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09:4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第一篇: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甘肃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5月下旬,由市政协组成的调查组。先后对***区的文化产业开发中心、社区文化站及文化产品营销场所、进行了视察,并与当地政协委员、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文化产品经销人员进行了座谈。

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省上的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主攻三大目标,建设四大基地,推进六大新跨越”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立足于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建设文化名市为统揽,有力促进了我市文化事业健康、协调、稳步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市上下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6年底,全市文化经营单位发展到1356家,其中:国营和集体、个体演艺单位30多家,音像业经营单位193家,娱乐业经营单位619家,艺术培训单位39家,网络经营单位93家,印刷(复印)经营单位140家,艺术品经营单位93家。实现总产值12285万元,占全市GDP的1.17%,年上缴税金735万元。文化产业从业人员7780余人。总的来说,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显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切实做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特别是2004年省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04〕65号)下发后,市上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了贯彻落实意见,提出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并制定下发了《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全市文化产业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打造文化品牌,极力发展特色文化。我市把打造地域特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崆峒文化旅游节、成立崆峒武术学院、开发崆峒山主题文化产品、举办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及皇甫谧文化节、建设皇甫谧陵园、西王母祭祀活动、开发西王母剪纸系列文化产品,维修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和泾川县吴焕先红军楼,举办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大会等一系列庆祝活动,逐步打造和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崆峒文化、皇甫谧文化、西王母文化、成纪文化。我市纸织画、烙画、剪纸、挂毯、木雕、高抬、皮影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极富鲜明地方民俗风格的艺术瑰宝,已经成为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

3突出地域特点,文化支柱产业初步形成。通过挖掘崆峒山、王母宫、紫荆山、龙泉寺、云崖寺、莲花台等景区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截至10月底,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77%、90.72%。网络经营单位发展到91家,年产值达1862万元。出版发行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已有出版印刷机构426家,从业人员2900多人,年产值达9194万元。全市书画、文艺演出、艺术培训业及各类歌舞厅、KTV量贩、音乐茶座等娱乐场所

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78名民间作者制作的840多件彩灯、木雕、面塑、剪纸等工艺品在2004年首届甘肃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展出后深受好评。

4、文化产业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十五以来,全市共完成文化建设资金3.76亿元。其中:广播电视局在“村村通”等重点项目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圆满完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光缆传输。平凉日报社累计投资130万元,完成了《平凉日报》彩印工作。投资1??3亿元先后实施了静宁成纪文化城后续工程建设,宝塔博物园环境改造及人民会堂维修改造工程,平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标准化建设试点等重大项目。新建“三馆”及其他文化设施16个,改扩建“三馆”13个,使多数县(区)“三馆”建设基本达到了标准要求。旅游业投资2.36亿元,完成景区建设、景点维修工程15项,新修景区道路120多公里,开发旅游新线路5条,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和接待人数跃居全省第二位。

文化产业是在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文化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委宣传部的协调指导下发展较快,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文艺创作和演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为重点。一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投资3.75亿元,其中:县、乡文化馆(站)建设1.3亿元。新建、改扩建文化“三馆”等设施29个,建成乡镇文化站99个,村级文化室1220个。二是文艺创作精品叠出。近年来,先后创作大型剧本14个,小戏小品42个,歌曲69首,舞蹈47个,书籍30多本,受到观众好评。三是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先后举办各类大型演唱会、灯展及大型节会48次,展演196场次。乡村集会、体育比赛、春节社火、春官赛诗会等活动,全面展示了我市农村文化艺术,为促进农村文化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四是创建达标工作进展顺利,先后创建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各一个,全省文化先进县区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示范性文化站、达标文化站、示范书库31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达标文化站、民间艺术之乡、达标村文化室212个,基本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五是重视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逐步壮大文化队伍。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市文化事业从业人员增至937人。六是深入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市上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项目名录。争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个(华亭县曲子戏、灵台县灯盏头戏、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平凉春官歌演唱、庄浪县高抬、庄浪县马尾荷包、平凉剪纸),其中华亭县曲子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确定市级重点保护项目45个。总之,通过视察我们认为,全市文化事业在基础薄弱,资金、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市文化出版局开拓创新、想方设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总之,全市文化产业的初步形成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市委宣传部协调指导的结果,更是市文化出版局、广电局、旅游局、平凉日报社和市文联辛勤工作的结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在重视程度、管理体制、资金投入和主导产业方面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认识上存在差距,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由于重视程度和认识上的问题,很难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有大的突破。此外,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致使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二是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市、县、乡文化建设投资基本上靠政府,但财政用于扶持文化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加之受体制影响,民营文化企业尚处于观望阶段,投入少、规模小,难以形成强势。市场对人才、资金、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功能较弱,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产业管理机制不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文化经营单位、个人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管理方面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上下分割的现象,使文化资源难以整合、优化。又缺乏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优惠政策,致使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存在一定障碍,严重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显。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合作,依然是各自为政,孤立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不成体系,不能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不能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三、主要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当前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思想观念问题。我们过去往往习惯于把文化单纯地作为宣传工具,重视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其经济属性和产品属性。随着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双重属性日益显现出来。必须坚持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领文化产业发展,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明确认识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思想,不断统一思想,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和全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建议制定出台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税务、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用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打响四大文化品牌,提升平凉知名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通过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教授,召开崆峒、西王母、皇甫谧、古成纪四大品牌文化研讨会,进一步提高四大文化品牌知名度,提升平凉城市品位。在大力打造崆峒、西王母、皇甫谧和古成纪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宣传公刘文化、秦皇祭祖等文化内涵。

