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振兴“3×10”工程行动计划2011年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3 09:3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产业振兴“3×10”工程行动计划2011年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产业振兴“3×10”工程行动计划2011年工作总结》。

第一篇:文化产业振兴“3×10”工程行动计划2011年工作总结

XX区文化产业振兴“3×10”工程

行动计划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XX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文化产业振兴“3×10”工程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开拓奋进、创新思路、齐心协力、团结奋斗,为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卫滨区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现将今年以来我区文化产业振兴“3×10”工程行动计划工作总结如下:

一、标志性文化建筑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筹集各类资金300万元,在XX区铁西实验小学建立场馆面积2500平方米的XX卫滨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该活动中心主要用于全区中小学生进行校外文体活动,包括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活动,极大丰富了我区青少年校外文体活动场所和内容,目前正在进行楼主体施工建设。

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重点加强乡村、社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推进,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新农村书屋、农民体育健身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区级支中心及所有农村基层服务点已全部建成,共为X个村配备X台电脑、X台投影仪并投入使用;二是已建成X村、XX营等X个农家书屋,制定了书屋管理、图书借阅-1-

等各项制度,每个农家书屋配图书XX册、光盘XX种XX盘、书架X个、阅览桌X张、椅子X把、报刊架X个全部配备到位;三是成立农村电影放映队,坚持每月一场电影,在平原乡各村巡回放映,受到村民的普遍欢迎;四是成立社区文化中心X个,每个中心按照X平方米以上场地、X万元设备(包括电脑、投影仪、桌椅)标准建立,其它X个社区文化中心及X个办事处文化中心正在申请建设中;五是为平原乡惠丰社区、健宏社区、平原社区等争取配套上拨体育器材。

三、文化街区建设成效突出

以文化商业步行街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工程为引领,大力培养发展书画、装裱、茶文化、古玩、手工艺、文化用品、乐器销售等经营项目,突出文化特色,集中成片经营,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逐步建成富有文化特色的街区。

四、特色文化区块发展前景广阔

1、影视娱乐中心地位凸显。全区共有电影院X家、歌舞游艺等娱乐场所X家、图书音像X家是XX市的影视娱乐中心。其中步行街13号楼B座引进阳光影城项目,该影城总投资3000万元建设,面积2600平方米,4个放映厅,600多个座位,已于2011年12月15日试营业。

2新乡古玩城项目已投入运营。5月18日,古玩城项目开业试运营。该项目投资2000万元,位于XX公园南门路东负一层,为我市第一家标准化古玩市场,主营古玩展览、交易交流、收藏及鉴定等业务,项目营业面积2600平方米,设80个展位,目前入驻率已达100%。

五、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深化拓展“欢乐中原”群众文化活动。围绕春节、母亲节、建市62周年、建党90周年等节庆日,共开展正月十五群众社火、卫滨区第九套大众广播体操比赛、庆祝建市62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建党90周年“七个一”系列活动等各类文化文艺活动,全区共开展各类文艺活动XX场,书画摄影展XX场,放映电影XX场,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文化市场管理跃上综合执法新台阶

结合机构改革,努力推进全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切实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专项整治和扫黄打非工作力度,实现了全区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协调发展。

九、2012年工作计划

(一)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惠民文化工程,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1、充分利用区校外活动中心开展好学生校外活动。2012年上半年,在铁西实验小学兴建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即可竣工。建成后,计划抽调人员成立组织管理机构,组织全区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加快推进社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已建成X个社区文化中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其他X个社区文化中心

及7个办事处文化中心的建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深化拓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以“欢乐中原”广场文化活动为载体,围绕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艺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组织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三)以区机关艺术团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文艺演出。激发全区干部“实干、创新、奉献、协作”的创业精神和工作激情,全面带动XX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设幸福新乡,推动XX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打造文化街区和特色文化区块。

