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英学校振兴初中行动计划
强化教育管理 提高教育质量
龙川县培英学校振兴行动计划方案(2014—201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促进我校可持续发展,根据《河源市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和《龙川县振兴初中行动计划》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研究制定了2014—2017学年落实教育振兴初中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强势推进教育振兴计划,办人民满意教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河源市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和《龙川县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实施意见要求,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平安、和谐、品牌学校。
二、目标任务
从2014年起,采取更有力措施提高办学水平,实现以下目标:
(一)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我校为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育系统,并给每位教师配置了手提电脑,现已经投入使用。
(二)加强队伍建设。我校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传、帮、带,结对子,外派进修培训或“三个十佳”教师的评选活动等,发挥骨干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建设一支精良、高素质的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名教师与名班主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三)建立管理水平目标。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建立一个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的工作环境,引入“能者上、庸者让”的竞争机制,达到“人人参与学校管理”的工作氛围。
(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将每班每次考试成绩平均排列在倒数5名的学生划定为“学困生”,进行一对一帮扶,使得其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平均分、及格率、优良率有较大提高。基本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提高群众对办学质量满意度。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学校成立振兴初中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由邓伟国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部门主任为成员,统一领导学校建设的统筹、指导和推进。
(二)实施均衡发展工程。
1、努力消除“大班额”现象,力争2017年每班不超过50人。
2、不以考试或任何变相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
3、均衡分班,合理配备各年级任课教师,逐步实行循环教学。
4、配合县教师轮岗交流,推动教师在校际间流动。(三)实施改善办学条件工程。
1、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与教育“创强”相结合,建设和配备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校舍、功能室、运动场地、体育设施及仪器设备、图书,落实设备运行、更新和维护经费,保持教育教学设备设施较高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2、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人人通”。
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争取资金及投入加强校园的环境绿化美化,为师生创造更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创建校园文化,创建文明和谐的学校氛围,让文明礼仪充满校园。
(四)实施示范带动工程。
努力创建成为龙川县初中学校的示范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继续办出特色和亮点。(五)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1、推进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教师管理体制,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2、创新教师激励机制。继续评选“三个十佳”教师、“首席教师”、“金牌教师”,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年9月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大力表彰师德师风的先进个人和集体,提高教师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并实施“一票否决”制度。
4、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提高教师“研读教材、撰写教案、备课上课、命题解题、讲普通话、写硬笔字”等基本功。实施初中教师读书计划,结合教师每周l小时学习制度,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心得交流会、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展示教师读书成果,激励教师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鼓励初中教师参与学科教研活动,开展学科优质课比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六)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推进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改革初中学校课堂教学“满堂灌”、“满堂问"、目标模糊、内容随意、方法简单的低效方法。通过“公开课和教学比赛”开展“有效课堂”研究与实施,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和进步。
2、推行四个“整体负责制,下级包班”管理模式。落实和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推行四个“整体负责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年级组长为核心的年级整体负责制,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整体负责制,以科组长为核心的学科教研组整体负责制,以教师个人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整体负责制)。开展年级、备课组、班级和教师个人教学质量评价,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级级过关、科科过关、班班过关,人人过关。
3、落实“学困生”目标,“留守儿少”帮扶措施。树立全员质量观,对 “学困生”、留守儿少进行结对帮扶,实施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4、加强校本教研研究,立足学校实际,从教学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有效推进教研工作。
6、完善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机制。学校根据学生学业水平情况制定教学三年规划。认真研究教学质量和检测的内容、方式、方法,提高检测质量。重视教学质量检测结果的运用,将检测数据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是学校办学的最终目标,我们在坚持基础学科的前提下,要以个性化发展为策略,确实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学生身上。
1、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确立“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人本”教育原则。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切实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及良好行为习惯,并建立学校德育常规工作评比制度,不断完善评比细则,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使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逐渐形成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2、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加强校风校纪建设。特别重视行为养成教育,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艺术。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按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学生每天l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以“跳绳”为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认真组织“大课间”活动;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4、完善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对音乐、美术、体育特长学生进行统一测试认定,测试成绩可作为特长生高中录取的依据之一,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档案。我校将抓住“振兴初中行动”活动的契机,将学校建设成队伍精良、质量较优、管理优化、特色明显、校园优美的好学校。以“人文校园、和谐校园”为导向,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塑造高素质学生群体,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力争把学校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社会认可的教育特色学校。
