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教育民主理想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8:4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实的教育民主理想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实的教育民主理想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第一篇:现实的教育民主理想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现实的民主主义教育理想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如果要给《民主主义与教育》确立几个关键词的话,没有比“民主”(Democracy)和“教育”(Education)更符合的了;如果硬要给它们一个定位的话,“民主”则是全书的理论基础所在,“教育”不过是一种研究阈限而已。所以,对“民主”和“民主主义”的考察也就成了我与杜威先生对话的切入点。杜威先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他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伟大主要体现在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

一、与裴斯泰洛齐、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实践家相比,他有富有哲学性的、系统的思想理论基础,他的理论的高度和系统性甚至超越很多教育学家;

二、与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理论家不同,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联,并成功的被用来知道现实教育,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教育的民主主义理想

杜威先生的思想因其哲学视野而极富深度与广度,它是一种较大程度超越社会现实的人类理想。这种哲学(教育哲学)的具体作用。诚如杜威先生在中国教育演讲时提到的那样,“教育哲学就是要让知其所以然,并指导人们去实行不盲从、不演习习惯的教育”。

在杜威先生看来,学校即社会,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他的理论也就根基于人类重大的现实之一——人类联合(human association)。人类联合是人类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现实和承载点,而社会化的价值取决于两个标准:1)How numerous and varied are the interests which are consciously shared?(群体内成员有意识地共享的利益的数量与种类);2)How full and free is the interplay

with other forms of association?(本联合与其它联合交互的充分与自由程度)。就此两点标准而言,杜威先生的民主社会作为人类联合的理想也就必然首先拥有大量而多类的共同利益,从而人人能够互赖互爱,能够自由交往,其结果便能协力维系社会的繁荣和促进人类的进步。

任何人类联合共同利益的多寡首先呼吁“平等”。杜威先生首先将民主社会与专制社会对比,因为专制社会里阶级差异是突显的,不同阶级的不平等性和街机局限也非常严重。人类联合中每位成员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之间必然存在不同之处,所以人类分工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必将长期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同人类个体、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平等是否受到重视和追求。尤其重要的是,在可能的不平等现实中处于下游和底层的个体与阶层是否被平等的看待和对待。

本联合和其它联合交互的尺度所追求的则是我们最熟悉却又模糊的词——自由。杜威先生意识到,任何联合都存在孤立和排他(isolation and exclusive-ness)的性质,这是由联合维护自身利益而产生的不利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反社会精神”(antisocial spirit)。民主社会应破除联合之间的隔阂,缩短彼此间物质、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距离。

Any education given by a group tends to socialize its members.(一个群体所实施的教育必然旨在使其成员社会化。)“教育应有助于发展民主和自由。”杜威先生曾说过,“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式,一种公开讨论和自由交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社会的原则既体现为个人自由,也体现为人人平等。”平等和自由都依赖于交流。教育如果阻断交流,就不是教育,就不会实现精神发展的目的。教育应该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民主的方式促进人格、精神的充分交流。教育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所集中体现的是教育参与者之间的平等,在平等的互动中传授知识和获取知识。

二、民主主义教育的现实

杜威先生的民主主义理论是一种超越人类现实的崇高理想,而他却不止于此,他还通过总结分析柏拉图的教育哲学(Platonic educational philosophy)、十八世纪的个人主义理想(the Individual ideal of the 18th century)与国家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education as national and social),进一步阐明实现民主主义与教育理想的方式和现实问题。

柏拉图是一位典型的哲学家,所以他的政治及教育思想也都是彻底“哲学的”。在他的哲学世界里,最高的道德——善被用来指引和规范社会中的个体,以使每个人按其天赋自然地应用于社会。这种理想被柏拉图设计在以阶级为社会单位的一个“公正的国家”,最高的道德——善被最高的阶级——哲人或智慧者掌握或控制,广大的奴隶的权利则被剥夺。

