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绩效考核工作调研报告
当前绩效考核工作调研报告
加强绩效考核工作是新形势下根据企业决策,做好基础性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为决策层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加强绩效考核工作,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数据的作用,才能不断提高为领导的数据服务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绩效考核员的业务技能,保证数据准确,促进整体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和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公司的绩效考核工作已逐步走上规范和完善,并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重视和指导。
一、禄步绩效考核工作的现状
2011年禄步总共投产7条窑,绩效考核人员5人,薪酬考核人员4人,全部投产时人数达2100人左右。辖2个生产部,主要以生产抛光砖为主。生产及其辅助部门17个。我部主要考核对像为生产部的渗花和微粉总共11个车间、部门。禄步工业园自XX年筹建投入生产以来,全体人力资源计量劳资部工作人员团结一心,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务实工作。在绩效考核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改进、能源考核、成本考核也有了质的飞跃。整体队伍和部门形象得到了提升。2011年工作,整体运转顺利,数据收集进一步完善,数据分析、处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探索“一线数据”,“一线沟通”的模式。根据领导、车间、部门的数据要求,整合资源,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水平。提高数据服务的水平。
二、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宏观需求不到位
一是车间数据需求不明确。禄步工业园的数据考核模式是在原有其它分厂数据考核模式中直接嫁接过来的,主要任务就是产质量考核和成本能物耗考核。一般是按原有模式直接以报表的形式直接报送,大多数情况下各车间主责也无任何反馈信息。在与车间相关领导的沟通中,他们也不能准确描述相关的数据需求。计量员、跟进员也不能根据他们的“大描述,大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二是缺乏统筹协调,工作太被动。在日常中作中,尽管会根据数据的内在规律、完善数据的收集、整理、存档。大多数时候会存在例如,生产部门领导突然需要某些月份数据、或某些还没有进行考核的数据进行数据对比。对数据提出新的要求,时间紧迫,准备不够充分。对于要求往往要调用其它分厂的数据资源,而每个分厂的实际情况不一,对数据的报送也要请示相关领导,再之缺乏统筹协调,时间耗用较长。
三是服务满意度不高。禄步工业园数据服务工作尽管在不断完善,也在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和水平,但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例如对相关数据异常的真正内因缺乏专业的知识指导,在解释数据异常原因时引起歧义。对能物耗分析中所引用计量报表数据及考核计酬数据存在差异的解释不能统一口径等方面受到部分车间的质疑。
(二)工作中的不完善
一是有“名”无“实”,整体形象不突出。禄步人力资源部计量员与统计员分开办公,计量员、跟进员对众多薪酬疑问无法直接答复。
二是有“心”无“力”。对有些车间异常数据的规律性分析,对异常数据的指导性分析,和对异常数据的内因分析及对生产的实质性影响分析缺乏较专业的数理分析知识
三是有“繁锁”无“简化”。在日常工作中,计量员、跟进员、统计员都会先相关部门报送简报。出现简报不简,内容不统一,口径不一致。缺少深度分析。不能更好的整合现有资源,形成有深度的有较好指导性的分析报告。
三、对策及建议
(一)抓住关键点,整体提升部门形象
1.强化服务意识。人力资源部内部加强交流与合作,优化流程,积极响应人力资源部提出来人人都是岗位专家,人人都是岗位能手的号召。对员工的疑
问,来一个,解决一个。了解相邻岗位、或本部门其它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员工的不涉及机密的疑问能当场答疑。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和形象。
2.理顺数据收集和流转程序。绩效考核一切以数据为基础,一切用数据说话,充分认识数据的重要性,深入生产一线,拿准一线数据,作好数据的监督和检察。积极与生产部门基层管理人员沟通,了解生产部门数据需求,提出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方案。
3.加强统筹协调。定期或不定期与生产部门沟通,了解近期计划和成本节降方向。与生产文秘沟通好,对生产部的异常动向及时掌握。做好数据收集的前期准备。对一些较急的数据,加强与其它分厂有经验的人员的沟通和合作。并及时向领导反映相关情况,必要时请求协助。
(二)解决根本点,建立合作与整体提升的良好氛围
1.细化车间部门数据需求。根据车间、部门的“大描述、大范围”建议生产车间明确考核目标、方向、措施,有针对性的解决车间数据的数据需求,推出个性化的服务。
2.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规划。根据园区现状和发展规划,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考核规划方案,并逐步付诸实施并不断完善。
3.简化程序,形成有指导性的分析报告。对于园区内存在的数据异常,提高反应的效率和速度,并加强后期数据的跟踪检察。整合资源,深入分析异常的原因,形成有指导性的分析报告。
4.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机制。
(1)建立自我学习提升的考核机制。定期组织部门人员加强数理知识、分析方法、深度分析的课程的学习和培训。
(2)量化考核。充分听取各部门对我部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备案处理。对于提出来的意见和建议,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或给予答复。
(3)创新激励与资源共享。鼓励根据生产情况,合理改进数据收集流程、方法,提出新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不断完善报表报送体系。利用现有erp平台结合公司推行大型用友erp平台的机会,整合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便利化,和数据资源共享。减少数据处理时间,提升效率。
(三)选准切入点,逐步形成大家都满意的良好局面
1.开展一次调察。建议根据前些年的数据、报表及其基础,拟定几个题目,全面的了解需求、存在的问题。
2.组织一次讨论。根据收集的信息,组织内部人员展开一次讨论,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理顺思路,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提升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