龙川县培英学校
二○一四年十月二十日
第二篇: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 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 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 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遵 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进教 师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源头上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 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二、目标任务
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 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 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 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师德教育显著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方式不断优化,教师综合 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发 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 保障和人才支撑。
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将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 和要求作为教师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 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细化落实到教师教 育课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 教、以德育德。
提升培养规格层次,夯实国民教育保障基础。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根据各地实 际,为义务教育学校培养更多接受过高质量教师教育的 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普通高中培养 更多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为中等职 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大幅增加培养具有精湛实 践技能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为幼儿园培养一大批 关爱幼儿、擅长保教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教师,教师培养规格层次满足保障国民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改善教师资源供给,促进教师公平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培养,重点为 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师资保障。支持中西部地区提升师范专业办学能力。推进本土化 培养,面向师资补充困难地区逐步扩大乡村教师公费 定向培养规模,为乡村学校培养 “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合格教师。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成 长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高质量开展乡村教师全员培 训,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师范生生源质量显著提高,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注重协同育人,注重 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注重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教育新形态基本形成。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发挥师范院校主题作用,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教师教 育布局结构,基本形成以国家教师教育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 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三、主要措施
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
1、研制出台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加强师德教育的文件和师德修养教师 培训课程指导标准。
2、制订教师法治培训大纲,开展法治教育,提升教师法治素养和依 法执教能力。
3、在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中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通 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通过经典诵读、开设专门课程、组织专 题培训等形式,汲取文化精髓,传承中华师道。
4、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校长请进课堂,采取组织公益支 教、志愿服务等方式,着力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5、借助新闻媒体平台,组织开展师范生“师德第一课”系列活动。每年利用教师节后一周时间开展“师德活动周”活动。
6、发掘师德先进典型,弘扬当代教师风采,大力宣传阳光美丽、爱 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新时代优秀教师形象。
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
1、引导支持办好师范类本科专业,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 科层次教师培养力度。按照有关程序办法,增加一批教育硕士专 业学位授权点。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 对教 师教育院校研究生推免指标予以统筹支持。
2、支持探索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和教育硕士研 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适当增加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博士招生 规模,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校长,完善教育博士选拔培 养方案
3、办好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各地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扩大专科以上层次幼儿园教 师培养规模。支持师范院校扩大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加大特殊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力度。
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
1、各地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通 过公费定向培养、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 科教师,为乡村初中培养补充“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 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充需要。
2、加大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力度。