以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工程为引领,逐步规划并培养发展书画、装裱、茶文化、古玩、手工艺、文化用品、乐器销售等经营项目,突出文化特色,集中成片经营,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重点打造步行街文化庙会、老君庵庙会、罗锅居、牛忠喜烧饼、姜庄兔肉、卫滨区巾帼书画等特色文化区块,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强化组织和培训。

(五)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继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检查及文化市场治理整顿行动,进一步强化对网吧、网站和图书、音像、娱乐市场的引导与监管力度,改进管理手段,净化文化环境,确保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

(六)继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以继续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四讲四做”、争当“道德之星”活动,积极开展城乡志愿服务活动。二是以巩固文明城市、文明城区创建成果为载体,整体推进文明创建工作水平。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打造文明创建之本;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合成文明创建之力;建设“学习-创业-文明”链,激活文明创建之源;完善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推进文明创建之势。三是以“清洁家园行动”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继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切实做好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和“三下乡”工作。四是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XX区委宣传部

2012年1月9日

第二篇:人民日报评论:文化产业振兴

人民日报评论员:推动文化产业振兴的重大举措

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向社会公开发布。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适应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去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的特殊优势和特殊功能,也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条件,为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结构、逆势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其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将会拉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积极贡献。

《规划》提出了到2011年末文化产业发展要在现有基础上实现五个“进一步”的目标,即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围绕这一目标,《规划》提出在当前要着重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扩大文化消费、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和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等8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规划》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振奋人心,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落实好《规划》,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大力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推动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和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要建立健全文化市场。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落实好《规划》,要靠政策的大力推动。要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地区整合,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我们有理由相信,《规划》付诸实施,必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时代赋予了重大机遇,我们要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人民日报评论员: 为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即将过去的2008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各种历史罕见的挑战和风险,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华民族博大丰厚的文明底蕴、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为我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优势、文化支持。

文化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不仅是人们陶冶道德情操、抒发爱国情怀、丰富艺术想象的重要载体,是昭示光明、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精神火炬,更是吹响社会进步、和谐发展之音的时代号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文化工作者团结奋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我们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推陈出新的文化精品,自觉诉求的创新意识,初具规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的民族文明素质,日益增强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成就标志着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标志着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

在目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文化力量、精神诉求成为各国政府抵御经济寒潮的思想武器。面对持续蔓延的金融危机,我们要把握机遇、破冰前行,推动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大物质文明建设十分重要,推进文化建设、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样十分重要。文化不仅是推进经济增长的精神支柱,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积聚的物质财富、人民对精神生活的持续需求,为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传统产业模式日渐低迷的情况下,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比重2.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一个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已经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积极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已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

蓬勃发展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与日渐低迷的传统工业相比,以文化产业为支柱的内容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容忽视。文化市场特别是农村文化市场需求仍然存在着巨大潜力,文化消费不断高涨、文化产品持续繁荣,这些为扩大内需提供了需求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业已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品供给格局和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为扩大内需提供足够的文化保障。

200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继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让文化建设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意义十分重大。今天,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的进步对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的发展给文化赋予了新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精神力量,我们任重而道远。

人民日报评论员:不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之五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国家的发展就会失去支撑,民族的振兴也就无从谈起。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纵览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29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

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这一切,极大地改变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格局,丰富了亿万人民的文化生活,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荡人心的文化乐章。

从文化事业的进步,到文化产业的拓展,从文化体制的转变,到文化内容的创新,文化大发展的脚步留下了一组喜人的数字:图书出版由1978年的1.45万种,发展到2006年的23.39万种;报纸由1978年的186种,增加到2006年的1935种。中国广播电视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电子传媒。互联网迅猛发展,全国已有1.62亿网民,居世界第二位;手机用户4.87亿,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初期被外国友人描述为“大城市的夜晚如同乡村”的“寂静的中国”,变成了有声有色、充满生机的文化中国。