3.处理一批问题。对存在的问题,不隐瞒,积极寻找对策,尽快处理。
4.逐步完善。通过提升自身水平和查找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和完善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第二篇:绩效考核工作调研报告
加强绩效考核工作是新形势下根据企业决策,做好基础性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为决策层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加强绩效考核工作,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数据的作用,才能不断提高为领导的数据服务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绩效考核员的业务技能,保证数据准确,促进整体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和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公司的绩效考核工作已逐步走上规范和完善,并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重视和指导。
一、禄步绩效考核工作的现状
2011年禄步总共投产7条窑,绩效考核人员5人,薪酬考核人员4人,全部投产时人数达2100人左右。辖2个生产部,主要以生产抛光砖为主。生产及其辅助部门17个。我部主要考核对像为生产部的渗花和微粉总共11个车间、部门。禄步工业园自XX年筹建投入生产以来,全体人力资源计量劳资部工作人员团结一心,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务实工作。在绩效考核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改进、能源考核、成本考核也有了质的飞跃。整体队伍和部门形象得到了提升。2011年工作,整体运转顺利,数据收集进一步完善,数据分析、处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探索“一线数据”,“一线沟通”的模式。根据领导、车间、部门的数据要求,整合资源,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水平。提高数据服务的水平。
二、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宏观需求不到位
一是车间数据需求不明确。禄步工业园的数据考核模式是在原有其它分厂数据考核模式中直接嫁接过来的,主要任务就是产质量考核和成本能物耗考核。一般是按原有模式直接以报表的形式直接报送,大多数情况下各车间主责也无任何反馈信息。在与车间相关领导的沟通中,他们也不能准确描述相关的数据需求。计量员、跟进员也不能根据他们的“大描述,大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二是缺乏统筹协调,工作太被动。在日常中作中,尽管会根据数据的内在规律、完善数据的收集、整理、存档。大多数时候会存在例如,生产部门领导突然需要某些月份数据、或某些还没有进行考核的数据进行数据对比。对数据提出新的要求,时间紧迫,准备不够充分。对于要求往往要调用其它分厂的数据资源,而每个分厂的实际情况不一,对数据的报送也要请示相关领导,再之缺乏统筹协调,时间耗用较长。
三是服务满意度不高。禄步工业园数据服务工作尽管在不断完善,也在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和水平,但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例如对相关数据异常的真正内因缺乏专业的知识指导,在解释数据异常原因时引起歧义。对能物耗分析中所引用计量报表数据及考核计酬数据存在差异的解释不能统一口径等方面受到部分车间的质疑。
(二)工作中的不完善
一是有“名”无“实”,整体形象不突出。禄步人力资源部计量员与统计员分开办公,计量员、跟进员对众多薪酬疑问无法直接答复。
二是有“心”无“力”。对有些车间异常数据的规律性分析,对异常数据的指导性分析,和对异常数据的内因分析及对生产的实质性影响分析缺乏较专业的数理分析知识
三是有“繁锁”无“简化”。在日常工作中,计量员、跟进员、统计员都会先相关部门报送简报。出现简报不简,内容不统一,口径不一致。缺少深度分析。不能更好的整合现有资源,形成有深度的有较好指导性的分析报告。
三、对策及建议
(一)抓住关键点,整体提升部门形象
1.强化服务意识。人力资源部内部加强交流与合作,优化流程,积极响应人力资源部提出来人人都是岗位专家,人人都是岗位能手的号召。对员工的疑问,来一个,解决一个。了解相邻岗位、或本部门其它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员工的不涉及机密的疑问能当场答疑。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和形象。
2.理顺数据收集和流转程序。绩效考核一切以数据为基础,一切用数据说话,充分认识数据的重要性,深入生产一线,拿准一线数据,作好数据的监督和检察。积极与生产部门基层管理人员沟通,了解生产部门数据需求,提出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方案。
3.加强统筹协调。定期或不定期与生产部门沟通,了解近期计划和成本节降方向。与生产文秘沟通好,对生产部的异常动向及时掌握。做好数据收集的前期准备。对一些较急的数据,加强与其它分厂有经验的人员的沟通和合作。并及时向领导反映相关情况,必要时请求协助。
(二)解决根本点,建立合作与整体提升的良好氛围
1.细化车间部门数据需求。根据车间、部门的“大描述、大范围”建议生产车间明确考核目标、方向、措施,有针对性的解决车间数据的数据需求,推出个性化的服务。
2.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规划。根据园区现状和发展规划,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考核规划方案,并逐步付诸实施并不断完善。
3.简化程序,形成有指导性的分析报告。对于园区内存在的数据异常,提高反应的效率和速度,并加强后期数据的跟踪检察。整合资源,深入分析异常的原因,形成有指导性的分析报告。
4.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机制。
(1)建立自我学习提升的考核机制。定期组织部门人员加强数理知识、分析方法、深度分析的课程的学习和培训。
(2)量化考核。充分听取各部门对我部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备案处理。对于提出来的意见和建议,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或给予答复。
(3)创新激励与资源共享。鼓励根据生产情况,合理改进数据收集流程、方法,提出新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不断完善报表报送体系。利用现有erp平台结合公司推行大型用友erp平台的机会,整合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便利化,和数据资源共享。减少数据处理时间,提升效率。
(三)选准切入点,逐步形成大家都满意的良好局面
1.开展一次调察。建议根据前些年的数据、报表及其基础,拟定几个题目,全面的了解需求、存在的问题。
2.组织一次讨论。根据收集的信息,组织内部人员展开一次讨论,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理顺思路,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提升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
