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学生生命奠基教育的几点认识
对中学生生命奠基教育的几点认识
樊林初中孙平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今天如此重要的会议上谈谈自己对中学生生命奠基教育的粗浅认识,因为自己对中学生生命奠基教育这个课题接触时间不长,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有不恰当的地方还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一、对“中学生生命奠基教育”课题的粗浅认识
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失去了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本来应该是享受生命的年龄,却表现出了太多的对生命的遗忘和漠视。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
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影响人、培养人、教育人”。显而易见,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受益终生的东西。
中学生生命奠基教育提出的核心理念是:“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为学生的人生奠基”。也就是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一切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让他们去感受生命的价值,追求自我发展。因此说中学生生命奠基教育这个课题的提出是基于对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提出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更好的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是真正的为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教育。
二、具体实践中学生生命奠基教育的感受
中学生生命奠基教育的主要包括:安全、法纪、自信、责任、理想、养成和心理教育等内容,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把各项教育内容
进行细化,每个教育板块都通过生动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得以震撼。
下面我说一个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的例子,上学期针对当前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对父母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不体谅父母的难处的现实情况,我们组织了一次“今天我来当父母”的活动,事先我们与家长做好了沟通,准备了被子、针线、饺子皮、馅等材料,组织了叠被子、包饺子、缝扣子等活动,然后让学生谈亲身感受。活动中学生一开始兴致还很高,但不一会儿就手忙脚乱了,到最后很多学生根本就没完成任务。活动一结束,学生们就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在一边观看的家长更是有好多话说。我们因势利导,及时召开了交流会,让家长和学生畅所欲言。有一位学生在交流中说到:今天我才真正知道家长是多么不容易。家长们也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学校应该多组织几次。通过这次体验活动,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和辛苦,理解了父母,学会了感恩,让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更深刻,他们的人生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变得更有价值、更精彩。
中学生生命奠基教育工程就是以这种体验式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演讲、课本剧、诵读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感而发,可以说每一次主题教育都是对学生思想的洗礼,我们也相信学生会在活动中逐步成长,最终学到受益终生的东西,成为一名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我们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生命奠基教育会越来越深入人心,“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为学生的人生奠基”的核心理念也必将会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实现。
第二篇:浅谈中学生生命教育
浅谈中学阶段的生命教育
摘要: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阶段则是实施生命教育最有利的时机。如何有效的在中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学校教育的一项崭新课题。本文针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生命教育的内涵、目标以及我校生命教育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中学生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实施
中学生正值人生的花季,中学阶段应是学生憧憬美好未来,焕发生命活力的美好时期。然而近年来,中学生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中学生自杀的比例逐步上升,我国某权威部门最近一份对部分中学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10.71%的中学生表示当遭遇挫折时想到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28.6%的中学生“偶尔有”或“经常有”自杀念头(比例高于国内其他报告),5.79%的中学生认为死亡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1]中学生中自杀、自残、漠视他人生命、伤害他人的案例也很常见。这些现象反映出中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加强对中学生的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已刻不容缓,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
一、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的发展不断呼唤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中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他们看似获得了空前绝后的自由,但也陷入了失去人生路标、没有人生参照系的苦恼,无法在新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下找到行为的方向和准则,导致他们生命存在的价值难觅,生活的意义呈现为空白。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越来越庞杂,使学生应接不暇,对学习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感。当学生感到升学无望、前途渺茫时,面对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恐惧,他们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和意义,就会产生为何而生的追问,产生生不如死的念头。于是,不少中学生彷徨、无奈、消沉也就不足为奇。学生需要宽松的发展空间和对压力的疏导。令人遗憾的是,整个教育过程中,往往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 “容器”,对其机械地填充,忽视了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价值和尊严的思考,学生的个性、情感、心灵被忽视,学生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最终导致了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幻疑、虚幻与破灭。
