩展和放大,简言之,就是:在活动中学写作。
一、怎样在活动中学写作。
1、作文前活动是作文课的必要环节。作文前活动是以作文的形成为目标的准备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体验、调查、观察、思考、收集、整理、核实、参考和记录整理、归纳相关的资料和材料、访谈相关人物、观看一次活动等。总之,一切有助于形成作文的前期准备活动,都将在动笔写作之前有序展开,它不仅是目标性很强的作文素材的积累过程,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观察自然、审视心灵、关怀他人、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写作文前有意识的构思和酝酿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想在下一步的作文中有丰富的材料可用,对相关的人和事形成某些有价值的认识和思考,对以前忽略的人和事中包含的情理有深入的细腻的感受,那么他在这个活动中必须积极行动起来。
2、写作文是综合实践课的核心环节
它以课堂限时作文为基本特征。课堂完成作文是为了避免抄袭,也是为了训练学生构思、表达、书写的质量和速度。写作课到了,学生为了写这篇作文已作了大量的准备,他们拿出了提前收集的相关资料、采访中所做的记录、在网上查到的有关数据和事例,甚至有的已写好了写作的提纲,铃声一响就开始作文,再不会像以前那样对要写的作文一无所知、一无所想,再也看不到咬笔杆望天花板,半堂课也挤不出一句话的痛苦情形。
3、作文后活动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写完作文,作文也就是学生自己的心血结晶,面对自己的作品,学生很珍惜,很重视所得到的评价,希望得到肯定。老师对学生心血的结晶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开展各种活动,如宣读、鉴赏、展示、点评、朗诵、演讲甚至推荐到刊物上发表。这些活动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肯定、赞赏、激励,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例如,初中语文第六册的第一单元的“认识自然”活动,要求学生写抒情散文或诗歌。第一环节:动手作文之前具体地要求学生展开准备活动,如回顾家乡的历程,可向父母或长辈了解自己家乡的土地故事,并参考阅读本单元学习的诗歌,了解、模仿抒情散文或诗歌的写法。所有这一切活动都必须形成文字资料,保证在写作文时有足够的素材做依据。最好提前构思酝酿,写好提纲。第二环节:写作并初步互评。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以“土地”为话题,自拟题目60分钟完成作文,然后明确评改标准和要求各小组学生互评作文并推举出两篇优秀作文:一篇推荐展示,一篇推荐演讲。然后全班作文交老师作审查,纠正学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评改中的偏差,并重点评改每小组被推荐的两篇,为作文后的活动作精心的准备。第三环节:在学习园地展出被推荐展出的作文,同时要求被推荐演讲的作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作文改成演讲稿,并参加以“叩问土地,认识家乡”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制定好评分标准,以班干部为评委,评出优秀者予以鼓励和嘉奖。
其他课外活动,诸如“读书节”中的写“名著书评”“科技节”中语文组举办的“科技新产品推介”活动,兴趣小组主办的“校园新闻”等等活动,都可以当作作文前的活动,为作文的素材来源,为加深学生的感受,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为发挥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性,提供有利的契机,提供创作前期过程展开所必须的时间和空间,使我们过去传统的作文课上教师对学生的说教和空喊落到实处。
二、体验在活动中写作的成功。
通过初步的实践,这种“在活动中学写作”,已经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两个层面,渐渐显示出来。
1、学生完成作文的质量得到提高。
因为学生用心作了准备,素材很丰富,空洞无物的文章没有了,由于要求有真实依据,虚假编造的文章也少了,由于要求作文不打无准备之仗,再差的学生也备了些枪弹,枪弹好不好,枪法准不准倒在其次,至少,再没有人“挤牙膏”了,写作的恐惧症也自然痊愈了。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这种“在活动中学写作”,不仅是在学生动笔写作时,诸如立意、拟题、选材、剪裁、构思、衔接、照应、遣词造句等写作基本功得到强化和提高,更在作文前后的活动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既指写作必需的观察、积累、思考、表达、书写等能力,又指其他学习能力。
2、情感态度大有转变。在写作活动中,学生写作有了具体的观察了解的目标,有了真实的采访对象,有最广泛的资讯的来源和查找探究的渠道,渐渐地改变了自己过去到处抄袭拼凑而不用心血的陋习,尽力要求自己:叙事时不要违背生活逻辑编造故事,抒情时不要矫情说违心话。力求在作文中杜绝假事假话假情,还作文真情实感的本来面目。
3、活动课与作文课相互促进。以往的许多课外活动,也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丰富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也曾对他们的写作文起到一些促进作用。但这种“在活动中学写作”,以其相对稳定的程序,明朗的环节和要求,有保障的时间和空间,系统规划的综合性方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让课堂内外的活动为写作服务,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提升学生的人格情趣服务,从实质上使活动课与作文课相互促动,相得益彰,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实践性探究性教学的理念,教师只有通过准确的领悟其指导思想,然后据此制定出既渗透这些理念又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教学中去,教改的车轮才会向前滚动。“在活动中学写作”就是一个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虽然很多,但课本是万卷之宗,利用好教材,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良好的写作习惯一旦形成,学生便会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何愁不能下笔如有神?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三篇:重温行知思想共创和谐教育
重温行知思想共创和谐教育
上林县城关中学黄芳萍
[内容提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迎接全区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温陶行知和他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和谐教育的理念——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的共振和谐的教育过程观、教学做合一的和谐教育方法观、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观等——对于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 陶行知和谐教育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二十一世纪,在迎接全区高中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之际,重温陶行知和他的教育思想,特别是闪耀在他600万字著作中的和谐教育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陶行知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最早制订了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校训。他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说: “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又说 “深信教育应该培育生活力”,“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等。