回首新时期29年,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党和国家为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改革开放让中国文化释放出巨大活力,“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精彩亮相。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文化选择日益多样、精神产品不断丰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期望的文化大普及,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正一步步得以实现。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仅能推动人民文化生活的进步,更能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铸就时代风尚,打造国家“软实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我们要站在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当代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奋斗中,我们必将创造出无愧于悠久的历史传统、无愧于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灿烂文化,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文化建设的新起点

今天,本报刊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个《纲要》,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幅壮美蓝图,是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纲要》的实施,将成为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相配套,是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文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纲要》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整个“十一五”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而且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深远的影响。

一部人类发展史表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进步的显著标志。一个民族的兴盛,必定是从文化的繁荣开始的;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28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但我们也应当清醒看到,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品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我们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制定一个好的发展规划不容易,将好的规划变为现实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全党同志和党的各级组织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纲要》的要求和部署上来,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认识党对文化工作领导的重要性,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健全宏观调控,完善文化工作机制,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要加大和改进政府文化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确保《纲要》所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通过改革不断破除制约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瓶颈和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我们的国家所以伟大,我们的民族所以伟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中,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实践,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既要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又要十分慎重、细致有序,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地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要紧紧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要在文化体制改革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坚持试点先行,从点到面,分阶段、分步骤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文化体制改革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必须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很不平衡,文化领域的行业、单位的特性也不一样。我们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要求,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根据各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需要,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相关政策和改革措施,稳步实施,工作进度不提统一要求,完成时间不搞整齐划一。要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确保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国家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相互配套、相互衔接。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统筹协调、具体指导,确保文化体制改革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实施。要建立健全文化体制改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整个改革工作有领导、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开展。要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把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结合起来,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支持和参与改革。

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文化发展任重道远。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若干意见》,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领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实质,锐意进取,勇于实践,积极稳妥地把文化体制改革推向前进。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建设更加繁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三篇: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 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 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 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遵 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进教 师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源头上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 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二、目标任务

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 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 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 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师德教育显著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方式不断优化,教师综合 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发 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 保障和人才支撑。

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将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 和要求作为教师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 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细化落实到教师教 育课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 教、以德育德。

提升培养规格层次,夯实国民教育保障基础。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根据各地实 际,为义务教育学校培养更多接受过高质量教师教育的 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普通高中培养 更多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为中等职 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大幅增加培养具有精湛实 践技能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为幼儿园培养一大批 关爱幼儿、擅长保教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教师,教师培养规格层次满足保障国民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改善教师资源供给,促进教师公平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培养,重点为 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师资保障。支持中西部地区提升师范专业办学能力。推进本土化 培养,面向师资补充困难地区逐步扩大乡村教师公费 定向培养规模,为乡村学校培养 “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合格教师。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成 长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高质量开展乡村教师全员培 训,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师范生生源质量显著提高,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注重协同育人,注重 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注重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教育新形态基本形成。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发挥师范院校主题作用,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教师教 育布局结构,基本形成以国家教师教育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 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三、主要措施

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

1、研制出台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加强师德教育的文件和师德修养教师 培训课程指导标准。

2、制订教师法治培训大纲,开展法治教育,提升教师法治素养和依 法执教能力。

3、在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中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通 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通过经典诵读、开设专门课程、组织专 题培训等形式,汲取文化精髓,传承中华师道。

4、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校长请进课堂,采取组织公益支 教、志愿服务等方式,着力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5、借助新闻媒体平台,组织开展师范生“师德第一课”系列活动。每年利用教师节后一周时间开展“师德活动周”活动。

6、发掘师德先进典型,弘扬当代教师风采,大力宣传阳光美丽、爱 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新时代优秀教师形象。

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

1、引导支持办好师范类本科专业,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 科层次教师培养力度。按照有关程序办法,增加一批教育硕士专 业学位授权点。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 对教 师教育院校研究生推免指标予以统筹支持。

