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比中美教育的优劣 (11)
对比中美教育体制的优劣性
—何磊20121541 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以来受古代科举制的影响,考试决定一切,主要注重的是理论化的学习,我们说理论指导实际,在这种体制下中国学生的理论往往都学得比较好,而且理论是通过填鸭式的方式灌输进去,在实际操作方面缺乏经验,膨胀的理论知识往往会导致学生难以消化,我们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实际之中,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这种实际消化可能只有在中国学生上大学的时候才有机会。以前灌输的知识大部分可能都已经遗忘,只有少部分天资聪颖的学生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懂得去应用自己的知识。当然,通过考试的方式可以检测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检验一个人的勤奋程度,但是这对一些不擅长于理论记忆方面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也许他有一个随机应变的大脑和很强实际的操作能力,但是理论考试却决定了他不能进入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而且以中国的现状来说,进入正途的途径又比较少,所以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造成了一大批人才的埋没。相对对于美国教育体制来说,在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活主要注重的是实际结合,他们可以不用学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学的知识往往都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这种理论的价值。所以他们在上大学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他们进大学时非常容易的,主要靠个人申报,有一句话是这么流传的,美国的大学进去容易出来难,他们在大学里面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所以以至于美国的大学生都非常匆忙,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各种各样的理论知识,学到了一定程度则可以毕业,如果在这种收集知识的过程没到一定量则会被淘汰。但是即使是被大学淘汰,他们本身从小就掌握的一些实际技能也能让他们在社会上生活下去。但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就灌输的理论知识如果得不到肯定,那么等待他们的社会生存之路将会是非常艰难的。而且美国教育体制的其它门路也是非常多的,他们可以通过很多其它途径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今的美国的教育在世界上排名是第一位的,他们的教育体制在现在世界也堪称最好的,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美国对国家教育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无论是软件或硬件方面,都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网络上有一个玩笑是这么说的,美国的校车上不敢超载,因为出了事不知道是否对一个未来的国家领袖造成了伤害,而在中国,校车都敢超载,因为他们觉得坐校车的绝对没什么富贵之人。当然,美国的教育体制不能说是完美,相对中国来说他们也有缺陷,我们中国的教育要求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在各方面都达到一定的要求。也许你有很强的生存能力或学习能力,但是如果你的思想品质不行,或者你的身体素质不行,那么你的学习也用不上正途,与宏观上教育最本身的意义相反。
第二篇:对比中美教育的优劣 (10)
中美教育的对比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眼里,让地球掉个个儿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重音体美,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结论: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里也有一段文字: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举起右手,否则轻易不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胳臂放在身后,室外活动除外。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7点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教师的解释,它是学校作业在家庭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结论: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国小学生体现出了“天无我大”的自信和对创造的强烈渴望。而具有强烈的自信和创造欲望,正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这,却是我们眼中近于失控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却是那如火如荼的“音体美”培养出来的。他们的教育重视音体美,也许就是因为认识到了音体美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更利于引导学生勇于创造、乐于创造、善于创造。
美国对中国教育的考察报告体现的却是中国教育观念的陈旧,对学生个性的扼杀,对学生动手能力、发问精神和自由支配时间权利的剥夺。中国小学生坐姿统一,这只是我们看到的表面,要求学生整齐划一,最终导致学生个性的泯灭。
遗憾的是,中国教育改革孜孜以求了数十年,却仍然没有摆脱“唯考试分数论”的束缚。素质教育的东风吹进新鲜空气之时,又有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质量,而是要更高的教育质量。
古丽阿然木
20120012
行政一班
第三篇:对比中美教育的优劣 (13)(xiexiebang推荐)
对比中美教育制度
1.中国与美国教育的差异首先在于两国初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同:
中国初等教育将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好处高分看成首要目标;而在美国,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2.对待成绩的态度不同:
对中国孩子来说,一份不好的成绩单会使他受到来自各方面压力,然而在美国,每个学生年终的成绩单都是件私人的物品,家长方面也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分数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远,而中国大部分学生的目的是拿高分。