陶行知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健康卫生、劳动以及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德育的归宿。教育学生要有民族自尊心,有民族责任感,做国家的主人,要团结,要在“解放的斗争中增长我们的力量”,“一切为人民”,读书的目的是要为人民造福。他批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反对“读书做官”、“知识私有”,提倡培养“手脑双挥、脑体结合”的人,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在《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一文中,他提出“科学的精神,美术的精神,大丈夫的精神”的办学思想。他规定晓庄师范的培养目标是“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他明确山海工学团培养六大能力目标,即培养普遍的自卫能力、生产能力、科学能力、识字能力、运用政治能力和统制生育的能力。在重庆育才学校时期陶行知的“每天四问”,则更体现了他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第一问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道德有没有进步?虽然各个时期提出的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但其总的精神是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能文能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人民大众为社会、为民族创造幸福的人。
二、“生活即教育”——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新理论,就是他从创造性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点,是经得起检验的新理论新方法。由他亲自倡导和推行的,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困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的实践,标志着教育要以社会实践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
陶行知先生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吃人”的教育,“他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他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他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许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问了,但他不许他出到大社会里、大自然界里去活动。„„这叫读书死。这就是吃人的教育。”要打倒吃人的教育,最好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教育与生活的和谐。
什么是生活教育?他说:“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照此类推,照加上去,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
陶行知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数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当我们在提倡民主教育时,它“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当我们在中国办教育时,这种教育就应当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和幸福解放的教育,如果不是这样,教育就没有存在必要。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两者相辅相成。“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和教育的和谐统一,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概念相等同,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我们今天课程改革中强调的自主、探究、实践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三、教学做合一的和谐教育方法观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法的演进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任先生教授,不许学生发问;第二个阶段师生共同讨论,彼此质疑问难;第三个阶段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第四个阶段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
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得好一些的道理„„第一个阶段是教育连花也不会开,何况果子!第二阶段的教育只会开花,不会结果。到了第三个阶段才会结果,但未必有美味。要想有美味而硕大的果子,必得跳上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是教学做合一之极,则他在此处已与科学打成一片了。”陶行知先生用教育法演进的四个阶段及结果,说明教学做合一是教育法演进过程中最高级、高科学的一种方法。
从1919年“教学合一”方法的施行,到教学做合一完整的方法体系的形成,陶行知为此付出了近十年时间的探索实践。在论述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时,陶公着重强调两点。其一,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他指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其二,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指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光学不做,或是光教不做,都不是彻底的教育。
他鼓励学生自治,提倡让学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并自负解决问题的责任,反对包办代替,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他注重启发,使学生不得不愤,不得不悱,发现疑问,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他强调唤起兴趣,认为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他倡导实行小先生制,让小孩教小孩,小孩教成人,通过“即知即传”既温习所学内容又把学问传给他人,把教、学和做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
可以说,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这一教学方法更具现实意义。在生活中学习,在做中学习,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学习和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和谐教学方法论,能有效地解决当前中小学教
学中存在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知行分离等实际问题。
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观
1、民主、平等陶行知提倡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争做民主的教师。“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
(一)虚心;
(二)宽容;
(三)与学生共甘苦;
(四)跟民众学习;
(五)跟小孩学习——这听起来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学生学,他才能了解小孩子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唯独肯拜人民与小孩为老师的人,才能把自己造成民主的教师,也只有肯拜人民与小孩为老师的,那民主作风才自然而顽的获得了。”陶行知认为民主教育要做到“宽容和了解”,只有具有民主精神的老师才能宽容和尊重学生。
2、和谐、合作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亲密,融洽的基础之上。陶先生提倡“教员与学生关系密切”、“待学生如亲子弟”。他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他殷切地希望,我们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他还说:“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陶先生多次强调,教师与学生要同商量、共合作。他在谈教师的民主作风时说道:“自己要说话,也让别人说话,最好是:大家商量。自己要做事,也让别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 教师给学生以亲子之情、兄妹之情、平等的友人之情,学生能很准确地感知出来,就会在情感上产生沟通,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师亲近、理解和仰慕心理,进而建立起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3、发展、创造陶行知先生注重师生的互相感化,互相影响,认真践行“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他说:“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
