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8:3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篇: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概况

(一)教育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县有独立高中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1所,小学119所(其中乡镇中心校13所,农村村级完小56所,有教学点29个),幼儿园17所;高中在校生1976人,中职在校生2202人,初中在校生10230人,小

学在校生0人,在园(班)幼儿4042人;全县共有在职教职工2307人,专任教师2020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107人,中职校专任教师41人,初中专任教师586人,小学专任教师1176人,幼儿专任教师110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总占地面积826265平方米,建筑面积232889平方米,普通高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0.12平方米,中职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81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5.4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5.4平方米,幼儿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2.7平方米.(二)取得的成就

1,义务教育水平得到巩固提高

县于上个世纪末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经过省政府复查,进入十一五后,以两基迎接国家督导检查为重点,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两基国检预检,顺利通过国检,义务教育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到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比十·五末提高了2个百分点,年辍学率为1%,比十·五末下降了0.5个百分点,初中毛入率达104.6%,比十·五末提高了5.5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比十·五末增加144人,初中年辍学率为2.1%,比十·五末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全县青壮年文盲率为2.3%,比十·五下降了0.5个百分点.2,高中教育,学前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1)狠抓高中教育.十一五期间,我县高中教育有了较大发展,高中在校生1976人,高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本科上线率为23.74%,创历史新高,高考,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双超州下达的指标.已投入193万元启动中学的扩建工程,完成征地1.1万平方米(总征地面积为5.2万平方米).(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充分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规范学校专业设置,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初步形成了以专业招生,以专业办学,靠专业发展的格局.中职招生逐年攀升,中职校实际招生838人,比十·五末增加335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目前,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基本形成了普高与职高和谐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3)加强幼儿园的管理.目前,全县有幼儿园17所(其中公办幼儿园8所,私立幼儿园9所),比十·五末增加3所,幼儿入园(班)人数达4042人,幼儿入园(班)率为70.4%,在园幼儿比十·五末增加120人.学前教育蓬勃发展,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3,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县紧紧继续围绕教学这个中心,以提高教师素质能力为核心,采取充实数量,提高质量等措施,认真抓好中小学教师继教工程,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提高培训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学历层次;通过公开招考教师,招聘特岗教师等措施吸纳优秀大学生从教,充实了中小学,幼儿园师资队伍,切实解决了我县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十佳评选,中高考奖励,《县教师十不准及处理办法》等制度的实施,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十一五期间共增加教师140人,其中高中教师20人,初中教师38人,小学教师73人,幼儿教师9人.到底,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7.8%,98.8%,99%,比十·五末分别提高了1.9,1.6,1.9个百分点.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的750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58.3%,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有305人,占初中教师总数的47.4%.全县共有495人次参加省州级教师业务培训,教师的业务素质及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现有省级骨干教师11人,州级骨干教师83人,县级骨干教师147人.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一是大力实施义教,危改,寄宿制,薄改,初中校舍改造等教育基建工程,十一五期间,共实施教育基建项目工程101个,投入资金6050万元,建筑面积77908平方米.二是积极主动争取外援资金,大力实施援建项目,共争取援建工程23个,捐建资金576万元,建筑面积共10346平方米.三是积极筹措资金,投入165万元为中小学按标准配备教学仪器,实验桌,凳,柜以及图书等,促进了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四是扩建部分中小学,扩建中学,加大高中招生容量,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前已完成部分建设用地房屋拆迁,逸夫楼动工等工作;扩建城关一小,城关三小,新增16个教室已竣工投入使用,初步缓解了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加大龙山中学的建设力

度,在原龙山中学老校址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占地170余亩的大型中学,以解决城区中学大班额问题和满足县城发展对学生入学的需求;投资345万元修建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中等职业学校综合实训楼,已竣工投入使用,逐步改善了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五是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学校建设和学校亮丽工程建设,全县中小学校园面貌发生较大改观,学校建设基本做到了实用,美

化,安全.现在全县校舍建筑总面积比十·五末增加54558平方米,排除危房36868平方米,征用土地133400平方米用于教育;配备ⅰ类实验仪器设备6套,ⅱ类30套,自然仪器85套,数学仪器85套,仪器柜(架)751个,图书柜(架)360个,课桌凳3000套,学生床3000张,小学生均图书达8.6册,中学生均达17.9册,比十·五末分别增加了2.6册和5.9册.5,义务教育经费得到全面落实

