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员领导干部应有敬畏之心
党员领导干部应有敬畏之心
中共中央不久前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也明确指出,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上强调,要着力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中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中共中央不久前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也明确指出,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其中,党员领导干部“自律”需要从很多方面入手,其中“心存敬畏”是必不可少的。“敬”体现出一种认识态度、一种价值追求,促使领导干部“有所作为”;“畏”则表示一种界限、一种自省,警示领导干部应“有所不为”。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敬畏人民群众、敬畏手中权力、敬畏规章制度、敬畏个人良知,不断提高自己品行修养的“纯”度。
要敬畏人民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是发扬民主的重要途径,是防止腐败堕落的重要保证,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关键,也是加强品行修养的重要方面。邓小平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胡锦涛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原因。”这些重要论述都指出了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极端重要性。领导干部重品行就要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敬畏,在“吾日三省吾身”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行,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去锻造自己、磨练自己。人民群众的态度是检验领导工作的“试金石”。领导干部的品行就是你无形的影子,无论你走到哪里,它都会跟到哪里。虽然你自己看不到但你能感受到,你身边的人、身后的人更能看得到、感悟得到。群众的“心”是杆“秤”,群众的“口”是块“碑”,无论你乐不乐意、高兴不高兴,你都必须接受群众的监督、“称量”和评判;无论评判方式是公开的或私下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你的品行终究会在群众中留下或好或差的“口碑”。历史已经而且必将继续证明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民心如镜,莫欺莫违。当然,“敬畏人民群众”并不是害怕人民群众、不敢面对人民群众,而是尊重人民群众,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为领导干部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常怀亲民之心,常念为民之责,常思富民之策,常兴利民之举。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试金石。
要敬畏手中权力。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胡锦涛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告诫我们:“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经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应该为谁所用这个重要问题。”领导干部应该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权力是把双刃剑,每一个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一定的权力,运用得好可以造福百姓,运用得不好则会贻误事业甚至葬送自己。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甚至贪得无厌、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要保持在权力面前的谨慎小心。周总理当年审查葛洲坝工程方案时对身边人说:长江出乱子,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你的事,也不是我的事,是整个国家、整个党的事。“我对这个问题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是人民群众的带头人,理应明白“权为民赋,责重山岳”的道理,理当常怀敬畏之心和忧患意
识,什么时候心里都要装着一个“公”字,把权力看成是一个报效祖国、奉献人民、服务社会的工具,而不是用来谋求自己和小集团利益的手段。只有怕字当头,用权时手发抖,慎重对待权力,才能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要敬畏规章制度。敬畏规章制度要着力维护规章制度的刚性原则。常言说:越规者,规必惩之;逾矩者,矩必匡之。哈佛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名牌大学,坚持规章制度不搞“法外开恩”,没有“下不为例”,恐怕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哈佛大学有一项校规:学生借阅的珍贵图书只能在图书馆阅览,不得带出图书馆一步。18世纪的一天,一名学生借阅了两本珍贵图书,因当天没有看完,他把书带出了图书馆。当天夜里,图书馆发生火灾,其他图书焚烧一空,而这两本书却因此得以保留。事后,这名学生将书交还给学校。哈佛大学召开大会,校长为该学生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而对他表示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将其开除。哈佛大学的校长说了一段至今仍为人们铭记的话:“你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理应得到赞赏;你违反了学校校规,理应被开除。”哈佛大学坚持对规章制度的敬畏,保持了它的刚性原则,非常值得我们的领导干部深思。制度刚性的不足为某些别有用心者领导干部找到了一条谋取不当利益的通道,而一旦当这种特权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时候,危害就将更加巨大。长期以来,社会评价体系常常把会“灵活变通,有问题能摆平”视作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把那些遵守规章制度的干部看作缩手缩脚的庸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利益而与规章制度博弈,再加上人们对领导干部不遵守规章制度行为的默认,奠定了其社会心理基础,造成了一些领导干部对规章制度缺乏起码的敬畏之心,也许能逞一时之快,但长此以往显然是饮鸩止渴遗毒无穷。