(二)教育的本质决定了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的困难,现代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于是,不少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人格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2]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没有把学生领入生命领域的探寻和思索,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课堂没有告诉我们的中学生。教育尚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载体,没有生命,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从而也就可以说,不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自然也会落空,要改进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
(三)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要求重视中学生生命教育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在这个时期,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卑闭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心理学家所说的“风暴期”、“精神饥饿期”、“第二反抗期”。他们不能明辨是非,遇事好冲动,对自己的行为不计后果,如不及时引导、教育,很可能会走上歧路,甚至是不归路。教育要与时俱进,完成教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它呼唤生命教育理念的构建,呼唤生命教育在中学生根开花。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没有形成共识。追溯生命教育的源头,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学者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他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综观目前国内外关于生命教育的论述,生命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一般来说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和健康发展的教育。
针对当前频频出现的中学生自杀现象,我们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笔者认为,自我认知、生命价值和生死观教育就成为当前中学生生命教育最迫切的内容。
自我认知,主要包括对“生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知,其中对“生理自我”的认知是基础,而正确、科学的“自我认知”是面临困境时,做出理性选择的基础和前提。对“自我认知”的错误,会导致人在面临困境时不能客观分析,[3]做出非理性选择,这是促使中学生做出自杀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是生命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生命价值是人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是生命意义的体现。当外在价值难以实现时,许多茫然的中学生也否认了生命的内在价值,产生了活着没意思的想法,于是出现了消极、厌世等情绪和现象。生死观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内容,也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前提和关键。只有正确的生死观才能正确理解生命,正确对待生命中出现的挫折,进而珍惜生命。生命对于人是最首要的,是一个人的全部,是不可重复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对于生命,个人不应随意处置,而应加倍爱护。
三、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进而珍惜生命和人生,并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促进自我能力的充分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台湾学者郑崇珍认为,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其最基础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中间目标是“增进发展生涯”,最高目标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4] 再如台湾学者吴清基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即“深化学生人生价值观与理想”,“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与关怀他人”,“发展学生多元智慧潜能”。[5] 还有的学者从预防学生自杀、揭示教育真谛角度出发,提出生命教育既是预防中学生自杀的有效手段,也是揭示教育真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的学者指出,教育的真谛就是“一提四发”,一提就是提升人的地位,四发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以 上关于生命教育目标的相关研究,可谓全面、系统且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针对性上。在确定生命教育目标时,首先,应该针对生命教育出现的背景去思考生命教育的目标;其次,要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机能和行为特点确定生命教育的目标;第三,应该针对每一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实际,考虑要确定的生命教育目标实施后的效果。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以及关于生命教育的目标的相关研究,确定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发掘、培养、提升中学生的生命智慧。具体来讲:
(一)认识和理解生命。认识生命就是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人、人性,解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特别是认清自己的优点、缺点,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给自己的生命价值一个科学的界定。理解生命就是要了解生命的组成、特点、规律、价值和真谛等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
(二)尊重和珍惜生命。充分理解和把握自我生命,也要对他人生命负责;人死不能复生,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假如明天不再来临,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今日、当下,所以应该及时把握、珍视此刻,踏踏实实地过好今天。学会调控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需要个体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控制不良情绪,调出最佳心境,在加强思想品德和个性修养的基础上,生命教育还应做到:帮助中学生学会延缓过激情绪的产生。
(三)保护和延续生命。每一个人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护他人的生命、保护大千世界的一切生命。生命教育既要关注中学生自身精神发展的规律,防止来自外界的任何可能性的伤害发生。同时,又要通过各种方式,尽力[6]延续生命。一方面,努力增强抗挫折能力。首先要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水平,使他们形成对刺激的适宜的反应方式;其次要提高中学生的心理调节水平,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和现实,掌握正确的认识、评价方法;最后要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状态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信水平。另一方面,提高适应能力。对刚刚入学的中学生来讲,他们在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之时,个人对社会、学校的期望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者要在短期内帮助中学生尽快适应,并完成个人角色的转变。
(四)激扬和丰富生命。生命力是鲜活的,是富有潜力的,生命教育除了要使中学生尊重珍惜生命外,还要激活中学生的潜能,唤醒他们的生命,激扬他们的生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成长,使生命更加充实丰富,有激情,更加有意义。教育要使中学生幸福地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从而达到“完善自我,造福人类”的境界。