3、加强县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县级 教师发展机构在培训乡村教师方面的作用。培训内容针对教育教 学实际需要,注重新课标新教材和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培训,赋 予乡村教师更多选择权,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4、推进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鼓励引导师范生到乡 村学校进行教育实践。“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
师范生生源改善行动。
1、依法保障和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 考师范专业。
2、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 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推进地方积 极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工作。
3、积极推行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
4、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高校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加大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鼓励设立面试考核环节,考察学生的综合素 养和从教潜质,招收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
5、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类专业,招 收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具有教育情怀的学生,重点培养教育 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
6、建立健全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畅通优秀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
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
1、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 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
2、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遴选认定200门 教师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共 享。
3、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引 领带动中小学教师校长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和学 校管理。
4、研究制定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提高师范生信息 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5、依托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
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
1、支持建设一批由地方政府统筹,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 保障、编制等部门密切配合,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职前与职后 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带动区域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 养培训质量。
2、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3、推动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和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 革。
4、发挥“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优化培训内 容,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5、实施新一周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高层次“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 响力、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军人才。
6、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统筹规划,推行集中培训和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模式。
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行动。
1、综合考虑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师范生招生规模、校内教师 教育资源整合、办学水平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发挥高水平、有特色教师教育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师教 育院校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建设。
2、国家和地方有关重大项目充分考虑教师教育院校特色,在 规划建设方面予以倾斜。推动高校有效整合校内资源,鼓励有条 件的高校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实体化的教师教育学院。
3、制定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以优质市县教师发展机 构为引领,推动整合教师培训机构、教研室、教科所(室)、电 教馆的职能和资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建设研训一体的 市县教师发展机构,更好地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4、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托优质中小学,开展师范生见习实习、教师跟岗培训和教研教改工作。
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优化行动。
1、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教师教育师资国内外访学支持力度。
2、引导支持高校加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培养力度。高校对教师 教育师资的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等评价与管理,应充分体现教师教育 工作特点。在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 师实行倾斜政策。
3、推进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共享师资,允许职业学 校、高等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 导师特设岗位计划。
4、推进高校与中小学教师、企业人员双向交流。高校与中小学、高校 与企业采取双向挂职、兼职等方式,建立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
5、实施骨干培训者队伍建设工程,开展万名专兼职教师培训者培训能 力提升专项培训。
6、组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企业导师人才库,充分 发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技能人才在师范生培养和在职 教师常态化研修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行动。
1、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本专科和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体系。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国家 定期公布高校在教育学一级学科设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情 况,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2、明确教育实践的目标任务,构建全方位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相衔接,强化“三字一话” 等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
3、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或精选推荐一批主 干课教材和精品课程资源。发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 导标准》。开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和特殊教育课程资源。