3.处理一批问题。对存在的问题,不隐瞒,积极寻找对策,尽快处理。
4.逐步完善。通过提升自身水平和查找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和完善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第三篇:绩效考核调研报告
对全市公安机关目标管理考核工作的调研报告
(市局绩效考核调研组)
为了有效地推我市公安机关警务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吴刚副市长和马佳泉常务副局长的指示要求,市局从办公室、户政支队、龙沙分局抽调4名同志,组成目标管理考核调研工作组,利用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分赴我市七区九县,对公安机关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这次调研,调研组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讨论、个别谈话,深入社区走访等形式,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对我市公安机关实施目标管理考核工作的总体情况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需要改进的问题,尽快解决、及时修正这些问题,对于完善我市公安机关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大有裨益,对于推动我市公安工作整体跃升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整体情况。
(一)重点工作绩效考评工作。2009年,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党委审时度势、因地制宜,针对市局考评内容多而全、重点不突出的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与各部门领导、民警座谈,认真分析全局公安队伍考评工作的实际状况,反复征求意见,提出了考评思路、明确了考评重点,为市局考评工作指明方向。在考评重点上,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结合全市公安工作实际,将“公安机关重点工作考核”改为“县市公安机关重点工作绩效考评”,删繁就简,把基础工作、警务改革、人口管理、应急指挥、技防建设和 1
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列为考评重点,纳入市局全年重点工作目标;在考评内容上,科学分配考评比重,细化考评要素,量化考评指标,使考评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在考评形式上,实行动态考评,将考评变为季度考评,将以往的16个分县局分4个模块考评变为整体考评,考评工作达到了规范统一;在考评管理上,市局设立了考评管理办公室,建立了考评系统,在市局公安网主页开辟专栏,公示考评成绩,考评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实施重点目标管理考评工作四年来,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巩固成果,16个分县局之间、形成了竞争机制,营造了“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的竞争氛围。
(二)派出所民警绩效考核工作。2011年3月,市局实施了以“管理创新、警力下沉、做实做强派出所”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轮警务改革,建立了市局和分局两级派出所基础工作委员会,除紧急、特殊任务外,对派出所的各项工作部署都由委员会下达,实现了统一管理、规范考核。市局优化了派出所民警考核机制,抽调15名中层副职领导,成立了目标管理考核组,实施季度考核。在派出所考核上,根据辖区人口、日均接处警和治安复杂程度等,将市区派出所划分为三类进行考核。在民警考核上,以分局为单位,按10%一个序列,每季度对警队和民警个人分别排名。排在前10%序列的警队,民警月目标管理绩效津贴达到900元。前两年总体考核排在前三分之一序列的民警,可竞争领导岗位;排在前三分之二序列的,可竞争非领导岗位。对考评末位的予以调整或免职。通过改革前后对比,派出所民警绩效管理考核工作对于推动我市公安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一,科学整合资源,增强基层实力。改革前,市局、分局和派出 2
所队伍结构呈“头大、腰粗、腿细”的形态,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50个城区派出所,不足20人的达43个,大部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基础性、瓶颈性矛盾十分突出。改革后,七区派出所警力由814人增加到1431人,由分局总警力的45.1%提升到72.6%,城区派出所警力平均达到27人,农村派出所达到12人。此后,又陆续为派出所招录580名辅警,派出所力量达到改革前的两倍。两年来,派出所警力始终保持在分局总警力的70%以上。
第二,优化警务模式,缓解基层压力。改革前,城区派出所民警经常连续值班,农村派出所民警大多每周只能回一次家,任务应接不暇,休息无法保证。个别农村派出所民警一人管辖1万多户3万多人。改革后,派出所民警值班频度大幅下降,绝大多数派出所实现5至6天值一个班并且能够串休,法定假日和年休假基本可以得到保证。北三区派出所社区民警人均管辖由1174户3021人下降到400户1030人,人均年处警量减少近一半。派出所的表格簿册由64种减少到21种,而且以电子版存档,不需打印,民警工作强度明显降低。
第三,落实惠警政策,提升基层效力。在政治、经济待遇上大力倾斜派出所,通过新绩效考核,派出所民警实现了“两多一高”。在政治待遇上,改革前,有职级民警比例市局为65.8%,分局机关为60.7%,派出所仅为50.5%,呈倒金字塔形。改革后,有职级民警比例派出所达到63.9%,比改革前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分局为62.8%,市局为55.6%,派出所最高,市局最低,呈正金字塔形。在经济待遇上,改革前,派出所民警任务繁重,经常加班加点,工资待遇却不比其他单位民警多。改革后,派出所民警享受每班40元值班津贴和每月平均450元目标管理
津贴。此外,兼职法制员还享受每月平均500元的绩效津贴。在立功受奖上,两年来,派出所民警有13人荣立二等功,131人荣立三等功,占全局立功受奖人数的62.5%。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了派出所对民警的吸引力,形成了拴心留人、扎根基层的良好氛围。
第四,搭建竞争平台,激发基层活力。改革前,派出所活力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改革后,在派出所实行警队建制,制订实施了《派出所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干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末位的派出所领导予以调整或免职,共有43名派出所领导因不胜任工作被免去领导职务。把成绩靠前、群众基础好的民警予以提拔或重用,先后提拔了(?)名正、副科级领导干部。民警从派出所调入市局和分局,一律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两年组织3次全局公开招考,60名派出所民警考入市局机关。进而在派出所之间、警队之间、民警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竞争机制。
