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第三课训练题(共5篇)

时间:2019-05-13 09:4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第三课训练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第三课训练题》。

第一篇:文化第三课训练题

文化生活第三课测试题(满分50分,测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我国,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这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2年6月9日正是我国的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文化遗产()①对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②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2011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晚会于2011年11月6日在韶关举行,根据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第三产业产值就相应增加10.2元。“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的举办有利于()①发挥岭南文化优势,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

②发挥旅游业在广东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突出作用③发展旅游文化,确保广东经济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④推动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促进广东大众文化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提起节日,中国人想到的是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而大多数西方人想到的却是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这是因为()

①不同的民族节日蕴涵着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②民族节日包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全部内涵 ③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2012年伦敦奥运会,“007”詹毕姆斯·邦德、憨豆先生、哈利波特、大本钟、弥尔顿、莎士比亚以及彼得潘、披头士等英国文化符号,先后以各种方式亮相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向全世界诠释着“英国式的自信”。这表明()A.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B.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C.文化在交流中传播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坚持文化中心主义。所谓文化中心主义就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来评价其他文化,并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正确的,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错误的倾向。反对文化中心主义()

①是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②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互相尊重、共同发展③是承认各国文化具有优劣的表现 ④是尊重民族文化的要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城市文化的多元与文化融合”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之一,这个主题一提出就深受各国欢迎,这是因为()①尊重文化差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前提②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③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创新④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7.随着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

纸、端午节等22个项目成功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A.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B.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C.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D.保护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8.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9年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指出,世界各种形态媒体,不分文化异同、水平高低、规模大小,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处、求同存异、交流互鉴。这表明()①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世界媒体峰会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④要承认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①③

9.《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10.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抢夺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这表明()①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②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解③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④文化背景不同会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A.①②B.①③C.② ③D.②④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文艺晚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中国和非洲国家的近400名演员同台演出。中国京剧演员的《唱脸谱》展示了中国京剧的深厚艺术底蕴,《非洲节目集锦》则展现了非洲文化的蓬勃艺术活力。最后,全体演员共同演出《友谊欢歌》,中非演员共同跳起喜庆欢快的中国秧歌,将晚会推向高潮。回答11——12题。

11.上述材料表明()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②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 ③不同民族文化各有其特点④对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中国与非洲国家文化交往历史悠久,在中非文化交流的字典中,没有“排斥”“歧视”“居高临下”这一类词汇,因为我们是平等相待的朋友,是彼此尊重的兄弟。这体现了()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B.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C.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13.2011年广东省18至70周岁城乡居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0.5%,高于传统纸质书报刊阅读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4.03本。上述材料说明:()

①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新的传媒在我国文化传播与交流中日益取代旧的传媒,发挥着重要作用③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加快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④现代传播媒体促进了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14.大型新编史诗京剧《赤壁》走出国门,远赴欧洲文化重镇雏也纳、布达佩斯、布拉格巡回演出大获成功,2013年新年再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也火爆异常。京剧《赤壁》轰动欧洲文化名城说明()A.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B.文化交流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C.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D.传统文化需要全面继承

15.戏曲是活态的文化记忆,是浸润中华民族几千年不衰的精神园林。延续了戏曲的血脉,就是记住了我们回家的路。香港文化部门认为,“我们有那么好的传统,那么多的家底,一定要好好经营,让更多人知道。”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样做的价值在于:()①有利于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②能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让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④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选择题:1—5ACCDC 6—10 ADCAD 11—15ACABA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6.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根据图表左列信息,将下列右侧需要填写的内容,依次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主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7、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和对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面临的文化差异挑战的?

(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重要动力。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

(2)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我国企业应该尊重所在国的文化。

(3)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我国企业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我国企业应该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生活第三课测试题(满分50分,测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我国,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这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2年6月9日正是我国的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文化遗产()①对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②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2011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晚会于2011年11月6日在韶关举行,根据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第三产业产值就相应增加10.2元。“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的举办有利于()①发挥岭南文化优势,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

②发挥旅游业在广东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突出作用③发展旅游文化,确保广东经济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④推动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促进广东大众文化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提起节日,中国人想到的是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而大多数西方人想到的却是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这是因为()

