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考点全部内容范文

时间:2019-05-13 09:4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生活》考点全部内容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生活》考点全部内容范文》。

第一篇:《文化生活》考点全部内容范文

考点

一、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培养出来的。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正是通过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文化又能够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一方面,科学技术、教育、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把握。从国内来说,人们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来说,只有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5、文化与综合国力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表现在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和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等方面。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申,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是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等,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2)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3、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考点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出来。文化的多样性表现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的多样性。

(2)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民族节日的文化价值,其一,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其二,民族节日可以展示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让人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2010文化生活高考考点复习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是民族的,是因为不同民族间由于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是因为基于各民族社会实践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综上所述,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包括商业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此外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

(2)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

报纸、杂志、书籍等,可以通过扫描、编排处理后,显示在互联网上,供广大读者使用。

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

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手机短信用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3)大众传媒依据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1)有利于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进与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需要;是展示中国人民良好精神风貌和改革开放成果的需要;是增加国家“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促进与各国展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合作的需要。

(3)加强中外文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不同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创新与繁荣。

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影响具有双重性。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从整体上讲可概括为16个字,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具体地说,就是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2)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带来的新发明、新创造蕴含着丰富的、新的文化内容;第二,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第三,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3)思想运动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文化继承对传统文化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同时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①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②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它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文化创新不能离开对传统谈文化的继承,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所以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因而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3)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4、创新与借鉴、融合(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文化创新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文化创新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需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二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3)文化创新需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考点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博大精深表现在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以及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层含义。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这一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爱国主义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的关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②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呈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途径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统领文化建设,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2)意义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必要性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考点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它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它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它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推动生产的发展等。

(2)但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表现为,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之名,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

2、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1)针对人民群众文化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特点,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2)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在方向上,面向广大人民;在性质上,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在形式上,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含义、表现、危害及改造办法

比较 落后文化 腐朽文化

含义

不同 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别 表现

不同 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一是政治思想上的腐朽文化,如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殖民文化等,二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具有明显的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特征的邪教文化,如“法轮功”等;三是日常生活中的,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文化,如“黄赌毒”文化。

改造

办法 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联系都是糟粕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1、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倾向。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根据实践需要不断创新。

对外来文化,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全盘西化”的主张。

2、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1)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要求①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③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地位: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如何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原因: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是当代青年的必然选择。

(2)建设和谐文化需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活动。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与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要求和特征。

(2)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5、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科学文化修养——即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2)思想道德修养——即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3)两修养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3)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第二篇:文化生活考点诠释

频考点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①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文化

一、知识体系: 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②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 业 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化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涉及划线的关键词往往联系“有利于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等)例2.[2011·天津卷] 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具有双重口

必修三《文化生活》考点知识诠释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二、高考考点 :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三、高频考点:

频考点1.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

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

碍社会的发展。

例1.[2011·北京卷]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

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次出现在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

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

本题考查文化对社会影响的知识点。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先进的文化

是一种正确的精神力量,社会心态作为一种文化,对社会现实有重要的影响,C说法符合题意。

A、B均与题意构不成因果关系,与题意不符;化解社会矛盾并不是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实

现,D说法错误。故选C。

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材料中“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受到消费者的热捧”,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说法符合题意。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说 法错误;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C中“总能”说法过于绝对;D说法 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答案A。

例3.[2011·江苏卷] 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 其他国家国 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① 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② 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③ 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④ 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题干材料主要讲述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向全球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据此判断,①③表述正确符合题意;②④表述不符合题意,故选答 案B。频考点3.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 ①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例4(2010年高考·天津卷8)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解析】材料中文化环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说明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进行实践的方式和思维方式,而非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A、C、D项说法不准确,因为文化有高尚、先进、优秀与庸俗、落后、腐朽之分,故选答案B。频考点4.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 ① 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空间(“横”)的影响,侧重于影响的过程。②②深远持久的影响。强调时间(“纵”)的影响,侧重于影响的效果。例5(2010高考·福建卷25)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反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解析】A

本题结合时政热点世博会考查了文化生活的主干知识,其中有文化对人影响两【解析】 【解析】(2)【解析】

A

C

6.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⑵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⑶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

⑷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方面特点的辨析。美籍华人欣赏了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后,深受感染,由衷发出感叹,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深远持久则不选。其它选项本身表述无误,但题干未涉及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人们在文化的感染下,力量的增强,BD二项与题意无关,故答案A。

频考点5.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例6(2010高考·广东卷3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①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 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③ 文化具有继承性④ 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C本题考查文化的来源、作用。通过审题肢,马上可排除错误的题肢②文化是由人民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得出正确答案C.四、提高训练1.2010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是因为()

① 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② 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③ 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④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2011·中山模拟)2011年1月20日,在胡锦涛访美期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播放,引起美国热烈反响。这表明()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B.文化发展决定社会发展

C.文化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3.英国发布新版2012年伦敦奥运会待客指南举例。初次与印度人会面,身体接触或靠近都构

成侵犯,即使你完全出于善意。阿拉伯人不喜欢接受指挥,如果你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客人发

号施令会让他们感到受到冒犯。这反映了()

①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② 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同的③ 各个民族具有优秀的民族精神④ 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A.③④B.②④C.①②D.①④

4.(2011·温州模拟)2010年12月7日,在刚刚落幕的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

会上,山西13家文化企业找到合作伙伴,签订合作项目,签约总额达15亿元。这表明()

A.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文化生产力在现在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大D.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5.(2011·汕头模拟)农历“兔”年到来之际,不少商家推出各类产品展现传统生肖“兔”文 化,深受百姓喜爱。这说明()① 文化是指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③ 文化能促进经济的发展④ 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物质载体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2011高考安徽卷37)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2分)

【答案】1-5 C A D C C

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唯心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知识体系:

二、高考考点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三、高频考点:

频考点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民族节日的价值: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2)文化遗产的价值: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例1 [2011·福建卷]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绚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本题以福州的三坊七巷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三坊七巷这一福州城市名片的信息,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在物质层面上,保护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精神层面上,文化遗产反映当时的自然生态状况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状况,保护文化遗产可以激发一个

(2)(3)((【解析】

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排除B项。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排除A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排除C项,故选D项。

例2[2011·山东卷] “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节日消费。关

于下图“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 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② 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 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④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故②说法错误;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而不是主要形式,故④说法错误;好客山东贺年会以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三大节点为支撑,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意味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传播了文化,故①③的说法符合题意选B。

频考点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文化是世界的)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2)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文化是民族的)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例3 [2011·福建卷] 徐悲鸿的《八骏图》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参用西方的透视方法,用笔刚健有力;毕加索的《斗牛》似中国的写意画,用笔奔放洒脱。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

A.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合B.两幅作品以不同风格表达了共同的审美感受 C.艺术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不可承袭D.艺术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复制以徐悲鸿和毕加索为代表的东西方文艺作品形式上的互相借鉴,反映了文化源自实践,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实践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因而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故选B项。文化融合指外部文化和内部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由于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文化具有民族性,两位大师的作品借鉴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A项表述错误。文化具有

传承性,C项认为不可承袭的观点错误。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但也不是不可复制的。频考点3.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文化创新。例4 [2011·北京卷] 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 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点。材料中“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说明了不同艺术形式在文化融合中促进了文化发展,B说明符合题意。A、D两项本身说法正确,但均与题意不符;C说法夸大了民族融合的作用。故选B。

频考点4.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影响的意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的创造新生活。

例5[2011·北京卷] 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古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①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中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④符合题意。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结晶,①颠倒了二者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而不是传统文化,②说法错误。故选D。

例6 [2011·天津卷] 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扶危济困、重情信诺是我国传统美德,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父母的事迹,表明了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C说法符合题意。A中“完全”说法过于绝对;传统道德的具体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B中“亘古不变”说法错误;D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答案C。

【解析】

频考点5.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例7 [2011·安徽卷] 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彩,从而使作品更具有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10分)

【答案】1-5 B B B C B

① 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②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④ 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旨在表明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形成于人们长期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这表明实践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创新的作用,答案为B;①②与材料中心不符。

例8 [2011·广东卷] 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研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 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② 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③ 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④ 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一主题应强调的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性,②强调的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故排除。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深圳精神”,奋斗历程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故④不符排除。①③切合主题,B项正确。

四、提高训练

1.(10年安徽9)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① 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④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10年江苏20)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表明()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3.([2011·山东卷] 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① 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 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 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④ 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09年广东18)“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较大的包容性B.较强的保守性C.相对的稳定性D.鲜明的民族性 5.(09年广东21)北京奥运会场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A.建筑文化有其自身的继承性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6.(2011高考浙江卷)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

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面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

6.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继承对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创新。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传播。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知识体系:

二、高考考点 :

(1)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三、高频考点:

频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区别:① 侧重点:源远流长侧重于从纵向、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

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侧重于从横向、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

② 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科

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2)联系: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

例1 [2011·广东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 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

4.(09年广东12)孙中山“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地从事革命事业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是()

A.善良朴实B.爱好和平C.自强不息D.艰苦朴素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传统文化能因时而变,故③错误。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落后腐朽文化则阻碍经济的发展,故④错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有顽强的生命力,故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选A项。

例2 [2011·江苏卷] 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题干材料主要讲述我国多样性的地方文化相互交流,繁荣兴盛。据此判断,①③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不同区域文化交流时,主要体现的是各具特色,故②表述不符合题意选C项。

频考点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例3 [2011·福建卷] “双百”人物(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解析】 本题以“双百”人物为背景,考查考生分析“双百”人物的言行所传导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双百”人物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说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源远流长,选项A符合题干要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D项说法错误。在当代中国指引方向的是马克思主义,C项排除。例4【2011·新坝一模】《复兴之路》展现了中华民族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近170年的革命史、创业史、奋斗史,艺术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在艰难中奋进、在拼搏中崛起的光辉历程。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

① 团结统一的精神 ② 崇德尚武的精神③ 勤劳勇敢的精神 ④ 自强不息的精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精神。依据教材①③④符合,另一个是爱好和平,故排除②,选C。

四、提高训练

1.(09年安徽7)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2.(09年山东20)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

① 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 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 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 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08年江苏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5.(10年江苏23)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

①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 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④ 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2010年北京40)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 》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 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8分)

1-5 CBDCB

6.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知识体系:

【答案】

《记忆·我爱你中国》《信念》等内容的“红色光碟”下发到全市所有学校。一股“信念”与“记忆”的热潮在全市学生中掀起。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A.奏响主旋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B.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

二、高考考点 :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三、高频考点:频考点1.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例1 [2011·安徽卷]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① 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② 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③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④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旨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这些纪念活动旨在宣传和弘扬先进党员的优秀革命道德和崇高精神,而这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该活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③当选;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方向,宣传党的思想、弘扬党的精神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④当选,答案为D。频考点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这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例2[2011·山东卷] 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解析】 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审好题目要求,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必须是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故A项符合题意;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笼统说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不准确的,也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在处理好与科学文化修养关系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自我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因此,即使优先发展了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也不一定就能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养;要改造落后文化,取缔腐朽文化,因此D项中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措施是错误的。频考点3.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1)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例3 [2011·江苏卷]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庆市教育工委等部门将15000套含有

6C.培养爱国情感,促进民族文化繁荣D.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奏响主旋律,提高思想道德水平。重庆市教育工委向全市学校下发“红色光碟”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据此判断,只有A表述符合题意。B、C、D 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四、提高训练

1、(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19)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①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② 能提供精神动力和正确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 ③ 体现了先进文化性质和前进方向,有利于培育“四有”新人 ④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010年高考山东卷22)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3.(2010年高考安徽卷8)电影《建国大业》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该片一经播放,就引起极大反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这说明()① 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② 先进文化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 ③ 文化形式创新是实现文化繁荣的根本途径④ 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4.(2010年山东23)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① 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② 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③ 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④ 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08年广东22)某些旅行社以“超低价”、“零团费”、减少旅游点、增加购物点等方式进行服务欺诈。这表明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应该()①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② 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③ 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承接④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2011高考山东卷37)阅读材料,目答问题。全国优秀大学生侯海燕热心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发起成立了“丛飞爱心社”并担任社长,积极组织社区服务、义务支教等活动。为了给山区的孩子辅导功课,她每回都要换乘两次车,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侯海燕曾说过:用无私和真情帮助他人,回馈社会,虽然累,心却快乐。(1)据材料,指出社会公德所调整的关系。(2分)(2)据材料,说明怎样提高个人的社会公德修养。(8分)【答案】1-5 B A D D C6.(1)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①要加强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学习;②要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公德规范;③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④要长期坚持,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A.