四、我校生命教育的实施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域经济和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水平跟不上社会进步的速度,及时补上学生对生命认识这一课便提上了学校的议事日程。
(一)教师努力培养自己的生命情怀,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如果采取反生命教育,如体罚、心罚会造成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我校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性格、气质差异,积极思考:像张飞那样胆汁质的学生犯了错怎么办?象林黛玉那样抑郁质的学生犯了错又该怎么办?如果不因材施教,给每人两巴掌,那后果可想而知。
(二)以学科渗透式的教学方式开展生命教育课 语文、地理、音乐与美术等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属于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将生命教育内容渗入其中,对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将有更加深远的影响。我校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蕴涵其中的生命教育内涵,富有艺术性地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渗透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存艺术和生命质量。比如,语文课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名人伟人传记等资源,联系现实生命,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心灵,形成热爱生命的强烈意识。地理课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学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音乐与美术课借助艺术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体育学科传授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的方法。各学科课程都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且力求做到这种渗透是一个自然的融入过程,切不可为了生命教育而“喧宾夺主”。
(三)通过专题活动进行生命教育
学校进行了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科学态度;环境教育, 开展环保知识竞赛、海啸等图片展览或废物再利用比赛,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周围的环境现象及各种环境问题开展调研,思考各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法制教育, 遵守校规校纪,进行在校一日常规训练,普及法律基本常识,结合青春期特点进行宪法和基本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禁毒教育, 认识毒品的危害,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探究性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生命情趣、毒品预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青春期教育, 开展性生理知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制教育和性美学教育等,帮助青少年掌握缓解青春期压力的方法,使他们具有处理各种矛盾、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知识、技能,学习健康的异性交往,分清友情、爱情和迷恋的界限;安全教育, 遵守交通法规,避免交通事故,安全使用水、电、煤、气,学会拨打常见的求助电话,了解典型灾难事例的起因、严重后果和社会危害性,积极应对灾难,使学生避免危险,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操作原理和方法,提高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独立人格;善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克服孤独、依赖、由学习与环境的不适应带来的困惑和交往障碍,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这些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
(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悟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中,不能仅限于对孩子进行生命知识的传授。要想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为此,学校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如学校为让学生同情、关爱残疾人,用布把一些学生的眼睛蒙起来,让他一天都扮演盲人,尝尝没有视觉的感受。组织学生观看一段真实的剖腹产全过程录像,他们由此了解到,一个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的艰难,生命是如此的宝贵。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回忆自己去世的亲人),以此唤起参与人员深切的情感体验,树立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责任,能够体会到生命受之于父母,形成于社会,凝聚众多情感,寄寓无限希冀。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日,如世纪环境日、植树节、禁毒日、预防艾滋病日和清明节、重阳节等节日,整体设计,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活动,帮 助学生解决各种困惑。5.12地震后,组织全校师生捐款捐物,给灾区同学献爱心,各个班开展了题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的主题班会和论坛,撰写心得体会,并邀请消防队官兵指导组织应急疏散、演练,在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广大师生对于生与死意思的理解,珍爱生活,关心他人。
初中阶段的班团队活动,运用自主活动和同伴教育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建设性地与他人勾通与交往;高中阶段的班集体和团组织活动,针对高中生思维日趋活跃、思想日渐成熟的特点,通过团校学习等途径,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五、学校的变化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探索与尝试只是刚刚开始,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去克服与面对。通过“生命教育”系列活动,学校已经牢固树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超越和提升。学生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不同的学生找准了人生的坐标,学生各尽所长。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在未来的生命旅途中,我们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形成符合学校学生具体状况的“生命教育”,让在我们校园中生活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真实、鲜活、丰满的。
参考文献
[1]洪奕宜 林亚茗 刘中元 孙晓素.中学生自杀率升高[N].南方日报,2008年1月21日.[2]朱巧.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www.xiexiebang.com.[3]郑林娟.从中学生自杀现象谈生命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7).[4]郑崇珍.生命教育的目标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2,(1O).
[5]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4(5).[6]张旭东.中学生生命教育目标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7(4).
