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要注意四个要点:(1)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2)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3)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4)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2、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1913年《教育心理学大纲》扩展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和“个别差异及原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布鲁纳《教育过程》;加涅《学习的条件》。
4、简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2)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4)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5)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5、简述学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2)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3)教育经验总结法:专业教育研究者与教师对实践中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4)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二篇: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获得心理学的入门知识,对心理学的整体概貌有所掌握,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懂得心理现象的各种表现和作用,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自觉深入地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
(一)记忆目标
1.说出心理学的概念,界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2.记住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
3.列举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阐述其基本观点。
4.简述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二)理解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心理现象的结构,说明心理现象的各种表现和作用。
2.解释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
3.充分认识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分析、综合目标
1.分析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2.严格分清心理学与唯心主义、封建迷信的本质区别。
3.树立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观念。
二、教学要点
1.由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直接影响着心理学任务的规定,也影响着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原则及方法,所以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学的概念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这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
2.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及西方心理的主要学派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理解较难,讲授时要注意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掌握。
3.在进行“为什么研究心理学”内容的教学时,可联系中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结合当前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的时代要求,用实例说明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现实意义,以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阐明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学中,可重点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教师易在工作中使用的方法,为师范生在将来的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结合教学中、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阐明心理学的概念。可适当补充一些具体生动的材料,如中国古代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学发展现状等,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心理学意义的认识。
2.关于心理现象的教学,由于后面章节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具体内容有详尽的阐述,这里可从宏观的角度强调心理现象的整体性,着重阐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以及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关系。
3.采用多媒体或多种方法配合进行教学,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采用讲解法阐明心理学的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心理现象的结构,指导学生自学心理学的主要分支,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等。
4.适当介绍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典型实验或研究事例,对学生理解、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有所帮助。
四、讨论与研究课题
1.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
2.如何正确地理解心理学?
3.应如何有效地学习和研究心理学?
五、参考资料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一词导源于希腊语,原指关于灵魂的学问。我国古代,许多学者也提到过“灵魂”“心”“思”“神”等类的词语,也都是指心理的含义。“心理学”这个专门术语,是16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德国沃尔夫(C.Wolff,1679—1754)的《经验的心理学》(1732)和《理论的心理学》(1734)问世后,心理学一词便得到公认并被广泛运用了。1879年,心理学获得了新的界定和地位,心理学被定义为关于心理的科学。今天,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要求从心理现象的描述过渡到对现象的说明,而“说明”则要求揭露这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因此,我国心理学教科书多把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而西方教科书常把心理学定义为是一门研究行为、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现象”这个概念的范围很大,人有心理现象,动物也有心理现象。在此,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以说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的看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看法认为心理学是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一门边缘性科学,或称交叉科学、跨界科学。持此种看法的人较多。因为,一门学科的性质是由它的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它的物质载体──人脑,人脑的解剖结构、生理机制都是心理产生的自然基础,另一方面离不开社会因素,人的社会化过程制约着人心理的社会属性的形成。所以,就心理学总体而言,是处于一系列科学的结合点上的一门边缘性科学,但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性质,与它们所联系的实践领域的学科性质有关,有的侧重于自然科学,有的则侧重于社会科学。
