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大全)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
每当提起中国这一名字,都会让我们联想起她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沉淀的古国,而她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为自己成长在一个文化大国而感到自豪。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各国,呈现出生产、金融、投资经营、信息网络全球化的趋势。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各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各国带来严峻的挑战。对于文化而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促进了人类各种文明的融合和繁荣,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冲突,我们中国正正处于这么一个阶段,几千年的文化接受着严峻的挑战。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何为文化?关于文化的内涵,学者们众说不一,通常文化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然而文化冲突是指在文化传播与传递过程中,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规范文化的接触、碰撞而产生的文化对抗现象。如今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西方强势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二是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对精英文化、经典文化的冲击。
首先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影响说起,文化冲突根源于文化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作为民族特性的东西往往源于一个民族漫长的文化积淀,并由于自身特定的文化实践,不断地从变化的生活中汲取一定的养料,使之得以巩固,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方法和文化价值。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久远的年代呈封闭式发展,因此能得以完好保存。但是到了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具有差异的文化不断频繁接触,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展开了一个博弈过程,如西方情人节vs中国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张灯结彩,端午中秋却低调带过。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被冷落、忽视的现象,如果不再纠正这种风气,本末倒置的话,一个国家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一样,空有躯壳。
再从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对经典文化影响说起,在这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这些草根文化的最好载体,因特网为它们的传播增添了翅膀。面对这种深刻的世俗化和广泛的民主化浪潮,高雅文化的至高地位和传统研究的学科视野经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经典艺术的创造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新型的大众文化或者大众艺术。从而出现许多相声、小品、滑稽戏、贺岁片、肥皂剧等等,还有网络上许许多多恶搞经典著作的视频、文章等。也许大众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化精粹、优秀的作品应予以保护和尊重。应当相互发展,而不是取缔。我们应当具有批判精神,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论点,歪曲过去的说法应把它否定,而不是哗众取宠,使其助长蔓延;而优秀的,创新的思想就应当很好地发扬传承下来。
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发展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就不可能持续,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没有文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完整的。大学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的力量。大学为文化发展准备人才,大学的人文和社会学科为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知识的支持,而大学的许多学科的特点更为文化发展提供科技和各种专业的支持。然而,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那么我们更应该树立起正确的文化学习态度,我们必须牢牢地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坚持文化创新,通过积极的开展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二篇:中国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人民基本脱了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达到了小康生活。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然而随着物质经济的发展,文化方面也暴露出了很多很多的问题。
首先,虽然从建国以来国家坚持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是现在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仍然较小,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家庭的文化方面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依旧很小。究其原因,仍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人们将大部分收入投入到医疗、购房、教育和储蓄等方面,整体消费不够高。
第二,我国文化发展受到外来文化打压。近年来国际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中国,“韩流”席卷中华大地,好莱坞大片充斥各大影院,中国本土的文化发展难以维系,虽然也有一些产品,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难蓬勃发展。
第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对文化有着独创性的人才的出现,需要大批文化机构的支撑。但是目前,我们一方面缺少人才,人才培养上存在断层;另一方面,创造力、生产力低,文化资源不能形成产业效益。我国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都显得被动和迟钝。
第四,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的流失。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观念的泛滥,人们抛弃了传统文化,一些优秀的传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反而在韩国等国家被注重,比如,韩国端午祭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就是一个很大的讽刺。我想这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吧!