2、支持探索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和教育硕士研 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适当增加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博士招生 规模,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校长,完善教育博士选拔培 养方案

3、办好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各地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扩大专科以上层次幼儿园教 师培养规模。支持师范院校扩大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加大特殊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力度。

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

1、各地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通 过公费定向培养、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 科教师,为乡村初中培养补充“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 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充需要。

2、加大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力度。

3、加强县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县级 教师发展机构在培训乡村教师方面的作用。培训内容针对教育教 学实际需要,注重新课标新教材和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培训,赋 予乡村教师更多选择权,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4、推进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鼓励引导师范生到乡 村学校进行教育实践。“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

师范生生源改善行动。

1、依法保障和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 考师范专业。

2、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 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推进地方积 极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工作。

3、积极推行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

4、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高校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加大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鼓励设立面试考核环节,考察学生的综合素 养和从教潜质,招收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

5、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类专业,招 收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具有教育情怀的学生,重点培养教育 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

6、建立健全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畅通优秀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

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

1、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 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

2、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遴选认定200门 教师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共 享。

3、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引 领带动中小学教师校长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和学 校管理。

4、研究制定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提高师范生信息 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5、依托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

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

1、支持建设一批由地方政府统筹,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 保障、编制等部门密切配合,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职前与职后 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带动区域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 养培训质量。

2、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3、推动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和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 革。

4、发挥“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优化培训内 容,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5、实施新一周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高层次“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 响力、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军人才。

6、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统筹规划,推行集中培训和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模式。

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行动。

1、综合考虑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师范生招生规模、校内教师 教育资源整合、办学水平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发挥高水平、有特色教师教育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师教 育院校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建设。

2、国家和地方有关重大项目充分考虑教师教育院校特色,在 规划建设方面予以倾斜。推动高校有效整合校内资源,鼓励有条 件的高校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实体化的教师教育学院。

3、制定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以优质市县教师发展机 构为引领,推动整合教师培训机构、教研室、教科所(室)、电 教馆的职能和资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建设研训一体的 市县教师发展机构,更好地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4、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托优质中小学,开展师范生见习实习、教师跟岗培训和教研教改工作。

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优化行动。

1、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教师教育师资国内外访学支持力度。

2、引导支持高校加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培养力度。高校对教师 教育师资的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等评价与管理,应充分体现教师教育 工作特点。在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 师实行倾斜政策。

3、推进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共享师资,允许职业学 校、高等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 导师特设岗位计划。

4、推进高校与中小学教师、企业人员双向交流。高校与中小学、高校 与企业采取双向挂职、兼职等方式,建立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

5、实施骨干培训者队伍建设工程,开展万名专兼职教师培训者培训能 力提升专项培训。

6、组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企业导师人才库,充分 发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技能人才在师范生培养和在职 教师常态化研修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行动。

1、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本专科和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体系。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国家 定期公布高校在教育学一级学科设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情 况,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2、明确教育实践的目标任务,构建全方位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相衔接,强化“三字一话” 等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

3、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或精选推荐一批主 干课教材和精品课程资源。发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 导标准》。开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和特殊教育课程资源。

4、鼓励高校针对有从教意愿的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教师教 育课程,协助参加必要的教育实践。建设公益性教师教育在线学习中心,提供教师教育核心课程资源,供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及社 会人士修习。

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

1、建设全国教师教育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监测 机制,发布《中国教师教育质量报告》。

2、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启动开展师范类专 业认证,将认证结果作为师范类专业准入、质量评价和教师资格认定的 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3、建立高校教师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育专业学位认 证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完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聚焦中小学 教师培养,逐步实现教育硕士培养与教师资格认定相衔接。建立健全教 师培训质量评估制度。高校教学、学科评估要考虑教师教育院校的实际,将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纳入评估体系,体现激励导向。