一是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二是义务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三是按有关规定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并全部用于教育;四是足额将中央,省,州下拨的各种教育经费以及县级配套经费拨付到位,无挤占,截留,平调,挪用等现象.6,学校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一是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常规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还制定了《县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实施方案》,《县中小学教学管理暂行规定》等,进一步强化学校常规管理;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三为主的原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快教学改革步伐,组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强化学校安全管理,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四是全面实施《贵州省普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注重进城务工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女童接受义务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是积极组织教育支边和教师支教工作,让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共享优质的教师资源,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分片区举办各学科教学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帮助边远学校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六是根据《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龙发〔〕12号),明确了全县教育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坚定了加快发展教育的信心和决心;七是认真组织开展每两年一届的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十一五期间,全县近8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省,州优质课评比均取得优异成绩.(三)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具备相应的发展条件和空间,但也清醒的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两基工作基础薄弱,需要打一场长期的两基巩固提高持久战;二是教育投入需求大,从县城学校到乡村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与标准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尚不能满足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陈旧,需要更新;四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教育发展需求还不够相适应,教师学科不配套,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育科研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五是学校管理工作仍然需要强化;六是乡镇学校点多面广,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影响了办学效益.二、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内涵发展,人才强教,资源统筹,开放创新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思想先进,教育体系齐全,教育质量较高,教育设施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坚持做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扶持民办教育,协调各类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实施精细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目标,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教育投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来促进教育现代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管理,促进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贯彻和实行《贵州省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评估标准》,到2015年,实现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三)具体目标

1,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适龄儿童入学率99%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85%以上;三残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0%以上;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9%以上;小学六年巩固率和初中三年巩固率分别达95%以上;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5%以上.2,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

办好县城两所示范性幼儿园,建好乡(镇)中心幼儿园,继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幼儿园,让更多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使幼儿入园率达到75%以上.完成中学扩建和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申报评估工作,加快民族中学,龙山中学的建设进度,满足高中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北部和南部各选择一所有条件的初级中学增办高中部,加快县中等职业学校软硬件建设,在达到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通过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使普高,职高招生比例达到1: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3,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本着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做好学校规划布局,逐步实现全县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县城拟建城关第四小学,解决县城地区大班额问题和满足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的教育需求.加强乡(镇)初级中学和中心校的建设,坚持循序渐进,自然过渡,资源整合等方式,突出规模办学,将全县学校调整为独立高中1所,完全中学2至3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初级中学11所,中心学校13所,城区小学4所,逐步撤并部分村小和教学点,力争完成洗马,谷龙,哪嗙,草原,摆省,湾寨,羊场等寄宿制小学的建设,基本实现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和优化.4,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积极争取教育建设项目工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完成城关四小的新建,中学扩建,民中和龙山中学的建设,完善各初级中学,中心学校,完全小学等配套设施,完成校安工程建设任务,使全县生均占地面积小学达到20平方米以上,初中25平方米以上,小学生均校舍面积6.54平方米以上,初中生均8.56平方米以上,消除城区小学,初中大班额,小学每校班额为45人以下,初中每校班额为50人以下;增加投入,明显改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条件;三室一堂(图书室,电脑室,实验室,食堂)建设等达到标准要求;音,体,美器械配备达标率为100%,理科实验仪器配备达标率为100%;中小学建有计算机教室,计算机配备生机比初中达10:1,小学达16:1,实现班班通工程;初中生均图书达30册,小学生均图书达20册以上.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小学专任教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初中专任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0%以上,中小学教师专业对口任教率达100%;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0%以上,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实施名师工程,培养省级骨干教师,省州级名师和名校长50人以上,培养州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00人以上.继续鼓励和选派县(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城地区优秀教师到乡(镇)学校,乡(镇)中心校教师到村小支教,坚持上挂学习制度,同时选派部分学校领导到先进发达地区学校挂职,跟班学习,促进教师交流,师资互补,资源共享.6,强化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

一是继续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三是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促进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四是加强学校五化三园建设和实施亮丽工程,全力打造独特的显性校园文化,努力提升办学品味及学校特色;五是积极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为师生彰显个性,展示才华搭建平台,构建欢乐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三,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依法治教,履行职责

依法治教是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提高依法管理,依法办学的水平,县,乡(镇)政府要依法履行职责,检查监督有关部门依法行政,健全教育执法制度,切实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要认真抓好教育执法检查,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教育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做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的模范,切实维护教育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的深入开展.(二)加大投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把建立稳定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落实.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新增教育经费要向中,小学倾斜,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所占比例.加强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的征收和管理,全额用于教育.要提高义务教育校舍维修经费使用效益,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逐步完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安排资金,保证基本的办学需要,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提高.要拓宽教育投入渠道,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鼓励和提倡社会捐资助学.使我县30%的学校建设达到标准化.(三)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县两基工作虽已达到国检标准,但两基目标是在通过超常规的方式下实现的,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水平相对较低,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要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通过继续对适龄儿童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继续加大控辍保学力度,提高教育质量等方式确保普及程度核心指标得到巩固提高;二是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投入力度,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三是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利用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远程教育站,点,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科学技术.(四)发展高中教育,重视学前教育