①不同的民族节日蕴涵着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②民族节日包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全部内涵 ③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2012年伦敦奥运会,“007”詹毕姆斯·邦德、憨豆先生、哈利波特、大本钟、弥尔顿、莎士比亚以及彼得潘、披头士等英国文化符号,先后以各种方式亮相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向全世界诠释着“英国式的自信”。这表明()A.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B.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C.文化在交流中传播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坚持文化中心主义。所谓文化中心主义就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来评价其他文化,并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正确的,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错误的倾向。反对文化中心主义()

①是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②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互相尊重、共同发展③是承认各国文化具有优劣的表现 ④是尊重民族文化的要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城市文化的多元与文化融合”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之一,这个主题一提出就深受各国欢迎,这是因为()①尊重文化差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前提②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③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创新④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7.随着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

纸、端午节等22个项目成功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A.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B.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C.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D.保护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8.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9年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指出,世界各种形态媒体,不分文化异同、水平高低、规模大小,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处、求同存异、交流互鉴。这表明()①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世界媒体峰会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④要承认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①③

9.《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10.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抢夺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这表明()①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②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解③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④文化背景不同会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A.①②B.①③C.② ③D.②④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文艺晚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中国和非洲国家的近400名演员同台演出。中国京剧演员的《唱脸谱》展示了中国京剧的深厚艺术底蕴,《非洲节目集锦》则展现了非洲文化的蓬勃艺术活力。最后,全体演员共同演出《友谊欢歌》,中非演员共同跳起喜庆欢快的中国秧歌,将晚会推向高潮。回答11——12题。

11.上述材料表明()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②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 ③不同民族文化各有其特点④对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中国与非洲国家文化交往历史悠久,在中非文化交流的字典中,没有“排斥”“歧视”“居高临下”这一类词汇,因为我们是平等相待的朋友,是彼此尊重的兄弟。这体现了()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B.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C.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13.2011年广东省18至70周岁城乡居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0.5%,高于传统纸质书报刊阅读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4.03本。上述材料说明:()

①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新的传媒在我国文化传播与交流中日益取代旧的传媒,发挥着重要作用③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加快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④现代传播媒体促进了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14.大型新编史诗京剧《赤壁》走出国门,远赴欧洲文化重镇雏也纳、布达佩斯、布拉格巡回演出大获成功,2013年新年再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也火爆异常。京剧《赤壁》轰动欧洲文化名城说明()A.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B.文化交流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C.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D.传统文化需要全面继承

15.戏曲是活态的文化记忆,是浸润中华民族几千年不衰的精神园林。延续了戏曲的血脉,就是记住了我们回家的路。香港文化部门认为,“我们有那么好的传统,那么多的家底,一定要好好经营,让更多人知道。”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样做的价值在于:()①有利于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②能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让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④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选择题:1—56—1011—1

5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6.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根据图表左列信息,将下列右侧需要填写的内容,依次写在答题卡上。(6分)

17、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和对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面临的文化差异挑战的?(14分)

第三课测试题答案

1—5ACCDC 6—10 ADCAD 11—15ACABA

16.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主要途径;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7.(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重要动力。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3分)

(2)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我国企业应该尊重所在国的文化。(5分)

(3)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我国企业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分)(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我国企业应该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3分)

第三课测试题答案

1—5ACCDC 6—10 ADCAD 11—15ACABA

16.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主要途径;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7.(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重要动力。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3分)

(2)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我国企业应该尊重所在国的文化。(5分)(3)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我国企业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分)(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我国企业应该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3分)

第三课测试题答案

1—5ACCDC 6—10 ADCAD 11—15ACABA

16.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主要途径;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7.(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重要动力。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3分)

(2)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我国企业应该尊重所在国的文化。(5分)

(3)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我国企业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分)(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我国企业应该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3分)

第三课测试题答案

1—5ACCDC 6—10 ADCAD 11—15ACABA

16.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主要途径;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7.(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重要动力。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3分)

(2)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我国企业应该尊重所在国的文化。(5分)(3)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我国企业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分)(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我国企业应该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3分)

第二篇:文化第三课知识总结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

生机与活力。

2.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有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③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我们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

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使命)

3、为什么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 的重要动力。开展文化交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 的内在要求。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有利于外国 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增进我国人民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③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 创新。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提升两国的 综合国力。

⑤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两国互信,加强两国的友谊,构建和谐世界。

⑥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文化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 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促进我国文

化的发展和进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外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交流,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有利于发挥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促进国家间政治互信,推动经济发展。

⑤有利于增进国家间的友谊,加强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建设和谐世界。(其他意义)

5、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承认并尊重他国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态度)

②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原则)

③我们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

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使命)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