四、组织实施

明确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振兴教师教育作为全面深化新 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将计划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和 指导,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主动履职尽责,共同为教师教育振兴发展 营造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环境。成立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为教师教育重 大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经费保障。要加大教师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提升教师 教育保障水平。根据教师教育发展以及财力状况,适时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教师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幼儿园、中小 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中央财政通过现行政策和资金渠道对教师教育 加大支持力度。在相关重大教育发展项目中将教师 培养培训作为资金使用的重要方向。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

开展督导检查。建立教师教育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导机制。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情 况的专项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对实施不到位、敷衍塞责的,要追究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第四篇:文化部部长解读《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文化部部长解读《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9-30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解读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布,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纳入了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日程。

编制背景和过程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明显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我国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其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凸显。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今年初,中宣部会同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成立调研组,着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调研编制工作。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精神,根据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提出落实相关任务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对成长性好、示范带动效应强、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大项目作出安排。

《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三是坚持重点突破,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四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五是坚持内外并重,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1年末,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重点任务

一是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规划》明确提出,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后,将通过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促进演艺产业发展。坚持创新体制、壮大实力,加快推进电影、电视剧和影视动画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开展动漫企业认定工作为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动漫产业发展。

二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对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确定的重大产业项目,要确保资金投入,加快实施步伐。宣传文化系统将选择一批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三是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新闻出版领域将重点推进出版发行企业联合重组,打造中国出版传媒业航空母舰。广电领域积极推动省内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并支持有条件的省级网络公司跨省重组扩张。文化系统将重点推动动漫游戏业的资源整合,在全国形成若干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动漫企业集团;将推动演出院团的体制改革,推动组建有强大竞争力的演艺集团;将推动演艺资源的跨地区整合,在全国形成若干有聚集效应和强大辐射力的演艺院线。

四是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建设若干全国和区域性现代流通组织和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日前,在天津建设的“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区”已经动工,在北京建设的中国动漫游戏城也在进行规划。同时,文化部将抓紧研究制订规范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是扩大文化消费。《规划》提出要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要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促进文化消费方面,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拟从2010年开始,每4年推出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每2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每2年编制公布一批《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扶持名录》等。

六是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

七是发展新兴文化业态。《规划》提出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新兴出版发行业态,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

八是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规划》提出要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2009年4月,四部委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近期还将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指导意见》,协调海关、税务、银行等部门,落实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扶持政策。

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

一是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是《规划》的一大亮点。目前,在文化部门主管的演出、娱乐、艺术品、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领域,基本实现对国内非公有资本全方位、全过程开放,除少数领域外,对外资也已基本开放。

二是加大政府投入。《规划》提出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当年预算10亿元。同时,全国有近20个省(市、区)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据了解,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备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三是落实税收政策。《规划》提出要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在促进动漫产业发展方面,要认真贯彻执行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关于扶持动漫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

四是加大金融支持。《规划》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今年初,文化部分别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签订了《关于扶持培育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作协议》、《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6月底,文化部评选出15个文化产业项目,推荐给中国进出口银行,涉及资金43.81亿元。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将《规划》的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六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宣部、文化部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七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注重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

八是加强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依法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盗版侵权行为,促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

作者:文化部部长 蔡 武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9年09月30日

责任编辑:唐小鹏

第五篇:教育局振兴教育事业五年行动计划

教育局振兴教育事业五年行动计划

(基教科)

二、均衡化发展。

(一)突出素质教育战略主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据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为“推进高均衡发展,打造高品质教育”,做好资源配臵的均等公平、教育设施的标准现代、学校管理的特色品牌,师资队伍的专业名优、学生成长的快乐健康。并结合全区教育实际,不断拓宽素质教育途径,丰富素质教育内涵,全面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根据各学段特点,合理控制考试次数、难度和课后书面作业数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在获得必需知识的基础上有时间、有空间追求个性发展、实现自主学习。要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开展高效课堂教学观摩课、优质课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活动向纵深发展。