一是加大对普通高中,职业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高中教育规模;采取加强高中学校编制管理,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教师定期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制度,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等有效措施,优化师资结构,确保高中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普通高中以抓质量提升为重点,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保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确保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充分利用国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步伐,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就业为目标,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二是将幼儿教育纳入基础教育整体范畴,逐步加大财政对幼儿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幼儿园的管理,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做好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引导,管理;采取通过从幼儿师范院校毕业生中招考,从小学教师中调剂等方式,增加公办幼儿园教师数量,使其能够满足保育教育需要,促进全县幼儿教育质量提高.(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县财政每年安排80万元以上资金作为教育发展奖励基金,重点奖励在教育各个岗位上工作出色,示范作用明显,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教师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考,中考成绩突出的学生以及尊师重教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在《教育六个十佳评选办法》,《县教师十不准及处罚办法》,《县中,高考奖励办法》等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分类指导的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成果考评,激励,奖惩等制度,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六)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师资资源.坚持教师凡进必考和招考(聘)师范类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制度,适时根据岗位需要有计划地向本,专科等师范院校招聘部份优秀毕业生,解决教师队伍自然减员与结构性缺编问题;二是继续执行教师进城招考制度,进一步调动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积极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有计划地对全县教师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进一步转变育人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教师适应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强人事管理,深化学校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聘任制度,依法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科学考核的原则,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绩考核,建立和完善与聘用制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对考核不合格或严重失职,渎职者,及时予以解聘或撤职.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提高培训制度;五是继续坚持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坚持开展支教,上挂学习的交流制度,促进城乡教师,干部交流,保证优秀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努力实现县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七)加强校园综合治理,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一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安全校园创建活动,强化校园管理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校园环境;二是加强硬件建设,强化学校重点部位和要害部门的安全防范硬件建设,指导学校加强校园治安巡逻,逐步推行专业保安人员进校园工作,维护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安全;三是开展专项整治,清查校园周边网吧,店铺,报刊亭等,发现问题随时整治,杜绝涉及师生的严重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发生;四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坚持德育为先准则,发挥良好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帮助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美丑观念,提高欣赏推广优秀文化,抵制不良文化的能力;五是加强课外活动阵地建设.加强校内课外活动阵地建设,为未成年提供良好的课外活动条件,吸引未成年人参加课外活动,主动远离校外不健康场所,把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引导中小学生广泛开展公益性的主题实践活动;六是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开展文明上网教育,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网络的正负面效应,积极利用网络的正面作用,主动抵制网络的负面效应.(八)完善教育督导机构,健全教育执法监督体系

完善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制度,督促有关单位认真贯彻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依法开展对学校办学水平,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督导与评估,促进全县教育走上依法办教,依法治校的轨道.

第二篇:思明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定稿)

思明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促进思明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根据《思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和《思明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思明区教育发展状况和“十二五”期间发展环境分析

(一)“十一五”期间思明区教育发展状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社会各界的鼎立支持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按照“理念先进,管理科学,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德育为先,质量为本,多元发展”的要求,思明区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教育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和2007年期间,思明区先后以高分通过了省“对县督导”的评估和市级复评,达到一类地区优秀等次。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首批教育先进区”,2008年被确认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1.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最重要的一项职责,依法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财政拨款2006年为56527万元,2007年为73222万元,2008年为73710万元,2009年为81090万元。2006年以来,根据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规划,配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先后新建和开办了观音山音乐学校、莲前小学、思明区第二实验小学、滨北小学分校、前埔南区小学分校、人民小学浦南分校、日光幼儿园瑞丽分园等一批校(园);完成了松柏中学、外附小等11个扩改建项目。

2.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学前教育长足发展,在全市率先启动早期教育工程,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8%;九年义务教育均衡推进,小学入学率达99.66 %,初中入学率达96.92 %,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4.57 %,在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率达33.09%;高中教育得到普及,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达100%,四所高中校全部实现等级达标;社区教育持续推进,成为厦门面向全国进行社区教育、终身教育交流的窗口,思明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3.教育资源不断优化。通过新建、扩改建,移植、兼并、老校带新校、名校办分校等办法,辖区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办学整体水平。

4.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建成思明区教育城域网,实现了教育资源共有共享。100%的学校开通校园网,100%的教师配备办公电脑并通过信息技术培训,100%的学校建立多媒体教室,100%的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学校信息技术的配置达到或超过省级指标要求。

5.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大力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名师工程,提高了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目前,全区在编教职工4366人,其中专任教师3963人。拥有区级以上骨干教师718名,省级特级教师3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0名、市级专家型教师1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70名(含培养对象),区级学科带头人155名。

6.素质教育成效显著。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可喜的变化,教学效益显著提升,初中教学质量稳居全市前列。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以及“爱心网校”、“红领巾爱心超市”、“文明小博客”等德育品牌 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青少年体育、艺术、科技在全国和省市的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金奖、银奖。

