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桥风采》读后感--谱写马桥文化的赞歌
《马桥风采》读后感--谱写马桥文化的赞歌
这几日,认真读了由马桥政府编着的《马桥风采》,受益无穷,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知识,也从此让我更加热爱马桥这片热土。
马桥风采诠释了马桥文化,生动记载了马桥领导干部和人民一起奋斗的历史,主题积极向上,艺术水准极高!
一个民族若没有它独特的文化,它将一定会被时代所弃。
我国是文明古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优秀文化的良田沃土,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绵延不绝的壮丽浪花。但是,在多元化文化风起云涌,特别是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肆意涌入,企图蚕食、占据社会主义文化阵营的今天,如何寻求突围之策,如何践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主流文化观,是摆在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面前一个不容回避也无法回避并亟待破解与回答的一个重大课题。
令人欣喜的是,马桥风采传承了地方文化的窗口。在一度呈“水漫金山”、来势汹汹、“西化”意图明显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不断入侵与沉渣泛起的文化作品充斥荧屏、泛滥成灾、大行其道的当下文化大观园内,《马桥风采》的成功与所收到的热烈反响,有力地回击了在极少数人中流散传播的“报纸无市场”的荒谬论调——《马桥风采》所进行的文化实践也再次雄辩地证明:“弘扬正气,活跃文化”永远是当代艺术不断繁荣发展、发扬光大,生生不息、清涓长流的活水源泉!
《马桥风采》旨在服务马桥人民,向大家展现了党委政府的思路决策、挖掘了马桥文化底蕴、传播了国家政策法规、讴歌了全镇典型人物,给一大批文学、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给全镇干部、群众提供了信息、政策参考平台。就像诗里所说:从心里流出的,最终要由心去收获;从心灵出发的,最终还要回归心灵;由心弦弹拨的,最终还是由心灵来共鸣。
《马桥风采》不仅是马桥人民探索、求真、奋斗的平台。这份报纸风华正茂,呈现出越来越成熟的气质,它用朴素的语言讲述着对马桥有价值取向的认同以及报纸伴随马桥壮大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就发生在社会、家庭、课堂、企业及田间地头。对此,《马桥风采》忠实地记录着一个发展时代,记录着一个乡镇文化的历史,还有一份成熟报纸的使命和责任。
信息时代,传统纸媒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希望《马桥风采》面向读者、依靠读者,竭力为马桥喝彩。
最后,感谢《马桥风采》编辑们给我们带来了这份文化大餐。
第二篇:马桥中学2011
马桥中学2010-2011学年下学期
班级工作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担任八年级3班的班主任工作。光阴荏苒,转眼已到期末。班主任工作是复杂的,细致的。我班共有学生69名,人数多而且由于大多数学生为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力状态,这就给我带来管理上的不便。于是我总结出只有爱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温暖的集体,才能让学生走出阴影,融入到班级中。下面我谈谈我的工作经验点滴:
一、分析班情,制定目标
进入八年级下学期,只有对他们的基本情况进一步了解,并作进一步的分析,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对八年级情况分析如下:
1、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有二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部分学生,上课老是讲话,不写作业等,他们的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
2、整个班集体比较活跃,班干部队伍有明显的号召力。
3、动手能力不强,也不愿意动手,更不愿意劳动,有的甚至斤斤计较。学生的凝聚力仍然不好,集体荣誉感不强。
根据以上情况,我制定本学期的总目标:继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整体风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营造氛围,促进班风的形成狠抓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做到“抓反复、反复抓”。一开学我就组织学生重新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订出切实可行的、为绝大部分学生所能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所出台的惩罚条例更有人情味,容易为学生接受。比如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写检讨书等,让违者明白做错事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我严格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特别是课堂纪律、仪容仪表、早操、升旗仪式、卫生值日等方面。早在报名期间,我密切关注学生的头发,如果有某个男生留长发,我暂时不给他报名,直到他听从劝告把头发理短。我一向注重仪容仪表,不允许学生穿奇装异服来学校。由于有的学生素质低,口不遮拦,满嘴粗话。于是我着手抓学生的养成教育。首先我广泛调查爱讲粗话的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相关情况;其次我广泛向全班同学征求民主意见以及整改措施;然后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下放权利给学生干部自己管理,班干和团员充