要敬畏个人良知。敬畏个人良知,说到底就是要处理好“畏人知”与“畏己知”的关系,消除侥幸心理。据不久前闭幕的两会披露,去年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70人,其中厅局级204人,省部级8人。相信这两千多名县处级以上官员原本并不姓“贪”,也不是“根里坏”、“胎里带”,甚至曾经取得过骄人的工作成绩,曾经是社会的精英。这些贪官在总结教训时,无一例外都提到了遇到财色所诱时,因抱有“神不知鬼不觉”的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终因纸里包不住火而锒铛入狱。如果这些官员能够敬畏个人良知,面对金钱的诱惑,学一学清朝官吏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自律境界,面对女色的诱惑,读一读明朝的典吏曹鼐留下 “曹鼐不可”的故事,或许可以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面对诱惑,能主动加强品行修养,能常怀敬畏个人良知之心,不忘“不畏人知畏己知”和“曹鼐不可”的故事,做到功名利禄心不动、酒绿灯红眼不迷、不义之财手不伸、邪风浊流冲不垮,历史上就会减少一些领导干部因一念之差而抱憾终身的悲剧,领导干部的品行也能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使我们的广大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爱的领导干部形象。
第二篇: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
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
孔子说君子至少应该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的“畏”指的是敬畏,而不是恐惧或恐惧。
领导干部必须尊重法律、尊重组织和尊重公众。近年来老虎苍蝇相继落马。这意味着,苍蝇老虎们毫无敬畏之心,其后果当然是受到法律和纪律的惩罚。领导干部不仅要敬畏自己的言行,更敬畏党的精神和纪律,敬畏组织。
要有对组织有敬畏之心,就必须自觉服从组织的管理约束。“照镜子防患于未然”,及时净化心灵,自觉抵御诱惑,不断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敬畏组织,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组织,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计个人得失,自觉维护大局和团结。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组织是领导干部的“家”。如果组织不培养,就会失去成长的空间,失去强有力的支持,甚至会被侵蚀。尊重法律。“没有规则,就没有标准。”党纪国法就是“纪律”,不遵守“纪律”的人将依法受到处罚。没有规则,没有平坦的道路,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安全。我们尊重法纪,依法行政。守法是行政人员的基本道德基础,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只有尊重法律法规,才能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第三篇: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
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
申论题(30分)
2008年9月5日,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举行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讲话中说,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请以敬畏之心为主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
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9月5日举行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讲话中说,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李援朝同志提出的“三敬畏”非常切合实际,也十分中肯,是针对我们有的领导干部越来越缺乏敬畏之心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既是对领导干部的提醒,更是对领导干部的忠告。
我们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要敬畏历史,一则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二则在创造历史和书写历史的过程中,要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我们党建党87年以来,无数共产党人在敬畏历史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既创造历史又敬畏历史,在历史的长卷上书写自己闪光的一页。然而,我们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历史的长河中毫无敬畏之心,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不但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反而给党的历史、给自己的历史抹黑。为任一方,不是造福一方,而是祸害一方;不是为了给群众谋利益,而是为了损害群众的利益谋取私利……有的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污点,有的甚至是成为历史的罪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不齿。因此,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敬畏历史,要找准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坐标,书写自己亮丽的历史。