(二)“十二五”期间思明区教育发展环境分析

1.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思明区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经济综合实力已跃居全省85个县(市、区)首位,跻身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上游位次;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社会发展呈现和谐、活跃、繁荣的良好氛围;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不断深化,城区品位、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实施海西建设战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思明区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区委、区政府明确发展定位,要把思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两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海西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文明和谐美好家园的中心区,积极推进海西建设进程,构建“五宜”(宜居、宜游、宜学、宜商、宜业)城区,建设“幸福思明”。思明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依靠教育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依靠教育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依靠教育提升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

2.厚积的教育实力为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是思明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五年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教育资源不断优化,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素质教育成效日益凸显。思明教育取得的成就为今后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教育的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十一五”期间思明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择校现象依然存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仍未深入人心,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过重;教师的师德和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学模式和方法还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学前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布局不尽合理,亟需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因流动学龄人口快速增长而面临较大压力;老城区的学校校园面积过小,未能达到标准化程度;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这些矛盾和困难亟待在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逐步得到克服和解决。

二、“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全局,转变教育发展观念,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大局”工作方针,推进思明教育全面、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更大的成效实践“海西先行多作贡献、特区创新争当榜样”,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总体目标

根据思明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定位和教育发展实际情况,按照“理念先进,体系齐全,设施优良,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稳定和谐、均衡发展”的要求,建立起保障能力较强、优质资源丰富、教育质量过硬的国民教育体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的教育服务体系和全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12年把思明区建成福建省首批教育 强区;到2015年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努力跻身全国一流教育强区行列。

(三)具体目标

1.事业发展目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区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合理规划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全区100%的街道都有1所以上公办幼儿园,适龄幼儿入公办园比例不低于60%,为下一步争取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打下坚实基础;继续高标准、高水平地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99%以上,小学五年巩固率达108.50%,初中保留率达98.85%,6-14岁三类残疾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93%以上;巩固高中教育普及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3%以上,初中升入高中比例达100%;巩固和发展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成果,80%以上的机关、事业单位和70%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5%。重视扫盲教育,15~50 岁青壮年人口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成人文盲率控制在6%以下,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3年。

2.教育质量目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得以充分运用,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初中阶段每学期期末学科考试,各学科及格率均达80%以上,全科及格率达70%以上;高中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区中小学生道德水平明显提高,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8%以上。科学技术教育、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取得良好实效。各类学科、学术竞赛获全国和省奖的学校数、学生数逐年增多,在普及的基础上,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各类特长生。

3.教育创新目标。教育理念更加先进,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充满活力,教育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

4.教育和谐目标。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公平程度明显提升,校园环境更加安全稳定,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加快学校建设步伐

按照长远考虑,统筹规划的原则,进一步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合理配置和优化教育资源,全面改善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形成高效运行,均衡发展的教育格局。一是抓紧学校基本建设。扩建思明小学、演武小学、莲前小学等一批学校;新建海峡社区中小学、瑞景中学、云顶学校和民立二小;选址重建特殊教育学校。要科学编制思明区幼儿园布局规划,制定辖内幼儿园建设的近、中、远期目标和任务。到2013年,新配置13所标准幼儿园;到2015年,再配置12所标准幼儿园;总计新增225个班级。二是全面落实校舍安全工作。立足学校实际,分类、分步扎实有效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努力使校舍成为最牢固、最安全的建筑,确保师生人身安全。三是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室)、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和体育卫生设施的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校达到“四有”办学要求,2012年率先高标准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省级示范性教师学校的标准,逐步改善教师进修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按照 “保基本、全覆盖、有质量”的要求,组织实施学前教育发展工程和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规划,积极扩充学前教育资源。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支持街道、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举办或扩 大具有公办性质的学前教育,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租金、以奖代拨、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大力扶持和规范民办幼儿园,严格办园标准,规范办园行为,落实公办园与民办园对口帮扶制度,实行民办园分类定级评估工作,引导、鼓励和支持民办园创建省示范园、市优质园、区优秀园。积极探索保教方法,加强学前教育研究,强化片区管理机制,实施名园办分园、名园扶持弱园策略,不断扩大优质资源,促进幼儿园的内涵发展,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有特色、高品质的学前教育服务。做好早期教育试点工作,积极探索0-3岁早期教育途径和方法,提高早期教育水平。发挥区早教指导服务中心与各级示范性幼儿园、妇幼保健机构的作用,辐射和带动全区市民学校、家长学校0-3岁早期教育的普及。加快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每年招聘一定数量的公办幼儿教师,逐步满足公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需求。