另一种看法把心理学划归为行为科学的范围之中。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研究具体环境中人们的行为的特征和规律的一个学科群。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科学研究需要、动机和行为三者的关系等内容,这也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所以有人把心理学看成是行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领域。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领域又规定着该学科的具体任务和性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有自己特殊的性质:它是一种不具形体的精神现象。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因而也是不容易研究和解释清楚的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通常表现在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当人处于觉醒状态时,总是在从事这样或那样的活动,如生产劳动、工作、学习、社会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人们表现出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人在现实中的各种各样的行为,其最直接的内部动因是各种心理活动。为了促进人的心理的发展,有必要探索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揭示其奥秘,将其研究成果体系化,这就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有内容和形式两个侧面。心理内容是指来源于现实并为每个人所意识到的各种映象本身。心理形式是指这种映象存在的方式及其组织、结构。如我们听到一首歌,想到今后学习的方向等,这些出现在脑中的具体形象或想法是心理内容,而“听到”“想到”是心理形式,即心理现象。
形式和内容是统一不可分的,但二者又是相对独立的。同一内容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同一形式则可以表现众多的内容。心理内容往往有时代、阶级、群体、个体间的区别,而心理形式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是一视同仁的。我们这里侧重于研究心理形式,以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3.心理现象的结构
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具体人身上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得到生动的表现。
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活动。由于认识、情感、意志三方面的活动都有其发生、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所以,这些心理活动又称之为心理过程。认识、情感和意志这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另一必不可少的心理现象是注意,而注意的产生也具体表现在心理过程之中。
将心理过程分为统一的认识、情感、意志三个不同的方面,这是“三分法”的观点。心理学界持这种看法的人占多数。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潘菽提出了与此不同的“二分法”观点,将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和意向两个不同的方面。他认为:“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整个心理活动总是由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两方面所组成。认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想象、唤起、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作出的对待活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注意、欲念、意图、情绪、谋虑、意志等都是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潘菽著:《心理学简札》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个性心理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研究人的心理不仅要研究共同的心理过程,即个体意识形成及其活动表现的一般过程,而且要研究个性差异,即人与人之间在意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性上的个别差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因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风格和面貌上存在着差别,形成了个性心理的差异。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的个性倾向性主要指个性的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等。个性心理的差异表现在能力、气质及性格等方面。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都是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就一般意义来说,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客体向主观形态(映象)的转变,也包括主观形态通过活动向客观结果的转变。对活动的分析有利于揭示心理活动的实质和规律。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并非按照上述分类孤立地表现,也并非机械地按一定顺序简单地循环活动,即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整体性。
首先,认识、情感、意志只是人的整个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又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反之,认识过程又受到意志和情感的极大影响。此外,情感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意志行动,意志行动又丰富着情感。
其次,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也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从总体上合理地反映出一个人完整的个性。个性倾向性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本身也反映着个人的倾向。
再次,个性和心理过程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同时个性又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已形成的个性特征会积极地影响心理过程,使人的心理过程总带有个性的色彩。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在我们学习和教授《心理学》(修订本)的各章具体内容时,应注意用整体系统的观点把握全书总的结构。
(四)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所表现的各种形式或形态进行科学的描述、测定和分析,以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具体说,心理学的任务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研究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制约因素,探讨各种心理现象的活动规律。二是与各实践领域相结合,形成分支学科,探讨人在各实践领域中的具体心理活动规律,以提高活动成效,为社会实践服务。
对师范生来说,要与教育实践领域相结合,探讨和研究教育教学的心理学依据,以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心理学研究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目的还在于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测人的心理和行为,有效地引导或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以利于调整人的行为状态,提高心理水平,实现活动的最优化,这对于人才培养极其重要。