崆峒文化凭借“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称誉,依托距今4600多年的轩辕黄帝三临崆峒,问道广成子的历史文化积淀,树立崆峒山道源圣地品牌,抓紧崆峒古镇?问道驿站等项目建设,既展示崆峒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带动以崆峒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开发步伐。

皇甫谧文化要加大力度开发保护和研究,充分利用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先进文化。主抓皇甫谧中医医院、皇甫谧制药公司及皇甫谧故里旅游等重点项目,尽快申请国家文物局将皇甫谧相关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皇甫谧针灸术”列入国家以至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立皇甫谧纪念馆,进一步扩大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的国际影响力。

西王母文化在国内及海外的传播日益广泛,西王母文化既是我市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

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重要因素,尤其是西王母文化对祖国统一,实现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桥梁作用日益凸显,对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实现两岸早日和平统一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抓紧建设王母宫石窟、瑶池等重点项目的同时,加大西王母文化的宣传力度,在投资上能给予重点扶持,结合大云寺博物馆的开发建设,使西王母景区早日建成,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繁荣发展的一大亮点。

3、发展五大特色产品,提升文化城市品味。一是纸织画和烙画。平凉纸织画做工精细,有隔帘观月,雾里看花的美感,年销售收入100多万元。烙画则以烙铁为笔,高温为墨,其色彩自然天成,画面细腻,赋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是我市特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工艺。二是草编。庄浪草编工艺品主要以我市富有的谷草、麦杆为原料,可编制出草篮、草帘、草席、草扇等产品,独具艺术魅力,市场前景好。按照“户户是工厂,人人是工人”的生产模式,实行集中技术培训,分散加工,统一销售,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在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三是剪纸和挂毯。剪纸艺术技巧独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静宁挂毯做工精美、图案鲜活,现有从业人员70余人,年产值达100万元。四是木雕。庄浪木雕工艺精美,仿古制作市场前景较好,但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五是高抬和皮影。庄浪高抬和皮影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宁夏、青海等邻省每逢节庆、集会都来邀请当地艺人制做、演出助兴。可以成立高抬制作和皮影演出公司,通过宣传推介走出去,打开省内外市场。

4、做强五大文化产业,为发展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灵魂,使演艺业、文化特色产品进入旅游业,用文化精品包装旅游业,提高旅游业的层次。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四大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每年在“五?一”、“十?一”黄金周开展两次旅游文化活动节,并鼓励全市干部职工、农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节的活动,凭身份证可在市内各旅游景区(景点)购买半价门票。二是积极支持现代传媒业发展。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传媒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支持、发展影视业、网络业和创意设计及广告产业,全方位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三是大力发展彩印业、报刊业。我市的印刷业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彩印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受资金、设备、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通过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彩印市场,依靠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管理,积极扶持、发展彩印龙头企业,解决市场需求。四是大力培育书画市场。培育书画市场不仅是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一项“树人”需求。要进一步加强交流,聘请名家以书会友、开展学术交流、开办学术讲座,创造文化氛围,提高本地书画爱好者的艺术水平。重点支持纸织画和烙画的发展,主要是扩大生产规模,尽快走向外埠市场。五是发展民间民俗工艺品。我市高抬、皮影、木雕、草编、彩灯、面塑、剪纸等民间民俗工艺独具艺术魅力,市场前景好,值得培育

5、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按照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文化单位中的文化企业,要尽快从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转换机制,面向市场。一是建议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加强文化产业相关部门间的协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建议尽快解决艺术人才紧缺、知识陈旧老化的问题。研究出台文化专业人才引进政策,采取特邀、合作、接纳优秀毕业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加强地方艺术创作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壮大艺术人才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的拓宽力度。文化产业的壮大要靠市场运作。在平凉整体经济、文化事业还不够发达的地方,应该积极引导、支持,先发展起来,在发展中

规范、完善,在协调、服务中引导和支持,在发展中不断加强监管。使文化市场健康运行,建立先进、有序、和谐的文化市场。

6、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载体,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切入点。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投入资金,要把文化产业项目列入经济建设项目范围内,积极争取,全力抓好。一是着力支持平凉图书馆、柳湖书画院、平凉大剧院、平凉八景恢复建设,积极扶持陇东民族民俗博览园、皇甫谧纪念馆等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通过扶持这些市场潜力大、文化内涵丰富,又具有我市地域特色的文化建设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二是抢抓国家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项目,推动我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三是要大力加强文化项目招商活动,利用优势项目,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建设,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解决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第二篇:关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监督动态发布时间:2011-5-10 15:36:34点击:10

42为推动全市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前段时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查组,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其间,到姜庄镇、夏庄镇、井沟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召开了由文化产业管委会、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部分城区项目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并实地察看了城区部分文化产业项目现场。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文化产业群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工作部署,立足于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文化产业稳步健康发展。目前,我市登记在册的文化企业和工商业户有700余家,从业人员2.2万人。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2亿元,文化产业核心层投入42.3亿元,居潍坊各县市区第一位,增幅达107%。