第三篇:为生命奠基
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窦桂梅)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
超越教材
可以说,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资料,在认识上,我们要打破教材作为惟一课程资源的神话。正如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面描述的那样: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理念对教学的束缚。有了这种新课程意识,就能把教材看做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做到准确地加工教材。
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加强积累,首先要扩大篇章的阅读。自1994年以来,我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精讲了课本教材的18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适当整合部分课文后,新增加了72篇文章。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低年级推荐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等书籍。从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到“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的部分书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告诉学生,读书就是用精神的牙齿咀嚼她,用思想的胃消化她;告诉学生,读书不是学习的惟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使自己的精神高贵起来。这是一天也不能断的潺潺小溪,一天也不能少的精神食粮。她充实着思想的流脉,支撑着人格的大山。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是丰厚的,可我们却看到青少年一代的人文素养呈下降趋势。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我们,若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我们的民族将来怎么会拥有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还会有“曹雪芹”、“鲁迅”横空出世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
是太好了。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应该由我,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
6年来,我带领学生在学好教材中的诗词基础上,阅读并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抢救了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不良现象。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语文考试中没考好。可第二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他送我的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他自己独创的词牌子——《独笑傲》。他在这首词中写道:
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试想,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生心中诗的琴弦,就会把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最后渗透到生命深处。这些融会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等,将成为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6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还积累了l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这些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是,超越教材不能单单停留在量的积累上。就教材来说,引导学生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引导学生去真正领悟其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人民教育》曾发表了我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一文。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讲了对《荷花》、《小站》等课文如何修改教材内容的情景。六年级有一篇李大钊女儿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如果只学这一篇课文,学生对李大钊不会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让学生通过上网、请教别人、读有关李大钊的书籍,进行收集、加工、定稿,培养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几天后,学生们写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论李大钊的博学多才》、《浅谈李大钊的性格特点》等文章,组成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李大钊形象。
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超越课堂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少年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其结果夸张点说是“悠悠六年里,肚中空如洗”。现在,我成为了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师,我时时提醒自己:教育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今天的学生再也不能像我那样活。我们知道,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他们的生命不能等待。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生命得以增值。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坐在课堂上已经不是学习惟一的渠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如何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大语文观”指导下,我努力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尽可能地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课上,我们一起讨论读书的心得,讨论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一起和大师对话,和专家讨论素质教育,听教授的专题讲座;课下,我们组织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到部队进行夏令营活动,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和学生一起滑雪,玩老鹰捉小鸡游戏。当然,最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及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考卷。把生命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智慧与创造就表现在学生的手指尖上:从他们自己动手编辑的《萌芽文集》、《创造文集》,到《诗词配画文集》、《信息资料文集》;从《感悟文集》、《心灵日记》,到在诸多语文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及省教委为他们出版的10万册《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这一项项的创造,让学生把生命中的潜在表现力尽情地释放了出来。
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我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家长在来信中,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和父子隔阂„„学生的回信,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交流读后感。感情的交流,加深了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一位家长用1300多字讲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想,讲了自己自幼患小儿麻痹,参加高考超出录取线35分但未被录取,现在下岗在家的遭遇。他没有被生活的重重打击击倒,仍然顽强地自学了中文函授的专科和本科,还学会了雕刻和画画。家长在结尾中写道:“亲爱的六年五班同学们,身体的健全是父母赐予你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用大脑好好地使用它们„„”这位家长拖着残疾的双腿来到学校后说:“老师,那天您念完信后,儿子回家,眼睛含着泪水,他把我开的小吃部里的小餐桌擦了一遍又一遍,晚上还特意提醒我,明天早晨他要和我一起去早市买菜,我哪舍得让他去呀!这些年,我儿子不让我来开家长会,怕我让他没面子,在人多的地方他从来不喊我爸爸。你
知道吗,我看了儿子的回信后很激动,他在信中说:‘爸爸,以前我错了,现在我觉得您比谁都伟大!’你们搞的活动,不光是教孩子学语文、学作文,而是在教孩子做人呐„„”家长流泪了,我也流泪了。家长来信虽然来自不同文化阶层,有不同的差异,孩子的回信虽然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见解,但这真实和真情的交流所凝聚成的,却是共同的道德力量,共同的精神力量!
后来,我们班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我给每一个学生写了一封2000字左右的长信,用6年中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叙说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我在信中谈看法,叙说我们朝夕相处的感悟„„学生看后纷纷回信。一封封含着浓浓的情、带着滚烫的泪的回信,让我的心伴着幸福的泪飞翔。省教委又为学生们出版了《我们一起成长——一位老师和她的学生的心灵对话》。学生们在毕业留言中这样写道:“也许再过20年,这份精神礼物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老师,在2000多个校园生活的日子里,您不是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召唤我,而是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和我们一起经历风雨、享受彩虹、攀登人生阶梯,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我当然知道这是学生对我们当老师的鼓励,不过,还有什么能比得了此时的幸福呢!