(五)心理学的结构体系
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理论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应用也十分广泛。今天,在普通心理学这个主干的基础上,已经派生出许许多多的分支,形成一个枝叶繁茂的心理科学结构体系。
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人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它既对各个分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又是各个分支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的分支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分支,主要包括感知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情感心理学、意志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
二是研究不同主体心理活动规律的分支,主要包括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病理心理学、罪犯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等。比如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以整个种系和个体心理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分为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年龄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以人的个体形成、出生、成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分为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三是研究不同社会实践领域中人的心理规律的分支,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如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研究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品德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揭示师生关系、学生集体、学生个体、教师威信等内外心理因素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又可以分为教学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品德心理学等。
四是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的分支,主要包括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治疗学、心理卫生学等。如实验心理学就是把现代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实验方法运用到心理学中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心理实验的原理、原则、方法、技术和资料处理等内容。实验心理学作为一种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已有很大发展,许多复杂心理现象的研究都采用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
第三篇:设计心理学研究对象和意义
设计心理学研究内容
设计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心理活动规律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 它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 有多学科的内容参与 , 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市场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 , 也涉及到工业设计中产品、商品制造与推销全过程所包容的知识和科学。比如 , 产品功能、材料、结构、工艺、形 态、色彩、表面处理、废料回收、环境保护、装 饰中的视觉传达、C I 设计的有关学科 , 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许多知识 , 诸如材料学、物理 学、数理统计、生理学、美学、市场营销学等等 ,在设计心理学研究的各个 领域 , 都有应用心理学与工业设计学科群知识的 交叉和渗透 , 尤其是用 CS 观念和 CSI 预测市场的 最新研究成果中 , 更反映这两门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性的巨大作用。
设计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 , 由于工业设计是新兴学科 , 应用心理学的历 史也不长 , 所以 , 这两门新兴学科从诞生之日起 , 就具有不完善性 , 这是不足为怪的。国内设计心 理学也许会有几本书(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正式出 版物), 但笔者相信 , 每本设计心理学的视角和 切人点是不同的 , 他们对设计心理学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但总目标是一致的 , 为工业设计更好地与消费心理匹配而努力。
意义
学习设计心理学 , 主要有八方面的意义。所谓 “ 好的设计 ” 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 ,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出身、修养、爱好等都不相同。但是, 设计师和消费者还应有一个大致的认同标准。经国内著名设计专家柳冠中教授介绍 , 德 国造型咨询委员会顾问宣旺特(SchoemaMt)教授来华讲学 , 他认为 “ 好的设计 ” 有九条标准 : 创造性设计 , 适用性设计 , 美观性设计 , 理 解性设计 , 以人为本的设计 , 永恒性设计 , 精 细化设计 , 简洁化设计 , 生态性设计。
第一 , 创造性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创造性设计是最重要的前提。因为人类文明史证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是创造结果 , 没 有创新 , 就不会有进步。一个产品没有新意 , 那 就没有设计的依据 , 也就不会被前进着的人类社 会所承认。设计心理学的教学以创设 CSI 问卷为主 线 , 以创造性思维训练为技能培养目标 , 期望学 生迅速了解、掌握消费心理的方法。创造性的设 计来源于外部世界多变的态势 , 来源于用信息化、数码化手段去客观反映消费者的需求动机的内容。而运用 CSI 去采集消费心理数据 , 并根据 CSI 导向 设计是实现 “ 创造性设计 ” 的基本支持系统。
第二 , 适用性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 适用性 ” 是衡量产品设计的另一条重要标准 , 这是产品存在的依据。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区 别就在于设计师不光设计一个物 , 在设计之前看 到的不仅是材料、技术 , 而且看到了人 , 考虑到人的使用要求和将来的发展。设计心理学提供的 消费者满意度 C S I, 将是适用性设计的依据。
第三 , 美观性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 美观 ” 是任何设计师都愿意为自己的设计赋予的形色 , 然而 “ 美 ” 是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度的 , 美的确是人们在生活中的感受 , 是存在的 , 却又与人的主观条件 , 如想像力、修养、爱好分不开 , 所 以又是可变的。它离不开生活 , 离不开对象 , 却又 因人、因时代、因地域、因环境而异 , 是不断发展 变化着的。设计心理学提供的消费者心理的微观分 析(人口特征)知识 , 将使学员了解消费者审美价值观的差异 , 导致人们对美的主观判断的不同。
第四 , 理解性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理解性设计标准是设计必须被人理解。设计一个产品必须让人理解产品所荷载的信息 , 使用者一目了然这是什么产品 , 作用如何等 等。设计师运用材料、构造、色彩等来表达产 品存在的依据。设计心理学提供的消费者认知 活动规律 , 将使设计师掌握造型识别、图形识 别、广告识别等心理学基础 , 力求满足消费者 一目了然的求便心理。