(一)重视产业扶持。市政府将文化产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进行宏观规划,在积极落实上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意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和《文化产业发展考核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体制机制入手,创新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成立了文化产业管委会,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并将文化产业考核指标纳入全市经济社会考核体系,调动各级各部门抓文化产业项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成立了国有文化资产经营投资公司,对国有文化资产实施产权管理,搞好资产经营,建立融资平台,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二)重视项目建设。全市文化产业主要涵盖民间艺术资源开发、创意设计、生态旅游、会展经济、节会经济、红高粱系列文化等多方面。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产业合同、协议项目17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6个。总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的电影大厦,已与10多家动漫企业、创意设计业户达成进驻意向。惠影科技注重文化产业应用设施研发,开拓了一条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子。2010年在美国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被评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单位。莫言文学馆二期工程、历史名人馆、隆运汽车博览园、职教文化中心、城市综合体等一批文化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2007年开始,实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规划展览馆等五馆联建,目前,每年接待参观团队300多个、观众20多万人次。同时,实施市场化运作,通过对外租赁、广告招商、出售冠名权、会员制管理以及承揽各类文展、会展、赛事等形式,先后承办150余次大型文体活动,并与15家企业签订了场馆租赁、场地冠名等协议,实现了文体公园体育场多渠道资产运营。特别是通过积极打造小康河文化市场,整合全市经营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了交流平台,逐步形成了文化产品经营市场的雏形。

(三)重视品牌推广。市政府立足于我市文化产业资源优势,积极推广红高粱、三贤四宝等文化品牌,带动了一大批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去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商业化运作成效显著,对弘扬红高粱文化、培养相关文化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扑灰年画、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红纸、墨陶、雕刻、布艺、绢花等民艺文化产业40多个品种。2010年,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共发现200多处文物遗址,还顺利通过国家文化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检查验收。将姜庄镇聂家庄村纳入“省千里民俗一线游”的一个旅游景点的申请,已顺利通过了潍坊市旅游局的检查验收,“聂家庄特色旅游村”成功挂牌,并设立了10多个旅游景点。借助潍坊风筝会、鲁台会、文展会、红高粱文化节等节会,加强了对传统艺术的发掘传承,发挥了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重视监督管理。市文化市场执法部门把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工作作为全市文化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形成了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合力。一是加强对出版物印刷、复制、批发、零售单位及出版集中经营场所的监督检查,并督促学校开展课外读物的自查清理工作。二是规范网吧经营,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鼓励群众对文化市场进行有力监管。三是结合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依法查扣了一批安装和设置卫星电视接受设施。四是围绕元旦、春节、五一、七

一、世博会、国庆节、红高粱文化节、亚运会等重大节日,开展了净化出版物市场专项集中行动,并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同时,认真落实《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和《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对全市娱乐和演出场所开展了摸底调查和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为全市文化市场文明、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体系不够完善。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音像业等发展缓慢。文化产业还没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和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二是缺乏统筹规划。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不够突出,少数文化经营单位无序竞争,滋生了一些不良现象,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场秩序亟待规范。三是规模效应不强。传统文化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园区集中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知名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现有的园区功能定位和规划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投资主体单一。政府投入是文化产业初始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但现行的文化投资和融资体制严重滞后,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投融资渠道严重不畅。目前,由于投融资体制不够完善,吸引社会民间投资文化产业尚未突破瓶颈,再加上文化产业化的意识淡薄,对打造全市的文化品牌缺乏大局观念,民营文化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尚处于观望阶段,投入少、规模小,难以形成强势。市场对人才、资金、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功能较弱,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三)专业人才匮乏。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创新性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不仅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储备不够,而且结构也不尽合理,如策划、规划、设计、市场分析人才等十分匮乏,新兴文化产业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对文化产业的属性和规律把握不够,既缺少通晓文化产业内容、擅长经营管理的人才,又缺少灵感迸发、创意迭现的创作者,全市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与质量亟待加强。

(四)市场化程度偏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丰富,但对各类文化资源整合不够,对文化的产业化认识不足,只注重文化的精神属性,而忽视其产业性质。文化与经济没有更好的结合,导致资源配置较低,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闲置、不足和浪费等问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对GDP的贡献偏低,文化产业整体框架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优势。受产业规模和集约化小的限制,对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尚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文化产品难以大量涌现,真正具有核心版权和自主创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比较缺乏。

三、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加快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文化氛围。文化产业的特征决定了要以产业为手段来发展,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要提高文化产业意识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感,进行文化产业的观念革命。要确立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市场化意识,积极主动地寻求并拓展文化资源与市场之间的结合点。要强化文化产业的宣传,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等媒体的作用,提高文化产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依托重点镇街和重点村居,积极培植产业集聚区和文化产业园,通过建设民间艺术展览馆、举办文化节、建立专业性的交易市场等措施,整合生产业户和产品种类,加大各类文化活动的宣传和推介,规范艺术品交易,使我市民间艺术产业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二)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扶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市政府要明确认识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思想,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设立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助、奖励等方式重点扶持文化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文化产业基地、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重大文化产业工程、具有示范性或导向性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项目等。二是要发挥税收政策促进作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力度,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税收执法监督,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三是要落实土地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以短期租赁方式使用土地,或租用现有物业从事文化产业经营。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项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照规定程序批准后进行减免,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创新载体,拓宽渠道,培养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精、深、优、博的文化继承人,塑造一支善经营、懂科技、会管理的人

才队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要尊重文化产业人才,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准入机制。要制定文化经营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开辟引进经营人才的绿色通道,采取特邀、合作、接纳优秀毕业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加强地方艺术创作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为全市文化产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拓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渠道,采用多形式、多途径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培养文化专业人才,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大量人才需求。