第五,投资渠道不畅通,缺乏资金支持。本较高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可分为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资的进入。政府包办的体制及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民间投资成本较高,外资由于文化市场准入方面受到限制也较难进入,致使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和单一;由于只讲投入不注重产出,政府投资效益不佳;另外缺乏必要的引导和保护,民间和外国投资也存在重复和无效现象,投资回报率不高。这些都使得文化产业投资不足,进而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观点。
第三篇:如何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变迁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变迁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简言之,文化是一种集体生存和发展方式。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的研究范围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课题。广义上,应该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创造的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的总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如同中国历史那样,也有一个基本的发展路向。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向,即,在物态文化方面,尽快完成从自然经济型农业文化向商品经济型综合产业化文化过渡,在制度文化方面,清除宗法关系的遗存,打破“家国同构”定势,建立起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公正、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政治格局;在行为文化方面,继承“礼仪之邦”的文明遗产,同时革除其烦锁、僵化的历史积垢,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貌、活泼、雄健的精神风貌;在心态文化方面,发扬伦理文化注重道德修养,调
节人伦关系的优长,以避免西方近代化过程中普遍发生的科技进步与道德沦丧二律背反的历史悖论,同时高扬科学意识,倡导理性思辨,将立德、立功、立言的传统训诫与求真、求善、求美的时代观念结合起来,在推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完成民族价值标准、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的现代转换。通过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向来看,中国文化的变迁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时代的变迁。文化,可以说是某个时期的产物,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代表这个时代的特殊性文化,如商朝的青铜器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文化、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等等。
总之、中国文化的变迁也就是意味着时代的变化,意味着人类脚步的前行。
第四篇:2014届高考备考: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
2014届高考备考: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2月14日,第三届“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80多人出席论坛。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梁立新主持论坛;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宫辉力致辞。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精神的文化意蕴。“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在国内学界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是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次论坛以全球化发展为时代背景,其主题从“中华文化复兴”、“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到“中国精神的文化意蕴”的变化,不仅突出了文化自身发展的时空维度,而且强调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急迫性和理论创新性,彰显了“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的理论前沿性和现实前瞻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价值。
二、【理论分析】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和吸收西方各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举办“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价值。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面对全球,中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因为,越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越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体现了文化具有多样性,对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5)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必须面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改革开放现代化实践所焕发出来的生机及其思想智慧是中国精神的源头活水。
(6)传统思想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但基本精神是相对稳定的。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凝练,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不能脱离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下大众的精神生活世界,更不能脱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想和信念,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文化不仅影响精神,影响思想社会,而且决定着经济、政治、生态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如果一种文化是孤芳自赏,这种文化不可能长期在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论坛强调,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取得成功。论坛指出,中华文化的精神财富属于全人类的精神宝库。应该切实把中国精神作为一种世界资源展示给全球,并且得到世界视野下的文化认同。这是一种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三、【政治命题点】
1.本次论坛以全球化发展为时代背景,不仅突出了文化自身发展的时空维度,而且强调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急迫性和理论创新性。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论坛的主要观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论坛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举办“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价值。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论坛认为,面对全球,中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因为,越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越能够成为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体现了文化具有多样性,对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4)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必须面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论坛认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实践所焕发出来的生机及其思想智慧是中国精神的源头活水。
(5)传统思想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但基本精神是相对稳定的。论坛认为,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凝练,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不能脱离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下大众的精神生活世界,更不能脱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想和信念,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论坛指出,面对全球,中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中国文化怎样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
(1)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论坛强调,文化不仅影响精神,影响思想社会,而且决定着经济、政治、生态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如果一种文化是孤芳自赏,这种文化不可能长期在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论坛强调,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这启示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取得成功。论坛指出,中华文化的精神财富属于全人类的精神宝库。应该切实把中国精神作为一种世界资源展示给全球,并且得到世界视野下的文化认同。这是一种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3.“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的理论前沿性和现实前瞻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价值。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体现的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有利于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四、【跟踪试题】
论坛指出,面对全球,中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从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据此回答1—5题。
1.中国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是因为:
A.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B.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
C.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世界各国的文化逐渐走向趋同
2.之所以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是因为: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无国界,民族节日所具有的特色正逐渐消失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
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
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共同发展
4.“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含义是:
A.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同时,共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最终达到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D.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促进世界的融合进程
5.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求同存异B.兼收并蓄C.公平、公正、合理D.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6.“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的理论前沿性和现实前瞻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价值。这说明:
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B.文化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C.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D.文化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
7.论坛指出,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凝练,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不能脱离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下大众的精神生活世界,更不能脱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想和信念。这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可因时而变③人们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上具有完全认同感④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8.论坛指出,改革开放现代化实践所焕发出来的生机及其思想智慧是中国精神的源头活水。这说明:
A.中国精神的源泉来自于思想智慧而非中国文化B.中国精神的源泉只能是社会实践
C.中国精神的源泉既指传统文化,也指思想智慧
D.中国精神源于对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9.论坛指出,如果一种文化是孤芳自赏,这种文化不可能长期在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这说明: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在联系面前我们无能为力③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趋利避害④联系具有复杂性,我们要透过事物的内部联系去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10.论坛指出,当人们在讨论、养生、健康的问题时,还有许多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我们要在民族与时代张力中把握中国精神。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真解决矛盾
C.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原理,重视事物的质变
D.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正确对待发展中的曲折
论坛指出,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据此回答11—12题。
11.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①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必然规律
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上述对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描述,说明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
A.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B.符合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
13.有人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全球化下看中国精神,实质上就是如何看待全球化浪潮不断冲击的本土文化,或者是民族文化的机遇和发展问题。
针对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请你为如何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提几点建议?