第五 , 以人为本的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突出人而不是突出物是好的设计第五个标准。如有的灯具设计十分花哨 , 使人眼花缭乱 , 在室内空间夺去了人作为室内中的主体地位。好的设计作品应是含蓄的 , 突出的应是人 , 以 满足人的要求。设计心理学将讨论对象和背景 的关系 , 人是第一位的 , 其余全是背景 , 这不 仅是观念上的准则 , 也是现代设计管理的核心 , CS 策划将是设计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第六 , 永恒性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 永恒性 ” 是第六个标准。不应片面追求流行款式 , 不应片面渲染、夸张其商业性或嚷头。好的设计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设计心理学将讨论支持消费者永恒性偏爱 , 是价值观问题。比如 , 宗教型价值观的消费者 , 对含有麦加指针的地 毯、麦加报时的手表这些设计 , 具有永恒性的偏 爱 , 取得全球 8.5 亿穆斯林的永恒性的满意度。
第七 ,“ 精细化 ” 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 精细化 ” 标准是必须精心处理每一个细部。从构思到设计的完成 , 要使人感到耐人寻味 而又不繁琐 , 从整体到细节都充满哲理与和谐。设计师不应被材料与加工工艺束缚 , 以致控制不 了设计的结果 , 而应既把材料与工艺的特点发挥 得淋漓尽致 ,!l 顶乎自然 , 合乎逻辑 , 又要高于这 些物的因素 , 体现出人的力量 , 给 “ 物 ” 赋予灵 魂 , 成为人的对象。设计心理学提供的 Cs I 市场 调查的研究 , 为精细化设计提供 “ 人性化 ” 参数。
第八 ,“ 简洁化 ” 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 简洁 ” 是好的设计的第八个标准。繁琐是设计所忌讳的 , 它反映了设计师的思维混 乱 , 丝毫不是价值的体现。设计心理学在讨论 广告设计和商标包装设计时 , 将以案例分析的 方法 , 说明简洁化设计必须依据消费者的认知 规律 , 才能达到简洁化的效果。
第九 ,“ 生态性 ” 设计与消费者心理。这个标准要注意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塑 料制品是终究要被淘汰的 , 除非它被新技术改 头换面 , 否则 , 这种材料会造成永久的环境污 染。在德国 , 已开始重新开发天然材料 , 目前 虽然要大量投资 , 但从长远看是符合人类利益 的。设计心理学认为 , 生态设计不仅是设计师 观念的更新 , 更重要的是如何使消费者建立 生态平衡与环保意识的观念 , 广告宣传和教 育培训是全民族环保态度指数提升的关键。只有 “ 产消一体化 ”, 生态设计产品才有生存 空间 , 否则 , 再好的生态设计 , 也无市场支持。
第四篇: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作者姓名:王富军
工作单位:桂林市灌阳县新街乡邓家小学
地址:桂林市灌阳县新街乡邓家小学
邮编: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541604 *** 328178635@qq.com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摘 要: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是健康的,正常的。能够诊断为心理疾病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当中,与其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解决问题儿童少年中,不如将重点放在积极的心理辅导当中,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疫防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学会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助人自助”。本文通过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对“积极心理学”在学校进行了实践与研究,通过对比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学校的教育以及咨询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育实践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1.1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go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己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广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1.2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
1.2.1在主观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感(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
1.2.2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获得这些品质的原因,以及这些品质对个体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影响作用。
1.2.3.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如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乐于助人、有礼貌、宽容),以及有利于个体形成这些美德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有极度心理问题的人在学校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中小学生中,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心理?出现心理问题我该怎么办?我现在过得幸福吗?等等问题时常在他们的头脑里俳徊。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其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解决问题儿童少年中,不如将重点在积极的心理辅导当中,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疫防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学会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助人自助”。对于特别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让其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机构。学校只是
做的一些辅助性治疗。
很多心理咨询教师,认为自己在学校里没什么事做,也不被领导重视。经常抱怨学校领导对这方面不够重视,学校、家长只重视成绩,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放在心上。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只是一个摆设。学校心理咨询该怎么做?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焕发活力?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为学生服务?如何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位学校接受?如何才能让做心理咨询的学生不感觉到做咨询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在抱怨,学校也觉得心理康健教育并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学生、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也十分的敏感,认为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这种种的原因,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正常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国内在学校管理及教学应用中的成功案例
3.1美国最为成功的教师之一:玛瓦·柯林斯
1975年,她在在芝加哥自己的居所里创建了一所学校,说是学校,其实只有四个学生。当时,芝加哥市中心是出了名的毒品和犯罪蔓延的黑色地区,许多贫困青少年也跟着学坏、堕落。柯林斯的学生正是那些由于品行恶劣或者成绩太差而离开学校的学生。结果,她创造了奇迹。她的学生们慢慢不再想着街头的热闹,居然耐住性子在教室中学习。她的学生也从四个,变为成百上千,甚至开起了一所又一所的分校。那些曾经的问题孩子们毕业后成为了律师、医生、公务员……