(四)拓展思路,完善机制,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经济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而文化产业的繁荣又促进经济质量的提升。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经济力量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要建立多渠道筹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保证资金投入。要建立文化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鼓励金融机构适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试点。要采取担保业务风险补偿和担保资金支持的方式,鼓励担保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各地企业、个人来投资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合伙经营、股份合作制、股份公司等各种文化企业。

(五)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确保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要搞好产业规划引导,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产业布局、发展举措等,引导和推进我市文化产业科学合理发展。一方面,要面向市场,积极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我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打造红高粱文化品牌,打造高密文化产业名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化、规模化的形式带动产业发展。要加强对扑灰年画、剪纸、泥塑、茂腔等重要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开发,积极扶持民间工艺大师和特殊优秀人才、扶持专业性的研发机构,加强民艺研究和改革创新,逐步改造提升工艺水平,增强产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强化项目和园区建设。充分发挥规模化产业经营的集聚效应,以文化带动周边休闲、娱乐、餐饮等行业发展,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积极推进红高粱民俗村、电影大厦、惠影科技等在建项目工程,协调和扶持晏婴生态文化园、半岛动漫基地、胶河生态休闲旅游渡假区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同时,要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增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努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1年4月28日

第三篇: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大力建设文化强市、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据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结果显示:近3年是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最强、增长速度最快、运行质量最优、就业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良好时期。基本形成了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娱乐文化与创业文化共同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比翼齐飞的发展新格局。

一、文化产业概念及内涵的界定

当前,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的概念与界定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表述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国家文化部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表述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特征是以产业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为统一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根据上述界定及分类标准,结合长沙的实际情况,长沙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分布(下称文化产业)涉及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90个行业类别。为满足部门管理需要并结合文化活动的特点,《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其划分为10个行业大类,分别是:(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9)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10)其他相关文化产品。

同时为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研究的需要,又将上述10个类别划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3个层次。核心层包括(1)至(4)四个大类,主要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5)、(6)、(7)三个大类,主要反映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8)、(9)、(10)三个大类,主要反映相关文化服务。核心层和外围层是文化产业的主导部分,称为“文化服务”,相关层是文化产业的延伸,称为“相关文化服务”。

本文中长沙市文化产业统计是按照“大文化”的概念来界定的,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

二、长沙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文化产业经济活动单位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文化领域的就业规模快速扩大,文化经济成为长沙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1、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快速增加。2008年末全市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各类经营单位44692个,比上年增长15.4%,其中法人单位5122家,增长12.3%,个体工商户39570户,增长15.8%。从近几年文化产业单位发展来看,2005-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活动单位年均增加4098户,年均增长12.1%,其中法人单位年均增加608家,年均增长17.5%;个体文化经营户年均增加3490户,年均增长11.5 %,这是长沙文化产业发展最快,经营单位增加最多的时期。

2、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大。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收入)达617.9

亿元,比上年增长27.4%,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93.1亿元,增长19.4%(本文有关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9.8%,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2%,其增速高于全省4.4个百分点。文化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大标志着长沙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3、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度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4%,分别高于全市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4.3和4.7个百分点。2005-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分别高于同期全市GDP和第三产业2.6个和3.1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6%,比2005年提高7.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

4、文化产业链各环节全面发展。从全市文化产业服务、生产、销售各环节看,呈快速发展态势。文化服务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4.2亿元,占59.4%,比上年增长20.5%,其中新闻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增长19.7%;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4.3亿元,增长19.2%;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2亿元,增长19.4%;文化艺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2亿元;网络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亿元,增长18.5%;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2.9亿元,增长31.6%;其他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8亿元,增长17.5%。文化产业物质产品生产规模扩大。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物质生产实现增加值89.6亿元,占30.6%,增长23.5%。文化物质产品销售持续增长。2008年全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实现增加值25.44亿元,占8.7%,增长1.8%。此外其他相关文化产品实现增加值3.8亿元,占1.3%,增长14.8%。

5、文化产业就业能力明显增强。长沙文化产业门类众多,其中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服务、广播电视、动漫产业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最快,已成为文化产业中的优势就业领域。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4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10.6%,全市平均每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0.21人。2005年至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年均增长18.6%。

6、非公有制文化经济占主体。2008年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中:公有经济单位(包括国有和集体)676个,比上年增长11.4%,占1.5%,公有经济单位总收入为98.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占15.9%;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包括:三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私营独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等其他非公经济单位、个体户)44016个,比上年增长15.4%,占98.5%,其中,三资经济单位(港澳台、外资及中外合资)70个。非公有经济单位总收入5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占84.1%;其中:三资经济单位(港澳台、外资及中外合资)总收入为28.7亿元。统计数据显示:长沙文化及相关产业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长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融合,孕育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市场,形成了多元化经济力量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1、核心层文化产业的带动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长沙文化产业加快了向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战略转变,逐步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产业为龙头,新兴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08年全市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体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创造的增加值达61.9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1.1%;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创造的增加值112.3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8.3%;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相关层”创造的增加值118.9亿元,占40.6%。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占比由2005年的35.8:38.3:25.9调整为21.1:38.3:40.6。以出版湘军、影视湘军为主的核心文化产业是长沙文化产业的特色和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其对长沙新兴和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超强带动作用。