超越课堂,语言已不只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超越教师
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超越教师是富有时代魁力的精神境界的表现。超越教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点化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的相长、双向的互动。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不是不可超越。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超越了教师之后,放飞了他们的理想,解放了他们的灵魂,开掘了他们的智慧,学习成为了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那才是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让学生超越教师,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你无拘无束的交流、平等真诚的对话,才会实现超越教师的真正行为。这种感觉需要教师精神的浇灌。我常想,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教师不能算是好老师。我还想,教师的笑是为了什么?难道见到学生只是机械笑一笑?故意摸摸孩子的头?让学生坐在屋子里去感受窗外的阳光吗?不,教师的微笑只有一条,那就是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
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
让我们用淳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划出学生幸福的人生起跑线。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会长出快乐。自信、坚韧、向上的庄稼,排除掉狭隘、自私、自卑、失败的杂草。不然的话,学生超越教师就只能成为遥远的童话。
要学生超越教师,就需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和你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自己上台当老师;敢和教师对话,敢挑教师的毛病,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重点抓住了“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也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两句话,让学生体会这位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同学们讨论了之后,有的说:“他的牺牲可不是被一颗子弹射中,而是被烈火活活地烧着,他还一动不动,邱少云真了不起。”有个学生说:“我想,邱少云肯定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那样,在心里高喊:祖国万岁!共产党万岁!”这时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被开水烫过一次,那种疼痛实在难忍,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就是挺着没有哭。大火在邱少云的全身燃烧,他肯定没有想那么多,心里保证只有一个念头: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坚持,再坚持!才一动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正在我要表扬这位同学的独特见解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不对!我觉得有问题,火势多大呀,他身上带了子弹、手榴弹,火烧了那么长时间,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怎么没有爆炸呢?”我惊呆了,这可是我教了好几遍这篇课文,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课堂一时静了下来。我想,这正是学生敢于向教材、向老师挑战的思考,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讨论。最后,这个问题还是发问者给了一个说法。他说:“老师,枪支弹药一爆炸,整个形势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战斗的胜利,导致战士的伤亡。邱少云会想,光身体一动不动可不行,他肯定会把一只手深深往泥土里抠,使劲地抠,奋力想把子弹或手榴弹埋在泥土下面,同时还要忍受大火对他无情的燃烧。最后用身子死死压住泥土,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当时同学们建议给邱少云当年所在的部队写封信,了解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且不管他的回答是否符合当时情况,但他这种敢于超越教材和教师的思维方法,让我们为之喝彩。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思维的敏锐;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看问题的视角。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课文写不到的地方。这种创造思维正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新世纪的教育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的教师,在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同时,要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做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做到“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是新世纪教师成熟、睿智的标志。
超越教师,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与观点交锋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所以,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过程,就是生命奠基的过
第四篇:为生命奠基
为生命奠基
———窦桂梅课堂教学艺术解析
寿县正阳一小
为生命奠基
——窦桂梅教学艺术解析
引言:绽放的玫瑰
窦桂梅,女,网名“玫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演讲团主讲人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过专题报告。
窦桂梅老师1967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蛟河县的一个小山村,1982年15岁的她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吉林师范学校,因成绩优异留校工作。但她当小学老师的痴心不改,经过多次努力,终于如愿,走上了梦寐以求的讲台。
几年积累,窦桂梅老师向书本学习,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向实践学习,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后记;向名师学习,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
收获是必然的,1992年5月,窦桂梅老师争取到在全省德育渗透各科教学现场会上上观摩课的机会,从此一鸣惊人,走向全国,先后在全省乃至全国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中多次获奖,应邀到许多地方作教学观摩课及师德报告„„
同时,窦桂梅老师有了自己的相关著作:《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窦桂梅与语文课改的三个超越》、《玫瑰与教育》、《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优秀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跟窦桂梅学朗读》、《玫瑰与教育》……
终于,她的“主题教学”有了深刻的影响力。
一、玫瑰的教育思想
(一)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
窦桂梅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要冲破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语文学习绽放充满成长的动力。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的潜力!”