4、鼓励高校针对有从教意愿的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教师教 育课程,协助参加必要的教育实践。建设公益性教师教育在线学习中心,提供教师教育核心课程资源,供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及社 会人士修习。
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
1、建设全国教师教育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监测 机制,发布《中国教师教育质量报告》。
2、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启动开展师范类专 业认证,将认证结果作为师范类专业准入、质量评价和教师资格认定的 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3、建立高校教师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育专业学位认 证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完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聚焦中小学 教师培养,逐步实现教育硕士培养与教师资格认定相衔接。建立健全教 师培训质量评估制度。高校教学、学科评估要考虑教师教育院校的实际,将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纳入评估体系,体现激励导向。
四、组织实施
明确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振兴教师教育作为全面深化新 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将计划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和 指导,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主动履职尽责,共同为教师教育振兴发展 营造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环境。成立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为教师教育重 大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经费保障。要加大教师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提升教师 教育保障水平。根据教师教育发展以及财力状况,适时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教师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幼儿园、中小 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中央财政通过现行政策和资金渠道对教师教育 加大支持力度。在相关重大教育发展项目中将教师 培养培训作为资金使用的重要方向。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
开展督导检查。建立教师教育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导机制。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情 况的专项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对实施不到位、敷衍塞责的,要追究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第三篇:2013培英学校图书室工作总结(xiexiebang推荐)
2012-2013培英学校图书室工作总结
我校历来重视图书室建设,把它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办学品位的重
要载体。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和运作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学生的图书借阅量逐年攀升,图书馆的育人效应日益彰显。现将我校图书馆建设、管理工作作如下简要总结。
一、学校领导重视,管理措施规范
一所学校,它的真正魅力应该来自于对人类优秀文化的追求,让所有师生在这个不懈的追求过程中提高精神修养、规范文明礼仪、习得技能、技巧,成为一
个有博爱之心、博学之力、个性健全、主动发展的人。要实现这个追求,“读好
书、好读书”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为此,学校领导层非常重视图书馆的建
设、管理工作,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对图书馆管理、运行的要求。
学校不但有专职图书管理员,还在校务成员中派一位领导分管图书工作,对图书
工作有计划、有总结,对建设、管理目标逐条细化,对图书馆工作进行商讨、检
查。为了进一步推动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导处向各年级公布推荐书目,明确阅读
量和阅读要求,并开展各类评比和各类读书征文、展示活动等。为了实现精细化
管理,我们将各班借阅情况统计后,以此作为考核学期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依据,此举确保了图书的周转效率,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我们的目的就是既要管好
图书,又要用好图书。作为图书管理员,我们重视培训,经常参加相关培训、考
察,提高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意识和技能,为图书馆日常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1、明确读书宗旨,落实管理措施
我们的宗旨是以书育人,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全开
架借书服务。我们利用早晨、中午及课余时间,保证学生全天借阅,同时对教师
也全天出借。学校领导经常巡查,并在升旗仪式和有关会议上进行总结、反馈。
全体语文教师能以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己任,积极组织学生作学习摘记,撰写读
后感等。为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我们还明确要求各班建立班级图书角,书源
主要由语文教师到图书馆挑选部分图书和学生自带图书组成,由班级图书管理员
负责出借工作。
2、更新导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会以惊
人的毅力去学习。因此,我们要求教师通过更新导读方法来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设疑诱读法。
限于学生的个人爱好等因素,对于有些书籍他们不一定会主动阅读。这时教
师可以结合书籍内容提出问题,吸引学生进行阅读。这一方法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教师可以简要地介绍故事的结果,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迫切阅读的好奇
心。
(2)竞赛促读法。
由导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系列知识竞赛、“同读一文征文比赛”等,引导学
生积累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比如百科知识竞赛,告知学生出题范围
在哪类书籍中,给学生一些复习、准备的时间。对于比赛优胜者给以表扬、奖励。
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鼓舞,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追溯扩展法
这一方法主要针对知识性的作品。例如:在学生具备了“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炼出一个话题: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发明,分别是谁发明的?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外去搜集资料,从而使他们了解到:贝尔怎样发明了电话,张衡怎样发明了地动仪,爱迪生怎样发明了电灯„„应有尽有,通过些次交流与挑战,学生利用图书搜集资料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4)学科推荐法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推荐学生借阅有关图书。
4、以任务驱动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1)精心组织“读书节”活动
对于“读书节”活动,我们事先能进行周密的部署,学校制订总计划,各年段制订分计划。各年段分段读相关要求的书籍,如“童话、勤学故事、孝敬故事、爱国故事”等,展示活动有讲故事比赛、读后感比赛、百科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读书活动有序展开为学生自主阅读、年段推荐阅读和提高展示阅读的网络结构。
(2)搭建学生知识积累、展示的平台
在课外阅读的同时,我们十分重视知识的积累工作。我们要求各班组织学生做好每周一次的读书笔记,或摘录好词好句,写心得、评论。教师做好批阅、推荐工作,及时将有关文章向校广播站、班级宣传栏、黑板报推荐展示。各类读书活动生动地推进着课外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学校还做讲座,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新课程实验的示范学校,我们会继续细化操作,落实过程管理,积极发挥图书馆的作用,让我们全体师生在书香校园中不断地追求卓越,塑造“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格力量!