二、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工作导向存在偏差
1、重打击,轻防范,弱基础。通过调研组的实地调研,16个分县局领导、民警普遍反映,我市公安工作出现了重打击,轻防范,基础弱化的问题,深究原因,我们发现,其中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方案造成的。考核方案上影响,分局对基础工作扣分少,出现民警普遍不重视基础工作。第二,民警个人时间、精力有限,打击分数高、见效快,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打击上。第三,市局重视力度不够,有待加强。第四,上级单位临时工作抽调频繁,严重影响民警对基础和防范工作的投入。
建议:第一,调整方案,继续加强对基础工作的加分力度,强化、防范和基础工作。第二,科学合理用警,尤其是派出所警力,必须减少非警务活动和临时工作的抽调,减轻民警压力,让民警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基础和防范工作上。
2.过分依赖科技手段破案,忽视传统破案手段。随着我市科技信息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天眼工程”的全力打造,对于侦查破案受益匪浅,但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办案民警对于科技手段过分依赖,对于传统经营案件、摸排线索等手段严重忽视,造成很多民警在家 “等案上门”,通过调取视频破案,如果视频调取不了,就不再深度挖掘了,长此以往,将会对我市案件侦破工作整体水平带来严重影响,应引起重视。
建议:科技手段对于侦查破案只能是“依托”而不是“依赖”,基础还是要建立在传统手段的运用上。扭转导向的偏差对于侦查破案非常重要,还是要让民警真正“沉下去”,深入社区、村屯去真正经营线索,才是长久之计。
3.打击上 “唯分数论”,重数量、不重质量。
表现一:案件数量攀升,质量不高。结合近三年的我市打击工作的实际战果和调查走访,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综合破案率一直在稳步上升、逮捕、起诉人犯数逐年增加,数量上升幅度较大,但对于“两抢一盗”案件,尤其是入室盗窃案件破案率一直在低线徘徊、提升幅度不大,案件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我们发现,除了案件侦破难度大以外,更直接的原因是办案民警投入精力有限造成的,另外就是方案造成的。逮捕、起诉人犯,绝大多数案件是危险驾驶(醉驾)、信用卡诈骗案件等案件,这些案件来源简单、办案难度小、得分容易,民警将经历投入 5
到这些案件,忽视了对一些关乎公安工作主业、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的侦破,这对公安工作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建议:减少对危险驾驶(醉驾)、信用卡诈骗案件等案件的分数,加大对“两抢一盗”等重特大、恶性案件的分数,鼓励民警深度经营案件、挖掘线索。
表现二:串并案件上,够加分线即可,不再深度挖掘。方案上要求,够 起即满足加分额度,30起和100起是一个加分标准,因串并案件审核、调查难度大,投入人员、精力、财力大,很多办案民警满足了加分要求,就不再去深度挖掘线索,导致串并案件中,很多犯罪分子的罪行没有被发现、查实。
建议:调整加分标准,设浮动加分标准,鼓励深挖余罪。
(二)市局和分局两级派出所基础工作委员会作用未充分发挥 方案规定,除紧急、特殊任务外,对派出所的各项工作部署都由委员会下达,目的是要实现规范管理,解决了各部门多头指挥,派出所疲于应对的问题,有效缓解了民警工作压力。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市局、分县局、支队都经常下任务、定指标,民警要完成各种指标、任务,疲于奔命,民警工作压力没有实质的减轻,反而工作任务繁重。
建议:加强市局和分局两级派出所基础工作委员会作用,所有指标、任务要由工作委员会下达,精简工作指标,统一下达途径,真正减轻派出所民警压力。
(三)操作系统升级改造频繁、升级较快,基层适应困难 以人口信息采集系统为例,先有839,后有839+,到现在的社区
网格化系统,系统更换频繁,升级较快,基层一线民警操作上,需要适应的过程,出现重复录入、系统不好使的现象,年轻民警适应较快,老民警适应缓慢,有些甚至一直不会操作。
建议:一是稳定系统升级时间,根据基层实际,为这些系统的简单操作,存在漏洞及时修补,适时修正系统。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新系统的研发升级,需要持续培训,自上而下要形成长效的系统操作、维护培训机制。
(四)基层派出所存在的问题
1.警队办案,有竞争无协作。
警力下沉后,派出所民警逐步成为公安工作的“主角”,派出所工作成为“重头戏”。在派出所实行警队建制,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激发基层活力,形成警队竞争机制,经两年的运行,警队竞争机制已经形成,但是出现了有竞争无协作的尴尬境遇,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派出所的各个警队为了竞争都“各自为战”,彼此很少配合。小的案件单独一个警队就可以搞,大的案件又没有能力去搞,彼此还不互通有无,相互观望,导致很多案件不能侦破,影响整体战斗力的形成,协作机制不畅。大所还好些,小所案件少,得分难,体现的尤为明显。
建议:在方案中,2.出现老民警不愿干、年轻民警不愿留问题。2011年3月,市局、分局机关的617名民警响应号召,下沉到七个分局58个派出所,为派出所增员减负。其中,老民警居多,很多常年在机关工作,不懂基层业务,不愿学习,导致基层业务不愿干。年轻民警热情高、懂业务,上手较快,派出所、警队的绝大多数都有他们去完成,工作压力大,任务重,非常辛苦。因为有些警队在绩效奖金分配上采取平均主义,不干的与多干的得的一样多,严重挫伤年轻、上进民警的积极性,出现厌烦情绪。
建议:合理分配绩效奖金数额,真正形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局面。
3.选调、遴选考试对于派出所工作影响很大。选调、遴选考试选拔优秀人才到更适合的岗位无可厚非,但,因选拔的大部分都是派出所的年轻民警,一个年轻、有能力民警到机关工作不能迅速见效,可是,对于在人员老化、警力有限的派出所来说却至关重要。派出所工作很多都依靠这些年轻人去完成,一个年轻、有能力民警可以带动一个警队,提升整个派出所的水平,如果离开警队,将会造成派出所警力的瞬间下降。新招录的年轻民警和政法干警刚补缺到派出所,需要将近一年的适应过程,才能胜任工作。一年的真空也是影响很大的。
建议:固定在派出所的人员,年轻民警至少要服役2-5年以上,在福利、待遇上给予大力倾斜,将年轻民警福利待遇纳入暖心惠警工程,给予特殊照顾,严格落实病休假、体检制度,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同时,严格限制上级部门的抽调和借用,保障基层派出所警力。
(五)“大目标”考核成绩公示上存在问题
一是成绩公布不及时。分县局反应“大目标”成绩公示不及时,信息严重滞后。
建议:成绩要定期、及时公开;
二是成绩公示不透明。成绩如何取得,如何扣分,哪像扣分,要公开,要让分县局知晓,同时,分县局可以及时改进,拿出整改措施。
建议:公布扣分项目和原因,增加透明度。