化。” 学生向前进,教员也要向前进,要一同前进,还得与时俱进。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 他认为要因材施教,要承认基础,承认差别,要发挥学生的强势智能,让他们个个有发展,人人能成才、人人有创造。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熏陶学生、感染学生,以其渊博的知识指导学生、引导学生、辅导学生;学生以其健康活泼、渴求知识、各具特色的个性影响教师,留住教师“思想的青春”。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理得到更好的培养,个性和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地提高,人格不断地电完善,境界不断地升华。他们相互创造,共同创造,创造新的生活,创造新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 陶行知纪念馆等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创新 实践 求真》
第四篇:b8芜湖市第十四届高中教育协会论文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摘要: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既是教学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学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现在,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贯彻实施。
关键词:思想品德情境主导主体
思想品德学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门德育课程,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也就成了德育过程,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位一体,矛盾统一的综合过程。因此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取道德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让道德内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在社会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以期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既是教学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学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中学的思想品德课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中学德育大纲》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在论及德育实施途径是把思想品德课和时政课摆在首位,指出:“思想常识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培养良好品质起着导向作用。”现在,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贯彻实施。新形势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步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灵,并推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取得了可喜得成绩。
但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在实践中,我们仍存在较多问题: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单一,有些教师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学生方面形成了死记硬背,为考试服务的现象。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对政治课的学习,只要用少量的时间读一读、背一背、临时突击一下,考个及格并不难。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根本不重视政治课的学习,即使教师事先进行单元复习,划分一定的学习范围或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他们也总是应付了事。教师的“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听了深感“枯燥无味,逐渐失去信心,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枯燥抽象,教师要上好政治课存在着如下错误倾向:第一,认为政治课是一门“圣学”,师出马恩列斯,事关思想立场,因此政治课必须极其严肃,教师有如教主,学生有如信徒。教主说一,信徒不能有二,不能越雷池一步,师道尊严是不言而喻。第二,认为政治课是一门“玄学”,要上好,非多讲不可,否则一些术语原理学生断难理解,于是乎教师苦口婆心,唠唠叨叨,整节课口沫横飞,只听得学生无喘息之机。第三,认为政治课是一门“智学”,这种老师一上课几乎就是叫学生抄笔记、划课本、背条条、做练习。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发挥的作用就是督促学生勤读苦练。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主要部分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识不够,从而未能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促成学生道德内化和整体提高。笔者结合当前新的课改要求,结合自己的亲身教育教学实践和查阅有关资料,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以求教各位同仁。
一、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美国教育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然而,专家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目前在有的地区,仍有一些老师在课堂上采取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的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生能准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师生互动,实际上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和生、生”之间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参与”呢?还是要创设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心理上的认识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 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的手、眼、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是学生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精心设计导入,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一出好戏是从好的序幕开始,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是从简捷的导语开始,一场激扬能引发共鸣的乐章是从优美的序曲开始,同样,一节成功的好课是从引人入胜的精彩导入开始。“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精彩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又多种导入形式。