南昌市培英学校
2013/8/10
第四篇:教育局振兴教育事业五年行动计划
教育局振兴教育事业五年行动计划
(基教科)
二、均衡化发展。
(一)突出素质教育战略主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据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为“推进高均衡发展,打造高品质教育”,做好资源配臵的均等公平、教育设施的标准现代、学校管理的特色品牌,师资队伍的专业名优、学生成长的快乐健康。并结合全区教育实际,不断拓宽素质教育途径,丰富素质教育内涵,全面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根据各学段特点,合理控制考试次数、难度和课后书面作业数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在获得必需知识的基础上有时间、有空间追求个性发展、实现自主学习。要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开展高效课堂教学观摩课、优质课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活动向纵深发展。
加大校本研修力度。坚持“学区结盟制”校本研修运行机制,以“行政推进、多方合作、典型示范、专业引领、制度保障、网络支持”为工作思路,以教学指导为中心,及时
解决学校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专门项目,制订研究规划,组织协作攻关。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引导教师通过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建构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坚持德育为先。认真贯彻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精神,坚持“夯实基础、创新方式、务求实效、全面实施”的工作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工作宗旨,创新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完善德育工作的促进机制,推进学校特色德育的创建,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校长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以德育干部、团队干部、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为主要力量,整合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走德育生活化、社会化的道路,将德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人生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学校以“课内渗透”为立足点,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和学校的基本活动中,以“课外扩展”为发展点,着力拓展中小学生德育活动的时空。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特色鲜明、高素质学生为目标,坚持“三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注重学
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二是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三是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
(四)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在开齐开足课程的基础上,深入进行地方课程、实践课程和特色课程的研究,加强对有效教学活动的研讨,走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发适合本校特点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灵活多样的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接触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学校寻求到适合自身需要的亮点,借助特色课程创办特色教育,促进课程改革,积极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力争在2016年编成一批有地域特点、特色鲜明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
(五)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渭城教育特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导向,以先进的理念为引领,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灵魂,以制度文化建设为纽带,以活动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推动学校校园
文化建设。重视和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做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这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不断挖掘校园设施资源和学校发展中积淀的文化底蕴,建设有各校风格和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和浓郁的办学特色。把加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贯穿文明礼仪教育、心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师有特点、生有特色”的渭城特色校园文化格局,让学校成为“文化的圣地,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港湾,成长的摇篮,成功的基地。
(六)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
1.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及课时,不得挤占音、体、美、劳技、综合社会实践等课程的教学时间,不得随意增加教学难度和赶超教学进度。
2.坚决杜绝教师布臵大量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的作业,要多留实践性、观察性、动手性作业。切实提高批改质量,凡向学生布臵的书面作业,教师都要及时认真批改,并及时反馈。减少学生考试次数,规范中小学考试。
3.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的长效机制,每学年组织两次问卷调查,通过无记名问卷,征求家长、学生意见,全面分析与掌握学校课后作业、违规考试、体育锻炼等情况,并依据问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4.推进“五表”公开制,把“学生在校作息时间表、学校课程安排表、任课教师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大型活动安排表”五表,通过校园网、区域网向家长公开、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监督,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三、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二)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十八大”指出,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使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调配、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一是在城乡之间要均衡发展;二是在学校校际之间要均衡发展。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享有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一是科学调整校点布局,合理配臵教育资源,奠定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据空港新城和秦汉新城的建设,对农村学校重新进行布局调整,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臵。(还要添加基建办材料)
二是以城带乡、以优带弱,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促进城乡教育融合,促进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之路。
三是加强农村师资配臵,推行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机制,提高农村学校办学和育人质量。师资的均衡配臵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实行“城乡联动、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共 5
同发展”的战略。确定城内道北中学、区二初中、风轮初中、道南学校、道北小学、八方小学、风轮小学、文林路小学等8所学校为龙头校,农村30所学校为协作校,实行“1+3”或“1+4”组合形式,进行“联姻”。即一所城内学校带动三至四所农村薄弱学校。继续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子、校本研修“学区结盟制”,通过教师定期交流培训、联合举办教学研讨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龙头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使双方实现教育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切实在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办学质量上都得到提升。
四是统筹标准化建设规划,突出均衡、协调的本质特征,体现公平教育的理念。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力度,有序实施信息化装备建设,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在改善学校条件的同时,通过就近入学、严控学校规模、遏制大班额、取消重点班,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三)内涵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招生改革,规范招生秩序,逐步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向各初中分配的比例。按照“提升学校软实力,打造学校硬品牌”的教育内涵发展思路,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推进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建立学生发展指导 6
制度,实施育人导师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拓宽渠道,创建平台,积极开展普通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春笋计划”试点。