这三个超越具体为:
1、学好教材,超越教材
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扩大大篇章的阅读量;其次,不但应在量上扩展延伸,还应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
2、立足课堂,超越课堂
超越课堂,不光是把语文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里。此时的课堂语言已经不只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当然,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3、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首先,就要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你无拘无束地交流,平等真诚地对话,才会实现超越教师的真正行为。
其次,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就要给孩子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而不是让学生接受自己的答案。
(二)主题教学的三对关系
1、整合——建立第一对关系:人和自然、社会
整合的目的是也好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立体的主题内容,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多角度获取信息,并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2、积累——建立第二对关系:人和母语文化
主题教学除了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地域文化和母语文化。教学内容应尽可能以母语和世界文学精品为主要内容,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惟其如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语言才不只是学生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3、自省——建立第三对关系:自我的确立
如果说是积累强调对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那么主题教学中的另一个层面——自省(自我的确立),就是强调对于个体人格或个性的养成。努力让所有孩子拥有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三)主题教学的三个“维度”
1、温度——基本性 其实,文字中的情感思想就像人的气息一样,生来就要宣泄,需要生长、开花、结果。课文中的“好”的地方,如果老师不能或者不会帮助学生开发出来,语文的一切生机便遭窒息、阻塞、残损。而学生,也就是入宝山而空来回了一趟。
2、广度——开放性
教师必须把语文当作“课程”来开发——博览群书,扩展视野,深入思考,方可纵横驰骋于课堂间。因此,教师要从一节课、一篇课文的精雕细刻里走出来,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深广的生活海洋。
3、深度——发展性
教育要面向未来——对于有意识的人生命而言,未来的生命应当是相当于当今的深化、开拓和伸展。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课堂,才可能持久,才可能给生命以底气。
总之,教师须用勤勉作桨,用书籍作舟,用燃烧的智慧把握方向,在温度和广度中向着语文课堂的深度漫溯——最终让课堂、让师生共同拥有的,一定是高度。
二、玫瑰的课堂
观课如读诗,以美的眼光和视野观照,必定会有收获。观课如看花,可谓百花齐放,窦桂梅老师的课是最热情的、最浓烈的、最富生命力的玫瑰花。观窦桂梅老师的课,会让我们产生“激情不老、爱在细节”的艺术享受。
(一)教学思想境界:夯实基本理念,不断自我超越
从认识论的角度我们看到,窦桂梅老师是在民族、时代、生命几个关键词上构建自己的教学观的,这是大气、雄浑且有高度的。
窦桂梅的课堂教学无不体现这些基本点。像一个永远攀登的登山运动员,从《王二小》开始,窦桂梅为学生、听课教师贡献了一系列经典课。然而,打上“超越”意识烙印的窦桂梅,不断向自己设置的高度“超越”,到新近的《珍珠鸟》,我们已不能用嬗变来解说她课堂的变化,我们只能用“超越”来表述我们的惊喜。
(二)课堂构建艺术:承载着更深刻的生命成长元素
面对窦桂梅,我们绕不开的是她的“主题教学”。窦桂梅说:“: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即以‘话题’、‘情境’等人文因素为线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与传统的“单元教学”不同,“主题教学”不是以知识点为线索贯通一组课文,而是以一篇课文所负载的人文词语作为契入课堂的“主题”。换句话说,传统的“单元教学”是知识教学视野下的单元,“主题教学”组合的是课程视野下的单元。我以为,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的根本要义,在于放大课堂承载的生命成长的元素。
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姓“语”,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基因,窦桂梅深谙其中道理,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地整合。以《秋天的怀念》为例。全课围绕“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以“感受‘好好儿活’、会‘好好儿活’、思考‘好好儿活’”三个层次,层层推进,以读出韵味、读出思考为线,让学生置身于史铁生的一组作品,进行精神、语言的双重构建。
(三)教学个性之美:活力与抒情
教师的活力,不仅仅在于课堂上表现神采奕奕,更在于在文本感召下,与学生形成没有情感空隙的整体———感动学生,与学生悲喜相通。
课堂上的窦桂梅会在学生腼腆的时俯下身去,轻抚学生的后背,消融师生陌生与距离,使学生生命活力自然舒展,更能够在导引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激活生命活力与情感。2005年在成都上《秋天的怀念》就有这样的细节。
与教师的这种活力与情感相一致,在窦桂梅营构的课堂氛围中的学生,都会表现出宏大和壮阔的语境与精神,他们的情感常常表现出大起大落,他们的体验常常会滋生惊奇、向往、震撼,雄伟之气、慷慨之气常常是他们活力的具体表现。像《晏子使楚》中学生滋生出的自豪向往,《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雄不以色、悲不以泪的心灵释放,无不昭示窦桂梅课堂教学的艺术成果。
(四)课堂节奏之美:开合大气
课堂节奏之美,美在课堂走向的张弛有度,课堂情绪的起伏变化,美在课堂情节的引人入胜,美在生命机体的有效调节。
窦桂梅的课,无疑具备热情激越的节奏美。情节处理上,从头至尾都高处着眼、自然妥帖。像《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按照“走近———走进———走出”的旋律,调动学生的体验由文本而思想,由语言而精神,国家民、族的概念在具体的语境中种植了。可谓大气磅礴,一气呵成。
(五)驾驭课堂境界:举重若轻
窦桂梅的课,课堂容量都比较大,这是她超越教材的具体化。我们可以略作这样的统计:《晏子使楚》补充教材有《胯下受辱》、《狼和小羊》、《晏子春秋》;《圆明园的毁灭》补充教材有《雨果致巴特勒的信》;《落叶》补充教材《秋姑娘的信》;《再见了亲人》补充教材《我的老师》;《朋友》则是由《记住的和忘却的》、《管鲍之交》、《胖子和瘦子》、《皮斯阿司和达蒙》一组文章组成„„这种在一个主题之下一篇带多篇的大容量课堂、没有大气的驾驭能力是难以把握的。
那么窦桂梅是怎样驾驭的呢?