2.高水平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切实承担政府实施义务教育的职责,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更高的起点上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一是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进一步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实施东部资源优化工程,通过名校办分校、高起点开办新校、片区合作交流、公民办学校结对扶持等方式,促进东部新城区的学校和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2015年,基本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优质均衡。二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业绩观,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道德行为、学习兴趣、身心健康、良好习惯、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培育和发展。要着力从教学行为、招生行为、考试评价行为、教师行为和教材使用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三是适当控制老城区学校招生规模,确保老城区学校各种功能室齐全,提高老城区生均占有教育资源比例,把老城区学校办成经典学校。四是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根据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符合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到2015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比例达90%以上。五是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制度,盘活教师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3.优质发展高中教育。扎实稳妥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全面落实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开好选修课,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提供课程保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与高中新课程相匹配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全面促进高中学校内涵发展。支持普通高中从实际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大胆创新,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促进普通高中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加强高中达标校建设,进一步优化高中教育资源。力争将大同中学提升为省二级达标高中,华侨中学提升为省一级达标高中;松柏中学和湖滨中学在省一级达标基础上挖掘学校优势,打造特色品牌。

4.健全发展特殊教育。建立符合特殊教育实际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全力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使之成为一所“医教结合”,集教育、康复培训于一体,适合残疾儿童少年特殊需要的学校。积极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努力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办学格局。开设残疾幼儿学前班,基本满足残疾幼儿、儿童、少年对学前教 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培训的需求,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积极推进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确保通过首批省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的评估,争取通过国家级评估验收,力保思明区特殊教育走在全国特殊教育先进行列。

5.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加强校内外艺术、科技和体育等设施及组织团体的建设,扩大科技示范校、文艺、体育传统学校的规模。在普及的基础上,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各类特长生,在全市、全国乃至国际的科技、艺术、体育等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将校外教育基地(场馆)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整合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各类资源,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设施完善的公益性校外教育场馆网络,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各类科技、文体场馆及活动中心等公共资源;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基地;探索建立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分层递进,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贯通的联动机制,实现校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6.全面提升社区教育。实施终身教育体系工程,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党政统筹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分级分类推进、典型示范带动、各类教育协调、群众广泛参与”的终身教育发展格局。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逐步形成“人人讲学习、人人会学习、人人爱学习”的学习型城区。完善区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街道市民学校、社区居委会学习点三级社区教育网络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区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电教中心及有关部门教育网络平台,建设远程开放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建设终身教育资源库,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辖区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为社区成年人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与培训。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依托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和思明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积极开展下岗再就业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为困难群体的就业培训提供经费和物质支持。继续参与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的评选,力争每年有1—2个街道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继续开展各种与市民社会生活、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家庭教育、医疗保健、科普、法律等密切相关、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构建以区老年大学为骨干,街、居老年学校、老年活动中心为基础,社区教育网络体系为依托的老年教育体系,满足老年人就近学习需求。引导和培养中小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个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和实践体验的教育重点,构建学前教育与小学、中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切实推进文明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绿色学校等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继续开展法律、劳动、安全、国防等教育,开展“小志愿者”活动,扎实推进中华经典诵读行动。实施青少年身心健康工程,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健全完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配齐专职教师,设立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建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树立育人为本思想,忠诚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发挥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形成全 员育人格局。提升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落实工作职责,完善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和奖励表彰机制。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网络德育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公安、综治、街道和各级关工委和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四)推进教育改革和开放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建立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落实省级统筹、区级政府为主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区级政府负责本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组织实施工作。区相关行政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依法履行动员适龄儿童入学、防止辍学、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确保校园稳定等义务教育工作职责。

2.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机制,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完善普通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社会各界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构建有特色的课程建设机制,完善对课程的管理机制,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新的教学常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开拓教学改革的新境界;创新教育评价机制,建立起新的学校、教师、学生、教学评价标准,促进教育个性化。

3.完善民办学校管理机制。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树立大教育观,推进公民办教育一体化管理,各职能部门依据职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民办学校招生、收费、教学、安全、财务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和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和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和支持民办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4.拓展教育开放新领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吸引国外、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学校与国外、境外学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平台和渠道,加强学校在艺术、体育、闽南文化、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作,建立两岸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互派交流的合作机制,创建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品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辟台商子女在辖区就读“绿色通道”,进一步做好台胞子女在我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就读工作。

(五)推进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抓好区域特色学校建设的试点工作。推进全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一是规划引领。出台《思明区区域特色学校建设试点方案》,使特色学校建设方向明、思路清,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推进。二是经费支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三是强化学校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校依托自身的优势特色、统筹各自的办学条件、凝练各自的办学理念,打造各自的办学特色,形成“一校一特色,百花齐争艳”的办学格局,使教育均衡发展得到实质性的体现。四是完善评价机制。要建立健全与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相适应的督导评价机制,有效地推动特色学校建设的和谐发展。