组建公办高中教育联盟。有组织、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把“教育联盟”建设成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科研意识和较强教育实践能力的高中教育质量研究和提升团队,逐步实现“高品位、精内涵、强特色、优质量”的高中教育发展目标。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以学区化改革和集团化办学为载体,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动渭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力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在学区化改革方面,可尝试采取“1+X”办学模式,即一所龙头学校加几所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民办学校,建立毕塬路、文汇路、人民路三大学区教育共同体,组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以龙头学校的科学管理和厚重文化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在3—5年内,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共推、学校发展共谋等措施,整体提升学区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在集团化办学方面,探索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引进民间资本发展教育,组建教育集团,以“名校民校”模式办学。公办名校通过学校的品牌效应,社会知名度及教育管 7
理、教师团队注入民办学校,民办学校通过企业投资或积聚民间资本建设一定规模、具有独立校址、独立法人及教育设施设备齐全的学校,从而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学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三)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长效均衡协调发展为理念,以加快建设教育强区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为着力点,全面促进教育形象、教育质量双提升,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重点编制全区学校布局优化方案、学校标准化建设整体规划方案、“三名一优”工程”(培养和建设名师、名校、名校长和优生)实施方案等。全面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积极推进联合学校建设。充分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切实做到校务公开“五有”,即有组织、有制度、有阵地、有内容、有资料,实行“三公开一参与”,即评优选先、职称评审、工资晋级、考核方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向全体教职工公开,学校收费情况向社会、家长公开,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向教职工公开,教代会成员参与学校管理、经费的清理与审核。
(四)深化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改革。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 8
法自主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积极探索和创新中小学教育评价制度,对学生、教师与学校的评价的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重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要重视在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学实施等管理环节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育氛围。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还要添加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的材料)
(五)加强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
高起点、高定位,树立“博采众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鼓励、支持各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促进我区学校与其它教育发达地方的交流和合作。每年派出一定数量校长和骨干教师外出取经学习,同时,邀请省内外知名的课改专家来我区通过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听评课等活动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的路子,以咸阳中学、渭城中学、区二初中、道北小学等学校为载体,可尝试办国际班,加强与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交流、学术交流、师资交流,进一步提升学校 9 的办学品味和知名度。
八、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坚持依法治教
1.按照“六五普法”的工作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以德育人”的管理方法,在全区中小学广泛开展各类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学校管理人员、广大教职工对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认识与理解,着力增强法制观念、法律素养和依法治校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尤其是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坚持在“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方面做好表率,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用有所成,切实把依法治校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不断推动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2.依据各项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教育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财务和资产管理、校园安全管理等一系列内部规章制度,着力减少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在学习教育以及运用过程中的“盲点”,有力推动依法管理和依法治教工作进程,努力做到依法执教、依德育人。
3.各有关部门相互协作,促使各学校把办学和管理全面纳入依法行政、依法办学的法治轨道。一方面筑牢法治观念,熟悉法律内容,明确法律职责,遵循法律程序,依法解决学 10
校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治理教育发展环境、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等方面,要会运用法律武器,依法保障自身利益,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一方面着力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校务公开等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监督重大事务,及时化解学校存在的矛盾,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自主能动性,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附:振兴渭城教育事业五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
振兴渭城教育事业
五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
2014年
1.细化学校教学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实行教学质量下滑学校校长约谈制。
2.实施“学区结盟制”校本研修,实行人民路、毕塬路、文汇路“学区结盟制”校本研修运行机制,扎实推进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城乡结对帮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开展“学区结盟制”校本研修现场交流会,对渭城中学、民院附中和道北小学校本研修开展情况进行现场观摩。创建市级校本研修示范校2所。
4.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丰富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味。召开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树立校园文化样板学校。创建市级校园文化示范校2所。
5.加快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完成风轮初中等6所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
6.完成咸阳中学等2所高中、道南学校等4所初中、道北小学等9所小学“双高双普“部室建设达标任务。
7.完成咸阳中学省级示范高中验收工作。
8.完成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省级标准化高中验收工作。
9.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0.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1900人以上,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45%以上,力争清华、北大零突破。
2015年
1.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继续实施“高效课堂人人过关工程”,对“高效课堂”开展突出的学校授予“高效课堂示范学校”星级奖牌,对表现突出的教师授予“高效课堂示范标兵”称号。
2.深入推动高中教育联盟,试行高中教师“系统人”机制,激发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
3.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实行主管教学领导全区“公开演讲上岗制”。
4.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实行“1+2”质量评价体系(1=质量检测、2=学业水平+综合素质评价)。
5.根据教育制度改革,扎实推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6.积极推动“双高双普”创建工作,做好检查指导。完成渭城中学等2所高中、风轮初中等8所初中、果子市小学等17所小学、星光幼儿园等17所幼儿园“双高双普“部室建设达标任务。
7.完成区二初中等9所学校(区)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
8.根据秦汉秦城和空港新城建设,对农村学校重新布点调整,妥善解决拆迁户子女上学问题。科学划分学区,遏制择校热。
9.创建市级校园文化示范校3所。10.创建市级校本研修示范校3所。
11.加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投入,逐步实行食堂供餐模式。