3.两国在知识观存在差异: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美国则更关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权威的质疑,批评精神和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即中国教育的静态与美国教育的动态差异,这一动一静反映两国之使馆的差异。
4.两国在提供该学生环境不同:
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的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学问的相应脱节的两阶段战略。
5.两国课程设置不同:
比如关于外国语言的学习,在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只有英语一种。这是教育系统为全体学生做的统一选择。而在美国学生选择德语的就大得多,包括西班牙语,发育拉丁语等。还有在美国不用教材的课时存在的,他们通常叫做“家庭生活”课。课程内容包括缝纫,烹饪,和增强自信心等等。她教给学生的是书本以外生活之中的事情是作为一个人活着的必需,他教给学生如何生活。
6.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不同:
中国的启发式教育存在着一个弊端,就是其实一直到某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诱导学生,是他们找到“唯一的答案”。在美国学校的教学法,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教师一致的正确答案外,还给与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去探索教师和学生都没未知但却
客观存在着的潜在答案。在中国除了少数人才不用看高考分数外,其余的均以高考成绩为录取去人学的最重要的唯一标准。但在美国学生年年参加各类考试中至少一种考试,一次失手,情有可信;两次失手也可以理解……….因此,这些考试成绩就可作为非常重要的录取入学考量标准。
7.学习负担不同:
美国几乎每周都放一天假,但在中国,周末可能被无情占有,就连假日也会因繁重的作业的充斥而黯然失色。
8.家庭教育不同:
1)美国教育小时管得严,美国父母会立下许多规矩,而孩子越大管的越松;中国父母恰恰相反,小时候百般溺爱,长大处处限制,甚至连大学专业,恋爱都桁架干涉。
2)美国教育注重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这个教育差别使得美国孩子比中国更具自立性。
第四篇:中美教育政策对比 (1949-2000)
中美教育政策50年
陕西师范大学
社会工作专业
2011级研究生
耿童
一、前言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之一。同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经费、教学水平甚至教育氛围、教育风气以及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可和重视程度上,美国无疑都是世界的NO.1。在2011年 “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名”中,美国大学在全球前十中占据7个席位,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依次占据了前五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耶鲁大学分别排在了第8和第10。在今年的前十排名中,美国军团依然保持其强有力的竞争地位,保持7个席位不变。前20名中,14个是美国大学,前200名大学里美国占据了75个席位。(“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名”主要考评参选大学的科研实力,各院校需提供13项独立的考评指数,划分为五大类:教学、科研、论文引用数量、产业收入、国际视野)。然而,美国并没有完全的陶醉在一片盛世赞歌中。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引发了美国战后大规模的科学教育改革,美国人深感他们在科学技术上的落后构成了对其国防安全的威胁,因而在 1958年颁布了旨在促进基础科学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国防教育法》。到了八十年代,美国人再次发现,他们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受到日本、德国等“二战” 后重新崛起的经济大国的严峻挑战,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份令人惊讶的报告——《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02年1 月,美国总统布什颁布了《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堪称美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奥巴马总统在上台后,又宣布全面改革布什签署的教育法。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为引人瞩目的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977年恢复高考,作为中国、中华民族以及一个时代的一个拐点,中国的教育和科学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次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开启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第一次提出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1年6月,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秋季,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开始试行。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 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等等,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取得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然而,纵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严峻的问题和弊病却让人难以放下心弦,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过高的教育花费、应试教育的积弊、教育与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的脱节等等,每一个问题都让人心中无比沉重。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说:“当年鲁迅讲要救救我们的孩子,今天恐怕我们也要到了这个地步。”而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北京某中学听课后也曾说:“中国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了!”