敬畏百姓,就是要把百姓看成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还有尚书里说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总之,都不外是民本思想,要敬畏百姓。我们手中的一切权力都是百姓所赋予的,我们要用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戴和信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赞誉。“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要想在人民群众中有好的口碑,就必须敬畏百姓。敬畏百姓,就是急百姓之所急,忧百姓之所忧,想百姓之所想,排百姓之所难,解百姓之所困,解决百姓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和信任,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赞誉,否则,就会受到百姓的“唾骂”甚至是反对。百姓的眼睛是亮的,也是最真情的。要想了解到百姓的“心声”,高高在上不行,走走过场不行,夸夸其谈不行,不与百姓交心不行,最好的办法那就是敬畏百姓。
敬畏人生,就是要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和工作?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敬畏人生,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人生观。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把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大目标,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人生价值,把积极进取作为根本的人生态度,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服务”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精辟概括。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切实担当起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对人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是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人生观。
第四篇:领导干部须谨怀敬畏之心
领导干部须谨怀敬畏之心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这既是对干部的政治要求,也是对干部的品行要求。对领导干部来说,其政治品质、道德品行在党内和社会上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只有带头践行党性品行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谨怀敬畏之心,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服与支持,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对共产党人而言,敬畏之心是一种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展示的是一种坚定信念和人生态度,蕴涵的是一种自律和自强。温家宝总理在《仰望星空》中曾深情道白:“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李源潮同志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这对领导干部来说不仅是关心和提醒,更是深切的要求和期待。领导干部肩负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必须心存敬畏,严格自律,善于行止,对组织、对权力、对群众、对法制、对人生有真真切切的敬畏。一是敬畏组织,恪守忠诚之心。我们党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其中一员,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对党组织深怀敬畏之心,时刻牢记使命,忠于党的事业。对领导干部而言,政治忠诚并非唯上是从、丧失自我的封建“愚忠”,而是一种矢志不渝、心怀苍生、正身率物、克己奉公的人格追求与道德自觉,是一种知行合一、身心俱入的大精神、大意境。对党忠诚,关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增强忠诚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把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最高追求,把全部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中去,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为民造福上去。
二要敬畏权力,竭尽为民之责。“所谓权力,生于民意,操于吏手,守于法理之间,关乎民生重计,义、责相随,当敬而用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权力来自于人民,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早在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党员干部只有对手中的权力心存敬畏,才能始终把握权力行使的正确方向。我们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必须心里时刻装着人民,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半利民之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坚持权为民所用,最现实的问题是要经得起权力的考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更好地为民谋利;用不好,就会把自己打倒。我们要深切地认识到权力是责任、是义务、是奉献,行使权力一定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慎之又慎,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
三是敬畏群众,深怀感恩之情。领导干部的成长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哺育与支持。以感恩之情勤勉工作、回报人民,这不仅是党性要求、为政准则,更是做人的根本。现在有的地方矛盾很多,干群关系紧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群众感情淡薄,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天下恬静在于民乐,天下可畏在于民怨。敬畏群众、回报人民,首先,要心中装着群众;其次,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再次,要善于团结和带领群众。