第三篇:民法全部内容

第一章 民法概述 1.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注:土地承包合同不是。

3.民法的基本原则。书中没有提到的原则:情势变更原则、合同优先原则

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原则。4.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而形成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它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二)民事法律事实: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

(1)事件;与人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如:出生、死亡;

(2)行为:人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取得所有权需要登记,事件则事后登记就可。

(三)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1)民事权利A.财产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后两者主要是财产权))与人身权(人格权、身份权); B.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a.支配权: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而具有排他性的权利,如物权、知识产权、人格权; b.请求权:权利人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请求人必须通过义务人的作为或不作为才能实现其权利。

债权上的请求权:赔偿损失请求权,基于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的请求权;

物权上的请求权:确认所有权,排除妨碍请求权,返还原物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

知识产权上的请求权,人格权上的请求权,身份权上的请求权(抚养费、赡养费)。

c.形成权:权利人依自己单方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包括:承认权、选择权、撤销权、抵销权、解除权及继承权的抛弃权等。形成权适用除斥期间的规定,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注意,催告本身并不发生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

d.抗辩权:永久性抗辩权、延期性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先诉抗辩权(担保法)C.绝对权与相对权

a.绝对权: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又称对世权,包括人身权、物权、知识产权、继承权;

b.相对权: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才能实现,又称对人权,如债权。

D.主权利与从权利,专属权(矿藏、水流)与非专属权,既得权与期待权 5.民事权利的保护 a.公力救济;

b.私力救济(自力救济),私力救济只能针对侵权行为。

自卫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如属于正当防卫的有:果园电网电死人(国家禁止私设电网),将小偷耳朵咬掉一块(超过必要限度),将小偷开的车的车胎扎破(√)。自助行为: 6.民事义务、民事责任

合同责任、侵权责任与其他责任;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无限责任与有限责任;单独责任与共同责任(按份责任,连带责任、补充责任(担保法));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与公平责任。第二章 自然人

自然人既包括本国自然人,也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我国民法通则的自然人的概念与合同法自然人的概念相同

1.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A.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提民事义务的资格):

a.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b.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

c.胎儿不享有继承权,但给予胎儿利益给予特殊保护: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d.自然人死亡后,原则上不具有权利能力,但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如著作权。死者不再享有名誉、隐私、肖像权,但是,生前享有的这些权利可以延续。

B.民事行为能力(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享有民事义务的资格):

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纯粹获益行为不须行为能力

(一)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二)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注:不是等同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遗嘱能力和处分不动产的权利必须年满18岁。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一)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如享有以自己的行为取得荣誉权、发明权、著作权等民事权利);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三)认定:民事活动是否与其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精神状态)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c.无民事行为能力:

(一)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就算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也不得单独实施。

(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就算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也不得单独实施。d.相关规定: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三)当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法院应当根据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或者参照医院的诊断、鉴定确认。在不具备诊断、鉴定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参照群众公认的当事人的精神状态认定。但应以利害关系人没有异议为限。

(四)在诉讼中,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提出一方当事人患有精神病(包括痴呆症)。法院认为确有必要认定的,应当按照民诉特别程序,先作出当事人有无民事能力的判决。确认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也应当比照特别程序进行审理。C.住所:

a.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b.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医院治疗的除外。c.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之前,无经常居住的,仍以其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2.监护:

A.监护人比较:B.指定监护:a.单位指定:

(一)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

(二)上述有关组织指定监护人,以书面或者口头通知了被指定人的,应当认定指定成立。被指定人不服的,应当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30日内向法院起诉。逾期起诉的,按变更监护关系处理。b.法院指定:

(一)对有关组织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法院裁决。

(二)法院指定监护人时,可将未成年人监护人中的(一)

(二)(三)项或精神病人监护人中的(一)

(二)(三)

(四)(五)项规定视为指定监护人的顺序。前一顺序有监护资格的人无监护能力或者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的,法院可以根据对被监护人有利的原则从后一顺序有监护资格的人中择优确定。监护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同一顺序中的数人。被监护人有识别能力的,应视情况征求被监护人的意见。

(三)被指定人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法院应当根据前款中的规定,作出维持或者撤销指定监护人的判决。如果判决是撤销原指定的,可以同时另行指定监护人。此类案件,比照民诉特别程序进行审理。

(四)在法院作出判决前的监护责任,一般应当按照指定监护人顺序由有监护资格的人承担。c.单位指定是法院指定的前置条件。

d.监护人被指定后,不得自行变更。擅自变更的,由原被指定的监护人和变更后的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

C.监护人的责任:

a.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b.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c.如果因监护人管教不严,被监护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职责的,可以适当减轻其民事责任。如果这种责任是赔偿经济损失,应首先从被监护人的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承担,但单位除外。

d.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或者单位向法院起诉要求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按照普通程序审理;要求变更监护关系的,按照特别程序审理;既要求承担民事责任,又要求变更监护关系的,分别审理。

D.监护人的相关规定:

a.认定监护能力:应当根据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等因素确定。

b.协议监护人: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协议确定监护人的,应当由协议确定的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父母不能通过协议排除监护权。c.离婚监护: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该子女的监护权。但是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该子女有犯罪行为、虐待行为或者对该子女明显不利的,法院认为可以取消的除外。

d.委托监护: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因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由监护人承担,被委托人未尽力履行监护职责确有过错的,被委托人负连带责任。但另有约定的除外。

e.收养监护: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将子女送给他人收养,如收养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并无不利,又办了合法收养手续的,认定收养关系成立。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不得以收养未经其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

3.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A.比较表:

B.宣告失踪的诉讼问题:

a.管辖:宣告失踪的案件,由被宣告失踪人住所地的基层法院管辖。住所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由最后居住地基层法院管辖。

b.法院审理:法院审理宣告失踪的案件,比照民诉特别程序进行,应当查清被申请宣告失踪人的财产,指定临时的管理人或者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公告期间为3个月(不要与死亡宣告期(1年或3个月)混淆)。公告期间届满,法院根据被宣告失踪人失踪的事实是否得到确认,作出宣告失踪的判决或者终结审理的裁定。如果判决宣告为失踪人,应当同时指定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

c.撤销: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的下落,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失踪宣告。

自然人被宣告为失踪人后,只会产生两个法律后果:一是失踪人财产的代管;其第二个法律后果就是债务的清偿。故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只影响失踪人财产的管理问题,并不影响其婚姻的效力。C.宣告失踪后的财产代管问题:按有利原则,婚姻不改变,财产不继承。a.财产代管人的确定:

(一)失踪人的财产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代管。

(二)代管有争议的、没有以上规定的人或者以上规定的人无能力代管的,法院可以指定公民或者有关组织为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法院指定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应当根据有利于保护失踪人财产的原则指定。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失踪的,其监护人即为财产代管人。

b.代为偿还债务:失踪人所欠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和因代管财产所需的管理费等必要的费用),由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

c.财产代管人的诉讼地位:

(一)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向失踪人的债务人要求偿还债务的,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诉讼。

(二)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拒绝支付失踪人所欠的税款、债务和其他费用,债权人提起诉讼的,法院应当将代管人列为被告。d.财产代管人的变更:

(一)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以无力履行代管职责,申请变更代管人的,法院比照特别程序进行审理。

(二)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或者侵犯失踪人财产权益的,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法院请求财产代管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同时申请法院变更财产代管人的,变更之诉比照特别程序单独审理。

注:失踪人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申请变更代管的,法院应告知原指定的代管人为被告,并按普通程序审理(195条)。

试比较:《民通意见》

35.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以无力履行行管职责,申请变更代管人的,人民法院比照特别程序进行审理。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或者侵犯失踪人财产权益的,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财产代管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同时申请人民法院变更财产代管人的,变更之诉比照特别程序单独审理。《民诉意见》

195.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经人民法院指定后,代管人申请变更代管的,比照民事诉讼法特别程序的有关规定进行审理。申请有理的,裁定撤销申请人的代管人身份,同时另行指定财产代管人;申请无理的,裁定驳回申请。失踪人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申请变更代管的,人民法院应告知其以原指定的代管人为被告起诉,并按普通程序进行审理。

195条是对35条的解释,要求承担民事责任只能是普通。注意:35条中变更之诉要求单独审理!!

D.宣告死亡:

a.死亡时间:被宣告死亡的人,判决宣告之日为其死亡的日期。

b.行为效力: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c.宣告死亡的效力:主体消灭,婚姻解除,财产发生继承。

只要有前一个顺序的人,后一个顺序的人就不能主张权利。所以,如果这个时候配偶不同意宣告死亡的话,其父母子女都不能够宣告死亡。E.撤销死亡宣告:

(一)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

(二)财产: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依照继承法取得他的财产的公民或者组织,应当返还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给予适当补偿。但其原物已被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返还。若又遗嘱他人,撤销继承后按遗嘱。(注意,此种规定仅仅是为了保障被撤销死亡宣告的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并非是一种民事责任。因为这些人取得被宣告死亡的公民的财产是有法律根据的,因而其所负的返还义务,仅以现存利益为限,对已经不存在的财产并无返还和赔偿责任。)

(三)婚姻: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法院撤销,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非经法定程序,个人拒绝无效),期间的财产和债务转化为共同财产;如果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则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此时没有转化共同财产的问题。

(四)收养: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五)继承:

F.赔偿:利害关系人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其财产的,除应返还原物及孳息外,还应对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

4.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单人自然人申请个体经营的,必须是享有劳动权的自然人,即应年满16岁,个体工商户必须依法进行核准登记。

A.诉讼当事人:起字号的个体工商户,在民事诉讼中,应以营业执照登记的户主(业主)为诉讼当事人,在诉讼文书中注明系某字号的户主。B.债务清偿:谁投资、谁使用,就由谁清偿。a.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债务,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

b.以公民个人名义申请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和个人承包的农村承包经营户,用家庭共有财产投资,或者收益的主要部分供家庭成员享用的,其债务应以家庭共有财产清偿。

c.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从事个体经营或者承包经营的,其收入为夫妻共有财产,债务亦应以夫妻共有财产清偿。

d.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债务,如以其家庭共有财产承担责任时,应当保留家庭成员的生活必需品和必要的生产工具。5.个人合伙:

A.个人合伙与合伙企业的区别:

a.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自然人合伙,而合伙企业是两个以上承担无限责任的主体的合伙,可以说个人合伙是合伙企业的一种原始形式,但不是合伙企业。

b.虽然个人合伙与合伙企业不同,但由于都是无限责任承担者的合伙形式,所以个人合伙的许多规定与《合伙企业法》相一致。

c.个人合伙由民法规定,合伙企业由商法规定;合伙是一个协议/合同行为,无须章程。B.个人合伙的诉讼当事人:

a.起字号的个人合伙:在民事诉讼中,应当以依法核准登记的字号为诉讼当事人,并由合伙负责人为诉讼代表人。合伙负责人的诉讼行为,对全体合伙人发生法律效力。

b.未起字号的个人合伙:合伙人在民事诉讼中为共同诉讼人。合伙人人数众多的,可以推举诉讼代表人参加诉讼,诉讼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对全体合伙人发生法律效力。推举诉讼代表人,应当办理书面委托手续。C.相关规定:

a.协议:合伙人应当对出资数额、盈余分配、债务承担、入伙、退伙、合伙终止等事项,订立书面协议。

b.个人合伙的组成不受彼此有无人身关系的限制,比如兄弟间可以成立个人合伙。

c.实际入伙:公民按照协议提供资金或者实物,并约定参与合伙盈余分配,但不参与合伙经营劳动的,或者提供技术性劳务而不提供资金、实物,但约定参与盈余分配的,视为合伙人。注:此时即使不参予经营,亦为合伙人。D.财产归属:

a.合伙人投入的财产,由合伙人统一管理和使用。

b.合伙经营积累的财产,归合伙人共有。c.初期投入财产和经营积累财产的区别:前者归属依约定,后者为共有财产。E.经营管理:

a.个人合伙的经营活动,由合伙人共同决定,合伙人有执行或监督的权利。

b.合伙人可以推举负责人。合伙负责人和其他人员的经营活动,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民事责任。注:内部协议不得对外。F.主体资格认定:

a.个人合伙、或者个体工商户,虽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错误地登记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但实际为个人合伙或者个体工商户的,应当按个人合伙或者个体工商户对待。

b.当事人之间没有书面合伙协议,又未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但具备合伙的其他条件,又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人证明有口头合伙协议的,法院可以认定为合伙关系。G.债务承担:

a.一般规定:全体合伙人对合伙经营的亏损额,对外应当负连带责任;对内则应按照协议约定的债务承担比例或者出资比例分担;协议未规定债务承担比例或者出资比例的,可以按照约定的或者实际盈余分配比例承担。但是对造成合伙经营亏损有过错的合伙人,应当根据其过错程度相应的多承担责任。

b.实际合伙人:只提供技术性劳务不提供资金、实物的合伙人,对于合伙经营的亏损额,对外也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对内则应按照协议约定的债务承担比例或者技术性劳务折抵的出资比例承担;协议未规定债务承担比例或者出资比例的,可以按照约定的或者合伙人实际的盈余分配比例承担;没有盈余分配比例的,按照其余合伙人平均投资比例承担。

c.承担债务的财产:

(一)合伙的债务,由合伙人以各自的财产承担清偿责任,合伙人以个人财产出资的,以合伙人的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责任)

(二)合伙人以其家庭共有财产出资的,以其家庭共有财产承担。

(三)合伙人以个人财产出资,合伙的盈余分配所得用于其家庭成员生活的,应先以合伙人的个人财产承担,不足部分以合伙人的家庭共有财产承担。

注:合伙企业财产优先清偿合伙企业债务,抵押财产仅在抵押财产内进行清偿,银行债务在抵押财产范围内优先清偿,个人债务与合伙债务按比例由个人财产清偿。

d.追偿:偿还合伙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数额的合伙人,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e.逃避债务:合伙人互相串通逃避合伙债务的,除应令其承担清偿责任外,还可以由法院予以

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H.入伙:在合伙经营过程中增加合伙人,书面协议有约定的,按照协议处理;书面协议未约定的,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未经全体合伙人同意的,应当认定入伙无效。I.退伙:a.一般规定:合伙人退伙,书面协议有约定的,按书面协议处理;书面协议未约定的,原则上应予准许。但因其退伙给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应当考虑退伙的原因、理由以及双方当事人的过错情况,确定其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例:合伙中的甲死亡,指定A为合伙人,然而A不愿意成为合伙人,要不要履行退伙手续?答:不用,设立身份可能有权利和义务,设立纯权利可以,但是义务要征求第三人同意。

b.退伙债务:合伙经营期间发生亏损,合伙人退出合伙时未按约定分担或者未合理分担合伙债务的,退伙人对原合伙的债务,应当承担清偿责任;退伙人已分担合伙债务的,对其参加合伙期间的全部债务仍负连带责任。

c.退伙财产:合伙人退伙时分割的合伙财产,应当包括合伙时投入的财产和合伙期间积累的财产,以及合伙期间的债权和债务。入伙的原物退伙时原则上应予退还,一次清退有困难的,可以分批分期清退;退还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折价处理。J.终止:合伙终止时,对合伙财产的处理,有书面协议的,按协议处理;没有书面协议,又协商不成的,如果合伙人出资额相等,应当考虑多数人意见酌情处理;合伙人出资额不等的,可以按出资额占全部合伙额多的合伙人意见处理,但要保护其他合伙人的利益。第三章 法人1.一般规定:

a.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b.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成立。

(二)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c.法人机关:根据法律、章程或条例的规定,于法人成立时产生(具有法定性),具有如下特点:

(一)根据法律、章程或条例的规定而设立。

(二)法人机关是法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法人机关是形成、表示和实现法人意志的机构。法人机关的行为即为法人行为。

(四)法人机关是法人的领导或代表机关。

(五)由单个个人或集体组成,单个个人形成的法人机关称为独任机关,如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厂长,由集体组成的法人机关称为合议制机关,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等。

d.法定代表人: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特点如下:法定性,无行政正职时为常务付职,无常务付职时为主持行政工作的付职。

e.住所:法人以它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f.终止:法人终止,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围外的活动。2.法人的分类:

(一)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如基金会法人),设立程序上,企业法人须经过审批登记或核准登记;机关法人,依法律或者行政命令;事业单位法人依法律或行政命令,或依登记设立;社会团体法人,需要登记则必须经过登记。

a.有独立经费的机关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

b.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企业法人均须办理法人登记,自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二)社团法人(社员权,人的组合,如公司、合作社、各种协会与学会)与财团法人(财产权,财产组合,如基金会、寺院、慈善组织)

(三)营利法人(我国仅指企业法人)与公益法人。

(四)本国法人与外国法人。3.企业法人:

A.企业法人的根本特征:将其所获利润分配给出资者。

B.取得资格:

a.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数额,有组织章程、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具备法人条件的,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取得中国法人资格。C.特别企业法人:D.相关规定:

a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

b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法定代表人变更的,必须办理变更登记,否则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注:法人的设立登记具有生效效力(公示效力),法人的其它登记仅具有对抗效力。如,甲企业注册100万,实际出资20万,甲企业与其它企业发生债务纠纷时,合同无效?有效合同?无效合同,投资人负无限责任?有效合同,投资人负补充责任?此时企业登记则合同成立,股东负补充的有限责任。补充:登记,是合同生效要件,还是所有权转让的要件?有些一个生效,有些两个有效。房屋买卖,仅仅发生物权法上的效力(所有权转让的效力),买卖合同有效,能请求继续履行或支付违约金,但不发生所有转移转的效力,不影响合同效力,汽车买卖遵循这一规则;

抵押登记,两个生效,必须登记的抵押物,担保法规定,登记为抵押合同生效要件,同时也是抵押权产生的效力;

登记仅产生对抗效力,如企业的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是对抗效力,设立登记是生效效力。海商法、民用航空法,海船和航空器的效力是对抗效力,不是生效效力;担保法规定,不是必须登记的其它物仅仅是对抗效力。

c.企业法人分立、合并上或有其他重要事项(如企业名称权的转让)变更,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并公告。有限责任公司在符合法定条件的前提下,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可以变更为股份公司,但这种公司组织形式的变更,应经国务院授权部门或省组人民政府的批准,方为有效。

d.企业法人分立、合并,它的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注意内部债务承担协议是有效的,只是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企业法人的合并应经债权人同意或向债权人提供担保,否则不能发生合并的法律后果;企业法人的分立应经债权人同意或向债权人提供担保,否则债权人反对的,则不发生分立的法律后果(即承担连带责任)。E.终止:

a.企业法人由于下列原因之一终止:

(一)依法被撤销。

(二)解散。

(三)依法宣告破产。

(四)其他原因。

b.注销:企业法人终止,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并公告。c.清算:

(一)解散或撤销:应当由其主管机关组织清算小组进行清算。

(二)被宣告破产:应当由法院组织有关机关和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织进行清算。

(三)清算组织可以用自己的名义参加对于涉及终止的企业法人债权、债务的民事诉讼。

(四)以逃避债务责任为目的而成立的清算组织,其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五)清算期间,该企业仍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但仅在清算范围内活动。

例如:A企业清算期,与B企业签订合同,有效?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F.责任承担:a.企业责任承担: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以国家授予它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

(二)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人以企业所有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

(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人和外资企业法人以企业所有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b.个人责任归为企业责任: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以法人名义从事的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法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c.企业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担责任外,对法定代表人可以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

(二)向登记机关、税务机关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三)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

(四)解散、被撤销、被宣告破产后,擅自处理财产的。

(五)变更、终止时不及时申请办理登记和公告,使利害关系人遭受重大损失的。

(六)从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动,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d.法院在审理案件中,依法对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人采用罚款、拘留制裁措施,必须经院长批准,另行制作民事制裁决定书。被制裁人对决定不服的,在收到决定书的次日起10日内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决定暂不执行。e.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⑴。成立条件:

(一)依法成立。

(二)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独立名称权)。

(三)有一定的财产或经费。

⑵。类型:非独立性分支机构;相对独立性分支机构(如某某银行某某支行),相对独立性的分支机构的行为后果由分支机构和所属法人连带承担,即先由分支机构承担,分支机构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对外债务时,不足部分则由设立分支机构的法人承担(补充责任)。4.联营:

A.联营类型比较:

B.联营中的非法行为:第四章 物与有价证券

1.物存于人身之外,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以有体物为限。

例如:日、月、星辰、镶在嘴里的金牙、专利均非,扯断假发则为侵害人身权,取走摘下的假发则为侵犯财产权。2.物的分类

(一)动产与不动产

A.动产,注:准不动产(汽车等);

B.不动产:土地(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定着物(房屋、建筑物),定着物成为不动产须具备两个条件:继续附着于土地,移动会损害价值或功能;具有独立的经济目的,不被认为是土地的一部分。

C.区分的意义:

物权变动的法定要件不同,不动产一般以向国家行政主管机关登记为要件,否则不受法律保护;动产一般以物的实际交付为要件,甚至合同成立为要件;

财产权的转移:

a.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b.财产已经交付,但当事人约定财产所有权转移附条件的,在所附条件成就时,财产所有权方为转移。

c.有附属物的财产,附属物随财产所有权的转移而转移。但当事人另有约定又不违法的,按约定处理。

d.财产所有权合法转移后,一方翻悔的,不予支持。财产所有权尚未按原协议转移,一方翻悔并无正当理由,协议又能够履行的,应当继续履行;如果协议不能履行,给双方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典权、地上权、土地承包权、地役权以不动产为限,动产质权、留置权以动产为限;

不动产管辖以不动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专属管辖。

(二)流通物(允许民事主体之间自由流转的物)与限制流通物限制流通物:

1.专属国家所有的财产(矿藏、水流);2.非专属国家所有的财产,如自然资源(土地、森林、山岭、草源、荒地、滩涂、水面),全民所有制单位经营管理的固定资产,军用武器、弹药、毒品、麻醉品,黄金,文物,迷信物品、黄色淫秽物品。

(三)特定物与种类物;可分物与不可分物3.从物。主物与从物的分类,可以从两个标准判断:

(1)物理上互相独立;

(2)两物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双方当事人有约定从其约定;法律没有相反规定或当事人没相反约定时,主物所有人处分主物时,效力及于从物,如转移主物所有权,则从物所有权亦承之移转;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因标的物的主物不合约定解除合同的,解除合同的效力及于从物,但不能与之相反;若对主物所有权为一定限制,则限制亦及于从物,如设定质押,则质押之效力及于从物。4.孳息天然孳息(依物的自然性质而产生,如动植物产出,鸡蛋、羊毛、鹿茸,果树的果子、羊毛是孳息,宰牛的牛肉、电力不是孳息)与法定孳息(依法律规定产生,如租金、承包金、利息、及迟延支付的利息)。天然孳息归物权人,法定孳息归债权人。

5.货币:占有权与所有权合二为一。

6.有价证券:有约定,从其约定,无约定,归证券持有人。

第五章 民事法律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⑴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①单方行为(分为有相对人的单方行与无相对人的单方行为)与双方行为、多方行为