许多人都总结过柯林斯的成功之道,结果发现本质就是“赞美与信任”。柯林斯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潜力,她一遍又一遍地向孩子们重复着——“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能成功,承担生活的责任。停止抱怨,停止抱怨政府,停止抱怨老师,停止抱怨父母,成功与否全在你自己。”当孩子们做了错事之后,就会处罚他用100个单词来形容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在唤醒自己的确潜能,当这些孩子完成作业之后才发现自己竟然有这么多的优点。
玛瓦·柯林斯的事迹使我们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教育方法,任何一个孩子,一旦积极的心态被调动起来,一定可以迎来更光明的人生。
3.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主任:周弘
周弘用赏识教育法教育自己全聋的女儿,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用赏识教育法培养了一批早慧儿童,也改变了成千上万健全孩子的命运。
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孩子觉醒,让孩子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每一位孩子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孩子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日日赞叹的教育!赏识教育归纳出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和简单易学的三字经操作方法,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正如柏拉图所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找寻愉悦。”我们通过实践以及理论研究,积极心理学比较适合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我们根据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参照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们在学校引入了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实施一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4.1在学校实施积极心理学的具体过程:
4.1.1加强校本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白积极心理的目的、作用以及对教学的影响。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让积极心理学服务于老师,学生。校本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在校本
培训中,我们设置了如下内容:
4.1.1.1何为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等。
4.1.1.2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以及成功案例等。
4.1.1.3如何在学校中开展积极心理学的活动。如何在教学当中渗透积极的心理学思想。
4.1.1.4推荐阅读有关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主要有《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治疗案例》等。
通过校本培训,不仅让老师了解了积极心理学,也增强了共识,为以后开展积极心理教育工作打下了基础。
4.1.2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让校园环境,把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渗透到每一位师生当中。个体的发展,既受个体个人特征的影响,也离不开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学校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我们能够调节的地方。在学校教育中,与其单纯地与学校讲大道理,不如将这些道理,知识体现在样园文化建设当中,让它在无形中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会感恩、学会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会学习等。
在学校,我们有一张永久的关于描述人性优点墙报。这些词语主要有:聪明、好学、诚实、勇敢、热情等,这些词语主要通过在学样征集而来,不仅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也可以更好让这些优良的品质渗透到学生当中。
学校的音乐铃声,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多为积极健康的音乐铃声。学校的广播站,也要求多播放积极,正面的内容。
学生集队时,要求学生说一遍我们学校的口号:“我行,我能,我最最棒!”通过言语来增强学生的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去与人相比,要学会看到自己的长处,并为之而努力。
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改革,学校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越来越强,增强了学校的品味与凝聚力。
4.1.3开好心理健康课,并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备好课。增强学生的幸福体验感。对于心理健康课的任课教育,学校要求他一定要熟悉积极心理的内容,并将这些理念、方法渗透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明白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心理健康的老师,也要学会一些有关积极的心理治疗技术,来为一些特殊的学生提供服务。
4.1.4与班主任连手,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积累学生的幸福指数。
感恩教育。同班主任一道让学生建立“感恩他人”记录本(低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互动、学生成长记录等来实现),让学生学会感恩,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不能把他们父母的养育、朋友的帮助、健康的身体、学校老师的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
4.2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以及理论研究,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幸福感也很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的也显得更加快乐,更加地热爱学校,更懂得关心人,更能体会当下的幸福。
五、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展望及未来
幸福是我们每一个都想追求的东西,我们作为教育者,更应肩负起这个责任。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学习,更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一个幸福,有用的人。让他们学会体验幸福的生活,并学会应对生活的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能力,做一个幸福、健康、快乐、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积极心理学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五篇: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
第一节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
一、研究对象
幼儿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都属于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岁至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科。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本书涉及的研究对象以3至6、7岁的儿童为主,以其他年龄段的儿童为辅。