加大校本研修力度。坚持“学区结盟制”校本研修运行机制,以“行政推进、多方合作、典型示范、专业引领、制度保障、网络支持”为工作思路,以教学指导为中心,及时

解决学校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专门项目,制订研究规划,组织协作攻关。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引导教师通过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建构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坚持德育为先。认真贯彻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精神,坚持“夯实基础、创新方式、务求实效、全面实施”的工作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工作宗旨,创新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完善德育工作的促进机制,推进学校特色德育的创建,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校长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以德育干部、团队干部、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为主要力量,整合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走德育生活化、社会化的道路,将德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人生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学校以“课内渗透”为立足点,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和学校的基本活动中,以“课外扩展”为发展点,着力拓展中小学生德育活动的时空。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特色鲜明、高素质学生为目标,坚持“三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注重学

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二是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三是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

(四)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在开齐开足课程的基础上,深入进行地方课程、实践课程和特色课程的研究,加强对有效教学活动的研讨,走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发适合本校特点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灵活多样的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接触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学校寻求到适合自身需要的亮点,借助特色课程创办特色教育,促进课程改革,积极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力争在2016年编成一批有地域特点、特色鲜明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

(五)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渭城教育特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导向,以先进的理念为引领,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灵魂,以制度文化建设为纽带,以活动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推动学校校园

文化建设。重视和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做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这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不断挖掘校园设施资源和学校发展中积淀的文化底蕴,建设有各校风格和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和浓郁的办学特色。把加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贯穿文明礼仪教育、心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师有特点、生有特色”的渭城特色校园文化格局,让学校成为“文化的圣地,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港湾,成长的摇篮,成功的基地。

(六)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

1.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及课时,不得挤占音、体、美、劳技、综合社会实践等课程的教学时间,不得随意增加教学难度和赶超教学进度。

2.坚决杜绝教师布臵大量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的作业,要多留实践性、观察性、动手性作业。切实提高批改质量,凡向学生布臵的书面作业,教师都要及时认真批改,并及时反馈。减少学生考试次数,规范中小学考试。

3.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的长效机制,每学年组织两次问卷调查,通过无记名问卷,征求家长、学生意见,全面分析与掌握学校课后作业、违规考试、体育锻炼等情况,并依据问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4.推进“五表”公开制,把“学生在校作息时间表、学校课程安排表、任课教师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大型活动安排表”五表,通过校园网、区域网向家长公开、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监督,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三、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二)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十八大”指出,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使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调配、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一是在城乡之间要均衡发展;二是在学校校际之间要均衡发展。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享有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一是科学调整校点布局,合理配臵教育资源,奠定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据空港新城和秦汉新城的建设,对农村学校重新进行布局调整,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臵。(还要添加基建办材料)

二是以城带乡、以优带弱,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促进城乡教育融合,促进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之路。

三是加强农村师资配臵,推行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机制,提高农村学校办学和育人质量。师资的均衡配臵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实行“城乡联动、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共 5

同发展”的战略。确定城内道北中学、区二初中、风轮初中、道南学校、道北小学、八方小学、风轮小学、文林路小学等8所学校为龙头校,农村30所学校为协作校,实行“1+3”或“1+4”组合形式,进行“联姻”。即一所城内学校带动三至四所农村薄弱学校。继续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子、校本研修“学区结盟制”,通过教师定期交流培训、联合举办教学研讨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龙头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使双方实现教育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切实在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办学质量上都得到提升。

四是统筹标准化建设规划,突出均衡、协调的本质特征,体现公平教育的理念。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力度,有序实施信息化装备建设,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在改善学校条件的同时,通过就近入学、严控学校规模、遏制大班额、取消重点班,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三)内涵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招生改革,规范招生秩序,逐步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向各初中分配的比例。按照“提升学校软实力,打造学校硬品牌”的教育内涵发展思路,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推进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建立学生发展指导 6