单方行为是仅由一方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就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立遗嘱、解除债务等;单方行为出现的情况:a有关行为的后果仅使相对人取得权利而不承担相应义务的,如授权行为、赠予行为、遗嘱(无相对人的单方行为)与遗赠行为;b行为人依法或根据合同而享有单方行为权利的,如撤销行为(有相对人的单方行为)、解除行为、追认行为等。注:抛弃无相对人。双方行为(是行为人双方相对应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等)、多方行为(多个行为人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如合伙、股东会的决议)。②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身份行为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丧失身份,维持伦理秩序,因此,应特别尊重当事人的意思,通常不能由代理人代理。

③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④诺成性行为与实践性行为

诺成性行为是指仅以意思表示为成立要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又称不要物行为,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

实践性行为是指除意思表示之外,还需要以物的交付作为成立要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又称要物行为,如借物合同、保管合同、质押、定金。⑤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要式行为必须采用法定方式(票据行为)⑥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有因行为指与原因不可分离的行为,如买卖行为,有因行为原因不存在则行为无效;无因行为指行为与原因可以分离,不以原因为要素,如票据行为,无因行为原因不存在或原因存在瑕疵时,行为有效,仅发生不当得利问题。⑵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①口头形式②书面形式

一般书面形式,指用文字进行意思表示,如书面合同、授权委托书、信件、数据电文等,书面形式为证据效力的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均以书面形式的记载为依据,只有书面内容含混不清或不完备时,才可以以口头证据作为补充,后书优于前书;特殊书面形式,I.公证形式:

i.可以是法律规定,亦可是当事人之间约定;ii.约定公证但未公证,此时合同是否有效?(有效,实际上为后协议改变前协议,履行效力高于其它效力);

iii.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公证债权文书直接开始执行程序,有些民事法律行为法律规定采用公证形式才能成立及生效,如外国人在我国收养子女。II.核准登记形式,是指依照法律规定,行为人必须将书面的法律文书交给主管机关审核、登记,方为有效。例如,i.身份性质:结婚、收养、成立企业(取得身份关系);

ii.物权变动(不动产):房屋买卖、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土地使用权)、特殊动产(汽车、轮船、飞机、采矿权、狩猎、捕渔、采伐);iii.房屋租赁(行政法);iv.特殊产权(知识产权,企业名称权)。③推定形式,行为人通过行为进行意思表示,如行为人在商场交付货币的行为。④沉默形式,行为人以消极不作为方式进行意思表示。不作为的默示表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行为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I继承人自继承开始2个月内未公开表示放弃继承的,就视为其接受继承;

II.受遗赠人两个月内未表示接受遗赠,视为放弃;

III.合同法的规定,如要求6.5之前承诺,承诺人6.1做出,但要约人收到承诺为6.10,此时若要约人沉默则推定合同成立。⑶意思表示

I.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遗嘱行为、抛弃动产所有权的行为)

i.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有表示对象的意思表示,如要约和承诺;

ii.前者在意思表示到达对方时生效,后者在行为完成时发生效力。

II.对话的意思表示和非对话的意思表示;III.独立的意思表示(构成单方行为)和非独立的意思表示(合同行为或共同行为);

IV.明示的意思表示(承担保证责任的意思表示必须明示)与默示的意思表示(必须在法律有明确规定或当事人有特别约定时才发生效力)默示: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提出民事权利的要求,对方未用语言或者文字明确表示意见,但其行为表明已接受的,可以认定为默示。不作为的默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V.健全的意思表示和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可撤销,如被欺诈、胁迫、错误情形的意思表示)⑷意思表示瑕疵

a.欺诈: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财产是否受损在所不问。(注意区分事实上的欺诈和法律上的欺诈)构成要件:须有欺诈人的欺诈行为;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须表意人因相对人的欺诈而陷入错误;须对方因陷入错误认识而为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非由于错误而生,不为欺诈,如小贩的红塔山10元每条,明知是假而买则不为欺诈,此行为因违法而无效;第三人的行为是否能构成欺诈?i为托时构成;ii胡说八道者,不构成;iii销售人员的沉默是否构成?应为而不为构成欺诈(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自己买回去(不构成),重大误解或瑕疵承担担保责任)。

欺诈的后果:民法上为无效;合同法上,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可撤销。c.胁迫: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恐惧心理状态而做出违背真实意思的表示)。财产是否受损在所不问。

构成要件:须胁迫人有胁迫的行为;胁迫人有胁迫的故意;胁迫行为具有违法性(目的违法,手段亦违法,如甲对乙说,不在伪造证书上签名就杀乙;目的合法,手段违法,如甲对乙说,不履行债务就伤乙;目的违法,手段合法,如甲要求乙给予金钱,否则告发乙的犯罪);须相对人受胁迫而陷入恐惧状态;须相对人受胁迫而为意思表示,即有因果关系。

d.乘人之危: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注意与单方允诺的区分)

构成条件:须表意人客观上处于危难之机;行为人须有乘人之危的故意(行为未利用表意人的危难迫使表意人作出意思表示,则不构成,如溺水人甲提出有人救他,赠予千金,此时应当为单方允诺(注意和单方允诺的区别));相对人须实行了足以使表意人为意思表示的行为;相对人行为与表人的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表意人因其意思表示而蒙受重大不利。

e.重大误解: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错误是否存在,以意思表示成立之时为标准。

i.对当事人的误解,如误把甲当成乙(具有人身信赖关系合同,纯粹的财产合同则不能撤销);ii.对标的物的误解;

iii.对标的物规格质量的误解注意区分合同解释(文字、习惯等解释,如100捆竹签,但每捆是1000还是100?,此处用合同解释合适)与重大误解(可撤销));

iv.对行为方式的误解(买卖还是赠予?天热吃冰棍,吃卖冰棍的冰棍,应不属于误解);

v.传达机关的误解(邮局,煤500打成5000,后果是撤销,损失承担为过错责任,都无则为公平原则。例外,邮局,邮电法规定,邮局承担退还手续费责任(5元)(损失为委托人承担,或被代理人承担,含有一个代理关系));

f.显失公平: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

2.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大多数情况下,民事行为的成立与民事行为的生效在时间上是重合的,如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少数情况下,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不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

3.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实质要件:

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从事与其年龄和智力发育程度相当的民事法律行为,其他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与其能力不相适应的行为,效力未定;与其能力不相适应的其它民事行为,无效,如15岁男女青年相互

订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他们的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不是法定代理人代理的行为无效,若法定代理人追认,追认亦无效,此时是因为行为一开始就无效)。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所进行的某些习惯所允许的、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细小民事行为,如购买橡皮等,一般认为有效(符合生活方便原则);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等“纯获法律上利益”的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合法有效;法人或其它经济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合同的,除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原则上有效(三种情况例处,违反禁止性经营(买卖土地所有权、人口、走私毒品)、违反限制性经营(不符合环保)、违返特许经营(银行、保险、出版、广播电视业),无效));②意思表示真实;所谓真实是指行为人的内心意思与其外在表示相符合。A.为串通虚假行为,B.为伪装行为,C.为错误行为,皆属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D.则属于标的违法行为。③标的合法

无效行为,一开始就无效;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成立且生效;效力未定的合同,总体上视为成立。

A.列表比较:

过去的、已经发生的事实不能成为条件。B.责任承担:

a.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之间借款无效,返还借款依据不当得利返还)。b.如果对方给付的是金钱,除了返还本金外,还应按银行利率支付利息。

c.意思表示由第三人义务转达,而第三人由于过失转达错误或者没有转达,使他人造成损失的,一般可由意思表示人负赔偿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d.双方恶意串通(要有主观上的意思联络),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的、集体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包括双方当事人已取得和约定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第六章 代理A.一般规定:

a.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b.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包括具有人身性质的行为、被代理人无权进行的行为、双方约定应由本人进行的行为。

c.委托授权合同与代理合同的区别:委托不涉及第三人,代理涉及三方当事人;委托是产生一切委托事务的基础,如代理、行纪、居间均由委托产生,委托合同是一种基础合同;委托解决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问题,代理解决代理后果的归属问题。B.分类:

I.一般代理与特别代理:一般代理是特别代理的对称,指代理权范围及于代理事项的全部,故又称概括代理、全权代理,实践中未指明为特别代理时则为概括代理。II.本代理与再代理

a.概念:本代理基于被代理人选任代理人或依法律规定而产生的代理,又称原代理;再代理是指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的利益将其所享有的代理权转托他人而产生的代理,又称复代理、转代理。b.再代理的特点:再代理人是由代理人以自己名义选任的;再代理人不是原代理人的代理人,而仍然是被代理人的代理人,再代理人行使代理权时仍应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法律后果直接归被代理人,而不归属原代理人;再代理权不是由代理人直接授予的,而是原代理人转托的,但以原代理人的代理权限为限,不能超过原代理人的代理权。再代理附有条件,除非紧急情况,必须事先取得被代理人同意或事后告知被代理人并取得同意(详见以下代理人的义务节)。

III.委托代理、法定代理与指定代理

a.委托代理:委托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行使代理权。b.法定代理: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代理权。(监护人;夫妻之间在日常生活中互为代理)

c.指定代理:指定代理人按照法院或者指定单位(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精神病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的指定行使代理权。(法律援助)C.责任承担的一般规定:a.追认:

(一)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

(二)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三)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

b.代理人不履行职责而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c.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d.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已终止还与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第三人和行为人负连带责任。e.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的,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不表示反对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并行的连带责任。

D.委托代理的责任承担:

a.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补充的连带责任。b.一人委托数人:数个委托代理人共同行使代理权的,如果其中一人或者数人未与其他委托代理人协商,所实施的行为侵害被代理人权益的,由实施行为的委托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

c.数人委托一人:被代理人为数人时,其中一人或者数人未经其他被代理人同意而提出解除代理关系,因此造成损害的,由提出解除代理关系的被代理人承担。

E.代理人的义务:F.委托代理的转代理:法律后果仍然归属于原被代理人,而不是原代理人。

a.委托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转托他人代理的,应当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b.紧急情况下的转代理:

(一)事先没有取得被代理人同意的,应当在事后及时告诉被代理人,如果被代理人不同意,由代理人对自己所转托的人的行为负民事责任,但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转托他人代理的除外。

(二)“紧急情况”指由于急病、通讯联络中断等特殊原因,委托代理人自己不能办理代理事项,又不能与被代理及时取得联系,如不及时转托他人代理,会给被代理人的利益造成损失或者扩大损失的情形。

c.责任承担:委托代理人转托他人代理的,应当比照委托代理的规定办理转托手续。因委托代理人转托不明,给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第三人可以直接要求被代理人赔偿损失;被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后,可以要求委托代理人赔偿损失,转托代理人有过错的,应当负连带责任。

甲的委托代理人乙因生病而委托丙将货物送到甲家中,丙有嗜酒毛病,乙也知道此情形,后因丙酒醉翻车,货物毁损,则乙负选任责任,丙负过错责任,两个责任之间无连带关系,也不是补充责任,乙和丙之间应当为按份责任(其中乙负选任过错责任)。

G.无权代理:

无权代理的第三人行使催告权的条件:I.行使催告权应在本人行使追认权之前;II.行使催告权应当有相当的期限;

III.行使催告权应向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代表人表示。

第三人行使撤销权的条件:I.应当在本人行使追认权之前;

II.第三人在缔结条约时应当不知行为人无代理权的事;第三人撤回的意思表示应向无权代理人为之。

无权代理人的责任:①对第三人承担责任(内容应当根据第三人的选择,或履行无权代理行为所产生的义务,或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的条件:i无权代理人应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ii须本人未行使追认权,第三人未行使撤销权;iii无权代理行为应为合法行为;iv第三人为善意。

②对本人的责任(承担侵权责任)表见代理的问题:

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已经终止还与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第三人和行为人负连带责任。H.滥用代理权(前提是有代理权):a.自己代理:可能有效,未形成通说。b.双方代理:可能有效。

c.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无效民事行为,负连带责任(除非没有通谋,此时负分别责任)。I.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终止:a.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

b.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c.代理人死亡。

d.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e.作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终止。

被代理人死亡,并不当然导致委托代理终结:被代理人死亡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委托代理人实施的代理行为有效:

(一)代理人不知道被代理人死亡的。

(二)被代理人的继承人均予承认的,注意是所有继承人都承认才行。

(三)被代理人与代理人约定到代理事项完成时代理权终止的。

(四)在被代理人死亡前已经进行、而在被代理人死亡后为了被代理人的继承人的利益继续完成的。

J.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定代理或者指定代理终止:

a.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民事行为能力。b.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c.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d.指定代理的法院或者指定单位取消指定。e.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

转代理没有经过被代理人追认的(事先同意或事后追认),不能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

委托代理中的基础法律关系可以是委托合同,也可以是其他法律关系,如雇佣等产生。但委托代理中代理人享有代理权的依据一定是授权行为,而且这种授权行为是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举例说明:甲委托乙代理一起民事案件,甲与乙签订一份委托合同,这是基础法律关系。但乙出庭时并非是向法院出示该委托合同,而是应当由甲另行书写一份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就是代理权的依据。该授权委托书只需要甲签字即可,并不需要乙也在上面签字,这表明其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第七章 诉讼时效

1.比较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诉讼时效: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对债权请求权发生效力,对物权不发生效力,物权受除斥期间的限制。主债权诉讼时效经过,诉讼时效期满2年内(此即为除斥期间),债权人行使抵押权)。

除斥期间:法律规定某种权利预定存在的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不行使权利,预定期间届满,便发生该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如合同法规定,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但撤销权人应当在其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6个月(除斥期间)内行使。

区别:①构成要件不同:诉讼时效须同时具备两个要件,即法定期间的经过和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除斥期间只需要法定期间的经过。②适用对象不同: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除斥期间一般适用于形成权,如追认权、同意权、撤销权等。

③法律效力不同:诉讼时效届满,实体权利本身并不因此而消灭;除斥期间届满,实体权利消灭。④诉讼时效是可变期间,适用中断、中止、延长的规定。除斥期间是不变期间,不适用中断、中止、延长规定。赡养费请求权,司法实践中认为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乙借甲款200万,丙为乙提供抵押,现诉讼时效已过,此情况下甲不能向乙提起给付之诉;但能否向乙提请实行抵押权的诉讼?民法理论抵押权是物权,物权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受除斥期间的限制。

2.期限:

a.一般时效:2年。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人身伤害的诉讼时效也为2年。诉讼时效期间是法定期间,约定期间无效,不发生效力。

b.特殊时效: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注意,要区分违约责任和产品责任)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一)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c.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

d.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4年。

e.最长诉讼时效,指诉讼期间为20年的诉讼时效。特点:最长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时开始计算,其它诉讼时效是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开始;最长诉讼时效不适用诉讼时效的中断、中止等规定。(针对侵害继承权规定)3.起算:

a.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20年为除斥期间,不能中止、中断)的,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权利人由于客观的障碍在法定诉讼时效期间不能行使请求权的)的,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b.几种特殊起算方式:

(一)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期限届满的第二日开始起算。

(二)没有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债权人主张权利时起算;债权人给对方必要准备时间的,从该期限届满的第二日始起算。无履行期限不受20年限制,20年后可要求还款。

(三)附条件的债权请求权,从条件成就时开始起算。

(四)附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期限到达时开始起算。

(五)请求他人不作为的债权请求权,从义务人违反不作为义务时开始起算。

(六)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害明显的(如外伤),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如内伤)。

(七)国家赔偿适用2年诉讼时效,从国家职务行为被确认违法之日起算。

c.民法通则实施前的诉讼时效起算:

(一)民法通则实施前,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利被侵害,民法通则实施后,向法院请求保护的诉讼时效期间,应当从1987年1月1日起算。

(二)民法通则实施前,民事权利被侵害超过20年的,民法通则实施后,权利人向法院请求保护的诉讼时效期间,应当从1987年1月1日起算。4.不受诉讼时效限制的情况:

a.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过了诉讼时效期间,义务人履行义务后,又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翻悔的,不予支持。b.未授权给公民、法人经营、管理的国家财产受到侵害的,不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5.中止和中断:a.中止:

(一)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法定事由消除后,时效不足6个月,应否补足其6个月呢?我国《民法通则》对此未作明确规定。依其他国家或地区民法,多作肯定之规定。就是说,如果所剩时间不是6个月,在理论上还应补充6个月,以免假如只剩三两天的话,权利人事实上很难行使起诉权,起不到真正保护权利人行使诉讼请求权的作用。2年的时效经过1年零8个月,法定事由延续2个月,则还有4个月时效;2年的时效经过1年零4个月,法定事由延续2个月,则只有6个月)。

(二)“其他障碍”是指:

(1)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或者法定代理人本人丧失行为能力的。

(2)权利人死亡,尚未确定继承人的。(3)当事人双方有婚姻关系。

(4)当事人之间有法定代理关系。

(三)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b.中断:

(一)诉讼时效因起诉(包括申请强制执行、申请支付令或申请仲裁、破产、申请行政机关解决权益纠纷等,但起诉又撤诉的视为未起诉,不引起诉讼时效中断,起诉又驳回也不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当事人一方提出请求(诉讼外)或者同意履

行义务(包括承认)而中断。权利人向债务保证人、债务人的代理人或者财产代管人主张权利的,可以认定诉讼时效中断。

(二)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三)诉讼时效因权利人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后,权利人在新的诉讼时效期间内,再次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再次同意履行义务的,可以认定为诉讼时效再次中断。

(四)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从提出请求时起,诉讼时效中断。经调处达不成协议的,诉讼时效期间即重新起算;如调处达成协议,义务人未按协议所定期限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应从期限届满时重新起算。

6.继承的诉讼时效按继承法的规定执行。但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未明确表示放弃继承的,视为接受继承,遗产未分割的,即为共同共有。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延长,均适用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7.诉讼时效的延长:条件-当事人申请,法院批准。所有诉讼时效可延长,中止中断不适用20年的诉讼时效。

第八章 物权概述

一、物权概念

物权:物上既有所有权又有担保物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用益物权优先。用益物权之间不存在优先(用益物权以占有为前提条件),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一般典权优于抵押权)。结论:他物权优于所有权。

先抵押后质押:若抵押登记,应当先实现抵押权(担保法规定,已经登记的抵押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房屋、林木、汽车、土地使用权、机械设备));若抵押未登记(房屋、林木、汽车、土地使用权、机械设备之外),通说认为占有物权优于非占有物权(如甲借乙1千元,甲以牛做抵押,甲又向丙借1千元,甲将牛质押给丙,后甲2千元均不能还,此时牛归谁?)。

先质押后抵押:如甲欠乙十万,质押汽车,后甲与丙借十万,将车办抵押登记。若抵押登记,通说认为抵优先(抵为登记物权,公示效力更强);未登记,则为质押优先。

抵押与留置权、质押与留置权均为留置权优。

二、物权的效力

(一)物权的优先效力(优先顺序):1.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

①登记物权优于未登记物权;②先成立物权优于后成立物权(如同一物上设立数个抵押权,则先发生的抵押权优于后发生的抵押权;抵押权设立后再设地上权时,地上权因抵押权实行而消灭;但地上权设立后再设抵押权,地上权不因抵押权的实现而消灭);③占有物权优于非占有物权;④法定物权优于约定物权;

⑤他物权优于所有权(如限制物权优于所有权,地上权人较土地所有权人在设定的地上权范围内优先使用土地)。担保物权的竞合:

抵押权与质权:登记时抵押权优于质权,未登记质权优于抵押权;抵押权与留置权:先设定抵押权后成立留置权时,留置权优于抵押权;先成立留置权后成立抵押权,留置物所有人抵押时,留置权优先,若留置权人抵押则抵押无效,此时若留置物所有人同意,抵押权则优于留置权;

留置权与质权:先成立留置权后成立质权,善意第三人的质权效力优于留置权;留置期间经留置物所有人同意设立质权,留置权因先设立优于质权,先成立质权时后成立留置权,留置权效力优于质权。

1.物权对于债权的优先效力

同一标的物上物权与债权并存时,物权有优于债权的效力(破产企业抵押厂房不能做为矿产财产用来清偿债权)

①同一标的物,既有物权又有债权,则物权优于债权,例外,买卖不破租赁;

②债权人依破产程序或强制执行程序行使其债权时,作为债务人财产的物上存在他人的物权时,该物权优于一般债权人的债权。即:担保物权人享有对债务人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别除权);破产时,非属债务人所有之物,所有人有取回该物的权利(取回权)。优先购买权的效力:(优先购买权仅限于卖出时,赠与不能)

共有人 > 典权人 > 承租人(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期限为3个月,同样提前3月通知)

(二)物上请求权

物权的权利人在其权利的实现上遇有某种妨害时,物权人有权对于造成妨害其权利事由发生的人请求排除此等妨害。

物上请求权的行使:请求侵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返还财产。

三、物权的类型

物权法定:种类、内容和原则是法定的。物权种类

a.所有权: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独占性地支配(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其所有的财产的权利。

b.用益物权:对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收益的权利(地上权、地役权、典权)。c.担保物权:为担保债的履行,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财产上设立的物权(抵押权、质押权、留置权)c.占有。物权的分类

a.自物权和他物权(所有权以外的物权)b.动产物权(动产所有权、动产质权、留置权)和不动产物权(不动产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典权、不动产抵押权),抵押权属于两者都可c.主物权(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与从物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d.所有权与限制物权

四、物权的变动

原则:公示原则(不动产以登记为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动产则以“交付”为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公信原则。

一定要看P89最底下的例子,搞清楚这两个原则。

交付:简易交付、占有改定、指示交付、拟制交付;

登记:适用于房屋、土地所有权、知识产权、汽车、轮船、重要精密仪器等。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登记为取得所有权原因)对于登记的要求有所不同,如甲父死亡,房屋所有权归谁?此时未办理房屋登记。即事件情况下不要求登记,此时登记是确认所有权。房屋交易:

(一)城市:以办理房屋登记为合同生效要件。

(二)农村:尚未实行房屋登记制度地区,以办理完契税手续或房屋实际交付为准。第九章 所有权

一、所有权的种类

1、国家所有权

国家专有的财产:矿藏、水流、邮电通讯、军用设施与物资。

2、集体组织所有权

3、自然人(公民)财产所有权

因土地、山岭、森林、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发生权属争议的,应当由有关行政部门处理。对行政处理不服的,当事人可以根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向法院提起诉讼;因侵权纠纷起诉的,法院可以直接受理。

二、不动产所有权

1、土地所有权;

2、国家土地所有权:城市市区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3、集体土地所有权:村农民集体所有;属于村范围内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村民小组或村);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

三、房屋所有权建筑物区分所有:共有部分:共同共有还是按份共有?钉子不能超过墙心。高层公寓看地下室开发有没有摊予到购房款中,摊了则为共有。高层公寓前的草坪、道路按此原则处理。

相邻关系:通行(有些是相邻权的通行权,有些是地役权的通行权)

相邻权“和”地役权“这两个概念应当说,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注意,相邻权和地役权都是调整相邻的土地使用而发生的权利,但是地役权是相邻各方通过约定而产生的一种独立的物权;而相邻权是直接依据法律的规定而产生的一种相邻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相邻防险权“和”竹木刈除权“,”邻地流水权“(包括”排水和疏水权“),”相邻管线的安设权“和”邻地使用权“,”邻地的通行权“,”越界建筑权“,”滴水纠纷“,相邻环保关系,邻界物),所以叫做”法定地役权“。相邻权从本质上讲是所有权行使中的一个内容,或者说是对所有权的一种限制;相反,对相邻权人来讲是其所有权的一种扩大。

a.相邻权对财产所有权本身并不发生争议。b.相邻一方必须使用另一方的土地排水的,应当予以准许;但应在必要限度内使用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排水,如仍造成损失的,由受益人合理补偿。

c.一方必须在相邻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的,应当予以准许;因此造成损失的,通过方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d.对于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筑物范围

内历史形成的必经通道,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不得堵塞。因堵塞影响他人生产、生活,他人要求排除妨碍或者恢复原状的,应当予以支持。但有条件另开通道的,也可以另开通道。