(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进一步完善先进、高效、实用、安全的思明教育城域网,并逐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配置,为各类教育信息化充分应用提供服务。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名师课堂双向视频互动课程资源、实训教学资源、虚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和网上文献系统等分类资源库。整合各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运行体系,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信息化教育新模式。进一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方式变革,不断提升教师科学、有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构建思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完善教学管理、教师培训、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软件管理系统。完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发挥管理信息系统作用,进一步提高教育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七)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工作;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投保校方责任保险;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办法;加强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对学生资助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落实。

(八)加强学校安全管理

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演练,增强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防范能力。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安全保卫工作信息报告制度和假节日的值班制度。构建校园安全防控体系,抓好各种安全措施的落实和隐患整改,不断提升防范各种安全事故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疾病防控。加大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平安校园创建长效机制。

(九)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师德建设工作向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师风纯正,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队伍。二是注重师能建设。认真落实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科学规划,形成分类、分层、分级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机制和体系。实施“名师工程”和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实施学科带头人培养管理办法。推进校长储备计划。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体系。实施优秀教师、校长境外培训计划。加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引领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加大对区教师进修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争创国家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健全和完善区、片区、校“三级”教育科研、教学研究体系,提升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到2015年,遴选培养200名区学科教学带头人和一批区名校长,培养500名的区教学能手,新增特级教师10人、省学科带头人15人、市专家型教师30人、市学科带头人90人、市骨干教师300人。到2015年,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得到较大提升,小学教师基本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达到97%以上,普通高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达到98%以上,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不断提升。三是强化制度效力。完善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绩效考核、交流调配等管理职责。健全“区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区域内合理流动的机制。实行教职员工全员岗位聘任制,建立与岗位设置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相适应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要重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把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的培养、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一体化管理。在民办教师评优、评先、培训、教科研、评定职称等方面与公办教师一视同仁。

(十)增强教育公共服务功能

着力打造“学在思明”的城市品牌,积极引进国外著名品牌的培训机构和职业认证机构,促进语言类、专业技能、资格认证考试等多领域培训业务的发展。依托高校拓展远程教育,完善成人教育,不断壮大教育服务产业规模。

四、“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教育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尊重和关心教师,充分调动、保护、发挥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实现思明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和活动方式,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强化党组织的工作活力;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教育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使党组织真正成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三)人才保障

以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名师培养引进机制试点工作为抓手,强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坚持以自主培养为主,通过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名师工程、名校长工程,造就一批有影响、有带动力、师风正、师德高的骨干教师队伍和一批理念新、懂业务、善管理、过得硬的名校长队伍。要加强国际交流,组织名师名校长出国出境参加高层次的研修活动。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使我区教师队伍建设有重大突破。

(四)投入保障

把发展教育作为区委、区政府最重要的一项职责,将教育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做到优先统筹规划、优先确保投入;要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要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千方百计抓好“十二五”期间学校建设项目,保证教育重点工程和教改试点的实施。

(五)法制保障

进一步推进教育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依法行政,依法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落实教育的公正性和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健全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推进教育普法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法制观念,形成依法治教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三篇: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一、教育概况

1、学校与学生情况

全县现有幼儿园126所,在园幼儿23558人;小学61所,在校生35262人;初中21所,在校生8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生9838人;综合高中2所,在校生936人;职业学校5所,在校生6900人;电大学院1所,特殊教

育学校1所,社区学院1所,社区学校15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小学生素质培训中心1所。全县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99.84%,巩固率99.99%,初升高比例99.14%,普职比例1:1.02。学前幼儿入园率93.25%,全县十五年教育普及率94.12%。

2、教师情况

全县共有教职工5987人,公办教职工4769人。幼儿专任教师697人,合格学率达90%,大专以上学历占46%;小学专任教师1840人,合格学率达98.95%,大专以上学历占79.95%;初中专任教师1446人,合格学率达98.9%,本科以上学历占82.2%;普通高中(含综高)专任教师872人,合格学率达96.79%,研究生学历占2.7%;职业学校专任教师310人,合格学率达87.79%,双师型教师占48%。全县教师具有中学高级职称600人,具有中学一级职称954人,小学高级职称1017人。

3、优质教育资源情况

全县15个乡镇(街道)中有12个省教育强镇,7所普通高中中有省一级重点中学2所,二级重点中学1所。职业中专为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有省示范学校14所,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0所。名师名校长队伍不断壮大,有省功勋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5人,省市县名师名校长99人,省市县教坛新秀140人。1月13日,顺利通过教育强县复查验收。

二、教育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强化教育管理,着力破解教育难题,在夯实教育基础、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全县15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中心幼儿园,积极鼓励幼儿园上规模、上等级,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不断提高,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3.25%。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实施乡镇中心校战略和初中发展联盟战略,积极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努力改造薄弱学校,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目前全县有小学61所,初中21所,校均规模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高中段教育协调发展。公办综合高中全部调整到位,6所普通高中形成二大层级竞争梯队。严格按照普高、职高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开通重点职校绿色招生通道,连续5年实现普职比1:1。