2、新兴文化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兴文化服务业迅猛发展。旅游服务业、娱乐服务业、广告服务业、会展服务业及网吧等新兴行业发展很快。2008年全市新兴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9.7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7.4%,特别是娱乐文化服务,显示出旺盛的活力。调查显示,2008年全市从事新兴文化服务业的单位达26947个,比上年增长17.1%,从业人员达12.7万人,占文化产业全部从业人员的30.1%。新兴文化服务业已成长为全市服务业中发展快、规模大、活力强的优势行业和重要增长点之一。

3、品牌文化企业贡献明显。近几年来,长沙文化界通过大胆改革与创新,以组建产业集团为契机,不断打造文化产业“航母”,基本形成了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跟进的格局。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的工业企业566家,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零售企业500万元以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销售的企业9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文化服务业单位56家。以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和三辰卡通集团等为龙头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对全市文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2008年全市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单位实现增加值98.2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3.5%。

4、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长沙市是中国第一个民族卡通品牌的诞生地,长沙动漫已成为国产卡通品牌产业化推广和应用的领头雁。2008年全市原创动漫2.6万分钟,占全国24%,已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宏梦、三辰卡通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动漫产业示范基地;手机动漫异军突起,开发和运营商拓维集团去年成功上市,被誉为“动漫第一股”;继《蓝猫淘气3000问》在全球40余个国家播出后,《山猫吉咪字母历险记》今年又在美国电视台播出;目前长沙动漫已形成集研发、制作、播出、发行、教育培训、衍生产品开发于一体的产业体系,2008年文化创意总产值超过10亿元。

5、广播电视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坐落在长沙的湖南卫视,其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据央视索福瑞调查,长沙广电集团政法频道、女性频道、经贸频道收视率均稳居省会前10名,其中政法频道收视率居省会电视媒体前3位,《方圆之间》为“中国新闻名专栏”、《政法报道》为“全国电视百佳栏目”。2008年长沙广电集团资产突破10亿元,经营收入4亿元,资产和经营规模在全国省会、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7位。2008年全市广播电视行业实现产值达46亿元。

6、影视业精品迭出。湖南的影视制作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要生产基地,长沙电视台艺术中心是全国“十大优秀摄制组”之一,继拍摄《雍正王朝》、《走向共和》、《恰同学少年》等一批获“五个一”奖的电视剧后,又成功拍摄了《国家行动》,并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目前,正在拍摄和即将拍摄的电视剧有《国歌》、《新五朵金花》、《贾谊》、《凤凰人家》、《炎黄大帝》等20部。2008年全市电影服务行业实现产值达2.3亿元。

7、报业发行业不断做大做强。《体坛周报》占全国体育类报纸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北京奥运会期间,《体坛周报》出版日报,日发行量达100万份。《长沙晚报》融党报和都市报于一体,发行量居全省第二位,2008年广告收入1.3亿元;《知识博览报》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品牌报刊,发行量过50万份;星辰在线点击率居全省网络媒体前三位;《品周报》、《娱乐快报》发行量过10万份。2008年,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总资产5亿元,经营收入2亿元。2008年全市报刊出版和发行实现产值达7.9亿元。

8、印刷发行长盛不衰。定王台书市为全国6大书市之一,长沙图书交易会连续举办15届,以民营书商交易为主,近两年参会书业企业在500家以上,被业界称为与全国书市和北京图书订货会齐名的“全国三大书市”之一。长沙黄花印刷科技产业基地已落户企业22家。全市印刷业产值过60亿元,其中金沙利印务公司2008年实现利税过亿元,新华印务集团利税过5000万元。2008年全市书、报、刊制作和发行实现产值达58.55亿元。

9、娱乐演艺规模持续壮大。文娱演艺业是长沙文化产业最具活力的产业之

一。长沙文娱演艺市场以“金色年华”为代表的酒吧、歌厅文化,以田汉大剧院、琴岛歌厅为代表的演艺文化,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目前,长沙歌厅、酒吧总数超过400家,其中接待规模在500人以上的有19家,形成了解放路酒吧一条街、太平街清吧一条街。2008年全市歌厅、酒吧接待各地消费者5000万人次,拉动消费50亿元,同时长沙也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08年全市娱乐文化服务实现产值92.33亿元。

10、工艺美术品声名大振。长沙湘绣2007年申遗成功后,产业迅速做大,目前全市共有湘绣生产企业50多家,“金球”牌湘绣去年还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长沙大红陶瓷公司生产的“中国红”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已成为收藏馈赠珍品。2008年全市工艺美术品制造实现产值达10.33亿元。

四、长沙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长沙市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除了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外,还得益于以下方面的支撑。

1、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时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在全国率先制定《长沙“十五”文化发展规划》。2008年又结合“两型社会”、大河西先导区建设,重新修订印发《长

沙市两型社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方案及五年行动计划》,规划了“一江两岸”文化走廊的总体布局,明确了重点发展媒体传播、出版发行、卡通动漫、文化旅游、文博会展、休闲娱乐、民间工艺等七大主导产业,引导全市文化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在长期规划上,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产业作为建设“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的重要举措来谋划。从2007年开始,市财政设立2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各区县(市)分别设立了200-500万元引导资金,有力地引导、帮扶文化企业发展。

2、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依靠较雄厚的经济的实力作支撑。近10年来全市经济年均增长达15%以上,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全国快6.1个百分点,比全省快2.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全市人均GDP达45765元,比上年增长14.0%。2008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82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003元,增长21.0%。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长沙市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中用于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服务的支出增长迅速,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服务性的支出从2004年598元上升到791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服务性的支出从2004年的87元上升到192元。

