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我理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最重要的一本教育著作,也是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最系统的综合论述。这本著作出版后,人们把它和卢梭的《爱弥儿》比较,认为它是《爱弥儿》问世来对教育学所作的最显著的贡献。
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论我的读后感。
(一)作者杜威简介
杜威(John Derwey1859—1952)美国著名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立者。20世纪人类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立足现代社会谈教育问题,积极吸收人类文化的多方面成果,建立了宏伟的教育理论大厦,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他曾开办“杜威学校”,创作了著名论著《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自然》、《哲学与改造》等包括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40本专著、700多篇文章。被美国、中国等多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杜威的教育理论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处于美国社会变革的分水岭,他的理论建立在两块重要的基石上:一是丰厚的文化成果上,二是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关切之上。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著作内容简介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教育思想最系统、最集中的表述。此书出版于1916年,副题为“教育哲学导论”。
《民主主义与教育》全书共26章,可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性质(第1—6章);第二部分,教育过程(第7—17章);第三部分,教育价值(第8—23章);第四部分,教育哲学(第24—26章)。
在第一部分教育性质中讨论了教育与社会的需要和作用,它主要描述了4个方面:教育与生活,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教育与环境,论述了教育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对教育的作用;教育与生长,提出“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对一些如“预备说”等教育观念的批判。在第二部分教育过程中,讨论了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以民主主义的标准全面系统的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提出教育与民主主义、教育的目的、兴趣与训练、思维与教学、课程与教材的“教学五步”。在第三部分教育价值中,从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民主社会的思想出发,讨论了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即教育的价值论,从“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问题上各种二元论的批判”两方面论述。第四部分教育哲学中谈论了哲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哲学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力图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为教育的理论基础。
(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简介
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美国特殊的教育思想,它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要是在课程、内容、方法以及师生关系上进行变革,并形成了一个颇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
(四)《民主主义与教育》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从以上三个方面不难总结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杜威之间莫大的联系,那么,杜威通过不断实践摸索,在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及世界大环境下创建了使用主义的教学思想,而《民主主义与教育》就是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最系统的综合阐述。
此著作在第一部分教育性质中阐述了观点是“实用主义经验论”。“经验”是杜威教育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词,也是他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因此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和结合就形成了经验。这就是“从经验中学习”。他给教育下了的定义是: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他的这种经验论略微带有主观唯心主义,他把整个客观的环境都看
成是人的主观经验,否定了客观环境是第一性的特点,未免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有些类似,所以他在宣扬经验论时,常会令人感觉过于主观,与真正的唯物主义哲学相违背,因此我们要客观评价他此观点的意义。从经验中学校,常会是我们对待幼儿的学习社会生活知识的方法的概述,儿童通过不断摸索、不断尝试错误、在成人的指导下,从已有的累积的经验中获得知识,获得发展,这种经验的学习有其正确性。
第二部分教育过程中阐述的观点是“教育即生活”与“学习即社会”。在他看来,教育过程是一个经验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换的过程,在它自身无目的。教育就是儿童现有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因此教育应该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和充分生活的条件。他强调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此观念影响了他的中国学生陶行知,并产生了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颇深的“生活即教育”。强调了社会生活的教育性,从而使我们逐渐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大教育角度来分析教育问题。他的观念,也能使我们审视中国现代社会教育的弊端,我们忘记了学校即社会,忽略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在光绪帝1905年废掉沉旧繁琐、桎梏层层的科举制度后,又盛行了应试教育,埋没了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那么通过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看到西方国家在教育上的先进性,开始探索中西教育文化的差距和对比。推行义务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扩充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模式,完善教育环境等一系列措施出炉,不能不说这是进步。那么杜威对学校功能的定义则更是我们塑造学校的目标典范——简化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各种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由此可见,杜威的这种观点,不仅让人们意识到教育的实用功能,更让人们意识到,如何创造有利的环境来让发挥教育的功能。这比虚无飘渺的理论要实际有用的多,这可能也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真正用意,把实践和理论结合,从实践中来,回实践中去。