——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全面完成职业中专二期工程,顺利创办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职业中专为龙头、第二职校和民办职校为两翼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成功组建县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成人教育持续发展。在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基础上,积极创办社区学校,以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社区教学为网络的成人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双证制教育全面实施,群体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县教育总投入19.08亿元,其中基建工程投入2.8亿元,全县新增教育用地110亩,新增建筑面积182700平方米,完成危旧校舍改造48000平方米。中学、职业中专、洪畴小学实现整体搬迁。

——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加强教师培训,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认真实施领雁工程,大力开展校本研训。进一步健全优秀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实施“(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名师名校长工程”,健全农村学校新录用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和城区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全县公办教师全部实行绩效工资。

——教育科研蓬勃开展。全面完成教研区调整,初中、小学全部按东片、中片、西片三大区域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蔚然成风,教育局被评为浙江省重视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继续实施“生态德育工程”,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实施“体

第四篇:灌南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

灌教发[2011]5号

印发《灌南县教育事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中小学,局直各单位:

《灌南县教育事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党委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希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灌南县教育事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教育发展规划通知

抄报:市教育局,县政府办

灌南县教育局办公室2011年1月26日印

共印80份

灌南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0-1015年)是灌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灌南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进一步加强教育在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促进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为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和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教育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成绩与存在问题

(一)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全县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被评为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县,2007-2009年,连续三年荣获全市教育目标综合考评第一名。

1.确立优先地位,教育面貌明显变化。全县教育累计投入22.86亿元,其中县财政性经费投入18.46亿元,实施“合格学校”、“农村初中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及“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等工程,新建、扩建校舍22.52万平方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2.完善教育体系,发展水平持续攀升。全县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90.8%,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高中段教育入学率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0.69%。普通教育与职社教育协调发展,创省农科教示范基地4个,省社区教育中心1个,省四星级普高1所,三星级高中2所,四星级职教中心1所,省示范专业2个。

3.突出内涵建设,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坚持德育为首,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新公民教育扎实有效,体艺四个一工程,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立“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全优工程,“学”“教”方式彻底改善,校本课程开发富有成效,高考本科上线数持续攀升,较05年相比翻了一番,中考综合评估连续三年全市第一。教育科研日益繁荣,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我县荣获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

4.深入教育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实施“教干竞选制、教师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活力有效激发,实行“学校公信力、校长影响力、教师作用力、学生提升力”评价体系改革,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围绕“文质彬彬有学识、文明谦逊有修养、文韬武略有能力”目标,大力实施“全员培训、全员读书、全员考试”工程,全面提升队伍素质,积极推进“235”名师培养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打造核心团队,五年内,培养特级教师2名、市名师4人、市骨干教师63人、市学科带头人6名。小学、初中、高中高一层次学历分别达71.5%、41.2%、4.76%,职高教师本科学历达82.3%。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及在读人员62人。

回顾“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教育要主动适应、主动融入、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服务中把握发展机遇、拓宽发展空间,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科学统筹政策、财力、人力等教育资源、统筹结构、规模、速度、效益的辩证关系、统筹城镇、农村及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内、外部力量,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和谐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激发教育的生机和活力,解决困难和问题,适应发展的要求。

四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把握“育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和本质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推进教育的全面素质化。

五是必须坚持把教育发展要求和灌南县情结合起来,把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教育虽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投入不足仍然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虽然教育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基础薄弱,部分学校(特别高中校)债务沉重,一些薄弱学校和创建任务大的学校教育投入不足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主要矛盾。随着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求知求技需求旺盛,现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仍显相对不足。三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城区与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仍不平衡,四是教育发展的体制、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临许多困难,社会、家长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存在差异,一

些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需进一步优化。

二、发展定位与目标

——“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施沿海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教育强县,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结构快速调整,社会结构加快转型,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愿望强烈,人口和生源的变化带来新挑战,对我县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加快建设教育强县,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建立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重点支撑,以培养高素质劳动和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努力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健康,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格局,为实现县委提出“争创苏北科学发展示范县,争当江苏沿海开发排头兵,争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二)总体思路

突出一个中心: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为每位教师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锁定两大目标:推进城乡均衡化,实现教育现代化

实施三大战略:主动发展、人才强教、资源优化

打造四大品牌:全省素质教育先进县,全省课程改革先进县,全省师资建设先进县,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

(三)主要目标

1.高水平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积极推进0-3岁早期教育,逐步实现托幼一体化。

2.高标准、均衡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巩固率保持100%,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

3.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5%以上,普教与职教招生比例适当,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中等专业学校升级为高职院校。

4.加快发展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社区教育覆盖率达90%,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0%以上。