中国同美国尽管在国情上相差甚大,但两国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于教育改革的强烈诉求上是十分相似的,中美两国也都颁布和实施了相当数量的教育政策来作为调控的主要手段,下面,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为时间起点,以进入21世纪为结束点,结合各自的社会背景,对中美教育政策50年的历史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二、中美教育政策梳理
1.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1)中国
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政策更多的是体现出为战争服务的导向,而到1948年10月10日,在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后改变了这种导向。《通知》提出了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并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的干部。而在解放区的学校教育工作,必须恢复和发展。这体现了党将教育的主要目标转移到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上。
1949 年9月29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精神灵魂。建国初期,国家建设是时代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步步推进,同时受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苏联作为社会主义的模范成为我们主要的学习对象,这一阶段的教育政策都体现了这些问题。
12月23日—31日 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1949年夏到1950年底,全国开展了以大学教师为主兼及中小学教师的政治思想改造运动,以阶级斗争的立场全面批判杜威的教育思想,将凯洛夫、巴甫洛夫等教育理论作为正统的教育思想加以贯彻。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公布施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新学制原定小学为五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以七足岁为标准(效仿苏联学制)。改革了我国解放前的小学是六年制,分初小、高小的两段初等教育,但因为农村条件不成熟,五年一贯制未能实行。后来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小学就实行了六年一贯制。同时,学制中强调工人农民的干部学校、各种补习学校和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以法令形式确立和保障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自1952年到1953年,国家开始了第一次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从京津开始,陆续在华东、西南、中南、东北及西北等大行政区展开。1953年又进行了第二次院系调整,主要以中南行政区为重点。高等学校的类型,基本上仿效苏联高等学校的类型。分为综合大学(只设文、理两类学科)及专门学院(技工、农、医、师范、财经、政法、艺术、语言、体育等学科分别设置)。这次改革为新中国专门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但也削弱了通才教育和综合大学的力量。1952 年7月8日 政务院通知,在全国高、中等学校学生中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到9月10日 教育部决定,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从1953年春季起,高等学校的学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1952年9月10日 教育部决定,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教育系统的改革积极配合了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954年5月24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为此,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此后,许多城镇高小、初中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形成知识分子青年上山下乡第一高潮。
1956年5月28日—6月1日 中央宣传部召开部分省市委宣传(文教)部长座谈会,反思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中的生搬硬套等问题。而在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揭开了中苏关系恶化的序幕。
1958年 9月1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这是和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和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紧密相连的,我国的教育事业也一步步的迈向了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
1960年4月9日,陆定一在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教学必须改革》的发言,提出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应“适应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此后,全国各地开始较大规模的学制改革试验。11月24日-12月12日,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召开全国文教工作会议。会后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196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报告》。次年2月7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批示提出,当前文教工作必须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由此,教育系统开始进行教育事业和教育政策的调整、整顿。(2)美国
美国在二战结束以前,通过不断地改革,应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联邦支柱体系,公立教育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在50年代还是掀起一股改革的浪潮。
二战以后,美国推出了《退伍军人就业法》,已解决严峻的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这则法案在美国教育政策的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原因可以体现在其效果上——该法案资助了200万退伍军人上了大学。在法案颁布后的7年时间内,780万退伍军人接受了某种形式的中学后教育。这一法案的实施使联邦对高等教育的资助达到了一个高峰。1948年,大学收入的34%来自联邦,通过这一法案,不仅避免了大规模失业的可能性,而且造成了几百万专门人才,大大增强了美国在“冷战”中的实力。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一致同意地裁定,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是违反宪法的。它要求学校以“审慎的速度”废除种族隔离。某些南方学区立即同意取消种族隔离。另一些学区关闭了它们的公立学校并建立了有私人基金投资的私立学校。无数的学校采纳了用校车同时接送白人和黑人学生去邻近的学校的计划,以实现学校和教职工的种族混合。美国教育的种族隔离情况尽管并没有因此彻底改变,依然有很多学区抵制黑人同白人同校学习,但这依然是美国轰轰烈烈的反种族歧视运动的伟大胜利。