三是标准不统一,执罚不严肃。有的县局反应在大方案里没有的扣分项,也因各警种的实施细则被扣分,感觉特别委屈,找到扣分单位以下回不扣了事,这是对分县局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一分之差,在“大目标”排名里影响很大,应该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严格依据“大目标”方案扣分。
建议:统一标准,严肃执罚,建立“扣分申告”机制。
第四篇:绩效考核调研报告
浅谈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中的考核与分配
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顺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秩序的重要措施,对建立事业单位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基本工资外设置绩效工资,主要是为了体现事业单位的特点,加大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力度,使工作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相联系,增强工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更快更好发展。事业单位如何在国家政策指导调控下,尽快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体现岗位绩效的激励工资新模式,成为广大职工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结合事业单位特点,着重就实施绩效工资的考核与分配,谈几点看法。
一、绩效工资的内涵
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
绩效工资总量由相当于本单工作人员上12月份基本工资额度和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构成。上12份基本工资额度:指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教护提高10%工资等,也就是原来发放的年终一次性奖金。绩效工资分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一般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在考核的基础上每半年发放一次。
二、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绩效管理是在组织战略 的指导下,管理者与员工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共同参与对绩效的计划制定、辅导沟通、考核评价、结果应用和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及基础性工作。绩效工资只是绩效结果应用的一个部分。
(二)缺乏工作分析,岗位职责模糊,人员配置不合理。由于对工作分析未有足够重视,未制订岗位说明书或制定过于简单,在岗位职责模糊情况下,制定绩效考核程序、考核方法和绩效工资标准缺乏充分依据。由于岗位设置不合理,无法以“事”定人,加上人情干扰,有的部门人满为患、人浮于事,有的部门缺兵少将、身兼数职,在定岗、定编、定职能工作未做扎实情况下,推行绩效工资的难度加大。
(三)制定绩效考核量化标准难度大。事业单位以提供公益服务为主,不像企业生产有型产品。这些公益性、服务性目标,有的本身就难以量化和测量。另外,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的脑力活动,具有复杂性和无形性的特点,团队合作成果往往是团队思维和集体努力的结晶,难以区分个人绩效界限,这些都使得绩效考核标准难以完全量化,纵向界定绩效界限的难度大。
(四)难以把握部门、岗位之间考核的公平性。事业单位机构庞大,人数众多,人员分布涵盖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技能等众多岗位,部门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分工不同,劳动强度也不尽相同,这样导致部门、岗位之间考核缺乏公平、公正性。
三、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几项措施
实施绩效工资,是对原收入分配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事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事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大局。
(一)各级各部门务必统一思想、各负其责。按照“摸清底数,吃透政策,坚持导向,规范秩序,加强保障,建立机制”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绩效工资实施工作。要严格按照单位制定的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分配奖励性绩效工资。(二)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单位制定考核办法的业务指导。各基层单位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根据单位性质、业务特点制定绩效考核办法,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分别对工作量、工作实绩、科研成果、考勤等项目实行分类考核。考核指标要科学合理、考核工作要认真细致、考核结果要客观公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在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办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绩,激励先进、促进发展,客观公正、简便易行的原则,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单位和不同岗位的人员实行分类考核。要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倾斜,增强工资分配的激励功能。
(三)各事业单位在制定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办法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增强考核的公信力。要规范考核程序,要将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分配办法由本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报主管部门批准,并在本单位公开。
(四)加强沟通与交流,确保绩效考核反馈的有效性。绩效评估是一种交流与沟通,评估主体只有通过与相关人员沟通和交流,才能全面了解被评估者及其工作情况,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而被评估者只有了解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以及个人工作与组织期望的差距在哪里,才能改进工作,提高绩效。因此,加强评估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评估反馈机制非常必要。
四、绩效工资实施中的分配问题