用的原则。

⑤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⑥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第三篇:2014文化常识总复习训练题

2014文化常识总复习训练题1、2013年11月9日到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主题是(A)。

A、全面深化改革B、全面深化开放C、全面改革开放D、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2.下列不属于交往礼仪内容的一项是(D)

A.平等互尊 B.团结友爱 C.互利互助 D.仪表端庄

3.下列不属于“1+8”城市圈城市是(A)

A.荆州、恩施 B.仙桃、天门 C.黄冈、鄂州 D.潜江、黄石

4.下列不属于我国提倡“十字”礼貌用语是(C)

A.请 B.再见 C.没关系 D.对不起

5.下列不属于服务群众要求的内容是(D)

A.为群众着想 B.奉献社会C.助人为乐 D.做老实人

6.下列各项中,具有立法权的机构是(B)

A.中央政治局 B.全国人大 C.国务院 D.全国政协

7.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发明的是(C)

A.印刷术 B.指南针 C.青铜器 D.火药

8.下列不属于我国自己规定的节日是(A)

A.三八妇女节 B.中秋节 C.教师节 D.八一建军节

9.下列不属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C D)

A.爱国守法 B.明礼诚信 C.团结友爱 D.尊老爱幼

10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不符合要求的是(D)。

A、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B、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

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D、使宪法赋予公民更多的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

1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D)。

①、总体设计 ②、统筹协调 ③、整体推进 ④、督促落实

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2、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B)。

①、国家安全委员会②、国家安全局

③、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委员会④、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现在使用的宪法是1986年宪法,经过四次修改高票通过的B洪湖市、京山县、广水市是武汉城市圈的观察员

C 辛亥革命是1919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的是推翻满清统治

D 一般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中共十八大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B毛泽东同志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韶山冲

C2013年12月2日,中国外交部宣布划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防空识别区

D.2013年11月23日,长征运载火箭起飞,托举嫦娥三号探测器飞向太空,嫦娥三号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关于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黄鹤楼历史最悠久B岳阳楼始称“阅江楼”

C 滕王阁最高D 三大名楼只有滕王阁不在长江边

16用干支纪年法 2022年,2053年,2098年分别是(C)

A 庚丑年 癸酉年 已子年B庚午年 庚申年戊午年

C 壬寅年 癸酉年 戊午年D 壬寅年 庚午年辛丑年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 甲子年一定对应十二生肖中同一属B 1911年是辛亥年,则1973年是癸丑年 C 十二地支中卯对应十二生肖中的兔D乙丑年的下一年是乙寅年嫦娥三号发射时间地点正确的是(B)

A 2014年12月2日一时三十分B发射地点四川西昌

C 发射地点甘肃酒泉D2013年11月9日一时三十分嫦娥三号的任务是(D)

A 载人登月B 第三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

C探月后返回D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关于东海防空识别区说法正确的是(CD)

A 只要有外国飞机进入东海防空识别区就要拦截住C 2013年11月23日宣布

B 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维护空中飞行霸权D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宣布

21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C)

A 诚实守信B 办事公道C 为人民服务D艰苦奋斗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是(A)

A服务群众B 爱岗敬业C 办事公道D奉献社会

23、《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指出我国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是(B)。

(A)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服务人民、促进发展

(B)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C)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进和谐

(D)文明礼貌、勤俭节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开拓创新

24、著名像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常说:“戏比天大。”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领导劝她改换相对安全的日子再去演出,她说,“戏比天大,那么多志愿军都等着呢,他们不怕,我也不怕!”有一次,她安排到一家工厂慰问演出,不巧遇到暴雨,有人建议先不要去了,她却斩钉截铁地说:“戏比天大,就是下刀子也要去!" 这些故事充分地表现了常香玉所具有的(C)精神。

(A)勤俭节约(B)诚实守信(C)爱岗敬业(D)遵纪守法

第四篇: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时代用来称呼殿试考取的人。考中进士的人就是 状元、榜眼,探花。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 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五服”制度是中国统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D.“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 者需离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 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 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 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不肯视事为高 视事:到职办公 B.数为显陈舀世便宜 便宜:合乎时宜之事

C.瑰亦好士,深然之 好士:优秀的读书人 D.宠闻而 疑其故,使吏案行 案行:调查巡视

6、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7、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B.“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与“举”等词。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曲笔,这里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1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小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16、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传”,即传记。B.尚书,即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并称 “三省”,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主要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C.“淳化二年春”,是中国古代四种主要纪年法中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另外三种纪年法分别是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D.“崩”是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为“薨”,诸侯去世为“卒”,大夫去世为“不禄”。