幼儿期是个体生长发育快、发展变化迅速的时期,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备受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关注。幼儿的生理机能不断发展,身高、体重有了明显增加,神经系统、大脑皮质的结构和机能也不断成熟和完善,这些都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导的各种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与婴儿期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幼儿心理学的任务可以概括地用“3W”来表示,即what(什么),描述或揭示幼儿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when(什么时候),描述或揭示这些共同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why(什么原因),对幼儿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发展的实质、动力、内在机制。
讲得更具体一些,我们可以将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幼儿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本质特征(表示有特定的性质)。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代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
幼儿心理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是幼儿认知过程(智力活动)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等,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例如在思维发展中,其年龄特征表现为:在幼儿初期,思维仍以直觉动作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萌芽;到了幼儿中期,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占思维的主导地位;而到了幼儿晚期,虽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二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绪、自我意识、能力、性格、人格等,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环节。例如,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表现为:在自我概念方面,幼儿对自己的描绘大多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等,几乎不会描述自己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在自我评价方面,3岁幼儿的自我评价还不明显,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转折年龄在3.5~4岁,5岁幼儿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但还不能独立进行自我评价,并且评价带有极大的情绪性和笼统性;在自我体验方面,幼儿的转折年龄为4岁,5~6岁幼儿大多数已表现出自我情绪体验,主要特点是,幼儿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如委屈、自尊、羞愧感)不断深化、发展,同时又表现出易受暗示性。
在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或敏感期。心理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与心理发展的一定时期紧密联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某些心理能力与行为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若在此时个体受到相应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心理能力与行为的更好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心理能力与行为的缺失。关于关键期,我们将在后面作更加详细的分析。
(二)探究个体差异与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描述,为我们建构了幼儿心理发展的整体框架。对每个幼儿来说,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着相同的模式,但还必须注意到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可能各不相同,而且各种认知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可能也有很大差异。个体差异在孩子出生时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有的孩子安静沉稳、动作缓慢,有的孩子大哭大叫、动作迅速。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带着先天气质(脾气)特征降临于世,这些先天气质特征更多地受儿童神经系统活动类型的影响,也部分地反映了胎儿期受到胎内环境的影响。在儿童的智力发展领域,个体差异可表现为:有的儿童早慧,有的儿童智力发展滞后;有的儿童智力发展超常,有的儿童智力发展低下,甚至有智力缺陷;有的儿童擅长言语,有的儿童则在操作、推理方面具有优势。在儿童的个性发展领域,个体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的儿童活泼、开朗、热情、喜欢交往,表现为外向性格;有的儿童沉静、孤僻、冷淡、不太合群,表现为内向性格。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如何造成的?这些个体差异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的评估?如何科学解释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幼儿心理学要对这些问题作出恰当的解答。
探究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也是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就智力发展领域而言,一般认为遗传提供了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即发展空间),而环境则是将这种可能性发展转化为现实性(即决定个体智力最终落在发展空间的哪个点上)。遗传的作用主要在行为遗传学、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中探讨,而幼儿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的作用。环境可分为胎内环境和出生后环境,出生后环境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胎内环境不仅对个体生理发展产生影响,还会对心理发展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将会反映在出生后的各发展阶段。例如,胎儿期中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患儿,出生后注定是智障儿童。本书主要探讨社会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幼儿园)和社区。就家庭而言,父母的教养方式、个性、文化水平、职业状况,以及亲子关系、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学校(幼儿园)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等会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系统等也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探究个体差异与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助于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机制和原因,也有助于为幼儿的教育与培养提供科学建议,同时还可为营造幼儿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指导。