第三部分阐述的观点在批判传统的学校教育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基本原则。他批判柏拉图主义没有注意到教育能改良社会及社会能改进教育;他批判卢梭有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他批判国家主义,把教育作为实现国家政治目的的手段,忽略了个人的价值。那么在古今中外传统学校里,儿童基本处于“静听”状态,很少有活动的机会和地方,这差不多想当于中国的“填鸭式”教育,不管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一味将自己的知识填充到幼儿脑中,过于机械化毫无章法。儿童缺乏主动性,不能主动学习,导致很多学生离开老师的监督或成人后,普遍无法自我控制,自我学习和进步。杜威的“从做中学”就是民主主义的教育哲学,就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这种原则体现了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思考,学生是主导者还是老师的主导者,如果儿童能够从哪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兴趣的活动中学校,那么标志着幼儿能够主动或在别人指导下学校,学会了学习,即使不在学校,没有人监督,也能从各种社会生活、各类事件中获得知识,这正应对了之前的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儿童主动挖掘探索,不仅能有效的获得知识,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挖掘属于独特个性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使用新工具,发明新工具,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更能使他们的社会性得到发展,与社会保持协调,遵守社会规则,各司其职,减少犯罪减少社会冲突。
他在论述课程教育目的时,批判自然发展论过于偏激,完全否定了社会环境的作用;批判社会效率论错误在于使个人的自然能力受制于社会的主宰,而不是利用自然能力获得效率;批判文化修养论弊病在于使教育者偏重于与社会毫无关系的东西,使文化趋于外表而不重内在,过于肤浅。他指出相互交往、利益共享的社会即是民主主义社会,那么应当寻求发展民主主义的实用的教育目的,使教育服从于这个目的。那么教育目的即是教育过程本身,不应是来自于教育过程之外的强加的目的。教育过程即是教育目的,意味着教育过程内目的和手段是同一的,是互相转换的。他的此观点,让我们想到,现当代社会流行的教育功用说,教育万能说。过于概括的把教育视为改变自身生活的工具和手段,从而不惜一切代价获得教育,把受教育看成是能够谋生的基本前提是对的,然而把教育形容成可以改变一切创造一切是过于概括和过于绝对的。现今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学得好,才能找到好工作,只有孩子受教育的多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对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趋之若鹜。这种拜金主义和错误的教育观念使得孩子往往负担很重压力很大,面对社会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以及不断添加的人口数量,教育往往被人们看成改变命运的独木桥,众人都想挤过去。那么,教育部门和教育者就承担者非常繁重的教育任务和道德舆论压力,这与我们最初的全面和谐发展人的身心的教育目的完全相背离,导致社会问题逐步增多。我们不妨再次学习杜威经典,重新定位教育目的,重新修订课程方案,于是便有了新课改。
杜威把教学过程根据“思维五步”得出了“教学五步”,是由把具体的思维过程划分为顺序不固定的五步,让儿童真正处于直接的经验的情境,亲身考虑各种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办法,从而把教学过程也分为5个步骤:教师提供真实情境,儿童萌发兴趣;提出真实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从资料的应用和必要的观察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儿童主动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儿童应用检验自己的方法。这在教育史上被称为“教学五步”。那么这种发现式学习,突破传统学习方法,更有效地利用了情境教学法、操作法的教学法和学习法。故而杜威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往往与赫尔巴特代表的教育思想区别为现代教育理念和传统教育理念。杜威这种教学五步,已广泛运用于现代教育模式,利用情境、提出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系列步骤,甚至运用于不止于教学策略上。正是因为思维起因于直接的、经验的情境。因此学校应该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即教师掌握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学校社会多创造有利于学生学校的环境。
杜威还尖锐的批判了传统学校教育忽略儿童的做法。在他看来,在传统学校生活中,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控制太多,而对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考虑的太少。这种现象在当今仍然屡见不鲜,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学生是没有权利没有地位的学习者,只能埋头做题,抬头接受老师传授的所有知识,不能反抗,不能创新,否则就要受到处罚。所以我们更应该从儿童的立场出来,满足儿童自主发展需要的同时,给予儿童发展需要的支持和引导,即在学校生活以儿童为中心的同时,教师也不能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让教育过程成为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教师与儿童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成为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儿童主动学习、利用合作,达成教学相长。开设多种活动、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合理利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得教育的过程有效进行。
那么,实用主义的知识论与经院主义、理性主义、唯心主义、经验主义等哲学流派的的知识论时不同,它更强调知识是行动的工具。这也是以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核心。
第四部分教育哲学中,主要将其理论归结为实用主义理论基础上,根据认识和有目的地改造环境的活动之间的连续性的观点,他认为教育上是使学校中知识的获得和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和作业联系起来,这就是实用主义课程论和方法论的核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各部分阐述的观点是环环相扣的,由教育的定义,到教育的过程,再到教育的价值,从而形成教育的哲学理论,指导实践。这本论著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可以被看做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那么书中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方法”、进化论、“工业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书中,杜威吸取了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实用教育思想体系。不难看出,作者思想的先进性和开拓性。