四、动产所有权

1、善意取得(动产)

原物由占有人转让给善意第三人时,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原物的所有权。

如果第三人无偿从无权转让该项财产的占有人那里取得财产,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权向该第三人请求返还原物;质权可善意取得。

第三人如果有偿并善意地从占有人处取得财产,即支付了适当的价金,并且也不知道或不可能知道占有人无转让财产的权利,此时分两种情况:(1)被盗物、遗失物或因与所有权人意志无关的原因(如自然灾害)失去占有的物,不适用善意取得。第三人若从出卖同类物品的公共市场上买得的,所有人有权向第三人请求返还原物,适当补偿。拍卖方式,即使是赃物,也适用善意取得。(因为有公信机关介入)。

(2)如果占有人的占有是基于所有人的意思取得的(如承租人、保管人),适用善意取得。货币和有价证券(特殊,一般等价物)一律适用善意取得。

动产善意取得属于原始取得(取得所有权基于法律直接规定,不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我借甲表,以我的名义卖给乙,交付但未付款,我与乙的买卖合同从合同角度属于效力未定合同,欠缺处分权,要由出借人追认。追认则有效,拒绝无效。拒绝时乙能否取得所有权?能取得。(取得的是物权,追认只是一个行为)

五、先占

垃圾筒捡出物品,民法理论取得财产所有权的根据?抛弃物、无主物、隐藏物还是先占?只有废旧物品存在先占问题(废旧物品回收条例)。先占取得只适用于法律对于无主财产的归属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形。

六、拾得遗失物、漂流物和失散的饲养动物不适用善意取得,民法通则规定拾得人应当将其归还失主。

七、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隐藏物归国家所有。

a.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b.公民、法人对于挖掘、发现的埋藏物、隐藏物,如果能够证明属其所有,而且根据现行的法律、政策又可以归其所有的,应当予以保护。

c.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d.拾得物灭失、毁损,拾得人没有故意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拾得人将拾得物据为已有,拒不返还而引起诉讼的,按照侵权之诉处理。e.埋藏物、遗失物中的文物属于国家。有人将一头牛送到屠宰场屠宰,约定下水归杀牛的,肉都是牛主人的。结果工人在牛下水里取出了一块牛黄,这个牛黄是应当归杀牛的人所有呢?还是归牛的主人所有呢?结论是,牛黄是牛的孳息,而不是牛下水的孳息,故谁享有牛的所有权,谁就是牛黄的所有人。屠宰场仅按约定取得了下水的所有权,但不是牛的所有权人,当然也就不可能是牛黄的所有人。

八、添附

添附是附和、混合的通称,广义的还包括加工在内。

(一)附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所有人的物结合在一起而不能分离,若分离会毁损该物或花费较大。

动产与动产的附合应当由原所有人按照其动产的价值,共有合成物,如果可以区别主物或从物,或者一方动产的价值显然高于他方的动产,则应当由主物或价值较高的物的原所有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权,并给对方以补偿。

动产与不动产的附合由不动产所有人取得所有权,但应当给原动产所有人以补偿。

(二)混合:混用准用附合规定

(三)加工:在他人之物上附加自己有价值的劳动(与侵权的区别:有没有恶意)按价值大小归属,再给予补偿。

非产权人在使用他人的财产上增添附属物,财产所有人同意增添,并就财产返还时附属物如何处理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没有约定又协商不成,能够拆除的,可以责令拆除;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价归财产所有人;造成财产所有人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第十章 共有

a.按份共有:(以整个共有物享有权利)

(一)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对共有财产分享权利,分担义务。

(二)按份共有财产的每个共有人有权要求将自己的份额分出或者转让。但在出售时,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的权利(多个共有人时由转让人决定)。如果共有人之间在合同中对共有份额的分出和转让进行了限制,这时应认为共有人自愿接受了对于分出和转让其份额的权利的限制,如果共有人无合同约定的或法律规定的正当理由要求分出或转让其份额时,会构成对其他共有人的违约行为,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三)共有人抛弃自己份额的,抛弃后归属其他共有人。

擅自处分共有物,对他人构成侵权行为。对于第三人,该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如果转让的共有物是动产,第三人取得该动产时是出于善意,可按善意取得的规则处理。

(四)共有人对于第三人的义务:如果义务是可分的,例如偿还第三人对于共有物的修缮费,则各共有人应按其应有份额对第三人承担义务;如果义务是不可分的,共有人应负连带义务或承担连带责任。如共有人对于第三人的共同侵权行为,负连带责任。

b.共同共有:

指两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基于共同关系(夫妻关系、家庭关系,或由合同约定的,如合伙合同),共同享有一物的所有权。

(一)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包括夫妻共有财产、家庭共有财产、共同继承的财产(未分割前)。

(二)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经营共有财产对外发生的财产责任或造成第三人的损害,全体共有人承担连带责任。

(三)在共同共有关系终止时,对共有财产的分割,有协议的,按协议处理;没有协议的,应当根据等分原则处理,并且考虑共有人对共有财产的贡献大小,适当照顾共有人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等情况。但分割夫妻共有财产,应当根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四)共同共有财产分割后,一个或者数个原共有人出卖自己分得的财产时,如果出卖财产与其他原共有人分得的财产属于一个整体或者配套使用,其他原共有人主张优先购买权的,应当予以支持。

(一)共同共有的类型a.夫妻共有财产

夫妻在婚姻关系持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共有,另有约定的除外。包括:合法收入,如工资、奖金、稿酬,以及各自因继承或接受赠与取得的财产;存拆、房屋,一人名义,若无约定,视为共同财产;

夫妻关系期间,知识产权的收益视为共同财产。

b.家庭共有财产

第十一章 用益物权用益物权(如地上权、永佃权、典权、用益权、居住权、地役权等)是对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他物权。特征:

用益物权以对标的物的使用、收益为其主要内容,并以对物的占有为前提;

用益物权是他物权、限制物权和有期限物权;用益物权是不动产物权。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产生

1、土地划拨:

现行法律中划拨土地不能抵押;

划拨土地上房屋转让时房屋转让有效,应当补偿土地出让金。

2、乡(镇)村建设用地:

1)农村居民住宅用地。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一人一生只有一次,本村村民的待遇无偿取得)。2)乡(镇)村企业建设用地。

3、土地使用权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人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协议、招标和拍卖)。改变用途要得到批准。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

有期限,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其期限为30年;荒山荒地植树造林50年不变。

三、宅基地使用权(农村居民的用益物权)农村居民出卖、出租房屋的,不得再申请宅基地。农村居民迁居并拆除房屋后腾出的宅基地,由集体组织收回,统一安排使用。

公民不得买卖或变相买卖宅基地。非法转让宅基地,视其情节可以没收非法获取的价款或收回对宅基地的使用权。

四、典权——典权人支付典价,对他人的不动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典权:仅限于房屋。

(一)典权人享有除房屋所有权以外的所有权利。

(二)典价:出卖价格的5/10—8/10。

(三)典权人的权利义务:收取孳息、转典(转典的典价不能超过原典价)、出租、优先购买权(不适用赠予,互易如果是非种类物可以,非种类物不行)、分担风险(很重要,看P121案例,典权存续期间,典物如果因不可抗力导致全部或部分灭失时,就灭失的部分,典权与回赎权均归消灭。在出典人就典物余存的部分回赎时,灭失部分的价值的一半,可以从典价中扣除)。

(四)出典人的权利义务:让与典物所有权、设定担保物权(只能是抵押权,不能设立与典权性质不能并列的权利,如典权、地上权)、回赎不以原出典人为限。

(五)典权赎回期限:30年内任意时间。

(六)找贴(找贴是在典权存续中出典人将典物所有权让与典权人,找回典物的当时价格与典价的差额,从面使典权消灭的一种方法)、作绝(有期限的典权,因期限届满由典权人得到所有权,典权亦因混同而消灭)、别卖(典权附有到期不赎,听由典权人出卖典物收回典价条款时,因典物别卖于第三人而使典权消灭)的含义。

(七)在房屋出典期间或者典期届满时,当事人之间约定延长典期或者增减典价的,应当准许。承典人要求出典人高于原典价回赎的,一般不予支持。以合法流通物作典价的,应当按照回赎时市场零售价格折算。担保物权

担保物权,指与用益物权相对应的他物权,指的是为确保债权的实现而设定的,以直接取得或者支配特定财产的交换价值为内容的权利。

一、特征

担保物权以确保债务的履行为目的。

担保物权是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财产上的权利。

担保物权以支配担保物的价值为内容,属于物权的一种。

担保物权具有从属性和不可分性。从属性,指担保物权以主债的成立为前提,随主债的转移而转移,并随主债的消灭而消灭。不可分性: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的债权人得就担保物的全部行使其权利。债权一部分消灭,如清偿、让与,债权人仍就未清偿债权部分对担保物全部行使权利;担保物一部分灭失,残存的部分仍担保债权全部;分期履行的债权,已届履行期的部分未履行时,债权人就全部担保物有优先受偿权;担保物权设定后,担保物价格上涨,债务人就无权要求减少担保物,反之,担保物价格下跌,债务人也无提供补充担保的义务。

二、抵押权

抵押权是对于债务人或第三人不移转占有而供担保的不动产及其他财产(动产和不动产),优先清偿其债权的权利。抵押权的设立

(1)抵押合同的内容

当事人签订的抵押合同一般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a.被担保的主债权的种类和数额;b.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

c.抵押物的名称、数量、质量、状况、所在地、所有权权属或使用权权属(抵押财产一定要确定);d.抵押担保的范围;

e.当事人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双方当事人约定抵押期限是无效的,抵押权是物权,不受抵押期限限制。

登记部门规定的抵押期限也不具有效力。(2)抵押登记

A.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的情况及登记部门:a.以无地上定着物的土地使用权抵押的,为核发土地使用权证书的土地管理部门。

b.以城市房地产或者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登记部门未作规定,当事人在土地管理部门或者房产管理部门办理了抵押物登记手续,法院可以确认其登记的效力。c.以林木抵押的,为县级以上林木主管部门。d.以航空器、船舶、车辆抵押的,为运输工具的登记部门。

e.以企业的设备(指生产性机器设备,不是指消费性机器设备)和其他动产抵押的,为财产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意:登记是抵押合同生效的要件(合同法);登记是抵押权发生效力的要件(物权法);

当事人以上述之外的其他财产抵押的,可以自愿办理抵押物登记,登记部门为抵押人所在地区的公证部门,当事人不办理抵押物登记的抵押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但不得对抗第三人。B.不得抵押的财产:a.土地所有权。

b.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以下两种情况可以抵押:

(1)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2)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

c.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以其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以外的财产为自身债务设定抵押的,法院可以认定抵押有效。

d.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e.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f.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青苗可以抵押C.办理抵押物登记应提供的文件:

a.主合同和抵押合同。b.抵押物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书。

D.抵押物登记记载的内容与抵押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的,以登记记载的内容为准。E.抵押合同的规定:一般规定:

a.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抵押合同。

b.订立抵押合同时,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在合同中不得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时,抵押物的所有权转移为债权人所有。有此内容的,该内容无效,但该内容的无效不影响抵押合同其他部分内容的效力。抵押合同的生效时间:a.登记生效:

(1)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2)法律规定登记生效的抵押合同签订后,抵押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拒绝办理抵押登记致使债权人受到损失的,抵押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抵押人向债权人交付权利凭证的,可以认定债权人对该财产有优先受偿权。b.签定生效:

(1)当事人以无须办理抵押物登记的财产抵押的,可以自愿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2)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物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3)当事人办理抵押物登记的,登记部门为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证部门。2.抵押权当事人的权利