制度,实施育人导师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拓宽渠道,创建平台,积极开展普通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春笋计划”试点。

组建公办高中教育联盟。有组织、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把“教育联盟”建设成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科研意识和较强教育实践能力的高中教育质量研究和提升团队,逐步实现“高品位、精内涵、强特色、优质量”的高中教育发展目标。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以学区化改革和集团化办学为载体,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动渭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力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在学区化改革方面,可尝试采取“1+X”办学模式,即一所龙头学校加几所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民办学校,建立毕塬路、文汇路、人民路三大学区教育共同体,组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以龙头学校的科学管理和厚重文化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在3—5年内,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共推、学校发展共谋等措施,整体提升学区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在集团化办学方面,探索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引进民间资本发展教育,组建教育集团,以“名校民校”模式办学。公办名校通过学校的品牌效应,社会知名度及教育管 7

理、教师团队注入民办学校,民办学校通过企业投资或积聚民间资本建设一定规模、具有独立校址、独立法人及教育设施设备齐全的学校,从而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学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三)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长效均衡协调发展为理念,以加快建设教育强区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为着力点,全面促进教育形象、教育质量双提升,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重点编制全区学校布局优化方案、学校标准化建设整体规划方案、“三名一优”工程”(培养和建设名师、名校、名校长和优生)实施方案等。全面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积极推进联合学校建设。充分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切实做到校务公开“五有”,即有组织、有制度、有阵地、有内容、有资料,实行“三公开一参与”,即评优选先、职称评审、工资晋级、考核方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向全体教职工公开,学校收费情况向社会、家长公开,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向教职工公开,教代会成员参与学校管理、经费的清理与审核。

(四)深化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改革。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 8

法自主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积极探索和创新中小学教育评价制度,对学生、教师与学校的评价的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重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要重视在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学实施等管理环节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育氛围。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还要添加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的材料)

(五)加强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

高起点、高定位,树立“博采众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鼓励、支持各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促进我区学校与其它教育发达地方的交流和合作。每年派出一定数量校长和骨干教师外出取经学习,同时,邀请省内外知名的课改专家来我区通过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听评课等活动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的路子,以咸阳中学、渭城中学、区二初中、道北小学等学校为载体,可尝试办国际班,加强与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交流、学术交流、师资交流,进一步提升学校 9 的办学品味和知名度。

八、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坚持依法治教

1.按照“六五普法”的工作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以德育人”的管理方法,在全区中小学广泛开展各类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学校管理人员、广大教职工对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认识与理解,着力增强法制观念、法律素养和依法治校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尤其是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坚持在“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方面做好表率,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用有所成,切实把依法治校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不断推动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2.依据各项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教育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财务和资产管理、校园安全管理等一系列内部规章制度,着力减少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在学习教育以及运用过程中的“盲点”,有力推动依法管理和依法治教工作进程,努力做到依法执教、依德育人。

3.各有关部门相互协作,促使各学校把办学和管理全面纳入依法行政、依法办学的法治轨道。一方面筑牢法治观念,熟悉法律内容,明确法律职责,遵循法律程序,依法解决学 10

校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治理教育发展环境、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等方面,要会运用法律武器,依法保障自身利益,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一方面着力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校务公开等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监督重大事务,及时化解学校存在的矛盾,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自主能动性,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附:振兴渭城教育事业五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

振兴渭城教育事业

五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

2014年

1.细化学校教学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实行教学质量下滑学校校长约谈制。

2.实施“学区结盟制”校本研修,实行人民路、毕塬路、文汇路“学区结盟制”校本研修运行机制,扎实推进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城乡结对帮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开展“学区结盟制”校本研修现场交流会,对渭城中学、民院附中和道北小学校本研修开展情况进行现场观摩。创建市级校本研修示范校2所。

4.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丰富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味。召开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树立校园文化样板学校。创建市级校园文化示范校2所。