十八世纪,“个人主义”者意识到个人是人类进步的器官,是真正构成社会的单位。他们以人道主义为武器,以“自然”为口号,冲击着当时腐败的、不平等的社会秩序。但这种仅寄望于自然的斗争走入了消极的极端(社会本质是阴暗而丑陋的),成为了一种难以实现的乌托邦。正如,卢梭高度尊重个性和宣扬解放天性,却没有落实这些思想的机构。就连卢梭最忠实的追随者裴斯泰洛齐都认识到,教育不能不顾社会的需要,不能不依赖制度的维护。

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主义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视野被限定于以国家为单位的人类联合中,个人主义退居幕后。教育与国家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个人的发展(依然为人所信奉)与有组织、有纪律的制度结合,The state furnished not only the instrumentalities of public education but also

its goal.(国家不仅提出公共教育的工具,而且提供公共教育的目的)。教育原是有广泛的社会目的,但此时社会效能却被限于狭隘的国家,这种无名的篡改实质是对社会目的的限制却表现在对其的泛化。

三、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

柏拉图的教育哲学和十八世纪“个人主义”的理想都是从人类个体去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平等与自由的两大民主基本诉求贯穿始终。而真正落实民主主义理想却始于“国家主义”的发展,因其有最现实和相对强大的载体——国家。但我们必须时刻谨记,失去“线”(民主主义理想)的“风筝”(国家)终将毁灭。

当前,国家是最现实的实现民主主义理想的载体,但我们不得不同时清醒地意识到它们的对立与矛盾。国家机器的运作与发展必然依赖社会的精英阶层,与此对立的普通阶层则可能处于两种阶层不平等现实的不利地位。其次,国家或地区间为谋求自身利益,可能存在各种摩擦和冲突,这直接影响国家间的合作和交流,阻碍更广阔的全人类的进步。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我们潜意识里通常将它们严格对立起来,并置于遥远的对立的两端。其实,理想与现实也可能只有一线之隔,我们应该坚信理想并为之奋斗,因为我们每个人做的每一小步都可能跨越这微短的间隔。

第二篇: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所著,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被誉为教育的经典著作,进步教育理论的总纲。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

在书中,杜威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对于教育一词,他的解释是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组改造,并据此提出了崭新的教育理论。而对于教学方式,他提出“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这些理论对如今的教育依然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我也从中得到了许多收获和反思。

《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非正式教育谈到教育的兴起。第二部分则是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第三部分是用实用主义哲学来理顺长期以来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以新的解释。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两大论:教育本质论和教学论。这也是此书的两大主要观点。

对于教学本质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组改造。在我看来,教育贯穿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新的知识。教育是一种生命的传递,而生命则“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我更新的过程,因此教育即使生活。教育便是帮助我们攀爬上巨人肩膀的工具。因为教育的过程便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的过程,人类借此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说教育即生长。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原有理论,推陈出新,又是对经验改组改造的过程。由此可见,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因为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的主要受教育场所是学校,所以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必须承担很大一部分的责任。学校需要教授学生有助于未来社会生活的知识,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切身体验,因此杜威提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学校应该架起学生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在这一点上,我国的中小学尚不能很好的做到。由于升学压力等种种现状,学校更侧重于课本知识教学。对此,我认为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讲座,观看社会热点事件视频等等方式,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现状。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他的“从做中学”,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对于这一点我有着很深的感受,这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教师技能这项课程,基本上上过几堂理论课就要通过微格教学加以检验。通过这样反复的操练,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当中。虽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也从中收获到了更多,对教师技能也有了更深的体会。通过自身的经历再想想那些受教育的儿童,想要让他们掌握好知识,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更喜欢游戏或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他们学得更快,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增添富有趣味的活动,借此机会将所学运用到实例中去。让他们能从活动中了解运用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而在儿童与教师的关系上,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思想,他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应当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而非领导者的身份,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应该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实施启发教育。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在活动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等方法,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作为教师,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多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特色。我们应借鉴那时的理论与经验,反思现在的师生关系,认真思考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教与学及其它一些与师生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杜威是一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本书中面对教育,他也坚持实用主义。在我看来,实用主义便是生活主义,也就是学以致用。然而在这个方面,我国的教育仍有待改进。