(一)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是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国家对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各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在坚持70%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月统发外,30%部分奖励性 绩效工资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自主分配。
(二)做好绩效工资的分配。首先在设计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要明确重点激励的部门、岗位、项目。重点激励和倾斜的方法是通过设定部门系数、岗位系数和设定专项奖项来体现。用部门系数和岗位系数调整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额度,用专项奖项激励有突出业绩的工作人员。至于部门系数、岗位系数是多少,设什么奖励项目,由各实施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方案,经过领导班子和职工充分讨论后确定,经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主管部门备案后实施。
(三)坚持按劳分配,体现优绩优酬。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将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结合起来。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将重点向一线岗位、业务骨干和取得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同时,要妥善处理单位内部各类人员之间的绩效工资分配关系,防止差距过大。
五、结语
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是实施绩效工资的两个重要问题,考核是分配的依据,分配是考核的结果,直接关系到绩效工资的实施质量和效果。对事业单位来说,做好绩效工资的考核与分配,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务必做好做实。
第五篇:当前村务公开工作调研报告
村务公开目的是“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对于防止干部黑箱操作,缓解农村干群关系,起了一些作用。时下,各地农村都推行了村务公开,普遍设置了村务公开栏,把村里的重大事项定期向村民们公布,这无疑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一大进步。1998年正式颁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用很大篇幅对村务公开的形式、内容作了规定。笔者在乡村十几年,并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到村任职干部,在十几年的农村中发现,村务公开的效果与预期的目的仍有很大差距,没有真正起到村务公开的作用,主要还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村务公开不规范,内容不完整。有些地方的村务公开不够深入和规范,一是公开时间不及时,对一些需要公开的事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公开,有的半年多或一年才公开一次,公开时间间隔太长;有的随心所欲,啥时想公开就公开,不想公开就不公开;有的只在上级检查时才公开,平时无人问津。二是公开形式单一,公开地点不适中。当前农村村务公开的形式仅限于公开栏的形式出现,有的制作太简单,流于形式,形式单一,不便于让大多数村民群众了解知悉村务。有的把公开栏建在不便于群众光顾的地方,群众难以观看监督;有的村对公开栏缺乏管护,风吹日晒雨淋及人为损坏严重,难以使用;有的还没有公开栏,把村务公开当作捎带事,只是在开会或干其它事时对有关情况作以顺便公布。三是公开内容不完整,有的只公布数额较小的费用,不公布大额开支,个别村只公开一些不痛不痒的内容,而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重点”等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半公开,避重就轻;四是公开程序不严谨,有的公开程序太简单,只公布了办事结果,缺少法定的程序。公开中的有关事项主要由乡镇和村干部唱“独角戏”,未按程序通过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审查,使村务公开缺乏说服力。五是公开制度坚持不够。有的虽有制度,但缺乏可操作性,与本村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制度上墙后成了摆设。
2、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一些基层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未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形同虚设。一是有的村,“一会两组”(村民代表会、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监督小组)中村组干部太多,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群众监督力度,失去了群众监督的意义。二是有的“一会两组”中的群众代表不合法,不经群众选举,而由干部按照自己的意愿指定。三是对群众代表作用发挥不够,重大事项不通知其参与,不和群众代表商量,执行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随心所欲,顺意就执行,不顺意就不执行,使“一会两组”的决议和意见难以落实,“一会两组”机构形同虚设,监督作用流于形式。同时,村务公开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一些与之相关的制度不够配套完善,该建立的没有建立,该落实的没有落实,加之考核与奖罚也不完全到位,影响了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
3、管理不到位。围绕村务公开,各职能部门都作了大量,但还存在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问题,组织部、纪委、民政、农委等多家单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抓,职能相互交叉,有时使得基层无所适从,不利于提高效率。同时,村务公开的主体是村干部和村集体的有关问题,监督的主体是广大村民,在当前二者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互动性不够,存在“两张皮”的问题。从我所在的水东镇各村来看,村务公开没有一个具体部门来抓,如财务公开就是每季度结束后,由农经站根据村报账员报送的发票汇总后,填制汇总表,再由村报账员带回后张贴。
4、轻视公开后的反馈。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视公开的形式,而轻视公开后的情况收集和处理,有公开无落实,很少认真考虑公开后如何搜集群众的反馈意见,认为公开了就万事大吉。尤其是个别乡镇和村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能拖则拖,有的还冷言相讥,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大局。