四是敬畏法制,常修律己之德。领导干部不仅要按照党纪国法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且要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细节上守住底线,防微杜渐,严于律己,抗拒诱惑。唯有如此,才能永保“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为民所累,不为利所缚,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一要畏法,依法行政;二要省身,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逾越职责要求,是否违反党性原则;三要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能够自我约束,洁身自好;四要节欲,常除非分之想,常记贪欲之害。“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五是敬畏人生,永立进取之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草木可以再长,人生却不可能重来。对领导干部来说,任职是有期限的,能不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一些干部热衷于应酬交际,纸醉金迷,对此,必须加以纠正和引导。一要磨练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二要树立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三要保持宁静淡泊的平和心态;四要塑造积极健康的人生品格。
第五篇: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汇总
做人要有敬畏之心
时间:2012-05-08 10:29:01
来源:都匀市新闻中心
作者:都匀市老年大学 熊恒辉
编辑:lm
一、对“敬畏”的理解
在2012年2月下半月《党建文汇》里有这么一篇文章,讲的是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谈领导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要求领导干部要“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舆论”。敬畏法律,就是要懂得职位无论多高,都要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力,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敬畏组织,就是要懂得自己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不要老觉得组织“亏欠”自己,牢骚满腹不思进取;敬畏人民,就是要懂得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做的一切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敬畏舆论,就是要懂得有职有权,就要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严于律己。
中组织部李源潮部长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举行的08年秋季开学典礼上以及多个场合的讲话中多次谈到敬畏。李部长在讲话中说: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网上对李源潮同志的“三个敬畏”有很多解说,最具代表性的理解我以为是以下这种说法。先说敬畏历史。敬畏历史,就是尊重历史,要求干部做人、做事要努力争取 “千载留芳”,更不能“遗臭万年”。有了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就不会急功近利、不顾后果地去搞“短期行为”、“政绩工程”,不会去干“发祖宗财,断子孙路”的“一锤子买卖”,也不会去干“崽卖爷田不心痛”的蠢事,而是放眼长远,科学发展,干一些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事。古人说“政声人去后”,意思是说看一个官员是否有所建树、是否清正廉洁,往往并不看他在任时有多少“花架子”、“假把式”,人们对他有多少溢美之辞。因为,这有可能是假象。重要的是要在他下台之后甚至他“百年”之后,盖棺论定,客观评价。
再说敬畏百姓。敬畏百姓就是不忘人民,服务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当干部,到底是恭恭敬敬当公仆,还是作威作福当 “老爷”?干工作到底是为人民干的,还是给领导看的?手中的权力到底是人民赋予的,还是上头某个“恩人”赏赐的?吃的饭、住的房、穿的衣、坐的车到底是人民给的,还是天上掉下来的?有些干部搞颠倒了这些关系,以“精英”自诩,以“上智”自居,视百姓为“下愚”,说话口气很大,但说的多是空话、大话、假话;办事“魄力”很大,但办的多是虚事、“面子事”、劳民伤财的事。对百姓所需、所急、所难之事,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能哄则哄,能骗则骗,就是不下真功夫。久而久之,小事拖成大事,好办的事拖成难办的事,矛盾激化,酿成事端,他们又把自己应负的责任上推下卸,或怨上头政策不力,或怨下头“不明真相群众”不理解。他们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是天,百姓是地,没有老百姓,干部什么都不是。
最后说说敬畏人生。人一生其实很短,掐头去尾,真正能干事的时间就那么三四十年,能干到百岁的能有几人?古人有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之说,摒弃其悲观厌世的消极意思,赋予其积极意义,我们的干部确实应该抓紧“一秋”的短暂时间,多做事,做好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岳飞的千古名句。对这些名句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历史含义,我们今天姑且不论,但其中所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是不朽的。
李源潮同志和俞正声同志关于“敬畏”的论述,让我对“敬畏”这个词想了很多,并对“敬畏”这个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翻开1980年版的《新华词典》,“敬畏”一词的意思是尊敬佩服而又有些畏惧。
“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是指“慎,谨慎,不懈怠”。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
中国从来不缺乏敬畏,从古至今,中国人信神、信命、信祖先、信圣人、信金钱、信风水……,敬畏祖先、敬畏神灵、敬畏自然、敬畏文字、敬畏公平正义……,所有这些都是敬畏。《论语·季氏》中孔子也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那么,今天我们敬畏了什么?