5.加快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完成风轮初中等6所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

6.完成咸阳中学等2所高中、道南学校等4所初中、道北小学等9所小学“双高双普“部室建设达标任务。

7.完成咸阳中学省级示范高中验收工作。

8.完成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省级标准化高中验收工作。

9.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0.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1900人以上,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45%以上,力争清华、北大零突破。

2015年

1.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继续实施“高效课堂人人过关工程”,对“高效课堂”开展突出的学校授予“高效课堂示范学校”星级奖牌,对表现突出的教师授予“高效课堂示范标兵”称号。

2.深入推动高中教育联盟,试行高中教师“系统人”机制,激发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

3.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实行主管教学领导全区“公开演讲上岗制”。

4.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实行“1+2”质量评价体系(1=质量检测、2=学业水平+综合素质评价)。

5.根据教育制度改革,扎实推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6.积极推动“双高双普”创建工作,做好检查指导。完成渭城中学等2所高中、风轮初中等8所初中、果子市小学等17所小学、星光幼儿园等17所幼儿园“双高双普“部室建设达标任务。

7.完成区二初中等9所学校(区)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

8.根据秦汉秦城和空港新城建设,对农村学校重新布点调整,妥善解决拆迁户子女上学问题。科学划分学区,遏制择校热。

9.创建市级校园文化示范校3所。10.创建市级校本研修示范校3所。

11.加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投入,逐步实行食堂供餐模式。

12.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1950人以上,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50%以上,清华、北大榜上有名。

2016年

1.有重点、有梯次的打造一批(高中2所、城区初中3所,城区小学3所)精品学校,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作用,使这些学校成为渭城教育的名片和窗口。

2.选取4所学校(城区2所,农村2所)试点推行校长选任制、年薪制和任期业绩考核制、中层干部竞聘制和末位淘汰制,增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教师中实行选聘制,使教师能上能下,打破“铁饭碗”,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

3.研读高考政策,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的适应新高考的高中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制定相适应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4.“双高双普”创建工作查漏补缺,迎接省市验收。

5.创新德育方式,拓宽德育渠道,提升德育质量,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

6.加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投入,农村初中全部实行食堂供餐模式。

7.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突破2000人大关,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50%以上,清华、北大各1名。

2017年

1.探索集团化办学,引进民间资本发展教育,组建教育集团,以“名校民校”模式办学,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2.举办校本研修经验交流会,收集整理各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

3.完成“双高双普”各项验收准备工作,力争通过验收。4.加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投入,农村小学全部实行食堂供餐模式。

5.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实现正增长,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55%以上,清华、北大各2名。

2018年

1.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有利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

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3.全面提升高中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实现“高品位、精内涵、强特色、优质量”的高中教育发展目标。

4.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切实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实现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5.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实现正增长,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60%以上,清华、北大各2名。

下载文化产业振兴“3×10”工程行动计划2011年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产业振兴“3×10”工程行动计划2011年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

    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

    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2009-2011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更具特色、更......

    乡镇振兴工程 近期工作总结

    刘货郎村乡镇振兴工程近期工作总结 近期以来,水务局驻刘货郎村工作人员,按照县实施“乡镇振兴”工程的要求,吃住在村,与村里群众打成一片,通过入户调查、与群众座谈等形式,听民声......

    我国制定五大政策措施振兴文化产业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

    韦州镇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韦州镇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韦州镇是同心县东部的一个千年古镇,这里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氛围比较浓郁。为了让这块古老的土地依然能够焕发生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能够接受......

    培英学校振兴初中行动计划

    强化教育管理 提高教育质量 龙川县培英学校振兴行动计划方案(2014—201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促进我校可持续发展,根据《河源市振兴初......

    勐省完小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3

    勐省完小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二) (2013.9—2014.7) 本学年是勐省完小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第二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创办“窗口”特色学校......

    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五篇范文)

    《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