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不断泛化和扩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无限扩大,教育的作用充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组织与实施都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我们如何走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如何发展出可以与西方国家相媲美的教育便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国内教育问题繁冗复杂,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就能
解决问题。我们从学校日本学制到学习美国六三三学制、再到学校苏联教育模式,每一步似乎都缺乏创造性的中国特色,那么在如此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如何把刻板的中国学生教育好,如何变革学制,如何改革教育方针,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正忙于解决近年来中国教育集结地问题,作为大学生,不仅应该学校好学校任务,更应该支持国家政策。那么,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可以看到,即使我们将所有问题的理论阐释的很清楚明白,最终都要回归到实践二字。那么,我国所有的教育问题也正完全暴露无遗的集中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所以,我们本身就需要总结自己所有的经验,从而参与或支持改革。不管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否偏激,至少有一点是正确的,那即是教育服务于社会。而我们作为教育的产物,也应服务于社会,更应为社会就进步和教育改革服务。这是我读此书后,对当代大学生的希冀。
07学前二班方蕾蕾100607060
第二篇: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08教育学王谋东
西方教育思想史中,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有人说,即使有关西方教育思想史的著作全部被烧毁,只要保留下来了这三本书,损失是不大的。可见这三部著作在教育思想史中占据怎样高的地位。从这些著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西方教育思想的一脉相承,既继承发扬精华,又剔除糟粕,使得西方的教育思想趋于完善,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总结前人经验,又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写出的,在当时轰动一时的一部教育名著。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共分二十六章,分别详细论述了教育性质、教育过程、教育价值、以及教育哲学。我匆匆看完一遍虽不能完全理解、把握作者的伟大教育思想,但有很多地方引起我与作者的共鸣,但有些观点也还有待商榷。
杜威的这本著作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教育观集中体现于他的“教育即自然发展”理论,这个理论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改造。
教育即生长,杜威杜威发展了卢梭的天赋“自然生长”理论,扩充了“生长”概念的内涵,他肯定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法,他认为从儿童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就和让儿童感觉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杜威所指的生长意思是从一个未成熟的状态逐渐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状态,教育起决定性作用。他主张“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反对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自然中、劳动中成才。杜威说的生长不单单指身体方面,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智力与道德方面的生长。他说:“生长,或者生长着即发展着,不仅指体格方面,也指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杜威反对把生长看做有一个目的,而不是看做就是目的。欣赏孩子有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千遍一律,孩子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在生长过程中按照符合继续生长的原则,完善孩子的未成熟。
教育即经验改造,杜威说:“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在这里,杜威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没有外在的目的,教育唯一的目的就是教育本身,(对于教育无目的论,我的看法稍有不同,我认为教育归根到底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有丰富学识、掌握多种生活所需要的而且能为社会作一定贡献的人,总而言之,教育是培养一个有用的人才。对于教育的目的,我更倾向于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目的: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和转化的过程。生长的意义就是不断的获得经验,然后把经验不断的改组和改造,把学习到的东西转化成经验储存,是当前学习的最主要目的。任何一个阶段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杜威在书中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生长的能力。”
教育即生活,我觉得生活是生长的一部分,生活即发展。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孩子在生活中学会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就是教育,即在生活中的经验得到自然生长。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谈道:“经验包含着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在主动方面,经验就是尝试,这个意义用'实验'这个术语来表达就更清楚了。在被动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然后它回过来对我们产生影响,这就是一种特殊的结合。经验的这两个方面的联结,可以测定经验的效果和价值。”可见,单纯的活动并不构成经验,只有当我们对事物的作用与我们所享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后的联系时,行为才变成尝试,变成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承受的结果才变成教训,并由此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才形成经验。