不少人认为当今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骗子横行等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敬畏缺失,我认为不无道理。在某些时候,我们是佩服有余,尊敬不够、敬畏不足,有的人甚至根本什么都不必敬畏。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不懂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不知道应敬畏什么的人更是可悲。
李源潮和俞正声同志的“敬畏”论是站在极高的层面讲的,针对的都是相当级别的干部,当然,放到我等普通干部身上,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我要讲的,是我自己个人的感受,是针对我们最基层的干部、朋友谈体会,谈基层干部作为基层民众的一个个体,在工作生活中怎样看待和对待敬畏,因为只有懂得敬畏,才能摧生动力、规范言行、懂得取舍、融洽左右、构建和谐、产生活力、取得效益。
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遇有逾规,亦不出大格”。敬畏就是“怕”,就是要学会怕一些东西,怕规则、怕纪律、怕人言,懂得怕了,就自觉地规范了自己的言行;懂得怕了,其身自不必违规违纪,所言必中规中矩,所行亦适可而止,即便偶有违规,也不至于超出大的原则,超越政策红线、超出做人底线。
二、为什么要敬畏
我讲的敬畏,讲的怕,并不是要求大家凡事都要谨小慎为,我只想说做人要有一定的做人底线。应该坚持的原则就要毫不留情地坚持,应该大胆决策的工作就要果断拍板,应该批评的要站在与人为善的层面坚决指出,我是站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讲敬畏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敬畏一些东西,是要我们不违反原则、不超越红线,保持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保持共产党员最起码的本色。
生活中有不少人是不懂得敬畏的。网上盛传的广东一个乡镇的领导酒后驾车被查,他扬言他是什么什么,结果被修理。他就是没有敬畏他的职业、身份,自以为他的职业、身份讲出来后会哧倒一批人,结果适得其反,他的上级怎么能够容忍他如此霸道?不处理他,对上交不了差、对下讲不出话。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知敬畏的家伙,自己被处理不说,还给党的声誉和公务员的声誉带来了恶劣的影响。还有一个例子,河北大学校园的一个浑小子,开车撞人了,还口出狂言称他爸是李刚。这小子也是一个不知敬畏的家伙,他不知道敬畏他的父亲,不知道敬畏他父亲的职业和身份,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他对法律和规则的藐视,以及对父亲权势的自信。结果害得他老爸到处扑火,连连道歉。
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某些东西也是缺乏敬畏的。比如,对纪律我们缺乏敬畏,导致我们上班迟到早退;对效率我们缺乏敬畏,结果导致我们执行率偏低;对职业缺乏敬畏,结果导致工作拖拖拉拉等等。要想纠正这些毛病,做到“搞好工作争创一流,作好表率争当先锋,广结善缘朋友特多”的工作与人缘口碑俱佳,我们还是要学会敬畏点什么。
三、敬畏点什么
我个人才疏学浅,除刚才讲的李源潮同志和俞正声同志的“敬畏”外,我个人理解,我们这些多少拿着国家俸禄的小吏,要想做好一件事情,要想当好一个表率,要想与群众真正打成一片,就是要有点敬畏,方方面面的敬畏。
敬畏职业。职业,即以此为生,精于此道。不以此为生,难以精于此道。因此,必须怀着对职业的敬畏之心来工作,敬业、勤业、创业,强化职业道德,端正职业态度,把职业作为自己喜爱的艺术来看待。
有新华社记者作过一次调查,曾经观察某地的公务员上班情况,八点半上班时间,到了九点半还有人员陆陆续续,边吃边说说笑笑的上班,丝毫没有紧张和因为迟到的焦急。与此同时,不时有媒体报道一些部门人员上班喝喝茶,看看报,聊聊天,一天就如此打发。这些现象的产生,反映了对职业责任的漠视和轻待。
敬畏职业,首先体现在基本的职业道德。守时,敬业。其次,体现在对职业的深重理解上。一个公务人员,要理解职业的根本是最便捷的服务于需要服务的人员,给他们提供最大的便利。但是现实的情况却常常是门难进,脸难看,动则脾气冲天。使办事的人跑上十次八次才能办成,浪费精力,效率低下。而这,体现的不是服务的精神,而是一种官老爷权力炫耀的心理,是对职业的不敬畏、不尊重,缺乏对职业敬畏的观念,缺乏服务的精神,给办事的民众造成最大的效率损失,更有甚者,藐视公民合法权益、滥用职业权力,弱化、恶化了政府形象。