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确立了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该法案拨专款资助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三门“新三艺”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提供相关教学设施;推进引导、咨询和测试计划,特别重视发现和培养天才儿童。很快,新数学、新化学和其他新的修订版本被引入学校教学,暑期学校则为教师提供了新教材和新教法方面的培训。此后,学者们进一步提醒人们充分认识:“教育是我们的第一道国防线”。正如佳斯特斯·华伦(Justice Warren)在最高法院的建议案中所指出的:“今天,教育或许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功能。义务教育的立法和给教育大量的投资,均可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教育对一个民主的社会是多么的重要。”而这些变化的导火索是由于是苏联在五十年代末期生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而不是美国,这引起了美国对教育成果的极大反思。公众责备美国的宇航技术落后是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所致,进而认为这是进步主义教育偏废基础性、系统性,降低学术标准所造成的恶果。《国防教育法》规定:从1959年至1962年拨款8亿多美元资助美国教育事业。当然拨款是有条件的,它主要以专项拨款的形式资助理科教育,由此开创了美国理科教育的“黄金时代”。2.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1)中国
这个阶段是在新中国不太长的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发生了“文革”和“改革开放”两个左右了国家命运的大事,而这一阶段的的教育政策也是和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
1961年,教育部正式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由于60年初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国家还发布了《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和劳逸结合问题的指示》和《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的紧急通知》等,要求保证学生和教师的身体健康,特别提到保护学生的视力。
1962 年5月25日 中共中央批发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调整教育事业和精简学校教职工的报告》,改变国家对教育事业包得过多的做法。这也体现了经济困难时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对教育的态度。
1964年,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对全日制教育进行继续改革,试办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学校,并明确这“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长远发展方向”。
1966年6月1日,经毛泽东批准,新华社播发北京大学聂元梓等7人攻击学校党委和北京市委的一张大字报。同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从此“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首次接见全国各地来北京进行串联的红卫兵和学校师生。至11月26日,共8次接见红卫兵和学生教师共1100万人。此时全国学校已完全停课,广大学校师生卷入全国大串联,整个社会都进入了一种非常规的无序状态。
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其中第十条“教学改革”提出:“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与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也就是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的斗争。”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中引述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从此,全国各地城镇出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600多万人。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废除招生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学员。高考被废止了,但从此高等学校也开始了招生复课。
文革期间的教育事业几乎不能算是一个有自身独立发展机制的事业了,而是彻底的成为了社会运动大熔炉里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渴求的途径已经很少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还是靠社会教育和政治教育了。
1976年,文革结束,粉碎了四人帮,而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从此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1977年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中断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从此开始恢复。
1977 8月8日 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全面否定了“两个估计”;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978年初,根据邓小平指示,教育部成立巡视室,标志着我国督导制度的恢复。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8月 根据邓小平关于大量派遣留学生的指示,教育部发出增选出国留学生的通知。9月22日 教育部重新修订和颁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0月4日修订和重新颁布《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恢复和重建大中小学各项工作制度。12月18日—22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全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教育战线进一步拨乱反正,教育工作全面恢复,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由此起步。1980年 2月12日 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标志着我国学位制度正式建立。
12月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在60年代提出的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应在80年代完成