1、利用视频短片导入 视频短片因其独特的形象和直观,往往能在极短的实践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在教学《礼貌显魅力》时,我选用了《社会一角》中的视频片断(芜湖市生活传真栏目)导入。在学生观看短片后思考短片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其原因是什么?给我们的警示是什么?学生一开始就被视频短片吸引,看后能积极思考,由此导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新闻报道导入新课
思想品德课本身就和时事政治密切相关,如果课堂教学离开了时事政治,单纯的去上思想品德课,那也就失去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学生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利用新闻报道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有力措施。教《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框时,我选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新闻引发学生对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进入课题《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以生动的案例导入新课
案例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而一个生动有趣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个好的案例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选取案例时必须遵循新颖、生动、恰当,比如初二的《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中讲到破坏环境危害中的“威胁生态平衡”,我在讲课时举例:在1774年,普鲁士国王下令杀死麻雀并有赏,因为麻雀祸害庄稼,于是百姓争相捕雀。不久麻雀捉光了,而各地的果园却布满了害虫,树叶被害虫吃光了,果树不再结果,国王不得不收回命令,号召百姓找雀种,并加以繁殖保护。初一课本中讲“不同的情绪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时,我是这样举例: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年轻时,由于工作过分紧张,精神失调,身体十分虚弱,多方求医,均未见效。后来有位名医给他进行了仔细检查,没有给他开药方,只送了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名医。”法拉第仔细研究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从此他经常抽空去看马戏和喜剧,他们的精彩表演总是令他捧腹大笑。由于情绪好转起来,法拉第的身体也渐渐康复了。通过事例创造教育意境,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体会中领悟正确的观点。
三、从生活实际出发,使课堂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新课程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为各种教学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结合思想品德课活用教材的教学思路,为使教学具有魅力,吸引学生,我常常把合适的录像片或歌曲插入教学中。在上人教版初三教材第二单元《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之前,我不是让学生急于看教材,而是充分运用电教设备放一组“祖国风光”的录像片,如美丽的天安门、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首先调动起来了。当然,这仅是这一单元的开始,在以下讲解具体内容时,如讲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又搜集了部分介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录像资料播放,并配上《爱我中华》和《国家》歌曲。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对一切充满了好奇,也具有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愿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紧跟时代步伐。由于我在教学设计中经常插入适合教材的录像片和歌曲,用录像片和歌曲来营造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使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由喜欢到热爱,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叶圣陶说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启迪,是学生自奋其力,自知其远,非为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学生乐学、会学、善思、能用是我们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追求。每个教师都应该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时机,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b8芜湖市第十四届高中教育协会论文 吴燕 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多读 多写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和素质教育的迅猛发展,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教师也越来越重视探索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但是,农村中学重视的焦点依旧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处于次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重读轻写,重课内阅读轻课外阅读,重课内写作轻课外练笔,重教师单向评价轻学生评价,教师主宰语文课堂,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成为必然。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还学生应有的权利,从而培养学生主动、高效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我们寻求理论支撑。
启示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而语文素养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启示之二:主体教学理论。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支撑现代教育理论的整体思想的主干是构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教学思想是现代教学论的精髓,是教学改革的原则。
启示之三:创新教育理论。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将这个问题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启示之四: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为在多读多写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变“封闭”为“开放”,变“重读轻写”为“多读多写,读写并重”,变“教师单一评价”为“师生多向评价”,形成课内课外优势互补、双轨运行的格局,课堂教学抓根固本,课外读写补偏救弊,师生多向评价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导、主体作用,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实现大语文的教育思想,为语文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农村语文课程改革寻找一条高效、低耗的途径。在实践中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明确地在《课程标准》里面提到“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只靠课堂上仅有的45分钟学习和短短的几篇课本或例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广泛的阅读。因为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刚好填补了学生们因年龄小、坐在课室学习时间长等原因造成的不足,同时又能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心灵。