在教学方面,杜威提出“做中学”理论,他主张从做中去学习,在劳动中积累生活经验,在经验中积累知识。反对死记硬背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天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在宽松的动手条件下,才能打开孩子的思维,开发它们的天赋,创造出更加和谐的教育方式,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他说:“直接由经验获得的知识最有影响于行为。”他认为学校应该让学生进行烹调、手工、缝纫等活动,以便获得知识和技能。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提到:”为了使孩子的空闲时间充满具有重大的精神意义的活动,我们组织了许多的课外小组:少年植物培训家小组、育种小组、园艺小组、养蜂小组、机械小组、电工小组、无线电小组、钳工设计小组、车工小组、动物饲养小组、养花小组等。”苏氏与杜威的这种主张不谋而合,它们都认为孩子在学校应尽可能的参加劳动活动,尽管他们的目的相差甚远。
以上就是我对《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浅显的看法,反思我国现代教育现状,也有些担忧,我们忽视孩子动手的能力太久了,应试教育已经根深蒂固了。我们是不是要改一改今天的教育模式。杜威说“传统的教育只能训练儿童恭敬、服从、小心从事,课业缺乏目的性,这种教育只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在民主的社会里,应当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个性,如独立性、主动性、富于智慧……“我们虽正处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中,但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会迎来民主的社会和民主的教育。
第三篇: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所著,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被誉为教育的经典著作,进步教育理论的总纲。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
在书中,杜威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对于教育一词,他的解释是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组改造,并据此提出了崭新的教育理论。而对于教学方式,他提出“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这些理论对如今的教育依然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我也从中得到了许多收获和反思。
《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非正式教育谈到教育的兴起。第二部分则是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第三部分是用实用主义哲学来理顺长期以来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以新的解释。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两大论:教育本质论和教学论。这也是此书的两大主要观点。
对于教学本质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组改造。在我看来,教育贯穿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新的知识。教育是一种生命的传递,而生命则“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我更新的过程,因此教育即使生活。教育便是帮助我们攀爬上巨人肩膀的工具。因为教育的过程便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的过程,人类借此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说教育即生长。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原有理论,推陈出新,又是对经验改组改造的过程。由此可见,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因为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的主要受教育场所是学校,所以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必须承担很大一部分的责任。学校需要教授学生有助于未来社会生活的知识,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切身体验,因此杜威提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学校应该架起学生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在这一点上,我国的中小学尚不能很好的做到。由于升学压力等种种现状,学校更侧重于课本知识教学。对此,我认为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讲座,观看社会热点事件视频等等方式,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现状。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他的“从做中学”,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对于这一点我有着很深的感受,这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教师技能这项课程,基本上上过几堂理论课就要通过微格教学加以检验。通过这样反复的操练,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当中。虽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也从中收获到了更多,对教师技能也有了更深的体会。通过自身的经历再想想那些受教育的儿童,想要让他们掌握好知识,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更喜欢游戏或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他们学得更快,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增添富有趣味的活动,借此机会将所学运用到实例中去。让他们能从活动中了解运用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而在儿童与教师的关系上,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思想,他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应当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而非领导者的身份,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应该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实施启发教育。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在活动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等方法,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作为教师,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多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特色。我们应借鉴那时的理论与经验,反思现在的师生关系,认真思考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教与学及其它一些与师生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杜威是一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本书中面对教育,他也坚持实用主义。在我看来,实用主义便是生活主义,也就是学以致用。然而在这个方面,我国的教育仍有待改进。