从文革结束到80年代中后期,是教育体制恢复和重塑的阶段。这一阶段国家领导人要求恢复过去的好的传统,并开始走教育的改革开放道路,这对我过未来教育发展之路至关重要,同时我们看到,在那个阶段,对于素质教育是身份重视的,1978年3月24日,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作体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讲话。华国锋指出:“青少年要从小健全地发育身体,培养共产主义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还要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良风尚。”整个教育系统和相关部门对于体育和德育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讲甚至要好于现在。(2)美国
相比于于中国教育政策的起起落落,美国在这个阶段的教育政策对于前一阶段有一个很好的衔接,教育改革也比较稳健,这一阶段也是联邦政府对于教育直接干预的黄金时期。
1964年美国国会决定将《国防教育法》延长3年,并增加拨款,改善阅读、英语、地理、历史、公民学等课程的教学质量.从1959到1968年10年间,联邦拨款近40亿美元用来资助教育.这一法案的实施,促进了美国科技的发展.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一直被看做这一明显体现冷战思维的法案的直接结果。
60年代是美国民权运动如火如荼的时代,而争取教育机会平等的运动也应运而生,虽然前一个阶段美国订立了废除种族隔离的教育制度,但各学区执行的力度并不是统一的坚定不移,一些学校尽管实行了不同种族儿童的同校制度,但事实上在学科学习和学校活动方面仍然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因此各种相关运动依然在继续。为提高全民素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联邦也被寄予了更高的希望,希望他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此,1965年《中小学教育法》通过。该法案要求根据各学区贫穷儿童的数量分配资金,通过为小学、初中学生提供课本、器具和实物来确保贫困生有足够的学习资料,资金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控制,到1966年,这项计划的投入总额达120亿美元。该法标志着联邦干预教育达到一个顶峰。从此以后,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迅猛增加。联邦的拨款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在1947一1948学年为2.8%,50年代初基本上保持在4.5%以下,但到了1965一1966学年猛增至7.99%,1968年,国会又通过了另一补充法案《双语教育法案》,主要是为那些英语能力较差的低收入儿童提供联邦资助。社会改良派希望通过这些政策消除贫穷和种族歧视,为贫困儿童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途径以促进他们基本技能的发展。最初这一法案的有效期是1965一1968年,但由于它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改革方面所起的作用,赢得了美国教育界的赞成和支持,因而一直生效到现在。而且联邦向中小学拨款数目也逐年上升,至1975年联邦拨款已由1964年的6.6亿美元增至50亿美元。1980年达70亿美元。
为了更有力的争夺全球霸权,美国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在这一阶段也有了极大地提升,这集中表现在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极其修正案上,《高等教育法》及其修正案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联邦政府向全国公立和私立院校提供长期资助的计划,通过更加具体的细节条文,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财政保障。它表明国家对高等教育采取了直接干预的方式。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帕西所言,“1965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是联邦政府问心无愧地直接关心高等教育而制定的第一个法令。《高等教育法》的实施改变了美国教育界对联邦干预的消极甚至反对态度。”本法颁布后,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资助大幅度增加,60年代中期,联邦政府拨款在大学财政收入中比例已达22.4%。
1971年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提出了《生计教育计划》,该计划主张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并把这种思想落实到小学、中学、大学的各个阶段,美国政府推动了这一模式的实行.1974年《生计教育法》通过。到70年代末,全美有9300个学区开展了生计教育,占全国学区55%,与此同时形成了形式多样的生计教育模式。生计教育是在美国的高速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目的是提高现有人才的素质,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1973年美国因中东石油危机而陷入战后第七次经济危机,到70年代末增长速度呈停滞状态。进入了滞涨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对于教育干预的黄金时代与美国发展的黄金时代一起渐渐步入了萧条。3.20世纪80年代(1)中国
中国的教育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里依然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因此也制定了大量相关的驾驭政策,主要有:
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国家教委据此制定了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系列规章制度。此后,我国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不断扩大。10月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1981年1月13日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决定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9月1日 中共十二大确立教育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1984 8月8日 教育部发出通知,在22所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1985 1月21日 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教师节的决定》,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5月29日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实施,拉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1986年 4月12日 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有步骤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87 5月29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6月23日 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1989 5月5日 国家教委下发意见,高校招生开始实行公费生与自费生并存的“双轨制”。