第三篇: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我们学教育的,都会知道有杜威这位著名的教育家。在教育学上,有的学者把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尔》并称为三大教育瑰宝。可见杜威的这本书有多大的影响力。在民著选读这门课上,我有幸在郭老师的课上更深了解杜威,使得我很想去进一步挖掘他的宝藏。

虽然读过后很多内容还是诸多不解,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能从心底感受到杜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儿童发展的深切关心。所以我就拜读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章节,并被他深刻的教育理念所折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最完整而最详尽的阐述,虽然有些语段初读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就忽有所顿悟。我喜欢杜威的思想。杜威在那个时代就能提出这样先进的思想,他把教育与当代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教育。书中杜威主要包括三大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三大教育思想的一些感想吧。

一、“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针对当时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他所提及的“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杜威认为: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出,杜威非常强调教育要联系生活,而且强调生活本身的发展性和教育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教育和生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教学,必须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杜威认为,培养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人,只有在民主的生活环境中进行。正如他举过的一个例子,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下到水里去。所以,他要求教育要和生活相联系起来。

然而当今我们中国的教育,学校完全不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来教育,把很多的知识都强加到孩子身上,导致了儿童缺乏现实生活的能力。学校教育与社会与生活相孤立,使学校单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成为学习技能的场所。但由于学校与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缺乏联系,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的技能往往不能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很多问题、内容缺乏具体的应用性,根本就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儿童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教材应取自实际的生活,而不只是为未来做准备,否则容易使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相脱节。

读过杜威的书,我由衷地对杜威感到佩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以及现在教育的弊端,而这些问题在我们国际爱也都确确实实存在。从书中可以看出杜威认为的教育应该是在无意识中发展,不知不觉地教育,强调的是自然的发展,反对教学强加给学生。另外杜威反对学科教学,虽然学科教学有利于社会发展,但不利于个人自由。

二、“教育即生长”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生长是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但这种尊重是有节制的。杜威明确地讲:“如果只是放任儿童的兴趣,让他无休止地继续下去,那就没有‘生长’,而‘生长’并不是消极的结果。”

读了“教育即生长”这一章的时候,杜威是从生长的条件、生长的表现、生长的意义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即生长”这一观点的。其中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那么什么是未成熟状态呢?是一个人还未发展到某一状态,还是一个人欠缺了什么能力?其实不是的。如果按照我们这样思考,那便认为“未成熟状态”是一种不好的状态,这样我们的想法也未免有点太消极了。杜威认为:“我们把未成熟状态理解为一种生长的可能性,不仅是指现在缺乏一种力量,但将来也许会拥有,而且还指它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力量,即发展的力量。”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如果我们在“未成熟状态”,那么我们便有一种发展的力量,如果我们处于了“成熟状态”,便失去了这种发展的力量。所以说这中“未成熟状态”代表了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前生长的力量,我们要打破固有的认识模式,努力延长这种未成熟状态,促进社会的进步。

另外,有一句话很深奥,杜威说:“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初看这句话是有点不理解,后来才略有所悟。我个人的理解是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健康生长。而不是外在的目的。也就是说教育应该是发展自身,而不会追求未来的名利等目的。我们不能以成年人功利的目标来剥夺孩子快乐的童年。如今的孩子一个又一个培训班,一堂又一堂补习课,缺乏快乐的童年不能称之为童年。儿童期应当是身心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以此为他们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比如说学校的美术课堂应该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纯粹是灌输技艺。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爱好,培养创新意识,都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实现“教育即生长”的重要途径。

曾在电视上看过一则新闻,有一个“神童”,13岁就读大学,17岁就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然而,一年半前却从中科院退学回家了。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生活环境的闭塞、自理能力的缺失以及来自母亲的巨大学习压力,使这位“神童”很难在现实生活中生存。而且这种教育也是扭曲了人性的正常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自然健康地成长,先天的聪明并不是他就是神人,可以比同龄人超前发展。“神童”的知识是丰富了,但是心智还是跟同龄人一样。那么他是否会比同龄人承受更大的压力呢?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这也警告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用成人的视角来看儿童的发展。

三、“教育即改造”