第四篇: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我们学教育的,都会知道有杜威这位著名的教育家。在教育学上,有的学者把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尔》并称为三大教育瑰宝。可见杜威的这本书有多大的影响力。在民著选读这门课上,我有幸在郭老师的课上更深了解杜威,使得我很想去进一步挖掘他的宝藏。
虽然读过后很多内容还是诸多不解,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能从心底感受到杜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儿童发展的深切关心。所以我就拜读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章节,并被他深刻的教育理念所折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最完整而最详尽的阐述,虽然有些语段初读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就忽有所顿悟。我喜欢杜威的思想。杜威在那个时代就能提出这样先进的思想,他把教育与当代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教育。书中杜威主要包括三大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三大教育思想的一些感想吧。
一、“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针对当时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他所提及的“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杜威认为: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出,杜威非常强调教育要联系生活,而且强调生活本身的发展性和教育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教育和生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教学,必须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杜威认为,培养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人,只有在民主的生活环境中进行。正如他举过的一个例子,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下到水里去。所以,他要求教育要和生活相联系起来。
然而当今我们中国的教育,学校完全不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来教育,把很多的知识都强加到孩子身上,导致了儿童缺乏现实生活的能力。学校教育与社会与生活相孤立,使学校单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成为学习技能的场所。但由于学校与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缺乏联系,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的技能往往不能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很多问题、内容缺乏具体的应用性,根本就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儿童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教材应取自实际的生活,而不只是为未来做准备,否则容易使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相脱节。
读过杜威的书,我由衷地对杜威感到佩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以及现在教育的弊端,而这些问题在我们国际爱也都确确实实存在。从书中可以看出杜威认为的教育应该是在无意识中发展,不知不觉地教育,强调的是自然的发展,反对教学强加给学生。另外杜威反对学科教学,虽然学科教学有利于社会发展,但不利于个人自由。
二、“教育即生长”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生长是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但这种尊重是有节制的。杜威明确地讲:“如果只是放任儿童的兴趣,让他无休止地继续下去,那就没有‘生长’,而‘生长’并不是消极的结果。”
读了“教育即生长”这一章的时候,杜威是从生长的条件、生长的表现、生长的意义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即生长”这一观点的。其中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那么什么是未成熟状态呢?是一个人还未发展到某一状态,还是一个人欠缺了什么能力?其实不是的。如果按照我们这样思考,那便认为“未成熟状态”是一种不好的状态,这样我们的想法也未免有点太消极了。杜威认为:“我们把未成熟状态理解为一种生长的可能性,不仅是指现在缺乏一种力量,但将来也许会拥有,而且还指它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力量,即发展的力量。”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如果我们在“未成熟状态”,那么我们便有一种发展的力量,如果我们处于了“成熟状态”,便失去了这种发展的力量。所以说这中“未成熟状态”代表了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前生长的力量,我们要打破固有的认识模式,努力延长这种未成熟状态,促进社会的进步。
另外,有一句话很深奥,杜威说:“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初看这句话是有点不理解,后来才略有所悟。我个人的理解是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健康生长。而不是外在的目的。也就是说教育应该是发展自身,而不会追求未来的名利等目的。我们不能以成年人功利的目标来剥夺孩子快乐的童年。如今的孩子一个又一个培训班,一堂又一堂补习课,缺乏快乐的童年不能称之为童年。儿童期应当是身心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以此为他们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比如说学校的美术课堂应该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纯粹是灌输技艺。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爱好,培养创新意识,都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实现“教育即生长”的重要途径。
曾在电视上看过一则新闻,有一个“神童”,13岁就读大学,17岁就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然而,一年半前却从中科院退学回家了。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生活环境的闭塞、自理能力的缺失以及来自母亲的巨大学习压力,使这位“神童”很难在现实生活中生存。而且这种教育也是扭曲了人性的正常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自然健康地成长,先天的聪明并不是他就是神人,可以比同龄人超前发展。“神童”的知识是丰富了,但是心智还是跟同龄人一样。那么他是否会比同龄人承受更大的压力呢?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这也警告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用成人的视角来看儿童的发展。