(三)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其目的之一是要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决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理论问题,从而建构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要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就需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关于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先天遗传给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书着重探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含教育)的交互作用。(2)关于心理发展的外因与内因问题。在人类心理发展上,既要重视其外因,又要重视内因。人类身心发展是主动的,所以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既要关注发展,又强调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3)关于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量变,但另一方面又有阶段性的质变,应该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统一起来,将相对主义的开放和理想化的终点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既科学地解释幼儿的心理持续发展趋势,又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例如,皮亚杰(J.Piaget)对儿童思维发展机制的揭示就探讨了以上一些问题,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儿童思维过程的认识。本书第三章较详细地介绍国内外名家的心理发展理论。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与培养提供了依据。
二、研究意义
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来探讨幼儿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供科学依据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描述了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揭示了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阐明了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制约幼儿心理发展的。而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幼儿心理发展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各种规律,它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科书。幼儿心理学揭示了人的认识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成人是以压缩的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各阶段之间的界限不明显,而在幼儿阶段,则是以扩展的形式在较长的时间内逐步形成的,其发展阶段也比较清楚。追踪和考察幼儿认知活动发展的全过程,便可充实和进一步证实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认识与实践等的基本原理。幼儿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揭示幼儿心理发展中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这就可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运动的法则、质量互变规律等基本思想。
2.充实和丰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幼儿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对幼儿心理学作深入、科学的研究可以丰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同时,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认识和研究青年、成年甚至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都有重要意义。例如,一个人表现出某种性格特征,如果只是作横断研究,只能获得关于它的表面认识,而只有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幼儿期)探究它的潜在原因和形成过程,才能科学地了解和认识其内在的、本质的原因。同样,幼儿心理学研究对于解决心理
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例如,幼儿前期存在一个“前言语”阶段和动作思维阶段,关于幼儿思维发生发展和言语发生发展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思维和言语的关系问题。而思维和言语的关系本身就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正因为幼儿心理学研究对于发展心理学理论有重要意义,因此许多著名心理学家都很重视幼儿心理的研究,如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等,他们都对幼儿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
(二)实践意义
1.为幼儿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幼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以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幼教工作者为了有效地贯彻正确的教育方针,做到科学育人,就必须学好幼儿心理学。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认知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才能以此为据来确定适当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正确组织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智力。例如,通过对幼儿认知与行为的探讨,可以找到培养儿童集中注意力、控制行为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幼儿的多动行为。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幼儿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规律,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也有助于对幼儿的不良品行进行矫正。例如,根据幼儿善于模仿的特点,可以采用榜样法来消除幼儿的攻击行为。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幼儿个性心理的知识,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则可以进行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根据幼儿的不同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将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2.为家庭教育提供相应的心理学知识
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文化水平、职业状况、个性,以及亲子关系、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幼儿日后的个性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父母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的源泉。父母掌握的幼儿心理学知识越多,教养方式就越科学,孩子在幼儿期及日后的发展就可能越好。掌握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程序,不同年龄应达到的发展指标,父母就能有意识地预期自己孩子成长的水平,采用符合其心理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与教养方式,从而避免盲目地“揠苗助长”或是一味地埋怨自己的孩子不长进。
3.为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包括考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发展规律,预示发展的程序与模式,建立一系列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常模,如身高、体重、智力及社会行为发展等的年龄量表。这些都可以作为诊断幼儿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工具,对诊断出来的特殊幼儿进行及时的教育与干预。另外,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为幼儿品行障碍、孤独症、多动症、焦虑症、恐惧症等的治疗提供了一些方法论的指导。因此,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