在杜威看来,生长的理想应归结成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不断的改组或改造。细读文章可以知道杜威的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它既能增加共同交往的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所以教育的目的在于经验持续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改造。我个人也比较赞同教育应该是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因为知识应该是学生自身的建构,新知识通过旧知识的联系不断地改造重组,然后形成学生自己的新知识。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是活知识。而学科主义下的教育,只会教会人们被动地接受知识。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现在随便被问起哪一学科的知识,我们都忘记了,学习的东西又还回给老师了。

为此,杜威也提出“从做中学”。杜威为什么要提出“从做中学”这一学说呢?因为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成长,成长就是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所以说教学不应该是直接的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学校不断的加强考试,强调学生的课本知识,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

初次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读起来难免有些吃力,可能有些地方也分析的不够。以上只是我现在的所看所想。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提出的三大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至今都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想以后有时间还要把这本书给通读一遍。这本书如同美酒,需要慢慢去品、去思考、去多次的研读。

第四篇: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08教育学王谋东

西方教育思想史中,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有人说,即使有关西方教育思想史的著作全部被烧毁,只要保留下来了这三本书,损失是不大的。可见这三部著作在教育思想史中占据怎样高的地位。从这些著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西方教育思想的一脉相承,既继承发扬精华,又剔除糟粕,使得西方的教育思想趋于完善,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总结前人经验,又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写出的,在当时轰动一时的一部教育名著。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共分二十六章,分别详细论述了教育性质、教育过程、教育价值、以及教育哲学。我匆匆看完一遍虽不能完全理解、把握作者的伟大教育思想,但有很多地方引起我与作者的共鸣,但有些观点也还有待商榷。

杜威的这本著作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教育观集中体现于他的“教育即自然发展”理论,这个理论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改造。

教育即生长,杜威杜威发展了卢梭的天赋“自然生长”理论,扩充了“生长”概念的内涵,他肯定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法,他认为从儿童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就和让儿童感觉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杜威所指的生长意思是从一个未成熟的状态逐渐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状态,教育起决定性作用。他主张“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反对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自然中、劳动中成才。杜威说的生长不单单指身体方面,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智力与道德方面的生长。他说:“生长,或者生长着即发展着,不仅指体格方面,也指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杜威反对把生长看做有一个目的,而不是看做就是目的。欣赏孩子有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千遍一律,孩子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在生长过程中按照符合继续生长的原则,完善孩子的未成熟。

教育即经验改造,杜威说:“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在这里,杜威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没有外在的目的,教育唯一的目的就是教育本身,(对于教育无目的论,我的看法稍有不同,我认为教育归根到底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有丰富学识、掌握多种生活所需要的而且能为社会作一定贡献的人,总而言之,教育是培养一个有用的人才。对于教育的目的,我更倾向于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目的: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和转化的过程。生长的意义就是不断的获得经验,然后把经验不断的改组和改造,把学习到的东西转化成经验储存,是当前学习的最主要目的。任何一个阶段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杜威在书中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生长的能力。”

教育即生活,我觉得生活是生长的一部分,生活即发展。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孩子在生活中学会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就是教育,即在生活中的经验得到自然生长。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谈道:“经验包含着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在主动方面,经验就是尝试,这个意义用'实验'这个术语来表达就更清楚了。在被动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然后它回过来对我们产生影响,这就是一种特殊的结合。经验的这两个方面的联结,可以测定经验的效果和价值。”可见,单纯的活动并不构成经验,只有当我们对事物的作用与我们所享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后的联系时,行为才变成尝试,变成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承受的结果才变成教训,并由此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才形成经验。

在教学方面,杜威提出“做中学”理论,他主张从做中去学习,在劳动中积累生活经验,在经验中积累知识。反对死记硬背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天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在宽松的动手条件下,才能打开孩子的思维,开发它们的天赋,创造出更加和谐的教育方式,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他说:“直接由经验获得的知识最有影响于行为。”他认为学校应该让学生进行烹调、手工、缝纫等活动,以便获得知识和技能。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提到:”为了使孩子的空闲时间充满具有重大的精神意义的活动,我们组织了许多的课外小组:少年植物培训家小组、育种小组、园艺小组、养蜂小组、机械小组、电工小组、无线电小组、钳工设计小组、车工小组、动物饲养小组、养花小组等。”苏氏与杜威的这种主张不谋而合,它们都认为孩子在学校应尽可能的参加劳动活动,尽管他们的目的相差甚远。