3、丰厚的历史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赋予了资源优势。长沙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文化是长沙的一大优势。长沙文化蕴含着鲜明的人文文化,长沙的城市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虽然历经了一次次的冲撞与交融,却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其重要原因在于有独特的人文文化作为城市灵魂的内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伴随而来的是大众文化的繁荣。以“茶楼文化”、“歌厅文化”、“酒吧文化”为代表的通俗文化,凸显出长沙人热爱生活、追求个性张扬的火辣性格,也凸显出了长沙大众文化的特点,洋溢着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从茶楼酒肆文化到酒吧文化、歌厅文化,长沙形成了一种文化休闲消费,展现了长沙大众文化普及性。此外,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市民休闲文化和以群众自娱自乐、自发形成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有着庞大和稳定的参与群体,也体现了长沙大众文化的独特风采。

4、大规模文化产业投入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2007-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193.8亿元,其中2008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9.1%。近两年,全市开工超过亿元文化建设项目17个,其中投资13亿元的橘子洲文化景区工程基本建成;投资14亿元的“两馆一厅”主体工程部分完工;投资过5亿元的长沙新广电中心、长沙报业文化基地基本完成拆迁;投资2亿元的靖港古镇,星沙湘绣城,锦绣潇湘文化广场,拓维集团、宏梦卡通、大红陶瓷制作和展示中心,青竹湖高尔夫灯光球场基本建成。

5、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平台。历史经验表明,交通较为便利的中心城市是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的首要条件。长沙市作为内陆城市,南连港澳,北通京津,东接沪宁,西靠内陆广大腹地,是以广州、武汉为中心的华南、华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交通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长沙市的对外交通包括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京广铁路纵贯南北、浙赣、湘黔线横连,石长铁路连接湘东与湘西北;有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与319国道在此交汇,另有若干高等级公路与省内各地以及外省相连;空运和水运近几年发展较快。特别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三市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这些都是长沙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优越条件。

五、未来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着力点

虽然近几年长沙文化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发达城市比较还存在的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与深圳、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差距还较大,同时自身还存在结构不优、品牌不多、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不快等问题。长沙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推进长沙文化产业科学发展。长沙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试验改革区的龙头,发展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凸显。一是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小。因此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发展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是必由之路、明智之举。二是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强与发展潜力大。三是文化产业易与新技术对接,具有较强的风险应变能力。四是文化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因此,长沙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充分利用“两型社会”建设契机,加大文化产业建设投入,推动长沙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激活文化市场。近年来,长沙在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上取得了长足进步,长沙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制约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从需求中觅市场,从市场中添活力,从活力中求发展,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使长沙的文化产业发展获得新的动力。

3、以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为方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的集团化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外文化企业发展的经验证明,在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中,势必会形成和建立一大批文化企业群体,这种文化企业群体,往往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目前长沙已有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和三辰卡通集团等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集团。要加快从单纯依赖数量、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大力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提高集约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4、以做大做强品牌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倾力打造品牌文化项目,以品牌开拓市场,以品牌赢取优良的产业效益。长沙市具有一批声誉度高、内涵丰富且具独特性的文化资源,可以作为打造文化品牌的优质资材。通过精心整理包装出一批有基础有潜质的项目,面向海内外招商,引进高水平的大企业集团前来进行品牌开发。瞄准顶尖水平进行大策划、大制作、大包装、大营销,以品牌开拓市场,在市场中做响品牌。在打造本土品牌的同时,注重引进成熟的知名文化娱乐品牌。

5、以优化投资环境为保障,积极引导民资、引进外资兴办文化企业。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文化产业的招商力度,大力吸引民资、外资兴办文化企业。除少数受到禁止或限制的文化领域,民资、外资企业应都可以独资或股份制、合伙制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引导和鼓励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进入文化领域,推动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文化单位的合作。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及时发布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企业了解技术、人才、市场、资源、资金等状况,引导投资方向。

6、以人才为支撑,促进长沙文化产业不断提升。人才是文化创新的内在要求,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艺术人才、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要通过培养、引进和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内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快长沙本地文化艺术人才和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既懂艺术、又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同时要建立长沙文化人才引进机制,拓宽文化人才引进的途径,增强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和竞争力。

第四篇:某县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某县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我们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对策。

我们国家有文化事业和社会福利机构个,在职职工人。具体包括: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革命纪念馆、县山歌剧团、县电影公司、县广播电视站、县新闻中心和个乡镇文化站。艺术表演团体1个,演出人员人,即县山歌剧团。1个文化企业,有员工人。也就是:县电影公司。建立文化经营单位近个,从业人员500余人,有国有、集体、股份制和私营个私企业。其中:综合游乐场所、歌舞厅、卡拉K厅、音乐茶座共13家,主要有皇家一号、巴蜀风会所、现代商贩等;网吧40家,其中县城23家,乡镇17家;电玩室23家,其中县城18家,乡镇5家;音像制品出租、零售经营户28家,其中县城18家,乡镇10家;印刷企业11家,发展较好的有新华印务、和彩包装、南方文印工贸等;打字复印室16家;书报刊出租、零售11家;艺术摄影35家;工艺品装璜16家。这类文化经营项目,在丰富和活跃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广开财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市场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还处在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在规模、经营水平、经营方式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也比不上发达地区。我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数量众多,但由于起步较晚,经济相对落后,缺乏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许多文化经营单位未形成产业化经营,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系列问题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整体战略,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对于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清,产业化意识不强,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过于强调。不把文化真正地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一观念导致了文化产业政策的长期摇摆,文化产业作为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如果没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就很难取得长远发展。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多,有利益多,无利益者多,文化法规侧重于规范、控制,强调“禁而不罚”,缺少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条款。