12.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1950人以上,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50%以上,清华、北大榜上有名。
2016年
1.有重点、有梯次的打造一批(高中2所、城区初中3所,城区小学3所)精品学校,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作用,使这些学校成为渭城教育的名片和窗口。
2.选取4所学校(城区2所,农村2所)试点推行校长选任制、年薪制和任期业绩考核制、中层干部竞聘制和末位淘汰制,增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教师中实行选聘制,使教师能上能下,打破“铁饭碗”,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
3.研读高考政策,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的适应新高考的高中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制定相适应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4.“双高双普”创建工作查漏补缺,迎接省市验收。
5.创新德育方式,拓宽德育渠道,提升德育质量,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
6.加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投入,农村初中全部实行食堂供餐模式。
7.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突破2000人大关,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50%以上,清华、北大各1名。
2017年
1.探索集团化办学,引进民间资本发展教育,组建教育集团,以“名校民校”模式办学,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2.举办校本研修经验交流会,收集整理各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
3.完成“双高双普”各项验收准备工作,力争通过验收。4.加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投入,农村小学全部实行食堂供餐模式。
5.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实现正增长,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55%以上,清华、北大各2名。
2018年
1.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有利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
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3.全面提升高中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实现“高品位、精内涵、强特色、优质量”的高中教育发展目标。
4.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切实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实现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5.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实现正增长,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60%以上,清华、北大各2名。
第五篇: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的决策部署,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特制定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二、目标任务
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师德教育显著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方式不断优化,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
——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将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教师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细化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提升培养规格层次,夯实国民教育保障基础。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根据各地实际,为义务教育学校培养更多接受过高质量教师教育的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普通高中培养更多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为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大幅增加培养具有精湛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为幼儿园培养一大批关爱幼儿、擅长保教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教师,教师培养规格层次满足保障国民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改善教师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培养,重点为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师资保障。支持中西部地区提升师范专业办学能力。推进本土化培养,面向师资补充困难地区逐步扩大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规模,为乡村学校培养 “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合格教师。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成长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高质量开展乡村教师全员培训,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师范生生源质量显著提高,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注重协同育人,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注重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教育新形态基本形成。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发挥师范院校主体作用,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基本形成以国家教师教育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三、主要措施
(一)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研制出台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加强师德教育的文件和师德修养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作为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课程的必修模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全面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制订教师法治培训大纲,开展法治教育,提升教师法治素养和依法执教能力。在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中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通过经典诵读、开设专门课程、组织专题培训等形式,汲取文化精髓,传承中华师道。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校长请进课堂,采取组织公益支教、志愿服务等方式,着力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借助新闻媒体平台,组织开展师范生“师德第一课”系列活动。每年利用教师节后一周时间开展“师德活动周”活动。发掘师德先进典型,弘扬当代教师风采,大力宣传阳光美丽、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新时代优秀教师形象。
(二)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引导支持办好师范类本科专业,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科层次教师培养力度。按照有关程序办法,增加一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 对教师教育院校研究生推免指标予以统筹支持。支持探索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适当增加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博士招生规模,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校长,完善教育博士选拔培养方案。办好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各地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扩大专科以上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规模。支持师范院校扩大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加大特殊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力度。
(三)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各地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通过公费定向培养、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为乡村初中培养补充“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充需要。加大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县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在培训乡村教师方面的作用。培训内容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注重新课标新教材和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培训,赋予乡村教师更多选择权,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推进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鼓励引导师范生到乡村学校进行教育实践。“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
