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未来》读后感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科技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地球村时代,教育是国家迈入21世纪的最基础工程,因此教育的改革与落实已成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与大业。温世仁先生从科技的观点,对教育现代化与未来教育的面貌提出精辟的见解,不但阐述多元化的学习面貌,更以科学的方法发觉教育的无限可能,以下是本人阅读温世仁先生的《教育的未来》一书的心得分享
:
一、未来的教育必须应用计算机科技促进教育现代化:
(一)应从计算机教室推进到教室计算机:在班班有计算机下,落实信息科技融入教学,使计算机变成无远弗界的知识库,活化教学与教育。
(二)应用计算机科技改进知识教育方法:
1.善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于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学科,但在国文、道德……类课程重视文字与课本教学,因为我们内心的思考是靠文字而不是多媒体。
2.学生进度导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落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着迷学习:将生涩的教材趣味化、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4.实境模拟:透过模拟实作,落实学习过程,强化知识应用。
5.知识网络:因特网如一座无远弗届的知识库,可扩展我们的视野。
二、未来的教育必须体认第三波学习时代教育的质变,做出以下的调整或改变:
(一)从偏重“知识教育”转变为“全方位教育平衡发展”:
学校主要在培养孩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的学习能力,教育孩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成为有能力的人。我们可应用计算机科技缩短学习一般知识的时间,把另一部分时间应用在开发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上,以达全方位的平衡发展。
(二)从“集中同步学习”转变为“分散学习”:
善用计算机科技打破时空限制,发展网络学习、数字学习、视讯会议……,以达处处是教室、时时可学习。
(三)从“阶段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今日信息科技时代、知识爆炸,知识半衰期加速,必须帮助人们建构永不毕业的人生、终身学习,才能跟上后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脉动。
(四)从“文凭认定”转变为“实力认定”:
未来的社会实力重于学历,以实力认定个人价值,所以学校除培养有道德的人外,更要培养有学习能力,有能力做事的人。
(五)未来的学校:从“generalpurpose”变为“ecialpurpose”,除现在的一般学校外,更增加如补习班型态的某种专门技术及涵养指导的地方,包括实体的与虚拟的,形成“处处皆学校,人人为老师,时时可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六)未来的老师:须具备沟通、使用信息科技能力、并能产生道德示范作用。角色上由“主导者”转变为“辅导者”,注重课程导引、学习评估、生活辅导、生涯指导、创意和潜能的开发五项辅导工作,以培养具创意,有核心专长、具有能满足自己和别人需要的能力的人。
(七)未来的父母:在教育上的角色须由屋顶保护的心态调整为提供土壤的心态,以“辅助”角色,让孩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自由成长,培育孩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成为坚强、独立、有能力、具特长的人。
《教育的未来》一书,从《教育的未来》的全人教育观,阐述多元化的学习面貌,更以科学的方法发掘教育的无限未来,使人深深体悟到: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协助个人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才能使科技发挥最大效能,也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
期望教育界的朋友及全天下的父母,以人为本圆为心,以科技为半径,为孩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画个全人发展的人生圆。
第二篇:教育的未来读后感
最近有幸拜读了温世仁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未来》一书,让我深深地感觉到资讯和网络对未来教育所带来的重要性,这本书提供了我们一种新思维和新方向。
《教育的未来》主要说了三个重点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作者就自己的科技专业与创办学校的经验,说明电脑科技对教育的影响,他认为电脑与网络的应用,带来知识教育方法的改进,让教育更符合人性,而其中改进的方面主要有五点:
1、针对学生不易了解的深奥数理概念,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图像等具体内容的解说,来掌握要点。
2、科技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个别学习,依照每个学生的状况,给予不同的学习进度和指导。
3、可以把学习课程编得象电脑游戏一样有趣,让学生能自然着迷学习。
4、透过实境模拟技术,电脑可呈现驾驶等演练情境,让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前,把技能演练得更深刻,也可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5、由全球资讯网所练成的知识网络,让学生不必再记忆零碎的资讯,同时能扩充他们的学习范围。
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教育的质变,也就是教育的新面貌,他举出四项改变趋势:
1、从偏重知识教育转变为全方位教育平衡发展,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自己要深入学习的课程,积极发展自己的潜能;
2、从集中同步学习转变为分散学习,学校学习不必是一周五个全天,学生可以参与不同的学习活动,或上网接受远程学习;
3、从阶段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大学毕业不再是学习的终点,因为知识更新快速,而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能用的期间非常短暂,所以在职人员需要不断的补充新知识与技能;
4、从文凭认定转变为实力认定,以后专业人员的能力鉴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各行各业将取消一试定终身的情况,而改为依公司职务所需的各种能力来聘用人才。