我们来看《朋友》的教学设计。“引出来———初步感知四篇课文;走进去———体验第一个‘但’句,走进去———体验第二个‘但’句;走进去———体验第三个‘但’句;走出来———开展环境对话‘生’出来,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有人惊叹,四篇文章两节课完成,这本身就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的挑战。
为什么能够达到如此境界?首先是窦桂梅深谙语文螺旋式的学科特点,以层次递进的方法,波浪式地推进教学流程;其次是中心突破的主题引领,就像一个军事家,以有限的兵力,突入中军“擒贼擒王”。诚如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的评价:“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先整体构建,而后又解构课堂———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与多文本的碰撞交融,形成一种深深浸润在文化之中的开放的语文课。”
小结:永远的玫瑰
如果说,我们平凡的老师喜欢抱怨自己没有成名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很好的成长环境,我也可以算是其中的一个。我一向认为自己很努力,可跟窦桂梅老师比起来,只能说是工作认真;我一向认为自己积累了一套教学经验,可那只能是经验,没有上升的一定的理论层次。所以说,在“结识”了窦桂梅老师之后,我才知道一个普通老师专业成长要做出哪些努力。在这里,我只想说,窦桂梅老师,你是我们所有热爱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一线教师心中永远的玫瑰!
第五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精)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少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机制,并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去解决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把孤独感、好静的学生说成是脱离集体,把性格内向说成是不愿暴露自己思想,把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而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纪律,等等。一些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一概当作思想处理的作法,自然得不到学生的欢迎。
我校是一所县级市办高级中学,新校复办仅12个年头,各项工作都无现成经验,心理教育工作更是陌生,但我们不回避,从1994年起探索这方面工作,得到解决的办法:一是提高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二是积极且实在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基于此,谈几点认识。
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学校德育向来有所谓“大德育”概念之说,就是把一些十分重要的而又没有实际部门承担的各种教育都纳入德育来抓,诸如环保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乃至于青春期的性教育等,无所不抓。关于德育的概念是专家们的事,我们不必过多去理会,几十年来在实践活动中有一点大家是明确的:“德育即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是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道德是指道德品质,如‘五爱’,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诚实正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等等。
从上所述,明显看出德育的注重公德,忽视私德,即重视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而缺乏对个人、自身、内在的道德,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的辅导。而心理教育侧重于这一方面。所以,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最近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将心理教育工作,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心理教育目前尚未被广大的教育者所重视,去研究,去应用,往往不承认政治思想问题外还存在有心理问题,故而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常把心理问题作为思想政治问题去处理,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把事情弄糟。 我们说人的生命除了一个躯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心理。一个植物人虽然躯壳仍在,但大脑和神经系统停止了活动,生命的本质就无从体现,也就失去了意义,由此说,心理和身体是生命的基础。按素质说,身心素质是基本素质,所有其它的素质,如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都要构建在身心素质之上。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使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得以构建,并能充分发挥,不良的心理素质则使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难以构建,构建了也难发发挥。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德育目标内容之一,它与政治、思想、道德内容紧密相联系,不能分割,但又各有各的自身规律。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须先转变三个观念。
1、教育观念的改变
过去相当长时期,人们认为个人的智力高,将来就可能成功成材。心理学界曾对3000名高智商的儿童追踪研究30年,发现并不如是,故而当今世界学校教育目的不再是是把学生成当储存知识的容器,认识到教育是塑造人的创造,是要让每个学生任何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心理素质恰又是其它所有素质得以构建的基本素质。
2、健康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健康观念使人们偏重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只要身体健康是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是没有身体疾病和虚弱的现象”。简而言之,健康即指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
3、成熟观念的改变
成熟是每个人在不同水平上不同层次上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表现。心理上的成熟不是自然过程,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如果只有发育而没有教育这一因素,则成熟将是零。因而教育不仅能促使学生的成熟,也将给因心理不和谐、心理困惑的学生解除烦恼不安。诸如,有些学生热心于追跑,玩弹子球的时候,另一些学生却已经关注人际交往。这实际是人的心理发展快慢之别的表象。因此,不能简单武断地把学生表现出各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归结为学生的思想问题,惯用成人化的思想教育方法去对待学生,简单地把他们分为“好”和“差”,其结果必将扭曲和损害学生的正常健康成长。