以上就是我对《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浅显的看法,反思我国现代教育现状,也有些担忧,我们忽视孩子动手的能力太久了,应试教育已经根深蒂固了。我们是不是要改一改今天的教育模式。杜威说“传统的教育只能训练儿童恭敬、服从、小心从事,课业缺乏目的性,这种教育只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在民主的社会里,应当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个性,如独立性、主动性、富于智慧……“我们虽正处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中,但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会迎来民主的社会和民主的教育。

第五篇:读《民主与教育》有感

读《民主与教育》有感

保安中学陈丽勤

最近,我浏览了李镇西著写的《民主与教育》,这本书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民主教育这个现代教育理念。读了之后,我体会颇深:

民主教育的前提是民主的教师。民主的教师要善于走进儿童的心灵。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

(一)爱心。“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师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爱”要一视同仁。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有一样的智慧和热情,有一样被爱护的权利,我们应该用一样的心去关爱他们。“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二)虚心。教师除了要虚心请教其他教师外,还要让学生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

1、对于学生的过错,只谈眼前,不翻旧帐。学生正是处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老师要原谅学生的过错,动不动就翻老帐,会很伤学生幼稚的心的,学生怎么会虚心接受你的批评呢?

2、指出错处,肯定优点。当老师批评学生时,也应同时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让学生知道他在老师的眼中也有优点,老师批评他,是希望他变得更好。

3、稍有改进,及时鼓励。让学生明白,做了错事就应该受到老师的批评,做对了同样也会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不会因为他做了错事而讨厌他,而是希望他更茁壮地成长起来。

(三)宽容。要有充满宽容的教育,最根本的是个性的宽容。

1、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不仅仅是指“因材施教”的教

学方法,更主要的是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潜能与价值,反对一切非人性的教育措施,比如体罚与变相体罚。

2、宽容学生在思想和感情上的与众不同,至少我们应该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教师要懂得学生,懂得学生特有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善于发现并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应该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甚至应该鼓励学生和老师不一样: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评价,不一样的结论。

(四)与学生共甘苦,一起成长。民主的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最后,让我们做一个新时代的民主教师。

2013年6月29日

下载现实的教育民主理想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实的教育民主理想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第十七章课程中的科学尽管杜威一直强调教育无目的,在我看来他所说的无目的最终还是有其归宿,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在此十七章重点......

    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讲义 杜威的代表著《民主主义和教育》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他在芝加哥实验学校实验以及当时教育改革理论研讨中基本形成的教育思想。该书被誉为教育的经典......

    读魏书生民主与教育有感

    读《魏书生民主与教育》有感 蒋仁平 在今年春季,我阅读了《魏书生民主与教育》,我们可以先看看魏书生是怎么操作差生的。当时担任主任的他,急于想调查清楚差生语文成绩差的原因......

    读《民主与教育》一书有感

    读《民主与教育》一书有感人常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朋友。比照起自己,好书给予我的不仅是闲暇时的娱乐、孤独时的解闷,更教会我如何明辨是非、为人处事,让我透过小小的方块字去......

    读李镇西《民主与教育》有感

    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读李镇西《民主与教育》有感 读一本好书,如同跟一位博学睿智的朋友谈话,的确如此。近期我细心品读了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李镇西的《民主与教育》......

    理想源于现实---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朱永新教授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有幸拜读了他的作品《我的教育理想》感触颇深。书中,朱永新教授为广大教师提出了读书学习的建议。教育的伟大使命是使人......

    教育的理想与现实

    教育的理想与现实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近期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觉得里面的文章写得即随意又精辟。很多观点与我们感受相同,只是肖川先生站得比我们更高一点,......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5篇

    - 1 -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我理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最重要的一本教育著作,也是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最系统的综合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