如果我们都能够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认真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清楚地明白我是以此为生,做不好就是我的能力或态度的问题;再往深层次想一想,找个工作不容易,找份职业相当难,做不好事情,愧对单位、愧对同事、愧对纳税人不说,长此以往就有可能会丢掉眼前的工作,由此派生出对职业的敬畏,我们就会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创新地设法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就会自然而然提高。
对职业心存敬畏,不只是为了对领导有个交代,也不只是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而是要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要怀着一定的使命感和道德感去面对每天所从事的或琐碎或单纯,或简单重复或需要不断创新的工作。只有心怀敬畏,才会在工作中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力、激情和勇气,才会真正把工作当成事业去做,才会全力以赴,勇于担当责任。职业是求生的手段,责任是一种良心的驱使。
当我们害怕我们做不好职业的时候,我们就会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认真完成每一道程序,认真担当起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就会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敬畏纪律。纪律是对人的行为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就是规矩,就是要让我们围着规矩转,不违规、不出轨。纪律是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的保障,是规范,是秩序,是行为规则。有些人八点上班九点到,时间长了,单位就松松跨跨,个人就变成了老油子,个人无思进取,单位缺乏行政效能。有些人政策规定不能搞,偏偏个人强出头,时间长了,单位变成了不讲原则的单位,个人变成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天王老子,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缺乏对纪律、对原则的敬畏,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搞,这样,上级担心影响自己连累自己,下级担心跟着上当跟着吃亏。所以,无论是对上级还是对下级亦或是自己,要对纪律、对原则有点敬畏,上班前要想一想我会不会迟到,下班前要想一想会不会早退;做事前要想一想会不会违规,拍板前要想一想有没有后患。
对纪律心存敬畏是一种素质,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修养。有句古话讲:“畏法度者最快活”,讲的是怕法、怕纪律就不会逾越法律纪律的红线,就心底坦荡快活地生活。我想,只要我们恪尽职守,遵守作息时间、遵守工作纪律,把纪律作为言行指南,我们的工作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起色。
当我们害怕违反纪律、违反原则的时候,我们就会设法管住自己的大脑、管住自己的手脚,规规纪纪做人做事。
敬畏时间。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时间可能在无所事事中白白流逝。2008年汶川地震,不管你是饱经沧桑的老人,还是襁褓中的婴儿,不论是家财万贯的大款,还是不名一文的小卒,都在瞬间化为尘埃,所以说生命只有一次,而且是短暂的、脆弱的,时间在那一刹那凝固。
我想说的是,时间和生命对于个人来说,都是短暂的,我们也知道,时间与生命理论上同属一个概念,不同之处在于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表现,也正是这种连续性规定了时间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永恒。
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找准了用有限的生命与珍惜时间谜为群众服务的切入点,这才是他的伟大之处。然而,我们现在有的人就是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珍惜时间,没有用这有限的时间投入到真正的工作中去。在工作中拈轻怕重,在酒水应酬中混满工龄,没有想到要做事,做一些符合老百姓要求的实事。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一样的二十四小时,一样的每分每秒。说实话,我到街上买小菜从不还价,不是说我有多少钱,而是我能体会到卖菜的小贩们早晨四五点钟起床倒菜,之后或许在寒风中或在骄阳下几个小时,赚点利差恐怕就几十块钱的艰辛,而我们日不晒雨不淋,一个月三几千块钱,扣除法定的四个星期,一个月我们充其量上班二十二天,以3000元的月收入计算,一天折合人民币大约136元,这还不包括一些国庆长假、春节长假、中秋、清明等法定的节假日。比起卖菜的小贩们来,我们轻松得多、时间充足得多、从容得多。但是,我们有的同志不懂得换位思考,不懂得敬畏时间、珍惜时间,一天的工作,非要三天四天才完成,八小时没有真正用在工作上,上班玩游戏、摆龙门阵,时间在他手里一分一秒的过去,工作却在他的手里耽搁,一事无成。我之所以讲要敬畏时间,是因为“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是要告诉大家,岁月摧人老,要记得“昨日骑竹马、今日白头翁”的紧迫,在敬畏时间中做好每一件事、抓紧时间做好每一件事。