参考答案:
1.C2.C3.C4.A5.D6.D7.D8.B9.C10.B11.B12.A
13.(1)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学习和吸收西方各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3)各国不同文化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4)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促进地区的和谐与稳定,建设和谐世界。
第五篇:革命历史题材歌舞剧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
革命历史题材歌舞剧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
《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自古也就有国家、社稷,以舞见兴衰的说法,可见舞蹈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古人在劳动中创造舞蹈,在舞蹈不断进步和发展。从某个意义上讲,舞蹈发展史也就是人类的发展史!
江西省歌舞剧院近年来,在改革中不断开拓进取,坚持二为方向,出精品,创品牌,创作了原创大型舞剧《瓷魂》,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二部精品以及大量好的文艺作品,可谓是成绩斐然,其中《井冈山》舞剧自然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舞蹈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国庆60周年献礼演出压轴剧目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完美的结合。整个演出所有歌舞和故事贯穿了艰苦奋斗、坚定信念、实事求实、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这实际正是我们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同时又将抒情和叙事巧妙地结合,演出中的歌曲都是井冈山时期的代表歌曲,演出以这些歌舞为内容,甚至把这些歌舞的历史场景、人物,尤其是一些有意义的细节,艺术地再现在舞台上,增强了感染力,使叙事有浓厚的抒情味。被誉为传统教育的好素材,革命文化的好品牌,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好代表。情景剧再现了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光辉历史,极具艺术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演出过程中,观众被动人的剧情感染,沉浸在红色记忆中。
情景歌舞剧《井冈山》通过绚丽的舞台效果,生动的再现波澜壮阔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实,极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全剧以激情洋溢的序:《红军花》拉开序幕,全剧共分为《序》、《霹雳一声暴动》、《三湾来了毛委员》、《八角楼的灯光》、《百战百胜勇向前》、《八月桂花遍地开》、《我们是铁的红军》、《为有牺牲多壮志》、《黄洋界保卫战》、《十送红军》和《重上井冈山》12个章节,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艺术史诗。整个演出时以歌舞为主,巧妙地结合了其他各类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又将抒情和叙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演出中的歌曲都是井冈山时期的代表歌曲,演出以这些歌舞为基础,甚至把这些歌舞的历史场景、人物、尤其是一些有意义的细节,艺术地再现于舞台之上,增加了感染力,使叙事有浓厚的抒情味道,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全剧以井冈山为发生地,生动塑造了等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了深邃的思想内涵,使《井冈山》有着不一般的质地,释放出思想的震撼力。井冈山是江西的名山,也是中国的名山、世界的名山。井冈山精神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更具有时代的品格。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须。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闪射出时代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实现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通过全新的艺术形式,全景式地展现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诠释了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是一部用艺术手法书写的理论鸿篇。
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以明快的节奏、生动的情境、感人的旋律,令见证井冈山历史的老人们感慨,也令与时俱进的当代人赞美。值得一提的是,《井冈山》在如何叙述历史,如何创造审美,如何将精神具象化、将史实艺术化方面作了非常有益也比较成功的探索。它之所以能具有思想性和观赏性,关键是它能够用艺术的手段驾御历史,用历史的真实规范艺术,使观众能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历史。特别是在用历史与艺术的叙事时,创作者们非常珍重当代意识,用当代艺术视野去观照,使全剧更具有历史感、艺术感和时尚感。
其中送郎当红军章节中夫妻惜别之情的抒情表达;红军医院遭突袭时的惨烈残酷,却更映衬出满山满坡映山红的壮丽动人;特别是红色两地书中革命情侣间超越时空的对话红军战士的刚强执著与恋人的柔情似水,感人至深的真情表白中闪耀着革命理想的火花,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一切,都从极为丰富的层面诠释、表达了井冈山精神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