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够合理;迄今为止,我县尚无正式规划的文娱区或文化产业区,市场相对分散、零散,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无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多数经营项目都是小规模,市场总体档次不高,许多经营者由于管理不善,手段不多,经营项目单一,消费者光顾少,造成经营状况差,时开时停,造成文化资源的比较大浪费。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严重滞后,财政投入力度不够,政府办文化发挥不了主导作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的途径不多,财政政策和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不够,文化企业规模过小,文化基础设施与文化产业发展难以匹配。

发展各种类型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不足;文化业是一种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行业。对文化产品的巨额投资和不确定的文化产品销售,一般经营者难以把握。所以,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策划、营销人才。当前我县文化市场经营人员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体经营户,大多是散后游手好闲,缺乏专业人才,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市场的经营秩序尚待进一步规范。好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精神得以展现的重要标志。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文化市场的混乱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主要表现在:演出市场发展不够完善,低档、低质的演出大量出现,扰乱了演出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不够,盗版书刊、音像制品、软件屡禁不绝,严重冲击了正版书刊、音像制品、软件的经营秩序,扼杀了原创精神;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彻底治理;少数文化经营单位违规违法经营,娱乐场所超时经营严重存在,造成不正当竞争。

居民文化消费的主导性地位尚未确立;县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居民消费水平,尤其是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强,严重制约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对策建议与设想。

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文化的总称,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巨大的作用推动或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给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顺应潮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自身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我国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以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出版、美术装璜、广告宣传、网络文化和电脑服务、旅游文化等为主体或核心行业,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重点扶持主导产业,构建以文化产业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实现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营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建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文化产业集群,文化消费市场活跃,具有鲜明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重要基地,使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制订并落实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文化产业在我县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要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

(二)加强总体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循序渐进。

要在保证党委总揽全局和最后决策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引导等功能。计划部门要会同文化部门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和领导,要在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专项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纲要和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发展纲要和规划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文化产业的保护以及如何与国际接轨等。

(三)加强项目包装,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我县文化底蕴浓厚,要进一步树立项目发展意识,加强诸如“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毛泽东农村调查纪念园”、“名人公园”等项目的包装,树立独特的文化品牌。同时,文化投资的总量和规模是决定文化增长的最基本因素,一个时期文化投入量的多少,不仅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机构,而且决定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大小,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肯定包括文化建设,要拓展投融资金渠道,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当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收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产业,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引进外资,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实施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战略。

文化产业与任何产业一样,有一个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文化产品也有一个从开发期到上升期到兴盛期,然后逐步衰弱的过程。既要研制高品位,高附加值,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也要培育、开发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由于文化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多样化、多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即要实施集团战略、名牌战略,又要实施多路出击,充分占领市场的战略,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乡(镇)文化生活贫乏,与县城反差比较大,这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二元结构”。农村的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等问题,说明农村有一个潜力比较大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所以,应该瞄准这一市场,用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赢得巨大的消费群体,把产业做强做大。

(五)造就一大批“文化商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人才高地。

我县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归根到底是人才。分析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从目前我县情况看,当务之急是营造一个能使高水平的文化经纪人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队伍。

(六)加强管理,依法行政,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文化市场管理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大改革力度,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新形势下保证党的领导,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要以行业管理为主,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利用价格机制、税收机制、信贷机制和收入机制的调节作用,理顺文化市场运作,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要压缩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逐步将一些不适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交给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行业权益。

第五篇:关于周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定稿)

关于周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调研方向:

(1)调查家乡自改革开放以来职业的变化,联系唯物史观的交往理论,撰写案例材料,写一篇关于当前人们职业流动问题的调查报告。

(2)调查所在地区(农村、城市、部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进步的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撰写案例材料和调查报告。

(3)深入社区、乡村,调查人们的业余生活时间支配状况,联系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理论,撰写案例材料和一篇关于人们闲暇生活情况及问题的报告。

(4)调查一个村庄、社区、中队(站、所),对基层民主建设的状况(如村民委员会的建设、居民委员会作用的发挥、士兵委员会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完整的了解,分析基层民主建设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地位、途径等问题。撰写案例材料和调查报告。

(5)调查一部分人群,了解大家对改革开放形势的看法,如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希望政府干的事情、最不满意的方面,初步掌握人们目前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认识,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给以分析。撰写案例材料和调查报告。

(6)调查基层部队官兵关系状况,运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原理,分析建设良好的官兵关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实施途径。撰写案例材料和调查报告。

(7)调查所在地区人们的收入分配情况,撰写案例材料,根据唯物史观的所有制理论写一篇正确认识当前人们收入构成状况及原因的报告。

(8)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城乡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也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调查城乡人们在操办婚丧红白喜事过程中的消费和费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对策,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理分析移风易俗的重要性、措施及建议。撰写案例材料和调查报告。

(9)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调查不同职业、地区、阶层的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包括“幸福是什么、怎样获得幸福、幸福的标准是什么”等。撰写案例材料,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理论写一篇以当前社会中人们的幸福观为中心的论文。