村里的情况村民仍然不清楚,黑箱操作仍然存在,村级财务仍然混乱。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村务公开的内容比较笼统,村民们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特别是村民最关心的财务公开,一般只公布花了多少钱,却未公布为什么要花这些钱,“其他支出”数目也很大,这就导致村民们对公开有疑问、有意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村干部对村务公开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没有把村务公开变成自觉行动,而是被动性大于主动性。从我所在的水东镇来看,村民对村里的事情大致了解,与村干部相互间都很熟悉,村里的事情一公开,村民心里就有了底,村民心中的正义与村干部的作为之间就划出了对与不对的界线。有的村干部担心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被公开出来,有的村干部知道村务公开会让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和证据被村民知道,从而让自己的日子不好过
,因而村干部对村务不敢公开,怕暴露问题、怕失权、怕揭短、怕群众提意见、怕引发矛盾,导致群众上访,怕挨上级批评,从而不想或不愿公开;有的避重就轻,对重大事项或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回避态度;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对务公开的重大意义认识浅薄,对村务公开这一民主管理制度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因而导致思想上重视不够,上力度不大,行动上步伐迟缓,造成公开不及时、不完整,数字较粗糙笼统等。有的村干部对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方法了解掌握不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不尽如人意,并且制度约束不严格,履行职责不认真,落实不到位,使村务公开达不到预期目的。有的村干部受利益驱动,怕公开会损伤小团体和个人利益,敷衍应付,支吾差事。也有不少村怕麻烦,不按时公开。
2、一些规章制度让村务无法公开。根据安徽省有关规定,村级财务实行零招待,而实际中根本做不到。村干部在本村开展时,可以回家吃饭,但外出办事时又怎么办?如我下派任职村与一个村民组发生了山林权纠纷,官司由中院打到了高院。在省城开庭时,我们参加开庭的村干部、证人、林业部门有关同志、区政府法制办的同志以及律师的吃住费用均由村里开支。同时,根据安徽省有关规定,报刊征订视各村经济条件而定,条件好的村最多不得超过800元,条件不好的村最多不得超过500元。从我镇各村情况来看,多得3000多元,最少的也有1200多元。这些与规章制度相违背的开支怎么公开?
3、广大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意识不强。一是一些群众在思想上也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担心公开能否真的行得通、落得实、有成效,是否会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思想上缺乏信心,参与监督意识不强。二是一些群众认为经济是硬指标,村干部搞好了,他们得到了实惠,而村务公开是软任务,只是个形式问题,由此对村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听之任之,不认真参与。三是在平常的日子里,群众也都不愿意与村干部搞得太僵,得罪村干部对自己有啥好处?尽管群众的对村务感到困惑和听到传言,但缺乏实在的证据。就是证据清楚,村民也不会得罪村干部,公开跳出来要求清理村组财务。四是一些村有选择地公开一些事情,所谓“该公开的不公开,不需要公开的都公开”,群众到村务公开栏看到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村务公开栏上找不出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对村务公开的兴趣降低,信心骤减,村干部不久也以村民无兴趣而减少村务公开的次数与项目,村务公开有名无实,最后形式也都不做了。
4、乡镇党委、政府重视不够,督促不力。中央颁布了村务公开的政策,各省也出台了村务公开实施办法,市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到了乡镇却“雷声大雨声小”。一是一些乡镇为创造“政绩”,争时间、抢速度,只顾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注重质量和实效,以为发个文件、开个会议或者建个公开栏,就万事大吉,对于进一步抓好财务清理、后续监管、民主评议、监督考核等一系列重要环节置之不理。二是一些乡镇干部到村里吃喝、拿要,得到过村里的好处,这些好处不能说。三是村组干部即使有些问题,乡镇一般都知道,只是睁一只眼闭一眼。如有些村组干部经济上有些问题,也不能让村民查帐查出来。因为乡镇有时就是有意让村组干部在正当收入之外有些贪占挪用来调动他们为乡镇的积极性。村组干部经济上有一点问题,乡镇就组织起来查处,打击了所有村组干部的积极性,乡镇如何可以依托村组干部这条腿呢?根据《干部任用条例》,乡镇干部的提拨离不村组干部的推荐,同时,村组干部一般都镇人大(党)代表,乡镇领导的选举也离不开村组干部,乡镇干部考虑自己的仕途而不敢得罪村组干部。即使村组干部有些小问题,乡镇干部也会主动帮他们掩饰。因此,村民要求查帐也就是要求村组财务公开,在这个方面会被乡镇和村干部百般阻挠,很少有认真去查村组帐目的情况。即使查帐,乡镇也会将查帐的人安排为自己的人,真正熟悉村里情况的本村村民反而不安排进来,这样查帐只是为了走走过场而已。有了乡镇的保护,村组干部的胆子就会更大一些,村务公开当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坚持把村务公开作为事关民生的重要举措来抓,有针对性地改进存在的问题,形成更加良好的村务公开氛围,才能推进村务公开制度化和规范化。
1、深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认识。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要求和标准,让乡村干部克服思想顾虑,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法制观念,做到勤政廉政,切实解决怕公开、担心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重视公开和不懂公开的问题。同时,广泛深入地宣传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村务公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解决群众不关心、不参与、不会监督、不敢监督公开等问题,为村务公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培训,使乡村干部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村务公开的具体操作程序,掌握指导开展村务公开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自觉养成尊重农民意愿、办事透明公开的方法。