1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 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23、下列各项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D.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

24、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召指的是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B.陟指的是官吏的晋升,进用。C.封事:原是奏疏体之一,百宫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进,故称封事,亦称“封奏”“封章”。后来泛指奏疏。

D.符瑞: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的一种所谓的祥瑞符号。

2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并列的三省之一。

B.丁„„忧:丁忧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二十七个月。

C.《晋书》: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D.薨:古时不同朝代不同级别的人的死有不同说法,《唐书·百官制》:“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死称“薨”。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题答案

1、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2、A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分录取考

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 为“进士”。

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4、D(应为“纪传体”)

5、C(好士:爱惜人才)

6、A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7、B典边:“典”有主持镇守之意,“典边”在此文中意为“镇守边疆”

8、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荐。举:推选,推荐。“察”和“举”与“擢”意思不同。

9、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10、C

11、A曲笔:这里是徇情枉法的意思。

12、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13.B

14、C 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15、A,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16、C(“左迁”为贬官。)

17、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18、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19、B(A “传”是为经书作注的著作。C “淳化二年春”是年号纪年法。D 帝王和王后去世叫崩,诸侯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也称薨),大夫死叫卒,士死为不禄。20、D(《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

21、B(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22、C(“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错)

23、A(不是中午12点)

24、A社,古代指土地之神;稷,指谷神,即农业之神。

25、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26、D(符瑞:符,符命,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君主“受命于天”的一种所谓的祥瑞征兆。)

27、D(皇帝的死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的死称“薨”)

28、D(“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第五篇: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商朝的建立,内外服制度;知道司母戊鼎是世界青铜文化史上的罕见的瑰宝;知道商朝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和功能;知道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殷墟考古”,掌握传世文献和地下考古互为印证的“二重证据法”。

通过“探索与争鸣”,分析汉字存活二而其他古文字消亡的原因,基本学会从源流际会、基本特征等视角,解释与评价突出文明成果的主要贡献和影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商朝所创造的文明领先世界,尤其是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是华夏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感受先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认识历史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史学家们用“二重证据法”或“多重印证”饯行着历史学“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思想和方法。感受先贤们治史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商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成就

难点:由甲骨文及青铜器物分析透视商朝的青铜文化及及社会发展状况。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目前,史学界对于夏朝的存在仍然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哪里?

虽然可以从文献和考古中了解夏朝,但是夏朝的考古资料缺乏直接的出土文字证明,就目前的历史研究来看,夏朝的历史还需要更充分的证据,用二里头文化来复原夏朝历史仍带有推论性质,但夏之后的商朝历史,则是有据可查的信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信史中的第一个王朝,商朝。

2.二重证据法

再次复习二重证据法,纸上之资料和地下之资料,商朝的历史符合这两者的要求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夏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是因为缺乏出土文字的证明,存在与否受人质疑,但是商朝因为有了文献的记载以及殷墟商朝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成为一段信史。历史上的商朝究竟是怎样的一番王朝新衰史呢,我们来详细了解。

3.商朝的建立

夏商周三代的关系,不仅是前仆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从形势看,后者是三国之间的主要关系,而朝代的更替只代表三国之间势力强弱浮沉而已。商代夏正式这种势力消长的最好代表。夏朝最后一位王夏桀,据史书介绍他是一位残暴无道的君主,造成夏统治下的列国离心离德。比如“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竹书纪年》“是日何丧,予与汝皆亡”!——《尚书·汤誓》。后世更是将夏桀作为暴君昏君的代表,谁让他是历史上第一反面代表呢/

与夏朝同时存在的商,传说祖先是契,契的出生据说是母简狄吞玄鸟蛋而孕,为商的祖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契后王位传递,到了商汤的时候,力量日盛,面对夏桀的无道,商汤起兵灭夏,夏桀死于流放中。夏朝灭亡,商朝建立。“汤乃践大子位,代夏朝天下”。——《史记.夏本纪》建立者:商汤时间:1600BC—1046BC都城:亳(后多次迁都);殷。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王,历时六百年左右。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称为商朝的前期,约二百余年。盘庚迁殷后,商朝各方面获得大发展,武丁在位的五十多年,是商朝最强盛的时期。商

纣王残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标志着商朝的灭亡。商朝形势图,分析统治疆域,简单介绍盘庚迁殷的过程。