分发挥监督作用。经过一番整改,我班学生的日常用语文明多了。
三、任用人才,放手管理
开学初期我结合本班学生在过去的一年的表现,以及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他们的详细的成长变化情况,本着用人唯贤,选出得力班干,组成班委。过哦茂超同学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这学期我任用他当班长,专管纪律。果然,他一上任,充分发挥他的才能,把班上的那伙调皮捣蛋的学生整得服服贴贴的。一个班的管理是否好,关键还要看班干部的素质。我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选好班干,安排好职务,下放权力,大胆放手他们去管理班级,效果不错。
四、因材施教,关心后进
在考核评价学生是不能一刀切。要承认个体差异,给予多元化的评价,公平评价学生,激励他们进步。至于后进生的改变,渗透了班主任的心血。我班的学困生比较多,我通过各方面了解他们的详细情况,从他们兴趣的事情或话题入手,与他们交流,渐渐地打开他们的心扉,会诊“顽疾”,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不得不承认,每一个学生,包括学困生都有他们的闪光点,经过我的努力,部分学生变得自信起来。
五、增强学生的安全卫生教育
针对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的现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狠抓卫生,班级,清洁区从不留死角,特别是本班的清洁区,做到勤扫勤拾。确保学生在清洁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七、多渠道,积极学习,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本学期中,通过有关的学习材料、互联网等方式以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更接近地去学习成功教育的成功之处,并把成功学校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介绍给我们班的学生,让他们明白: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要我们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的。这样,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素质和能力,同时也给学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给学生以提示: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今后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期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如学习成绩还能令人满意,个别同学纪律差等。但是,我相信我自己,也相信我的学生们,下学期我们会很努力,我们会不断进步。
第三篇:《马桥词典》读后感
《马桥词典》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桥词典》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桥词典》不是一本可以一目十行的书,而我在作业的逼迫下囫囵吞枣般的看完了最后一页。枣子来不及细细咀嚼便滑进了胃里,梗在那里有点消化不良。我有很多不理解。
正是这些精彩故事背后的文化,对于我来说,消化不良。我也是农村的,我身边也有一些类似于马桥人的农村人,但是,我不能够理解马桥人的晕街不能理解仲琪的 “同意”,尤其不能理解盐早对于“汉奸”一词的深刻认同。盐早应该是马桥最悲苦的人,只是不知道他自己有没有感觉到。他似乎从未对自己的命运反抗过,他本来就很少话,到最后干脆成了牛哑哑。所以我无法从他的语言里揣摩他的情感,但是多年后他背着原木追到韩少功,冲着韩发出“呵呵”的声音,像有很多话要说,“他出门了,眼角里突然闪耀出一滴泪”。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对于盐早情感流露的描写。他总是隐忍的,隐忍的对待老祖母的无理取闹,隐忍的对待弟弟盐午的责备,隐忍的对于知青们的逗闹。他习惯了隐忍,习惯了掩埋自己的情感,习惯了不表达,所以他丧失了语言的能力,丧失了沟通的能力。对于马桥人的误解和知青们的戏弄,什么也不说。对于父亲是汉奸儿子也是汉奸的论断,他接受的莫名其妙,他比任何人都记得清,这种认同是宝气的是神的是狠狠的。正是他的这种毫无反抗的认同导致了他的命运悲剧吧。可是他自己是否察觉呢?最后的这一滴泪,又蕴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啊!他不说话,是不是其实一切都看在眼里,比谁都觉呢?我不知道。
我亦不知道,韩少功在马桥人的词典里处于什么位置。他也许是故事的一部分,也许只是个旁观者或者说是个好奇好打听的人。他在马桥的六年及后来不在马桥的年份都在见证或参与着马桥人的生活变迁。《马桥词典》总是伴着韩的思考:怀疑、责备、同情、不理解等明显的爱憎。在这种爱憎情怀里,我看到作为非马桥人,作为下放崽的知青们和马桥的格格不入,也看到了作为文化人的韩经常做的文人式的旁观。这种旁观,很多时候,是冷漠的是洁身自好作壁上观的,我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韩,为什么没有更热心,为什么没有更善良一点,为什么对于黄皮的求救无动于衷,为什么对于可怜的盐早要去戏弄,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帮一帮可怜的人们…… 韩自己也是有愧疚的吧,不然他为什么会对给盐早婆娘的二十块钱解释那么久,为什么对于敷衍客套盐早良心不安,更为什么会用尽方法把盐早的那滴泪珠忘记?他怎么能忘记呢?他不可能忘记。所以他在文人式的旁观背后做着文人式的反省。盐早的故事,其实说到“渠”就已经完了,后来的词条“道学”就是这种反省吧。韩自己也说“比方说刚才的二十块钱,不是出于内心的诚恳,不是出于性情的自然,而只是一种文化训练和文化约束的结果”。“道学”之外,人与人之间还可能有真心实意的同情和亲近吗?马桥人用“道学”一词取代“善良”、“好心肠”等等相近的词语,是不是因为无法摆脱对人性的深深怀疑?这种怀疑能够使多少施舍者惊惧与汗颜?韩就是那些汗颜者的一个吧。我其实很高兴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韩,会觉得做错事,会在事后反省,这样的见证者,让我感觉马桥的一切的都是真的,韩的一切也是真的。