(一)抵押人的权利

抵押人在其财产设定抵押后,仍然享有对抵押物的使用、收益和处分权。

A.虽然抵押人一般享有抵押物的孳息,但债务履行期届满,债务人不履行债务致使抵押物被人民法院扣押的,自扣押之日起,抵押权人有权收取抵押物的自然孳息以及抵押人就抵押物可以收取的法定孳息。抵押权人未将扣押事实通知应当清偿法定孳息的义务人,抵押权的效力不及于该孳息。自扣押之日起抵押权人收取的由抵押物分离的天然孽息和法定孽息,先清偿收取孽息的费用;然后清偿主债权的利息;最后才清偿主债权。B.抵押人的处分权:除了对抵押物进行有益的保存、改良行为外,抵押人一般不得对抵押物进行事实上处分。而法律上的处分由于抵押权具有优先的性质,所以抵押人仍可行使其法律上的处分权。a.仍可就抵押物为他人设定抵押权,财产抵押后,该财产的价值大于所担保债权的余额部分,可以再次抵押。同一抵押物有数个抵押权,如果抵押合同以登记生效,则按抵押物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如果抵押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该抵押物已登记的,按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未登记的,按照合同生效时间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已抵押物已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

b.仍可转让抵押物。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抵押的情况。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转让行为无效。抵押人转让抵押物的价款明显低于其价值,抵押权人可以要求抵押人提供相应的担保,抵押人不提供的,不得转让抵押物。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所得的价款,应当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向与抵押权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赠予:保护抵押权;抛弃:抵押人无权抛弃抵押物,有妥善保管抵押物的义务,无抛弃权)

(二)抵押权人的权利抵押物的保全。由于抵押权人并不直接占有抵押物,法律赋予抵押权人保全抵押物的权利。如果因抵押人的行为使抵押物价值减少时,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抵押人恢复抵押物的价值,或者提供与减少的价值相当的担保(提存抵押物、拍卖抵押物)。抵押人对抵押物价值的减少无过错的,抵押权人有权在抵押人因损害而得到赔偿的范围内要求提供担保。抵押物未减少的部分,仍作为债权的担保。(抵押物因不抗力灭失,①有保险,抵押权人对保险金享有物上请求权;②无保险,不能要求抵押人再提供抵押(法律的公平原则))3.抵押权的实现

实现的要件:须抵押权有效存在;须债务已届清偿期。

实现的方法:拍卖(城市房地产抵押合同签订后,土地上新增的房屋不属于抵押物。需要拍卖该抵押房地产时,可以将该土地上新增的房屋与抵押物一起拍卖,但对拍卖新增房屋所得,抵押权人无权受偿);折价;变卖。

已抵押物所得价款受偿总遵循登记在先的原则,但同一天不存在先后问题。抵押权的实现与诉讼时效:

民法通则的诉讼时效只适用于权利受到侵害时的请求权,因而抵押权不因诉讼时效届满而消灭。担保法释规定,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担保物权人在诉讼时效结束后的两年(除斥期间)内行使担保物权。4.特殊抵押权

(一)共同抵押:为同一债权就数个物设定的抵押。

如果限定了各个抵押物的负担金额,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就各个抵押物的卖得价金分别就其负担金额进行清偿。如甲对乙享有债权20万,在乙房屋上设定抵押权12万,同时在丙房屋设定8万,拍卖时应当将乙和丙的房屋一起拍卖。如果未限定各个抵押物的负担金额,抵押权人原则上可以任意就设定共同抵押的某个抵押物的卖得价金受偿。

(二)最高额抵押(对于将来发生的债权,预先确定一最高的限度,设定抵押权。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权不得转让)、财团抵押。

三、质权

质权:为了担保债权的履行,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就其占有的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动产物权,占有标的物为成立要件)典当行之营业质:债务人以一定的财物(称为当物或质物)交付于债权人(当铺)作担保,向债权人借贷一定数额的金钱,于一定期限(回赎期限)内,债务人清偿债务后即取回担保物;期限届满后,债务人不清偿时,担保物即为债权人所有,或债权人以当物的价值优先受偿。

营业质不同于典权,典权性质为用益物权。营业质不同于质权,质权中禁止当事人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质权人未受清偿时,质物的所有权移转为质权人所有,营业质不受此限制。动产质权

设立:质权合同为书面合同,还为要物合同,生效要件:质物移交。

动产质权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质权人的权利:①占有质物;②收取孳息(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收取的孳息应当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费用,质权人并不当然取得孳息的所有权,而是就孳息取得质权。孳息为金钱的,可直接用于清偿,不是金钱的,可以与出质人协议就其折价或变卖所得优先受偿。);③质权的保全(有损坏或减价的可能时,质权人可以要求出质人提供担保,不提供的,质权人可以拍卖或变卖质物);④优先受偿;

⑤担保法释不允许责任转质(未经过出质人同意将质物转质他人是法律禁止,是无效的),承诺转质(质权人转质经过出质人同意)允许;⑥质权人对质不享有使用权,除非保存质物的需要,若使用则为不当得利;

⑦质权适用善意取得(抵押权不适用);⑧保管费,有约定则约定优先,无约定则不收取。

出质人的权利:质权人因保管不善致使质物毁损灭失时,有权要求质权人承担民事责任。权利质权

权利质权的标的是权利:必须是财产权(人格权、人身权不能转让);必须是可让与的财产权;必须是不违背质权性质的财产权(不动产原则不能设定质权)。

汇票、本票、支票、存单、仓单、提单等物权凭证;

依法可转让的股份、股票(股东大会还由出质人出席,质权人不能取得股东身份权);

依法可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出质时,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质权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四、留置权

担保物权,债权人留置债务人动产的权利。留置权法定,依法律规定而产生,不依当事人之间协议而设定的。担保法规定,因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合同法规定,行纪合同)发生的债权,债权人有留置权,但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得留置的物。留置权的取得:

积极要件:须债权人占有债务人的动产;须债权已届清偿期;须债权的发生与该动产有牵连关系。

消极要件:占有动产不是因侵权行为取得;留置动产不违反公共利益或善良风俗;对动产的留置不得与债权人的义务相抵触。效力:

留置权人的权利:留置标的物;收取留置物的孳息(收取的孳息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费用);请求偿还费用(债权人因保管留置物所支出的必要费用,有权向债务人请求返还);就留置物优先受偿(主债权、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留置物保管费用和实现留置权的费用)。

债权人留置财产后,债务人应当在不少于2个月(债权人应当确定2个月的期限并通知债务人)的期限内履行债务。留置物折价或拍卖、变卖后,其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债务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第十三章 债权概述债:特定当事人之间请求为一定给付的民事法律关系。

债的标的:给付。债发生的原因:侵权行为转化为损害赔偿时才为债。

债的分类:

1.意定之债(由当事人自由意思而决定的债,如合同之债);法定之债(债的发生及其内容均由法律加以规定的债,如不当得利、侵权行为、无因管理,拾得遗失物等)。

2.连带之债和按份之债(按份之债的多数债权或债务各自独立,相互间无连带关系;连带之债的债权人或债务人的权利或义务是相对的,任何一人

清偿全部债务,原债消灭,但连带债权人或债务人

之间产生新的按份之债)。

财物债务与劳务债务(财物债务可强制履行,劳务债务不宜强制履行)。

第四篇:政治学原理全部内容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绪论第一章

1、政治: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一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绪论部分,答案不确定)

2、如何理解“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简答、辨析)

(1)政治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但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的阶级结构、阶级的经济地位以及阶级的经济利益。(3)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关系。

(4)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何理解政治?(论述)结合实际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征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⑤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章政治关系(名词)

1.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2.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实际上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第三章政治行为(动态)(名词)

1.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利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2.合法性:正当性或正统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忠诚的问题,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大题)

1.制约政治统治的因素?

(1)社会经济基础。政治统治是经济上居优势地位的阶级的统治,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权力的重要手段,统治阶级在实现自己经济利益时,必须以公共利益的面目出现,这就意味着要考虑到全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只有这样通知姐姐的经济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政治秩序才能更加稳定。

(2)社会(权力)基础。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取决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关系状况,为形成和巩固其政治统治,政治权力主体需要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社会成员队伍,建立与相关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系甚至联盟,以扩展和加强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3)社会管理职能基础:

(4)心理基础: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同和异议。

第四章政治体系

4.1国家与阶级(名词)1.国家: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是阶级统治;是个机器)。

2.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3.国家意志:就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服从的意志,是经过一定制度和程序制定出来而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4.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5.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4.1国家与阶级(大题)

1.如何理解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著名论断?33页

(1)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既不代表剥削阶级,也不代表被剥削阶级,它是高出于一切阶级,调和各阶级利益的力量。

(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2、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论述)39页

(1)国家: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2)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它是随着社会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伴随着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便产生了国家。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这就是国家产生、发展、消亡的必然规律。

(3)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是表明国家的本质。

3、如何理解国家是阶级统治?40页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是为经济上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所占有,他们就是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他们的奴役和剥削。

②国家的本质就是政权的阶级性质,就是指那个阶级的统治,在剥削阶级社会,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权,都是先由经济统治权产生的。③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是表明国家的本质。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起国家都会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国家作为产生于社会又自居于社会之上的一种力量,在表面上所采取的不是阶级组织的形式。

4、氏族的特征?28页

(1)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也是维系氏族的纽带。以血缘关系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2)第二,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3)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4.2国家历史类型及其更替(名词)1.国家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2.人民资本主义:20世纪50年代以来,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把自己企业和公司的一部分股票出卖给社会大众,根据这一现象,某些西方学者认为,由于“股票所有权已经由富有阶级转到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手中”,因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由生产资料资本私人所有制变成了所谓“人民资本主义”。(71页)。4.2国家历史类型及其更替(大题)1.中国封建官僚制的特点?

(1)首先,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

(2)其次,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3)再次,封建官僚按官价高低享有特权,特权称为官僚制的核心。(4)此外,医用职权谋取私利

2、为什么说福利国家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简答、辨析)

(1)首先,福利国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生产资料任然掌握和控制在资产阶级手中。

(2)其次,福利国家仍然是垄断资本掌握的国家。垄断资产阶级凭借着自己的经济统治和支配地位,掌握和操纵着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而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则进一步强化了垄断资本的政治地位。

(3)再次,福利国家用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经费,实际上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4)同时,福利过年的公共工程和社会福利分配政策的最大收益者也是资产阶级。

(5)由此可见,福利国家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现代形态,是资本维持雇佣劳动关系和政治秩序的一种方式。

4.3国家形式(名词)

1.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由他掌握国家行政权,直接领导政府,提名并经议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不由议会选举产生,也不向议会负责,议会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2.单一制:是中央政府将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大题)4.3国家形式

1.比较议会君主制和议会共和制的异同?