(10)通过实地调查一个家庭、企业、和中队的实际案例,了解该单位文化建设的突出做法和经验,撰写案例材料,写一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论文。

(11)通过调查农村、企业、部队中的干群关系情况,联系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撰写案例材料,写一篇有关从基层干群关系看真正落实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重要性的论文。

(12)调查了解所在地区人们的文化生活现状,总结提炼经验,分析不良文化的表现、危害,分析现实生活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撰写案例材料和调查报告。

(13)通过调查所在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等情况,运用发展理论,撰写案例材料,写一篇有关科学发展观的调查报告。

(14)通过调查所在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状况,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撰写案例材料,写一篇有关当前社会生活中人们理想、信仰、信念建设的调查报告。

(15)通过调查所在地区在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们的阶级、阶层变化情况,撰写案例材,写一篇当前社会分层状况的调查报告。

(16)调查一个村庄、企业、城市社区的环境生态状况,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所在地区生态的现状、取得的进步、存在问题、原因及解决的设想等,撰写案例材料和调查报告。

(17)当前,网络已经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调查所在单位、社区人们的上网情况,撰写案例材料,写一篇人们网上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

(18)“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人们对教育给予了空前的重视,调查所在地区若干家庭的“教育投入”情况,撰写案例材料,写一篇关于“教育投入与人的发展”方面的报告。

(19)调查所在地区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写一篇正确认识职工下岗问题的调查报告。

(20)调查所在乡村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情况,少年儿童辍学、失学情况,撰写案例材料,写一篇关于当前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调研报告。

(21)结合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的求学历程和切身感受,分析我国基础教育中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设想,撰写案例材料和调查报告。

(22)调查所在地区赌博现象存在的状况,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社会危害,并提出治理的设想,撰写案例材料和调查报告。

(23)调查所在乡村、街道、社区等共青团组织的活动和作用发挥情况,撰写案例材料和调查报告。

(24)随着社会的变化,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也在发生着变化:如父权家庭的逐步消亡、子女数量的减少、等等。由此,传统的家庭让位于新家庭。调查你的家乡,考察这种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及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撰写案例材料和调查报告。

(25)调查近年来所在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状况,主要调查交通、饮水、卫生、教育、文化、村民自治民主建设等方面,写出案例材料,并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理论撰写一篇调查报告。

(26)围绕“八荣八耻”的某个专题,就自己身边发生的新变化进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撰写案例材料和调查报告。

(27)调查家乡某一个农村近几年来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结构变化,写出案例材料和调研报告。

(28)就近调查一个消防中队(或边防检查站、派出所)近年来“三基”工程情况,写出案例材料和调研报告。

(29)就近调查一个社区,了解近年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状况,写出案例材料和调研报告。

(30)就你休假所在社区、乡村、部队群众对党的十七大报告反映和评价问题搞一次问卷或入户调查,做好材料分析,写出调研报告。

(31)调查你休假地社会治安状况,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完成调研报告。

(32)调查一个县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情况,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途径,掌握丰富资料,做出综合评价,完成调研报告。

(33)调查一个县(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出理性分析,提出发展建议,形成调研报告。

(34)调查家乡所在地的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旧村改造情况,掌握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分析其中的得失,提出改进的建议,形成调研报告。

(35)调查休假地社会稳定情况,分析维稳形势,找出影响稳定大局的主要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写出调研报告。

(36)调查所在乡村近几年村民自治民主建设的总体情况,分析其带来的新变化,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完成调研报告。

(37)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建设项目的实施,动迁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矛盾的激化点,调查所在地区拆迁纠纷状况,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的意见或建议,撰写调研报告。

(38)到休假所在地的政府、信访办、法院等单位,了解近年来群众上访案件发生的总体状况,分析案由、类别,梳理群众最关注、最不满意的问题,撰写一篇对策性研究报告。

要求:

(1)上述调研方向仅供参考,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其中任选一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实际情况,另行确定调研方向。

(2)每篇报告字数一般不少于3000字,如附案例材料则字数不限,交打印稿(勿手写),封面格式见附页。

(3)在新学期报到的同时,以学员队为单位,将调查报告和案例材料收齐,由各队课代表交给授课教师。

评分细则

案例材料和调研报告要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撰写,认识要有深度,能够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评价,结论正确。具体标准如下:

(1)优秀(90-100),调查深入、资料翔实,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整理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好,逻辑性强,结论正确,报告撰写认真规范。

(2)良好(80-89),能够深入调查、资料比较丰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资料,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好,调研报告逻辑性比较强,结论正确,报告撰写比较认真规范。

(3)中等(70-79),调查比较深入,掌握了一定的资料,研究报告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结构完整,结论正确。

(4)及格(60-69),进行了实际调研,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初步的分析整理,结论基本正确,能按时完成论文和调研报告。

(5)不及格(59分以下),不认真调研或没有调研,抄袭别人或从报刊上“拿来的”,或是从互联网下载的,或不认真撰写调查报告、敷衍了事的,或不能按时完成调研报告的,成绩为不及格;其中从网上下载的、不能按时完成的成绩为零。

(6)优秀率一般不超过20%;研究报告占本课程考试总成绩的20%。

下载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文化产业......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一、我县文化产业发......

    xxx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甘肃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促......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文化产业......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一、我县文化产业发......

    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断提高,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意识不断增强,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文化......

    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作 者: 洛阳 市统 计局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当今世界,世界性的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