在这一阶段明确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教育渐渐步入正轨。而为了追回科学技术和教育的落后,邓小平提出两条腿走路、办重点大中小学校.这也就是我们国家当今社会中,各种重点学校的来源,这在拨乱反正初期.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是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治国战略”相辅相成的。
这一阶段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职业高中的兴起,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职业高中发挥了巨大的活力,它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适应了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急需改革的需要。它为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中等技术人才也为那时为数众多的“升学无指望、就业无专长“的学生提供了就业途径(当时高等学校升学率还很低,比如1979年北京市的升学率只有5%).也使一些因为高考升学率低而濒于困境的普通中学获得了新的生机。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最好的时期形成初中升入高中时的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入学人数之比为1:1,甚至还高(简称职普分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这个优势到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才宣告结束。(2)美国
进入80年代以后,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生产大幅度下降,造成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失业率也超过10%。受经济的影响,教育也出现了危机,如毕业生过剩、就业困难、教育质量下降、青少年犯罪率增加、教育经费短缺等。在这一背景下,是根政府上台。里根政府代表右翼势力,认为国家权力的任何扩大都意味着对个人权力的侵犯,强烈反对联邦政府卷入教育事务,加之财政状况的恶化,所以里根政府为了转嫁危机对教育政府作了调整,终止联邦教育拨款方案对教育的直接导向。1981年国会通过了《多项预算撮合法》通常称作“整批资助”。该法令要求将联邦资助各地的多种教育专项拨款合并成“整批资助”拨给各州,由各州自行决定怎样使用。里根政府的教育政策遭到了美国公众的强烈批评,特别是美国在80年代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危机,美国学生SAT成绩不断地下降,17岁以下人群的文盲率居高不下等不良表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重视。1983年4月,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甚至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美国掀起了一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热潮,1983年,恩斯特·鲍尔在为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所著的《高中:美国中等教育报告》中要求强化高中学术课程的建议被广泛采纳。1987年底,美国教育部的秘书威廉·本奈特提出为所有高中生开设严格的学术性核心课程,这时高中课程优异化达到了一个高潮。可以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以及80年代其他相似的报告引导了这个时代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各州制定了较高的毕业要求,统一了课程的管理,增加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考核,提升了对教师的资格要求。全国各学区进一步强调计算机知识、家庭作业和基本技能,制定了参与运动的最低标准;延长了在校时间和学年长度。1988年10月1日,里根主持的联邦政府颁发并实施了《霍金斯—斯塔福德中小学改进修正案》,该法案否定了“整批资助”的做法,提出了今后5年中一些新的拨款项目,它们包括:专门用于资助低收入家庭或成绩差的学生改善基本技能,以预防流失生的新方案,给教育质量超众中小学授勋的方案,若干外语教学示范方案,新的天才教育方案。由此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职能的又重新得到加强。
在里根任内(1981-1989),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中复苏,教育也随着这种复苏而一步步调整,但调整的最后依然回到了政府对于教育的强力调控上来。3.20世纪90年代(1)中国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期,“**”的**刚刚过去,国家的经济在这期间也遇到一定的困难,教育的改革和调整也必将更加深化。总体来说,在这个阶段国家对于教育也实行了市场化的改革,教育进入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时代。
1992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的目标。但是,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目标在提了20年后依然未能如期实现。
而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拨给的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学校发展的困境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拖欠教师工资的事在全国各省市屡有发生。为了筹集资金,一开始许多中小学校甚至办起了“校办企业”。有一些学校的“校办企业”很火爆,也使得教师结构工资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多数学校“校办企业“状况不佳。而后.不少学校以出租校舍为主要收入来源。再以后.这些学校就主要以收取学生的“赞助费“为主了。这就是“高收费”和“乱收费“的肇端。这也真正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
在这一阶段,教育市场化的步伐必然带来国家对教育政策颁布和实施的力度,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学校乱收费、应试教育变态发育、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暴露的越来越可怕,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教育改革动机。当然,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政策也是有很多成效的,1992 年10月12日—18日 中共十四大提出,到20世纪末,全国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到2000年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如期实现“两基”的宏伟目标。