当我们害怕时间在我们手中悄悄流逝的时候,我们就会懂得抓紧时间做好每一件事,工作的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敬畏信誉。对于我们来说,信誉就是人品、就是名声,是好是坏由不得我们自己评说,那得由我们周围的人来评判。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家训”,是我们炎黄子孙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品质资本,能否诚实守信一直是国人检验人品优劣的基本标准。“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是《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季布的同乡,楚人曹丘生第一次见季布时说的话,意思是给我黄金百两,不如给我一个季布的承诺,表示季布从不轻易许诺,一旦允诺,必守信不移。后人常借这句话表示不轻诺,诺必守。《论语·里仁》也有这样一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古人不随便说话,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做不到是很可耻的,轻诺者就是因为说的话常常兑现不了而被人看轻。人无信不立,一个有诚信的人才有资格被信任。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言而有信,有高尚的品质和过硬的能力才能赢得信任。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干部,必须坚持廉洁、高效、务实的作风,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成为百姓实实在在的靠山,这样才是真正没有辜负民众的信任,才能赢得信誉;如果你是一个领导干部,就要明白“权为民所赋”的道理,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权力是群众交给的,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就意味着失去了自己的信誉。
信誉的建立,需要真诚的日积月累;而信誉的崩溃,一句谎言就够了。不论是国家和民族,还是集体和个人,只要待以信任者以欺骗、愚弄,就是对信任者的背叛。没什么比信任危机更可怕,它无声无息却充满负面的能量。“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失信于民的国家,一定会走向灭亡;一个失信于群众的集体,一定会被群众抛弃,一个失信于民的干部,一定缺乏号召力。所以说,我们要敬畏一点信誉,不要说要流芳百世,至少不要遗臭万年,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不搞面子工程、短期行为,要做就实实在在的做,立信于民,人言可畏,不要被群众背后骂娘。由此,群众也才重拾对党、对干部的信心。
当我们懂得害怕自己的信誉名声扫地的时候,我们才会处处谨小慎微,表里如一。
敬畏身份。身份,是一个人职业的特殊符号。有的人可能是局长、书记,再怎么不行也是端着铁饭碗的“公家的人”,是吃国家傣禄的人,我们在座的人,都是一些有身份的人。你走到农村,随便走进一户农家,主人保证会称你为领导,因为在他们眼中,他们才是最底层的民众。既然我们是一群有身份的人,我们的一举一动,就代表着某种涵意,或是林业干部、或是农技干部、或是水利干部、或是书记或是局长,也就是说,我们的手中有一定的资源,老百姓对我们是有所求的。
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形成的道德心理习惯没变,道德上“以官为师”的心态没变。如果说我们在迈向现代文明社会过程中出现道德和价值迷茫或混乱的现象,那么根子还在一些人“官德不修”、身份敬畏缺失,或贪污腐败,或公权私用,或执法不公,或权钱、权黑勾结等等,久而久之,带坏了民德民风,败坏了社会风气。这当中最大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某些人,不修官德人品,不懂得敬畏自己的身份。
福建省长乐市某局的陈姓局长,在接到群众的电话后说“局长电话一般群众不能打”,因为这句话,陈局长已被停职。这里,陈局长首先就不懂得敬畏自己的身份。局长,首先应是公仆而后才是局长,本职就应当是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有事为什么就不能打领导的电话呢?领导也好、干部也好,我们的电话本身就应该是为民服务的重要工具,“一般人不能随便打领导的电话”,说到底,就是一种疏远群众、对百姓缺乏负责的工作作风,是严重的官德失范。