三、“教育即改造”
在杜威看来,生长的理想应归结成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不断的改组或改造。细读文章可以知道杜威的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它既能增加共同交往的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所以教育的目的在于经验持续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改造。我个人也比较赞同教育应该是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因为知识应该是学生自身的建构,新知识通过旧知识的联系不断地改造重组,然后形成学生自己的新知识。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是活知识。而学科主义下的教育,只会教会人们被动地接受知识。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现在随便被问起哪一学科的知识,我们都忘记了,学习的东西又还回给老师了。
为此,杜威也提出“从做中学”。杜威为什么要提出“从做中学”这一学说呢?因为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成长,成长就是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所以说教学不应该是直接的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学校不断的加强考试,强调学生的课本知识,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
初次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读起来难免有些吃力,可能有些地方也分析的不够。以上只是我现在的所看所想。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提出的三大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至今都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想以后有时间还要把这本书给通读一遍。这本书如同美酒,需要慢慢去品、去思考、去多次的研读。
第五篇: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第十七章课程中的科学
尽管杜威一直强调教育无目的,在我看来他所说的无目的最终还是有其归宿,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在此十七章重点论述了课程中的科学。
首先文章在第一小节《逻辑的方法和心理学的方法》中明确指出科学知识是运用观察、回想、和试验的方法获得的。科学为我们的信念提供一个正确的来源,使其更加准确,而逻辑的方法就是实现科学的重要途径(科学就是实现任何知识的逻辑含义,逻辑是完善知识的正当形式)。但是对于一个外行而言,逻辑的形式却成了前进的绊脚石,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关注获得知识本身,而忽视了知识本身与日常生活所用的材料之间的联系。至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形式完善的教材教给学生,以专门的概念和定义引导学生教材中的知识就是所谓的科学,而科学方法即处理日常经验中的材料方法却在课堂教学中缺少,这也就是方法论的缺失。
从经验发展正当的科学的处理的方式是“心理学”的方法,学生应从日常熟悉的材料(学生的经验)中选择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心理上的混乱。如果教师只是纯粹的将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流于形式并非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转化为科学知识,那么这样的教学是不合理的,而所谓的“科学知识”也是没有活力的。虽然众多的教学实践家们看到了不足,用演绎的方法编纂教材,教给学生普遍知识即我们从书本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但是过程中还是缺少了普遍知识转化为一般知识即个人经验,就像是一个数学学习者不仅要求对数学概念的滚瓜烂熟,还应有将概念中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知道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样就与我们的个人经验联系起来。
第二小节《科学和社会进步》开头就提到了直接知识的获得(可用的作业)是从事具有社会兴趣的作业,而如何获取就需要用逻辑的科学方法。在此过程中,经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是从经验中产生的,因为在永不满足的人类欲望面前,为了提高满足的质量,我们变得不仅仅局限于已有的经验,人类的潜能在此开发,寻找新手段制定新目的过程就推动了的科学进步。于是科学进步成了控制欲望提高满足质量的工具,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生活目的和生活幸福的思想,科学是使人情感得以丰富,心灵得到满足的重要手段。所以如果在教育上利用科学,创设一种能够指导人类生活的智力,让学生深入学习摆脱单纯的个人经验得到的习惯,将其上升为富有理性的科学知识,在内部结构中改变我们的个人经验的性质以及如何运行的机制,我们的个人经验就与周围事物联系起来变为普遍的科学原理,成为发现世界和社会进步的工具。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经验在一定时期内它是有合理内核的并具有转化为理性的潜在可能。
概括和抽象是对立的,概括是为了将抽象中难以理解远离生活的东西进行具体界定,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概念的范围缩小化了。但是如果是经验基础上的用名词与命题固定下来的抽象科学即使受条件与情节的限制也一定能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因为科学是源于经验却又高于经验的,它既包括个人的、实际的、直接的知识又暗含了用逻辑方法与心理方法有意识有系统的改造创新获得的新经验。具有这种性质的科学理论与单纯理论是有区别的,他更接近实践,与实践紧密联系。
第三小节《教育中的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继续在论述着十五章中地理与历史重要性与互补性。教学传统是将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对立,而这个观点在杜威看来是错误愚蠢的。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就算纯粹只教科学知识还是要掌握具有人文主义性质的知识,就算我们学习科学规律与科学真理,也要求我们在获得规律本身的同时也要了解获得规律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自然科学史,它是意义上的人文主义知识。换一种思维如果说我们在教授人文主义知识时,只是纯粹的用语言与文字将其表述出来,忽视了在这过程中自然知识的运用,那
么这样的人文知识充其量只具有表述的功能却没有科学的理性与逻辑。人文主义知识是能够解放人类智力与唤起人类同情心的知识,而自然科学知识是关于人类行动的环境知识(就教育目的来说,自然科学就是关于人类行动的环境的知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主义是具有人文主义特征的知识。
纵观全章,我们了解到科学是在经验基础上获得认知,它拥有的是比纯粹的个人经验更加坚定的信念,它是运用逻辑方法与心理学的方法对个人经验进行改造由粗糙到理智精密。科学的功能体现智力在规划和控制新经验方面,因此如果将偶然的局部的暂时的个人经验解放出来,运用人文主义的情怀,变成能够为全人类利用的普遍经验,最终科学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