最后作者所所提到的重点方面就是教师与学校的未来,依据美国市场调查报告,到2003年,美国有15%的高中毕业学生,将选择网络大学就读,美国现在也有许多网络高中的实验,将来学校会成为历史名词吗?未来的学校会经历怎样的转变?人人读哈佛的梦想,能够实现吗?作者就这些问题等都作了详尽的说明。
读完这本《教育的未来》,让我感到对于教育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有何种思维和行动,教师与父母的角色又该有何不同的面貌,值得深思。未来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的工作者,应该成为帮助学生,进行电脑网络教育的课程引导,生活的辅导,创意和潜能的开发,由过去的主导教学,转变为辅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角色。未来的父母在教育角色上,要慢慢从遮风避雨的保护角色,转变为培养孩子能力的辅助角色,使自己既有的能力、条件成为培养学生的沃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沃土上茁壮成长,并且认识到孩子其实并不脆弱。
总之,《教育的未来》一书,阐述了多元化的学习面貌,以科学的方法发掘教育可能的未来,更重要的是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使人不由得反省过去和现在的教育,深思未来的教育。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协助个人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才能使科技发挥最大效能,也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
第三篇:《教育的未来》读后感1200字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科技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地球村时代,教育是国家迈入21世纪的最基础工程,因此教育的改革与落实已成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与大业。温世仁先生从科技的观点,对教育现代化与未来教育的面貌提出精辟的见解,不但阐述多元化的学习面貌,更以科学的方法发觉教育的无限可能,以下是本人阅读温世仁先生的《教育的未来》一书的心得分享:
一、未来的教育必须应用计算机科技促进教育现代化:
(一)应从计算机教室推进到教室计算机:在班班有计算机下,落实信息科技融入教学,使计算机变成无远弗界的知识库,活化教学与教育。
(二)应用计算机科技改进知识教育方法:
1.善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于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学科,但在国文、道德……类课程重视文字与课本教学,因为我们内心的思考是靠文字而不是多媒体。
2.学生进度导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落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着迷学习:将生涩的教材趣味化、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4.实境模拟:透过模拟实作,落实学习过程,强化知识应用。
5.知识网络:因特网如一座无远弗届的知识库,可扩展我们的视野。
二、未来的教育必须体认第三波学习时代教育的质变,做出以下的调整或改变:
(一)从偏重“知识教育”转变为“全方位教育平衡发展”:
学校主要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教育孩子成为有能力的人。我们可应用计算机科技缩短学习一般知识的时间,把另一部分时间应用在开发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上,以达全方位的平衡发展。
(二)从“集中同步学习”转变为“分散学习”:
善用计算机科技打破时空限制,发展网络学习、数字学习、视讯会议……,以达处处是教室、时时可学习。
(三)从“阶段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今日信息科技时代、知识爆炸,知识半衰期加速,必须帮助人们建构永不毕业的人生、终身学习,才能跟上后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脉动。
(四)从“文凭认定”转变为“实力认定”:
未来的社会实力重于学历,以实力认定个人价值,所以学校除培养有道德的人外,更要培养有学习能力,有能力做事的人。
(五)未来的学校:从“general purpose”变为“special purpose”,除现在的一般学校外,更增加如补习班型态的某种专门技术及涵养指导的地方,包括实体的与虚拟的,形成“处处皆学校,人人为老师,时时可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六)未来的老师:须具备沟通、使用信息科技能力、并能产生道德示范作用。角色上由“主导者”转变为“辅导者”,注重课程导引、学习评估、生活辅导、生涯指导、创意和潜能的开发五项辅导工作,以培养具创意,有核心专长、具有能满足自己和别人需要的能力的人。
(七)未来的父母:在教育上的角色须由屋顶保护的心态调整为提供土壤的心态,以“辅助”角色,让孩子自由成长,培育孩子成为坚强、独立、有能力、具特长的人。
《教育的未来》一书,从《教育的未来》的全人教育观,阐述多元化的学习面貌,更以科学的方法发掘教育的无限未来,使人深深体悟到: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协助个人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才能使科技发挥最大效能,也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
期望教育界的朋友及全天下的父母,以人为本圆为心,以科技为半径,为孩子画个全人发展的人生圆。
第四篇:《教育的未来》读后感_
为 祖 国 的 未 来 培 养 新 型 人 才
——《教育的未来》读后感
康圣华
温世仁,1948年生,台北市人,台大电机研究所毕业,任内获颁青年奖章。由于信奉“工作是使命感,也是享受”的道理,温世仁先生尽管工作繁忙却仍勤于著作。最近阅读了温世仁先生的《教育的未来》一书的心得分享:21世纪是个信息化、科技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地球村时代,教育是国家迈入21世纪的最基础工程,因此教育的改革与落实已成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与大业。温世仁先生从科技的观点,对教育现代化与未来教育的面貌提出精辟的见解,不但阐述多元化的学习面貌,更以科学的方法发觉教育的无限可能,一、未来的教育必须应用计算机科技促进教育现代化:
(一)应从计算机教室推进到教室计算机:在班班有计算机下,落实信息科技融入教学,使计算机变成无远弗界的知识库,活化教学与教育。
(二)应用计算机科技改进知识教育方法:
1.善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于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学科,但在国文、道德„„类课程重视文字与课本教学,因为我们内心的思考是靠文字而不是多媒体。
2.学生进度导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落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着迷学习:将生涩的教材趣味化、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4.实境模拟:透过模拟实作,落实学习过程,强化知识应用。
5.知识网络:因特网如一座无远弗届的知识库,可扩展我们的视野。
二、未来的教育必须体认第三波学习时代教育的质变,做出以下的调整或改变:
(一)从偏重“知识教育”转变为“全方位教育平衡发展”:
学校主要在培养孩子学习能力,教育孩子有能力的人。我们可应用计算机科技缩短学习一般知识的时间,把另一部分时间应用在开发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上,以达全方位的平衡发展。
(二)从“集中同步学习”转变为“分散学习”:
善用计算机科技打破时空限制,发展网络学习、数字学习、视讯会议„„,以达处处是教室、时时可学习。
(三)从“阶段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今日信息科技时代、知识爆炸,知识半衰期加速,必须帮助人们建构永不毕业的人生、终身学习,才能跟上后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脉动。
(四)从“文凭认定”转变为“实力认定”:
未来的社会实力重于学历,以实力认定个人价值,所以学校除培养有道德的人外,更要培养有学习能力,有能力做事的人。
(五)未来的学校:从“generalpurpose”变为“ecialpurpose”,除现在的一般学校外,更增加如补习班型态的某种专门技术及涵养指导的地方,包括实体的与虚拟的,形成“处处皆学校,人人为老师,时时可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六)未来的老师:须具备沟通、使用信息科技能力、并能产生道德示范作用。角色上由“主导者”转变为“辅导者”,注重课程导引、学习评估、生活辅导、生涯指导、创意和潜能的开发五项辅导工作,以培养具创意,有核心专长、具有能满足自己和别人需要的能力的人。
(七)未来的父母:在教育上的角色须由屋顶保护的心态调整为提供土壤的心态,以“辅助”角色,让孩此子自由成长,培育孩子成为坚强、独立、有能力、具特长的人。
《教育的未来》一书,从《教育的未来》的全人教育观,阐述多元化的学习面貌,更以科学的方法发掘教育的无限未来,使人深深体悟到: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协助个人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才能使科技发挥最大效能,也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期望教育界的朋友及全天下的父母,以人为本圆为心,以科技为半径,为孩画个全人发展的人生圆。
第五篇:《教育照亮未来》读后感
《教育照亮未来》读后感
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杨承毅
最近,阅读了高港区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推荐书——《教育照亮未来——民国八大教育家经典文选》(杨斌编),里面收录了民国时期的许多教育大家的脍炙人口的教育名篇。蔡元培、叶圣陶、张伯苓、陶行知、陈鹤琴,教育名家的如椽大笔写下的永恒的教育文字,在今天读来,依然觉得如春风拂面,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生成长的不懈探索。
经颐亨先生写道:教育不宜求速效。这是对当下教育的当头棒喝,令人有猛醒之感。先生说:“教育为根,社会为叶。”教育是一种在人生的根系上下功夫的事业,岂可以求速见之效?然而,君不见,有多少的教育中人,计较于立竿见影,计较于一得一失,用工程学、用工艺学的方式经营所谓的教育。教育由此充满了功利,充满了浮夸。
陶行知先生写道:学校以生活为中心。是啊,学校不是名利场,学校不是咖啡馆,学校是让学生来学习如何生活做人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的素材,我们教育孩子,就应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与素材,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成长,然后,我们要还给生活一个活生生的孩子。
蔡元培先生写道:美育是自由的、美育是进步的、美育是普及的。在今天看来,我们离美育的教育思想还很遥远。先生的美育思想,直指人的审美境界和人格境界,反观我们今天所谓的美育,只不过是教育了孩子一些技术而已,这一些技术非但没有让人孩子获得生活的价值,反而使他失去了审美的信心与兴趣。
胡适先生写道:我们绝对地反对小学校读经。今天的教师自己都没有接受过读经教育,如何教育孩子读经?在今天的教育界,的确有一批“贩卖古董”的人,他们从经里面选一点东西,便到处炫耀。不妨用胡适之先生的话问问他:“你自己都没有接受过读经教育,如何教育孩子读经?”看他如何作答?
张伯苓先生写道: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试看今日之神州,竟有几所学校重视体育,竟有几位教育者重视体育,竟有几位家长支持体育?轻视体育,轻视公正阳光的体育精神,轻视群众体育,轻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此的教育对于人的成长究竟有何用?
晏阳初先生写道:最切合实际之教育为农民教育。先生一生为平民教育呐喊,实在是教育的良心。教育本是一颗良心。然而,君不见,平民教育今日何在?精英教育、贵族教育大行其道,实在是拜金的幽灵在校园里产下的怪胎。何日教育有良心,且看农民子弟教育。
教育,我们目光在远方,在未来。教育,我们的脚步在当下,在现在。然而,教育,我们的灵魂又在哪里?在这些分明已经过去的文字里。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对学生有所偏见,我们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从实际出发,关心孩子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对待差生,我们要从心灵上去感化他们,针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做好反馈;同时,发动全班同学,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同学之间不能互相嘲笑、讥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在不停地追寻着,在追寻中我们跨进了新世纪。在新世纪中我们呼唤,呼唤着能托起明天的太阳的新教育,一种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能让所有的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享受同样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