官德失范的背后,显示了很大一部分官员以及寄身于特权阶层中的一些人,缺乏起码的敬畏之心。将手中的权力私有化,将手中的资源利益化,没有站在党和政府的层面考虑自己的身份,不该说的乱说、不该讲的乱讲、不该拿的乱拿,败坏了党风政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我一直跟我的同事讲,我们是党领导下的最基层的干部,我们做不好工作,群众就有意见,久而久之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就会亡党,党都不存在了,我们还吃什么?做生意?没有这个本钱,也没有这个智商;做苦力,没有一身的干劲和技术,说白了什么也干不了。所以,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现有的身份,说话办事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对群众好一点,把事情做得到位一点,真正做到对组织和人民群众负责。敬畏身份,就是要提醒我们,要时常担心自己做错事、办不成事,毁誉于身份。
当我们懂得害怕身份也是一种监督的话,我们就会和气得多,低调得多,办事就爽快得多,到位得多,群众和我们之间的感情就深厚得多。
敬畏同事。古人云: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在一起工作生活就是同志加朋友的关系。所谓同事,就是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奋斗的互相支持工作、共同进步的人。人,工作生活处在一起真的是一种缘纷,在机关工作的同事感受可能不是那么强烈,但在乡镇确实如此。你想,星期一上班大家拢到一起工作生活五天,而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只不过两天,同事间哪一个是哪样的德性,个个心知肚明,按理说,知道了对方的长短优劣,就应该知道和谐共处,但有的人就是与同事处理不好关系,彼此间向仇敌一样,影响工作不说,自己也凭空生了好多闷气。
同事间关系不和,大可以影响工作,小可影响生活质量。
所以我说要说要敬畏同事,因为敬畏同事,我们能为自己营造一个团结、友爱、诚信的和谐人际关系;敬畏同事,我们才能赢得尊重,才能同舟共济。
我们有的同志,总是喜欢指手画脚,听不得不同意见,老子天下第一,别人都不如我,这样是很难赢得民心的,也难以产生合力;我们有的同志,气量太小,容不得人,自己有点成绩沾沾自喜,别人犯点小错斤斤计较,把缺点和错误归结于别人,放大别人的不足,很难取得同事的信任的;我们有的同事,爱贪小便宜,拈轻怕重;我们还有的同事,爱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等等,不一一而足。但不管我们身边的同事为人处事如何,我们在工作中还得接触,在生活中还得交往,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看待别人的长处,敬畏别人的长处。
实际上,敬畏同事就是尊重同事,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事间大有卧虎藏龙的英才,或在电脑操作上高人一筹,或在文字功底上高人一等,或在实际工作中创意不断;他们或性情豁达,或行事谨慎,或孝感动天,总之,身边的同事总有一样或多样的品质优秀于我们、超越于我们,与之相处要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敬畏别人的长处。《论语·子张》中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大节不越轨,小节稍有出入是允许的,说的就是要有包容心,眼里虽然容不得沙子,但也要允许别人在生活工作中有一点点小小的过失,不要过多地纠緾不影响大局的细节。《抱朴子·审举》中也说,“寸锦足以知巧,刺鼠足以观勇”,意思是说从一块小小的锦缎,可以看出织锦技艺的精湛;从打杀一只小老鼠,足以看出一个人的勇敢,也就是说要看到一个人的长处,把它放大,自然就觉得这个人是可以交流交心的,关系也就融洽得多。
所以说,不管我们身边的同事如何,我们只要找准我们和他与之交往的切入点,与人为善地包容他的不足,放大他的长处,我们就能营造和谐共事的氛围。
当我们懂得敬畏同事的时候,我们就会尊重同事,团结同事,不为油盐琐事纠緾,不为工作小节失和,我们就能产生共谋发展的合力,产生共同做好工作的动力,提升工作质量的向心力。
当然,需要敬畏的还有很多,比如敬畏长辈、敬畏自然、敬畏文化、敬畏良心等等,我们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要敬畏党纪;以一颗纯洁的心为党做事,绝不玷污党的纯洁;我们作为一个公务人员,就应该敬畏法纪,永远为人民服务。当我们心怀敬畏的时候,我们就会懂得仁爱,就会知道感恩;当我们在思想中时常怀着敬畏感的时候,我们就会有廉耻之心、敬业之精神、创业之动力,我们也就少犯错误,少走弯路。