1995年11月 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1998 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此后,教育部启动“985工程”,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1995年9月14日 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出通知,启动“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1999年 9月7日 教育部启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帮助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90年代,我国的教育朝着更加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步伐迈进,但90年代也是我国当今教育问题的初始积累期,1999 1月13日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6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些也算是在世纪之交党对已有教育问题的一个回应。(2)美国
1989年老布什当选美国总统,此时,冷战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间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欧共体及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而美国的经济却处于衰退中。世界范围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教育的地位日趋重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布什政府从竞选那一刻起就给予了充分重视并将其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筹码。因此,不是对于教育行政的力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强。其标志是1989年,布什总统提出的《1989年优化教育法案》,并在1990年拨款2.5亿美元作为总统奖,1993年增加到5亿美元。这个奖项规定任何公立学校,只要在提高教育质量、创造安全无毒品的学校环境、降低失学率3个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就能获总统奖。
布什总统虽然没有能够连任,但后来的上台的克林顿总统对前任的教育政策予以了继承,共同推动了90年代美国教育的改革。
美国历来没有国家统一的教育制度,也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而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和标准在实践中并没有受到普遍的认可和重视,也根本无法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各州有各州的要求,各校有各校的做法。到了90年代,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1991年和1993年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分别公布了指导整个美国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两份文件吹响了美国教育标准国家统一化的号角。美国教育部为制定标准的专业团体和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这使得政府能够影响学校教什么、如何去教学以及如何评价的问题。尽管这项政策得到了施行,但在美国一直存在着“政府侵犯教育”的争议。
此外,90年代还推出了对美国教育影响深远的一项政策,即鼓励对学校的选择,1990年,布什总统在《美国2000年》法案中明确支持择校入学这一新的教育实践。具体地说,家长有权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各校的教学情况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私立学校或公立学校,而不受学生家庭所在地的限制。州政府则将学生的学费以券票形式(voucher)直接付给所选学校或父母手中。这种通过券票形式分配资金的做法为家长提供了择校的后盾支持,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校际之间的办学竞争。然而,这种选择具有一种市场价值取向,它冲击了美国以公立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从《等待超人》这部片子所反映的美国教育问题来看,这项教育政策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甚至成为了很多家庭为了能使孩子得到理想教育的救命稻草。
三、结语
总观中美50年的教育政策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一直以来,教育政策都是和国家发展的大趋势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成为调节社会稳定、积蓄发展发展力量的有效手段,但同时教育的发展也因此常常成为国家发展的牺牲品,然而,教育的发展是不能离开国家的调控的,尽管市场经济下,教育也应引入市场机制以激发其活力,并为市场服务,但若教育完全屈从于市场,造成教育的过渡商业化,无疑是一种灾难。在未来的中美教育改革中,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将是最大的改革目标,而中国由于在近年来社会问题的复杂化,贫富差距、社会公平、道德危机、思想混乱等一些列矛盾都使教育改革的道路更加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中美招聘广告对比
中美招聘广告对比
笔者最近在浏览招聘广告,发现中美间很多差异,现选择三个职位为例:
A、秘书(总裁助理)
美国
中国
1)中英文流利,能够为总裁做即时翻译 1)年龄28岁以下;身高1.62以上,五官端正,气质好 2)公文写作能力强;熟悉各类办公办公
软件 2)本科及以上,具有良好的电脑操作水平3)擅长沟通,应对公众媒体;具有团队合
作精神 3)英文六级以上,语言表达能力强,擅长沟通等 4)能够经常出差(一年1/5的时间)5)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同等职位工作经验
3年以上
B、大学教师(心理学)——非教授级别:
美国 中国
1)博士学历(已完成)1)硕士,年龄28以下,博士可适当放宽条件
2)具有心理学方面成功的教学经验 2)语言表达能力强,英语六级;本科,研究生专业一致 3)愿致力于本科教学和心理科学的研究 3)发表论文2篇 4)请表明你的教学理念,研究兴趣等 4)党员优先
C、银行职员——重庆去年一家商业银行的招聘广告
美国 中国
1)高中毕业;有现金收付经验优先
1)本科学历;英语四级以上,电脑2级以上 2)性格细心,注意细节;耐心,友好 2)身高1.60 以上,五官端正 3)能够意识到销售机会,主动向客户
介绍银行产品 3)口头,写作能力良好,长于沟通 4)能拿动沉重的银行钱箱 4)附5寸的生活照片
从以上广告,我们能够一眼看出以下差别:
第一,年龄几乎在中国的每个招聘广告中都会出现,普通职位,25以下,稍微涉及到高学历或者技术的,30岁以下;如果没有博士学历,又不是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才,过了35是很难找到工作的。而美国很多职业还倾向于已经有很多阅历的中年以上的人,如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教师队伍,心理学从业人员,单位中层管理人员。笔者认为大多数人还是在30岁以后才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为人处事更加成熟,工作上也有了很多经历和经验,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是过了30、35又没有超级强人类型的能干,在国内想要换个工作,会发现自己很尴尬,似乎早已经被挤出了就业的大门。
身高,容貌也在国内很多招聘广告中出现,因此笔者初来美国看报纸或网络上的招聘广告时,是非常惊异的,因为这里没有一条广告提到年龄,身高(空姐和特殊警察要求,但是其身高与工作密切相关),相貌,当然后来知道美国法律规定招聘不得有年龄、国籍、容貌、出生地、种族、婚否等的歧视,而且这些信息在简历中都不允许出现。至于身高他们根本都没有提到歧视,似乎没有人觉得普通工作与身高还有关系!