(四)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行动。依法保障和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推进地方积极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工作。积极推行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高校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加大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鼓励设立面试考核环节,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从教潜质,招收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类专业,招收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具有教育情怀的学生,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建立健全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畅通优秀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
(五)“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遴选认定200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共享。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引领带动中小学教师校长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研究制定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依托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
(六)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支持建设一批由地方政府统筹,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等部门密切配合,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职前与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带动区域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和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发挥“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优化培训内容,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实施新一周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军人才。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统筹规划,推行集中培训和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模式。
(七)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行动。综合考虑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师范生招生规模、校内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办学水平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发挥高水平、有特色教师教育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师教育院校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建设。国家和地方有关重大项目充分考虑教师教育院校特色,在规划建设方面予以倾斜。推动高校有效整合校内资源,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实体化的教师教育学院。制定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以优质市县教师发展机构为引领,推动整合教师培训机构、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建设研训一体的市县教师发展机构,更好地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服务。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托优质中小学,开展师范生见习实习、教师跟岗培训和教研教改工作。
(八)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优化行动。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教师教育师资国内外访学支持力度。引导支持高校加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培养力度。高校对教师教育师资的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等评价与管理,应充分体现教师教育工作特点。在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实行倾斜政策。推进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共享师资,允许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导师特设岗位计划。推进高校与中小学教师、企业人员双向交流。高校与中小学、高校与企业采取双向挂职、兼职等方式,建立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实施骨干培训者队伍建设工程,开展万名专兼职教师培训者培训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组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企业导师人才库,充分发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技能人才在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常态化研修中的重要作用。
(九)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行动。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本专科和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体系。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国家定期公布高校在教育学一级学科设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情况,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明确教育实践的目标任务,构建全方位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相衔接,强化“三字一话”等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或精选推荐一批主干课教材和精品课程资源。发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开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和特殊教育课程资源。鼓励高校针对有从教意愿的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协助参加必要的教育实践。建设公益性教师教育在线学习中心,提供教师教育核心课程资源,供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及社会人士修习。
(十)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建设全国教师教育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监测机制,发布《中国教师教育质量报告》。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启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将认证结果作为师范类专业准入、质量评价和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建立高校教师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育专业学位认证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完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聚焦中小学教师培养,逐步实现教育硕士培养与教师资格认定相衔接。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质量评估制度。高校教学、学科评估要考虑教师教育院校的实际,将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纳入评估体系,体现激励导向。
四、组织实施
(一)明确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振兴教师教育作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将计划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和指导,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主动履职尽责,共同为教师教育振兴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环境。成立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为教师教育重大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经费保障。要加大教师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提升教师教育保障水平。根据教师教育发展以及财力状况,适时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教师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中央财政通过现行政策和资金渠道对教师教育加大支持力度。在相关重大教育发展项目中将教师培养培训作为资金使用的重要方向。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
(三)开展督导检查。建立教师教育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导机制。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对实施不到位、敷衍塞责的,要追究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因地制宜提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办法,将本计划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