(相同)资产阶级组织形式;议会制两个权力中心议会是权力中心(不同)议会共和制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

议会君主制国王世袭、无任期

4.4国家机构(名词)1.国家机构:可以定义为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

2.分权制衡原则: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的分立与制衡,其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而又相互制约和平衡。3.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作为一条原则,首先是在无产阶级的政党的建设中明确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和参加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形成了民主集中制设想并把

它作为第一个国际共产组织第一国际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后来在抗战即将胜利时,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又比较系统论述了民主集中制是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权的组织原则。4.4国家机构(大题)

1.资本主义议会的职权?144页-145页

(1)立法权。立法权是以国家的名义制定法律的权力,是议会作为立法机关的最基本的权力,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把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的行为规则

(2)财政权,即财政同意权。议会财政权的意义是监督和控制政府的税收和开支,是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重要权力之一。议会同意权是资产阶级国家议会防止政府滥征税、乱开支、加重企业和公民个人负担的有力手段。

(3)监督权。监督权即议会对政府的政策和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力。表现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第二,在议会制国家,议会拥有倒阁权。第三,弹劾。第四,质询。

3、国家机构设置形式多样性有哪些?138页

首先,不同国家的国家机构设置和划分的基本原则不同。其次,组成国家机构的各个机关的具体设置和组成方式、运作方式在不同的国家会有种种差别。

再次,不同的国家,各种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划分和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也是不同的。

4、决定国家机构设置的因素有哪些?139页

(1)国体的制约(2)统治阶级统治方式的制约(3)国情诸因素的制约(4)一个国家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制约 2.国家机构的特点:(1)阶级性(2)全社会性(3)整体性与系统性(4)强制性 4.5国家与民族(名词)

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区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问题:是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阶段,不同民族或民族集团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诸方面因一系列矛盾而引起的问题。它表现为诸如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纠纷、民族压迫、民族斗争和民族运动等形式和现象。3.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内,在最高国家机关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以实行自治的民族成员为主组成自治机关,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行使自治权利,遵照国家总的方针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并积极参与全国的政治生活。4.民族平等:首先指各民族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其实质是指在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反对任何民族的任何特权,无条件的保护弱小民族的权利,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

4.5国家与民族(大题)

1.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184页(1)第一,民族差异(2)第二,剥削制度

(3)第三,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2、民族的基本特征?162-163页

(1)第一,共同的语言。这是民族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2)第二,共同的地域。这是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民族形成的外部条件。(3)第三,共同的经济生活。这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4)第四,共同的心理素质。这是民族存在不可缺少的条件和特征。

3、资产阶级的民族观?177页(1)第一,民族优劣的观点(2)第二,民族至上的观点。(3)第三,民族投降的观点。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1)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根本利益的体现。(2)从历史上看,“民族平等”最初是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口号,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异族压迫而提出来的。这个口号在冲破封建壁垒,建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曾起过进步的历史作用。(3)民族平等这一口号,只有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才具有了真实的、彻底的革命内容,并且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革命原则。

(4)内容:第一,民族平等意味着一切民族都有平等的地位;第二,坚持民族平等必须反对任何民族特权;第三,要求民族平等的实质内容和真正意义只能是要求消灭阶级;第四,坚持民族平等必须逐步消灭各民族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5)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坚持彻底的民族平等原则,是为了实现民族团结,进而为将来的民族融合创造条件。

5、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和对策?(论述)

⑴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①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各民族民主平等的团结统一 ②逐步消除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事实上的不平等 ③要承认民族差别,照顾民族特点,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矛盾 ⑵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制定正确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任何带有偏执色彩的民族主义都危害民族团结,危害社会稳定,危害国家统一,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的基本原则,必须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倾向,即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在处理国际民族关系时,则要坚持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

⑶解决民族问题,必须实行名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优点①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③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4.6国家与宗教

1、宗教的本质及产生的原因?191-192页

(产生原因)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的条件,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其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4.7政党和政党制度(名词)

1、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政党制度:政党制度又称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或干预政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4.7政党和政党制度(大题)

1、政党的特征?(所谓政党的特征,是指政党的基本特点。)①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②政党由阶级、阶层或某些重要的社会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③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④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⑤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

2、政党的功能?(221页)

①争取群众和影响群众,作为阶级阶层的一部分,政党的首要任务就是争取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那部分群众的支持,资产阶级政党争取群众的目的在于争取选票和对其纲领与政策的支持,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争取群众是它的一项重要任务

②集中阶级意志,政治统治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进行的统治。政党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集中阶级意志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③形式国家权力。政党不仅要把阶级意志集中起来,还要把集中起来的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必须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的方式才能实现。所以,政党的目的就是要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

3、资产阶级政党的特征?225页(1)第一,标榜“超阶级性”

(2)第二,围绕议会和选举开展活动

(3)第三,组织特征上的两极分化。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结构存在着核心领导圈的内部集权和普通党员纪律松散并存的特点。(4)第四,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

(5)第五,资产阶级政党奉行“公平竞争”原则

4、两党制的特点(中美两党制辨析)

两党制特点:①国内势均力敌长期占据本国政坛的两大政党 ②两党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 ③两党制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英国在议会下院,美国在参众两院的失之事都实行一轮多数代表制。

英美两党制异同

㈠英国两党制的特点①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②两党采取集中原则。英国政党的集中性质还体现在政党本身的组织结构上。

㈡美国总统制下的两党制特点①两党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②美国的两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

5、多党制的类型?

(1)第一,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这种类型下的政党体制的特点是,其一,政党数量多,力量分散;其二,各政党往往分化成针线分明的左右两大阵营,轮流执政;其三,政权的更替往往取决于第三党的结盟政策。

(2)第二,多元并存的多党制。(3)第三,一党独大的多党制。

6、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制的特点?

(1)第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2)第二,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3)第三,宪法和法律是各党活动的基本准则。

7、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227页

4.8政治团体(名词)

1、政治团体:政治团体就是那些区别于政党和国家机关,有组织地去参与政治过程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利益群体。代表特定集团的利益,是政治团体存在的基础;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是它的主要任务;通过影响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来实现集团利益,是政治团体的基本政治性质。

2、压力集团:指那些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压力的集团。

4.8政治团体(大题)

1、政治团体的特征?248页

①政治团体的社会基础是具有相对具体、集中、单一的利益和目标的人群。②政治团体建立的目的,是影响立法和政策的制定 ③作为一种非政府组织,政治团体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

2、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249页 地位:政治团体及团体政治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一定的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相联系,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它的组织特点和活动特性,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向代议民主制提出了挑战,代表了民主制发展的某种现代趋向。作用:(1)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在现代社会,进行利益的表达和综合的主要形式就是政党和政治团体。公民通过政党所表达和综合的主要形式就是政党和政治团体。公民通过政党所表达和聚合的利益是一种间接的表达和聚合,即公民通过参与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政治团体和团体政治可以随时随地就本团体所关心的问题向有关的权力机关和权力者施加压力和影响,以促成于己有利的政策的出台,以防止于己不利的政策的产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2)政治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的媒介。政治社会化是特定社会的公民的政治文化的习得过程。

(3)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4、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特征)第一,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 第三,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它们的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

(作用)第一,意见表达功能;第二,组织功能;第三,参政功能 第四,民主监督功能;第五,教育功能

第十二章 政治文化(名词)

1、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2、政治社会化:指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3、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层次居于政治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它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价值界定,它直接反应了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的状况,体现了社会阶级关系和不同阶级的地位与利益。第十二章政治文化(大题)

1、政治文化的特征?

①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这是政治文化相对于一般文化更为显著的特质。政治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这是政治文化不同于集中、直接反映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治思想的一个特点。

②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我们把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称为主导型政治文化,因此,在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整个政治文化体系钟,存在着主导型政治文化和属于亚文化系统的非主导型政治文化之分。

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政治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并随着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2、政治文化的功能? 政治文化的功能,是指政治文化中的各种因素对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影响和作用。

①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政治文化反映了社会成员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情感,反映了政治体系、法律制度在社会成员心中的价值认知取向。②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政治文化规定着政治主体内在的政治心理、情感和价值倾向。③影响政治过程。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④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⑴ 政治文化对于确立政治制度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⑵ 政治文化对于维持政治关系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⑶ 每一场政治文化的变革,都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文化为背景的

3、为什么说政治意识形态层次居于政治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276页

(1)政治意识形态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价值界定,它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的状况,体现了社会阶级关系和不同阶级的地位与利益。

(2)是因为它代表着政治文化的属性,规定了政治文化的本质,它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影响或制约着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其他各层次只有通过它才能发挥作用。

4.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论述)278页 ⑴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目的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即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内容,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的外在方式,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运行过程的目标,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政治社会化是传播政治文化的手段

⑵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密切关系表现①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②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力的手段③对反社会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自行展开)

第十三章 政治发展(名词)

1、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是同经济发展相伴的概念,它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因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政治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对经济生活以及全部社会生活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政治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政治形态的这种由低级向高级的上升变化就是政治发展。

2、政治改革:我们把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矛盾状况,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依靠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改进政治体制、调节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功能,以巩

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称作政治改革。

第十三章政治发展(大题)

2、常态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298页(1)第一,政治结构的合理化。

(2)第二,政治功能的完善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与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所促成的一体化社会联系的紧密相顺应;其二,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具体环节、运作方式上的分化或多元化趋势相顺应。(3)第三,政治变革的自主化。

3、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观点?(论述)293页观点展开、结合实际(1)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2)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3)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4)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4、政治改革目标设计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307页(1)第一,调整政治结构(2)第二,提高管理效能(3)第三,协调利益关系

5、结合实际论述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论述)315页观点展开、结合实际(1)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根本任务。(3)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结构的合理化与政治管理的高效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4)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谋求渐进发展。

第十四章 中国的政治文明

1、政治文明: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为建立公共秩序、推动社会进步而形成的,用于调节公共权力和私人利益关系的价值规范、组织体系和制度安排的有机总和。它通常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政治制度文明是核心。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336页

(1)第一,国家权力属于劳动人民所有,建设大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共和国。(2)第二,人民代表会议是实现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的最好制度形式。

(3)第三,人民代表会议掌握国家权力,人民通过“有经验的代理人”——即人民代表——掌管国家事务。

(4)第四,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

(5)第五,共产党是动员和组织劳动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领导力量。(6)第六,用法制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明观?331页

(1)第一,人类生活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统一。

(2)第二,政治文明产生于人的现实活动,必须以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基础。

(3)第三,政治文敏建设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4)第四,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从古代政治文明向现代政治文明进化的过程。(5)第五,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

(7)第七,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4、论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论述)341页

①发展社会主义正是文明的核心要旨,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党的领导,是实现人命民主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举措。人民民主是宗旨,党的领导是灵魂,依法治国是手段,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统一于我们党所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实践

②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人民民主即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体现,是民主内容与民主形式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

③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是整个政治生活的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前提 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举措

第五篇:2014届江苏高考复习《文化生活》高频考点整理

2014届江苏高考文化生活高频考点整理

本总结结合最新教材修订,整理出主要的内容,适合考前记忆。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可以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文化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国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启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民族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5、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6、结合现实看中外文化交流

必要性: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意义:(1)对内: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③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①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有利于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族文化的关系,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封闭主义等。

7、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的东西,要“移风易俗”,自觉地改造或剔除。

(2)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的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

8、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时代要求。

9、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融合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进行文化创新要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

10、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③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④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1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1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重要性]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4)现状: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13、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4、如何解决文化低俗化现象?

⑴国家:①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正确引导文化市场的发展。

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特体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弘扬主旋律。

③始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⑵企业:①作为企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②要增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切实履行传承文化的义务。

⑶个人:①作为青少年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眼力。②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15、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教材内容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需要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反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

(4)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需要坚持党的领导。

(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需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6)走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6、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2)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建设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4)人民群众要积极投身入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活动中创造丰富多彩的形式。

(5)当代中国青年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17、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国家

(1)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2)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3)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4)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个人

(1)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倡导富强、民族、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文化生活》考点全部内容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生活》考点全部内容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交车驾驶员考试题全部内容

    一、安全办考试题(每题1分,共7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_______,提高通行效率。 A、保证车辆高速行驶 B、圆满完成运输任务 C、保护公民......

    2014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主观题,典型考点

    2014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主观题典型考点 1. 浙江经济发达,截至2013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29年居全国之首。物质富裕了,精神更要富有,自2013年开始,浙江省委省政府计划每......

    文化生活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教案(新人教必修3)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2.1感受文化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2、文化对人们实践活......

    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2011-01-03 17:33:58|分类: 教学 |标签:主义道德文化社会思想|字号大中小 订阅 知识点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色彩斑......

    河南煤化企业文化全部内容

    标识释义:标志以河南的英文:“HeNan ”、煤炭的英文:“Coal”、化工的英文“Chemical”的首字母,缩写而成的“HNCC”为主要设计元素。上方的三角形为两个“C”的变形。标识造型......

    一至四册文学名著全部内容[大全]

    名著引读 班级学号姓名 第一册 一、《西游记》 大海之滨,有座美丽神奇的花果山。 一日,石头进裂,产一石卵,风一吹,化做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二目放射出两道金光。 这猴在山中行......

    公司变更全部内容需要什么材料(5篇范文)

    公司变更全部内容需要什么材料? 一、 公司变更名称提交的文件: 1、《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 办理营业执照; 2、企业 ( 公司 ) 申请登记委托书; 3、《名称变更预先核准申请书》及......

    演讲稿《活在当下》全部内容(精选多篇)

    活在当下,是一种生活的律动。须有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也许生活不会那么轻易,但那才是生活原本的模样。一起来看看演讲稿《活在当下》全部内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