5.全面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配备,全面启动数字校园工程,学校信息技术装备达到省二类要求,生机比达10:1,师机比达2:1。

6.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素质,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小学(幼儿园)初中和普高教师高一层次学历分别达83%、59%、18%,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以上。

7.扩大优质学校群体。各级各类学校达省标准化建设要求;50%以上学校建成省优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城乡均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8.拓展学生和社会实践空间,开发并建好一批中小学校外德育活动基地和职业学校校本实训基地,建设县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和新区小学少年宫。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

1.构建资源配置新格局。按照“系统构建、突出重点、智谋超前、效益优先”的原则,按照教育现代化创建要求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整体规划学校布局,使全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布局结构更加合理,运行机制更加灵活,教学效益更加明显,加快幼儿园布局调整。撤并规模小、办园条件相对薄弱的幼儿园;清理规范民办园,加快推进中心幼儿园建设,全面完成省合格幼儿园建设任务,60%以上建成省优质园,加大小学布局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小学布局,完全小学按“一所完小服务1.5万人口”的标准进行布点,撤并教学点。

2.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按照“德育为先、素质领先、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和改进艺术、劳技、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劳动技能和心理品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继续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课程改革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和完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构建与课堂改革相适应的评价、考试、招生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计划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

3.探索教育发展新机制。全面推行“学校主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加强校长任期目标和主动发展规划的检查考核,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主约束、社会监督”的学校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积

极性的激励机制。

4.打造优质教育新平台。坚持城乡一体。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设施和师资配置上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段之间的差距,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加快信息中心建设,发挥远程教育系统作用,构建精品课资源库,让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建立扶贫助学机制,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形成“政府领导、财政支持、社会参与、学校落实”的帮困助学工作格局,不让一名学生失学。

5.塑造师资队伍新形象。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师表工程、努力倡导敬业爱生、好学进取、乐学奉献的良好道德风尚,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日常行为。建立监督考核和奖惩相结合的师德激励机制,培育优秀师表群体。以专业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组织实施新课改、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加强和创新校本培训内容、形式和机制,扎实推进全员读书、拓展教师培训途径,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以骨干培训为重点,继续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广泛吸纳优秀人才,充实教育骨干队伍,积极创设骨干教师的成长平台,抓实市“333”和县“555”工程,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梯队建设,强化学校领导干部培训、分批组织教干岗位专业培训和提高研修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专家型校长队伍,以激活队伍为根本。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全员聘任制度,完善绩效工资考评分配体系,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使分配的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进一步完善城区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健全和完善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制度。增强学校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

四、保障措施

1.完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党政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教育宏观管理的力度,将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的统筹能力,坚持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强化县乡两级政府办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为教育发展构建有力的保障机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教育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2.强化教育督导。县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进一步履行“督政”和“督学”职能,切实加强对教育发展规划实施的监控,依法督促各镇履行相关的职责和义务;充分发挥“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作用,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的均衡发展。

3.坚持依法治教。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自觉性,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各类教育法律、法规。强化学校法人地位,落实校长负责制。实行教育政务公开,建立和完善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制度。进一步有组织、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教育普法工作,将教育事业的管理和发展全面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保证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规的全面贯彻执行。

4.依法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生均教育公用经费高于省定标准。财政预算执行中超收的部分按相应的比例安排教育支出。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与审计监督,不断提高使用效益。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化解高中学校建设中形成的债务问题,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行。严肃查处违反规定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和挪用挤占中小学经费的行为。

5. 保障师资配备。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教育事业生源变化情况以及各类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按照国家、省有关标准,合理设定教师编制,加强教师配备,充实师资储备,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第五篇:“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习心得

“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习心得

深入学习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后,我从中感受到学校在“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白了学校“十二五”发展目标、发展途径。

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及工作指明了方向,看到自己一片美好的未来。处于竞争激烈的社会大潮,自己应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及专业技能,同时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们应该自觉的去营造和谐的气氛,大家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为学校的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应当把职业变成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我们的力量,为朝阳区的发展而努力,朝阳区的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贡献,我们光荣,我们骄傲。

在发展自身,积累经验,学习本职业技能的同时,我们应该有效的去引进新的理念,新的学习方法,随着时代的步伐去发展去创新,只有创造,才有发展,解放思想,解放思维,早已经成为生活与工作不可缺少的准则,同时也是自身发展的基础条件。

通过对新发展规划的学习,我又提升了自己的思想高度,提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后,我要继续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发出光和热,为朝阳的发展贡献力量。

下载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雨花台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修订稿2)

    雨花台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

    南京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合集5篇)

    南京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落实“办好青奥会、建设新南京”的战略任务,高水平推......

    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

    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

    南宁市良庆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南宁市良庆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南宁市贯彻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个人工作计划 “*”时期(*—2010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推动我市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某某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坚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永嘉县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建设教育强县,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健全我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民......

    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社区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