第二,从以上的对比我们还能看出,美国的很多公司在招聘初级或一般职员等学历要求不高,如以上的银行职员、秘书、翻译、政府部门的普通工作(公务员), 甚至中层经理都只要求高中学历;美国公司不愿意招(over qualified——资历超过岗位要求)的人员,首先招聘这些人,你付出的薪水要多于普通人员,而且他们非常容易跳槽。而中国公司几乎清一色的喜欢高学历,我们研究生有个同学考上了海关,全院都很羡慕,即使她的工作只是在过境处扫描旅客是否携带有非法物品,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了7年的英语,但是也没有人觉得学非所用可惜,当然大家都知道,现在找工作太难,而且海关的待遇出名的好!这里涉及到很多中美之间的深层次差异,就业机会、大学的教育质量等——笔者不在这里做探讨。
虽然一般职位,公司都不会要求大学学历,但是公司鼓励继续教育,比如你刚进入银行做一般职员时只有高中学历,但是单位鼓励继续学习,绝大多数银行都赞助(很多银行报销100%的学费)员工的学习计划。当然,我们国内也有所谓的继续教育。比如电大、党校、网络的等等,但大都比较“水”,多为拿文凭而已。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党校硕士、博士,含金量比较低。但是美国的继续教育都很正规(也有少数收钱发文凭的学校),非常严格,他们的毕业文凭和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大学的毕业文凭几乎没有任何差异,这里更没有专为领导干部设立的轻松拿文凭的学校。大多数美国人并没有很小就树立要读什么大学的志向,很多人是在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或者工作之需又回到校园读书(晚上和周末上课);有些则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选择先就业再读书的道路。
另一方面,虽然一般公司不倾向于招聘高学历的人,但是并不意味着学历就不重要,在需要良好教育背景的工作中,比如电脑或者高科技公司、教育、咨询等行业,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学位都是必须具备的。比如教师,美国很多中小学教师都是硕士,校长很多是博士毕业;大学教师一般都要求博士,政府重要岗位,如联邦储备委员会,证券市场监督机构等基本的岗位都要求硕士学位。心理咨询很多也是要求硕士和博士学历,而且还要通过资格证书考试。
第三,经验和技能在美国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影响你找工作的成功率,而且还与你的工资息息相关。如果是一个不太需要复杂和专业知识的工作,一个工作了5年积累了很多经验的高中生是绝对能打败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美国的高中都为学生配备了就业顾问和学业顾问,就业顾问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帮助他们分析自己适合于哪种职业,应该具备哪种技能,所以虽然美国公司只要求高中学历,但是美国的高中教育远比国内的高中实用,很多高中开设了商业课程等。
在很多美国公司,即使是同样的工作,同样的学历,薪水也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经验、技能,如果你有别人没有的技能而且对工作有用的,你的薪水也会比其它人高。笔者前些天看见一个电视网络公司招聘销售代表(室内销售),该公司就注明双语员工(其列举了所需要的第二语言)享受差别薪水的待遇。
第四,中国公司喜欢科班出身,专业对口,但是在美国很多行业---非物理、化学等专业性很强的外,他们更倾向于招收不同学习和就业背景的人员。金融业经常招收政治学、新闻、甚至农业专业的人员;人力资源招收历史学,心理学的,而且很多行业都强调较宽的知识面。笔者最近在看关于美国金融业从业人员指导的书,几乎每本书都建议从业人员尽量有广阔的知识面,他们对从事零售业务人员(处理个人贷款和信用卡)的要求是要有以下知识: 经济,政治,行政管理学,心理学,英文(相当于他们的中文),法律,人类行为学,管理和监督,零售银行,演讲,语言和沟通。笔者本来自认为书读得很杂,但是看到这些要求还是觉得自己欠缺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