4.内外服制

先给大家2分钟时间阅读P9第二段和第三段。然后再讲述。

1、内服和外服的含义:P92、内外服制度:直接管辖与间接管辖的制度

3、特点:

松散的联盟关系;共主与方国的臣服关系;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体系

4、原因:

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从根本上每个朝代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制度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每个朝代所处的时代不一样,面对的生产力水平不一样,商朝这种内外服制,也是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符的,受地域所限,当时的商王无力控制整个疆域,实际权力范围只能控制首都附近的中原地区,而远离中原的地区,权力延伸不到,所幸就通过方国首领来管辖,得到方国的归附和贡赋即可)所以当商强大的时候,众多方国便一一归附,表示臣服,但一旦商的力量削弱,方国叛离,所以书上说,商朝的兴衰,可以四周方国的向背为晴雨表。【三星堆文化山东岳山文化的特殊性,参阅小字部分】

内外服制图的展示。

【过渡】这些关于商朝的记载,在考古发现中都得到了印证,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发掘出了商朝的遗址,被称为殷墟,在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甲骨文,为我们证实和了解商朝历史,提供了丰富和珍贵的资料。

5.青铜时代(结合课本小字介绍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a.青铜器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著特点。

商朝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庞大,大家有机会可以去上海博物馆参观,当然四川三星堆的青铜器也都是精品,如果去四川旅游不要错过三星堆博物馆。

介绍司母戊鼎:(得名于鼎神上刻有的司母戊三个字)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大鼎高达133厘米,器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通体以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

出了礼器和生活用品,青铜也用于制造兵器和农具,当然这些在下商朝都是极少的。青铜兵器的图片。

练习与测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杜甫《槐叶冷淘》

材料二: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

七、大夫

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左传〃宣公三年》

(1)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2)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象征,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请同学们回答)

结合课本介绍花纹的功能

【过渡】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许多用铭文,字体跟甲骨文是类似的。到底甲骨文是怎样一种文字呢?我们来了解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b.甲骨文

甲骨文图片展示,甲骨文占卜的程序。

《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甲骨文上的内容多半是关于占卜的卜辞。他们是如何利用甲骨进行占卜的呢?

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卜”形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

我们来看一篇甲骨文写成的诗歌,看看大家能根据字的象形,猜出几个字。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的发现和初步释读有何重要意义?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反映商代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是现代汉字的祖先,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

探索与争鸣

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古文字?在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为什么许多古文字消亡了,而汉字却存活了下来?

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

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等。

汉字存活下来的原因:一是中国是相对封闭的国家,有着强势的文化,中华文明的兴盛对汉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和保障作用;二是汉字结构和造字方法,非常容易表达新的事物,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

c.农业的发展

青铜器的精美代表了商朝手工业的高水平,那么农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但是农业工具依然是石器和木器为主,但是更加精细,同时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这些都是农业工具进步的表现。

另外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农业技术的革新:耨田、施肥,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作为以农文本的古代中国,农业依然是当时主要的生产部分,和人民生活的主旋律。

农业发展还表现在,当时出现了酿酒业,课件粮食的产量已经提高了不少,已经有了多余的粮食来酿酒,但是商人嗜酒如命,这是商朝灭亡的一大原因,比如商纣王。

下载文化第三课训练题(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第三课训练题(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训练题

    六下语文期末总复习 《短文两篇》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3 3,月出惊山鸟,《鸟鸣涧》) 4, 洛阳亲友如相问, 《芙蓉楼送辛渐》) 5,,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6,千锤万凿出......

    训练题(范文模版)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两题任选其一) (1),。惟草木之零落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屈原《离骚》) (2)羁鸟恋旧林,。,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关......

    第三课 素描静物的构图训练

    第三课素描静物的构图训练 【教学内容】素描构图训练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静物的配置和构图原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

    第三课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练习题(精选五篇)

    第三课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1.随着开放的深入,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而对于我们自......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1.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八年级历史繁荣的宋元文化同步训练题(共5篇)

    清华北大家教中心家教电话:010—62561255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课堂同步训练[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元曲的主要剧......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第二框题 党的基本路线(共五则范文)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第二框题 党的基本路线 1、 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依据是什么? 答:根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2、 社会主义基......

    字音训练题

    【基础训练题】 1.下面依次给出的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着想 暂时 和稀泥 同仇敌忾 A.zhuó zhàn hé qì B.zháo zhàn huò qì C.zháo zàn hé kài D.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