西方人说《马桥词典》是壁画式的,看《马桥词典》就像在画展里看画一样,没有所谓的第一与最后,从哪个角度开始看的都是可以的。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版本都是韩修订过了的,现在的排列顺序大部分是按照故事情节的来排的,说是为了方便读者较为清晰的把握事实脉络,也为了增强一些可读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想说,既然《马桥词典》是壁画式,它的115个词条,既是整体的又都是独立的。我开始看的时候,是随意翻阅的,随手翻到哪就看哪。这样随意的翻阅带来的好处是,我对于词条的记忆更加清晰,也会专注于词条背后的文化内涵。后来,则按照书的编排顺序看的,确实更有连贯性,但是我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了词条背后的故事情节,就像看其他情节性的小说一样冲动着要一口气看完。这样便忽略了词条本身的魅力,忽略了词条背后蕴藏的文化,忽略了韩对于这种文化现象进行的哲学性或社会性的思考。而恰恰是这种思考,才是虑清了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后留下来的最本质的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吧……
当然如果你要我跟你讲讲马桥人的故事,我可以跟你扯上一堆,比如九代爷戴世清的传奇乞丐经历,比如马疤子很传奇,天天要打醮,坐蒲团,他的队伍行军打仗从不穿鞋,无论厉石还是铁钉都上不了他们的脚;还比如神仙府的马鸣专吃蚯蚓不吃饭……这些精彩的人精彩的故事,肯定是在每一个读者心中最先想起的。然而这些精彩的故事,不只是精彩。精彩和传奇不是他们的标签。这种精彩,参杂了马桥建国以来的种种变迁,参杂了几代马桥人坎坎坷坷的命运,参杂了马桥甚至中国其他所有乡村文化里根深蒂固的某些东西吧。
我很想知道,现在的马桥怎么样了,马桥的人们看到《马桥词典》这本书史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韩隐居的马桥的人们是怎么看待韩的?那些故事的主人公们怎么样了?盐早还活着吗?还是不挑重物就不自在吗?那个马鸣呢还是住在破窑洞里以蚯蚓为生吗…………我想马桥一定变了,现在的马桥也一样和中国其他的农村一样经历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吧。那些独特的马桥语言也许已经在慢慢的被普通话化,那些曾经被熟记的故事已经渐渐的没有人记得的吧。
幸好有《马桥词典》,记录了马桥较为原始的状态。人人都应该有本自己的字典,那些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或事总是倏忽即逝,多年后,我们也会什么也不记得了吧。但是我想我会记得我在看《马桥词典》时的触动,因为我写下了属于我字典的一部分。
第四篇:马桥小学环保教育制度
校园绿化美化环保教育制度马桥小学
1、师生自觉学习环保知识,认真写环保读书笔记,提高环保意识。
2、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在实施学科教学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有机地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
3、利用节日庆典和少先队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绿色创建活动
4、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资源,随手关紧水龙头,随手关灯,不开无人电风扇,电脑长时间不用,必须关闭主机和显示屏。
5、教育师生不用一次性物品,不乱扔纸屑、果皮、塑料袋、废电池等,班级做好垃圾分类回收。
6、爱护花草树木,不折树枝、不摘花、不踏草坪。
7、与破坏环境的一切行为做斗争。
8、课间不追跑打闹、不大声喧哗少制造噪音,共创宁静环境。
9、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
10、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
11、买环保电池,减少环境污染。
12.拒吃野生动物,不买野生动物制品,善待生命。
13.认绿色食品标志,保障自身健康。
14.买无公害食品,维护生态环境。
15.维护绿化,捐资种树,做绿色小卫士。
16.做环保志愿者,积极参与环保宣传。
第五篇:马桥小学校园环境管理
校园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管理“十三个禁止”马桥小学
1、禁止随地吐痰。
2、禁止随地大小便。
3、禁止乱扔果核(壳)、瓜皮、纸屑、烟蒂、塑料袋等废弃物。
4、禁止乱倒污水和粪便。
5、禁止乱倒垃圾和在露天场所、公共垃圾容器内焚烧树叶、杂草、垃圾。
6、禁止乱涂、乱写、乱画、乱张贴。
7、禁止在公共场所,尤其是主干道路上乱堆放物品。
8、禁止带宠物进校。
9、禁止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非指定的地点乱停乱放。
10、禁止损坏一切公共财物和环境卫生设施。
11、禁止在教学区、办公室烧饭和乱倒剩菜剩饭。
12、未经批准,禁止在校内设摊摆点。
13、禁止攀树、折枝、摘花和践踏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