2、整合部门力量,加强指导督办。县、乡(镇)、村三级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确定具体的办公地点,强化各单位、人员的职责,严格落实村务公开责任制,切实解决好村务公开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到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推进村务公开的整体合力,促使村务公开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各乡镇、村及相关部门要着力在规范化公开和真公开上下功夫,实现村务公开更加真实、及时、全面。民政部门要全方位搞好村务公开的指导和监督,从政策上引导其走向规范;经管部门要重点清理审计村民反映强烈,历年财务管理混乱村的财务,还老百姓一个明白,保障老百姓对村级财务状况的知情权;纪检监察部门要重点控制滋生乡村干部腐败的源头,教育和引导乡村干部自觉保持廉洁反对腐败的自律性,从源头遏制腐败蔓延;组织部门要重点协调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真正使两套班子协调运行,同心协力搞好村级经济发展,加快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同时,县乡(镇)应按照村务公开的具体要求,设立村务公开专项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帐储存、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建立固定的公开墙和公开栏,夯实村务公开的硬件载体,并将村务公开纳入县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对村务公开的职能部门预算必要的业务经费,确保村务公开的经常性指导、监督到位。
3、坚持标准,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村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公开的质量和效果。一要规范公开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对集体“财务收支,农民承担的税、费和劳务,宅基地分配,水电费收缴,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征用土地各项补偿收入,土地、集体企业和财产的承包、租赁及收益,公共基建项目的投资方案和资金使用,救灾救济款物、扶贫资金和捐赠财物的发放使用,目标执行情况和有关人员的补贴,涉及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它事项都应逐项公开,让村民群众明白。二要规范公开程序。先由村委会提出公开的具体方案,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后,提交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公布。根据公开内容性质,凡需要村民知悉的事宜,按照事物发展先后顺序,都应一一让村民看清、看懂,心里亮堂。如村财务收支帐目,既要让村民看收支票据、所记帐目,又要让村民看收支数额和用途,让集体有一本实事求是的文字帐,让村民有一本心里亮堂的明白帐。三要规范公开时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对凡需要村民明白的村财务收支等十一项内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对群众比较关心的事项,可每月公开一次,让大多数群众知道。四要规范公开形式。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公开,应根据公开内容的性质决定。以达到行之有效为目的。要重视和加强阵地建设,因事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公开形式。凡需村民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的重大事项,应提前通知村民,定时召开有关会议讨论决定,并及时公开结果。对于到户到人的事项,可采用广播的形式进行公开。对于向村民宣传性的事项和经常性需要村民知道的内容和事项,可采用书面张贴的形式在公开栏内公开。为了提高公开质量,保证公开效果,还可因村制宜,确定“公开日”,及时通知村民,以便于监督。
4、完善制约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一是实行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议案制度。由村民代表对涉及村民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向村民委员会提出建议(议案),村委会对村民代表提出的议案进行办法和答复。对其中合理的议案提交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形成可行性方案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不搞村党委、村委会说了算。二是健全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村务公开进行监督。充分发挥意见箱、监督电话等的作用,畅通上下对话和沟通的渠道。群众对公布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向监督小组进行投诉。要指定专人负责接待、搜集和整理群众的反馈意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释和答复,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切不可拖着不办,顶着不办。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理财小组每年年初要将监督情况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乡镇人大、政协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村务公开定期进行巡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三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对村干部的实行任期考核和离任审计。开展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每年开展一次,评议结果与干部的奖惩挂钩。对为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干部给予奖励;对不履行岗位职责、不做组织分配、班子内闹不团结、生活作风不检点、失职造成决策失误致使集体利益受到重大损失或安全事故等情况的村干部要追究责任。对村务公开做得不好而引起群众不满、造成影响等问题要认真追究乡(镇)村两级有关人员责任,使村务公开真正达到目。
总之,村务公开就是要增加村务透明度,把事后监督变成事前监督,把依靠少数人的监督变成多数人的监督,做到村里的事由村民作主,让村民从村务公开中理解村干部,支持村干部,调动村民民主管理积极性,让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和管理提出更多合理化建议,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