认清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正是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高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是人生道路上最宝贵,充满生机具有向上发展趋势的时期。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已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追求。
总之,中学生心理正处在迅速发展趋于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阶段,作为这特殊阶段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点:
1、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和得意时,常有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转向反面,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
2、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常常动荡不定,为一点小事可显得非常激动,热情,却有时又会转向反面陷入极端的苦恼悲观的情感状态而泄气、绝望。故有人把青少年这个阶段说成是“疾风怒涛”时期。
3、人际关系不协调
中学生需要友谊,需要别人爱又爱别人,把友谊看成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伙伴,会使他们感到苦恼孤独。友谊给他们带来欢乐和支持,来自朋友的鼓励和安慰、赞扬,往往比家长、老师的作用大。但由于中学生自尊心很强,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带来心理不平衡。
4、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不平、认识能力的差异
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处在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但由于中学生认识能力跟不上,对各种信息不能过滤,就可能成为一种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如果注意加以引导培养,就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是非观念。
四、关注当前中学生心理卫生三大问题
1、中学生由于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好感,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末成熟,所以常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个时期不加以教育,将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的心理。
2、学习负担过重,造成压力过大,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往往因学习问题造成父母与子女、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更多的学生则因受不了过重压力而表现出抵抗情绪,对学校或集体保证学习的良好秩序而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置若惘闻,有些同学自卑心理很重,思想很苦闷。
3、中学生强烈要求独立,对成人的干预表示强烈的不满(不是所有),不喜欢保姆型的老师,管头管脚,大多数中学生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常常与父母老师合不来,造成两代人的鸿沟,因此我们要多谅解学生,加强对话,交融心理。
五、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行的中学德育大纲已把“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列入了进去,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内容之一。从前面综述可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和目的所决定,而且是中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特殊性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特殊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改革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在此阶段,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能全面健康发展成长,对他们终生产生深远的作用。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迫切。
六、分年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比较初中学生来说,高中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主观性显露得较为明显,他们的独立性意向十分强烈,常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他们有更强的求知欲,更广的活动面,他们开始憧憬未来,着意为自己的理想意愿刻苦奋斗,但各学生的性格、气质的不同,加之成熟期的不一致,便产生较多的焦虑、困惑、情绪的不稳定,而导致学生心理走向不平衡状态,甚至出现不健康状况。为此,我们必要根据不同的学年阶段,有目标地进行序列心理品质教育活动,大致可这样划分。
高一年级:提高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进行心理保健指导、学习,懂得心理保健知识,自觉地抵制淫秽书刊,不健康小报的精神污染。
高二年级: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继续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 高三年级:加强心理保健指导,培养坚韧不拨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总之,高中三年的心理教育与训练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能成为一个生理、心理上真正成熟的学生,使之社会不论对他们如何挑选,都能良好的适应,愉快的接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意识日趋完善的新境界,成为一个心理健康,能自强自立,积极向上,成熟的人。
行文至此,想起大家常说要“科学育人”这句话,那么人类心理学就是一种科学,它是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让我们共同运用这把科学的钥匙去开启青少年的天赋之门,教给他们修身养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