首先,“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能促进初中学生语文知识结构的变化。由单一的课本知识延伸、扩展到课外阅读。在学生掌握知识总量中,课本知识约占40%是知识的核心部分;课外知识占约60%,是知识的外围部分。前者求“精”,后者求“博”,“精”与“博”是知识大厦纵横两部分的构件,是知识的最佳结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通才取胜” 的局面。所谓“通才”,是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而又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人。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情况作了五年调查,发现很少有人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人才”,而多数是以博取胜的。杨振宁、李政道两位博士指出,知识面窄是我国青年的一大缺点。
其次,“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学生在多读多写和多向评价过程中,他们感到轻松、自然、有趣、和谐,精神压力消除了,心理状态改善了,就能变“苦”为“乐”,变“难”为“易”,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学生语文积累丰富,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然大幅度提高。
第三,“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智力背景。大量阅读和写作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裨益的。正像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转化“差生”时曾经说过的:“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思维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用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个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写作范围。”
“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课题研究旨在通过探索课内外阅读、写作、评改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同步成长,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摸索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具体目标及内容为:
(一)语言训练方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1、强化“主渠道”(课堂):精读课文名篇,写模拟作文。
课文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要先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学习其语言和技巧,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模仿,转化为写作能力。学习课文后,都精心设置相应的写作训练。
2、利用“图书馆”(课外):研读课外读物,写笔记心得。
①开设阅读课,指导学生选择自己的课外读物,防止搞成消遣性的阅读。鼓励学生课内学节选、单篇,课外读全篇,读选集。
②推荐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期刊和名著,供学生寒暑假阅读。重点篇目以中学生读名著为主。
3、开发“语文实验室”:深读生活无字书,写鲜活文章。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指导学生读好另一本无形的书,即生活。感悟人生,抓住生活的瞬间,写好鲜活文章,培养创新思维。
4、进行课前三分钟口头作文训练。
(二)、书写训练:
有了键盘,忘了钢笔,是现代教育的新问题,中考作文越来越重视书写、卷面,而初中生的书写水平越来越差,甚至没有小学时美观、工整,因此,重视书写训练,开设书写课,指导学生练字,让学生把字写得工整、规范、好看。重点 练写钢笔字,每日一页。
首先,强调书写在作文中的重要性,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练字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为学生选择一本合适的字帖,进行楷书练习。宜选择《初中必背课文钢笔字帖》,既能练字,又能背书,一举两得。再者,定期举办书法知识讲座,介绍书写方法,纠正错误的书写姿态,讲清利害,教给方法,要求学生临帖仿写。第四,确定适宜的练习量,定时收缴批改。量过大,加重学生负担;量太小,又收不到练字的效果。要求每天写一页,约10分钟左右。第五,每学期组织一次实验班的钢笔、毛笔字比赛,按年级评奖。指导学生办好手抄报、黑板报,协同文艺组办好书画展。
开设书写课,既提高了学生的书写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高雅情趣,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也能为中考作文获高分提供了保障,可谓一举多得。
(三)、写作训练
写作水平能反映阅读实效,广泛阅读又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注重读写结合,注意精读课文学习名家的优美语言,模仿名家的遣词造句,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多种作文评改方法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1、精读课文,模仿名家优美语言遣词造句,进行语言训练。为做好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材中名家作品的语言分析、遣词造句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欣赏优美语句,进行模仿训练,特别突出语言方面的模仿,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在模仿中提高。
2、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扩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我们在处理好教材和《语文读本》的同时,着重指导学生加大阅读量,扩展视野。在每学年都要安排好每一节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阅览室进行课外知识阅读,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订阅《读写天地》、《中学生阅读》、《语文周报》等报刊,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以读代写,进行读写结合综合训练。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还注重指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
4、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练笔,达到平均每天不少于150字的写作量。
5、运用作文点评、自评、互评等方法,通过学生评改学会修改文章,使作文达到较高水平,推荐学生作品在各级报刊上发表。
多读博览,利于积累,利于明理,利于提高语感,利于领悟写作技巧;深入生活,丰富阅历,目有所睹,耳有所闻,心有所感,才有源头活水;多行历练,体味写作,才会熟能生巧;传授知识,恰当指导,科学训练,才能少走弯路。多读多写并不意味着盲目地以多取胜,也必须有科学的指导和训练,这几方面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多读多感悟生活是基础,多写多练是关键:只要爱读书、善观察、勤练笔,学生就会得到写作的“秘诀”,享受写作的乐趣。
从我们查访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的读写量少,对生活的感悟不深,教师写作教学没有系统性,不重视写作基本知识和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影响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瓶颈。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树立起多读多写多感悟生活的意识,养成多读多写感悟多生活的习惯,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才会真正掌握学习写作、学习语文的方法,驶向“自能”的自由天地。
用心 爱心 专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